(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现当代的东西方,艺术作品永远是时代的产儿,同时融 i 入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文明也受到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 响,但艺术作品作为当时代文明的代表者体现着文明的神圣和对后世起到不可磨灭的深 远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古老的文化中,哲学体系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的产 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绘画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对中国 绘画人文思想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对后世形成的绘画理论奠定基础。中国的绘画艺术 特别富于哲学意味。 , 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艺术作为主要的门类一直延续至今,它不仅是时代文明的 p 代表者,更是由于它的存在奠定了古老而文明的文化底蕴,吸引中外热爱艺术的人士的 追求。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对人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在绘画领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产生了中国的绘画体系。作为艺术“主体的人,在绘画的领域中,作品是创作者的品 格和环境所决定的,是精神的产物,是精神的启示,也是精神的归宿。而作为艺术中的 “客体”,借它传达着“主体 的思想情感,是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在自然界中,只 有人的体悟与人悟相连通才会体会到生命与自然的真正意义,才会明白人与自然的真正 关系,才能进入物我交融的真正境界。 在西方的绘画体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直伴随着绘画的发展史。每个阶段的发 展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生产力进步的程度,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综合的在绘 画作品中体现出来。无论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古时代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艺术总是 扮演着彰显者的角色,体现着时代的文明。我生活的时代是曰新月异、经济迅猛发展的 一 时代,是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是知识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在现代化经济社会中, 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生活水平的进步,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只有文化的进步才能使社会真正的进步,但这种社会文化不能缺少传统因素,我 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一定要挖掘、继承和发扬。 本文围绕着绘画体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 对这一问题阐述个人的观点,既是对传统绘画的再认识,又是对绘画发展继续深造学习 的开端,除了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还更加体会到只有绘画才能作为传达个人思想境界 的唯一途径,从而对绘画的学习更加坚定。 关键词:主体;客体;古代哲学自然观;西方绘画;印象派 , 1ii一 o n p a i n t i n g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u b je c ta n do b je c t a b s t r a c t w h e t h e ri ti sa n c i e n tg r e e ka n dr o m a nt i m e sa n dp r e s e n t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a s ta n dw e s t , a r ti sa l w a y sac h i l do ft h et i m e s ,w h i l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a u t h o r st h o u g h t sa n df e e l i n g s o f c o u r s e ,s u c hc i v i l i z e dh u m a ns o c i e t yh a sa l s ob e e nt h el e v e lo fi d e o l o g ya n dt h ei m p a c to f t e c l a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w o r k so fa r t ,a sw h e nt h ee r ao f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e m b o d i e st h es a c r e da n d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p l a y e da n i n d e l i b l e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 i m p a c t i nc h i n af i v e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o f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t og u i d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 h u m a np r o g r e s s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a t a l y t i c 。 d r a w i n gs u b t l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g u i d i n gr o l eo fh u m a n i s t i ci d e a so ft h e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p r o d u c e dd e e p s e a t e di n f l u e n c eo nl a t e r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p a i n t i n g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r i c hi na r t s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o fm e a n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 ,t h ea r t sa sa m a j o rc a t e g o r yc o n t i n u e st ot h i sd a y , i t i sn o to n l yt h et i m e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i ti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a n c i e n t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l a i d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t oa t t r a c t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p e o p l ew h ol o v e t h ea r to fp u r s u i t 1 1 1 ei n t e g r i t yo ft h e i ri d e o l o g yo nt h ep e o p l e st h o u g h t sh a v ea p r o f o u n d i m p a c t , i nt h ep a i n t i n gf i e l d ,b yt h i st h i n k i n gh a sp r o d u c e da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 a sa r t ”s u b j e c t w h o ,i nt h ep a i n t i n ga r e a , t h ew o r ki st h ec r e a t o r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d e c i s i o ni sap r o d u c to ft h es p i r i ti st h es p i r i to fr e v e l a t i o n , b u ta l s ot h es p i r i t o ft h ee n d - r e s u l t a sa r to ft h e ”o b j e c t ”,u s ei tt oc o n v e ya ”s u b j e c t ”o f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 f e e l i n g s ,i sa n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i nn a t u r e ,o n l yo n es o r t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i t h p e o p l ec o n n e c t e dt ow ht o n gw i nr e a l i z et h et r u em e a n i n go f1 i f ea n dn a t u r eo n l ys e n s i b l e t r u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n a t u r ei no r d e rt oe n t e rt h er e a l mo f t h i n g sib l e n dr e a l i n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u b j e c ta n do b j e c t h a sb e e n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yo fp a i n t i n g e a c hs t a g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f l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y ,t h ee x t e n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e f o r c e s ,i ti si d e o l o g i c a ls h i f t ,i n t e g r a t e d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p a i n t i n g s ,l l e t h e r i ti ss t i l l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e d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o ft h ea n c i e n te r ao fa d v a n c e d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 m o d e m s o c i e t y , a r th a sa l w a y sp l a y e dah i g h l i g h tr o l e ,e m b o d i e st h ee r a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e r ao fm yl i f ew i t he a c hp a s s i n gd a y t h ee r ao fr a p i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h e f r e q u e n t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mc u l t u r e so ft h ee r a ,t h ee r ao fr a p i d a d v a n c e si n k n o w l e d g e ,i nt h em o d e m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 p e o p l eh a v eb e c o m e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s t a n d a r do fl i v i n go ft h ep r o g r e s s ,q u a l i t yo fl i f ei n c r e a s e , h o w e v e r , p l a yap i v o t a lr o l ei nc u l t u r e ,o n l yt h ec u l t u r a lp r o g r e s so fs o c i e t yi no r d e rt om a k e r e a lp r o g r e s s ,b u ti tc a nn o tb eal a c k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 ,w eh a v ead e e p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t h e ym u s t b em i n i n g ,i n h e r i ta n dc a r r yf o r w a r d t h i s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a r o u n dt h e ”s u b j e c t ”a n d ”o b j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p r o b l e m sw i t ht h e s c h o o l so w ne x p e r t i s eo nt h i si s s u e e x p r e s st l l e i rp e r s o n a lp o i n to fv i e w ,i s b o t ha r e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 ,b u ta l s oi sd r a w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t oc o n t i n u et h e i r s t u d i e st ol e a r nt h eb e g i n n i n g , i na d d i t i o nt o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 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a to n l yp a i n t i n gc a nb e ,a st oc o n v e ym y p e r s o n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t h e o n l yw a y t ol c a mm o r ef i r m l yo nt h ep a i n t i n g k e yw o r d s :s u b j e c t ;o b j e c t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n a t u r e ;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 i m p r e s s i o n i s m 产 ,|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弓i言l j i :女:2 1 艺术的时代性2 1 1 艺术作品体现着时代的文明2 1 2 对绘画中“主体”与“客体含义的理解2 2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对绘画“主体 的影响4 2 1 道家思想对“主体 思想的影响4 2 2 佛家思想对“主体 思想的影响:5 3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 与“客体 的体现7 3 1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的体现7 3 2 古代绘画理论对绘画中“主体 作用的高度概括。7 3 3 中国传统绘画中“客体 的体现1 0 3 4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通过“客体”表现思想情感1 1 4 西方绘画体系中“主体”与“客体的体现1 4 4 1 “主体与“客体 在时代中的体现1 4 4 2 “主体 受时代因素的影响1 4 4 3 “主体”在绘画中的体现1 6 4 4 “客体 在绘画中的体现2 0 5 对绘画中“主体 与“客体的认识与运用2 3 5 1 “主体”对“客体 的认识2 3 5 2 “主体 对“客体 的运用2 4 结论2 5 参考文献2 6 致谢2 7 一i v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艺术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展现着时代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人类 的发展进程。自古至今,人们通过艺术领域的研究开启了很多古老而神秘的大门,作为 时代特征的彰显者,我们通过它去了解历史,认识未来。艺术作品更作为其精华流传至 今,后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发展了艺术的能动作用。 在中国五千年古老的文化中,哲学体系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的产 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绘画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对中国 绘画人文思想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对后世形成的绘画理论奠定基础。 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富于哲学意味。诸多的书籍说明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传统绘 画的深刻影响,阐述之深刻使我读后对先哲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从大量的书籍阐述中 可看出二者相通相吸,我对绘画中“主体 与“客体”的认识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 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的完美结合,主体的能动作用更是画家品格气质, 艺术思想境界及对绘画认识的整体体现,我对绘画的认识从开始的描摹物象到后来能够 主观的借用物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过程的转变使得我重新认识了绘画的作 用。 绘画作品作为人类情感的彰显者,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经济时代迅猛 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并接受,面对艺术作品,我们应该用智慧和文化修 养来判断它的真正价值,对绘画的真谛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促进艺术这一文化产 业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让其真正能代表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程度。 从中西方的文化发展史上,系统的阐述了在绘画中“主体 的能动作用。在中国的 绘画体系中,从新石器时代绘画的发源,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帛画、画像石、 画像砖的产生,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人物画,隋唐的人物画发展达到顶峰,两宋山水画的 盛行,到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去阐明艺术作品中“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在西方的绘画体系中,从西方古希腊的雕塑,罗马的建筑,文艺复兴三杰及其 代表作品,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十九世纪印象派绘画等诸多 时期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两个方向中表明自己对绘画 的理解,通过这些方面体现绘画的发展过程,同时结合自己的观点对绘画进行总结。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艺术的时代性 1 1 艺术作品体现着时代的文明 正文 追源溯今,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现当代的东西方,艺术作品永远是时代的产 儿,同时融入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 在每一个时期都因其文明的特殊性产生特有的艺术。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 纹彩陶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帛画龙风升天图,及画像石画像砖的 产生,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人物画,隋唐的人物画发展达到顶峰,两宋山水画的盛行,到 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又如西方古希腊的雕塑一掷铁饼者,罗马的建筑一竞技场,文 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的产生,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的形成, 十九世纪印象派绘画的产生,n - 十世纪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的发展,至当今各类艺术 流派的出现和发展,都无不体现当时的文明状态及文化趋势。 当然这种文明也受到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然而在这种文明中 艺术作品的产生只体现着被大众认识理解的东西,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这种艺术作品 只是一种再现,而真正具有精神实质及体现精髓的东西可能一时并未被接受,却是创作 者本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产品,它体现一种真正对艺术的理解,对当时文明的一种诠释, 可能预见着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并必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2 对绘画中“主体与“客体含义的理解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必然包含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内在因素,即感情,作 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主体 ;第二个是外在因素,即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就是 “客体 ;其次,想要表达客体时会选择一种表达的方式,即表现形式,这三者的完美 结合才能创作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那么何为“主体”,何为“客体昵? 在哲学范畴里,“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在艺术的王国里,把艺术的功利目的去掉,“为艺术而追求艺术 。艺术是一种更 加深刻的创造性的活动,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肯定是经过完善教育,人品高尚的人的 作品,它无形之中会震撼你的灵魂,会直达人灵魂深处,它带给人们一种可感、可观、 可触的氛围,带你走向天堂、走向地狱;走向欢乐、走向忧伤;走向光明、走向阴暗。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作为艺术主体的人,在绘画的领域中,作品是创作者的品格和环境所决定的,是精 神的产物,是精神的启示,也是精神的归宿。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对绘画“主体”的影响 2 1 道家思想对“主体”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主体的人,受着中国古代儒、道、释诸家思想的影响,固 然形成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绘画品格。中国哲学自然观对传统绘画领域的渗化,才形 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思想、创作手法与技法的形成。传统中国画也正是基于儒、道、 释的综合哲学思想才使得中国画家在认知世界时排除了时空序列性及感官的制约,在心 理体验及艺术表现时才能有主动、宏观、辩证的把握叫。在这里我要谈一下中国哲学思 想中对绘画中主体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道家认为,天地宇宙是精气,人禀天地而生,本质的东西是精气。道家淡于生死, 顺乎自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我也认为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只是其中一粒微尘,或 者说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存在,这种高级存在使形成的思维和语言区别于其他物种。作为 一种特殊物种,同样人也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老病死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同宇宙 的运化一脉相承,所以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纯粹的逍遥境 界。他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识到天地之气对人的作用,人来自于自然,又会回归于 自然,把人作为一物种同万物生灵归结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种逍遥的境界,能够参透 这一点足见庄子对自然、对人的认识之透彻、之深刻。他提出“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这对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体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齐白石大师的“妙在似于不似之间” 的精辟理论与其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和相同的思维体系。道家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无为 而为,所谓“一脚门里,一脚f - j 多 l - ,这是一种人生存的境界,也是人生存的不二法门。 庄子这一经典理论,是对人生存的精确提炼,这一思想的内涵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 的思想,对其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才会有了齐白石大师用于绘画中的经典理论的产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s ”形构图方式来源于太极,太极中的两级是对宇宙的一种概 括,是对自然的一种诠释。世界也是一半白一半黑的,整个宇宙存在于阴阳当中,自然 界中昼夜星辰的变化在太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说“道法自然 ,这个“道 具有 多层的含义,单从绘画角度说,“道 指绘画的一种方法,一种内在规律,这一规律符 合于自然规律,来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在太极两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 内涵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艺术形式之一的中国画而言,就是要求绘画者在 创作过程中要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同时又要掌握内在艺术规律,如“庖丁解牛 故事中 的隐喻样,才能使创作出的作品自然、生动,无躁作之疾,要全神贯注,要以神遇而 不以目视,要数存胸中得心应手,要达到天人合一,复归于朴的自然得道境界。“官知 止而神欲行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用笔中所体现的笔断气未断、笔断意相连的道理。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可联想到后世画家所倡导的胸有成竹之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掌握规律后方能技与神遇,进入道的轨迹,与道合一后才能突破目视的局限和约束进入 合于道的自由创作空间。 庄子尚虚无、重真人、重精神之我,轻形骸之我的出世哲学思想和其犹爱汪洋恣肆 逍遥超脱之境界追求来看,比起注重以画写形之绘画来,庄子显然更重视和提倡以画抒 情,以画写神之绘画品格,甚至妨把庄子看做主张中国传统之流派中“以画写神,以画 抒情 一脉的始祖都不为过。 2 2 佛家思想对“主体”思想的影响 佛家讲修行,远离生死,超出五行,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一颗清 净的心,找到本来面目。禅宗的产生同老庄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而来,二者必然有 着血脉的联系。禅宗更强调人的“冥思顿悟,“禅 的本质是“澄心静虑 ,主张以 参禅静坐的思维方式排除内外界的干扰,进入个体直觉的心里体验和反思达到自我心性 之彻悟,在直觉的观照和静虑体悟中实现澄心之目的,在物与我的交融和体悟中达到顿 悟,物我交融和澄心静虑都不是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它的最高境界是由此而升华的“物 我两忘 嘲。 人生活在娑婆世界中,起心动念都离不开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各种私心杂念、种种 欲望都牵引着人的肉体。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离不开贪、嗔、痴的牵绊,受七情 六欲的干扰,离不开物质生活的享受,追求着物质与精神享乐的生活。在现实的大千世 界中,社会的、道德的、戒律的、本性的等等,又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的心境,会束缚着 人的行为,制约着人的精神与肉体,令人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人只有在物我的交 融境界中,通过澄心静虑的过程中被触发交融贯通之后,个体精神境界进而得到升华, 个体的思维和精神则超然时空,进入物我两忘之大彻大悟境界,这是禅的最高境界,也 是人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对人类的情感有着净化的作用,中国的思想家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在人 生中净化人格的效用。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说“艺术的创造关键之处乃在于澄怀 味像或澄怀观道 ,所以宗炳虽然也强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然而更重视 的却是人这主体精神与心境,探究内在生命之真际1 。超然灵明,澄净无垢的心才会使 绘画创作乘人灵动之心而成。宋史卷四四三文同传引述文彦博的话说:“与可 襟怀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正是对胸襟净化的极致。说郛卷二三澄怀 录就记载了文与可的一件事。“净因禅师雪其壁,倩文与可写竹一枝。 云:“以代 老汉说法! ”h 1 。“写竹一枝”可以起到“说法 的作用,显然与禅学的发展分不开。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绘画创作中可以体验到一种禅境,也可以说绘画可以作为一种达致顿悟的工具,超越 现实达到一种灵性的空间,表现他们心中的灵境,这种超凡脱俗、蹈入空灵、赞颂一颗 透明心灵在此世界的超越与胜利,正如禅境的物我两忘境界,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只 有在绘画中才会流露一种真意。 在自然界中,只有人的体悟与人悟相连通才会体会到生命与自然的真正意义,才会 明白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才能进入禅的真正境界,体会佛家思想的精深奥妙。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 与“客体”的体现 3 1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的体现 在中国五千年古老的文化中,哲学体系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的产 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绘画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对中国 绘画人文思想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对后世形成的绘画理论奠定基础。中国绘画艺术特 别富于哲学意味,“哲人之思,乘化以归 ,它是人类心灵与宇宙生命在神融化物之际 最为真实的显现流露。 在中国绘画的传统中,可以从理论中找到绘画的精髓,找到创作者的思想渊源。作 为绘画中主体的人,当作者与物象二者心灵相通时,便会作用于绘事,产生心灵之印。 所谓“以形写神 之“形 是客观存在的物象,“神”则是通过存在于所表现对象“形 中的可视部分,经过概括、提炼、取舍,传达出“神 的那部分“形,经过绘画的充 分加工,在作者眼里,“以形 就不再是原始客观存在之“形 之,它只是“传神”的 媒介,表达的是一种作者意境的东西。在中国绘画史上,创作者的作品无一不是经过自 己主观意愿进行加工处理的,所以,纯客观存在的客体不会如实存在于主体表达内容中, “以形”是手段,是基础,与“神 有着内在递进关系,通过“形”表现一种精神训练, 也是精神的一种启示,可以理解创作者的精神,体会他们内心的本质,通过“形”,作 者赋予它们以各种意义及各种形式,其中凝聚着创作者的生命,或者说是他们整个人生 历程中的风景和故事以及传说和心路历程。通过“形 集结着他们的灵魂、生命、希望、 情绪宣泄、欢声笑语,仿佛等待与你倾诉,通过“形 把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面貌与他 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相互交融的境界。 在中国画家眼里,人之“形”、“神 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中国人物画家视觉 和心理重点,是对人之“神 的关照,更不是并列关系,“形”是“神 规范之下的“形 , “以形”是在“神 的规范和要求之下去“以形”,去关照“形”,并用以精准的技法 表现,才能“写神 ,这就是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 ,“以形写神 的经 典语论。 3 2 古代绘画理论对绘画中“主体作用的高度概括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这一理论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完善,并作为后世历 代评画的标准。“气韵生动”就要求画家把要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内在气质生动的刻 画出来,寻找其内心深处的真实形象。“气韵 与顾恺之“神 的主张,同样表现一种 内在精神实质,但与顾不尽相同的一点,顾主张传“神”必须依靠“形 来完成,“形” 7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神 相连,谢则更重生动,只有生动才能传神,才能产生韵,才能以气贯之,为了传 神可不受形更多的约束,“形”亦是辅助作用,谢所言生动并非指画家创作之激动和生 气,而是所表现对象自存在的生气。在画家笔底的自然流露的精神,是画家灵敏扑捉之 精髓,所以说“气韵生动 亦由“传神写之。“气韵 被当做一种潜藏于画家心中有 着高尚精神的节奏,这种节奏成熟且使它自发流露出来,它与“灵性 、“灵感”、“智 慧”、“境界非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表达的过程中发自于心,表达一种自由之境。 “六法 之中“经营位置 体现画家学识和修养等综合素养的空间,也是对“气韵生动刀 作用于画面的表达方式,它强调画家的宏观把握能力,注重画家的再创造与主观能动的 作用,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的完美结合,主体的能动作用更是画家品 格气质,艺术思想境界及对绘画认识的整体体现。人可以通过观一时、一地、一景,联 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事物,这也就是王维所言:“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唐代画家张璨提出的,这八字概括了自然一艺术意象一 艺术形象生成的全过程,道出了艺术形象形成及艺术规律的全部秘密。这一理论形成一 种法则,被后世遵循,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前人哲学精神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出来的, 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念在后世绘画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的成就是对 历代绘画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同时也是画家自身对艺术创作规律的亲身体验和总结。中 国绘画中性灵与心境是高于一切的,内心的宇宙( 心源) 不需要寻求外界的山川河流( 造 化) 的契合就能独辟其径。“山禽说我胸中事 ,不是再造化自然物象,而是体现其心 境的媒介物,这对绘画创作规律的精辟认识和高度凝练的理论见地,体现了画家对绘画 创作的主客体关系的重视,对前人哲学思想作用于绘画创作时主客体关系之认识的进一 步深化。对绘画而言,它不是- - i 技术,也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释放, 一种真情,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南朝的姚最曾有“心师造化”一说,造化包括天、地、气、云、水、雾及自然万物 的整个宇宙。在我看来,这可以作为绘画中的客体,一切自然物象都可以作为创作的对 象,它被作用于绘画创作时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再现,一种是表现。在中国绘画中的 自然从开始就是人化的自然,面对自然物象这一客体时,创作者总会想尽办法用最佳方 式表达内心的感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体会,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对世界的 探索,当客体与主体完美和谐统一时,也就会产生一种恰如其分的作品,表达作者内心 感受的作品。在姚最看来,绘画创作必须以“造化”为师和“心”的能动作用,以“心” 去感悟造化,师造化,“心”的终极目标是指向造化,而又返归于心,张在姚之基础上 进一步理论深化,突出表现在“心源”的意义上,也就是说,在主客体( 即人与自然) 的 并处融合中,注重“心”的功能,师外在“造化”要靠“心源彳能完成,才能得到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源,才能得到外师之物拍1 。“心源 之所以在绘画创作中如此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 的心源就有什么样的师造化之结果,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品格出现。 每个创作者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长环境 不同,这本身内在差异使得人类这一物种形成各色类型,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 产生千变万化的形体,这一差异表现为个性的特征,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充分表达从而产 生一系列作品问世,代表着他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创作者通过 不同学养选择一种表达自己的途径,这种个性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或自己的绘画 风格,最终这种个性体现的都是自身的心境的内容,表达的物象反映的也是灵魂深处的 意境。虽然说外在“造化”是画家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人, 必须具备师造化的能力才能进入“师造化 的过程,只有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形成融合 之状,造化才能作用于“心源 ,“心源 才能作用于绘画创作。杨雄在法言中早 就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 动情乎? 。 中国画中的“意”和“象 充分体现画家思想感情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中的 “象 是画家“意 的载体,通过“象来传达画家之“意 ,“象 亦是客观存在的 物象,是一种客体的形式,具有自身内在的特征和规律。面对一切客体,只有主体发挥 主观精神,既尊重客体又将其升华,寻找与主体相吻合的契机,从而表达出“意”,“象” 是“意”传达的内容,亦需要一种内在形式和规律是画家灵魂的体现者。把“意”与“象 合成“意象 。“意象首见于王充著论衡乱龙中,“夫画布为熊麇之象,名布 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王充认识到“象 为示意而存在,不具有独立于“意 的价值。“意 与“象”唯有合一,才会有完整的审美价值1 。唐代张彦远言:“守其 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州 。王羲之说: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深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意”有 时是不可言传的,言不尽意,观者通过“象 才能与作者引起共鸣。古人云:“知音难 寻 ,可能就是对其最好的解释,只有彼此领会其“意”,才能通晓彼此,得一知己。 东坡题跋又跋汉杰画山里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其气 势胜人,面对“象 不在于笔下物象的像与不像而在于如“天下马”那样“取其意气所 到。 古人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正是体现画中气势所在,“意 的真正内涵 体现了画家在绘画中悟道得趣,以道悟艺的原则。 9 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 3 中国传统绘画中“客体”的体现 中国的山水画更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对客体的深刻理解。大干世界,“山 水质而有趣灵 ,“山水以形媚道 ,山水的形态风貌体现了人文地情,表现大自然的 多姿多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赋予人的生命,面对这一实实在在的客体, 人们的情感会千变万化。山水画借这一客体表达了主体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然的赞颂。“万趣融其神思 使主体的生命与画中山水的生气交融,王微说:“且 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域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灵之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同。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叙 画宗白华就以说:“绘画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 无所见) 的心,绘画不 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 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 道) 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嗍。把无限时空的心 境引申到有限时空的景象中表达对宇宙生命的生动气韵,这是中国画家一直所追寻的方 向。 图3 1 溪山行旅图 f i g 3 1m o u n t a i n sa n ds t r e a m s 图3 2 渔庄秋霁图 f i g 3 2y u ez h u a n ga u t u m ns ty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在故宫一次展览中有幸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真是为之一 震,面对千沟万壑,气势恢宏的画面,我感受到中国绘画的伟大。此画一巨大山头顶天 立地,占有三分之二画面,彰显磅礴气势,亦感受到画家豪放不羁的性格,山头密林丛 丛,枝繁叶茂,山峰右深处一道白色飞泉直流而下,如一股清泉入观者口中,甘甜爽口, 清透人心,溪旁有四头驴由人牵赶而行,仿佛置身山林,感受那闲情逸致的情调,享受 置身山林那幽静清新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此画印在脑中,荡漾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中国绘画的伟大,感叹作者聪颖智慧,感觉周围一切都静止,只愿为之一动,也应 宗炳的话:“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画山水序“咫尺 1 0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万里之势,这种感觉不是对现实山水的直观写实,老子说:“大象无形”,这个“大” 是超越了有形山川之外无形的“大 ,求得山川的“意”,“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 造山川。 画学心法问答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其问折高、折远,自有妙理”。梦溪笔谈书画其中“以大观小”是对表现对象有 一个宏观的把握,摆脱实在的时空限制和自然属性的制约,追求绘画表现的自由,它体 现一个整体的意识,胸怀整个宇宙,使有限画面获得妙法,既尊重客体,又显现主体的 能动作用,赋予画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陆机文赋,能借有限景物 之形,表现无限天地之大,胸襟之伟岸。( 见图3 1 ) 3 4 中国传统绘画中“主体”通过“客体”表现思想情感 在中国绘画中,画分为“逸、神、妙、能 四品,以“逸品 为最高, “能、妙、 神 三品的绘画是从技巧、物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其中, “能品 最低,完全受物象影响,追求表现物象的精巧细致,“神品摆脱技巧、物象的约束, 自由创作,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妙品”,技巧如火纯青,又不得意忘形,而“逸品”之 所以为最高,是它表现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神、妙、能”再现自然,只 有“逸 表现自然,也充分体现“写意 的含义。这种“意不是随便之意,却是一种 “清逸”、“高逸 、“超逸 的“逸气,倪云林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 自娱耳! 他的画是“逸品 的典型代表,他的画“笔筒形具,得之自然,同时他的修 养也甚高,其书品、诗品、画品皆高,人称“倪高士 ,如: 秋亭嘉树图渔庄秋 霁图文君子图等作品,笔墨简洁,清新宜人,清代画家笪重光说:“林间阴影, 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 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的这段话 正解释了倪云林的画之所以为“逸品 的原因。“即白当黑 ,在他的画中体现的淋漓 尽致,实景清而空,虚景广而远,虚实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神境自蕴而生,画 家超凡脱俗的气质流溢于画面。( 见图3 2 ) 中国画家不仅借山水这一客体抒写“胸中逸气”,也借这一客体抒写了“傲气”、 “霸气 、“狂气 和“愤慨之气”。徐渭大写意之境界可谓登峰造极。当我亲眼目睹 他的真迹时我的i p n 不由自主的掉下来,是激动、是感叹、是叹息、是惋惜、是钦佩、 是崇拜,内心复杂无法平静,我感叹他的才华横溢,惊叹他的杰作,对水的运用真是前 无古人,后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