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咏史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p o e m s o n h i s t o r y 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abs tract t a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a n o t h e r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iz e d b y t h e p r o s p e r it y o f t h e p o e m s i n t h e h is t o r y o f c h i n a . c o m p a r e d wit h t h e o t h e r h i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s , t h e w r it i n g o f p o e m s 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un p r e c e d e n t e d in t h e v a r ie t y o f f o r m s , t h e a r t i s t i c q u a l it y a n d t h e p r o f o u n d n e s s o f id e a s 一 t h e p o e m s a r e a n im m e n s e t r e a s u r e f o r t h e s o c i a l , h is t o r ic a l a n d c u lt u r a l h i s t o r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s i n c e t h e y t o u c h e d e v e r y a s p e c t o f t h e s o c i a l l if e a n d s t a t e o f t h e m i n d . t h e y a r e p o e t ic h i s t o r i - c a l lit e r a t u r e i n r e a l it y t h e p o e m s o n h is t o r y w e r e a n i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c o r p u s o f t h e t a n g p o e t r y . i t is w o r t h s t u d y i n g t h e m a s a c u l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 t h e t a n g e m p i r e w a s o p e n a n d c o n f id e n t a n d t h e p e o - p ie w e r e d a r in g in t h in k in g o v e r h i s t o r y a n d m a n h im s e l f . t h e lo n g a n d r ic h c u lt u r a l t r a d it io n o f c h in a p r o v i d e d t h e a b u n d a n t c u lt u r a l m a t e r ia ls f o r t h e l it e r a t i o n t h e o n e h a n d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t h e e l it e , e s p e c ia l ly t h e i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w e r e f a m i l i a r w it h h is t o r y a n d t h e p o e m s b e c a m e t h e i r c o m m o n l a n g u a g e . m a n y t i m e s w r it in g p o e m s o n h i s t o r y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w a y f o r t h e in - t e l le c t u a ls t o e x p r e s s t h e m s e l v e s , s o m e t im e s e v e n t h e o n l y f o r m. 下 h e y l e f t a p r e c io u s c u lt u r a l h e r it a g e t o t h e p o s t e r it y w h ile t h e y s u c c e s s f u l ly e x p r e s s e d t h e m s e lv e s . t h e p o e m s o n h is t o r y n o t o n ly g a v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o n o f t h e s o c i a l l if e a n d s t a t e o f m in d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 b u t t h e y w e r e a ls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t a g e i n c h in a f o r 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h is t o r ic a l id e a s t h a t l in k e d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 t h e y i n h e r it e d t h e id e a s o f 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n d s t o w e d t h e w a y t o i n v e s t ig a t e t o t h e f u t u r e . i f t h e s e p o e m s w e r e n e g le c t e d , t h e h is t o r y o f t a n g m ig h t b e p r e j u d ic e d a n d t h e id e a s o f h is t o r y o f c h i n a m ig h t b e c o m e i n c o m p le t e b a s e d o n t h e s e a s s u m p t i o n s , i d e c id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p o e m s o n h is t o r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d e f in in g t h e p o e m s o n h is t o r y in a b r o a d s e n s e , i t r y t o in v e s t ig a t e t h e h is t o r i c a l i d e a s r e p - r e s e n t e d in t h e s e p o e m s s o t h a t w e c a n f in d a n e w a n g le t o s t u d y t h e c u lt u r e a n d id e a s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 it f a l ls i n t o s ix c h a p t e r s . b a s e d o n t h e i r t h o u g h t o v e r a n t i q u it ie s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 c h a p t e r i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o n t h e p oet s i d e a s o f r is e a n d f a l l o f t h e d y n a s t ie s . c h a p t e r i i w i l l in -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f o r m s , c o n t e n t s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s t ic s o f t h e p o e m s e r i e s o n h i s t o ry a n d t h e i r a c h ie v e m e n t in o r d e r t o f i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t h e p oem s w h o s e f o r m w a s a d v a n c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 c h a p t e r i i i i s a c a s e s t u d y t h a t e x a m i n e s b a i j u y i s id e a s a b o u t s p a c e , t im e a n d h is h o m e id eas 廿 a t e m b e d d e d in t h e d e e p c u lt u r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 n w i l l e x a min e h is id e a s a b o u t t h e r e l a t i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im e , l if e a n d o u t l o o k o n l if e . c h a p t e r i v is a n o t h e r c a s e s t u d y t h a t w i l l in v e s t ig a t e t h e t r a n s m is s io n o f t h e t e r m s o f h is t o r y a n d c u lt u r e a n d t h e r e l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p o e m s a n d t h e p o l it i c a l r e a l i t ie s . i w i l l t ry t o d i s cer n c h a n g e s o f v a lu e s b y e x a m in i n g t h e p o e t s a p p r o a c h t o h i s t o ry . c h a p t e r v i s c o n c e r n e d w it h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h is t o r y m ir r o r e d in t h e p o e ms . it e x a mi n e s t h e f o l lo w i n g p r o b l e m s :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o n o f t h e l i t e r a r y a n d p o e t ry l a n g u a g e , t h e h is t o r ic a l f u n c t io n s o f t h e p oet r y w r i t in g ,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p o e t r y a n d t h e p o e m s o n h i s t o ry, e t c . c h a p t e r v i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o n t h e in v e s t ig a t io n o f t h e id e a s a n d c u l t u r e . it i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p oet s r e a d in g o f t h e c h in e s e c la s s ic s a n d c o m p a r e s it w it h t h e i r a t t it u d e s t o t h e o t h - e r l it e r a t u r e , tr y in g t o f i n d t h e ir d if f e r e n t a t t it u d e s t o t h e s a m e c la s s i c s a n d t h e id e a s o f o t h e r - n e s s f a c e d i n t h e ma i n s o c i a l t r e n d k e y w o r d s : t a r x a d y n a s t y , p o e m s o n h is t o r y , id e a s o f h i s t o r y , id e a s o f h is t o r io g r a p h y _-一 -一 一 一 一 侧 . . 绪论 绪论 一、 研究状况 咏史诗是诗歌的一个体类, 也应是历史记述和评述的一种形式, 然而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 里, 人们都是仅仅把其当作前者的单一性质来认识的, 研究咏史诗的论著及观点大量地存在于 历代诗话中, 就是明证。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人、 对古代思想的进一步发掘以及对旧 有史料的重新认识, 咏史诗又日 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十年来一些研究成果的问世, 就说明 了这一点。 人们对咏史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著作的形式选注咏史诗。 建国以来已出版的咏史诗选注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出版先后顺序) : ( 1 ) 羊春秋 何严的 历代论史绝句选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 ( 2 ) 降大任 张仁健的 咏史诗注析 ( 山西人 民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 ( 3 ) 陈建根的 古诗类选 咏史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9 年版) ( 4 ) 岳希 仁的 古代咏史诗精选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 年版) ; ( 5 ) 万萍 叶维恭主编的 中国 历代咏史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杜1 9 9 8 年版) ; 这些著作的出现反映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从出版日期看, 它们都问世于八十年代以 后, 说明咏史诗受到现代学者的普遍重视是近二十年的事, 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尚有许多需要 完善的地方; 其次, 这些选注本的作者, 或在其书的 前言 中, 或在 后记 里, 多对中国咏史诗 的发展状况及其分期、 咏史诗概念的界定、 历代咏史诗的发展成就、 咏史诗的基本特点作了研 究和阐述,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尽管有的见解还不是很成熟, 但探讨本身就是可贵的; 再次, 他 们为咏史诗的选注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选注的过程也就是对咏史诗进行理解与甄别的过程, 是对咏史诗进行解读和成就评价的过程, 是对咏史诗发展历史予以梳理和认知的过程。由于 咏史诗涉及面非常广泛, 所以对咏史诗点评的过程, 本身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作出了 贡献。这些著作的出现, 不仅为学术界继续深人地进行研究提供了积累, 也对普及历史文化知 识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以论文或论著的形式对咏史诗进行宏观和 微观的研究。 研究咏史诗的论文, 也在人十年代大t出现。据胡戟主编的 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 中对 1 9 8 2 至1 9 9 5 十四个年度的统计, 仅有关于唐代的咏 史诗论文就有4 0 余篇。其他断代的咏史 诗虽没有唐代的多, 但相应的也比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些论文或长篇宏论, 或短小篇什, 但都能以独立的见解对咏史诗予以具体而深人的探讨。由于他们的努力, 学术界现在对咏史 诗的认知和理解, 比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仅以研究唐代咏史诗为例, 它们有以下特点: 首先, 通论宏观者包吞一代, 注意发展的大趋 势, 而细论微观者则注重扎实的分析和风格相近诗人的比较; 其次, 研究者主要是从事文学史 研究的学者, 因此立论多从咏史诗的风格、 体式、 美学、 结构、 心态等方面予以解析, 而从社会历 唐代味史诗研究 史观念上或文化史上论述的不多; 再次, 对一些重要的或热门的人物研究得较多, 如刘禹锡、 李 商隐、 杜牧等, 相应地忽视了对那些地位不太高而其咏史诗成就又很大的诗人及其作品的研 究, 有倚轻倚重之感。这样就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唐代咏史诗的整体认识水平; 第四, 从已经问 世的论文的选题可以看出, 对咏史诗研究的范围仍需扩展, 诸如对咏史诗中的文化心理意象、 诗人们的时空观念及其社会历史观的关系、 诗风与历史观念、 咏史诗形式的变化、 分清与剥离 咏史诗中的双重解读、 诗与文的类型转换、 史论与诗论的相互关系、 其他韵文中的历史观念、 历 史观念与王朝政治等. 都应该是加强研究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些不是专门研究咏史诗的诗学或学术史专著中, 也有很多对咏史诗的 探讨, 这些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著名学者施蛰存在他的 唐诗百话 中, 就曾对咏史 诗、 怀古诗、 读史诗、 咏怀诗等概念予以辨析, 并对唐末以写咏史组诗名家的胡曾、 汪遵和周昙 的艺术和思想成就予以品评; 再如查屏球在他的( 唐学与唐诗 中, 对中晚唐史学与怀古咏史诗 风的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咏史诗的整体研究, 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 概念的辨析 关于咏史诗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一直在进行着: 首先是辨析“ 咏史诗” 和“ 史诗” 、 “ 诗史” 的区别。 最初的认识比 较模糊, 后经过学者们的探讨, 概念就比较清晰了。降大任先生在他的 试 论我国古代咏史诗 一文中, 就首先对此予以分析, 他认为: “ 史诗, 主要指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 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长篇叙事诗。 ” “ 诗史, 是对某些古典诗歌的特定称呼, 不是诗 歌文学分类概念。 ” 而 咏史诗是直接由古人古事的材料发端来创作的。 t 这些观点基本是正 确的, 唯需补充和进一步明确的是, 其一, 史诗的概念既是西方的词汇, 就应参照西方的史诗情 况.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史诗多是产生于一个民族的上古历史时期, 它是以远古的 历史传说为基础而由民间创作而成的, 而以英雄主义为其思想特征和价值取向。 并且多是经过 了从口头传说到文字记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 今天就不会有史诗的创作, 未来也不会 有, “ 史诗” 在文化的传承中成了赞誉词汇; 其二, 诗史是对某些古典诗歌特定的赞誉性的称呼, 之所以这样称呼的依据, 是因为这样的诗歌记述了正在发生的历史或刚刚过去的历史, 它们起 到了史笔记述历史的同样作用, 甚至比史笔还要快捷敏锐, 并反映到史笔不太注意或难以反映 的历史层面。杜甫的“ 三吏” 、 “ 三别” 之所以被人们称为“ 诗史” , 就是符合了这些要素。诗史与 咏史诗所不能混淆的是, 前者记述的是作者见在的时代, 后者记述的是作者见在时代的过去。 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虽然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但概念所指的对象也有部分重叠之处, 这也 是有人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辨析“ 咏史诗” 、 “ 怀古诗丹 、 “ 咏怀诗” 、 “ 读史诗” 等, 主要的问题又是集中在“ 怀古诗” 是不是“ 咏史诗 及两者之间的差别的问题。大致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主张细加分别。前引降大任文章认为: “ 怀古诗则豁要有历史遗迹、 遗址或某一 地点、 地域为依托, 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史娅材。 ” 但同时作者又认为: “ 也有文学研究者从广 义的角 度理解, 认为怀古诗应属于咏史 诗的范畴。 此说不无道理。 ” 川作者认为两者以正式的 名目出现在诗题上, 时间也有先后不同, “ 咏史” 以东汉班固 咏史 为最, 而“ 怀古” 始见于唐代 陈子昂 白 帝城怀古 等。笔者认为. 这种从题目 上人手来探讨咏史诗诸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 误区, 因为实际中大量存在的名实不符的情况。连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有些诗歌从题目上 2 - 一 - 一 一 .一一一一- 一一 绪论 看是咏史. 而从内容上看则为怀古, 有些则相反, 更有些既可以算是咏史又可以算是怀古。于 是“ 咏史” 与“ 怀古” 的定义在这里变得不可琢磨。 也有学者给怀古诗下定义为: “ 怀古诗大多是由古人、 古事、 古迹缘起而发, 吐舒作者的感 概, 其重点不在古人古事, 而在于抒写胸怀。因此, 它更像咏怀诗。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一 些标为 怀古 的作品, 完全是咏古人古事, 归于新颖的议论, 表达作者的历史见解。这一类怀 古 诗, 宗旨 与咏史诗相同, 其实就是咏史诗。 3 l 而“ 怀古诗 又被作者称为“ 吊古诗” 。其言怀 古诗是介于咏怀诗和咏史诗之间的一个诗歌类别, 但实际把握起来主要凭读者的主观感觉, 殊 难攀握。 著名学者施蛰存的观点与此相类似, 他认为: “ 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 怀古诗是有 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如果在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只是用作比喻, 那就是 咏怀诗了。 4 l 但作者在这种过细的分别, 具体到作品内容特性的认定上就会有很多 格难通 之处。其一 如杜牧的 赤壁 诗, 清人吴乔在他的 围炉夜话 中论及此诗时都认为: “ 古人咏 史, 但叙事而不出己意, 则史也, 非诗也。出己意, 发议论, 而斧凿铮铮. 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 赤壁 诗, 用意隐然, 最为得体。 ” 这里把杜诗归为咏史诗是完全正确的, 但施先生却认为“ 他以 为这是一首咏史诗, 却未免差错。杜牧此诗是怀古, 不是咏史,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吴氏大约没 有分得清。 5 7 其二如胡曾的咏史诗. 不管是当时的题名还是清人编 全唐诗 时的定名都叫咏 史诗, 而其一百余首诗几乎全部是以古迹地名命名的, 若以施先生的划分原则, 那么它们都应 该是怀古诗, 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及古往今来的认知所不符。于是施先生又为先前的定义寻找 例外, 他认为, 胡曾 这些以地名为标题的咏史诗“ 都有些像咏怀古迹, 但没有诗人的感慨。 ” “ 1 笔者认为, 诗人胡曾的感慨是有的, 只是我们没能发现。即便是一点感慨没有, 如果我们从作 者斌诗取材的角度、 咏叹语汇中。 这些类似于, 形体语言” 的特征. 也同样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 就分类和定义而言, 在古人那里不成问题的事情, 在今人的眼中却成了问题, 看来还是今人的 辨析分类出了问题。 也有学者比较两者的同异之处: “ 怀古与咏史, 就书写历史感慨、 寄寓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 上看, 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 重在离历史鉴戒之意; 怀古则多触景生情, 重在抒今昔 盛衰之感。 前者较实, 后者较虚; 前者较具体, 后者较空灵。 7 看来很多学者的观点都与此接 近, 即认为咏史多由古书、 古人、 古事而引起, 而怀古多由古迹而引起。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 一个事实: 古人、 古事与古迹常常联系在一起, 而读古书又常是人们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 因 此, 不管是咏史还是怀古, 很难把这些具体的因素分别清楚。 在咏史诗的概念之外, 也有学者从中又分出“ 读史诗” 的概念, 这样的学者同时也不得不承 认“ 读史诗 就是咏史诗. 只是专意指那些读古典文献之后而作的咏史诗。笔者认为, 读书是一 种行为, 人们在斌诗之前的与此相关的行为太多了, 如遐想、 友朋聚会等, 如依此划分则将琐碎 不堪。至于诗题中有“ 读史” 者, 本来就是咏史诗的题中之意, 不应该再加分别。 至于咏怀诗, 学界一般没什么争议。我们必须承认咏史诗中有咏怀的成分, 但咏怀诗绝不 是咏史诗。 笔者认为, 造成以往这些不易把握、 概念庞杂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分类过细所造成 的。任何过于刻板的定义一出, 总有无数个例外使其难以总括, 于是又扩大界定以求弥补, 从 而造成界定重1。这就是我们在概念上常常陷入困境的原因。 至于用典较多的咏怀诗或其他体类的诗, 笔者主张应该区别对待, 不能因其体类已经明确 而完全作另类看待, 至少作者在用典时的价值取向仍反映了作者对待历史的看法, 曲折地反映 3 唐代味史诗研究 了 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念, 因此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 主张扩大认识咏史诗的范围。如指出 有的学者“ 认为怀古诗和咏史 诗是并列的两类, 以至于把杜甫的 咏怀古迹五首 和杜牧的( 赤壁 等都排斥在咏史诗之外, 其 尺度未免太严。 其实由某一古迹触发, 标题为地名的诗, 也可以是严格意义上的咏史诗。 1 8 1 因此在编写咏史诗辞典时, 人们就采用了较为宽松的做法, 不再拘泥于过于详细的分类。所以 有的学者在比较了历史上大量出现的“ 咏史” 、 “ 怀古” 诗之后认为, 两者的区分并不明显, 在借 鉴与感叹、 实与虚、 具体与空灵方面, “ 往往都是融合在一起, 怀古就是咏史, 咏史亦即怀 古 。 - 1 9 1 这 一 观 点 显 然 豁 达 得 多 笔者的观点也是倾向于后一种。从研究文学的角度而言, 分类细致或许可以令人理解, 因 为它体现了研究的深人, 但若从研究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 分类过细则有弊而无利。从以往各 家观点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都留 有余地, 为自己的定义留有例外的 空间, 甚至有的过于萦琐以至于前后自相矛盾。既如此, 笔者主张采用认 广义咏史诗” 的概念, 即不仅将咏史诗和怀古诗均作为咏史诗来认识. 而且将所有的有韵之文均作为脉史诗看待。 事实上, 清人在 全唐诗 的诗歌分类上已经做得很好, 观念已很开通, 他们已将当时所能认识 到的有韵之文几乎全部收入。我们今天也可以将散文之外的文字都纳人到此一范围, 使这些 以往只在文学史的研究注视范围之内、 而在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上不太受重视的作品, 充分展示 其固有的价值和魅力。 三、 试图解决的问题 唐代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第二个诗的时代, 这个时代诗歌的多样性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思想深度, 都是其他时代所难以比拟的。丰富多彩的唐代诗歌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 宝藏, 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从另一 个角度也可以 说, 唐诗是后世研究唐代杜会的资料渊蔽, 它用诗的语言表现了唐代社会的方方 面面, 是诗化了的历史记录。 唐代咏史诗是唐诗中的重要内容。在数量上占大宗, 在质量上属上乘,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 文化课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只能理解为, 唐代作为一个开放和充满自信的时代, 人们勇 于反思自己和历史, 心态是自由和冷静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精神 养料, 而熟悉历史是上流社会特别是士人阶层的必须, 诗的形式使人们找到了共同认知的语言 形式; 唐代科举制度特别是前期的科举制度, 对这一诗的时代的形成,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很多时候咏史诗成了人们进行精神吐纳的重要形式, 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唐代诗人完成 了自己的精神吐纳, 却给后人留 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唐代咏史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精 神生活, 也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 重要一环, 而这恰恰是人们以往重视不够的一环。这一环连接着 它的过去和未来, 继承着前人的思索, 启迪着后人的探寻。缺少了这一环, 人们对唐代社会的认 识只能是部分的了解, 中国的历史观念史就有了残缺, 中国思想史就不够全面并缺乏光彩。 在咏史诗中, 诗人的触物感兴体现的是后人对前世人、 事、 物的思索, 这种思索无论在深度 和广度上, 一点也不比长篇论文逊色, 中国的历史观念在发展; 有了咏史诗的思考, 时代趋于理 性, 诗人的 灵魂得到净化。 诗人们的叩问玄想是 对中国思想史的贡 献, 借古讽今是当代人对当 代事的直接评议, 尽管这种评议在多数时候隐晦曲折, 但一个时代对历史的认知水平, 凭着他 们得以体现, 中国思想史宝库的资料在层累地增加着; 这种积极思考的成果又为后人的继续思 4 _一一一-一-一一 绪论 考提供了前提和参照, 其中的一些思考命题对于人类是永恒的, 不断引发着后人反复思索, 从 而形成了文化史上的情结。研究唐代咏史诗, 必然会使我们对以上问题有进一步清楚的认识。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指出: “ 反映历史情况的诗篇是大量的, 如果我们善于发现, 不少诗 篇都可供我们作研究历史之用。 n p o 这一观点完全正确。 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有一双“ 善于 发现” 的眼睛。令人欣喜的是,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 诗歌是中唐至宋主要的文化 载体, 是士人抒情言志的最主要的语言工具。因此, 诗歌是当时思想史上最丰富的原始资 料。 i i 笔 者认为, 从史料学的角 度而言, 有韵的 诗歌与 无韵的散文或 其他资料并没有什么本 质的区别。如果坚持是有区别的话, 那么这种区别就在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表述形式的不 同。因此, 研究思想文化史, 如果对诗歌的资料价值不予以足够重视的话, 将是莫大的损失。 然而相对而言, 咏史诗作为课题, 可能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文学的人, 认为其 文学的或美学的价值不大, 风格取向大约总是悲伤、 沉思一途, 艺术上可开掘的不多; 而研究历 史的人, 则认为其不太严谨, 情感抒发为多. 且时有夸张, 难以作为信史。其实, 这些都是没有 看到咏史诗特有的长处。它对史实和价值的判断常严谨得让人过目不忘, 带着情感的鲜活语 言往往更紧密地接近历史真实, 凝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常使得其他较为优秀的历史文 学著作也大为逊色。它所具有的文学忌雷同的个性, 使得人们观察和论述历史的视角不断更 新。等等。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 我认为, 如果终生不朝拜一下唐诗的殿堂, 将是莫大的遗憾: 这也是本人选择这一课题的主要理由之一。 本论文试图从 广义咏史诗” 的角度, 考察唐代咏史诗所固有的历史观念, 从而为进一步认 识唐代思想文化提供新的视野。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从唐人对于废墟文化的认 识, 了 解人们对于王朝兴衰思考; 第二章讨论咏史组诗的形式、 内容和特点。 以及取得的成就, 目的在于探究作为咏史诗这一高级和成熟形式的功能; 第三章为横断面的个案研究, 分析白居 易的时空观念及其深层文化心理上的家园意识, 解剖时光、 生命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为纵向的个案研究, 省察历史文化的话语传承、 诗歌与王朝现实政治的相互关系, 通过历史上 史实的增益了解人们价值观念取向的变化; 第五章是研究咏史诗中的当代史, 涉及文献语言与 诗歌语言的转换、 诗笔的史笔功能、 诗史与咏史诗等问题; 第六章是关于思想文化的论题, 梳理 诗歌语境中的元典阅读状态, 注重其与其他文献形式并存的 解读成就, 分析唐人对同一元典的 多义性解读和时代主流意识下的另类思想。 在学习、 分析和论述唐代咏史诗的过程中, 笔者力图汲取前人和时贤在文、 史、 哲诸领域的优 秀研究成果, 然而也不迷信成说。以自己以往的认识和基础为起点, 又争取探索新的视角、 利用 新的或综合的方法. 因此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改变和提高“ 旧我” 的过程。在论述过程中, 本着 让材料说明问题的原则, 绝不一味地罗列原始材料或漫无边际地征引以示炫博。至于对若干具 体历史事实和文献细节的考证, 则多出现在篇末注文之中, 以期收到与正文的相 互补充之效。 由于篇幅、 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时间的限制, 唐代咏史诗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还有很 多课题需要开发, 诸如“ 僧道诗中俗世情怀” 、 “ 咏史诗中的唐代伦理观“ 、 “ 咏史诗中的文学史” 、 “ 咏史诗中的隐逸文化” 、 “ 教煌歌辞与教煌变文中的历史观念” 等课题, 这些都有待于笔者今后 进一步的努力。 1 降大任 张仁健 咏史诗注析 第4 7 7 页、 第4 7 8 页。 2 同上书, 第4 8 8 页、 第 4 8 9 页。 唐代味史诗研究 -一. 一-一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3 岳希仁( 古代咏史诗精选点评 第6 页。 4 施势存文集 唐诗百话) 第2 5 1 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 9 9 6 年版。 5 1 同上书, 第石 叼 页。 6 同上书, 第7 1 0 页。 7 1 萦涤非等编写 唐诗鉴赏辞典 第7 0 9 页, 上海辞书出版杜1 9 8 3 年版。 8 万萍 叶维恭主编 中国历代咏史诗辞典 选编说明 。 9 j 彭卫( 中国古代咏史 诗歌初论 , 史学理论研究 1 9 9 4 年第三期。 1 0 谈历史文学 , 中国 史学史 论集) 第5 1 8 页, 中 华书局1 9 9 9 年版。 1 1 查望球 唐学与店诗 第5 页, 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 第一章 味史诗与康都的文化沉思 第一章咏史诗与废都的文化沉思 唐代咏史诗对于文化废墟的咏叹, 内容十分丰富, 而其中对废都所进行的文化沉思又格地 引人注意, 包含有非常丰富内容和思想深度。通过典型的例子可以窥见整体, 这里我们以金睦 和洛阳为例, 考察唐人是怎样用诗的 语言 对这两座废都进行文化思考的。 金使、 洛阳两座都城对于唐代的人们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们都是阅尽沧桑的历代帝王之 都, 保留了太多的前朝旧事。一个积淀着前朝的陈迹, 一个反映着当代社会的缩影。昔时的废 都让人久久难以 忘却, 今日 的废都重复着昨日 的故事。这种文化沉思给予后人很多的启迪, 命 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系统和空前的, 诗人们关于时空、 生命、 王朝盛衰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人 生观等问题, 让后世的思想家们也不得不以此为起点进行思考, 而不能有所逾越。 一、 金陵的文化沉思 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 对于唐朝诗人们是再熟悉不过得了。除了诗人们的文化历史修养 这一因素外, 也与时代相去不是太远有关。再一个原因就是与当朝的思想风气有关, 因为自唐 太宗时, 就比较重视对南北朝历史的总结. “ 二十四史” 中有唐修“ 八史” 就是明证。可以说. 从 文化传承而言, 唐朝的建立是以南北文化融合为基础的。金陵, 六朝的历历往事都登印在这座 王朝废都上, 金陵成了王朝更替的标志, 有时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又代表着一种南方文化。以 下分几个方面来论述。 ( 一) 金陵, 又名建邺、 建康、 袜陵、 石头城等, 而尤以“ 金陵” 之名最为有名。因其“ 旧是帝王 州” , 川所以“ 金陵自 古繁华” 。以此为基点, 上可以联想到武昌、 岳阳、 九江, 下可以 俯橄会楷 东山、 苏州、 镇江、 扬州等所谓三吴地区, 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这是座历史的大舞台, 自古 就有“ 钟山虎踞, 石城龙盘. 的说法。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经在( 金陵歌送别范宣 中, ( 页1 7 2 1 ) 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道出了金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伟的地理优势: “ 石头嫂岩如虎据, 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 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余帝三百秋, 功名事迹随东流。 金陵昔时何壮哉, 席卷英雄天下来。 ” ( ( 金陵歌送别范宜 。 页1 7 2 1 ) 有太多地英雄豪杰在这里演义着威武的活剧, 创造和演绎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李白在他的同 题诗中又说“ 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 垂拱众流安。 ” 到了唐朝, 这个萦华的帝王 之都相对地沉寂了, 孙吴去了、 东晋亡了、 整个六朝像烟一样风流云散。金陇像个标本让人们 去探究, 又像课本让人们去读解。 六朝的往事, 在唐人看起来, 既是那么遥远有时又是那么亲近。功业幻灭了, 而旧日 的陈 迹却历历可寻。事实上也正是这样. 在当年晋人衰宏的咏史处, 李白自 信地说“ 余亦能高咏” , 7 一 一一-一卜 , 一 , , , , , , , , . . . . 两 , 一 , , , 叭 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味史诗研究 ( 夜泊牛清怀古 , 页1 8 4 9 ) 认为自己能和古人跨越时空进行对话; 宜宗时的诗人包信, 在多次 经过金陵后作诗说: “ 江山不管兴亡事, 一任斜阳伴客愁。 ” ( ( 再过金陵 , 页2 1 4 3 ) 在王朝消失 的废都留 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考, 是难以排遣的感伤。当然也正是带有感伤的思考才会使这 种思考变得深沉。刘禹锡写道: “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 金陵怀古 , 页4 0 1 7 ) 他注意到 的是人事变迁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外在的山川等有形之物, 成了他进行理性思考的助益和凭 借。 当然对于废都金陵的文化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人在肯定金陵重要 的地理位置的同时, 只感受到大唐治下的美好, 而不去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陈年伤痛。在诗 人殷尧落眼里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 你看; “ 黄道天清拥狱可, 东南王气株陵多。 江吞彭香来三楚, 地接昆仑带九河。 凤洲晓仗红散绮, 龙池春水绿生波。 华爽泥一归真主, 端拱无为乐太和。 ” ( ( 金陵怀古 , 页5 5 6 9 ) 而在李商隐眼中却是地险不足恃、 偏安难久长: “ 北湖南墩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 , ( ( 咏史 , 页6 1 7 3 ) “ 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 只得徐妃半门妆。 ” ( 南朝 , 页6 1 8 3 ) 正是这种多方位、 多角度的思考, 才保证了唐人对于金陵废都的广泛而深刻的认知。 ( 二) 六朝在金陵共计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历史, 你亡了, 他兴了, 像走马灯一样, 都经历过兴 盛和醉生梦死的策华, 也都重蹈着灭亡的悲剧。连灭亡它们的隋朝, 也很快以隋场帝在南方的 被杀而标志灭亡。金陵是座文化蕴翻丰畜的废都, 给人以无穷的感想。整个六朝都在唐人的 文化考察的视野之内, 无论是为前人叹息、 为后人立言, 还是为时代借鉴或为自己寻找人生价 值观的参照, 唐人都很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没有忘记这里发生的一切。但相比之下, 人们对六 朝中的东晋和陈朝的注意更多些。这是有原因的, 东晋历时较长. 是南朝风流的集中代表, 正 如杜牧的一首诗中所言: “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 ( ( 润州二首 , 页5 9 6 3 ) 0而陈 朝则是六朝的终结者, 是整个南朝衰亡的集中体现, 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公元3 1 7 年晋元帝即位建邺, 标志着东晋的开始, 从此金陵这座故都就成了中原之外建都 的首选。晋元帝即位之初历经艰难, 尚能励精图治, 招纳贤士, 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诗人储光羲认为这是地利与人和, 即“ 德” 与“ 险” 双重作用的结果, ( 临江亭五咏 序 , 页 1 4 5 9 ) . 虽云在德, 亦云在险” , 显然作者认为地利的作用要大些。同样的问题在半隐半仕的吴 箔看来, 却是另一番结论, 他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言道: “ 五马浮渡江, 一龙跃天津。此时成大 业, 实赖贤绮绅。辟土虽未远, 规模亦振振。 ” 承认晋元帝的道德力量。 但作者历观六朝的兴 衰, 最终的结论仍然是: “ 在德不在险, 成败良有因。 , ( 建业怀古 , 页9 6 4 9 ) 认为道德的作用相 对而言是决定性的。甚至有此观点的还不止吴氏一人, 王贞白就说过: “ 恃险不恃德, 兴亡叹数穷。 石城几换主, 天堑设连空。 ” ( 金陵怀古 , 页8 0 6 1 ) 在王氏这里, 终于找到了六朝灭亡的原因是“ 恃险不恃德” 。 提及东晋就不能不言及王、 谢家族, 南朝的风流似乎都凝聚在两大家族。 一者以王筱之为 代表, 一者以谢安为代表, 前者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文化上, 后者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当时的功业 8 第一章味史诗与废都的文化沉思 和后世的精神文化上。我们这里以唐代咏史诗所咏较多的谢安为例, 看看唐人是如何在文化 意义上对谢安进行读解的。 首先, 是谢安的弃孺为官。在对待是终身为儒还是积极用世的问题上, 诗人想起了可以谢 安为人生参照。“ 五陵豪侠笑为儒, 将为儒生只读书。看取不成投笔后, 谢安功业复何如? ,(崔 涂( 东晋 , 页7 7 8 2 ) 用反问的语气正面肯定了谢安事功的一生, 也表达了自己所提倡的价值取 向; 其次, 是携妓东山。假如谢安只会埋头忙于为王朝效劳、 或者他的事功仅仅是对讹水之战 指挥若定的话, 可能他对于唐朝的诗人们还不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关键是他不仅事业干得漂 亮, 而且也活得风流潇洒, 他曾尝试过服食, 不时地与方外之人过从亲密, 不为礼俗所拘。总 之, 一辈子什么也没有耽误。携妓的本事源于 世说新语 识鉴 : “ 谢公在东山畜妓。 ” 其注云: “ 安纵心事外, 疏略常节, 每畜女妓, 携持游肆也。 ” 李白即羡慕其生活方式, 欲与谢安进行跨越 时空的对话, 其 东山吟 页1 7 2 0 ) 日: “ 携妓东土上, 怅然悲谢安。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