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走孥磺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内容摘要 本论文由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论文正文部分共分四章,分别 对魏晋、南朝刘宋、南朝齐梁及北朝的书体论进行研究。 绪言部分,首先在材料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本课题的意 义其次,简述秦汉书体分类状况,对中国古代书体分类论作一些溯源性质的探 讨 第一章,魏晋书体论研究分别从文字发生学、。书以功用而分及富于审 美蕴涵的体势论三个方面入手,论证魏晋时代书体功用论及书体审美理念的确立 过程 第二章为南朝刘宋书体论研究,本章先辨书体名实,后论书体风格之。古” 与。今“质”与。妍”的区别。 第三章南朝齐粱书体论研究。从南朝人为后人开列的杂体名单及庾肩吾提出 的将杂体书排除出书体界域的举动中,探讨了南朝在对“书体”界域的辨析中包 含对“书学”的外延界定和对“书学”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其外延无 限扩大的泛书学论与外延相对缩小的纯书学论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但都表现出 对审美内核的追求。 第四章,北朝是一个特殊时期,北朝书体论由书体畸变论与南、北书体观念 比较两个部分组成。相对于南朝而言,北朝书法似乎停滞不前了。 结语,作为全文的结尾部分,既是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的总结,也是魏晋南北 朝书体论的延续。透过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的总结,简要论述魏晋南北朝书体论及 书体观念对唐代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体书体论书体观念书体分类书体风格 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i nm 劬h = r e p o s e d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e x t 孤dc o n c h l | i e lt h em a i nb o d yo f t h el h c s i i 讧 删滞。do f f o u rc l m p 慨s t h ef o u rd m p t e ns t u d i e d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v y n a s t yo f w e i a n dj i n ,l i e s o n g p e r i o d o f s o u t h 功m 黯魄q i l i a n g p e r i o d o f s o e t h d y n a s t y a n d n o r t h d y n a s t y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m e a n i n g o f s t u d i n gm i ss u b j e c ti ip r o p o s e da tf i r s t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s m m n l g yo ft h e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d e l i m i to ft h ec m c e g n e d ( k - f i n a t i o n lt h e n , a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t h e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s t y l e o f c a l l i g r a t b y d u r i n g t h e q i n d y n a s t y a n d h a n l ) y u a s t y i i g i v m a c c o r d i n gt o 也i i 骶锄n 岫t h eo r i g i n a lt h i n g so ft h ec 她s i f yo ft h es t y l co f c a l l i g r a t d t y i n 龇a n c i e n t t i m e s i n c 虬 c h a p i ao e e , t h er e e e a 蕾c ho f t h e 哟,kc = m e a p b yo f 蹦功呐a n dj i nd y i l a 由i nm i i 曲哪t h e 嗣甜o f 吣q 嘶曲缸c k 碰耐b y t h e 缸舶n 竹a n d t h e 蛐 婶弘曲o ft h e 哟抽o fc | l l i e = h yw h i c hi ir k h 诅t h e = e a h e 6 ci l n p l a a t t i o l l 玳s t u d i e d r c 删v e l y f r o mt h e 也嘴- 印郫t t h ep r o e e = o ft h e 酋缸m i i h 酬o ft h ef a c t i o nt h e e c yo f s t y ko fc a l l i g r a p h ya a d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缸t h e 删d y n a s t ya n dj i nd y n a s t y 啪e x p o u n d e da n d p r o v e d , c h a p t e rt w o ,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i ua n ds o n gp e d o do fs o u t h d y n a s t y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d e f u m t i o no ft h es t y l eo fc a t t i o a p b yi sg i v mf i r s t l y t h e nt h e 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o f t h ea n c i e n t 缸锚a u dn o w a d a y s , l h cp l a i na n d 擘嘲薛o i s 击u 砒 c h a p t c rl h c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o fq ia n dl i a n gp e r i o do fs o u t hd y i 啷 t h et w os i g n i 矗伽ic o n t e t st h ml h c 击瓢耐d 删哪o f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c o n t a i ne x t e n t i o n l i m i t so f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t h es t u d yo f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d i s c u s s e df r o m t h et w oa s p e c t , w h i c ht h ep e o p l eo fs o u t hv y n a = yl i s t e dt h em i x e d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f o rt h e 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y uj i a n w up r o p o s e dt h a tt h em i x e d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s h o u l db er e m o v e d f r o mt h ea mo f 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 r ei sak i n do fi n t e r n a lt e n s i t yb e t w e e nt h eu n l i m i t e d e x t e a t i o no f t h e b o r a d 目m s eo f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t h er e d u c e dc x t e n t i o n o f t h e n a l t o w8 c n o f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l i y b u t t h e y p r e s e n t e d p u r s u i t o f t h e e s t h e t i c 嚣8 烈l o e c h a p t e rf o u r , t h e “* f c ho ft h e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o fn o r t hd y n a s t y t h en o r t hd y n a s t yi sa s p e c i a lp e r i o d i ti sc o m p o s e db yt h ea b n o r m a lc h g eo f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t h e o wo ft h e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b e t w e t h es o u t hv y n a s t yt h en o r t h d y n a s t y r e l a t i v et ot h e s o u t hd y n a s t y , t h ec a l f i g r a p h yo fn o r t hd y n a s t yi 5s t a n d s t i l l s e e m i n g l y t h el a s tp a r to f t h et h e s i = i sn o to n l y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el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 t h ew 西 a n d j i n l ,y m l 咄b u t a l s o t h e e x t e n d o f t h a t t h e l a s t p a r t a l s o g i v e a b r i e f d i s c u s s i o n o f t h es t y l e 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 w e ij i n s o u t h m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t s a f f e c t i o na n dt h em e a n i n gt o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t h ec l m s i f i co f t h es t y l e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首静师范大学壤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 锄i 沩b j 日期脚7 月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舨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粹氇毛伯 日期p 珠多月 首都稚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一、选题因由与相关材料来源 绪言 1 选题因由及研究的意义 汉魏以来,新持体的不断涌现和旧 5 体的渐趋成熟,为书法理论的出现带来了有利的条 件在书法理论的韧刨期,涉及 5 体的相关f s 论已占现今尚存书论文献之半,“书体论”显 得格外突出书体论是有关书体分类、书体渊源、书体流变,书体名实及书体风格等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人对书体的研究,集中于书法理论文献著作中国古代书体论盖发轫于汉末,兴 盛于齐粱西晋已出现了以。书体”为题的文章,三国两晋时期大为流行,篇章尤多直至 南朝,仍有不少篇什这类著述大多以某一书体命名,如汉末崔瑗草势 。西晋成公绥隶 书体k 杨泉草书赋 、索靖草书状 ,东晋刘劭飞白书势) 、王珉行书状 ,南朝鲍 照飞白书势铭) 、萧子云论飞白) 等等,其主旨都在于颂赞书体的体势美特征文章语 言描述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与六朝盛行赋体文学有关,其铺陈其叙的手法导致了以描摹物象 为主的论书方式。因缺少实际的理论意义,故而,尚不能算作纯粹意义上的书体论时至南 朝,萧子良有古今篆隶文体 一书,标志着中国书学史上首篇研究书体的专著诞生随后 涌现出大量的综录古今各种书体的著述,有萧子云五十二体书 、阮孝绪古今文字,、王 情文字志 、王融图古今杂体六十四种等,到庾元威论书 一书中已列有各种书体 名目达百种以上。然惜其大部分已佚失,只余断编残简。至于北朝人对书体的研究,可谓薄 弱之极。今存北朝与书法相关的著述只有两种:即北魏江式论书表,北齐颜之推颜氏 家训)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在中国古代书体理论发展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实际是魏晋南北朝 书法理论的一个立论基点。但历来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者,对这一时期非常发达的书体 论却重视不够。迄今为止,大多关于魏晋南北朝书体的研究成果,还只是把目光聚焦于或考 证书体源流,或辨析书体名实显然,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它是魏晋南北 朝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于书体论只局限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的研究,缺 乏。史”的全面地考察,尤其没有对书体理论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承传及其特征进行集 中的分期的研究与论述因此,撰写一部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就非常必要了 2 相关材料来源 本文研究资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为原始文献;二为当代学术研究成果以下分别阐 述: 对于原始书法理论文献来说,当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文献著作为中心材料,辅之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以相关的史料 魏晋南北朝相关书体论著内容简略。缺环亦多。除去西晋以卫恒四体书势 为代表的 书势,书状、书赋一类著述外,南朝相当一部分书体专论或只余断编残简,如王情文字志 , 王融图古今杂体六十四书 、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 ;或均已失传,如萧子云五十二体 书、阮孝绪古今文字 在原始文献资料稀缺的情况下,如果仅圃于书体论本身,不免有 零散琐碎之感,不成体系所以,关于本文原始文献材料的来源,一方面力求从魏晋南北朝 书法理论著述中搜求整理有关书体论述的支言片语。如,书史类论著有卫恒四体书势 、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命) 等。这类著述中夹杂有关于书体源流、书体分类的资料另有,书 法批评类论著中虞稣的论述表及庚肩吾的书品 等。也有涉及书体风格的言论另一 方面,又尽力以魏晋南北朝正史史料补充之如晋书 、束书 、南齐书) 、粱书 、陈 书k 魏书k 周书 、北齐书 等,这一类文献史料覆盖面非常之广,它们有的未必与魏 晋南北朝书法有直接关系,但一个时期书体观客的表现。不仅能隐射出了特定时代人们独具 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也是其时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精神风貌的艺术呈现因此,研究魏 晋南北朝书体论也应从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寻找原因,只有这样才全面完备 第二类为现有学术理论成果综观前贤关于魏晋南北朝书体研究的理论成果,几乎没有 专著和专篇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有以下两点在不同侧面都略有涉及: 首先,对古代各类书体的研究有分体研究专著,如何学森的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 变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 、王艳军r 杂书体”研究、吴聿明隶书流变浅论、程琦 琳论楷书的诞生 、靳鹤亭飞白书研究等,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分体书法史的性质,对 某一类书体的起源流变进行了较好的论述:也有考证书体名实的研究,如张同印隶书名称 的历史沿革辨析、王宏理八分说、宋开罗隶书与八分之名实考辨、戴家妙关于楷 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 、陶贤果、谢光辉r 飞自”名实考辨 等,而这一类文章 多从史料的捧比、钩沉出发,来考辨古代书体名实之争另有学者则从文字学角度系统梳理 了中国古代汉字演化、变革的历史如启功古代字体论稿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唐兰 中国文字学 等;再者,有从书学的角度对古代书体演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整理,如郭 绍虞的从书法中窥见字体的演变) 、徐邦达五体书新论即是然而,以上关于古代书 体这一部分研究成果的兴奋点却是在书体本身,而不是书体理论虽然与本文有着密切的关 系,但不属于本文真正关注的范围 其次,是关于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的研究成果由于,现代书学研究者们,还没有认 识到书体论的重要性,在现有的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研究的论著中,书体论大多还只是作 为其论述的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当然,也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 论的关注。如王镇远的中国书法理论史 中立专章对西晋的书势论、北朝的书体讹乱现象 进行了探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书法史、书法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六朝书法的著述,这对于分析魏 2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晋南北朝书体论及书体观念所产生书法史及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极大的启发意 义如刘涛著中国书法史 ( 魏晋南北朝卷) 、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 张天弓永明 书学研究 等 最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郭英德的古代文体学论稿虽然,这是一本文体学的专 著,但其中关于论述古代文体命名、文体分类的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发与借 鉴作用 综上所适,在原始文献材料的缺失以及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的状况下,本文对魏晋南北 朝书体理论所进行的门纳性研究。自然导致在某些理论环节上显得暖而不明和缺乏系统性、 整体性敬请专家们见谅 二、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 研究对象及思路框架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书体论,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理论文献从书体理论形态的演变 发展看,魏晋南北朝人对书体的研究和论述,大致从书体分类、书体源流、书体风格三个层 面展开的所以,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欲以以上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寻觅魏晋南北朝时期。书 体”概念蕴含的构筑演变过程,以及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转变痕迹 首先,就书体渊源论而言,早期书法理论是依附于文字理论丽存在的流传至今的魏晋 书论文献中几乎开篇一律要略陈文字的起源古人关于文字源起的认识即是书体观念的最初 萌生换句话说,中国古人最初关于“书体是什么”的观念意识,始于中国古代关于文字源 起的神话。同样,“自上丽下”的书体发生论,也直接源于“仓颉造字”说。于是,古人根 深蒂固的尊字意识和崇古的观念,很快促成了中国古代书体论开篇必以“探本溯源”的方式 叙述书体源流的论述模式。当然,对于一种书体的认识,首先离不开对书体历史的省察。这 样,对书体源流发展的叙述便成为书体论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从论及文字渊源,进而 考其原始,再进而察其流变、辨其义用。直到南朝以后,遂转向论其书体风格特征并与之合 流显然,书体渊源之理论形态的演变不能直接显现出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转变迹象,但从 古人对各书体流变的史料排列、钩沉出发,来考述书体的界划和名实关系,却至少可以作为 书体论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其次,关于中国古代书体分类理论。从秦汉。八体六书”开始,就已形成中国古代书体 分类学的雏形而对书体进行自觉的、系统的分类,并且形成特定的书体分类观,大致始于 魏晋时期。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不同的书体对应不同的功用场合的分类方式,成为古 人对书体分体归类的基本依据。这种以书体之功用场合及社会性质的不同为依据而建立的分 体归类方式,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书体”概念之“体类”层面意识的清晰;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魏晋人士对。书学”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文字学实用性范畴内,虽有以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书体形态体貌特征区分辨析书体体类的藤胧意识,但书写者对书法艺术美的追求仍是不自觉 的、无意识的 南朝时期,书法理论文献中出现一些由于书体之体类界限不清而导致的混乱现象于是 辨析书体成为一大批书法理论批评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书体越辨越细,种类越来越多 齐梁时期,随着王倍文字志 、庚元威论书等综录古今各种书体专著的诞生,书体的 分类竟达上百种之多这种因“泛书学”书体观念与书体功用论纠结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书体 分类意识。终于,因庾肩吾的出现而被打破,他论书不取杂体,并将以功用为主的篆、隶= 体也捧除出了书体评判体系之外这种对书体界域的重新划定,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书学” 概念外延的相对缩小和内涵的净化至于北朝,从总的态势上看,自永嘉之乱,中原溃乱, 北朝文人士族一直处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之中所以,不要说书法上的创新不及南朝, 就是固守汉魏旧统方面,或许也赶不上南朝。与南朝相比,北朝书法依然依附于文字的范畴, 完全处于实用的工具性状态,。书体”概念界域也相对缩小,还没有出现关于书体之“体貌” 层面的概念认识 相对而言,书体风格论的出现较晚现在所见最早的讨论书体的篇章,东汉崔瑗草势、 蔡邕篆势 ,皆言书势,中国古代书论始于说“势。,古代书家之所以看重“书势”,实是 触及到书法艺术生成和表现的肯綮。南朝之前,既已形成的书体功用观念,使人们已经能从 功用、体势等外在的书体特征上区分书体但如果在写作动机和功用场合同一的前提下对 不同书体的艺术风貌的差异。魏晋人似乎还未有较深入的认识等到了南朝,世人“趋新求 变”的审美心理,导致了有关书体风格的言论的出现,刘宋时期虞稣首先从。质”与“妍” 之艺术风貌的差别上论及。古”、“今”书体特征,有了所谓“古质”、“今妍”的书体风格论 至此,综合性的“书体”概念理论框架开始形成,“书体”概念蕴含构成演变的基本脉络也 己十分清晰南齐以后,袁昂、庾肩吾等的论著,则更进一步把书体的风格和书家人品、精 神风貌对应了起来。于是。人们对不同书体闻差异的认识,就从单纯的“书体”概念,更加 深入到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层,遂成为书法艺术独立的又一标志。 综上所述,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相关书体理论文献及言论为中心材料,辅之 以相关的史料,并对之进行分期分段研究。在撰写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遵循的理念和原则是: 以魏晋南北朝书体理论形态演变状况为切入点。以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转变作为结构全篇的 基本理路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书体”概念蕴含的构筑演变过程,而使其与某一种书体流 别史,或者与一般书法理论史的研究有所区别 2 “字体”与。书体”概念界定 “字体”与“书体”之定称问题,在现代书学界、文字学界存有争议,本文先对学术界 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分析 4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大体而言,以郭绍虞o 、启功。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字体。与。书体。属于概念 上的。种属。关系。字体”为种概念,。书体”为属概念即。字体。包括。书体,而“书 体。对专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试图从书学与文字学的角度来区别。书体。与。字体”从书学与 文字学的研究来看,黄简首先提出了字体与书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字体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说的,考虑的基点是文字的结构。凡构造上符合共同原则、形体 具有共同特点的统一系统的文字可称一种事体韦体是从书写角度说的,考虑的基点是书写 的风格凡文字上书写具有共同特征或具有莱一成熟的艺术风格者,可称为一种书体 书体当然也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书体中所表现的结构( 或称闻架蛄体,结字 等等) 乃是对表现艺术风格而言的,与字体之结构指字画的构造形式内涵不同。 按照黄简的意见,把。字体。和。书体”分别作为文字学与书学的范畴。从理论上讲是很清 晰的,因此也为一般学者,如潘晓晨o 、秋子o 、王太雄 等人所接受 现代人分书体,字体为二事,认为字体是篆隶行草,书体是欧颜柳赵的书家书法作品风 格然而,在古人眼里,。字体”、。书体”实无二质自周朝以来,六艺之一的。书”这个 概念,就包括。字学”和。书学”双重含义说文解字序云:。著于竹帛之谓书”;说 文聿部:。书,箸也”徐灏注笺:。书从聿,当以作字为本义可见,。书”的本义为用 汉字在竹帛上进行书写、记录,乃动词然后,由“写”转为名词,引申出。文字”之义, 如史记孙膑传) :“乃斫大树自而书之日: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读其书未毕,齐 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这里,前一个。书”是本义。写”,后一个。书”是引申 义。文字”。后来,再由“文字”引申出“书信、文书”,由“文书”又引申出“书籍” o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 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须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 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 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现代书法论文选) 。页3 3 3 o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古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 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是属于篆, 隶、草、真、。行的那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 等”文物出敝社1 9 6 4 年出版页1 o 黄简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分期和体系) ,引自书学论集 ,上海书画书版社1 9 8 7 年版,页9 3 o 潘晓晨何谓字体、书体? 二者有何分别? ;“所谓字体,指字的型制,是按字的形体构造和共同特点 分类的它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如甲骨文,全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都称为字体书体 则是依书写的特点和风格而区分字体是从文字的角度所言,书体则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论,两者 应区别使用。不要混淆为好欧阳中石等书法教学释疑何谓字体、书体? = 者有何分别) ,页4 o 秋子上古书法要略) :。文字的形态规定是字体,书法的形态规定是书体字体是站在文字学的角度, 主要以结构形态为标准;书体则是站在书法学的角度,以风格形态为依归”书法研究 1 9 9 8 年第四期, 页1 7 1 8 王太雄字体书体两相异兼与秋子商榷 :。字体与书体从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字体当属文字 语言学的概念,书体应属艺术审美学的概念字体的认定是站在文字语言学的角度,主要以点涵、结构符 号形态为标准,是共性特征的产物;书体的认定则是站在艺术风格学的角度,以风格形态特征为依归,是 个性风格的产物中国汉字字体。如果从文字语言学角度分类,其划分是有限的t 相对稳定的,其字体的 基本类别只有篆、隶、正,行、草五大类可以断言,将来不会再有新的汉字体符号出现:而书体作为书 法艺术的风格形态学分类,则是无限的变动发展的。异彩纷呈的”,书法研究 1 9 9 9 年第三期 o 司马迁史记)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5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根据周札保氏的记载,古代的读书识字,先从。六书。开始。即从传统的造字方 法来讲授字形源流和音义,以保证文字知识的连续性从商代甲骨文习字刻辟可知,书写技 能的训练是文字教育的另一个侧面,。文字”又名。书”即因之于此说文解字序 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叩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 也著于竹帛之谓书;书者,如也”。此乃对“书”的最初诠释一个“书”字有。文”、“字”、 “书”三种含义与用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体即有字体之义如许慎说文解字 e h 。丞 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处所谓的“文”,指“字”也;又有“车同轨、书 同文”o 之说,而“书”为“文字”之义,可见一斑;至南北朝时期,“书”与“文”、“字” 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通用萧子良( - d i 今篆隶文体 一书,书名中“文”当“书”讲,“文体” 一词,实指“书体”而言再者。北魏太武帝拓跋熹颁下新字诏 :“故令文体错谬,会议 不偃,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l 庾肩吾书品序 云:。日以君道,则字势圆;月以臣辅, 则文体缺;这两处文献中的。文体0 则又指“字形” 既然,。书”本身就包括。文字”与。书写”之义,那么,古人对书体与字体自然是不 作分别的南史萧子云传) 云:。子云善草,隶,为时楷法自云普效钟元常、王逸少而 微变字体”,此处是讲萧子云学钟壬书法而自成风格,如果按现代人的观点,则应为“书体”, 却用了。字体气可见,古人原本“字体”与“书体”是不加分别的。卫恒四体书势 云: “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又云:。秦既用篆,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日隶字”可见,称一种书体可以为“篆”、“隶”,也 可以为“篆字”、“隶字”,还可以“篆书”、“隶书”书有“体”,即文字有“体”南史 江淹传 云:“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 谙。”所以,书体也可以称之为字体。 简而言之,本文所论“书体”,是一个涉及两个学科领域的问题,即文字学和书法学 至少就魏晋南北朝来说,。书体”是个涉及两个学科领域的问题。西中文说:“关于汉文字, 有三个基本问题:一是造字方法( 六书) ,二是书写方法( 书体) ,三是书法艺术这三个问 题涉及两个领域:文字学和书法学。第一个问题是文字学的。第三个问题是书法学的,而第 二闯题则涉及两个领域”o 因为,汉魏南北朝时期,不仅“书”的本义,包括“写”、“文 字”;且“书体”,即有。字体”之义而且书家往往一身二任。与其说是书法家,不如说是 文字学学者,因其所研究的主要也是第二个问题:即书体问题 三、历史背景综述:秦汉书体分类研究 秦汉时期“八体六书”中隐约出现的书体分类意识,可谓中国古代书体分类意识之雏形 谓之为书体分类理论起步之前的雏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即“八体 。司马迁史记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西中文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 ,河南美术出版社,页1 6 6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六书是在文字学传统下的分类,其分类意识不仅显得笼统、竟泛,而标准不一更主要的 是,这一时期的。书体”之。体类”概念的模糊和不具有自觉意识中国古人对书体进行自 觉的、系统的分类,并且形成特定的书体分类观,大致始于魏晋时期 秦代以前( 包括秦代) 。篆”一词绝无作为书体之名的例子先秦( 包括秦代) 典籍中 。篆”有两个义项,简单地说。为车轮毂上的纹饰或古代乐器钟钲上部件名,与书体之“篆” 无关文献中秦或两汉中期以前“篆书”一词鲜j l ! 。据文献史料记载,篆书之名,在汉代 才成为书体的名称。且秦以前更无书体分类中国古人对书体名目最早的文献记录当在汉, 许慎说文解字叙 ,云: 自尔黍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捌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日暑书, 七日殳书,八日隶书 。秦书八体”大约勾画出了秦代的文字格局但据我们推测。秦书八体”不是秦朝官定的 书体因为,既然李斯有同文之奏。乃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又取史箍 大篆省改之然后 书体乃定於一那末,。八体”就不应是秦朝官定的书体,否则就不该包括大篆而且,。八 体。之中除李斯小篆与程邈隶书作於秦外,皆取之於古所以,。八体”出现的时间,不能 在秦并天下之前,因那时还没有小篆和隶书,但也不能很晚,因萧何尉律 中已采用。八 体”之名李斯书同文字之举,在前二二一年并天下以后而萧何作尉律,在汉高祖五年( 前 二零二年) ,相去不过短短二十年简而言之,。秦书八体”之说法,应出现在秦、汉之际, 乃汉初学者据秦时文字状况,并结合当时的实际应用,加以区分制定出来的 东汉初年,原“秦书八体”的格局,由于其书体自身结构上的缺陷,已经很难恪守其致 了。许慎说文解字据九篇史籀篇) 残本,收集与小篆异形者不过二百二十五字,表明 二者间字形大部分相同,这是影响大篆书体独立存在的关键。其他书体如刻符、虫书、摹印, 署书、殳书,皆因用途狭窄,又都是据小篆字形略加变化而缺乏生命力加之,当时“孔壁 书”的发现在诸多因素的干扰下,。秦书八体”的名目逐渐转化过渡为“六书”的名目也 很自然关于。六体”的说法,显现于西汉末年王莽摄政时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 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 信也 班固自言,汉书艺文志) 就刘歆七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o ,又于篇末总数之下自 注云。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盖除所新入及省并者外,其他所著录皆全本之刘歆据 考,刘歆撰七略 时,。六体”的名目已基本具备。故而。班固汉书艺文志 采自刘歆 七略。,并以之为蓝本记下“六体”,只是汉书艺文志 “六体”中的虫书、隶书仍依 中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页6 汹6 。( 车汉) 许馕说文解字 。( 东汉) 班固汉书艺文志 :。会向卒,裒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献卒父业敢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 略 今删其要,以各篇籍” 。( 唐) 刘知几史通书志籍 :。但班固缀孙卿之词,以序刑法 ,探孟轲之语,用裁食货 ,无行 7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八体旧名,尚未转变为鸟虫书和佐书。鸟虫书和佐书的名称大概到了新莽时期才确定, 于是后人习称“新莽六书” 从“八体六书”的名称渊源考察中,便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书体名称的最初生成。大都基 于特定场合功用的需要 考辨隶书之得名,发现历朝历代普遍认为隶书因程邈的徒隶身份而定名“隶”的本义 应是上古社会一种身份低微的人,即徒隶,名词。文献对。隶书”之名最早的记载见于班固 汉书艺文志 :。( 秦) 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按照班圃的说法,隶书因“施之于徒隶”而得名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里表达了同样的 看# 铲,这也是后世人们的共识o 总之。隶书之名出于汉代,且带有贬义。是一种因其书写 简便快捷而被广泛应用于下层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书体 至于篆书,郭沫若指出: 篆书之名始于汉代为秦以前所未有,究竟因何而名为篆书呢? 我认为是时隶书而言的 秦始皇帝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椽的书 便谓之篆书篆者椽也,橡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豢捌。内官有住治之吏日椽属,外 官有诗曾椽丈,都是职探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就是官书 以今天文物考古的实物与历史文献对照,汉代带有正式场合意味的文字,如权量、货币、青 铜器、碑额、铭旌等上的书体,旨是篆书。所以,郭沫若的说法大致不错。裘锡圭先生也认 为隶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字体。而篆文可铭刻金石吕氏春秋慎势) :“功名著乎巢( 盘) 盂,铭篆著乎壶鬣”,“铭篆”犹吉“铭刻”因此,秦人或以“篆”所施用的对象不同,来 命名这种当时用于较庄重的场合书体。 除篆、隶之外,许慎说及的。八体六书”中的书体名目,其命名大都也是根据书体的功 用场合如“虫书”,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虫书用于书写幡信。新莽时改名。鸟 虫书”,秦代没有虫书,但汉代承六国遗绪,不仅有虫书、鸟书,还有“凤纹书”“风鱼篆” 出刘向洪范 艺文 取刘献七略 ,因人成事,其目递多 ”( 东汉) 班固t 汉书 卷三十艺文击) 第十 o (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叙 云:。秦始皇初兼天下,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 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o 对“施之于徒隶”中“徒隶”一词,后人有释为“下层官吏”者,如马叙伦先生说:“此类书出自诸隶之 手,犹今日官府文书皆由书记作之也,故号隶书”( 引自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卷二十九、各种书 体源流浅说 等) ;有释为。罪犯”者如齐佩熔先生说:“这种苟趋省易的平民文字与六国古文的诡变简 率是不无关系的,或者因为六国是亡国奴隶故秦人斥其文字为奴隶文字”另外,鲁国尧就以释“下层官 吏”为谬,指“隶书”为。施加于徒隶对付、处理徒隶们犯罪案件的简便的新书体”当然,也有研究者 完全否定。隶书因施之于徒隶而得名”一说,1 9 7 8 年吴白匐在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 中释“隶” 为。附著”,文章辩驳了以隶书为通行于下层官吏或民间之书体的观点,提出。小篆和隶书同样都是官书” 吴白匈先生说:“小篆和隶书同样都是官书,但由于书写的难易,小篆实际上只使用于最隆重的场合,如记 功刻石、权量诏版、发兵虎符之类,范围较仄,而隶书则更普遍地被使用。及于一般的公私档和书籍,范 围要广得多”( 引自文物 1 9 7 8 年第2 期。页5 0 _ 5 1 )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 ,考古) 1 9 7 2 年第三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页6 6 8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之类书体。摹印。,新莽时更名。缪篆”。是以小篆字形为基础,兼职隶书和虫书的印章用 字。刻符,用于符信。字形与小篆略异。署书”,题署大字,秦汉变体篆书的一种,其用 如后代的榜书。殳书。,依汉代人为书体命名的习惯,当从氟带在身上用以趋吉辟邪的刚卵 自铭。灵殳”而来,也属于变体篆书这几种书体,实为小篆的变体,只是由于功用不同而 作了较细的划分显然,虫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分别以用于幡信、符节、玺印、题 署、兵器一类书刻而区分的,即是根据功用场合不同而得名的 大要言之,中国古代韶体的碹初命名正是从对不同书体的场合功用及其社会功能的指认 中衍生出来的。功能命名法 是中国古代 ;体最基本的命名方式,而便于实用,无疑是古 人对众多书体进行分体命名的主要目的 为一种事物命名。就是将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种类古人按 照不同的功用场合来命名书体。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式即所谓“命名个事物, 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事物存在的权力。9 汉人在实用的文字书写的目的下。根据书体应用 于不同的场合功用及其社会功能来区分,虽其类分的意识还显得笼统、宽泛,而标准不一, 却表明了汉朝已具有了对书体分类的初步意识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 言: 自许叔重序说文,以刻符摹印、暑书殳书与大,小篆,虫书,隶书并为八体, 于是后世颇疑秦时刻符、摹印等各自为体,并大小篆,虫书、隶书而八,然大篆、小篆,虫 书隶书者以言乎其体也,刺符摹印,暑书,殳书者以言乎其用也。 在后人看来,秦书八体、新莽六体之说,乃指文字而言,所分或以功用场合,或以书体变迁 轨迹,标准明显不一。如果只按书体之体类标准划分,“秦书八体”应为,大篆一类:小篆、 刻符、摹印、署书、殳书、鸟虫书为一类;隶书为一类。而“新莽六书”,古文、奇字是一 类,篆书、缪篆、鸟虫书为一类,佐书又是一类可见,“八体六书”在体类上大致相似, 大都是以篆体为字形基础,这种篆书体类的过分膨胀,一方面表明与篆书以外的其它书体尚 未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汉时对书体之“体类”概念的认识还相当朦胧和不具有自觉 意识 综上所述,汉代人已经有了初始的分类意识,虽然这种分类意识仅仅是出于文字学意义 下的聚类区分,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隐约的书体分类观念却对后世书体分类学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o ( 法)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版,页1 3 8 。郭沫若观堂集林 卷六 9 羞都师毂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 第一章魏晋书体论研究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魏晋书法,上承东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发展书法的兴盛是书法理论著述在汉末魏晋骤然发达的内在动力从汉末魏晋开始出现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理论,尤其是在那些体势类赞赋文献中,除去卫恒四体书势向我们 展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魏晋书体分类观念我们也就只能从那些开篇一律要略陈文字起 源的文章中,窥见出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发生论的宿命反之,这样一种发生论宿命的暗示, 自然引发出中国古代关于“书体”的最初观念意识的萌生魏晋时代一切皆以。功用”而论 的书体观念,甚至包括书体概念之“体类”层面意识的产生,都是在书法受制于文字的现实 背囊下催生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不说,魏晋时期的。书以功用而分。的标准,是秦汉时期 书体分类意识的沿袭 第一节文字源起与书体渊源 本文以中国古代关于文字源起的观念意识开篇,通过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在古人心目中 文字诞生之初,究竟伴随着怎样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念意义? 而这种文字观念又是如何决定了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生学宿命? 先民们关于文字产生的认识模式与中国古代书法的理论 模式有何必然关系? 从而,试图确立这样一个论点,即古人关于文字源起的认识与中国古代 书体观念的最初萌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反之,这样一个论点的成立,又决定了我们为何 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我们的书体论研究。 一、由文字观到书体观 从汉末魏晋开始出现的书法文献,尤其是那些书体赞赋,几乎开篇一律略陈文字的起 源中这其中至少反映了一种事实,中国书法从它一开始产生,就与文字密切联系着。书法 依附、受制于文字的现实。注定了书法的发生学不是艺术的发生学,而是文字发生论的宿命。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确认书课件
- 2025年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招聘就业见习人员5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黔南州瓮安县江界河镇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精益工程师岗位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招聘高层次人才(第一批)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届江淮汽车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精要解析
- 2025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劳务派遣制工作人员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上海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招聘3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展翼远航的蓝图
- 快消品包装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报告2025:包装印刷行业绿色转型
- 信鸽裁判证管理办法
- 抑郁症病例分析报告
- 痛风性关节炎鉴别
- 《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 课件 项目三 总账管理系统
- 2025年河北大学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P179)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工业I和和O模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 瑶族少数民族文化介绍
- 团队士气提升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