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理校方法论.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理校方法论.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理校方法论.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理校方法论.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理校方法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日 文 理校法即推理校勘法,是校勘方法体系中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校勘法。 是校勘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校正讹误 的校勘方法。 本文以陈垣先生( 1 9 31 ) 提出的理校法概念为理论基础,对大量的 理校条例进行了分类考察,并据此对理校法的科学依据进行了分类说 明。进一步探讨了理校法的功用,提出了合理运用理校法的重要原则。 通过对理校法的考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理校法的实践运用 和理论建设呈现出不平衡性,在经历了“经验理校法”和“科学理校法” 两个阶段后,理校法概念被明确提出。二、与其他有具体资料为参考的 校勘方法不同,理校法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供比勘,但是理校法并不是没 有任何依据的单纯推测,而是有可靠依据的逻辑论证,不同的是理校法 的依据相对灵活多样。三、理校法的功用主要是在没有比勘资料的情况 下发现并解决问题和校正通过其他校勘方法已经发现的讹误以及比较 异文的长短正误。四、在运用理校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校勘过程中的 一般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时地发展观( 即运用理校法时要考虑到文 献以及文献所述内容所处的时代和地点) ,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运用理校 法,避免理校过程中因为臆测造成新的讹误。 关键词:理校法;依据;功用;原则 i i i a bs t r a c t l 枷o f ai so n eo f t h ei m p o r t a n te m e n d a t i o nm e t h o d s ,w h i c hi m p l i e st h e e m e n d e r su s et h e i ro w nk n o w l e d g et oc o l l a t ee r r o r sb ym e a n so fl o g i c a l m e t h o d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n c e p to fl i j i a o f ap u tf o r w a r db yc h e n y u a n ,t h e t h e s i sm a k e sac l a s s i f i e de x p l o r a t i o no fm a n yl i j i a o f ae x a m p l e sa n dm a k e s c l a s s i f i e ds t a t e m e n t s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e so fl 枷o f b e s i d e s ,t h et h e s i s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 s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l q a o f a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i n c i p l e so f r e a s o n a b l yu s i n gl # i o f a b ym e a n so f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l i j i a o f a ,w ec o m e s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 :f i r s t l y , t h ec o n c e p to fl i f i a o f ag o e st h r o u g ht w os t a g e so f “e x p e r i e n c e dl q a o f a 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l i j i a o f a s e c o n d l y , l # i a o f ai sn o ta p u r ep r e s u m p t i o nw i t h o u tb a s e sb u tal o g i c a l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w i t hr e l i a b l e b a s e s t h i r d l y , l 荔i a o f ai sm a i n l yt of i n da n ds o l v ep r o b l e m sa n de m e n dt h e e r r o r sf o u n db yo t h e re m e n d a t i o nm e t h o d sw h e nh a v i n gn oc o m p a r a t i v e m a t e r i a l s l a s t l y , 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u s i n gl i j i a o f a ,w es h o u l da l s o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n o r m a lp r o b l e m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e m e n d i n ga n du s et h e p r a c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s ot h a tw ec a n u s et h er e a s o n a b l el 扣o f a t oa v o i de r r o r sr e s u l t i n gf r o mf a l s ep r e s u m p t i o ni nt h ep r o c e s so fe m e n d i n g k e y w o r d s :l i j i a o f a ;b a s e s ;f u n c t i o n s ;p r i n c i p l e s i v 引言 己l ,言 jl 口 理校法即推理校勘法,是校勘者依据自己的学识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通过逻 辑论证推正古书中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是校勘方法体系中不同于对校法、本 校法、他校法等校勘方法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校勘方法。 由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和校勘学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校勘学研究在校勘方法 上的理论探讨明显不足,而涉及理校法的某些观点只是散见于训诂家们某些具体的 训释中,谈不上系统的理论研究。近代陈垣先生( 1 9 3 1 ) 在校勘学释例中有关 于理校法的论述,但甚为简括。目前学界许多学者认识到理校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但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却不是很多。大多只是在对整个校勘方法体系的宏观论述中进 行一般性的表述,如各种校勘学教材和专著,其中论述比较详尽的如管锡华先生的 校勘学;又或是就某位学者校勘成果的理校运用进行研究,如薛正兴的谈王 念孙的推理校勘。因而,有必要对理校法进行专门的探讨。 本文将大致考察理校方法的历史运用概况及理论建设情况,拟待对搜集所得的 大量理校案例分类考察,并在陈垣先生论述理校法概念的基础上论证理校法的科学 依据。进一步探讨理校法的功用,明确合理运用理校法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理校法概念的科学归纳 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同一学科中的实践和理论,其发展往 往不是同步的。理校法的科学概念是在对诸多历史经验的考察后归纳出来的,因此 理校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步,这种不平衡和不同步 又因为古代学者对实践运用的重视和对理论建设的忽略显得尤其明显。 作为一种校勘方法,理校法很早就被古代学者运用,但是作为一个较为科学的 概念被明确提出却是很晚的事。关于子夏使用理校法的例证,早在吕氏春秋中 就已有记载,而对于理校法的理论认识与模糊争论直到清代才出现,理校法概念的 科学归纳更晚,最早明确提出理校法概念的是陈垣先生,他于1 9 3 1 年在校勘学 理校方法论 释例一书中提出了校勘四法,明确了理校法这一名称,并且涉及到了理校法运用 应该注意的问题。 1 1 理校法概念提出以前的实践运用 理校法作为一种方法在没有称之为“理校法”之前,已经被许多学者正确使用 并有了很多成果了。 子夏运用理校法的例证:在吕氏春秋察传中有孔子弟子子夏运用理校法 的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子夏认为“晋师三豕涉河”不合于事理,故断定“三豕”有误。又依据史家记事用 于支记日的通例,再加上字形相近的事实,认为“三”与“己”字古文字形相近, “豕”与“亥”古文字形相似,因文字脱坏而误以“己亥”为“三豕”。 郑玄运用理校法的例证:礼记玉藻:“而素带,终辟。大夫素带,士 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纽约用组天子素带,朱里,终辟。” 郑玄注:“此自而素带,乱脱在是耳。宜承朱里,终辟。 郑玄认为,按礼制 “朱里,终辟”作为天子服饰的描述应该在诸侯、大夫之前,又参考前后文其他装 饰描写的顺序,认定脱误在“而素带,终辟”处。最后确定“天子素带,朱里,终 辟”当在“而素带,终辟”之前。 杜预运用理校法的例证:左传襄公九年:“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 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杜预用春秋长历 推算,认为此年不得有闰月戊寅,进而根据字形判断“闰”当为“门五”合字致误, 而后学自然于“闰”字之后将字形近“月”的“日”转写以合闰月的辞例。 王念孙运用理校法的例证:战国策秦策:“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 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事已,寡人乃 得以身受命。”王念孙认为“既云今义渠之事已,则上文义渠之事急二句乃追叙之 词,不得言今者。史记范睢传作会义渠之事急,是也。言适会义渠之事急, 故寡人不得以身受命耳。今者二字即一会字之讹。”王念孙据前后文意加以旁证, 说明“今者”是“会”字之讹,这一推正使这一段话文从字顺,合情合理。 这些有代表性的理校成果为理校法的理论总结在实践上作了充分准备。 1 2 理校法概念提出之前的模糊认识和争论 中国古代学术重实践而轻理论,校勘方法也被认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 2 一、理校法概念的科学归纳 留下丰富的堪称经典的理校案例的同时却没有留下多少理校理论的总结。虽然前人 运用理校自有理据,但是关于理校的模糊的理论总结和争论却迟至清代。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第七:“( 校书) 必取专门名家,亦如太史尹咸 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之例,乃可无蔽。否则文学之士 但求之于文字语言,而求业之误或且因而受其累矣。”章学诚这里提出以专才校书, 就隐约有专家校勘时可以专业知识进行理校的意识。 王念孙是清代运用推理校勘法的典范,但是没有对理校方法进行理论的概括。 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二十二中对讹误类型的罗列极为详备,但是没有理论 的归纳综合。 叶德辉藏书十约校勘七把校勘方法分为“死校”、“活校”两种,其中“活 校”包含有理校的成分,但是这种分法显得笼统,在实践运用中没有指导性。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清代学者的校勘方法总结为五种,分法涉及 考证学和目录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勘法,其中提到“第二条路是并无他书可供 比勘,专从本书各篇所用的语法字法注意,或细观一段中前后文义,以意逆志,发 见出今本讹误之点,这种方法好是好极了,但滥用他可以生出武断臆改的绝大 毛病,所以非其人不可轻信。”梁启超的这段话多少涉及到了理校,但是只提到运 用语法字法推理校勘,因此谈不上对理校法的科学归纳。 虽然清代学者还没有明确提出理校法的概念,但是由于专长不同,对理校方法 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却已经出现,其中典型的是段玉裁和顾广圻的争论。顾广圻精于 版本对校,指出校勘的两大偏颇,其一就是“才高意广,易言此事,凡遇所未通, 必更张以从我,时时有失,遂成疮瘐”。顾氏反对以意改书,认为以意改书是“据 其所知改所不知”。段玉裁学识渊博,利用理校法做出了不少成绩,他批评顾广圻 云:“校书者就一字一句异同卤莽立说,而不观上下文以求其义理,乃好为厌常喜 新之说,以期眩天下,谓天下无能测我浅深,当以千里为鉴。”二者的不同认识虽 然体现了对理校法和对校法重视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但更多的是学者之间的意气之 争,因为顾氏所反对的不是理校法本身,而是运用理校法的态度,所涉及的是运用 理校法的原则问题。这一类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理校法在理论上的成熟。 因为此前理校法基本上是处于实践运用阶段,并没有科学的理论归纳,所以这 一段漫长的理校法运用历史和后来的初级认识与模糊争论可以称为是“经验理校 法”的时期。只有在陈垣先生明确提出“理校法”这一概念之后,才进入了“科学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11 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3 理校方法论 理校法”阶段。 1 3 理校法概念的明确提出 清代校勘学是中国传统校勘学的总结,有着很高的成就,清代学者对校勘学的 早期认识和争论为校勘方法体系的理论总结作了准备,但是缺乏对校勘方法的系统 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校勘法明确地进行科学归纳的是陈垣先生。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 校法四种。他这样论述理校法:“段玉裁日: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 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 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 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昔钱竹汀先生读后汉书郭太传太至南州过袁 奉高一段,疑其词句不伦,举出四证,后得闽嘉靖本,乃知此七十四字为章怀注引 谢承书之文,诸本皆侥入正文,惟闽本独不失其旧。今廿二史考异中所谓某当 作某者,后得古本证之,往往良是,始服先生之精思为不可及。经学中之王、段亦 庶几焉。若元典章之理校法,只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非有确证, 不敢藉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陈垣先生不仅在总结前人校勘经验和校勘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校法的概念, 并且已经初步涉及到了运用理校法的原则和应当注意的问题。虽然陈垣先生迈出了 从“经验理校法”走向“科学理校法 的重要一步,但是陈垣先生关于理校法的论 述甚为简括,没有作更为详尽的叙述,对于理校法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陈垣先生说:“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 则须用此法。 这里所说的无据、无所适从并不是绝对的没有凭据。对校法、本校 法、他校法都有具体而直接的材料作为实证,而理校法没有直接的材料作为实证, 相对于其他校勘法来讲是无所凭依的。但是,理校法的无所凭依也并不是绝对没有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1 9 5 9 ,p 1 4 6 4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任何凭依的想当然,理校的依据就是校勘者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严谨的逻辑论 证。所以理校法的依据相对来说就灵活多样。理校法具体的依据可以是文字学、音 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文化学的研究成果。 2 1 据文字知识以校 古代文献中常有因为某一字而无法读通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可以考察与此字 形体相似的某个或某些字,考察的范围应当涉及相似字的古、篆、隶、草、俗、楷 等。代替不可读通的字到句中,最文通字顺的就可能是原本的字,可以参考其他进 行校勘。另外还要考察由于合字、坏字等产生的讹误。下面举例以说明。 ( 一) 字形相近产生的讹误 ( 1 ) 仪礼有司彻:“宾拜受爵,主人拜送爵。宾西西坐,奠爵于荐左。” 按:“宾西西坐”意义难以明了,当作“宾西面坐”。“面”与“西”字形相近, 故讹。 ( 2 ) 国语周语下:“夫宫室不崇,器无彤镂,俭也。身耸除洁,外内 齐给,敬也。”韦昭注:“彤,丹也。镂,刻金饰也。” 按:“彤”当作“彤”,因形近而致误。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 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衣服财用,择不取费。”杜预注:“彤, 丹也。镂,刻也。”阮元校勘记云:“陆粲附注后录云:彤当作彤,文相近而讹 也。惠栋云:彤,故彤字。” ( 3 ) 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 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日:末之卜也。县贲父日:他日不败绩,而今 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日:非其罪也。遂 诔之。” 郑玄注“末之卜也”云:“末之,犹微哉,言卜国无勇。”孔颖达疏:“末,微 也;之,哉也。言微弱哉此卜国也。以其微弱无勇,致使我马败绩。” 郑玄注“遂死之”云:“二人赴敌而死。”孔颖达疏:“知二人者,以卜国被责, 县责父职掌马事,自称无勇。既序两人于上,即陈遂死于下,明两人俱死也。” 按:郑、孔两家的理解恐不准确。从原文来看,车败绩而使庄公坠地是由于“马 惊”的缘故,“马惊”自然要怪御者调驯或役使的失职,庄公怎么会不责备作为御 者的县贲父,却先责备起作为车右的卜国来了呢? 既然庄公责备了卜国,卜国即当 有所反映,但表现出反映的却又是县贲父,卜国并没有自责的言词,这些都是很令 理校方法论 人费解的。 其实,原文“末之卜也”应当是“未之卜也”之讹。“未之卜也”意为战前没 有对御者和车右的选择进行占卜。古代作战前,要对战车上所选用的御者和车右武 士进行占卜。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谓庆郑日:寇深矣,若之何? 对曰: 君实深之,可若何? 公日: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 为右。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 射犬,吉。”这都是古人选择御者和车右时进行占卜的例证。“未”与“末”字形相 近,由于“未”字错成了“末”,所以导致郑玄和孔颖达注疏的失误。 ( 4 ) 周礼天官典妇功:“凡授嫔妇功,及秋献功,辨其苦良,比其小 大而贾之,物书而榻之,以其王及后之用,颁之于内府。” 按:据文意,“以其王及后之用”当作“以共王及后之用 ,“其”与“共”字 形相近,故“共”讹为“其”。 ( 5 ) 史记吴王濞列传:“征求滋多,诛罚良善。” 按:汉书“善”作“重”。二字形近,从对文角度考察,以汉书为是,从 文义角度考虑,汉书亦是。 ( 6 )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 按:“合”字,汉书韩信传作“令”,“合”与“令”字形相近。当以 “合”为是。依前后文可知,当时刘邦为汉王,与齐、赵同为诸侯,只能是“合齐、 赵”,若为“令齐、赵”则不合事理。 ( 7 ) 史记淮阴侯列传:“踱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按:据文意,“狗因吠非其主”当作“狗固吠非其主”,“固”与“因”字 形相近,故讹为“因”。 ( 8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日:吾与而兄善,今儿廷 毁我! 盎遂不谢。” 按: “今儿廷毁我”,汉书爰盎传作“今儿乃毁我 。疑史记此处 之“廷”字本写作“遁”,即“乃”之通字,因与“廷”字形相近而讹为“廷”字。 ( 9 ) 汉书王温舒传:“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灭宗。” 按:史记酷吏列传作“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对比分析之 下,可见汉书本当作“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夷之,亦灭宗。”其 “回”字即“因”字之讹。 ( 1 0 ) 汉书王温舒传:“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余人为爪 6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牙” 按:史记王温舒列传作“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为爪 牙”为是。豪侠任侠之说多见,“往吏”之说不辞。“往”为“任”之讹。 ( 1 1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 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 按:“仍与之劳”费解。汉书霍去病传作“仍兴之劳”。“与”繁体 “舆”和“兴”字繁体“典”形相近。 ( 1 2 )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张守节正义:“因其万物之形成度与合也。” 按:“与合”费解。汉书司马迁传作“兴舍 。颜师古注:“兴,起也。舍, 废也。”因“兴舍”与“与合”字形相近,故讹为“与合”。 ( 1 3 )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司马贞索隐: “故日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 故日也。”张守节正义:“言圣人教迹不朽灭者,顺时变化。” 按:“不朽”,汉书司马迁传作“不巧”。颜师古注:“无机巧之心,但顺 时也。”“不巧”之说合于道家思想。“巧”与“朽”字形相近。 ( 1 4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张次公,河车人。以校尉从卫将军 青有功,封为岸头侯。” 按:“河车人”,当作“河东人”。“车”与“东”字形相近讹误。 ( 1 5 ) 汉书诸侯王表:“河间献王德元鼎四年,顷王缓嗣,十七年 _ 矗蓝 , 霓。 按:“顷王缓”,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书景十三王传、史记五 宗世家皆作“顷王授”。“缓”与“授”字形相近。 ( 1 6 ) 晋书慕容翰传:“吾处汝国久,恨不杀汝。” 按:“恨不杀汝”的文意与当时的情境不合。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六年作: “吾居汝国久,恨恨不欲杀汝。”可见晋书“恨不杀汝”亦当作“恨恨不欲杀汝”。 “恨”与“恨”字形相近。 ( 1 7 ) 唐国史补卷中古屋东为户:“古者屋室,中为牖,东为户。故今语 日:二十三日正南,二十五日当户。 按:“二十三日正南,二十五日当户”文意不明,使人不知道所言“正南”和 “当户”者是什么,其实,“日”字当作“月”,指“月亮”。原文当读为“二十三, 7 理校方法论 月正南;二十五,月当户。”意为夏历每月的二十三日,天明时月亮正好行至正南 方;二十五日,天明时,月亮则正对着屋门。“日”与“月”字形相近产生讹误。 今山西太谷县谚语云:“十七、十八,人定月发;十九、二十,月儿上来睡着;二 十三,天明月正南;二十五,月儿上来五更五。”这类谚语都是人们在晚上观察天 象以测定时日的经验的总结。 ( 1 8 ) 宋书武帝纪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吾虞怀期物,自有由来。”资 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同。 按:晋书司马休之传作“吾虚怀期物,自有由来。”文理可通。“虞”与“虚” 字形相近。 ( 1 9 ) 通鉴纪事本末乞伏据金城: “子而归父,无足深贵。” 按:资治通鉴“贵 作“责”。 ( 2 0 ) 通鉴纪事本末废帝之乱宋明帝泰始二年:“非唯臣主静乱,乃可 以垂名竹帛。” 按:资治通鉴“臣”作“匡”,是。“匡主静乱”,匡与静都为动词,合辞例 文义。“臣 与“匡”字形相近致讹。 ( 2 1 ) 通鉴纪事本末萧鸾篡弑齐明帝建武元年九月:“二王但乘油璧车 入宫,出天子置朝堂。” 按:“璧”当作“壁”。璧不妥,壁义甚合。二字字形相近致讹。 ( 二) 合字产生的讹误 ( 1 )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砻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按: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 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聋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 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意不明。据姚云一本无“言”字,则姚本有言 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字,则后人依鲍本改之也。汉书古今人表正 作左师触龙,又荀子议兵篇注日:战国策:赵有左师触龙。太平御 览人事部引此策日: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皆其明证矣。又荀子臣 道篇日: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有临 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龙为 名,未有名触聋者。” ( 三) 坏字产生的讹误 ( 1 ) 北史刘逖传:“及文宣崩,文士并作挽歌,杨遵彦择之,员外郎卢 r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思道用八首,逖用二首,余人多者不过三四,中书郎李情戏逖日:卢八问讯刘二。 逖衔之。乾明元年,兼员外散骑常侍,使送梁主萧庄。还,兼三公郎中。武成时, 和士开宠要,逖附之,正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时李情献赋,言天保中被谗,逖 摘其文奏日:诽谤先朝,大不敬。武成怒,大将鞭朴。逖喜复前憾,日:高 槌两下,执鞭一百,何如呼文l ! - - 时? ” 按:“执鞭”费解。太平广记卷2 5 3 引启颜录作“熟鞭一百”,“执” 为“熟”失“。”后之讹字。 ( 2 )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列传:“业将且渠男又恶嗣。” 按: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沮渠男成亦恶嗣。”晋书“且渠男”当 作“沮渠男成”。“且”为“沮 失“7 ”后之讹字。 ( 3 ) 尚书尧典:“厥民陕,鸟兽毹毛。”孔安国传:“鸟兽皆生而毳细毛, 以自温焉。” 按:阮元校勘记:“岳本、闽本、明监本、毛本而作更。陆氏日:冥, 如兖反。本或作濡,音儒。是作而字误也。 ( 4 ) 尚书无逸:“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阮元本孔传:“武 丁起,其即王位,则小乙死,乃有信默,三年不言。言孝行者。” 按:“言孝行者 费解,四库全书本“者”作“著”。“者”疑“著”失“廿” 之讹。 2 2 据音韵知识以校 古代学术多口耳相传,出此口入彼耳易有错误产生。古人常用借字,古籍流传 中的古今音变化也会使得古籍流传出现讹误。因此正确运用音韵学的知识可以发现 并解决古籍中某些文字讹误的问题。郑玄就运用音韵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了古籍中 的许多文字讹误问题。 ( 1 ) 礼记表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郑玄注:“仁亦当言民,声之误。” ( 2 ) 礼记玉藻:“盛气颠实扬休。”郑玄注:“颠读为阗,扬读为阳, 声之误也。盛声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休物也。” ( 3 ) 礼记檀弓上:“其慎也,盖殡也。”郑玄注: “慎当为引,礼家读 然,声之误也。” ( 4 ) 礼记丧大记: “君葬用鞠。”郑玄注:“朝皆当为载以辁车之辁, 9 理校方法论 声之误也。辁字或作圈,是以文误为国。” ( 5 ) 礼记丧大记:“君大夫鬈爪,实于绿中,士埋之。”郑玄注:“鞠 当为角,声之误也。” ( 6 ) 礼记丧大记:“素锦褚,加伪荒。”郑玄注: “伪当为帷,或作于, 声之误也。” 周礼腊人:“凡祭祀,共豆脯。”郑玄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 误也。” ( 7 ) 礼记杂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郑玄注:“实 当为至,此读周秦之人声之误也。” ( 8 ) 礼记缁衣:“资冬祁寒。”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 9 ) 礼记学记:“术有序,国有学。”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 ( 1 0 ) 礼记郊特牲:“故既奠,然后炳萧合遭芗。”郑玄注:“擅当为馨, 声之误也。” ( 1 1 ) 礼记郊特牲:“汁献浼于酸酒。”郑玄注:“献读当为莎,齐语声 之误也。” ( 1 2 ) 礼记祭法:“相近于坎埴,祭寒暑也。 郑玄注:“相近当为禳祈, 声之误也。” ( 1 3 ) 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郑玄注: “践当为翦, 声之误也。” ( 1 4 ) 礼记昏义:“为后服资衰。”郑玄注:“资当为齐,声之误也。” ( 1 5 ) 礼记杂记:“缌冠缲缨。”郑玄注:“缲当为澡麻带经之澡,声之 误也。” ( 1 6 ) 礼记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郑玄注: “鸡斯当为笄缀,声 之误也。” ( 1 7 ) 礼记乐记:“卫音趋数烦志。”郑玄注:“趋数读为促速,声之误 也。” ( 1 8 ) 周礼司尊彝:“郁齐献酌。”郑玄注:“郑司农云:献读为仪 ( 玄谓) 献读为摩莎之莎,齐语声之误也。” ( 1 9 ) 周礼司尊彝:“郁齐献酌。”郑玄注:“献读为摩莎之莎,齐语声 之误也。” ( 2 0 ) 礼记月令:“天子乃鲜羔开冰。”郑玄注:“鲜当为献,声之误也。” 1 0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 2 1 ) 礼记文王世子:“至于贝_ 冒赙承含,皆有正焉。”郑玄注:“承读为 赠,声之误也。” ( 2 2 ) 礼记檀弓下:“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会。”郑玄注:“鲁成公十 三年,曹伯庐卒于师是也。庐谥宣,言桓,声之误也。” ( 2 3 )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郑玄注:“旬 当为均,声之误也易说卦坤为均,今亦或作旬也。” ( 2 4 )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涂。”郑玄注:“谨当为瑾,声之误也。” ( 2 5 ) 礼记孔子闲居:“夙夜其命宥密。”郑玄注:“诗读其为基, 声之误也。” ( 2 6 ) 礼记礼运:“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郑玄注:“蒉 读为由,声之误也。” ( 2 7 ) 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篱,伊耆氏之乐也。”郑玄注:“蒉 当为由,声之误也。 ( 2 8 ) 周礼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郑玄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 声之误也。” ( 2 9 ) 礼记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与恶池。”郑玄注:“恶 当为呼,声之误也。” ( 3 0 ) 尚书无逸:“其惟不言,言乃雍。”礼记坊记:“三年其惟不 言,言乃蕹。”郑玄注:“灌当为歆,声之误也。” 2 3 据行文体例以校 古代文献自有体例,校勘古籍时可以利用一般的体例来校正古书中的讹误。 ( 1 ) 宋书孝武十四王刘子尚传:“太宗殒废帝,称太皇后令日” 按:古无“太皇后”之称,而有“太皇太后”之称。可知“太皇后”当作“太 皇太后”。 ( 2 )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 变而致赢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示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 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按:据前后文辞例,“示鳞物”之“示”当作“致”。 ( 3 ) 周礼春官小宗伯:“凡主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 位。国有祸栽,则亦如之。” 理校方法论 按:据辞例及文意,“主”字当作“王”,因字形相近而误。 ( 4 ) + 周礼秋官士师:“一日邦沟,二日邦贼,三日邦谍,四者- p s i j 令, 五日挢邦令,六日为邦盗,七日为邦朋,。八日为邦诬。 按:据辞例,“四者”当作“四日”。 ( 5 ) 周礼冬官匠人:“一宣有半谓之橱,一橱有半之柯,一柯有半谓 之磬折。” 按:据辞例,“一橱有半之柯”当作“一橱有半谓之柯”,原文脱“谓”字。 ( 6 ) 仪礼大射:“大夫卒受者以爵兴,西陪上酬士。士升,大夫奠爵拜, 受苔拜。大夫立卒爵,不拜,实之,士拜受,大夫拜送。” 按:“受苔拜”费解。据辞例,此“受”字当作“士”。 ( 7 ) 礼记祭义:“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宫祧,以别亲疏 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按:“宫祧”不辞。孔颖达疏:“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剧亲疏远迩,教民反 古复始者”可见“宫祧”当作“宗祧 。 ( 8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日度,德正应和日莫,照临四方日 明,勤施无私日类,教诲不倦日畏,赏庆刑威日君,慈和偏服日顺,择善而j 楚 之日比,经纬天地日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故袭天禄,子孙赖之。” 按:据辞例,“择善而徒之日比”一句在字数上比其它并列的八句多了一个字, 影响了行文语势的整齐美,故其中的“之”字当是衍文。 ( 9 ) 国语晋语一浇“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日:为仁与为国不同” 按:“吾闻之外人之言日 不合辞例,只有说成“吾闻外人之言日 方能顺 妥。疑“吾闻之”的“之”字为衍文。 ( 1 0 ) 吕氏春秋观世:“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陈奇 猷校释:“孙蜀臣先生日:意林引己知并作知己,与晏子、新序 合,近是。蒋维乔等日:孙说疑非。知己与己知同义也。奇猷案:蒋说是。 论语学而、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又里仁:不患莫己知,皆 其例。晏子、新序自作知己,此不必同。” 按:在文言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也可以置于动词之后, 所以原文可作“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知己者”,亦可作“吾闻君子屈乎 不知己者,而伸乎知己者”,前作“不己知”与“不知己”皆可,而后作“己知” 则无其辞例,诸家之说皆有末妥。 1 ,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 11 ) 吕氏春秋高义: “莉之为四十二世矣,尝有乾溪、白公之乱矣,尝 有郑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陈奇猷校释:“王念孙日:为下当 有荆字。孙锵鸣日:为下疑脱国字或荆字。奇猷案:疑脱国字。杨昭儒与王说同。” 按:从辞例的角度看,王念孙之说更为有据。例如战国策赵策:“今三世 以前,至於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贾谊论积聍疏:“汉 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 1 2 ) 韩非子五蠹:“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 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 按:从语势的角度看,“举图而委”不完整,从辞例的角度看,它又与“效玺 而莆兵”不对称,若作“举图而委质”,则于势于文都比较协调。 ( 1 3 ) 史记周本纪: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按:“益亦”不辞,疑为倒文。“诸侯益亦不至 似当作“诸侯亦益不至”。 ( 1 4 ) 史记孝文本纪: “上日: 今犯法己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 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日:民不能自治,故 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 有司皆日: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 律令。” 按:“相坐坐收”不辞。据上下文语境,疑当作“相坐收孥”。 ( 1 5 ) 史记萧相国世家: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疆买 民田宅数千万。” 按:“数千万”费解。汉书萧何传作“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 国疆贱买民田宅数千人”,是说民众有数千人拦路告状,于文意可通。从辞例的 角度看,史记言“相国贱疆买”,汉书言“相国疆贱买”,文句亦以汉 书为优。 ( 1 6 ) 史记吴王濞列传: “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 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日: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 按: “何谁”不辞。汉书莉燕吴传无“何”字。知史记中“何”字 为衍。 ( 1 7 ) 史记货殖列传:“变化有概,故足术也。若至力农畜,工虞 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按:据辞例,文中“若至”当作“至若”。 13 理校方法论 ( 1 8 ) 北史尔朱荣传:“太原温子升并当世辞人,皆在围中,耻是从 命,俯伏不应。” 按:“耻是从命”辞理欠佳。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胡三省注:“考异 日:北史日:耻从是命,”可见今本北史“耻是从命”当作“耻从 是命”,“从是”二字误倒作“是从”。 ( 1 9 )周易蒙: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 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 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彖日: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按:按照体例,一卦之内不当两次出现“彖日”,“彖日:山下出泉,蒙”当 作“象日:山下出泉,蒙”。“象”因与“彖 字形相近而误。 ( 2 0 ) 周易履:“履虎尾,不喱人,亨。” 按:凡周易卦辞,皆先举卦名,此卦脱之,故“履虎尾,不喱人,亨”当 作“履:履虎尾,不匠人,亨”。 ( 2 1 ) 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束。” 按:凡周易卦辞,皆先举卦名,此卦脱之,故“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当作“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一 ( 2 2 ) 周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按:凡周易卦辞,皆先举卦名,此卦脱之,故“习坎,有孚,维心亨,行 有尚”当作“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 2 3 ) 周易升:“象日: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按:按照体例,此出之“象日”当作“彖日”。 ( 2 4 ) 左传昭公十三年:“国家之败,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有业而无 礼经则不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不明弃共,百事不 终,所由倾覆也。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 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昭明於神。自 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兴。” 按:左传此处的文句是刻意讲究排偶的对称文句,“再会而盟以显昭明 与 其上文“再朝而会以示威”是组对文,可见“显”字必为衍文。上文云“有威 而不昭共则不明”,下文云“示威於众,昭明於神”,文句间的前后照应十分严密, 均可证明“显”字不当有。 ( 2 5 )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正月:“甲寅,魏王硅袭高车,破之。” 1 4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按:依全书体例,“魏王”当作“魏主”。 ( 2 6 ) 山海经北山经:“北二百八十里,日大咸之山,有蛇名日长蛇, 其毛如彘豪。” 按:据山海经之辞例,“有蛇名日长蛇”疑当作“有蛇焉,名日长蛇”,今 本或脱“焉”字。 ( 2 7 )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八十里,日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 身,名日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按:据山海经之辞例,“有蛇,一首两身”疑当作“有蛇焉,一首两身”。 ( 2 8 ) 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今阮元刻本引经 典释文:“八风: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 西方闾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 按:经典释文单行本“东北方”作“东北”,无“方 字,据辞例,“东南”、 “西南”、“西北”三者皆不著“方”,知“东北方 之“方”为衍文。 ( 2 9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知伯,女齐相礼。宾 出,司马侯言于知伯日: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 知伯日:何如? 对日: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将及 矣。” 按:根据左传语言的特点,“专则速及”之前或之后疑脱“侈则” 四字。 ( 3 0 ) 左传昭公四年:“不十年侈,其恶不远,远恶而后弃。善亦如之, 德远而后兴。”杜预注“远恶而后弃”云:“恶及远方,则人弃之。” 按:“远恶”疑当作“恶远”。由后文“德远”及杜注可知。 ( 3 1 ) 左传桓公五年:“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左 传襄公十一年:“己亥,齐太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 按:检左传全书,“太”字仅出现以上两例,而今所称“太子”一词, 左传写作“大子”的有1 5 8 例( 据白平师所作春秋左传字词索引及所 校春秋左氏传统计) ,可见左传全书本不用“太”字,此两例当为后来 的抄写者笔误。 2 4 据文理以校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行文脉络,又都有自己的文理逻辑。依据文章固有的文理 理校方法论 逻辑可以校正书中不合文理的讹误。 ( 1 ) 周礼秋官掌客:“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胝飧牵,三问皆惰。 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簋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 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饔饩九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四牢,米 百有二十笛,醯、醢百有二十饔,车皆陈。车米眠生牢,牢十车,车秉有五簸。车 禾日氐死牢,牢十车,车三耗。努薪倍禾,皆陈。乘禽日九十只,殷膳大牢。以及归, 三餐三食三燕。若弗酌,则以币致之。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 等为之牢礼之陈数,唯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篷,膳大牢,致餐大牢, 食大牢。卿皆见以羔,膳大牢。” 按:据文理,“车皆陈”、“车米”、“车禾”之“车”字疑皆衍文。 ( 2 ) 周礼冬官鲍人: “鲍人之事,望而日氐之,欲其荼白也。进而握 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抟之,欲其无迪也。日氐其著,欲其浅也。察其线,欲其藏 也。革欲其茶白而疾瀚之,则坚。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则需。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 及其用之也,必自其急者先裂。若苟自急者先裂,则是以博为幔也。卷而抟之而不 迤,则厚薄序也。眠其著而浅,则革信也。察其线而藏,则虽敝不瓶。” 按:据文理,“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为错简,此节文字当在“卷而抟之,欲 其无迪也 之前。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鲍人之事,望而骶之,欲 其荼白也。造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引而信之,欲其直也。卷而抟之,欲其无迪 也。日氐其著,欲其浅也。察其线,欲其藏也”,第二块为“革欲其荼白而疾游之, 则坚。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则需。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 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之也,必自其急者先裂。若苟自急者先裂, 则是以博为幔也。卷而抟之而不迤,则厚薄序也。砥其著而浅,则革信也。察其线 而藏,则虽敝不瓶”,第二板块是针对第一板块各节文字的逐一补充说明,都能分 别按顺序对号入座,如果“引而信之,欲其直也”放在目前的位置,原文的结构脉 络就被打乱了。 ( 3 ) 周礼冬官弓人:“凡为弓,冬析斡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寒奠体,冰析淆。冬析斡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 体则碾不流,冰析滔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按:据文理,“寒奠体,冰析滔”之下当脱“春被弦”三字。这段文字分为两 1 6 二、理校法运用的科学依据及实例考察 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凡为弓,冬析斡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 析淆,春被弦”,第二板块为“冬析斡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 材则合,寒奠体则碾不流,冰析淆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第二板块是针对 第一板块各节文字的逐一补充说明,都应该能分别按顺序对号入座,所以“春被弦” 三字必须先在上文出现,才符合原文的表述范型。 ( 4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 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日: 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 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 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 风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