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细辛汤.doc_第1页
大黄附子细辛汤.doc_第2页
大黄附子细辛汤.doc_第3页
大黄附子细辛汤.doc_第4页
大黄附子细辛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黄附子细辛汤曹振华 男 42岁 农民 1988-12-28初诊主诉:右上腹积块疼痛4年余。伴见腹胀纳呆,周身困痛,畏寒潮热,体倦乏力。查右上腹有一积块状若窝头,周边高中间凹陷,明显高于腹皮,按压疼痛,但不坚硬,推之不移,边缘规则,约5cmX6cmX2cm大小,舌体胖实,舌淡苔白厚腻,唇紫,脉沉紧。B超示:肝脾肿大。诊断:积聚 治法:温阳散寒,攻下里实。方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大黄20.制附子15.细辛12.白芍30.甘草6.郁金9.枳实15.2副 水煎服半年后再见该患者,诉服用上方后,泻下许多腥臭脓状物什,挟白色泡沫状分泌物,日行5-6次,两剂而愈,至今没再复发。 大黄附子汤【方名】 大黄附子汤【出处】 金匮要略【分类】 泻下剂-温下【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用法】 水煎服。【禁忌】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方解】 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化裁】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加减法】 A.如果兼有气滞腹胀,可加川朴12 木香12 莱菔子15 B.如果积滞程度轻,可用制大黄减缓泻下之力 C.如果病人体虚,可加党参18 当归15 D.属于寒疝,则加川楝子10 台乌12 【附方】 无。【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文献】 方论 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 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热,但未可定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研究】 配伍研究发现,该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排便,增其排便量。经拆方分析,单用大黄对模型无泻下作用,与附子、细辛合用则作用明显增强,且附子、细辛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下降和改善肠道运动。 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这张经方,方子很小,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但我发现这张方子止痛的效果非常好,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的剧痛,泌尿道结石的疼痛都可以用。大黄附子汤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功效温阳散寒,通便止痛。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分享一个医案体会:大黄附子细辛汤,也是会得呕吐的。/rosejade 女儿的下半身肥胖是一直打持久战的,寒暑假,我进,它退。过完假期开了学,去学校,就变成它进我退了。就又胖回来。每次都十来斤的来去。 这次放假了,我用麻黄附子汤加味,走治疗皮水的温下路线,药汤喝下去,如泥牛入海,一点反应都没有。最近几天又研读到四点,为了治这个问题。前天觉得女儿寒秘严重。于是,抓了8付 大黄附子细辛汤。前晚喝了,无声无息.没有反应。昨晚又喝.昨晚11点,把煮了3小时的15克蒸附子,倒在有盖杯里泡9克生大黄,6克细辛。半小时后喝下。十分钟后就大便去了。量多而臭、稀软。 今晚(2011-1-21日)12点睡觉,3点多来找我,说是要热水袋,胃寒难受,睡觉的时候感觉口水哗哗地外流。充了热水袋说是本着丰富的喝附子类汤药导致呕吐的经验,觉得这样子流透明白津口水是要呕吐的。就去吐了。把晚饭全部吐出。回来休息了会儿,我给把了脉。右关沉数弦硬。我告诉她还得吐。她立即跳起来大叫:又一波僵尸要来啦直奔WC,我立即听到哗地急速倒水声.我家聋老公就问:水来了么?(这两天物业洗楼顶水箱,常常断续停水)我笑得打跌. 这次吐了不少纯水出来.于是又喝一小杯温水.休息了会儿,叫我把脉。我把了,右关沉数弦,感觉细微一些了。跟她说,一时吐不出来,但有一个小一点的“潜力股”。这次休息了五六分钟,又去吐了。这次吐完回来叫我把脉,我觉得还是有右关沉数弦,感觉更细微一点。她说舒服了,这下子感觉好了。不想吐了.等等.于是我再把脉。真的!就这么几句话的工夫,右关就平缓了。不再有细数弦了,只是仍沉。我告诉她:你现在胃里倒空,有饿感了。她说是的.然后,欣喜地去睡觉了。 今早起床,称了体重,比昨晚睡前少了5斤重。脸色白净了很多。今早去做动漫展的义工了,我以为她又吐又搞的少睡了两小时,会得起不了床的。老公说她精神好,脸色白净了很多。 我没有想到 大黄附子细辛 也会得吐的啊.这说明,只要阳足够了,温下的泻药,也是可以导致上吐的(病在上半身会得吐,而不是上半病用吐的)蒸附子15克,煮了三小时。(我扔进锅里想着要煮一个半小时,多放些水,后来忙忘了,煮了3小时) 女儿的病是幼年开始长吃狂吃冷饮造成的,脾阳虚拖累了肾阳虚,这才下半身肥胖(其实是浮肿)的从幼年吃到15岁,自己主动要求不再吃了。估计是她身体不再喜欢了。从13岁开始慢慢地胖起来了我这两天研究脐疗,想这次给她搞掂了(她前天问我是不是打算这次寒假40天给她斩草除根).我年年都想斩草除根啊.可是她年年都春风吹又生啊.一去学校,天天熬到1点后睡,还是熬夜.就又胖起来。今年想着斩了草,怎么给除根的招术。打算给她脐疗,这个省事,不用服药什么的,天天换脐疗的药,就可以了。现在就打算麻黄附子汤合并去脾寒温阳的利尿汤药为主,两天不便我就给一碗大黄附子细辛汤催下。天气出太阳晴好就给针灸。总之,尽量搞掂。 用的附子才15克,是不是久煮才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想来应该是身体积累到一定的热才吐的吧。昨晚上吃的羊肉火锅。也许,跟这个也有关系。反正,第一波僵尸就是所有的晚餐羊肉。第二波是纯水+白泡沫型的津液。第三波也是纯水。老公听到就欣喜:“爸爸当初也是先吐这样子的,脸色才白净起来的。你明天脸色也会得好看的。”果然,今早女儿脸色就白了,据说黑气黄气淡了很多。 附注:从22日起,到现在31日,基本上是两天主动一便的,近两天,是一天一便,未服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到目前为止,脸色都不错,不再有青寒冷黑的气色,都是转温润的气色了。大黄附子汤发表者:赵东奇 2466人已访问【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 【用法】水煎服【主治】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临床应用】急性肠梗阻 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治疗肠粘连 例:于,女,24岁。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治疗巨结肠症 例:许,男,52岁。因患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西医诊为“巨结肠症”。患者腹满胀痛,每五、六日大便一行,诊见:颜面萎黄,四肢逆冷,脉搏沉弦,横结肠部胀痛拒按,遂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肠鸣便下,诸证若先。后每隔数十日,凡此症一发,患者自服此方一剂即效。治疗寒实腹痛 例;史,男,50余岁。腹痛三年之久,遇寒即发,疼痛时自觉右侧脐旁上冲,撞及胁肋,难以忍耐,甚者连日而发,呕吐秽物,多处医治,未能奏效。诊见:胁下偏痛,脉象沉紧。询其大便三、四日一行。治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小息,下矢气,欲便。便后腹痛减,又用大黄附子汤轻剂加元胡9克,生白芍12克,一剂而愈。大黄附子汤(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1074人已访问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3脉或弦或紧。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大黄,附子,细辛。一剂,大便通,胀痛消,身热亦解(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2集)。本方是温下的代表方,但药味很少,有时也不足荡下陈寒积冷,因此后世医家对本方多有加味化裁。如千金方温脾汤就是本方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或桂心)变化而成,主治“久积冷热,赤白痢者”;本事方中温脾汤,则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桂心、于姜、甘草、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张氏医通载本方治色瘅,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见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连腰下痛。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左小腿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以本方加味治疗乳蛾,见舌苔白,舌质微红者,药为生大黄三钱、细辛三分、淡附子一钱、玄明粉三钱、姜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36)。本方附子、细辛、大黄相伍,当属温里通便之剂,常用于阴寒痼结、疼痛、便秘诸症。所主属阴寒实证因此对寸:虚寒性疼痛、呕逆纳差、腹软喜按(大建中汤证)等症,即便疼痛较剧,也要慎重处方。这样的病人常常自觉恶寒、便秘、手足厥冷,并以某一侧疼痛史为剧烈。舌苔多水滑、满布灰色之痰涎;脉沉弦有力或紧弦;触按其腹则多见腹肌拘挛、腹皮张力不太强或中度稍软一些。由于方中其他药物皆比大黄剂量为大,所以相对来讲温中的作用比千金方温脾汤为优。若寒实胶结脐下,绕脐不止,腹痛较剧而便秘者,则可据千金方意,再加当归、芒硝。当然胃气虚弱、心下痞满,仍可选用千金方加人参之温脾汤。或仿“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意,参、朴同用亦可。总之要使方药,引临床见证相合为度。寒性腹痛、腹满,在临床十分常见。张仲景皆归类于“腹满寒疝宿食病”一篇中,但在临床要互相鉴别取用,不可孟浪。一般脾胃虚弱、寒饮内盛而造成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用附子粳米汤主之;若中焦虚寒,脾胃阳衰“大寒痛,上冲皮起,上下痛不可触近”,用大建中汤主之;若虚寒较久,致使痰涎水饮胶结中焦,而发腹痛,“寒气厥逆”而呕吐清涎者,可用赤丸主之;但若腹部胀痛,大便闭结,舌红苔黄者,则为肠胃实热积滞而然,可用厚朴三物汤主之;若见证比厚朴三物汤证痛、满、闭结还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若胸胁偏痛、便秘、脉紧弦者,有寒,当温下,则须用大黄附子汤主之;若里实便秘、腹痛兼表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者,则用厚朴七物汤主之;若同属表里合病,但胸胁发胀、口苦、“心下满痛”而痞硬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另外,本方还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看。二者都可主治痛证,但本方用大黄,偏于里实,而彼方用麻黄,偏于表实;本方附子用量三枚,所主之痛远较彼方为重。两方所主都有发热,但本方之治旨在从下而去,彼方则是振奋阳气驱邪于表。除了寒、痛以外,是否有里实之证是二者的鉴别关键。原文点睛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注论精选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足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魏念庭:经云,肝主疏泄,开窍于两阴,胁下偏痛而便秘,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于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杰熙:此方即附子泻心汤之变方,去苦寒之芩、连,加辛温之细辛而成,变补阳轻浮,清散膈、胃口之热邪而为温降之法。大黄人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附子人肾通阳,而温暖十二经与脏腑,辅以细辛之辛润而润通之。此为温通法之滥觞,凡脏腑有寒凝结气,此皆可温通之,既可入血分,又可人气分,真为妙剂(伤寒金匮方证类解)。浅田宗伯:大黄附子汤主偏痛,然可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劝;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大黄附子汤活用二则导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良方。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等疾病等属于寒热错杂,寒饮里实积滞者多有良效。 案1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任某某,男,42岁,腹部及右胁部胀痛1周,2011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有胃炎史5年,慢性胆囊炎史3年,平素饮食不当或情志不畅时经常发病。1周前,因过用酒食油腻冷饮,发作上腹部撑胀疼痛,并连及右胁部,后转移至脐周围腹痛,呈阵发性,时轻时重,输液及口服药物无效。诊见:腹部及右胁部胀满疼痛不适,排气少,痛甚时心中烦闷,坐卧不安,口中和,无寒热身痛,大便干结,已有4天未排,小便清,纳差,舌暗,舌体胖嫩,舌苔极白腻水滑,脉左寸关弦,尺沉,右三部沉紧。腹诊: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腹肌不紧张,腹部叩击声音重浊,脐下轻度压痛,左下腹按之有硬块。辨证为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栀子厚朴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5克,细辛10克,栀子15克,厚朴20克,枳壳20克,枳实20克。3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600毫升,分3次服。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案2 腹痛,便秘(急性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