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ppt课件_第1页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ppt课件_第2页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ppt课件_第3页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ppt课件_第4页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1,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2,野望,王绩,3,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默写。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品析名言。3、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重点,难点,4,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5,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6,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go,xy,读准字音、节奏,7,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读出韵味意境,8,读出韵味意境,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9,读出韵味情感,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0,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1,野望,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翻译课文,12,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课文品读,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3,赏析诗歌中间两联。,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1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15,主旨归纳,全诗通过写山野中_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心情,抒发了_。,萧瑟、静谧、广阔,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16,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何异同?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共五首)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17,18,黄鹤楼,唐崔颢,19,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滕王阁,20,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岳阳楼,21,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黄鹤楼,22,崔颢与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23,李白搁笔,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24,崔颢与黄鹤楼诗,25,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作者介绍,26,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七言律诗),27,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28,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赏析诗歌,29,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白云”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30,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31,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32,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33,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总结,黄鹤楼,34,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35,诗词中的黄鹤楼,36,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3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陆游黄鹤楼)“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其一),与黄鹤楼相关诗句举偶:,38,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39,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内部装置,40,王维,使至塞上,诗四首,品读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美。,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读出字音,读出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歌朗诵,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精彩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h)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感复杂。,揣摩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是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名句的?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品读赏析,总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渡荆门送别,李白,诗四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诗歌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地游览。,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精彩赏析,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飞”“结”是用拟人的手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随”字写出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亮点探究,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写作特色,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钱塘江春行,作家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年(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了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早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朗读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