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大变局中的李瑞清.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清末民 初, “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生活在此大变局下的李瑞清认识到教育 的 落 后 是 中 国 衰 弱 的 主 要 原 因 , 故 热 衷 于 教 育. 李 瑞 清 曾 主 持 两 江 师 范 学 堂 , 培 养了 大批杰出的人才, 并自 筹资金创立了留美预备学堂。 易 代之际, 李瑞清选择 了出世, 不仕新朝, 到上海价书营生。 传统儒家教育及故朝的情感支配了 他这一 行为,宁愿选择做一遗老来维护自己一生的清誉。 然而李 瑞清不是一个冥顽不化的 遗老, 他对时局又有较清醒的认识, 知道清 朝已 庸朽,灭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对学生的革命行为表示同 情。 李瑞清一生致力于教育, 采用西方的教育体制, 打破了 传统的 教育模式, 是 “ 中 体西用” 观念的彻底执行者, 是新式师范的创立者,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教 育家。易 朝后李瑞清不与新朝合作,归上海裔书。 在这段时间, 他的书名大振, 成为金石书派的领袖人物。 关扭娜:浦未民 初李珍清 前油遗老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i s e n o r m o u s l y c h a n g e d s i t u a t i o n i n 3 ,0 0 0 i n t h e e n d o f q i n g a n d e a r l y r e p u b li c . l ! r u i q i n g m a in t a in e d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s g o v e r n a n c e , r a t h e r t h a n c h a n g e h i s o w n o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 i o n a n d c o o p e r a t e d w i t h t h e n e w d y n a s t y . h e w a n t e d t o b e a c u l t u r a l y i m i n w h o w a s o ff i c e h o l d e r o f t h e f o r m e r d y n a s t y a n d s t i l l s t a y e d l o y a l to t h e i r d y n a s t y . m e a n w h i l e h e h a s m o r e s o b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n g t o t h e c u r r e n t 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t t h a t t i m e , k n o w t h a t 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d b e e n a l r e a d y m o r i b u n d , a n d w a s d o o m e d to d e a t h . s e c o n d , a f t e r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o v e r t h ro w n , t h o u 动 ur u i 0 i n g w a s v e ry p o o r f o r h e l o s t t h e e c o n o m i c s o u r c e , h e s t i l l u n w i l li n g l y a c c e p t e d t h e p r e s e n t g i v e n b y t h e n e w g o v e r m e n t . s o h e s o l d h i s w o r k s o f p a in t i n g a n d c a l li g r a p h y t o m a i n t a i n h i s f a m i l y . t h e i d e a s o f c h a s i n g p ro fi t c o n t r a d i c t e d w i t h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g e n t l e m a n s i d e a o f m a k i n g l i g h t o f p ro fi t .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 w a s c a u s e d b y li v i n g e n v ir o n m e n t . h e w a s d e v o t e d t o e d u c a t i n g i n a ll h i s l i f e . h e h a d n o t g i v e n u p t h i s k i n d o f f a i t h , e v e n r e t ir e d f r o m t h e w o r l d i n s h a n g h a i , t h o u g h n o t r e s o l v i n g a d e q u a t e f o o d a n d c l o t h i n g b y h i m s e l f . h e h a s a d o p t e d t h e w e s t e rn s t r u c t u r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b ro k e n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a tt e r n 恤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f o r m. l i r u i q i n g w a s c o m p l e t e l y a n e x e c u t o r o f t h e i d e a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s a s b a s i s ; we s t e m c u l t u r e s a s s u b s i d i a ry .h e w a s a n e w - t y p e f o u n d e r o f n o r m a l s c h o o l a n d a n g r e a t q u a l i f ie d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 h e d i d n o t c o o p e r a t e w i t h t h e n e w g o v e r n m e n t a f t e r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o v e r t h r o w n . i n t h i s p e r i o d o f t i m e , 1 3 r u i 0 i n g w e n t t o s h a n g h a i , t h e n h e b e c a m e t h e l e a d e r o f t h e me t a l a n d s t o n e s h o o l . k e y wo r d s :t h e e n d - o f - d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e a r l y r e p u b l i c:l i r u i q i n g ; t h e o l d a d h e r e n t s o f t h e c o l l a p s e d o i n g d y n a s t y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绪 论 ( 一)选题绝由 2 0世纪初叶是一个 “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思想、价值观念、文 化氛围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那些在晚清曾出仕过的 文人士大夫们犹豫、 仿徨、 痛苦, 思索在社会大变局中 应采取什么态度?当 然不 同的人选择的生活道路迥异。 他们中 有人执着地追求自 己的价值理想, 过着诗酒 自 娱的生活, 不愿与新朝同流。 并且他们组织社团, 如诗社、 超社等,以 此来抵 制民 初社会价值观念的流蚀,使自己 依然沉醉在前清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之 中, 从而 “ 安享”自己的余生。 他们对新朝一般不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 至多在 朋友和知已面前私发牢骚, 仅此而己! 晚清遗民已 成为社会的失语群体, 退出了 历史主流。 今天的人们对之很少关注。 于是, 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被尘封起 来。 李瑞清 ( 1 8 6 7 -1 9 2 0 ) ,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是晚清遗民群体中很值得关 注的一个人物, 他光绪二十年登进士第, 官翰林院庶吉士, 摄江宁提学使, 兼两 江师范学堂监督,江苏候补道。辛亥革命之际,被授予江宁藩司,为二品大员。 居官廉正,颇孚时望。 清亡后,李瑞清隐居上海,自 署 “ 清道人” ,繁书画,书 名大振,有 “ 南曾 ( 农髯) 北李 ( 瑞清) ”之称,于1 9 2 0 年中 风而逝。 其生平 可用三件大事来概括:1 、倡导教育救国,兴为新学,李瑞清曾主持中国第一所 师范高等院校两江师范学堂, 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 包括胡小石、 张大千、 柳谙微等国学大家。 他亲自 创办图画手工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开 创了在中国创办美术专科的先河。2 、他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自 创了一 种独特的笔风一金 石书法, 在他的倡导下发展成为金石书派, 也叫梅庵派。 在 海内外影响巨大。 3 、辛亥革命期间,李瑞清受命于危难之际,意欲成仁取义, 后以一遗老身份进入民国时期。 李瑞清同众多的遗老一样, 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去年十月, 我往李瑞清的老 家进贤县温圳杨溪村 ( 原属临川县) 作调查,当地村民大都说没有听过李瑞清这 。 蒋国榜 临川李文洁公传略载 清道人遗集 。第2 2 3 - 2 2 9 页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绪 论 ( 一)选题绝由 2 0世纪初叶是一个 “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思想、价值观念、文 化氛围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那些在晚清曾出仕过的 文人士大夫们犹豫、 仿徨、 痛苦, 思索在社会大变局中 应采取什么态度?当 然不 同的人选择的生活道路迥异。 他们中 有人执着地追求自 己的价值理想, 过着诗酒 自 娱的生活, 不愿与新朝同流。 并且他们组织社团, 如诗社、 超社等,以 此来抵 制民 初社会价值观念的流蚀,使自己 依然沉醉在前清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之 中, 从而 “ 安享”自己的余生。 他们对新朝一般不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 至多在 朋友和知已面前私发牢骚, 仅此而己! 晚清遗民已 成为社会的失语群体, 退出了 历史主流。 今天的人们对之很少关注。 于是, 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被尘封起 来。 李瑞清 ( 1 8 6 7 -1 9 2 0 ) ,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是晚清遗民群体中很值得关 注的一个人物, 他光绪二十年登进士第, 官翰林院庶吉士, 摄江宁提学使, 兼两 江师范学堂监督,江苏候补道。辛亥革命之际,被授予江宁藩司,为二品大员。 居官廉正,颇孚时望。 清亡后,李瑞清隐居上海,自 署 “ 清道人” ,繁书画,书 名大振,有 “ 南曾 ( 农髯) 北李 ( 瑞清) ”之称,于1 9 2 0 年中 风而逝。 其生平 可用三件大事来概括:1 、倡导教育救国,兴为新学,李瑞清曾主持中国第一所 师范高等院校两江师范学堂, 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 包括胡小石、 张大千、 柳谙微等国学大家。 他亲自 创办图画手工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开 创了在中国创办美术专科的先河。2 、他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自 创了一 种独特的笔风一金 石书法, 在他的倡导下发展成为金石书派, 也叫梅庵派。 在 海内外影响巨大。 3 、辛亥革命期间,李瑞清受命于危难之际,意欲成仁取义, 后以一遗老身份进入民国时期。 李瑞清同众多的遗老一样, 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去年十月, 我往李瑞清的老 家进贤县温圳杨溪村 ( 原属临川县) 作调查,当地村民大都说没有听过李瑞清这 。 蒋国榜 临川李文洁公传略载 清道人遗集 。第2 2 3 - 2 2 9 页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个人, 即使是有文化的乡干部也只说好像听说过这个人, 但不能确定是属于他们 乡的。 就连当地的 村支书 ( 保存族谱之人) 都说族谱上没有关于李瑞清的记载。 我在 李氏 宗谱明确记载了李瑞清的名字, 可族谱的保存者, 村支书却说族谱 上没有李瑞清的记载。 临川是李瑞清的祖籍地, 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 他虽居湘多年, 与家乡情感 的纽带并未中断。辛亥革命之前李瑞清的作品署名都是 “ 临川李瑞清” 。且李瑞 清曾多次为江西同乡亲朋好友作叙, 如 刘岐山先生七十寿叙 、 临川廖氏 族谱 叙等.1 9 1 4年闰六月,李瑞清回乡义务工作,主修临川县志,并发布 临川 志局采访布告 。 1 9 2 3 年临川县政府曾 将李梅庵的名字用来命名街道。 目前史学界主要围绕他的艺术成就及教育思想的描述, 而将李瑞清放在清末 民 初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 他的生平, 尤其是他作为遗民的文化心态的文章还十 分鲜见。为此,这个选题便在导师的提议下进入了我的研究视野。 ( 二)研究状况 对清末民初这一大变局的研究,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的内 容, 史 学界己 有不少成果, 代表性的 著作有:蔡尚思等 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 复旦 大学出 版社,1 9 8 3 年版) 、郑师渠的 晚清国粹派思想文化研究(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胡绳武的 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 0 0 2 年版) 、 袁伟时的 帝国 落日 晚清大变局( 江西人民出 版社, 2 0 0 3 年版) 等。这些专著为笔者了解晚清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基础。 对遗民的 研究, 特别是晚清遗民的 研究,前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1 、如龚 汝富、 刘钧 略论胡思敬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 (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社 科版) 2 0 0 1 年第5 期) , 认为:胡思敬是辛亥革命前后为时论所怪的顽固派守旧 人物之一。 他在政治上追求复辟的遗老立场与其抗拒时代发展的没落的旧文化意 识, 在清末民 初颇具典型。 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 激荡的新旧文化冲突中,以 扶持传统封建名教为己任的文化遗民的共同悲哀; 2 、傅道彬、王秀臣 郑孝青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北方论从2 0 0 2 年 第1 期) ,认为:晚清遗民是真正意义上的 “ 文化遗民” ,同以往 “ 易代”不同, 抚州市志中共中央党校出 版社,1 9 9 3 年版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个人, 即使是有文化的乡干部也只说好像听说过这个人, 但不能确定是属于他们 乡的。 就连当地的 村支书 ( 保存族谱之人) 都说族谱上没有关于李瑞清的记载。 我在 李氏 宗谱明确记载了李瑞清的名字, 可族谱的保存者, 村支书却说族谱 上没有李瑞清的记载。 临川是李瑞清的祖籍地, 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 他虽居湘多年, 与家乡情感 的纽带并未中断。辛亥革命之前李瑞清的作品署名都是 “ 临川李瑞清” 。且李瑞 清曾多次为江西同乡亲朋好友作叙, 如 刘岐山先生七十寿叙 、 临川廖氏 族谱 叙等.1 9 1 4年闰六月,李瑞清回乡义务工作,主修临川县志,并发布 临川 志局采访布告 。 1 9 2 3 年临川县政府曾 将李梅庵的名字用来命名街道。 目前史学界主要围绕他的艺术成就及教育思想的描述, 而将李瑞清放在清末 民 初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 他的生平, 尤其是他作为遗民的文化心态的文章还十 分鲜见。为此,这个选题便在导师的提议下进入了我的研究视野。 ( 二)研究状况 对清末民初这一大变局的研究,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的内 容, 史 学界己 有不少成果, 代表性的 著作有:蔡尚思等 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 复旦 大学出 版社,1 9 8 3 年版) 、郑师渠的 晚清国粹派思想文化研究(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胡绳武的 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 0 0 2 年版) 、 袁伟时的 帝国 落日 晚清大变局( 江西人民出 版社, 2 0 0 3 年版) 等。这些专著为笔者了解晚清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基础。 对遗民的 研究, 特别是晚清遗民的 研究,前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1 、如龚 汝富、 刘钧 略论胡思敬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 (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社 科版) 2 0 0 1 年第5 期) , 认为:胡思敬是辛亥革命前后为时论所怪的顽固派守旧 人物之一。 他在政治上追求复辟的遗老立场与其抗拒时代发展的没落的旧文化意 识, 在清末民 初颇具典型。 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 激荡的新旧文化冲突中,以 扶持传统封建名教为己任的文化遗民的共同悲哀; 2 、傅道彬、王秀臣 郑孝青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北方论从2 0 0 2 年 第1 期) ,认为:晚清遗民是真正意义上的 “ 文化遗民” ,同以往 “ 易代”不同, 抚州市志中共中央党校出 版社,1 9 9 3 年版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清王朝的崩溃对文人而言己不再只具有政治含义, 而更富于文化含义。 几千年形 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文化失落的 痛苦使他们具有一 种共通的 “ 文化遗民情结” 。他们的所有言行几乎都与这种 “ 情结”相联系。从 文化遗民的意义上, 我们不仅看到了 一个矛盾复杂的郑孝青, 更看到了一个时代 的 缩影; 3 、 居阅时 清末民 初社会心态嫂变对社会变动的 影响( 长白 学刊 2 0 0 1 年 第4 期 ) , 文章 提 到: 清 末民 初,由 于中国 社 会 环境的 剧 变, 引 起 人 们社 会心态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政治层面抛弃封建专制和君主立宪制, 拥护民主共和 制, 推动法制建设; 在经济层面, 否定“ 士农工商”的传统模式, 积极发展私人 工商业; 在文化习俗层面, 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 享乐主义代替封建的蒙昧主义 和禁欲主义,这一切加速了封建社会结构的解体: 4 .廖梅的 汪康年:从民 权 论到文化保守主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以1 9 8 0 年代上海图书馆刊 布的 汪康年师友书札为基本史料, 梳理了汪康年一生的经历, 论述了各阶段 的思想见解, 阐明了汪康年在晚清这一特殊时期, 如何从一个民权论者到文化保 守主义者的过程。 作者采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以史料为依据, 同时参照西方 的民权理论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理论来构思自己的博士论文。 文章史料丰富, 论从 史出, 得出了中国 近代化思潮中 产生双轨现象这一结论。 就文化层面而言, 所谓 的西化派主张主要应向西方学习; 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主要应从传统中寻找走向 未来的资源。 这样,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就出现了双轨并存的现象. 作者对晚清汪 康年的 研究, 见解独到, 思路开阔, 结论顺理成章, 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 这些 研究给我提供了 一些理论参照和方法借鉴。 对晚清遗民作整体性研究的论文有:如广西师大2 0 0 3 年答辩的硕士学位论 文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的群体心态剖析 ,论文对民国初年前清遗老这一特殊群 体的心态作了多方面的剖析, 揭示了在社会转型婚递期间, 也即所谓的“ 易代” 之际所呈现的人物心态的纷纭、 社会文化的多元和生存空间的歧异。 对遗老作了 总体性的评价, 他们是传统社会的末代遗老, 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维护者。 但在时 代大变动前,他们的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只能是不合适宜的落伍者。 。 罗志田在 新旧之间: 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 “ 失语” 群体(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 社 会科 学 版 ) 1 9 9 9 年 第6 期) 文 章中 说: 近 代中 国 新旧 两 极 之间 的 过 渡 地带 其实相当宽广, 在新旧阵营里通常也还有进一步的新旧 之分, 对许多人来说亦新亦 旧恐怕正是常态。 但“ 不新不旧” 的人与事以及新旧各自阵营中表现不那么极端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或积极的群体则成为既存近代史研究中的失语者, 包括医生群体、数量极大的缠 足女性、 废科举后逐渐被排除出乡 村教育领域的塾师群体, 以 及民 初的“ 前清遗 老”和四川的“ 五老七贤”及其追随者等, 他们似更多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变的一 面。弥补我们近代史面上失语的部分, 或者不失为今后史家的努力方向。 这一系列的文章写出了晚清遗民们痛苦、 仿徨、 挣扎的心绪, 他们在为传统 社会的旧文化呐喊、 哭泣。 他们痛苦的矛盾心态通过他们所采取的多种生存策略 展露无余。 他们为旧文化做出了种种挽回的努力, 其结果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为此我们看到了晚清社会与以 往“ 易代” 之差异, 领悟到了“ 文化遗民” 的特殊 内涵, 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民。 同时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对笔者论文的写 作提供了范例,对拓宽思路,了解人物研究的理论方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绅士研究的成果颇多,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谢俊贵对绅士的研究成果进行 了归纳。 在2 0 0 2 年第7 期 史学月刊上他发表了 中国绅士研究述评 , 他在 文章中重点谈到了张仲礼、 周荣德、 费孝通和王先明的研究成果. 从以 下三个方 面对中国的绅士研究进行了概括: 一 中外学者中国绅士研究概述; 二中国绅 士研究若千重要内容;三中国绅士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 中国绅士阶层较早进行系统研究并且撰写出版专门学术著作的是张仲礼 先生。 在2 0 世纪5 0 年代, 他著有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 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 用的研究一书。该书是他早年在美国的力作的中译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 1 9 9 1 年) , 书中 对1 9 世纪中国 绅士这一独特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具体考察了1 9 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 对中国绅士的一般状 况进行了界定、描述和解释; 分析了1 9 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 对绅士阶层内不同 集团的人数进行了比较; 探索1 9 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 对清代的科举制度进 行了 批评性分析; 通过深入考察中国 各省5 0 0 0 余名绅士的生平, 对1 9 世纪中国 绅 士传记进行了数量化分析。 1 9 9 7年出版了王先明的 近代绅士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一书。 该书试图由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去探寻绅士阶层演变的历程, 从士绅阶层的历史 轨迹去把握近代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书中主要考察了绅士阶层的历史演变, 绅 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 绅士阶层在基层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着重分析了绅士阶层 的变化与近代社会结构演变的关系, 以 及近代社会转型中绅士阶层的变异及其走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向消亡的原因, 清朝的遗民往往具有二重身份: 遗民 和绅士。 所以 对绅士研究的关注是十分 有必要的。而且研究遗民可以 借鉴绅士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扩宽思路。 学术界对李瑞清的关注大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迄今, 己收集论 文十二篇。分别是:宋新桂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高教研究与探索, - 1 9 8 8 ,( 2 ) ,- 2 1 - 2 3 ) : 邹自 振 近 代艺 术 教 育家 李 瑞 清 ( 争 鸣1 9 9 0 ,( 6 ) ,- 6 7 - 6 8 ) ; 杨 振亚 三江师范学堂创建史 补遗( 南京大学学 报 ( 社科版) , - 1 9 9 5 ,( 2 ) ) ; 程志 娟 李 瑞 清 及其 魏 体书 法 ( 书 法 从 刊, - 1 9 9 7 ,( 4 ) ,- 6 7 - 6 8 ) ; 陈 荣 生 中 岳 风 流去 人未远:李瑞清书法赏析( 中国 书画报,- 1 9 9 9 .5 .2 0 ) ; 谢建华 金石书派当议 ( 文 艺 研究 ,- 2 0 0 2 ,(),- 1 3 6 - 1 4 5 ) ; 傅 爱国 书 秉 金石 以 碑 化帖 兼 谈 李瑞 清、 胡 小 石、 游 寿 师 承中 的 书 法 教 育 ( 中国 书 法, - 2 0 0 0 邓) ,- 1 0 - 1 6 ) ; 孙 沟 论李 瑞 清书 法艺术学体系的 构建与 影响 ( 文艺 评论, - 2 0 0 2 ,( 6 ) ,- 7 5 - 8 0 ) ; 傅爱国 金石 书风,一脉相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寿师承现象中书法教育面面观( 学习与 探 索, - 2 0 0 3 ,( 3 ) , - 1 1 3 - 1 1 6 ) ; 陈 传 席 评现 代名 家 与 大 家: 李 瑞 清( 续四 ) ( 国 画 家, - 2 0 0 3 邓) ,一 邹自 振 李瑞清艺术 成就与学 术建 树谨论 ( 江西社 会科 学 ,- 2 0 0 4 ,仍.- 2 0 9 - 2 1 8 ) . 这 些论 文 大 体涉 及到 李 瑞清的 生 平、 教育 思 想、 宗 教思 想和书法艺术等方面。 对而尤以 对李瑞清所开创的金石书派的研究成果又集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瑞清的第三代弟子王立民 把李瑞清的年谱大致梳理了出来, 虽不够详尽,但为后的的研究作出了一份有益的贡献。 ( 三)资料来源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难度系数比 较大, 李瑞清的档案资料 ( 主持两江师范 学堂期间)目 前还没有解密, 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不能释怀的憾事。 不过他 有遗著 清道人遗集问世, 笔者认为读李瑞清表志立意的文稿, 对研究者来说 有着重大的作用, 于是笔者在这方面用力甚勤。 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阅读 清道人遗集 。对遗集中提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则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其人的文 集、函稿、日 记等。沈云龙主编的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 ,内有清末民初时期一 批遗民的著作, 包括与李瑞清是亲密好友的胡思敬的文集 退庐全集 等。 此外 还有就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陈三立的 散原精舍诗文集 、 李联诱的 好云楼全集 ,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向消亡的原因, 清朝的遗民往往具有二重身份: 遗民 和绅士。 所以 对绅士研究的关注是十分 有必要的。而且研究遗民可以 借鉴绅士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扩宽思路。 学术界对李瑞清的关注大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迄今, 己收集论 文十二篇。分别是:宋新桂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高教研究与探索, - 1 9 8 8 ,( 2 ) ,- 2 1 - 2 3 ) : 邹自 振 近 代艺 术 教 育家 李 瑞 清 ( 争 鸣1 9 9 0 ,( 6 ) ,- 6 7 - 6 8 ) ; 杨 振亚 三江师范学堂创建史 补遗( 南京大学学 报 ( 社科版) , - 1 9 9 5 ,( 2 ) ) ; 程志 娟 李 瑞 清 及其 魏 体书 法 ( 书 法 从 刊, - 1 9 9 7 ,( 4 ) ,- 6 7 - 6 8 ) ; 陈 荣 生 中 岳 风 流去 人未远:李瑞清书法赏析( 中国 书画报,- 1 9 9 9 .5 .2 0 ) ; 谢建华 金石书派当议 ( 文 艺 研究 ,- 2 0 0 2 ,(),- 1 3 6 - 1 4 5 ) ; 傅 爱国 书 秉 金石 以 碑 化帖 兼 谈 李瑞 清、 胡 小 石、 游 寿 师 承中 的 书 法 教 育 ( 中国 书 法, - 2 0 0 0 邓) ,- 1 0 - 1 6 ) ; 孙 沟 论李 瑞 清书 法艺术学体系的 构建与 影响 ( 文艺 评论, - 2 0 0 2 ,( 6 ) ,- 7 5 - 8 0 ) ; 傅爱国 金石 书风,一脉相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寿师承现象中书法教育面面观( 学习与 探 索, - 2 0 0 3 ,( 3 ) , - 1 1 3 - 1 1 6 ) ; 陈 传 席 评现 代名 家 与 大 家: 李 瑞 清( 续四 ) ( 国 画 家, - 2 0 0 3 邓) ,一 邹自 振 李瑞清艺术 成就与学 术建 树谨论 ( 江西社 会科 学 ,- 2 0 0 4 ,仍.- 2 0 9 - 2 1 8 ) . 这 些论 文 大 体涉 及到 李 瑞清的 生 平、 教育 思 想、 宗 教思 想和书法艺术等方面。 对而尤以 对李瑞清所开创的金石书派的研究成果又集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瑞清的第三代弟子王立民 把李瑞清的年谱大致梳理了出来, 虽不够详尽,但为后的的研究作出了一份有益的贡献。 ( 三)资料来源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难度系数比 较大, 李瑞清的档案资料 ( 主持两江师范 学堂期间)目 前还没有解密, 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不能释怀的憾事。 不过他 有遗著 清道人遗集问世, 笔者认为读李瑞清表志立意的文稿, 对研究者来说 有着重大的作用, 于是笔者在这方面用力甚勤。 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阅读 清道人遗集 。对遗集中提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则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其人的文 集、函稿、日 记等。沈云龙主编的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 ,内有清末民初时期一 批遗民的著作, 包括与李瑞清是亲密好友的胡思敬的文集 退庐全集 等。 此外 还有就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陈三立的 散原精舍诗文集 、 李联诱的 好云楼全集 ,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以及当时出版的相关报刊杂志。 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到与李瑞清相交了三十多年 的好友曾熙的文集,以及李瑞清的得意门生李健、胡小石、吕 凤子等人的文集, 这对研究李瑞清来说, 是一个缺憾。 笔者在阅读上述作品的过程中, 一个相对完 整的李瑞清大体显出依稀依稀轮廓。 ( 四)本文构架及突破 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义为 “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 意味将这一特定的 历史人物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记着陈寅格先生所言, 对历史人物应具备“ 了 解之同情”的心态, 尽可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人物的语言行事, 试图作出 比 较恰当的,切合当时语境的解释。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结构。 首先介绍的是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以求对人 物的思想渊源作一些了 解; 第二部分是介绍辛亥革命前的李瑞清, 这是大变局前 夕人物的仕途经历的描述,从李瑞清科举入仕,主持两江师范学堂,一直写到 1 9 1 1 年1 2 月2日 南京城为革命军攻陷。李瑞清结束其短暂的布政使使命为止; 第三部分, 写民国时期作为“ 遗老” 而存在的李瑞清, 介绍他在上海豁书谋生的 艰难, 李瑞清的交往圈, 对书法的研究、 见解以 及金石书派的创立, 直至李瑞清 在贫病交加中 去世。 前三部分只是对李瑞清作一个比 较完整的研究梳理, 以 叙述 为主,从而为后面的 伸论提供了 铺垫。 第四 部分为 “ 关于李瑞清的 若千认识气 这是本文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 笔者对李瑞清临危受命出任藩司之职的动机作了 一些分析, 对他始抱必死之心, 不逃跑, 不投降, 既而得以不死以及不死的隐衷。 不死之死的选择作了一些推论。由 李瑞清的不死, 引出“ 活的样法” 的选择兼及 他的遗老身份的论证, 作为遗老的生存状况以及内 心的痛苦。 最后对李瑞清有关 复辟的表现, 以 及他的 政治主张和对新旧易 代的 看法也作了一定的论述。 写作中 为求逻辑贯通,切合人物的真实心境,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些结论,不一定正确, 幸祈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 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 “ 李瑞清, 字梅庵, 临川人。 光绪二十年进士, 选庶吉士, 改道员, 分江苏,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以及当时出版的相关报刊杂志。 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到与李瑞清相交了三十多年 的好友曾熙的文集,以及李瑞清的得意门生李健、胡小石、吕 凤子等人的文集, 这对研究李瑞清来说, 是一个缺憾。 笔者在阅读上述作品的过程中, 一个相对完 整的李瑞清大体显出依稀依稀轮廓。 ( 四)本文构架及突破 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义为 “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 意味将这一特定的 历史人物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记着陈寅格先生所言, 对历史人物应具备“ 了 解之同情”的心态, 尽可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人物的语言行事, 试图作出 比 较恰当的,切合当时语境的解释。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结构。 首先介绍的是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以求对人 物的思想渊源作一些了 解; 第二部分是介绍辛亥革命前的李瑞清, 这是大变局前 夕人物的仕途经历的描述,从李瑞清科举入仕,主持两江师范学堂,一直写到 1 9 1 1 年1 2 月2日 南京城为革命军攻陷。李瑞清结束其短暂的布政使使命为止; 第三部分, 写民国时期作为“ 遗老” 而存在的李瑞清, 介绍他在上海豁书谋生的 艰难, 李瑞清的交往圈, 对书法的研究、 见解以 及金石书派的创立, 直至李瑞清 在贫病交加中 去世。 前三部分只是对李瑞清作一个比 较完整的研究梳理, 以 叙述 为主,从而为后面的 伸论提供了 铺垫。 第四 部分为 “ 关于李瑞清的 若千认识气 这是本文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 笔者对李瑞清临危受命出任藩司之职的动机作了 一些分析, 对他始抱必死之心, 不逃跑, 不投降, 既而得以不死以及不死的隐衷。 不死之死的选择作了一些推论。由 李瑞清的不死, 引出“ 活的样法” 的选择兼及 他的遗老身份的论证, 作为遗老的生存状况以及内 心的痛苦。 最后对李瑞清有关 复辟的表现, 以 及他的 政治主张和对新旧易 代的 看法也作了一定的论述。 写作中 为求逻辑贯通,切合人物的真实心境,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些结论,不一定正确, 幸祈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 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 “ 李瑞清, 字梅庵, 临川人。 光绪二十年进士, 选庶吉士, 改道员, 分江苏, 清末民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以及当时出版的相关报刊杂志。 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到与李瑞清相交了三十多年 的好友曾熙的文集,以及李瑞清的得意门生李健、胡小石、吕 凤子等人的文集, 这对研究李瑞清来说, 是一个缺憾。 笔者在阅读上述作品的过程中, 一个相对完 整的李瑞清大体显出依稀依稀轮廓。 ( 四)本文构架及突破 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义为 “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 意味将这一特定的 历史人物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记着陈寅格先生所言, 对历史人物应具备“ 了 解之同情”的心态, 尽可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人物的语言行事, 试图作出 比 较恰当的,切合当时语境的解释。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结构。 首先介绍的是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以求对人 物的思想渊源作一些了 解; 第二部分是介绍辛亥革命前的李瑞清, 这是大变局前 夕人物的仕途经历的描述,从李瑞清科举入仕,主持两江师范学堂,一直写到 1 9 1 1 年1 2 月2日 南京城为革命军攻陷。李瑞清结束其短暂的布政使使命为止; 第三部分, 写民国时期作为“ 遗老” 而存在的李瑞清, 介绍他在上海豁书谋生的 艰难, 李瑞清的交往圈, 对书法的研究、 见解以 及金石书派的创立, 直至李瑞清 在贫病交加中 去世。 前三部分只是对李瑞清作一个比 较完整的研究梳理, 以 叙述 为主,从而为后面的 伸论提供了 铺垫。 第四 部分为 “ 关于李瑞清的 若千认识气 这是本文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 笔者对李瑞清临危受命出任藩司之职的动机作了 一些分析, 对他始抱必死之心, 不逃跑, 不投降, 既而得以不死以及不死的隐衷。 不死之死的选择作了一些推论。由 李瑞清的不死, 引出“ 活的样法” 的选择兼及 他的遗老身份的论证, 作为遗老的生存状况以及内 心的痛苦。 最后对李瑞清有关 复辟的表现, 以 及他的 政治主张和对新旧易 代的 看法也作了一定的论述。 写作中 为求逻辑贯通,切合人物的真实心境,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些结论,不一定正确, 幸祈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 李瑞清的家世及师承 “ 李瑞清, 字梅庵, 临川人。 光绪二十年进士, 选庶吉士, 改道员, 分江苏,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 李瑞清 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宣统三年武昌乱起, 江宁新军亦变, 合浙军 攻城,自 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 瑞清独留不去, 仍日 率诸生上课如常。 布 政使樊增祥弃职走, 人骏电 奏以 瑞清代之, 急购米三十万解铜官军、 助城守, 设 平巢局娠难民。 城陷, 瑞清衣冠堂皇, 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 纵之行,乃 封落库以箭与籍属之士绅,积金尚 数十万也。自 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 自 署曰清道人, 翻书画以自 活。 瑞清诗宗汉魏, 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 尤好篆 隶。 尝云谓: 作篆必目 无二李、 神游三代乃佳。 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 又三年卒, 溢文洁。 ” . 这是 清史稿 列传 文苑三 为李瑞清一生经历所作的传记。 下面 笔者将对李瑞清的家世、婚姻、师承情况作一介绍。 ( 一)家世 李瑞清家族起源于江西临川,临川李氏素有奋发向上, 热衷功名, 重视文化 教育的品 质, 这一品质在李瑞清身上展现得很充分, 下文对此有所论述。 李家从 始迁祖居信 ( 南宋进士出身)开始, 世居临川温圳 ( 温家圳) 乡杨溪 ( 五杨溪) 村, 是当 地的 名门 望族。 李瑞清字仲霖,号雨农,易号梅痴,清同治六年 ( 1 8 6 7年)七月初九,出 生在这个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经本人实地调查得知: 李瑞清可能不在临川温圳 出生, 一生中到过温圳的次数也不是太多。 却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厚, 视临川温圳 为自己李氏的祖籍地。 李氏始迁祖李居信, 在宋代由 丰城正信乡湖注迁到临川温圳杨溪, 此后一直 在此 ( 杨溪李公洲) 繁衍。 到李瑞清这一代为止, 李氏 在此繁衍了二十二代 ( 见 附表 3 ) 0随后李氏的一些分支陆续迁往广西桂林、湖南、贵州等地。当中以 第 1 7 代李氏 李宜民迁往广西桂林做盐生意为最出名。嘉佑元年 ( 1 2 5 3 年)居信考 取进士, “ 授新昌华亭县知县,监寿昌 军,除户大军仓” 。 . 此后李氏 家族几乎每 一代人中都有一二个能人出现, 或中举人、 进士, 授予官职, 或在其他方面很有 才能。 正是由于李氏家族人才旺盛, 其家族的势力在当 地也不断壮大, 成为当地 的名门望族。 赵尔哭等撰, 清史 稿 李联诱 好云楼全集 列传 . 文苑三中华书局, 清咸丰十一年恩养堂刊本, 第 1 3 4 3 7 页 卷首第 6页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 李瑞清 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宣统三年武昌乱起, 江宁新军亦变, 合浙军 攻城,自 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 瑞清独留不去, 仍日 率诸生上课如常。 布 政使樊增祥弃职走, 人骏电 奏以 瑞清代之, 急购米三十万解铜官军、 助城守, 设 平巢局娠难民。 城陷, 瑞清衣冠堂皇, 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 纵之行,乃 封落库以箭与籍属之士绅,积金尚 数十万也。自 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 自 署曰清道人, 翻书画以自 活。 瑞清诗宗汉魏, 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 尤好篆 隶。 尝云谓: 作篆必目 无二李、 神游三代乃佳。 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 又三年卒, 溢文洁。 ” . 这是 清史稿 列传 文苑三 为李瑞清一生经历所作的传记。 下面 笔者将对李瑞清的家世、婚姻、师承情况作一介绍。 ( 一)家世 李瑞清家族起源于江西临川,临川李氏素有奋发向上, 热衷功名, 重视文化 教育的品 质, 这一品质在李瑞清身上展现得很充分, 下文对此有所论述。 李家从 始迁祖居信 ( 南宋进士出身)开始, 世居临川温圳 ( 温家圳) 乡杨溪 ( 五杨溪) 村, 是当 地的 名门 望族。 李瑞清字仲霖,号雨农,易号梅痴,清同治六年 ( 1 8 6 7年)七月初九,出 生在这个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经本人实地调查得知: 李瑞清可能不在临川温圳 出生, 一生中到过温圳的次数也不是太多。 却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厚, 视临川温圳 为自己李氏的祖籍地。 李氏始迁祖李居信, 在宋代由 丰城正信乡湖注迁到临川温圳杨溪, 此后一直 在此 ( 杨溪李公洲) 繁衍。 到李瑞清这一代为止, 李氏 在此繁衍了二十二代 ( 见 附表 3 ) 0随后李氏的一些分支陆续迁往广西桂林、湖南、贵州等地。当中以 第 1 7 代李氏 李宜民迁往广西桂林做盐生意为最出名。嘉佑元年 ( 1 2 5 3 年)居信考 取进士, “ 授新昌华亭县知县,监寿昌 军,除户大军仓” 。 . 此后李氏 家族几乎每 一代人中都有一二个能人出现, 或中举人、 进士, 授予官职, 或在其他方面很有 才能。 正是由于李氏家族人才旺盛, 其家族的势力在当 地也不断壮大, 成为当地 的名门望族。 赵尔哭等撰, 清史 稿 李联诱 好云楼全集 列传 . 文苑三中华书局, 清咸丰十一年恩养堂刊本, 第 1 3 4 3 7 页 卷首第 6页 清末民 初大变局下的李瑞清 李氏第二代里,李惟澄于咸淳年间被赐进士出身。 第三代人中,李和用于元延枯年间中进士,授予清远副使。 第六代中, 李家出了一名精通风水术的绅士, 名忠, 著有 地理前后五十段) o 李忠经常与明朝宰相刘基辩论青乌之术,互相资益,刘基推服自叹不如。 第十三代李国祯 ( 1 5 8 8 -1 6 4 4 ) ,于天启间中举人,九年授湖广来阳知县。 在庚辰、 辛已两载, 温圳发生大饥荒, 老百姓乞食填户, 他看到此种情景, 侧然 曰: “ 天灾流行, 一家独饱, 可乎? o 于是节衣缩食, 将省下来的粮食分给穷人。 李国祯不贪恋于官位,权势,只想做一隐士,去过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李氏 第1 8 代, 李瑞清的高祖代,出 现了 一个大名鼎鼎的 人物李宗瀚 ( 1 7 6 9 一1 8 3 1 ) 。李宗瀚,字公博,号春湖,乾隆壬子举人,癸丑进士。道光时为工部 左侍郎, 主浙江学政。 李宗瀚是清中叶杰出的书法家、 收藏家。 但癖嗜金石, 工 诗,书法尤推崇一时. 就连清曾国藩也在 求阀斋日记谈到: “ 偶思作字之法, 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 时贤一石两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陟县辅警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劳动仲裁程序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话务员年终总结(2篇)
- 医院病历病案首页质控采购合同
-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00001)-图文
-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路径
- 海口辅警笔试题库及答案
- 自考工程力学真题及答案
- 出院康复指导试题及答案
- 作业疗法器材设备
- (2025年)篮球裁判员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秋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简单的周期问题(一)》教案
- 春江花月夜赏析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含考研真题)
- 铁路防溜课件
- 2025中铁云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3卷合一)
- 物理教师读书分享会演讲稿模版
- 增加矿山规模的申请书
- 第4章 第6讲 切比雪夫不等式与大数定律+7
-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运维管理手册
- 离合器接合叉加工工艺制订及铣7mm槽夹具设计与建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