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福柯的有关作者的理论,一直被局限于作者功能论这样一个论点上面,我认为福柯 有关作者的思想还有隐藏的一面,那就是福柯的身体思想与作者理论之间的关系。我将 之概括为身体主体作者。福柯的作者功能论属于福柯对传统作者思想批判的一面,而身 体主体作者论则主要是解决作者功能论的非个性、非自由性写作的。本论文的目的就在 于,在由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的哲学背景下重点阐释福柯的身体主体作者思想。 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史论统一的方法,力求在整体中历史地论述福柯的作者思想, 尤其是其身体主体作者的思想。同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试图在对比中突出福柯的作者 思想。总之,努力通过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揭示福柯的身体作者思想,从而对 福柯的作者思想有一个更加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引言主要简述了论文的大致思路和意义,正文部 分又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作者理论背景的概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个方面是主体性 哲学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中作者中心格局的建立;第二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哲学、文 学理论的发展中对作者中心格局构成挑战的部分理论。 第二部分论述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及作者功能论。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个方面介绍福柯解构理性主体的思想来源;第二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福柯疯癫与 文明中理性的奴役性(后来则体现为理性与权力的纠缠关系)的揭示,还有词与物 中理性主体的消解或者说人之死。 第三个部分主要论述福柯的作者功能论思想及其与福 柯主体思想的关系。 第三部分论述福柯的身体主体化及身体作者论思想。 这一部分首先谈了身体在历史 上的地位及近代身体主体化的轨迹; 其次谈福柯受近代身体主体化思想的影响及他的身 体主体化思想。最后则谈福柯所推崇的作家所体现的身体主体作者思想。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全文做的一个总结,并阐述了本文在文学理论发展中 的意义。 ii 关键词:福柯,作者功能,自由主体,身体主体 iii abstract foucaults theory concerning “author”, is always limited to the author functionalism, one of foucaults distinct statements, however, the present author holds that foucaults theory on “author” has an undiscovered side,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body thoughts and theory on author, which is summarized as body subject author. the author functionalism is foucaults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author thoughts, while the theory of body subject author is mainly to deal with the impersonalized and unfree writing of the author func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aim that the author is dead, this thesis mainly aims to interpret foucaults thought of body subject author. by employing history and making demonstration, the thesis intends to exposit foucaults thoughts in an overall and historical way, especially his thoughts of body subject author.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roach of comparison has also been adopted to emphasize his thoughts concerning author. in conclusion, by an overall,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way,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d understanding of foucaults thoughts on author will be achieved.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the introduction illuminates briefly the threa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he body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summarize th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 theory, which is demonstrated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ttern with the author as center on the basis of subjectivism; the other one is several theories challenging this pattern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econd part is to interpret foucaults deconstruction upon the rational subject and the author functionalism, and this part is undertake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foucault deconstructing the rational subject; the second aspect expounds the revelation of rational servility in foucaults madeness and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ational subject or the death of man inthe order of things; the last aspect mainly interprets foucaults thoughts of author functionalism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his thought of subject.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foucaults thought of body subjectivity and the body author thought. in this iv part, it is prior to discuss the status of body in history an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body subjectivity; then the present author discloses that foucault gets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 of body subjectivity and his thought of body subjectivity. finally, the paper remarks the thought of body subject author manifested from these writers recommended by foucault. the last part is epilogue, which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oucault ,author functionalism , free agent ,body subject 引言 1 引 言引 言 本文是对福柯的作者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关于福柯作者思想的研究还不是很 多,相关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福柯的话语、权力、主体理论对福柯的作者思想的影响,主要阐释福柯的作者 理论所体现的福柯的哲学思想。从这个方面写的有三篇期刊论文和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三篇期刊论文分别是: 董树宝.从 “人之死” 到 “作者之死” 福柯作者理论探析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朱冬梅.非个人化与作者之死论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 ; 苏醒.福柯的作者功能说及其理论基础 j. 文学.艺术研究。学位论文则有:郭彧.论福柯的主体之思及其文学指向 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 2、在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中讨论福柯的作者观。有一篇期刊论文是:耿芳芳.管窥 蠡测福柯作者理论 j.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7(11) 。 3、福柯的作者观对知识产权的影响,也有一篇:刘洁.论福柯的作者观兼谈著 作权的纯粹财产权属性 j.理论界法学论丛,2010(4)。 4、福柯与罗兰巴特和德里达作者思想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两篇,分别是:张同 铸.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 j.皖西学院学报,2008(4);左其福.语言学转向 背景下作者死亡论的比较考察以罗兰巴特和福柯为对象 j.理论探索.当代文坛, 2009(2)。 5、实证研究。主要考证福柯的两个译本。期刊论文一篇,张琦.从什么是作者? 的两个译本谈起 j.理论与争鸣。 而真正涉及到福柯的作者思想与自由主体的关系的文章只有三篇, 两篇期刊论文和 一篇学位论文,这三篇文章分别是:陈长利.论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以什 么是作者?为考察对象 j.北方论丛,2008(5);尤荣彬.论作者死亡观中的自我身份 建构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刘鑫.福柯作者观的审美维度从作者主 体的结构到自我生存的书写 d.兰州:西北大学,2007。 而这三篇也只是浅尝辄止, 并没有做更深入的、全面的阐述。本论文就是把自由主体作为一个突破口,全面深入地 阐述福柯的的身体思想与他的作者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将之概括为身体主体作者论。有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2 关作者思想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对作者中心的批判,而在这方面论述的非常少。所以本文 的意义就在于在前者的基础上挖掘出福柯的作者理论中的另外一面, 达到对福柯的作者 思想全面把握。 福柯在 1969 年发表了一篇什么是作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作者问 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思考。福柯不是一位文学理论学者,他 主要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是从他自己的哲学理论出发的。福柯的思想核 心主要是对主体的思考,他曾经说过,主体构成他研究的总主题。福柯的主体思想是建 立在对理性主体的颠覆的基础上的,福柯惊呼,人死了, “像画在沙地上的面孔一样被 随意地抹去了。 ” 这里的人指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是指单个的个体,而 是指理性主体。福柯认为这种理性主体的人是近代的产物,是主体性哲学的结果,他通 过考古学研究发现,理性主体是在历史当中产生的,并不是主体性哲学家认为的那样, 存在着一个不变的、先验的、绝对的主体,所谓的理性主体只是理性主义者的虚构。福 柯又通过对话语和权力的分析,认为理性主体并不是独立自主的,主体是与权力和话语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的独立自主的主体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它的背后其实是受着权 力和话语的支配的,主体只是一种功能。这种主体功能论的思想让福柯对文学理论中作 者的问题有了新的发现,与这种主体功能论相一致,福柯把作者也看做一种功能,他借 用贝克特的话说: “谁说的无关紧要。有一个人在说,谁说的无关紧要。 ” 由此福柯提 出了他的作者功能论。作者功能论并不能构成福柯的全部作者思想,福柯的作者功能论 是建立在他对理性主体的批判基础上的,作为一个理论家不仅有批判的一面,而且还应 该包括对问题的解决的一面。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揭示了主体与权力的密切关系, 主体的不自由性。福柯虽然颠覆了理性主体,但作为理性哲学的价值追求却并没有被他 舍弃, 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 自主的、 自由的主体, 人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创作, 是福柯在对理性主体颠覆之后所不得不继理性哲学家之 后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主体是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人难道就无法逃脱权力的 控制了么。福柯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受压迫地位的身体、性等的历史,福柯认为理性主体 也正是在对它们的压迫或者说与它们的权力关系当中产生的。 人要想真正地获得自由自 主,成为自我,只有摆脱那个人为架设的、抽象的理性的束缚,让处于理性衍生出的规 则的管制之下的身体做主。不论是福柯晚年的思想还是福柯自身的极限体验,还是他所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506 页。 米歇尔.福柯著,李康 张旭译.什么是作者,2 页。 引言 3 推崇的一些作家,都体现了福柯在追求自由主体的的过程中对身体的看重,使福柯企图 在身体中发现真正的自我。正是这种把身体作为真正自我的思想,才使福柯的那个悬而 未决的作者问题又有了新的答案,我认为就是身体主体作者论。 第一章 作者中心到作者死亡 5 第一章 作者中心到作者死亡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历史实践直接催生出了近代的主体性哲学, 哲学上则由原来 的宇宙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哲学上的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与文艺思想。 在文艺思想上表现为,原来的模仿说退出,而表现说开始登场。这种建立在主体本体哲 学基础上的表现说,把文学的中心转移到了作为作品的创造者作者的身上,文学被看做 是作家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作品的意义也需要由作者来确定;总之,作者成为了中心。 主要体现为:作家成为天才;写作成为一种自由的创造;作品成为作家个性的表现;从 接受方面来说则是从作者处寻找作品的意义。但是,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弊端的出现,随 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反思,哲学上语言学的转向,以及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作者的权威 受到了质疑和颠覆,由此作者之死被提了出来。 第一节 主体性哲学与作者中心论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本着古希腊的追求永恒的、普遍的真理的精神,开创了主客二元 对立的主体性哲学。他在形而上学的范围里面把西方哲学扭转到一个新的方向,使从柏 拉图以来的宇宙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从原来对宇宙本体的追问转向对人是什么、人怎 样获得真理的追问。从而开始了哲学上的一个新时代。笛卡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包括人的感觉都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追求宇宙的永恒的、普遍的东西只能是徒劳,任何 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是不能够被怀疑的,所谓我思故我在。由此理性主 体在笛卡尔这里得到了确立。 到了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笛卡尔的基础上,把我思的理性主体界定为先验 主体。先验与经验相对,如数学公理、因果关系等都是可以不通过经验而得到证明的。 先验主体就是一种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在内的一种先天形式。它具有认识的能 力,知识的形成就与它有关,它依据这种先天形式对经验感觉进行规整,从而产生出具 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人不仅为自然立法,还为 道德立法。康德说,人类的理性立法有两大目标,即自然和自由。自由即是人为道德立 法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先天的,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或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具有自 律性,它服从道德法则,但是这个道德法则则是它自己制定的法则。它不服从上帝和外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6 部的权威,它服从它自己的理性,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它是自由的。康德的 先验主体成为了知识和道德的出发点。 这种理性的先验主体在康德之后又被大加的提升,康德之后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 谢林分别把这种先验的主体加以绝对主观化和绝对客观化。在康德那里,作为理性的先 验主体是受限制的。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理性主体可以把现象界规整成为 知识,可以认识现象,但是却永远无法认识本体界,本体界只能通过伦理信仰去体验它 的存在。而在费希特、谢林那里,他们把康德的理性的先验主体加以本体化。费希特把 这种本体化了的理性主体界定为绝对自我, 现实中的自我和自我之外的客观世界都是这 个绝对自我设定、创造、派生出来的,费希特以此为基点建立起他自己的主观唯心哲学 体系。但是谢林认为,费希特的这种绝对自我对非我的设定,仍然摆脱不了主体与客体 的分裂,因为绝对自我设定非我必然会受非我的限制。谢林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他 走了一个与费希特相反的方向,把康德的先验主体绝对客观化,谢林称这种绝对客观化 了的主体为绝对同一,绝对同一既包括主体又包括客体,是二者的统一。 最终把主体上升到无限高度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继承了谢林把主体绝对客体化的转 向,以绝对精神取代了谢林的绝对同一,这种绝对精神是辩证运动着的,它先将自己异 化为客体的自然,最后再回到自身,从而使主体与客体达到一种统一。黑格尔的绝对精 神实质上就是人和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说是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现实的人和 现实的人类” 。 从笛卡尔的我思主体到康德的先验主体, 再到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谢林的绝对同一, 最后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性的主体不断地被加强,被本体化,主体性哲学达到了一 个高峰,人的理性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与对理性主体的张扬相一致,上述哲学 家在讨论艺术问题时都着重强调艺术作为作者主体的一种创造, 而作为艺术的创造者作 者就成为了关注的中心,作者的权威也就被建立了起来,最终造成了文学理论中作者中 心的格局。 康德非常强调艺术的创造性特征。 康德认为, 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 所谓天才, “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 这是一种独特的才能,它与科学 需要的才能不一样,是一种真正富有创造性的才能,独创性构成它的第一特性,是天才 品质的一个本质成分。康德还通过把天才与学习的能力进行比较,他认为,学习无非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177 页。 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150 页。 第一章 作者中心到作者死亡 7 是一种模仿,而天才是与模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的,作为机械单纯的学习的艺术和天才的 艺术是很不一样的。天才给艺术提供的规则,不是可以通过对其它规则的模仿可以学的 来的,它来自艺术家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艺术家的先验的理性主体。艺术家的这种天 才是和先验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康德说,“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 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 ” 也就是说,天才的艺术是作家或者艺术家摆脱其他 规则,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理性主体的自由的创造。天才的艺术源于艺术家作家的理性 主体,一旦艺术家受到其他规则的约束,作为天才的创造便不能够实现。创造得自于理 性主体的发现。 谢林同样把艺术看做是天才的创造。他说, “完美无瑕的作品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出 来。 ” 而天才按照他的话说就等于哲学中的自我。不过,这种自我已经不同于康德的那 个先验自我了,而是已经本体化了的自我,是有限自我与无限的同一。艺术家的创作作 为一种天才的创造,是把有限自我融入无限,从而让那个既包括主体又包括客体的同一 得到表现。谢林说: “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除了表现自己以明显的意图置于其中的东 西以外,仿佛还合乎本能地表现出一种无限性。 ” 他还说: “所有的艺术家都说,他们 是心不由主地被驱使着创造自己的作品的, 他们创造作品仅仅是满足了他们天赋本质中 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 ” 谢林把这种艺术创作的活动说成是一种自由与必然,有意与无 意的综合。这同康德一样,他们都认为艺术品来源于自主自由的主体。 黑格尔继康德、费希特、谢林之后,以绝对理念奠定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把主体性 哲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也认为,艺术是一种天才的创造,这种天才的创造就是通过艺 术家的想象活动把绝对理念转化为现实形象,让这个形象成为最足以表现它自己的作 品。黑格尔说,这种天才的本领和活力都是属于主体的, “因为只有一个自觉的主体, 一个把这种创造设为目标的主体, 才能进行心灵性的创造。 ” 黑格尔在谈独创性时还说: “我们可以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 ” 黑格尔也把主体作为创造的源头。 纵观这些主体性哲学家,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作者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把 艺术品看做是作家作为理性主体自主自由的创造。 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163 页。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268 页。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269 页。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266 页。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1979 年版,360 页。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1979 年版,374 页。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8 主体性哲学也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主体性哲学极力张扬人的主体,强调人 的自由创造,这体现在浪漫主义文学里面,就是反对遵循古典主义文学的那种一成不变 的从古代文学总结出来的规则,而是不受外界权威的影响,把自己的内心作为规则,根 据自己的内心进行自由的创造,强调对个人情感的自由表现。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艺术 就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就是诗人情感的自 然流露。雪莱更是把诗人看做是自然的立法者。主体性哲学家的这种对个人的创造性的 强调,促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师心而不师成法的主张和浪漫主义文学对人的情感、人的 个性的自由表现的创作理念。文学理论的表现说也就随着哲学上主体的转变而出现了。 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文学批评。 主体性哲学实质上是理性哲学在近代的发 展,这种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主要方法实证研究也成了一种权 威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不仅贯穿在自然科学里面,同时它也渐渐地渗透到了人 文学科里面,于是就导致了 19 世纪文学批评的实证主义批评的产生。实证主义批评主 张,要想获得作品或艺术品的意义,就必须尽量收集与作者有关的一切材料,并对其进 行分析,从而去推断作品的意义。19 世纪法国的实证主义批评代表圣伯夫在论述泰纳 的英国文学史时说: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只能由一个灵魂,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 产生这是一般的规律。” 文学批评要认识理解文学作品就要认识创作者这个人, 要抓住、概括、分析这整个的人。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还是实证主义批评对作者的分析, 都把作者 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面,作者都是作为一个创造者而存在的。主体性哲学之后,人 的理性主体取代了上帝,占据了上帝的位置,建立了自己的权威。这直接导致了作者在 文学创作与批评中作为创造者的角色,作者创造作品,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作者才能够 获得。与理性主体取代上帝成为权威相一致,作者在艺术活动中建立了自己的权威,促 成了文学研究中作者中心的格局。 第二节 作者之死 主体性哲学及建基其上的现代文明,虽然使人类通过征服自然,让人类获得了丰富 的物质财富, 但是, 它的弊病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许多思想家都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并开始对主体性哲学进行反思。非理性哲学的发展,语言学的转向,也都在理论上消解 伍蠡甫.西方文论作品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204 页。 第一章 作者中心到作者死亡 9 了理性主体。这种对理性的反思、对理性主体的消解,再加上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原 来建基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作者中心论遭到了批判,于是作者之死就提了出来。 一、理性传统的反思:尼采的作者之死 作者的权威或者作者中心深深地建立在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 一旦主体性哲学遭到 怀疑,作者的权威便烟消云散。在对主体性哲学及建立其上的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思想 家当中,尼采是较早的并且是批判最强劲影响也最大的一位,之后的精神分析、存在主 义、后现代等反主体性学说都受到了尼采的启发。尼采最早感受到了主体性哲学催生出 的科学的局限性,他发现,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的机器把许多人变成了一部机器,又把 每个人变成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上帝死了之后,理性并没有让人获得幸福,而是让人 变成了一种工具,上帝在时,人服从于一个人自己虚设的抽象的上帝,当人借助理性赶 走上帝之后,人又服从于在尼采看来同样是一个抽象虚设的理性,作为人自身始终不存 在。所以理性取代上帝之后人仍然处于一种虚无主义。近代的理性主体在尼采看来,只 是人追求虚设的真理而产生的,所谓抽象的真理根本就不存在,所以理性主体也只是一 种假定,就这样尼采颠覆了理性主体。尼采从对理性主体的批判出发,也同时最早发现 了作者的死亡。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就称不要把作品和作者混淆,文本一 被写好之后,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其意义将不再受作者束缚, “当他的书开口时, 作者就必须闭嘴。 ” 在尼采的其他著作中, 尼采继续否定作者对作品意义的权威。 在 瞧 这个人的第三章我为什么写了如此好的书中,他公开声称自己和自己的书是两码 事, “我个人是一回事,我的著作则是另一回事。 ” 尼采通过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解构了 理性主体,也最早地把作者置于了死地。 二、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文本中心论 取消作者对文本意义的权威在文学理论流派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中也表 现了出来,但是他们与尼采所采取的角度不同,尼采是从对主体性哲学反思的角度,他 们主要是从哲学的层面,而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主要是从文学理论内部。他们 主张一种文本中心论,企图以文本中心取代作者中心。他们认为,对文本的意义的解释 只有借助于对文本形式的细读和对文本结构的分析。 这些文学理论流派借助于文本消解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福柯的面孔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版,499 页。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福柯的面孔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版,499 页。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10 了作者对文本意义阐释的权威。 虽然新批评、结构主义都是一种形式主义,但在这里我们把形式主义专指俄国形式 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是第一个具有文学理论意识的流派,在此之前对文学的研究只能称 得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思考,还不能算作科学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是指 二十世纪初在俄国出现的一个文学理论流派,它的诞生是以两个研究会为标志的,一个 是 1914 年到 1915 年以罗曼雅各布森、鲍托玛舍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建立的 莫斯科语言学会,另一个是 1917 年初在彼得堡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它的代表人物 是维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伯恩斯坦等。在当时的俄国流行着两种文艺批评,一 种是宗教哲学派的文艺批评,宗教派哲学批评主要阐述文艺作品的宗教、哲学思想;另 一种是学院式研究,他们主要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侧重对作者所处的社会和作者的心 理进行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对这两种文艺批评非常不满,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应该按照 科学的方法与观点去研究文学的特性,他们研究的都是文学外部的东西,不能通过它们 得到文学的本质。要想真正的使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重新确立文学研究的对 象。而作为一开始就成为形式主义关注的焦点语言就被确立为了研究的对象。俄国形 式主义努力去研究诗的语言或者文学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反 常化的理论, 他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对日常的语言的反常化, 是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和变形。 雅各布森提出了文学性的问题,他认为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 文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性。雅各布森后来又通过语言行为的两个结构模式进行分 析,从而得出文学语言主要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总之俄国形式主义把原来的对作者的 关注转移到了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上面, 他们认为只有形式技巧的因素才真正构成了文学 的特性,才真正使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这种文本的转向让文本取代作者成为了研 究的中心。 英美新批评 20 世纪产生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处于鼎盛期,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 英美的新批评一开始和俄国形式主义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在新批评之前,英美流行的是 实证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批评和实用主义批评, 这些批评侧重研究作者的生平以及社会、 历史哲学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总之这些批评也是以作者为中心,希望借助作者去理解 文本。新批评极力扭转这种局面,它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把研究的中心从作者转移到 文本。作为新批评的奠基者现代诗人艾略特提出了“无个性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诗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269 页。 第一章 作者中心到作者死亡 11 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 艾略特认为,诗人在 创作过程中只起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诗歌在被创作出来之后丝毫不含有诗人的因素, 因此诗不能被看做诗人个性的表现。另外,他认为诗人应该消泯自己的个性去接近文学 传统。艾略特的这种理论大大降低了作者的地位。到了四十年代,美国的威廉 k维 姆萨特和比尔兹利通过对文学活动的分析,把诗和它的创作过程、效果加以区分,提出 了“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的理论,他们认为: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 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 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 义。感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其始 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 在他们看来,无 论从作者还是从读者出发研究文本都是错误的,都是把它们和文本弄混淆了,只有把文 本作为批评的对象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 英美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想建立一种科 学的文学理论。他们主张通过细读的方法,去分析诗歌语言由悖论、反讽、隐喻、象征 形成的张力结构,进而得出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文论是继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之后又一注重对文本进行客观分析的 文学理论流派。结构主义是在俄国形式主义和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代表人主要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拉康、罗兰巴特、托多洛夫、格雷马 斯等等。结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事物的本质不是存在于单个的个体中,而是存在 于整体关系当中,这种思想演绎到文学理论上面,便是把文本的深层结构看做是文本意 义的决定者。罗兰巴特认为,任何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作品的意义不是根 据作品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是通过对这种基本结构的分析来获得的,他通过对叙事作品 的分析,把叙事作品的结构简化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在 罗兰巴特看来,正是作品结构的这三个层面决定了作品的意义。而立陶宛后裔的格雷 马斯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弗普罗普俄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的启发,通过结构语 义学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叙事语法。这种语法是三个相对范畴组成,分别是,主体与 客体、发出者与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批评者可以通过对一部叙事作品的这几个方 面关系的分析,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结构主义对文本的结构的强调,消解了作者在文 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的权威由此丧失。 转引自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292 页。 转引自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306 页。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12 三、后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认为作品的意义应该由文本来决定,文本的意义还是 有一个确定的内容的。而在后构主义看来,文本的意义非但不是由作者决定的,文本的 意义也是不确定的,是无限的。后结构主义的两位大家,罗兰巴特和德里达都是在这 种意义上主张作者之死的。 罗兰巴特本来隶属于结构主义,但是后来他不满于结构主义的封闭性、自足性, 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他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启发,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应用于文 学批评,从而得出,文本的意义可以由读者无限地阐释下去的结论。索绪尔认为,符号 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是任意的。罗兰巴特借 鉴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一个符号,由于能指和所指的任意 性,这个符号又会变成新的能指,如此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永远没有穷尽。用在文学 批评上就是,文本就是一个能指,作者所赋予它的意义就是文本的所指,文本与作者所 赋予它的意义又共同构成作品,构成了一个符号,当读者阅读它时,它又会变成另外一 个能指, 从而产生不同的新的意义。 这样, 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作者所赋予它的意义, 要想寻求文本的意义,必须让读者介入,读者对文本意义有了决定权。这就是罗兰巴 特所谓的作者之死,文本意义的决定权由作者手中交到了读者手中,文本的意义可以被 无限地阐释下去,文本的意义不断地被超越。 德里达也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无限的,但是他的理论出发点和罗兰巴特 是不一样的。罗兰巴特是从文学批评理论出发的,德里达主要是从哲学出发。德里达 认为,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是受着逻各斯中心主义支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一种本 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对世界二元对立的划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 谬误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是不平等的,本质与真理受到推崇,而现象与谬误受到 冷落。这种思想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意思就是言语比文字优越,言 语更能表现意义。德里达为了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文字的作用。他吸取了索绪尔 意义是由符号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思想,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延异就是指差异的不断延宕 下去。德里达认为,文本就是延异的游戏,这样文本可以无限延宕下去,文本就不再有 一个确定的意义,文本的意义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了。德里达通过对西方哲学传统的颠 覆,消解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取消了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权,从而更进一步地导致 了作者的死亡。 第二章 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与作者功能论 13 第二章 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与作者功能论 在主体性哲学家那里, 理性主体是独立自主的, 是不受一切权威束缚的, 是自由的。 但是福柯通过他的考古学和谱系学的研究发现,理性主体是伴随着对非理性的区分、排 斥而出现的。 理性主体是与话语和权力缠绕在一起的, 它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彼此不能分开。 理性主体表面上是一个独立自足体, 但实际上却受着权力、 话语的支配。 正是福柯的这种对主体的新的发现,这种异于德里达的对理性主体的解构,使他对作者 有了新的思考,具有创造性的作者也降格成为了一名代言者。作品的意义不再是来源于 作者,而是源于话语。 第一节 福柯解构理性主体的思想来源 福柯的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尼采的启发,二是受法国科学主义的直接影 响。这两方面都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展开了对理性的批判,他们的研究思路、方法成为了 福柯的思想基点。福柯正是在这个基点上面通过对疯癫、监狱、知识、性的历史的考察 解构了理性的普遍性。 尼采对福柯的影响是巨大的。福柯曾说: “我简单地就是尼采,我设法并且能够在 大量的地方得到尼采文本的帮助,而且还得到反尼采论题(都是同一个尼采)的帮助, 去弄明白此地或彼地能够做些什么。我并不寻求别的什么,但我小心地探寻尼采。 ” 尼 采对福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他给福柯提供了一种新的眼光,让福柯对世界对生活有了 新的发现。福柯回忆他在意大利的西维塔维齐亚海滨的阳光下阅读尼采时说,尼采让他 产生了一种哲学上的震撼。后来他解释说: “尼采是一种启示,我以巨大的热情阅读了 他,并与我的生活实现了决裂我曾有一种上了圈套的感觉。透过尼采,我变得对生 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了。 ” 这种陌生感就是尼采对福柯的启示。尼采通过对道德的谱 系学的研究,他发现道德并不是出自康德所谓的那个自律的自由意志或者说理性主体, 而是历史的产物,是强者对弱者压迫的产物。尼采的这种谱系学启发了福柯从历史的、 经验的角度去发现理性的真实状况,以至于福柯说: “如果我想要自命不凡,那么我就 转引自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14 页。 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年版,90 页。 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兼论福柯的作者思想 14 将对我从事的一切冠以道德谱系学的一般标题。 ” 除了受到尼采的启发外,福柯还受到了法国科学主义的直接影响。在 20 世纪三四 十年代,法国存在两个哲学系统,一个是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关于体验、感觉和 主体的哲学;另一个是以巴什拉、康吉兰为代表的关于知识、理性和观念的哲学。福柯 在一次谈话中声称,自己并不秉承弗洛伊德(包括现象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这 一血脉,而是对科学史非常感兴趣。福柯还曾经回忆说,在他读书的时候,巴什拉是他 读得最多的一位,并且从中汲取了大量他已经详加阐述了的观点。法国科学主义突破了 在普遍性框架内的思考,开始对科学进行一种历史的研究。福柯说: “科学史发挥了在 18 世纪末期渗入哲学的一个主题,即,人们首次向理性思维提出了不仅关于其本质的、 根本的能力和权力的问题,而且是关于它的历史和地理的问题,是关于它的最近的过去 和当下的问题,是关于它的时机和地点的问题。 ” 法国科学主义通过对科学的历史的研 究发现,科学史是一连串的认识论的断裂构成的。他们认为,理性衍生出的科学并没有 带来一成不变的真理,科学史不是一种渐进的演化,而是一系列概念革命震撼的过程, 真理不是普遍性的超历史性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法国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历史的考察, 直接促成了福柯知识考古学的诞生,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历史的研 究发现了知识的断层, 进而颠覆了理性普遍性的合法化, 得出了理性主体死亡的结论的。 无论是尼采的道德谱系学研究还是法国科学主义的历史的研究都启发了福柯的一 种历史的研究眼光,使他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理性的秘密、理性普遍性的虚假性、理性 的历史维度,从而展开对理性批判的。这构成了福柯思想的基本点。 第二节 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 福柯继尼采的上帝死亡之后,又发出了人之死的惊人之语。福柯认为,人是近代的 发明,人是伴随着近代理性的发展而出现的。所谓的人之死就是主体之死,大写的主体 之死,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死,就是笛卡尔、康德以来 的那种自由的理性主体之死。福柯通过自己独特的研究揭示出,理性主体与权力、话语 的相互纠缠的关系。 理性是伴随着对非理性的排斥、 区分而出现的, 这就是理性的真相。 福柯通过自己独特的研究对理性真相的揭露达到了对理性主体的消解。 转引自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17 页。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年版,450 页。 第二章 福柯对理性主体的解构与作者功能论 15 一、理性对疯癫的奴役 如果说尼采的谱系学和法国科学主义对科学史研究给福柯提供了一种历史研究的 眼光,那么他在法国的圣安娜医院的一段实习经历最终让疯癫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在 圣安娜医院,福柯回忆道,他本来是作为一个实习医生的身份在脑电图描记实验室帮忙 做实验,另外还经常带领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到医院做临床检测的。但是他自 己却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他感觉到自己反倒接近精神病人,甚至和他们没有多大区别。 同时他观察着医生是怎样对待病人的。正是这种身份感觉的转变,正是这种对精神病人 的感同身受,使他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体验,这种体验后来促成了他对疯癫的历史的 研究。这如他所说: “只是在数年之后,当我着手撰写一本关于精神病学史书的时候, 我的这种微恙, 这种个人体验, 才表现为一种历史的批判。 ” 这本书就是 疯癫与文明 , 在这本书里福柯通过疯癫的历史揭示了理性的奴役性,疯癫的被理性排斥及控制的命 运。 福柯通过对疯癫的历史研究,他发现现代的那种不正常的疯癫并不是生理意义上 的,而是历史当中理性赋予它的。疯癫一开始并不是现代所谓的病态、不正常,它在人 的眼中并不总是处于对立的位置的, 它是伴随着理性的不断壮大最终取得统治地位时出 现的,是理性对其不断地区分排斥的结果。福柯首先从中世纪的麻风病考察起。在中世 纪麻风病遍及整个欧洲,但是在中世纪结束时,麻风病突然消失了,福柯认为这并不是 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而是与实行隔离与切断东方病源有关。麻风病消失了,但是“从 14 世纪到 17 世纪它们将用一种奇异的魔法召唤出一种新的疾病,另一种狰狞的鬼脸, 等待着社会的清洗和排斥的习俗卷土重来。 ” 中世纪,麻风病是被排斥在基督教控制的 世界之外的,他的存在是对上帝的一个可靠的证明,是上帝愤怒和恩宠的一个表征。维 也纳教会的仪式书上说: “我的朋友,主高兴让你染上这种疾病,你蒙受着主的极大恩 宠,因为他愿意因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罪恶而惩罚你。 ” 麻风病消失了,但是这种对麻风 病的区分、排斥的机制、社会习俗却被延续下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职人员控制数205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三明机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贵阳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江苏兴化市招聘教师67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安全培训教师安全职责课件
- 2025年东北农业大学专职辅导员公开招聘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江西吉安市井冈山大学招聘17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内蒙古赤峰市克旗银都矿业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湖南湘西州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见习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河北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财经商贸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新版中层副职面试题及答案
- 智慧树知道网课《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三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矿山设备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30数据安全合规审计服务市场爆发及等保测评机构并购价值评估
- 纤维转盘滤布滤池运行维护技术说明
- 二十四山开门放水作灶真诀
-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分享
- 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全册48课时)
- 不可撤销跟单信用证申请书中英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