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程序为何?领导者如何运用.doc_第1页
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程序为何?领导者如何运用.doc_第2页
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程序为何?领导者如何运用.doc_第3页
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程序为何?领导者如何运用.doc_第4页
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程序为何?领导者如何运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101知識管理6.何謂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程序為何?領導者如何運用知識管理以提升效能? 一、知識管理意涵如下: 知識管理的知識包括以下三種:(一)知道真相和如何判斷真相(what)。(二)知道如何操作(how)(三)知道何以這是真相,且知道何以需要如此做(why) 因此,知識管理即在對what、how、why三類知識之搜集、驗證、掌握、選擇、保存、運用(轉化)及創造。 就資訊時代而言,知識包括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經驗累積、理性的邏輯分析及文化的資產等。 資訊時代的知識管理的內涵如下:(一)資料的收集、分類、整理和再運用(二)人所攜帶的訊息和經驗的傳承、分享與更新(三)組織團隊的整體文化、生產力和創新力知識管理意涵可歸納出組織與個人兩面向來作解釋。組織知識管理:組織檔案。人員心智、觀念變革、組織成員行為管理與改變。個人知識管理:個體如何進行資料取得、資料蒐集、資料儲存及資料分享二、知識管理的程序如下: 知識管理程序依照個人或組織目標之需求,有不同的流程。大抵言之,知識管理流程包括知識的收集、辨識、歸類、理解、分享(傳播)、轉化、更新和運用(含創造)等。創造組織知的核心程分為七階段,即以團隊合作方式,經由知的收集、篩選、編纂、儲存、擴散、再使用,使回饋出的知成為創新的原動。知識管理步驟有三階段,分別是知識內容獲得、建立知識分享文化與科技設施應用。三、知識管理的要素:人員、資訊內容及科技人員、資訊內容及科技是息息相關,並非各自獨立。因為個體透過智慧發明科技,並使用科技,接者從科技產生更多訊息,這些複雜的訊息內容又傳達給個體,再創更多的發明,因而形成一種循環關係 資訊內容 人員 科技知識管理的要素四、核心能力是如何被連接至外顯及內隱知識核心能力是如何被連接至外顯及內隱知識四、領導者如何運用知識管理以提升效能? 熟悉知識管理系統,提升所領導之組織的績效,需要掌握下列知識管理的六大要件: (一)個人成長:充實對知識管理的概念和相關技能。(二)資訊科技:充實知識管理系統的軟硬體設備,俾使知識管理可以更簡易而 順暢地執行。(三)組織文化:各組織之間和成員間皆能有知識分享的習慣和意願。(四)終身學習:激發個人進行終身學習,以促進專業成長。(五)評估與改進:知識或管理皆需要不斷更新和創新,持續地評估或改進,乃促使組織或個人不至於被時代淘汰的法門,也是提升個人專業知能和組織競爭力的守則。(六)獎賞與培訓:知識管理不只是個人的事,更是個人和組織需要同時啟動的事,故組織應該設置獎勵制度,並安排促進成員專業成長的相關培訓,藉培育知識管理的種籽領袖,以延續和開創管理的新視野。 吳清山、黃旭鈞(2006)區分知識管理理念的源起為以下四大階段:(一) 萌芽期:約在19451960(二) 成長期:約在19621970(三) 茁壯期:約在19701990(四) 興盛期:自1990以降,世界更重視知識經濟。五、學校推動知識管理之具體途徑(一)鼓勵教師參與決定,表達自身意見(二)重視教師的發展訓練,提升專業智能(三)設立學校的知識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CKO),規劃學校知識地圖。(四)善用溝通對話技巧,促進成員互動(五)充實教學資源設備,增進教學效能(六)落實圖書自動化,建置網路通訊中心。(七)普及科技知識,提昇教師資訊素質 綜上所述,學校欲推動知識經營,除了需要國家政策的確立和指導、充實資訊設備,也需要教師專業的支持及培育校長與行政人員知識經濟管理的素養。一個會白白浪費一小時的人,就不懂得生命的價值達爾文品格教育7.何謂品格教育?試闡述其要旨 田培林(1976:84)所言:以先天的個性為根基,超出個性之上,用一種努力,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精神成就。易言之,一個人必須自我理解,並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的自我實現和維護社會和諧美好生活境界。高清愿先生嘉言:有學問不如會做事;會做事不如會做人一、何謂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指展現個人人格特質之行為和情操的整體。所謂的人格(personality),不僅指外在的軀體,也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和知能的增進,更涵蓋心理的成熟和情緒的穩定等特質的總和。 品格涵蓋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含情緒和情意)和行為之整個價值體系。所謂品格教育,就是教育學生,使之知善、期望善,以及行善、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品格教育也是增進學生良好個人特質,使之知善、愛善、樂善的教育(Anderson,2000;Doyle,1997;Lickona,1993)二、品格教育的重點 品格教育的重點也不在內容的設計,而在於學生的價值觀的建立,尤其提供德行的人文環境與樹立人格典範的學習,更有助於學生價值體系的定位。三、品德或品格教育的評鑑 品德或品格教育的評鑑不應只是列出知識、情意、技能的分項指標,而應以整全的個人和社會文化的和諧關係所構築的美好生活為依歸,方不致於扭曲道德或教育本質。 培根(E.Bacon)所說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更應是S.L.McElmeel(2002)所言:品格即力量(character is power)。 企業界發以全面品格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TEM)取代以往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期透過組織成員品格得提升達成組織技校的目的。四、闡述落實品格教育的四大面向(一)意志力:毅力商數(will, spirit, determination quotient)(二)穩定情緒力:做好個人情緒管理,又稱為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個人的情緒管理,也涵蓋個人與他人的相處、溝通、協調和合作等人際關係。(三)逆境因應力:指對巨變或遽變的冷靜因應能力,又成為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四)通識知能:充分發揮個人知識和技能的能耐,稱之智力商數(intelligent quotient)。五、6E的品格教育方法(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1. 示範 (Example)2. 解釋 (Explanation) 3. 規勸 (Exhortation)4. 氣氛 (Ethos) (or Ethical Environment)5. 體驗 (Experience) 6. 期望(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六、品格教育的班級策略(一)重視教師的角色作用,教師必須扮演關心者、示範者和指導者的角色;(二)創建一個具有關懷型社區氣氛的教室;(三)實施道德紀律;(四)創造民主教室環境;(五)透過課程來教導價值;(六)合作學習;(七)事業知覺(conscience of craft):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並關心學習價值;(八)道德反省:從閱讀、研究、寫作、討論中習得;(九)衝突管理:可以公正地解決衝突,遠離暴力與脅迫。 以往的教育常將智與德分開,若就全人類的觀點言之,蘇格拉底宣稱的知即德,才是掌握品格教育的本質。知即德的教育是德智兼備的教育,此才是品格教育的意旨。OFF學語教育8.何謂OFF學?其對教育有何啟示? 一、何謂OFF學? OFF學乃是整合提出一套讓工作、生活與休閒結合的成功學理念。該理念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工作與生活均衡,並玩出能量和活力二、OFF學為何能夠強化競爭力? OFF學的精神之所以能夠強化競爭力,主要係基於藉著適度、有效的休閒,讓上班時的緊張、壓力和競爭,利用下班的家庭生活、休閒安排和玩樂活動,重新起動人類向前衝的動力。易言之,OFF學也是一種善用時間、善於處理情緒、讓工作和身心常保活力的方法。 如果工作是ON,那麼工作之餘的生活就是OFF,當ON與OFF之間能夠完美切換,相互激盪,那就是一個豐富的人生。許多人拼命追求快樂與幸福,結果匆忙間與它擦身而過。OFF學這個空間,請你來細細品味。三、OFF學對教育有何啟示?大前研一(2006)在(OFF學)中提出以下自我提升和自我實現的策略:(一) 不要以年齡來自我設限。(二) 擊退憂鬱的星期一症候群。(三) 養成每週的工作在週日晚上必須完成有效規畫的習慣。(四) 利用各種機會廣結善緣。(五) 養成有效思考的習慣。(六) 避免加入相互抱怨和說長道短的同事或夥伴中。(七) 莫作無謂的應酬,宜養成讀書和參與有意義的對話或聊天。(八) 活力早、午餐不可免。 上述策略並非一成不變,應該依照個人的需求和習慣,舉一反三,掌握精神,發揮創意。 OFF學的理念,無論下課或課餘時間都可以做有意義、具建設性的聊天或休閒活動,以增進同事或師生情誼。目標模式、歷程模式及情境目標的課程設計9.試闡述與比較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歷程模式及情境目標的優缺點和其適用性。史登豪思(Stenhouse):教育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引導與智慧的啟發,因此,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預測。一、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包括範圍(scope)、順序(sequence)、銜接(articulation)、延續(continuity)、平衡(balance)等(Amstrong,1989;Doll,1995;Ornstern Hunkins,2006)。二、課程設計模式的特色: 若依照課程設計模式的特色言之,大抵可以分為(一)強調達成教學目標的目標模式;(二)重視教學歷程的歷程模式;(三)以學校特色為主或稱學校本位課程的情境模式三種。三、三種課程設計模式的說明(一)目標模式 1.主張的課程設計三大原則分別如下:(1)目的性(2)系統性(3)效率性 2.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型態如下: 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就如同工廠生產線上的Input(學生)process(課程 與教學)output(產品學習結果)一樣,強調整齊劃一標準作業流程 (SOP)。 (1)目標:學校應該達成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2)選擇:提供何種學習經驗以便達成這些目的? (3)組織:如何有效組織這些學習經驗? (4)評鑑:如何確定這些目的是否達成? 學習經驗。3.目標模式的優缺點如下:(1)優點容易設計和執行,也容易評量成效;(2)缺點 過於工具理性,也忽略人的個別差異和班級氣氛和文化因素, 容易淪為學校掌控學生學習內容和進度的工具。 目標模式採取生產的教育觀,學生有如原料,課程有如生產線,學校 如工廠,可能造成教育標準化的危機。 目標模式的精神在於管理與控制,要求績效,忽視人類解放、自主、 思考、判斷和創造的需要。 總之,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一則不關照教育的倫理性,另一則也疏於關注教育的人文性。(二)歷程模式 1.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重點:(1)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強調採用啟發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能力,重視學生自我的行動去獲得知識。 (2)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強調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強調學生從做中學的探索活動。 (3)主張教學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行動,也不預先設定學生學習的結果。 (4)強調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而不是教育內容,且重視學習者的主動 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 (5)並未預先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且未硬性規定學生學習的行為結果 2歷程模式與目標模式比較(1)歷程模式與目標模式相反,歷程模式強調互動;目標模式強調成效。(2)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較為民主、彈性,重視啟思性、行動性和人文性。 3.歷程模式的優缺點如下:優點:重視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主動探索的做中學來體驗和建構。缺點:(1)教學成效和結果難以掌握(2)教師難以符應學生需求與興趣(3)教師能否有效地進行班級經營和教學活動。三情境模式 1.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重點: (1)從文化選擇的角度來詮釋課程,從而進行課程設計 (2)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3)強調環境因素對學習的影響(4)學校教師藉由提供學生瞭解社會文化價值、詮釋架構和符號系統的機 會,改良及轉變其經驗。 2情境模式與歷程模式比較 (1)情境模式的課程設計比過程模式更重視學生主體的獨特性 (2)注重從文化中解放自由。 3情境模式特色: (1)情境模式能關照到學生的個別性,個人在整個環境中的投入 (2)突顯個人對自我生命彰顯的力量。 4情境模式流程:(1)史基貝克(Skillbeck)分析學校實際情況後,擬訂學校課程發展的目標,並依照設計教學方案,進行該方案的詮釋與實施,再課程目標進行評鑑。(2)課程設計分析、詮釋和評鑑歷程,依序分為下列五步驟;1.情境分析2.目標擬定3.教學方案設計4.教學方案之詮釋和實施5.課程與教學評鑑。四、課程設計模式的多樣化 (一)考量地區及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不宜全盤移植(二)課程設計者應該因時因地制宜,選擇最適當的課程設計模式,並加以應用(三)瞭解每一模式之優點與限制依照課程目標、課程重點、課程特色及優缺點比較上述三種課程模式如表表2目標模式歷程模式情境模式課程目標1.官方標準2.目標與手段緊密相關3.教材為主的專家知識1.專家為主2.強調生活經驗的結合3.強調切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學生中心課程4.學校本位1.宏觀視野2.重視社會脈.動3.學校本位課程4.兼顧各種文化因素課程重點1.行為目標模式2.技術導向3.流程明確1.重視教學課程2.程序原則3.學生中心1.文化觀點(學校、社會及人文環境)、解放權利2.學校本位3.學校中心課程特色1.講效率2,標準化3.系統性1.善用討論2.強調探索的過程3.重視合作學習4.內在價值重於外在價值1.彰顯歷史因素和社會動態2,教學內容豐富且切合時需3.教學活動活潑且生活化優點1.目標明確2.程序固定3.評量客觀4.設計有跡可循1.強調問題解決2.重視知識統整3.提供學生主動學習機會4.強化理解和轉化能力1.素材具文化性2.廣義課程觀3.重視師生需求4.強調互動價值5.多元評量缺點1.偏離價值2.關於經驗3.忽視批判和創造1.教室情境難以預測2.學生學習行為不易掌控3.忽視記憶的必要1.不易客觀2.描述評量複雜3.教師專業要求高(上通天文、下知地理)4.難以符合社會要求或家長期待。主要代表人物泰勒史丹豪斯(Stenhouse)盧梭、進步主義、英國倫敦大學皮特斯(Peters)、美國哈佛大學布魯納(Bruner)史基貝克(Skilbeck)、羅頓(Lawton)三大模式的主要比較強調重點學習內容目標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產出或結果。較適用於資料性、實用性和技巧。藝能學科方面的課程。歷程模式側重的是師生探就的過程或投入。較適用於知識性、理論性抽象層面的學習。情境模式整個學習過程都涵蓋在內,較為廣泛與統整。是涵蓋整體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模式代表學者年代理論出處泰勒(R. W. Tyler)1949泰勒法則:以教育應當達成某種目標的目標模式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史登豪思(Stenhouse)赫斯特(Hirst)拉斯(Raths et al.)布魯納(J. Bruner)1975197419711968強調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而不是教育內容,且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的歷程模式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Toward a Theory)of Education(1966), Man:A Course of StudyBy J. Brune史克北(Skilbeck) 1984情境分析模式屬情境模式課程設計與發展置於社會文化架構中,學校教師藉由提供學生瞭解社會文化價值、詮釋架構和符號系統的機會,改良及轉變其經驗。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 In J.Walton & J.Welton (Eds.)、Rationalcurriculumplanning羅通(Lawton)1983文化分析模式屬情境模式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應該透過教育將文化的重要部分傳遞給下一代,因此,要適當的選擇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部分做為學校課程。課程不利於中下階層的學生,太重視社會需求,忽略學生個人興趣。Education、cultureand the nationalcurriculum多元文化(pluralistic culture)和多元文化主義10試說明多元文化(pluralistic culture)和多元文化主義(cultural plurlism)之意義與區別一、文化的多元主義之意義 文化的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簡稱多元文化主義)強調護衛文化的差異性和自我認同,即指文化的差異和獨特性不容消蝕,但卻不認同共通性的文化二、多元文化之意義 多元文化則主張文化是在差異中不斷地變化與發展,但發展結果是無法預測,可能是多元,也可能產生共通文化。三、多元文化主義與多元文化的主張(一)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是獨斷的文化觀(二)多元文化則主張文化的自主性和發展性。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將成為阻礙全球化發展的絆腳石;多元文化觀不但是推動全球化發展的舵手,更醞釀本土全球化、全球本土化的溫床。四、全球化浪潮的大趨勢 教育在面對全球化浪潮的大趨勢下,不應走向霸權式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免造成另一種宰制。五、如何避免一昧地追求全球化,卻不自覺地喪失主體性? (一)有助於讓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隨著訊息的流通和空間的縮小,而更易於彼此分享。(二)個人獨特的優點和特色,不致於因為講求共通性而被淹沒,文化也能因此更多彩多姿。(三)只有致力於多元發展的文化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反之,若不允許個人有發展的空間,將使文化的豐富性、複雜性變成單一性。六、 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文化的理念最為論述的據點;最後,本文將接著上述的論述,回歸教育的觀點,探討後現代多元狀況對全球化趨勢可能造成的阻礙,提出思(thinking)、覺(feeling)、行(acting)、盼(wishing)之辯證融合的解決策略。多元文化主義與多元文化比較表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義本質多一特性1.包容性2.差異性3.無主流的各自發展地方文化4.多元主體性5.自由發展的多元或主流6主張比較具有發展性7推動全球化發展的舵手。教育在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該如何在邁向全球化的同時,也能兼顧維繫本土文化的自主性1.獨斷性2.差異性3.主流主體強勢文化4.主流主體性5.霸權式的多元、取代式的主流6主張獨斷的文化觀7思維方式將成為阻礙全球化永續發展的包袱第十三章課程/教學研究1970年代以後,又有課程理解新方向,茲說明於後:一、課程發展邁向課程理解派納爾(W.F.Pinar)以美國為主體,把在1970年之前的課程研究居於主導地位的典範,稱為課程發展(curriculum understanding)典範,泰勒模式為其主要的代表,使課程發展擺脫主觀、臆測、盲目、低效率的缺失,邁向科學化的過程,與其講究步驟、程序,而有程序主義(proceduralism)之稱,特別是在1980年之後,步向課程理解(curriculum understanding)的方向發展,擺脫過去循著歸納-演繹的途徑來發展課程,由過去講究同質化的課程發展程序,轉化成異質化的多元角度來理解課程。黃政傑(1989)曾針對當前研究現況,從比較務實觀點,提出課程研究方向:1.加強介紹課程的理論與實際2.探討課程史上反覆出現的問題:曾反覆出現的問題和爭論有哪些?課程思想的演變有無脈絡可循?3.系統地批判教科書:以縱長式或橫斷式的方法探討教科書的內容與型式,分析題材有無偏見?4.強化潛在課程的研究5.比較正式課程與運作課程之間的差距::兩者予以比較,可發現差距所在及原因,以為修正、強化正式課程或運作課程的參照。6.探討課程決定與發展的程序和模式:課程的決定的實際運作情況如何?誰做何種決定?哪些人或機構影響課程決定?7.注意課程改革問題8.加強聯課活動的研究:學校辦理聯課活動實況等有關的問題,詳以研究。9.重視課程統整與分化的研究::國中小課程採領域規劃,側重主體統整10.推動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編訂與修正。一、 經驗不同於常識:經驗可以透過論歸納出原理原則;常識缺乏系統。二、 革新關注:教育改革或組織變革之創新和關切1. 知覺2.訊息3.個人/自我4.管理5.結果6.合作7.再聚焦三、理論知識和發展洞察力:教學內涵 理論知識獲得 洞識力發展理論依據 普遍 理性主義 建構在情境 後現代 批判理論代表人物 康德 黑德爾 哈伯瑪斯 博格知識類型 普遍 因果 實踐 創造性教學類型 講授 對話 詰問 論辯教學精神 注入 啟發評鑑內容 複製性知識 創造 問題解決 轉化四、高效能學校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原則:.1.教師專業三原則引導學生創造、探索及思考;以經驗引發學生發展該科專門技能具批判思考能力。2. 教師專業成長七大原則:(1) 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依歸。(2)結合理論與實踐。(2) 有行動研究。(4) 合作學習。(5)要有證據評估成效。(6)結合各點。(7)兼顧個別及集體化五、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知能 學生身心發展 促進學校發展 友善關係 服務與參與六、知識類型下的教學型態:事實 義理 方法-教導型 啟發型 訓練七、知識管理-what how why【搜集 驗證 掌握 選擇 保存 轉化 創造】【資料 資訊 經驗 理性邏輯思考 文化資產】流程-搜集 辨識 歸類 理解 分享 轉化 更新 運用及創造六大原則:個人成長 資訊科技 組織文化 終身學習 評估及改進 獎賞及培訓八、品格教育涵概一個人認知 情感及行為的價值體係【意志力 穩定情緒 逆境商數 通識技能】。九、課程設計-目標模式 歷程模式 情境模式【課程目標 重點 特色 優 缺 及代表人物 】十、多元文化主義 及多元文化十一、後現代主義-結錄溫明麗教授的教育101篇章重點理論篇1 革新關注2 理論知識和發展洞察力3 高效能學校提升教師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