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中文摘要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中文摘要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作为日本文化消减 汉唐文化影响走向“和风化 的重要标志。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虽然在外形上有很多 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异。本文力图从日本传统美学理念中的“唯美”、 “哀怜 、“华艳 三方面,以源氏物语为文本探寻中日文学审美传统的巨大差异。 全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成书背景 主要介绍平安时代“和魂汉才”的提出与和 风文化的完成;上古时代“绳纹文化 与日本文化的原生性;以及女作家紫氏部的生 平与创作环境。力求从以上三部分探析源氏物语独特审美特质的形成根源。第二 章“唯美情怀”主要分析作品所凸现的唯美艺术特色,及中日文学与政治的疏远关系, 进而探讨日本文学亲近自然之美学特质。第三章“哀怜情怀 首先探讨了作品中浓厚 的“物哀 之日本文学传统,接着讨论了作品中与之相关的黄昏意象在中日文学中的 不同情感意义,进而挖掘日本民族崇尚死亡之独特文化精神。第四章“华艳情怀”主 要阐述在平安时代特有的贵族文学现象下好色理念的形成以及中日文学中“好色”伦 理道德价值观的差异;最后从日本好色理念形成原因中着重探讨日本文艺佛学审美的 又一美学特质。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源氏物语的诞生,在充分保存和发扬了灿 烂辉煌的汉唐文化和中国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始终不忘确立自己的民族传统从而 使日本文学真正走向“和风化”道路。这一日本文学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 不仅要吸收世界其他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学精华,而且还要在本民族和本地域内生成和 发展,在两者的互相交错中碰撞和融合才能呈现出异彩。“善于学习,不失自我”成 为日本民族一显著发展思维模式。本文试图从源氏物语体现的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中再次审视日本文学发展经验,解读日本民族精神,深入了解日本文化,进而对本土 文化发展获得启示。 关键词:源氏物语中日审美差异美学特质 作者:杨乐 指导老师:方汉文 ”t h et a l eo f g e n j i ”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a b s t r a c t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a b s t r a c t j a p a n sc l a s s i c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i sa n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t r a d i t i o n a lj a p a n e s e a e s t h e t i c s ,b u ta l s oa sa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t o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sf r o mt h eh a n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i e s ”a n dm o r a l s ,”a l l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0 1 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a r em a n ys i m i l a r i t i e si na p p e a r a n c e ,b u tt h en a t u r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 t h i sa r t i c l es e e k st ot r a d i t i o n a lj a p a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f r o mt h ei d e ao f ”a e s t h e t i c ”,”p i t y ”,”h u a y a n ”t h r e et o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a st h et e x to ft h es i n o j a p a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t oe x p l o r et h ee n o r m o u s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t h ef u l lt e x t i n c l u d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h a p t e ri t h ec o n t e x to fab o o k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h e i a np e r i o d ”a n d t h es o u lh a n c a i ”w i t ht h ew i n do f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c u l t u r e ;p a l e o z o i ce r a ”j o m o nc u l t u r e ” 、i mt h en a t i v e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t h ed e p a r t m e n to fw r i t e r sp u r p l el i f ea n dc r e a t i v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u g h tf r o mt h ea b o v et h r e ep a r t so f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t h eu n i q u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r o o tc a u s e s c h a p t e ri i ”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 s ,” h i g h l i g h t st h em a i na n a l y s i so fw o r k so fa r t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s i n o j a p a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o l i t i c a la l i e n a t i o n ,a n de x p l o r et h ej a p a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l o s et on a t u r e c h a p t e ri i i ”f e e l i n gp i t y ”f i r s to f a l lg r e a tw o r k so ft h e c o m p l e xg r i e l o ft h e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r yt r a d i t i o n ,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 e d t h er e l a t e dw o r k si nt h ei m a g eo nt h ee v e n i n go fl i t e r a r y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 e m o t i o n s ,a n dt h e nt a pt h ej a p a n e s en a t i o nu p h o l d sd e a t hu n i q u e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ri v , ”h u a y a nf e e l i n g s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h e i a np e r i o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 a r i s t o c r a t i ci d e a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e c h e r o u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 s i n o - j a p a n e s e ”e r o t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e t h i c a lv a l u e s ;f i n a ll e c h e r o u si d e a sf r o mj a p a ni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c u s i n go nt h ea r to fb u d d h i s mi nj a p a na e s t h e t i c a e s t h e t i cq u a l i t i e so fa n o t h e r c h a p t e ri v , ”h u a y a nf e e l i n g s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 h e i a np e r i o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a r i s t o c r a t i ci d e a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i l ”t h et a l eo f g e n i i ”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a b s t r a e t l e c h e r o u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s i n o j a p a n e s e ”e r o t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e t h i c a lv a l u e s ;f i n a l l e c h e r o u si d e a sf r o mj a p a n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c u s i n go nt h ea r to f b u d d h i s mi nj a p a na e s t h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q u a l i t i e so fa n o t h e r t h ea b o v ed i s c u s s i o nw ec a n s e et h a t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t h eb i r t ho ff u l l yp r e s e r v e da n dc a r r i e df o r w a r dt h eg l o r i o u s c u l t u r eo ft h eh a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a l u e s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t t h es a m et i m e ,a n da l w a y sf o r g e t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 i ro w n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 ss ot h a tt h et r u e c o u r s eo f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w e a t h e r i n g ,”t h er o a d d e v e l o p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 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t e l l su st h a tg o o dl i t e r a t u r ei sn o to n l yt oa b s o r bt h ew o r l d sp e o p l e sa n d 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i nt h en a t i o n a la n dl o c a l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g i o n ,i nb o t ht h ei n t e r w o v e ni nt h ec o l l i s i o na n df u s i o ni no r d e rt o c o l o r f u ls h o w ”b eg o o da tl e a r n i n g ,w i t h o u tl o s i n gs e l f h a sb e c o m et h ej a p a n e s en a t i o n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f r o m ”t h et a l eo f g e n j i ,”e m b o d i e di nt h ec o n c e p to f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i nj a p a no n c ea g a i nt oe x a m i n e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e r p r e tt h es p i r i t o ft h ej a p a n e s en a t i o n ,i n - d e p t h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o c a li n s p i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l eo fg e n j i ”a e s t h e t i cp i t yh u a y a n 1 1 1 w r i t t e n b y :y a n gl e s u p e r v i s e db y :f a n gh a n w e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 圣垒盈 e t期: 12 :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盘壁日 导师签名: 羟垡甚e l 期: 口9 5 期; 口9 - 岁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绪论 绪论 “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 紫氏部 “或许世上再无有别的国度,会像日本一般,拥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了;含蓄又热 烈,敏感而坚忍,平和中蕴着极端,纤美里藏着暴烈这个日出之国,樱花之国, 给予世界的,不仅仅是其简素的建筑、空寂的庭院、优美的俳句、绚烂的浮世绘,还 有枪炮造成的创伤、孤行引发的愤懑。深入了解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于今日尤显必 要。”叶渭渠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带 有浓厚民族感情的我们更是增添了几分复杂心理,创伤? 仇视? 无视? 因此在中 日文化的了解上,一直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日本对中西优秀文化采取的总是“鲸吞” 式文化输入方式,再加以本土的改良、消化,为我所用。而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思 想界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对西方文化信奉的是“文化仰视”,全盘 西化论为其代表,而对东洋文化则是另一种“文化俯视 ,以为日本的一切皆来自中国, 所以在知识界残留一种文化自大和自恋的弊病。正如近人戴季陶所言,日本已把中国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千百次,而我们自己对日本文化则不甚了了。反映在文化出版界, 我国对西方文化著述的译介可谓叠床架屋,品种众多,而对日本著述的引进译界,却 是门庭冷落。或许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使得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远不如日本 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她比中国 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 0 0 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 日谈也早3 0 0 多年,然而这样一本被日本人尊为文学泰斗的世界文学名著被介绍到 中国已是1 9 8 3 年的秋天了,而该书的英译本最早刊于1 9 2 1 年,法文本,德文本也比 中文本早好几十年。如果从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缘关系来说,最早问世的应是 中译本,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中国学者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源 氏物语之所以今天才被完整的介绍到中国来,除了一些历史政治原因外,与上述中 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特别是一个文化输出国的自大心理不无关系。 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第一章成书背景 相对“蒙昧状态,走向“全面开化 时代,进人了日本文化的理性时期。汉文化对 日本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从儒家思想,到唐代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学艺术、生活 方式等均被全面引进,甚至出现“汉文化一边倒”、日本文化迷失自我的倾向,这种 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日本的古代文人学者开始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自觉的 理性意识。1 0 世纪大江为时在日观集中批评日本一味地“遥寻汉家之谣咏,不事 日域之文章”的中国文化一边倒的倾向。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对汉文化一边倒现 象也不乏讽刺与批评。日本古代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中有言:“凡人总须以学问为 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 强调学习中国学问须以日本精神为指导的重 要意义。日本古代汉学家菅原道真在菅家遗诫中强调“非和魂汉才不能阙其闸奥 矣”意识到坚持日本文明与吸收中国文明的关系,最早提出“和魂汉才 的理论指导 方针。强调以日本本土文化、日本精神为本,将外来文化加以日本化”,从而使外 来文化在适宜日本文化的前提下存在发展下去。总之,从此外来文化进人日本后,都 深深打上了日本“烙印 ,经历了“日本化 变形。日本人以“绳魂”、“和魂 来采 “汉才 ,既吸收融合了汉文化,又保持了自身特色。 日本五六世纪就引进汉字,用纯体汉字或异体汉字来传达日本语,但存在文字与 语言不协调的矛盾,很难充分表达日本的民族思想感情。于是9 世纪后期开始创造日 本的民族文字假名文字,并逐渐将汉字日本化。比如源氏物语和文率占8 7 , 这样大大地增加了文学上的日本语的表现手段,把文字更直接同日常语言统一起来, 使之能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日本人的民族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民族美的创造。 日本文坛形成汉文学之初,多模仿唐诗模式,经过长期吸收和消化,日本诗界开 始致力于汉诗文的日本化,使汉文学有所创新,成为古代日本文学有机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撰定的古今和歌集在汉文序与和文序的差异上,就反映了这一吸收和转 化汉文学的历史过程,汉文序接受诗学的影响,主张“以志为本”,强调了“感生于 志,咏行于言 ,“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然复取义于教戒之中 。和 文序则主张“以心为本 ,强调“夫和歌者,以人心为种”,有意识的淡化了言志诗学 的影响。同时,伴随古今和歌集的诞生,和歌的兴盛,汉诗也加强了日本化的倾 向。此后,从天德三年( 9 5 5 ) 开始,朝廷举行的汉诗会也注意汉诗的日本化。汉文 学的日本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兴盛掀开了日本文化史新的一页。正如古今和歌集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第一章成书背景 汉文序所云:“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展 开了独自的汉文学世界,开始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以选择。“以源氏物语为代 表的物语文学建立了写实的真实和浪漫的物哀的审美价值取向,宣告日本古 代文学摆脱汉文学模式,建立起一种纯粹日本民族的新文学模式。这种独立的小说模 式,不仅拥有自己的规模,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民族审美主体。日本逐渐消化汉文化, 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走向成 熟。在日本文化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 第二节“绳纹文化”日本文化的原生性 日本文化并非只是一味消化他国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原生性,也就是在尚未接触 外来文化之前,是自力生力的。日本著名学者山春平先生指出,在日本文化分层结构 中,隐匿最深,且对今日日本文化影响最大并决定着今日日本文化基调的,仍然是绳 纹文化。绳纹文化是在日本特定的地理环境及物质生产方式中衍生与发展起来的文 化,故称为日本本土文化或原生文化。日本原生文化是日本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刺激与影响,也在不 断产生出“新质 的内容。日本原初文化的雏形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绳纹文化、 弥生文化,公元三世纪的古坟文化以巫术和祭祀的形式始源的。上古的日本人相信语 言的生命力和感应力,相信语言具有灵性和咒性,即具有内在的神灵,于是企图通过 咒术实现最原始的求生克死的愿望。所以在最初绳文时代未开化人就举行咒术仪式通 过咒语感应自然界。随着生产和巫术的发达,绳纹中期的语言原型进一步发展,开始 出现使用日本语言,并渐次酿造出日本的口头文学。日本上古口头文学中的先驱咒语, 也就是最早的言灵信仰,是以语言作为表现媒介的文化和文学的胚胎,当时宗教和文 学艺术作为原始文化的整体尚未分化。与咒语样,日本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是言灵 信仰的产物。关于言灵信仰的文字记载,在日本古代最初的文字文学作品古事记、 日本书纪中,虽详细的记载了许多咒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说明日本神话、传说 故事这类口头文学,是以神为主流,用自己独特的“言灵 来探索宇宙的开辟、神灵 的显现、人类的起源、国土的创造等等,但一直未出现过“言灵 二字。最早出现“言 。叶渭渠,唐月梅: :日本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6 版p 1 5 6 6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第一章成书背景 灵 二字的,是在万叶集中。比如,山上忆良的“言灵昌盛国”,柿本人麻吕的 “言灵助国福”,他们都强调了语言的灵性所诱发出来的强力作用一一与建国有关的 作用。山上并且说明言灵的由来是“神代相传来”。他还为遣唐使多志比广成一行以 题词“言灵之幸”四个字和饯词好去好来歌相赠,祈祷他们安全出航。作为口头 文学的重要系列的祝词,也是基于言灵信仰的。现存的祝词都是奈良时代末期以后记 录下来的,其中延喜式( 全5 0 卷) 第8 卷所记载祝词最为完整。从其结构来看,前 半部分是有关祭祀起源、祭神的神话传说,后半部分是赞美神德、奉献币帛的祈愿。 也就是说,祝词是以对神祈愿为中心,由神话记述和祈祷两部分组成,神话记述部分 属叙事性质,祈祷部分表现某种意愿、意志,含有某些抒情的因素,叙事与抒情尚未 分开。文体运用和文表记法,重视音律的美,使用反复法、列举法、对句法、比喻法 等表现方法,凝聚了古代大和民族最大限度的修辞技巧,初具原初歌谣文学的表现形 式。其后万叶时代产生的长歌,特别是柿本人麻吕的长歌,在定程度上受到祝词的 影响。因此可以说,以祝词为中心的咒祷文学,兼含叙事的要素和抒情的要素,是日 本古代文学韵文和散文的起源。从思想倾向来说,祝词的目标是企图通过言灵思 想来实现古代先人的意志一一“崇神荣国 的意志。其基本精神是真诚、明朗的,主 要是基于原始神道信仰的“真言 、“真事 ,将“言 与“事 作为一体来思考。这 种祝词所表现的“真言”、“真事”的原初意识,对于日本古代文学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逐渐形成古代“真实”文学意识,即以“主情”为基调,强调感 情真实的一面。因此,古代文学意识从萌芽到发生的全过程,都是以“真实”为基础 的。这充分说明,日本原生的口头文学,完全是根植于原始神道信仰的。 第三节关于紫氏部 紫氏部( 约9 7 8 1 0 1 5 ) 是日本平安时代杰出的女作家。她本姓藤原,因其长兄 担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的官衔为名;后又因她的代表作源氏物语 中一人物紫姬被广为传诵,世人遂称之为紫氏部。紫氏部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 祖父、父亲、兄长都曾是当时有名的“歌人 。紫氏部从小聪慧过人,有才女之名, 跟从父亲学习汉学,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同时在思想上受佛教影响很深。 o 叶渭渠,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历史经验,日本研究。2 0 0 7 4 7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第一章成书背景 紫氏部2 2 岁奉父命嫁给一个比自己大2 0 岁的地方官藤原宣孝,次年生下女儿贤 子。当时藤原宣孝已有三个妻子,但他很赏识紫氏部的才艺,视为精神知己,不幸婚 后不久便去世,留下紫氏部独自抚养女儿,过着矢志自首的孀居生活。之后她开始写 作,一些篇章在外界流传开来,受到好评,引起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重视。于是令其 入宫,做他的女儿一条彰子的女官,讲读白氏文集等典籍。一条天皇对紫氏部的 才智赞不绝口,说“她精通日本书纪,真有才华”。宫廷里的人都尊称她为“日本 纪局”。 当时,宫中聚集了许多名门才女,使后宫变成文化和社交的沙龙。所谓宫中女官, 其实和众多嫔妃女仆一样,不过是贵族男性的玩物,妇女只能夜间苦等男人来约会, 并受其喜怒无常的支配。她们虽有才华,但地位卑下,这就注定她们在宫廷中的体验 不同寻常。一方面她们参与当时最为豪华的宫廷贵族的文化活动,培养高雅的艺术情 趣,衣食无忧,令人羡慕。另一方面,她们又会时时意识到自己卑躬屈膝的苦楚境地, 意识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对立引起的内心痛苦的体验,由此产生一种内省的精神。她 们对音乐、古代诗歌和佛经教义的种种认识,通常是深刻而微妙的。因此,能够去感 受贵族阶级的矛盾,并以清醒而略带哀愁的目光观察其矛盾本质的,也只有这些拥有 高级文化的女官了。紫氏部就是这些女官中的佼佼者,她基于对宫廷权力和荣耀沉浮 的所见所闻,加上个人真实的生活体验,最终于1 0 1 0 年夏在宫中完成源氏物语 全书,前后历时约十年之久。 8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第二章唯美情怀 第二章唯美情怀 第一节美的追诉 “文学是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家寻求的美以及对美的 感受,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最高观念。源氏物语正是例行这一观念的典范,成 为日本传统美学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全篇以散文为主,织进8 0 0 多首和歌,歌与文 融为一体,以缠绵、哀怨的乐曲奏出4 代人悲剧性的恋爱,行文典雅,极具民族优雅、 唯美风格。川端康成在日本的美与我一文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平安朝文化“形 成日本的美,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中最上乘的作品,诗歌方面有最早的敕选和歌集古 今集,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氏部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 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了后来8 0 0 年间的日本文学”。 ( 一) 人物之凋零美。源氏物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高 贵典雅的藤壶皇后,矜持端庄的葵姬,善妒执着的六条妃子,红颜薄命的夕颜,艳丽 轻浮的轩端荻,秀美动人的紫姬,歌美持重的空蝉,平庸古板的末摘花,多愁善感的 明石,天真幼稚的三公主,这些各具特色的美丽女性构筑了作品美的世界。才貌俱佳 的紫姬在源氏物语中不仅处于女主人公的位置,而且也是这美的代表。她既拥有 令人倾倒的花容月貌,又不乏名门淑女的娇仪美态,是一种符合封建时尚的典雅美。 紫姬在书中被比做日本群芳之冠的樱花,在形貌和气质上可谓天姿国色、倾国倾城。 她妩媚艳丽又无轻挑浅薄之姿,典雅端庄又不存娇揉造作之态,俨然是一种大家闺秀 的风范。从才艺上看,紫姬具备上品女子的才华察赋和文化修养,琴棋书画、赋诗赠 答无所不能。紫姬被作者塑造成“众善兼备的完人”,“不可多得的理想人物”。日 本著名学者井上靖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理想女性的标准和作用“用美貌和才华 来侍奉宫廷和博取高级贵族宠爱是贵族妇女的惟一出路”。女作家紫式部通过这个美 丽的女性形象,暴露了歧视、埋没妇女的男权社会的极端不合理,也为处于社会卑微 地位的女性鸣不平。她把源氏放荡不羁所激起的怨恨深埋心底,“绝不形于色”,以 恬静稳重、温柔敦厚、谦恭宽厚、忍耐顺从为主导性格,这也正是封建社会标准女性 9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第二章唯美情怀 的“美德”。“寂寞伤心人不知,泪洗衣袖无干日”才是紫姬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后 终因抑郁优思,凄楚苦闷,悲痛难挨,年纪轻轻竞先于源氏诸妻妾而去。这个苦命人 儿的生命轨迹寄托着作家的悠悠哀思。紫姬纯真未泯,透过心灵的面纱可感到几缕情 慷的颇动,揭开灵魂的帷幕几乎是一片冷寂的荒原。作者以欣赏的态度美化她,对她 寄予深切的爱怜与同情。除源氏、紫姬两人物外,作者还以爱情为主线,创造出“六 条院 这样的“女儿国”,通过对“女儿国 中众多红颜薄命的女性的描写,演绎出 种种令读者梦牵魂绕、悲红悼玉的警幻之曲。光源氏的1 2 个妻妾以及众多女子悲惨 的命运实际上确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大悲剧。可以说,源氏物语集中表 现了“女儿美,爱情美,人格美的毁灭 为女性悲剧的人生,为女性人格的独立, 发出了最强烈、最深沉的呼唤,从而演绎出美的毁灭的悲剧。莱辛说过:“悲剧是一 首引起怜悯的诗”。回“女儿国中的女性人人都是窈窕淑女,个个都是间苑仙葩。 她们越美,这种美的凋零、残落、消亡就越可悲;而越是在凋零、残落、消亡之后, 这种对美的惋惜、追忆、向往就越动人、越神妙。在这里,日本川端康成式的“悲即 美 的命题和紫式部的“美即悲 的命题便息息相通了。源氏物语在写社会悲 剧时避开了战火弥漫、饥俘遍野的荒年乱世,而落笔于“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之 地”,借爱情写社会。可以说,爱情描写是源氏物语中最精彩的篇章,离开了优 美的爱情故事,也就失去了它的美学价值。 ( 二) 结构之质朴美。源氏物语各卷的构成,以及场面的宏伟壮观极富特色, 人物形象、情感纠葛、各自的命运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保持了相互间的协调。作品 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的艺术结构,即纵向的延伸,以时间顺序,按源氏 的年谱为线索写成。全书主干突出,主线裸露,不枝不蔓,简洁明晰,显示出一种单 纯、清新恬淡的质朴美。以作品中和歌为例: 万物如秋露,风中不久长。谁言易逝者,只有草边霜。( 明石皇后和歌5 5 8 ) 青山绿树成红叶,渐觉衰秋近我身。( 紫姬和歌4 7 4 ) 唐装唐装又唐装,翻来覆去咏唐装。( 光源氏和歌3 9 6 ) 上述第一首诗是明石皇后以秋雾兴起情思,叹人世间万物无常。第二首是光源氏 娶三公主为后妻,紫姬借哀秋表达心中的忧虑。第三首诗近似于打油诗有一种调侃、 o 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三联书店,1 9 9 1 1 4 7 o 一粟: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l o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 第二章唯美情怀 诙谐的情趣,不难看出这些诗在内容上各有情趣但叙事结构上是一致的,即单线型的。 作品中和歌的引用与散文浑然一体,和歌烘托情绪,散文催生和歌,两者紧密结合充 分展示了紫氏部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日本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将散文与韵文融为一 体的无疑是紫氏部的源氏物语。紫氏部第一次把创作物语与歌物语完美的结合在 一起,并在物语创作方法上既继承了物语写实加虚构的传统,又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 世界。用文叙事、以歌抒情,使原本单调的物语文学变得丰满起来。短篇与长篇相结 合,散文与韵文相结合,正可谓“诗文合壁,相映生辉”,而且每帖可独立成篇,合 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但就全书来讲又绝不是短篇的庞杂汇集,而是一部有 统一人物、统一故事情节、统一主题思想的结构严谨的日本式的史诗性的长篇古典小 说。书中更有匠心独特的设计:第4 1 帖只有题目云隐,仅仅用一个暗示交待了 主人公源氏之死,而正文空无一字。对此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原有 本文,后因故损失者有之;另一种说法是原拟写本文,因某种缘故而作罢者有之。但 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故意不写正文,听其空白,任凭读者想像。理由是:书中已描述 了许多人的死,其中主要人物紫姬夫人之死描写得尤为沉痛。倘再续写主人公源氏之 死,这位青年女作者恐不堪其悲,因此只标题目而不写正文,向读者暗示男主人公的 结局。这留下的空白,是一片不见任何悲哀和眼泪但又显见其悲哀和眼泪的空白。如 此奇特的构思,在长篇小说史中亦属罕见,这也正是源氏物语结构中朴中见奇之 - 4 大o ( 三) 意境之柔婉美。源氏物语以诗的意境见长,更以画的意境为上。它之 所以被公认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就在于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创造出许许多多个 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而且还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作品中的8 0 0 首凝结着美的意境的和歌像镶在精美项链中颗颗夺目的宝石,使得体裁为小说的源 氏物语处处闪烁着如画的意境之美。源氏物语采用散文、韵文交相辉映的形式, 以散文为主,穿插诗词歌赋,使文与歌融为一体。全书歌词通俗浅显,多用于人物赠 答,触目皆是。如第3 4 帖( 下) 新菜续写紫姬大病初愈,看池中莲花与源氏吟诗 唱和,借诗传情,不仅烘托出夫妻情感息息相通,也平添了无穷的审美情趣,显示出 诗的意境美。作为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源氏物语中和歌最多的自然要首推“恋 歌 了。其中既有“万叶歌”风般豪放淳朴的诗篇,直言不讳地表白真情和吐诉衷肠,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第二章唯荚情怀 也有“古今调 式那种纤细流丽、缠绵徘恻的和歌,反映含蓄委婉的悲剧情调。作品 还构筑了一个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感伤世界,如“须磨卷 中源氏滴居须磨,恰是 萧瑟之秋,更令其有不胜凄楚之感。仲秋之夜,暮色清幽中,源氏走到了望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邮政2025淮南市秋招社区团购运营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绥化市秋招寄递物流运营类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烟台市秋招风险控制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新疆省秋招信息技术类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安康市秋招平台产品经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管理咨询竞聘方案
- 中国邮政2025长春市秋招采购管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商洛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数据分析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镇江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成果咨询方案模板
- 合并同类项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 名词专项练习-集体名词
- 行政事业单位食堂会计核算流程和方式
- 教师教学发展综合管理系统需求说明
- UI视觉设计(适用培训、教学)-第6章-游戏界面设计
- 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
- 小学生卡通自我介绍PPT
- 新闻编译NEWSTRANSLATION培训资料课件
- 国家职业标准-农艺工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 医疗诊所应急预案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