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与艺术风格初探.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与艺术风格初探.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与艺术风格初探.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与艺术风格初探.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与艺术风格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和古希腊、西亚园林构成世界造园三大 体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艺术史上有其突出的艺术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 的历史渊源,历经沧桑变迁,不断发展,留下了无数的园林艺术精品,1 9 9 7 年,以 明清园林为主,兼及唐宋园林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评估报告中,世界园林与建筑学界的专家评估 组高度评价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价值:“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历史的实证,是中国 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范本。中国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 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又出现了新的一轮园林研究潮。这一 时期的园林研究以对古园林遗存的整理和古典园林中人文思想的归纳为主,在已有的 研究中,绝大多数是从建筑技艺的角度来研究园林建筑。少部分是单纯从美学的角度 来讨论园林风格,但很少有从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论述园林史实的。目前保 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较多,各种类型、风格和规模的园林众多,而且这一时期 的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作为世界闻名的苏州古典园林更是 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苏州私家园林做系统的梳理,从而对其 艺术特色有所把握和认识,文章主体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苏州的人文地理特点 和苏州私家园林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我对苏州的人文地理特点作了系统归纳,通 过对苏州古城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探讨,得出苏州古城不仅有几千年稳定的历 史,而且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的结论,这也是苏州园林起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 还梳理了苏州私家园林的产生、发展和鼎盛的概况,对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变化有了 一个总体把握。第二部分是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布局理法。在这一部分主要对 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从传统思想的影响、独特的空间 原则以及意境审美观三个方面阐释苏州私家园林的独特造园思想,并结合苏州私家园 林的布局理法深入分析苏州私家园林的内在造园要素,从而揭示出苏州私家园林兴盛 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最后一部分是苏州私家园林艺术风格分析。在这一部分,主要通 过前两部分的内外因素得出苏州私家园林的艺术特色,并结合私家园林艺术风格产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条件作了系统归纳和阐释。它既是全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前 两部分的论述而得出的苏州私家园林艺术风格不仅具有苏州私家园林实物的佐证。同 时也具备了哲学、美学以及文化思想的论述。 在文章中我主要运用美术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法,对苏州地区的人文地理要素和苏 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变化作了历史梳理,明确了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变迁、造园思想, 以及所处时代的人文风貌。通过园林遗存( 实物) 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并进一步探讨苏州园林艺术风格,最终达到一 个更深刻的认识苏州私家园林艺术的目的。 2 关键词:苏州私家园林;造园思想;艺术风格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懿i s t i n ga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 g a r d e n so fa n c i e n tg r e e c ea n ds o u t h e r na s i ah a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r t i s t i c h i s t o r y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w i t hal o n gh i s t o r yd e v e l o p e dc o n s t a n t l ya n dl e f t c o u n t l e s sr c f m e da r t i s t i cw o r k sa f t e rs e v e r a lc e n t u r i e s i n l 9 9 7 ,s u z h o u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w i t ht h eg a r d e n s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st h es u b j e c ta n dt h eo n e si n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w e r el i s t e di nw o r l dh e r i t a g el i s tb yu n e s c o i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r e p o r t , t h e e x p e r t si nt h ef i e l d so fg a r d e n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p o k eh i g h l yo ft h ev a l u e so fs u z h o u 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 s u z h o u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a r ct h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t h e a r t i s t i cm o d e l so f b u i l d i n g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e x a m p l e st os t u d yt h et h e o r y o f 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 c h i n ai st h em o t h e ro f t h ew o r l dt ob u i l dg a r d e n s s u z h o ug a r d e n sa r e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 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 ” w h e nt i m e sc a m ei n t o1 9 8 0 sa n d1 9 9 0 s ,an e wt i d et os t u d yt h eg a r d e n sc a m ef o r t hi n a c a d e m i cs p h e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i nt h a tt i m ew a s m a i n l yo i l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t o a n c i e n tg a r d e n s r e l i c sa n dh u m a n i s t i ct h o u g h t s t h em a j o r i t ys t u d i e dg a r d e nb u i l d i n g s f r o m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t e c h n o l o g i e sa n dt h em i n o r i t yd i s c u s s e do n l yf r o mt h ev i e wo f a e s t h e t i c s b u tf e ws t u d i e df r o mt h ea n g l eo fs o c i e t yl i f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n g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a b o v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c u n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g a r d e nr e s e a r c h ,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g r a s pt h et y p i c a l e x a m p l e so fj i a n g n a n 圈删切l p s u z h o u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s t u d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om a s t e r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u z h o up r i v a t e g a r d e n sb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c o m b i n gt h e s ee x c e l l e n te x a m p l e s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 t h e 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t h ef l mp a r t , s u z h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u l t u r e 玳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a u t h o r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t h ea n c i e n tc i t yo f s u z h o u h a sn o to n l ys t a b l eh i s t o r i e so f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 sb u ta l s o u n i q u eh u m a n i s t i cv i e ww h i c ha r ct h eo u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s u z h o ug a r d e n s o r i g i n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o fs u z h o u g a r d e n sa n dd i g so u tt h ea r tt e c h n i q u e sa n dt h o u g h t so fb u i l d i n g t h ea u t h o rg e n e r a l i z e s 3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l i m a xa n dd i s c l o s e st h ei n n e rm o t i v e so fs u z h o u g a r d e n s b o o m i n ga n dp r o s p e r i n g t h el a s t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o fs u z h o u g a r d e n sa n di n d u c e s t h ec o n d i t i o n st of o r mt h e s es t y l e s t h ea u t h o r1 1 s e ss y n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 a r t i s t i ca r c h a e o l o g yt oc o m bh u m a n i s t i c g e o g r a p h ye l e m e n t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z h o u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a n dm a k e sc l e a rt h e i d e n t i t i e so f t h eo w n e r sa n dg a r d e nm a k i n gt h o u g h t sw i t ht h eh u m a n i s t i cv i e w sa tt h a tt i m e t h ea u t h o r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s k i l l so f b u i i d i n gt h eg a r d e n sa n df u l l h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a r t i s t i c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b yc o n n e c t i n gt h em a t e r i a l o b j e c t s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 i nt h ee n dt h ea u t h o ra i m st og i v et h er e a d e r saf u r t h e rc o g n i t i o no fs u z h o u g a r d e n s a r t k e yw o r d s :s u z h o u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 :g a r d e n s b u i l d i n gt h o u g h t s )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馨丝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恤导师签懈日期:2 孚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研究苏州私家园林的意义 1 9 9 7 年,以明清园林为主,兼及唐宋园林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 l 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作 出了高度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历史的实证,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典范,是 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范本。中国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 表。”o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犹如一个浓缩的艺术天地。不仅反映 了中国古代江南的建筑文化、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同时也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 思想等信息在其中。此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天人合一的江南私家园林典范,在建筑 和思想上还具有十分重要审美的情感。由此可见,研究苏州古典园林远远超出了它作 为一门建筑的本体意义,深入探索园林建筑本体发展和隐含在园林背后绚烂多彩的艺 术文化具有十分可行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古典园林以及苏州私家园林的研究动态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著作,如北宋喻皓的木经、 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计成的园冶、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文震亨的长 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此外,许多文人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中也 都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综合论述,如柳宗元的柳州东亭记、樊宗师的绛守居园 池记、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宋末元初周密的吴兴园林记等集中地记叙 和评论众多名园。在近代更是涌现出了大量园林学者,他们身体力行,对古典园林进 行全面的研究,并且亲自参与到古园林的修复中去,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传承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刘敦桢、童寓、陈从周等。其中刘敦桢主持编 写的苏州古典园林,在1 9 8 1 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童寓的江南园林志 以及陈从周的说园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都从园林的本体出发,为园林艺术 的继承和发展摇旗呐喊,奠定了后世园林艺术研究的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园林研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园林研究出现 了进一步的分化:一部分学者立足于园林艺术的本体因素挖掘,在此领域内大多是一 。 a m e f i c a le v a l u a t i n g e x p e r t s g r o u p o f w o r l d h e r i t a g e s e v a l u m i n g r c p o c t o f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g a l ;d c p s o f s u a h o u 【r 】p a r i s :u n e s c o , 1 9 9 7 p p :i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从事园林实际创作和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切入角度主要是建筑本体范畴,如研究园 林的造园元素、造园手法或园林建造等,同时也适度关注一些造园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和指导。如王其亨的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若干问题、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 等。另一部分学者则主要关注古典园林的历史演变和渗透于园林中的人文思想,他们 大多是人文学者,主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园林艺术进行风格研究或者文化思想研 究,在方法上多侧重于运用美学或者哲学的思想方法论,较少进入到园林本体中去探 讨问题,如宗白华的空间意识与空间美感、余树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姜省 的玄学与中国园林的兴起、乔永强,陈元欣,周曦的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王 毅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以及王铎的唐宋洛阳私家园林的风格等。 三、本文对苏州私家园林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苏州古典园林的遗存较多且保存完好,因而许多学者对 此都比较关注。目前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著作中,大多是侧重于美学分析、评价或者 单纯园林建筑本体的挖掘,而把园林本体分析和园林美学或者思想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比较少。鉴于此,综合以上对古典园林研究动态的分析,我在文章中运用美术考古学 的综合研究法,对苏州地区的人文地理变迁和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变化作了历史梳 理,明确了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概况、造园思想,以及所处时代的人文风貌。结合苏 州私家园林的主要典型,分析了苏州私家园林的主要造园思想和布局理法,以及苏州 私家园林的发展变化特点和总体风貌,最终落脚到苏州园林艺术风格的探讨。以往的 艺术风格研究大都侧重于在美学或哲学理论上的阐释,本文试图在结合具体的园林实 物以及它所衍生的具体闯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丽对苏州私家园林艺术风格达到一个更 加直观和逼真的艺术认识。 当然,由于我的学识有限,还不能比较全面的去把握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风貌, 因此文章中稚嫩之处还请各位师长多加指教。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苏州地理人文特点和苏州私家园林发展概况 一、苏州城市的地理人文特点 苏州是一座具有2 5 0 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公元前5 1 4 年,吴王阖闾在此 建都,令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大城,自此之后,苏州城保持了2 5 0 0 多年基本不变的格局。苏州古城四周建有水陆城门,城内前街后河,河街并行,河面 上还建有各式拱桥,市民大都临河而居,唐杜苟鹤有诗赞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 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形象地反映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水 乡特色。 苏州不仅仅具有2 5 0 0 多年的文明历史,同时它还是一座文化之城、园林之城。苏 州有“行腔优美,缠绵婉转”的昆曲,“文词雅驯流畅”的苏州评弹,。宁静典雅、蕴 藉风流”回的吴门画派,还有“明净强烈、精丽写实”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及“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 的苏州古典园林等多种艺术形态。 ( 一) 苏州城地理格局的稳定性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 1 4 年,吴国君主阖闾在南征越国的过程中,命伍子胥建阖 闾大城,苏州城址在此后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因为历史变迁和自然灾害的 影响而有较大变化。阖间大城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规模,它是苏州最早的城垣。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苏州无疑占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它自建城2 5 0 0 多年来,城址未曾迁移,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在城市布局上,“河街并行,水陆相 邻”,是典型的双棋盘式,严谨规整,匀称明朗。o 宋徽宗政和三年( 公元1 1 1 3 年) 苏州 升为平江府,又称平江城,刻制于公元1 2 2 9 年( 南宋绍定二年) 的平江图( 图一) 是一幅苏州古代的城市地图,这是世晃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幅城市地图,至今 已有大约8 0 0 年的历史。这幅地图是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绘制的,图上绘出的自然 地理面貌和人工建筑物比较翔实,共计6 0 0 多个,绝大数都标出名称。这幅平江地图 犹如一幅鸟瞰图,把当时苏州水乡城市的地理概貌如实地标绘下来,图中可见苏州两 重城垣、水陆五门,以及无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内河道。这些纵横交织的苏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 6 3 页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牡,2 0 0 2 年版第3 1 6 页 。计成:园治,。 。高泳源:苏州古城布局漫谈 ,苏州杂志 ,1 7 年第1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道和街巷象网格般密布整个苏州城市,城中街巷与河道并行,城内建筑大都依河而 建,形成了苏州城独特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形象地反映出唐宋时期苏州城内“远近高 圈一平江图拓片摹本 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罅隙, 十里一片青茫茫”的独特水城景观。苏州古城区东北一隅以平江路为中心一带街区, 是苏州古城目前最为完整的街坊之一,对照宋代的苏州城区地图平江图,这一街 区的街坊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格局,构成街坊骨架的路河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 二) 苏州城的结构布局和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巷交错,街衢纵横,苏州古城就处于纵横交织的 4 豫堆t 宋代城市地图( 平江图) 的来历 地图 2 0 0 0 年第2 期,第5 0 - 5 1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水网之中苏州城内河道五条主要河道形成二纵三横的河网体系,纵横交错的河道格 局规划着苏州城的布局结构。这些网格化的河道,既是城市引水、捧水和交通运输的 渠道,又兼具城市防御、排水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是连结城乡,与外沟通的纽带。 因此,与水关系紧密的河道街巷和水陆城门共同营造了苏州城独特的双棋盘结构布 局。 苏州是水乡,街巷自然也多。苏州的街巷如网格般分布整个苏州城,如有与历史 人文有关的街巷:马济良巷、王洗马巷、朱进士巷、乔司空巷、张思良巷、张果老巷 等,与动植物有关的街巷:狮子口、狮林寺巷、虎啸塘、岸柳巷、槐树巷、柏树弄等, 与数字有关的街巷:一人弄、- - t i p 巷、二门口、十间廊屋、百步街、百家巷、万人码 头等。在诸多街巷中,最典型的苏州街巷要算山塘街,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 是自居易任苏州任刺史时所建,迄今已有1 1 0 0 多年历史。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 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清乾隆年间,著名画 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 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 井景象国,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闻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 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水陆城门源于公元前5 1 4 年,有水陆城门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 匠、平和齐门:公元9 2 2 年,吴越王以砖砌苏州城:公元1 1 3 0 年,金兵南侵,城遭 破坏;公元1 2 7 5 年,元军入侵,城池大部分遭到破坏;公元1 3 5 1 年各地起兵反元, 官府为镇压义军,又重修苏州城墙,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清康熙元年,巡抚韩世琦 改筑苏州城墙,今天所遗留的砖城就是清初所建。 苏步 l 的水陆城门以及街道在平江图也有体现,该图较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苏 州城市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平江的内城,府宅、园林在图中都绘有符号,内 外护城河以双线表示,城外护城河较宽并绘有水波纹,城内河道与街道相伴出现,稠 密的河网与街道由小桥连接,小桥在图上到处可见,几乎每座桥都注有名称。 “在自然环境上,苏州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 花卉树木易于繁滋。当地产石,除尧峰山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取材便利。”。 此外苏州四季分明,植物种类多,苏州盆景艺术更是名冠江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o 人民日报海外版 ,2 0 0 5 年l o 月2 2 日,第5 版。 嘛从周;梓翁说园说园 ,北京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7 - 5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苏州成为园林之城是历史的必然 ( 三) 苏州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苏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 万年以前的 旧石器时代,此后历经春秋、晋代和南宋三次南北文化大融合,文化逐步走向鼎盛。 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苏州虽然历经战 乱侵袭,但文化却始终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苏州自古经济富庶,崇文重教而又海纳 百川,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学家陆机、诗人陆龟蒙和书法家张旭、政治家范仲淹和 田园诗人范成大、大思想家顾炎武、小说家冯梦龙和吴门四家等都出自苏州。明清时 期,苏州更是闻名的“状元之乡”,高官显贵辈出。这些名人大家大都具有积极的 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情怀、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等。o 正是这些积极的人文 精神传统极大的丰富了苏州的历史人文风貌。 苏州不仅仅具有2 5 0 0 多年的文明历史,同时它还是一座文化之城、园林之城。苏 州有。行腔优美,缠绵婉转”的昆曲,。文词雅驯流畅”的苏州评弹,“宁静典雅、蕴 藉风流”。的吴门画派,还有“明净强烈、精丽写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及“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固的苏州古典园林等多种艺术形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得丰 富了古代苏州的人文生活和精神面貌,使得苏州的艺术文化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取得了 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苏州文化的丰厚性还体现在于年古城、水乡吉镇、园林胜 迹、街坊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它和昆曲、苏剧、评弹、吴门书画、丝绸、刺 绣、工艺珍品等艺术形态” 的完美结合,使得苏州的传统文化有根有据。昆曲文雅 的吐词、柔糯的唱腔、舒缓的节奏,以及吴门书画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都深深的影响 了苏州私家园林的意境创造。 在苏州园林里我们还能够找到许多苏州人文艺术的影子,从园林设计思想到园林 的造园技巧,都渗透着苏州地域建筑的特色,香山帮建筑的古朴凝重闪耀着古代苏州 建筑文化的至高无上,园中的掇山理水、建筑经营以及花木配置,不仅丰富了园林的 艺术景观,同时也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理想等信息,许多诗人和画家开始 参与造园,吟诗作画、畅想自然。正是这些古典园林和古建筑的独树一帜,书画、曲 。周向群:关于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1 2 0 0 5 苏州蓝皮书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编,2 0 0 6 年 o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h i 版社,2 0 0 2 年敝,第2 6 3 页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图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1 6 页 o 计成:园治 。 周向嚣;关于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 2 0 0 5 苏州蓝皮书,苏州市科学技术局绽,2 0 0 6 年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艺艺术的精彩纷呈,以及传统工艺美术的巧夺天工凸显了苏州文化的丰富多彩,造就 了苏州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 在这样的人文条件下,苏州古典园林有了文化之根,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北宋 覆亡之后,皇室南迁,众多文人士大夫、朝廷官吏以及富商巨贾涌入苏杭地区,江南 地区的经济得到迸一步开发,文人画也进一步盛行,从而掀起了文人雅士造园的高潮。 明清两朝,苏州科举高中者蔚为大观,富商巨贾名冠江南,他们无不买田置地,建造 园林,追求自然之美和田园之乐,苏州亦因此成为私家园林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二、苏州私家园林发展概况 苏州自吴王建立都城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苏州 园林的兴盛与苏州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政治经济上,苏州作为江南的核心地带很少遭受战乱的侵扰。在东汉以前,中 国的北方地区一直是国家政治的核心。东汉末年,诸侯国之间常常进行战争,同时外 族也不断的骚扰中原地区,使得中原经济不断受到重创。三国时期,吴国治下的江南 地区就较少受到战乱侵袭,经济开始得到初步发展。隋朝时期,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 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逐渐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 楚州、扬州、苏州、杭州) 之一。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此时的苏州经济已相当发达,白居易诗云:“湖州 殊冷僻,苏州太繁雄,杭州丽且康,苏民富而庶”其繁荣仅次于首都长安。到了五 代时期,北方战乱,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批移民聚集江南,其中不乏一些仁 人志士,苏州借助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对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元朝海运和河 运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南北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造船技术和海外贸易发展,沿 海城镇由此而繁荣,江南地区开始全面超越北方。 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 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这时的苏州号称“海内繁华、 江南佳丽之地”嘴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 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的繁华市井景象,。这也是乾隆多次下江南的真实写照。 经济的发达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基础,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以确立,为文人参与 。( 清)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2 0 0 5 年l o 月2 2 日第5 版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在历史上,苏州名人辈出,有许多士大夫曾经在京为官, 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 0 4 名,而苏州就产生了3 4 名,园林作为隐逸文化的产物, 逐渐成为文人退居的宅园,仅在明、清两代,苏州就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这 些私家园林建造者或拥有者的身份,主要是在朝为官的官员和告老还乡的官员或者拥 有资财的雅士所建或所购,由于苏州经济的高度发达,有一些园林也为一些富商所有。 ( 一) 苏州私家园林萌芽期 东汉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出现。在同治苏州府志中记载:“笮家园,在保吉 利桥南,古名笮里,吴大夫笮融居所。”o 自东汉末年起,出现了长期的动荡与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不仅为 江南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江南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给苏州大型府宅的营建提供了条件东晋时期的“顾辟疆园”,堪称这 一时期在追求自然的造园实践中最成功的一个实例,其园宅以竹树、怪石闻名于当时, 有“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之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解放、艺术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此时期内, 山水诗和山水画创作开始出现,佛教和道教也开始盛行。追求自然之美的园林艺术作 为一种寄寓自我情感的空间创造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人们融合儒、道诸家思想,利 用山水诗画的模范,创造出追求自然和逍遥的园林空间,由此开启了自然式园林发展 的先河。 连年的战乱开始使人习惯于栖身山林之中,“隐逸文化”开始盛行。我国的山水 文学和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大都趋于成熟。许多文人雅士长期因为战乱或厌倦官场, 选择了归隐山水、回归田园,长期栖息自然山水之中,逐渐对自然山水产生了深厚的 感情,他们开始以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式描摹自然山水之美,向往自己理想中的人生 远景。于是,一些山水诗人、画家最先开始建造园林,他们借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创 作原则和理念,利用自然之中的土石花木,来勾画自己理想中的自然空间。“有若 自然”的山水园林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比“顾辟疆园”稍后的“戴颐园”,就以 。有若自然”而闻名。 ( 二) 苏州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隋朝统一全国后,漕运得到进一步推行,自余杭直通洛阳的大运河也大大促进了 当时的商贸发展,此时的苏州地区,政治相对安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唐朝政治开 o ( 清) 冯桂芬纂t 同治苏州府志,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国家稳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 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苏州逐渐成为运河的中枢,经济也取得迅速发展,吴 郡志中说:。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中吴纪闻称:“姑苏自刘( 禹锡) 、 白( 居易) 、韦( 应物) 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同时,苏州地区的文化在经 济的推动下也得到巨大发展,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昆曲、苏剧以及绘画等艺术文化 异彩纷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皇家园林勃兴,主要代表是长安宫苑。唐 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诗情画意得以写入园林,逐渐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 园林”的特色。此时的苏州私家园林有所发展,但在风格上却基本附从于皇家园林的 发展,主要有孙园、褚家林亭等富商和官家园林,装饰极具豪华之气。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唐代更为成熟,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四个特点o 。苏舜钦的“沧浪亭”,原为节度使孙承占的池馆,宋庆历年间,苏舜钦因 遭排挤面南下苏州,买地作亭,名日。沧浪”。苏舜钦在 沧浪亭记中写道:“时榜 小舟,幅巾以往,一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 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反映出了苏舜钦厌倦官场,向往回归天然之趣的精神 追求。 元朝是一个异族统治的时代,政治压迫十分严重,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反抗,因此 一些文人,因不屈于外族的统治。常将山水作为平抚胸中愤懑的良方,从而使园林兴 建有所发展。在元代,苏州私家园林最著名的是天如禅师所建的“狮子林”,著名元四 家之一的画家倪云林曾为之作画并参与创作。 ( 三) 苏州私家园林的鼎盛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明清时期 苏州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文人雅士、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苏州私家园 林建造开始兴盛。此时的苏州私家园林风格自然朴素,基本上继承t :i i :宋写意山水园 林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 7 1 处, 清代园林1 3 0 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藕园、怡园、丝绸署、残粒园等园林 都建于这一时期。此时,苏州文化艺术也十分辉煌:有兴盛的昆曲、评弹,繁荣的话 本,还有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 直接或问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兴盛的造园活动使得许多园林理论著作也相继出 。周武密;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韩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杜2 0 0 2 年,第2 5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如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等。计成在园冶 兴造论中。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精辟论述。 同时为造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造园方法,进一步指导了明清代园林创作 三、苏州私家园林的主要遗存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著名的园林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 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 处,汉代4 处, 南北朝1 4 处,唐代7 处,宋代1 1 8 处,元代4 8 处,明代2 7 1 处,清代1 3 0 处o 。现 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1 6 1 8 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 0 0 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 江南”o 的美誉。 苏州园林主要遗存一览表 园林名称建造人年代特点 沧浪亭苏舜钦北宋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山水并重,长廊取胜 网师园史正志南宋园内布局玲珑紧凑,景观似断似续,处处贯通,有行回 不尽之致。是以少胜多的小园极则 狮子林天如禅师元代园中的花木、池水、建筑与假山有机地结合,以假山取 胜 拙政园王献臣明代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 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 留园徐泰时明代建筑结构为特长,布局严谨紧密,装饰精巧别致,门户 重叠,变化多端 艺圃袁祖庚嘉靖布局开朗简练,风格质朴自然,以文取胜 颐园又称蒋楫乾隆假山之妙而著称,外观虽如一堆拳石,进则仿佛置身于 环秀山庄千岩万壑之中。 藕园陆锦清代黄石叠山,构园布局讲究易理,寄寓爱情主题 退思园任兰先清代因地制宜,巧妙理水,寄托江湖之思 怡园顾文彬清代博采诸园之长,布局紧凑,手法得宜 。( 清)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 嚆从周:梓翁说园苏州园林壤述 ,北京出版社。2 0 0 4 年敷,第强页 1 0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章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 一、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响 由于封建礼制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国古代建筑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 其它建筑环绕在两侧。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 形成儒家的“中正”之美。皇家园林大都遵循这种中轴对称原则,在布局上宫苑合一, 并且立足于真山真水,建筑体量显得高大雄伟。私家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它不可能 在真山真水中勾画生活空间,但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建筑形式,它十分“注重组合群 体艺术,综合性很强,几乎都是采用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艺术手段综合成 的一个整体形象,它是平面的诗,也是立体的画”o ,因而私家园林更注重灵活多变的建 筑组合技巧 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相比,更体现道家的思想意识,因而私家园林极力追求变化、 生动与自然。道教大约成型于东汉中后期,园林也是在此时期开始萌芽,因此,道家 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布局思想。在道教传说中,东海有“蓬莱”、“方 丈”、“瀛洲”三座神山,人们到了这里就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因而“一水 三山”的园林模式便开启了以山水为主的自然园林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士大 夫隐逸文化开始张扬,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也日益上升,中国古典园林开始转向追求道 家的逍遥自由以及自然之美。 ( 一) 比德自然 儒家常常以山水作道德精神的比拟:如“嵩高维岳,骏极于天”o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等等,前一句孔子用高耸的泰山和 山水来比喻君子的品格;后一句孔子则把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联系起来。孔 子认为:自然山水和松柏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 特性,孔予的这个看法就是自然美的“比德”说。所以中国后来的士大夫,都喜欢用 山水或者松、竹、梅、菊等高洁的自然事物来自喻人格,以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这种“比德”观念,对于日后文人画的创作和园林山水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思想基础,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强调因物喻志,托 。刘风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4 7 - 3 4 8 页 o 诗经 。 o 论语雍也) o 论语子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具体到中国古代园林创作中的“比德”,主要来源与 它对山水诗、山水画依附对象的继承,多表现为通过梅兰竹菊或者“岁寒三友”等植 物来比拟高洁,如欣赏松的岁寒后凋,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处幽谷而 香清,荷的出淤泥而不染等。 儒、道在崇尚自然方面是比较统一的。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提出“山 水以形媚道”、。山水质有而趣灵”的论断,他认为“山水是其外形体现道的,因 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哟这种崇尚自然山水的精神和比德自然的精神是 密切相连的,因此后世许多中国古代的造园家多是能诗善画的文人,他们以空间为纸, 以山、水、树、石、屋为笔墨,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创造出富于诗画情意的文人山 水园林。 ( 二) 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 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道 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圆的论述,这表明了中国很早就 有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追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造园家门把建筑、山水、 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 起来,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园林艺术。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 “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其 宗旨并非指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重视自然美的创造、以及对自然的精神体验。道家 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它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在人对自然的超越中得到的,这种审美 感受是自由和逍遥的,不受约束的,显然这较之于儒家处处从自然中找寻道德精神的 比拟象征是一种更为纯粹的审美感受。 道家思想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因而在魏 晋时期,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汉末的战乱。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更 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随着儒家道德的约束力下降,张扬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