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钟会与竹林七贤的关系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高平陵事变后,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司马氏在平定曹氏宗亲和近臣的叛乱之 时,亟需整顿仕林。当时仕林领袖是竹林七贤,七人虽属一个团体,但却在思想倾 向、政治选择、人生归宿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钟会既是当时“兼综名理”的名 士,又是司马氏幕府中非常得宠的政客,如此双重身份,使其在士林和政坛都能来 去自如,呼风唤雨。但是,他与竹林诸人的关系颇为复杂,他在竹林和司马氏之间 的活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了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氏出于巩固政权的亟切需 要,对士人采取的分化政策。 关键词司马氏;士人;竹林七贤:钟会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t h eg a o p n g l i n ge m e r g e n c y , s t e m m i n gf r o mt h es t a b l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n e e d , s i m as u p p r e s s e dt h er e b e l l i o n so fc a o sr e l a t i v e ra n dm i n i s t e r s , a n du r g e n t l ym u s t r e o r g a n i z et h eg e n t l e m e n t h es e v e ns a g e so fb a m b o og r o v ew a st h el e a d e ro ft h e g e n t l e m e n , b u ti t sm e m b e r sg u 溉d i f f e r e df r o mo n ea n o t h e ro nt h o u g h t s ,p o l i t i c a lc h o i c e s a n dt h ee n do fl i v e s b e t w e e ns i m aa n d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 ,z h o n gh u iw a s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e r s o n h ew a sn o to n l yac o n c u r r e n t l yp o l i t i c i a no fs i m a , b u ta l s oaf a m o u s g e n t l e m a n , a n dh eh a dc o m p l e x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m o n gt h em e m b e r so f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 s o ,z h o n gh u i sm o t i o nc o u l du n f o l ds i m af r o mau n i q u ea n g l et ot r e a tt h ew h o l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t h es p l i tu pp o l i c y k e y w o r d s s i m a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t h es e v e ns a g e so f b a m b o og r o v e ;z h o n gh u i n 中文文摘 司马氏政权对待士人的政策,史料中未见有以诏诰形式颁布的正式文件,只是 在司马氏及其某些臣僚的言行中透露出来,所以历来少有学者论述钟会既是当时 的大名士,又是司马氏及其宠幸的腹心之臣,他与当时士林领袖竹林七贤之间有着 复杂的关系,且他的举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司马氏的态度本文就从钟会与 竹林七贤的关系入手,试图分析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课题背景,以及历来史学界对竹林七贤、钟会和司马 氏的研究状况回顾。竹林七贤和司马氏作为个体,一直受到史学界的热切关注,但 是就本文所着重论述的内容,包括竹林七贤的内部分化、钟会和竹林七贤的关系、 钟会本人的研究状况、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 展。 第二章,着重介绍文中所涉及的三个个体:竹林七贤、钟会、司马氏所处的时 代背景,主要包括士人群体自产生至魏晋时期士风的演变过程,以及司马氏政权的 由来春秋时期士人产生以后,经过战国时期的“游士”阶段,秦汉时期的压制士 人言论自由,到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独立于朝廷之外, 讥切时政得失,评议人物高下,时称“清议”但清议遭到了专权的外戚和宦官的镇 压,历经两次党锢之祸,士人纷纷由关心朝政转而关注自身,体认自我,由清议转 向清谈,玄学随之产生公元2 4 9 年,曹魏权臣曹爽兄弟陪同魏帝曹芳出洛阳城拜 谒明帝高平陵,京师兵力空虚。蓄谋已久的司马懿趁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爽集 团一网打尽,并夺取了朝中大权此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相继镇 压了曹魏忠臣贵戚发动的“淮南三叛”,逐步稳固了大权 第三章竹林七贤及其内部分化,主要结合竹林诸人的身世历程,综合思想、政 治、人生诸方面的特点,将其分类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七人,虽同好老、庄,同属竹林名士,但他们在思想倾向、政治选择、人生归 宿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嵇康在思想上主张“无为”,属于“贵无”论者,行动 上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愿受任何束缚,这种思想在政治上就表现为不与统治 者合作的态度,最终被司马昭杀害阮籍的思想植根于“贵无”论,但已经具有“崇 有”的倾向,属于从“贵无”向“崇有”过渡的中间阶段“无无论”,但他自己 对这一倾向尚认识得不清楚,所以他的矛盾首先在思想上就表现为名教与自然的矛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盾,政治态度不如嵇康激烈,但却比嵇康更为矛盾,终日借醉酒与玄言大隐于朝, 因苦闷而终山涛和王戎少见著作传世,从其言行上看,都属于调和自然与名教者, 且皆官运亨通,位极人臣阮咸和刘伶均为竹林中言行最放诞之人,而且仕途都历 经波折,故将其归为一类。向秀则是与以上几人均不相同的“崇有”论者,他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一样,所以他能称情而动,随时“消息”,该隐则隐, 该仕则仕。七人的内部差异,就为司马氏对其实行分化政策准备了条件。虽然,他 们仍然是一个集体,都体现着“竹林精神”,都是保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彬彬君子 第四章钟会其人及其与竹林七贤的关系,首先分析钟会的政治历程和人品,进 而论述他与竹林四位主要人物的关系在司马氏与竹林七贤的关系中,有个非常重 要的人物,就是钟会。钟会是魏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的幼子,自幼聪敏过人, 在母亲的安排下,熟读儒家经典,精练有才理,十五岁入太学,常随何晏参加清谈, 与王弼齐名;高平陵事变之后,钟会寻找机会进入司马氏政治集团,被司马师置为 幕僚,后转为司马昭权力中心,为其执掌机密,先后助司马讨平淮南三叛,以功获 厚赏,并加官进爵;2 6 3 年,司马昭遣钟会与邓艾共同伐蜀,蜀降后,钟会自恃功 大才高,欲图谋反,结果谋泄被杀钟会虽然才识过人,但他品性很差,气量短小, 爱耍小聪明,因而颇不服众。 钟会有着双重身分:其一,出身豪门,本身就是一位名士,所以他可以在士林 自由出入,交结士友;其二、是司马氏的心腹,为司马氏典知机密,所以他的举动 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司马氏的意图。据史料记载,竹林七贤之中有五人( 嵇康、 阮籍、山涛、王戎,向秀) 都与钟会有或多或少的交往( 与向秀仅是面会) ,钟会对 这五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的。对于嵇康,钟会的态度可以 高平陵事变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两人因同属曹魏政治集团,且嵇康属于前辈名人, 钟会对其又敬畏又想接近;后期钟会已转向司马氏政治集团,两人处于敌对的阵营, 钟会对嵇康的态度就转为跋扈炫耀,但嵇康却以倨傲相回应,从此使钟会对其怀恨 在心,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嵇康最终也是因为钟会的谗言为司马昭所杀阮籍 和钟会的关系与嵇康相似,大致也可以高平陵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敬畏, 后期却总是寻其不是,欲治其罪,但阮籍向来发言玄远,让钟会找不到把柄。山涛 和王戎,尤其是王戎,和钟会的关系较为密切,因为三人同属司马氏政治集团,山 涛器量宏放,与钟会相为昵友,王戎是钟会的晚辈,颇得钟会提携,所以史料中未 福建师范人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见钟会与山、王二人有何间隙由此可见,钟会对竹林诸人的态度是以政治立场为 准的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透析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 第五章进入本文的重点,从以上分析导入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司马氏 对士人的政策是依士人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而有所不同的。何晏、夏侯玄属于曹魏 政权中当朝的名士,在政治立场上来说就是司马氏的政敌,因而他们毫无一外地遭 到屠杀对于嵇康,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一曹魏的女婿,与司马氏的政治立场对立, 同时又是朝野皆著的大名士,司马氏在如何对待嵇康的问题上颇费了些思索。毫无 疑问,司马氏曾经试图将嵇康吸收到政权中心为其服务,但遭到嵇康的坚拒,司马 氏就决定杀掉他以儆士林。终于借着吕安一案,加上钟会的进谗,司马氏拔掉了嵇 康这个心中刺。阮籍因其思想的矛盾,既不拒绝出仕又不甘心出仕,与司马氏只是 貌合神离。司马氏见阮籍乐意出仕,便给予高官厚禄;阮籍醉酒、玄言,蔑视礼教, 遭到礼法之士如何曾的弹劾,司马昭却处处保护他但司马昭的保护是有限度的, 阮籍并不是可以不拘任何细节的,何曾就是司马昭安排的棋子,时刻提醒阮籍不能 太肆无忌惮。山涛、王戎、钟会都是主动投靠司马氏的,因而受到了司马氏的超常 厚遇。但钟会的品性是司马昭所熟知的,所以他对钟会并不是完全信任的,当钟会 的阴谋一露,司马昭立刻出兵相逼,终置钟会于死地阮咸、刘伶、向秀相对于竹 林其他人来说,影响力和才智均不及,且由于他们只知放纵任情,于政治无碍。所 以他们对于司马氏老说都是无关痛痒的,司马氏只是随其所欲,或贬或罢,反而使 他们获得了以寿终的结局。 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以上所有分析,得出两点:一,竹林七贤虽然在很多方 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作为正直士人,独立自由的意志是一致的,也就是古语 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而司马氏和钟会虽曾有过合作,但只是在相互利用基础上 的暂时合作,当二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决裂,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二,司 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成功地驾驭了士人使他们为其服务,对巩固司马氏政权, 为以后司马炎取魏帝而代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v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 曹魏嘉平元年( 公元2 4 9 年) ,蓄谋已久的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同魏帝曹芳出洛 阳城拜谒明帝高平陵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曹爽、何晏、邓飚等人被杀,曹爽集 团被一网打尽,司马氏夺取了朝中大权。此后,淮南地区先后发生了三次反抗司马 氏的兵变:2 5 1 年,太尉王凌在扬州起兵,以曹操子楚王彪为帝,“以兴曹氏”;2 5 5 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以魏太后名义,指责司马师“纂弑”,起兵讨 伐;2 5 7 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率军1 0 余万据寿春起兵,并联合东吴,共同反对 司马昭,史称“淮南三叛”这三次叛乱均被司马氏镇压。同时,司马氏还用酷刑 压制党附曹氏的大臣。2 6 0 年,魏帝曹髦( 高贵乡公) “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 对臣下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1 于是率僮仆数百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 元帝) ,政权完全 为司马氏所控制。 大权稳固之后,司马氏亟需处理的就是士人问题。汉末以来,士人逐渐形成了 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相对独立于朝廷之外,讥切时政得失,评议人物高下,时称 “清议”司马氏弑君篡权,必然激起士人强烈的不满和激烈的批判。为平息清议的 诘难,压制士人的言论,司马氏必然要采取措施对付士林。但是士人对司马氏篡权 的态度和反应是不同的,所以司马氏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士人的。 高平陵事变之前,士林中最有影响的名士,当数何晏、王弼和夏侯玄。王弼已 于高平陵事变的当年病死,何晏因为党附曹爽,被夷三族;夏侯玄虽然当时未死, 却已在司马氏的监控之下,最终于高贵乡公正元元年( 公元2 5 4 年) ,因参与李丰、 张缉谋反被诛。何、王、夏殁后,当时最著名的名士集团就属竹林七贤了与何、 王诸位当朝的名士相比,竹林七贤是在野的名士团体,因为与政治并无甚密过从。 所以高平陵事变之时,并未罹祸但是竹林诸人因其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他 们在政局稳定后,面对司马氏强大的政治压力,必然作出不同的人生抉择。所以司 马氏对士人的分化政策,集中地体现在竹林诸人身上 在司马氏与竹林七贤的关系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钟会。钟会身兼双 重身分:其一,出身名门,本身就是一位名士,所以他可以在士林自由出入结交士 【1 1 徐震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1 5 9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友;其二、又是司马氏的心腹,为司马氏典知机密,所以他的举动在很大程度上, 也代表了司马氏的意图。据史料记载,竹林七贤之中有五人都与钟会有或多或少的 交往( 与向秀仅是面会) ,钟会对这五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 的例如,钟会和山涛相为昵交,而嵇康却因钟会的进谗而死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从钟会与竹林诸人的关系,可以透视出司马氏对整 个士人阶层的分化对待政策。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缘起 1 2 学术回顾 本文主要涉及三个研究个体,即竹林七贤、钟会和司马氏政权分别来看,每 个个体都已经被各时期的学者进行过深浅不一、各有侧重的研究,基于研究基础上 的论文、专著也颇多。但是就本文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以往论者较少涉及。故这里 仅选择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研究状况予以回顾,其他不再赘述。 1 2 1 竹林七贤研究回顾 竹林七贤即魏晋之际的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因 为他们七人都笃好老、庄,又常于竹林中纵情酣饮,所以被世人划为一个名士群体, 并称之为“竹林七贤”。其实他们七人在思想倾向、政治选择和人生归宿上有着很大 的不同。但因为他们典型地代表了魏晋嬗代之际,士人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苦闷和 矛盾,体现了玄学大畅之时士人的行为举止,所以历来学者多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的,极少有对其进行单个研究的。而且,学者们对竹林七贤的研究,包括其 思想内涵、文学艺术成就、政治态度等方面,多是包含在魏晋士人群体中,作为魏 晋士人发展变化的一个阶段进行分析的,突出的是其于魏晋士人共性中的个性,而 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士人群体,在个性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下面,本文从 此立意出发,试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回顾。 1 2 1 1 关于“竹林七贤”之名最先对“竹林七贤”这个群体的存在与否置疑的, 是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他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认为“竹林 七贤”是东晋士人受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释迦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之名, 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成,并非历史实录。d 这一新论影响了当代学术 界的研究思路,一些学者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发展,从年龄差异、居住地距离等方面, 论证“竹林七贤”之不可能存在,并考证出“造假者”可能是东晋谢安。如周风章 f - l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1 8 1 2 第1 章绪论 的r 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东晋谢安说( 学术研究1 9 9 6 年第6 期) ,范子烨的r 竹 林七贤”之名目探源( 学习与探索1 9 9 7 年第2 期) 另有一批学者持反对意见,即认为“竹林七贤”并非东晋士人捏造的,而是实 有其人,其代表可推王晓毅先生他在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一书中,详细列 出了他的考察、论证成果:首先是以方志资料为线索,赴山阳城旧址、苏门山、嵇 山所在地河南焦作、辉县等地实地进行实地考察,证实七贤祠、嵇山别墅等确有其 址;其次,详查魏晋以降翻译的佛典,证明“不是佛经的竹林说法典故影响了 竹林七贤称号的产生,可能是竹林七贤的典故影响了佛经翻译发生变化” “1 ;最后又考证出,七贤多居住于河内郡,而不是分别住在各自的故乡,与洛阳相 距不太远,因而有条件经常聚会,为“竹林之游”。以此三点,就推翻了陈寅恪先生 开创的。竹林乌有”说。 1 2 1 2 竹林七贤的不同地位绝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将嵇康和阮籍共同作为竹 林的领袖,常以“嵇阮”或“阮嵇”并称,用以代表竹林诸人。如冯友兰的中国 。 哲学史新编( 第四册) 、罗宗强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 化、许建良的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等。也有单独以阮籍为竹林之代表的,如 壬晓毅的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或以嵇康为主的,刘运好在魏晋哲学与诗学 , 中,虽也提到阮籍的成就,但终篇是以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来论述的:这种安 排同样出现在徐斌的魏晋玄学新论中、 在重视对嵇康、阮籍进行研究的同时,许多学者对竹林其他五贤也进行7 颇有 建树的研究工作如王守雪在其论文 竹林七贤山涛论( 哈尔滨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中,根据t i l t 说新语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顺序,及七人的同乡、亲 属关系,得出七人中“明显的骨干人物是山涛、嵇康、阮籍,这个交流的圈子是以 山涛为中心逐渐向外发展的,是骨干人物的纽带”,认为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这对竹林七贤的整体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还有罗筠筠的r 竹林 七贤”中其他五贤对竹林精神的贡献( ,2 0 0 2 年第2 期) 中,武锋先生以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四人为 代表,将其分为“游世派”、“逆世派”、“顺世派”和“默世派”王继如和杨墨秋合 著的古代士人处世之道中也把七人分为四类;嵇康属于“冲决名教罗网的悲慨 之士”乜】,阮籍属于“歧路彷徨”嘲者,山涛、王戎、向秀同属于“从竹林走向朝 堂”“1 之人,阮咸,刘伶则属于“玩世不恭”旧者。 由于论者将研究的注意力多集中于七人的思想差异,其他如政治态度、人生选 择、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则较少涉及。所以,更为细致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2 2 钟会研究回顾 钟会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三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但是对于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稍嫌不够,至今没有全面研究钟会的专著 出现,研究论文倒是有一些。 比较有建树的,当属王葆珐先生在其专著正始玄学中,将钟会政治历程分 为四个发展时期,并相应地对其思想变化分为两个时期。另外就是王晓毅先生在儒 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及论文钟会名法世家向玄学转化的典型( 中国史研 究1 9 9 7 年第2 期) 中对钟会学术与权术的剖析。其他学者的研究论文还有靳喜来 的 颖川三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对钟会的军事才能和书法 【1 l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四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1 0 7 翻王继如、杨墨秋古代士人处世之道北京:华文出版社,1 9 9 7 :1 5 1 同上,1 5 9 嗍同上。1 6 4 i s 同上,1 7 4 5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成就作了简介 学者在研究嵇康之死时,往往会稍带讨论一下钟会,因为钟会与嵇康之死有着 甚为重要的关系如唐先武的论嵇康之死(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 9 9 5 年第4 期) , 就把嵇康的死因归于钟会的推波助澜此类论文还有很多,如叶芝余嵇康之死 ( 嘹望新闻周刊1 9 9 6 年第2 8 期) 等。他不赘述 1 2 3“士人”研究回顾 对“士”、“士人”的研究论著颇多,但由于笔者能力、条件及论题范围所限, 只翻阅了其中的- - , j , 部分。兹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士”的产生,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同“士”时由武士 演化而来,并且在上周时期是低级的贵族,这种观点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并且在 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孙立群先生的中国古代的诗人生活等著作中均 有体现。另一种观点认为,“士”最初是指农夫而言的,以当代学者杨树达先生为代 表1 1 对于士的内涵,一般较少分歧,大致有三种:一为对青年男子的称谓,- - 指低 级贵族,三指武士。这在孙立群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中有较为全面的分 析,其他学者往往着眼于“士”的后两种职能,而忽略了第一种含义 对于士的发展演变过程论述最详的,奠过于余英时先生。他在士与中国文化 这部书中,通过对十二个史学专题的研究,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在分析 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化的过程中,呈现了“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 风貌”。汪征鲁师在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中,也对士的产生、发展、演 变到门阀士族的过程及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葛荃先生有两部著作涉及中国古代的士入问题在立命与忠诚一士人政治 精神的典型分析中,葛先生以明末东林党人为个案,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 士人的政治人格和政治心理。在另一部著作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 化与中国社会,仍然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入手,剖析士人与政权的关系,指出。中 国的士入不过是君主政治及其文化的造物”,“他们不具有独立人格和作为社会良心 的个人主体性”嘲。 马良怀先生士人、宦官、皇帝一书的“士人”部分,着重分析了东汉后期 【j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5 闭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引言 p l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导言 第l 章绪论 至两晋诗人、士风的巨大变化,并认为近代的陈寅恪、王国维、苏曼殊等学者身上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魏晋风度宁稼雨先生则以 世说新语为主要依据,剖析魏 晋士人的人格精神,从而为士人精神史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1 2 4 司马氏研究回顾 司马氏为晋朝皇室,对其三位创基之祖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研究虽然受 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多被包含在研究魏晋风度、玄学起因、三国政治经济、民 族融合时涉及,且未见有专著问世而且,本文所论之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 也未见有前辈学者作详论 论述其政治经济措施的,在黎虎先生的 魏晋南北朝史论、唐长孺先生的魏 晋南北朝史论丛、韩国磐先生的 魏晋南北朝史纲等著作中均有涉及包含司马 氏与士林关系的,有田文棠先生的魏晋三大思潮论稿,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 论,周满江、吴全兰的玄思风流:请谈名流与魏晋兴亡等 其中,仅赵剑敏先生是将司马氏对竹林七贤的态度做了详细描述。他指出司马 昭对竹林七贤非常关切,而且这种关切也典型地反映了司马昭对名士的态度:“山涛 洞识时务,可委以重任;王戎心向官场,可授以高位;刘伶纵酒昏放,可随着他胡 闹;阮咸癫狂无度,可由着他性子来;向秀悔过自新,可既往不咎;唯有嵇康不识 抬举,胡言乱语,得让他看些颜色司马昭最感兴趣的,则是阮籍。”1 由此可见,在司马氏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方面,还缺乏更深的研究力度。 1 1 l 赵剑敏竹林七贤上海:学林出版杜2 0 0 0 :1 3 7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士人的演变与司马氏政权的来历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由于大一统政权的逐渐崩溃,士人为维护大一统 政权所作的抗争均遭失败。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对日益崩溃的大一统政权彻底 失望,从维护政权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转向对自我的体认士人的这种转变,对于 统一政权控制思想是很不利的。政治方面,曹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公元2 4 9 年,曹魏权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大权揽入己手。后历经司马 师、司马昭、司马炎的镇压异己、军事征战,先后灭掉蜀汉,东吴,全国政权又归 于一统。对于本文来说,士人的发展转变历程和司马氏政权的由来是必不可少的社 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所以在此稍作叙述。 2 1 魏晋以前士人群体的演变 “士人”是“士”的现代称谓,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士”是中国社 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士”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 1 1 士人的产生 “士”究竟是在何时产生的,向来众说纷纭。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 中列举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同 的观点:“j 士最初是武士,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的社会变动然后方转化为 文士。o 另一种是近代学者吴承适和当代学者杨树达先生所倡之“士最初是指农夫 而言的”脚。在这之后,余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似乎只能说,士在古 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伽可见他对“士”的真正起源也不敢妄下定 论 无论学者们如何争论,有一点却是公认的,即在商,周时“士”已经存在了。 孙立群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中。将先秦“士”的含义总结为以下 三点: ( 1 ) 指青年男子诗经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孔颖 迭琉:“士者,男子之犬号”故士女可以并称袋诗经) ) 中不少爱情诗所提到的 i l l 伽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6 例同上,5 8 第2 章士人的演变与司马氏政权的演变 就是青年男子 ( 2 ) 军士,多指甲士商周时期,士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武士及各类职事 官甲士即武士也是冲锋陷阵的基层军官 ( 3 ) 各级贵族的通称尚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又。尔殷遗多士” 不过“士”更多的是指宗法分封制下的一个等级士处于宗法贵 族等级系列的最末一等许多士在王室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各类职事 官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七。士何事”条中总结说:春秋以前的士, “大抵皆有职之人”【i 这就将先秦时期“士”的类别和职能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在“士”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早期,还有一点为学者们公认的,就是经过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士”的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士人”即知识分子,逐渐 从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的士人阶层产生 于春秋战国时期脚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士”发生等级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社会的发展、 变革对智能、知识的需求空前增长春秋以降,兼并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使周 天子与诸侯王都迫切地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改革内政, 削弱世卿世禄制,提倡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这就为士人冲破等级制的束缚、施展 才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二,私学兴起,传统的官学教育模式被打破,使新型文 士脱颖而出。周代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只有士及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旧的统治秩序陷于混乱、濒于瓦解,即所谓的“礼崩乐坏”, 官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西周“封建”制的改组分化使原来许多有文化知识的贵族 沦为庶民,“他们将文化带到民间,并促进了私学的兴起川”在孔予以前已有私人 讲学,但是“真正把私学推向新阶段的无疑首推孔子”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 类”的办学原则;把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知识传到了民间,促进了独立知识分子 的形成 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由从旧的“封建”制中游离出来的没落贵族和社会 l i l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 - 2 1 2 1 州李春青乌托邦与诗一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2 1 1 4 1 葛茎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2 1 1 9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下层浮上去的庶民所组成的士人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 阶层这一新兴士人阶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的第一次分 离,自此之后,精神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的重任就由士人阶层来充当了”m 。 2 1 2 秦汉时期的士人 随着士人阶层队伍的壮大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到战国晚期,“已成一个最具影响 力的社会集团”啪。当时的士人,没有宗族与田产所累,得以四处游说,择主而栖, 被称为“游士”游士的大量出现,士人作用的日益重要,以及诸侯招揽人才的需要, 促成了“养客”之风的盛行国君养客的典型非齐宣王的“稽下学宫”莫属,私人 养客最著名的则莫过于战国四君子齐国盂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 国春申君和吕不韦等人,他们门下的食客( 即士人) 多达上千。 秦国“从来对学术思想本身的价值缺乏同情的了解州”,商鞅就曾“教秦孝公 禁游宦之民”呻。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先后诛磐骞、罢吕不韦,并给其舍人不同 程度的刑罚,以杜绝养士之风,后又以“焚书坑儒”来剥夺士人议论朝政之自由权 利。汉朝初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封建王侯的制度部分地复活了,诸王纷纷招致 游士以扩张势力,其中以吴王、梁孝王、河间王、淮南王等为最著,“游士又一度回 光返照”,“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断定汉初还是战国游士时代的延长事实上,秦 的统一确已结束了古代的游士时代。”嘲 战国中期以后,士在政治舞台上愈益大显身手。一些出身于士的人依靠自己的 才能,跻身于官僚阶层,以致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如苏秦、张仪等。 作为知识载体的士人与官僚的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但战国时期 的士人大部分是“游士”,他们高自标置,宁愿为人食客也不愿入仕,士大夫在士人 中只是占据很小的部分。秦统一后,禁游士,“焚书坑儒”,大大束缚了士人的言行 自由,唯在中央设博士官,将士人纳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中,为皇权服务。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士人就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而言了。士大夫 阶层也随着与皇权1 3 益亲密的接触,而不断发展壮大 1 1 i 李春青乌托邦与诗一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2 1 2 1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4 0 i ,1 同上,4 2 4 1 【战国1 韩非韩非子和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嘲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 5 1 1 0 第2 章士人的演变与司马氏政权的演变 对于秦汉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特点,余英时先生作了比较精辟的总结。他说: 历史进入秦汉以后,中国知识阶层发生了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即从战国 的无根的“游士”转变为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士大夫”这个巨大的社 会变化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和宗族有了紧密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 “士族化”;二是士和田产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可以称之为“地主化”或 。恒产化” , 从西汉武帝开始,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士与宗族和田产的日趋紧密的结合,使 “大官僚、大地主、大工商业主开始融为一体,出现了豪强地主阶层”1 2 】新型的 豪强地主阶层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并运用经济、政治等手段,将宗族、依 附劳动者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宗法血缘关系逐步得到强化。豪强地主阶层都 是一些地缘性集团,某一特定地域就成了某一豪强地主赖以获取经济、政治利益的 根据地,也成了他们显示地位的标志之一再加上到东汉时期,汉初以“师传”为 主的经学传授己逐渐演变为以“家传”为主,豪强地主阶层借家传的经学又实现了 对文化的垄断。伽从而,汪征鲁师总结说,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稳固的 经济实力、一定的政治特权与文化优势并以特定的地域性、血缘关系来维系的世家 大族。这种世家大族是以。门第即姓氏和籍贯作为外部标志的”枷。 豪强地主到魏晋时期就演化为门阀士族。“门阀”即“门户的等级”“1 ,“士族” 即“仕宦人家”,高贵门第”。门阀士族“享有巨大的入仕、任官特权,从而使其有 可能世代为官,保有世禄”,这就是门阀士族与其他地主阶级形态相比较所具 有的“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异性的特征”忉 曹魏以降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确立,使父祖官爵成为衡量“品第”的主要标准, 家世遂逐渐成为品第人才“唯一的标准”嘲这就导致士族与庶族、高门与寒门之 间的对立日益加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极大的推动了门阀 士族势力的扩张,直至发展到抑制君权的地步,在东晋时形成了“王( 王导) 与马 ( 司马睿) 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士族势力在极度膨胀的过程中,尸位素餐、 i l l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 0 0 3 :5 2 翻1 3 l 汪征鲁魏晋南j b 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舨社,1 9 9 5 :6 3 1 1 同上。“ 嘲同上。6 5 1 6 1 同上,第6 7 页 川同上。第6 6 页 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4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腐朽无能的因素也随之滋长,士族的腐朽性和士族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庶族势力不 断加强,终于使士族在战争的打击下归于灭亡 2 1 3 魏晋时期士风的转变 西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儒学为一尊董仲舒 把君臣关系的基本模式进一步阐释为“天一君一臣一民”,强调了君权的绝对权威, 这对于大一统政权的稳固是至关重要的接受了这种模式的士人,把尽忠于皇帝, 尽忠于朝廷看作了一种理想品格他们在感情上和大一统政权是一体的,以维护, 巩固这个政权为己任,希望它行道,服从它,维护它,把自己的一切看作是为它而 存在,即使蒙冤也矢志不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东汉末年,即位的皇帝皆年幼,给外戚、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也是随着外戚i 宦官的日益专横,大一统政权也开始崩坏,而且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的。 外戚、宦官向来为人所不齿,他们窃取政权,威逼主上,搅乱朝政,使在儒家正统 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两汉士人痛心疾首。正如后来仲长统所说的: 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 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 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 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 号眺泣血者也“ 自和帝时大将军窦宪专政开始,士人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愤慨便不断表现出来。 他们痛心于王权旁落,为维护朝纲,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得到的只是一次次的失败, 戚宦之害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这对于士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挫伤,也 是很大的失望。在与戚宦抗争的过程中,士人的声望普遍得到提升,太学生也形成 了一股舆论力量,而朝廷的威信则因其自身之腐败而迅速下降。士人作为一种舆论 力量形成对腐败政治的巨大压力之后,他们之被腐败政权所镇压,便势所难免了,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党锢之祸”。 党入的形成,是士人对于政权持一种共同的批评态度必然导致的结果他们忠 心于皇权,反对外戚、宦官的腐败政治,意图维护大一统政权,但这个政权回报他 们的只有一次次酷烈的打击他们对这个政权的向心力慢慢消失了,他们的心态从 矢忠于皇权,转向高自标置,互相题拂。正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中所说: 【i i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第2 章士人的演变与司马氏政权的演变 速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 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 行矣m 士人与政权疏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体,以“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 裁量执政”,时称“清议”。清议的发展,士人与外戚和宦官斗争的加剧,使二者之 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党禁 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援帝、灵帝时公元1 6 6 年,朝臣李 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矫诏以 “共为部党,诽讪朝廷”0 1 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关进监牢,后来虽 赦归故里,却禁锢终身,不准为官这是第一次党禁。灵帝即位后,外戚寞武专政, 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结果事泄,窦武、陈蕃被害,宦官再次 大肆捕杀“党人”,被囚监、杀戮及流放的达六、七百人,并且株连及五族、师生, 全部免官禁锢。其波及之广、残害之深,比第一次党锢之祸更甚。 两次党禁,无疑是士人与朝廷腐朽势力矛盾的总爆发,同时,也是士人在“心 理上对与大一统政权的最后一次眷恋”御这种“忠而见弃”的悲哀心绪和对于腐 败朝政的抗争与横议,伴随着他们从忠心耿耿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心态忠解脱出来, 走向自我。 由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也动摇了,诸子思想活跃起来, 社会上论定是非的标准也多样化了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任人标 准,打破了历来以德行为标准的任人原则,明确宣布:“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 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 勿有所遗。”可见此时的选材标准就是“有用”此时的士人各自择主而仕,儒学 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已被置之不理了。但遵奉儒家准则的士人仍是有的可以说, 思想一统的局面已成过去,思想学术都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变动不居的时期。 大一统观念的瓦解,正统思想约束力的丧失,使士人在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上 也发生了变化,从统一的生活规范,到各行其是,各从所好。随着人物品评的出现, 最初出现的是追求名士风流的理想;接着出现了追求自然山水之乐的享受生活的情 【1 1 1 2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序 埘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 0 0 5 :1 5 1 4 l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卷一武帝操传注引魏书 福建师范大学赵蕖硕士学位论文 趣,士人们从山水中得到愉悦,在享受山水之美中体认自我的存在;再发展,士人 就更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更真实地表现自我。也就是任情纵欲从纵酒 宴乐中冲破礼的束缚,体认自我,表达对于人生的眷恋和哀伤人生的短促,成为当 时士人中普遍的行为和心理态势 玄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儒学的衰微,经学走向义理化,从而为 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方法。随着士人群体“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兴起,清谈 之风也逐渐盛行从“清谈到人物品评,到谈论义理、到谈论玄学问题这整个过程 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的自我认识,必然要导致对于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索 与探讨,必然要导致玄学的出现”“玄学是“士人寻找来的一种思想归宿,一种 用以填补儒学失落之后的思想位置的新的理性的依归”脚他们在新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吸收老、庄思想的基本精神,注入新的现实生机,赋予老庄思想以新的面貌 和内涵,成为此时士人立世的新规范。然而此时的儒学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新 兴的玄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魏晋时期的士人,正是在经过了东汉末的大一统崩坏、儒学衰微、两次党禁之 后,形成了独立于政权之外的、放情任性,崇尚自然、谈玄宴乐的独特群体。这种 放任的思想状况,必定不利于日后统一政权的思想控制。因而司马氏还在篡权的准 备阶段,就已经谨慎地实践着对待士人的分化政策了。 2 2 司马氏政权的由来 从曹魏正始十年( 公元2 4 9 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攫取大权,到公元2 6 5 年司马炎受魏帝之禅建立晋朝,中间还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稳固大权、削平叛乱、 除灭蜀汉等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司马氏政权的由来,主要与司马懿、司马师和 司马昭这三位卓越的政治、军事家紧密相关,故此作主要介绍 司马懿( 1 7 9 2 5 1 ) ,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 今属河南温县) 人。晋书宣 帝纪载他“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来大乱,常慨然有 忧天下心”伽曹操为司空时,闻司马懿之才而辟之,懿以疾辞。后曹操为丞相又 辟之,不得已而起。初为文学掾,后一再升迁但曹操查他有“狼顾相”,对他并不 十分信任。司马懿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又赖曹丕之美言,才消解了曹 1 1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 0 0 5 :4 5 埘同上,第5 9 页 纠 4 1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卷一宣帝司马懿传 1 4 第2 章士人的演变与司马氏政权的演变 操的疑心后曹操挟天子迁都许昌、招降孙权、务农屯田,司马懿多预谋 司马懿多次因军功受封赏、增封邑,并为魏文帝、明帝两朝的托孤之臣,足见 魏室对其信任之笃。齐王曹芳即位后,按照明帝遗诏,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 政。司马懿为三朝元老,又有军功威望,而曹爽只是嗣父曹真之位,年轻功微,又 与司马懿有隙,便依丁谧、毕轨之计,迁司马懿为太傅,夺其实权。正始八年( 2 4 7 年) ,司马懿称病不问政事,暗中却在准备起事 正始十年( 2 4 9 年) 曹爽兄弟率大军陪同魏帝拜谒高平陵,京师空虚司马懿 趁机使永宁太后发诏,废曹爽兄弟,并使计擒曹爽及其党羽何晏,邓飓等共八族, 诛之寻即,魏帝便以司马懿为丞相,增封加邑,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嘉平三年 ( 2 5 1 年) ,太尉王凌有反意,司马懿亲至军中执之,王凌中途饮鸩自尽,连其党羽, 均被夷三族后之加封,司马懿依旧固辞是年八月崩。司马懿的一生对司马家树 立威望、夺取政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师( 2 0 9 2 5 5 ) ,字子元,司马懿的长子,“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 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司马师曾在民间暗养三千死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 变时,立了大功。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嘉平四年即迁大将军, 加侍中,“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嘲,使朝廷内外,上下井然。 五年讨平吴太傅诸葛恪之围;正元元年,将欲图谋反的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夷 三族,旋即废齐王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氏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正元二年( 2 5 5 年) ,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司马师亲自率军征讨, 疾笃而终。 司马昭( 2 1 1 - 2 6 5 ) ,字子上,司马师同母弟初常随父兄外征战、内理政,司 马师死后,司马昭率军回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辅政,后又进封高都公甘 露二年( 2 5 7 年) 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司马昭用钟会之计,于甘露三年春平 之,斩诞并夷三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