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北京,农民工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北京的经济社 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出台,农民工的境况得到 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 低等。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问 卷调查和访谈。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够真实反映在北京市务工的外地农民的就业 情况,发掘出新时期在北京务工的外地农民就业的新问题,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 的信息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虽然北京市农民工的 总量还在逐年增加,但是增速减慢,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北京也将面临农民工 短缺。二,虽然无论是国家还是北京市政府在保护农民工权益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事 情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对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却没有多大成效;对农民工权益的 保护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情发生。三,解决农民 工的就业问题,既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持,也需要有政策、法 律法规在执行力上的保障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然也需要市民对农民工的认可 以及社会团体对农民工的帮助。 主题词:农民工 就业现状 问题 建议 ii abstract in beijing, immigrant workers accounted for about a quarter of the city s population, and they had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for beijing 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ir respective posts. with the enforcement of some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mmigrant workers, their situation has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such as non- payment of wages, the low rate of signed contracts and so on. the paper is just under this background, take the empirical stud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o some immigrant workers. hoping that through my own analysis, can truly refle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immigrant workers here and find some new problems, so as to provide a policy- making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in three main points: firstly, although the total amount of im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still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growing speed is slowing down and if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beijing will also face the shortage of immigrant workers. secondly, even though our state and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had taken many measures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mmigrant workers and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these measures just have little effectiveness; although we have made gigantic progress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immigrant workers, there are still something bad happens to them. thirdl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immigrant workers, we not only need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material, financial and human support, also need the guarante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laws and immigrants themselves, who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own. we also need the public s recognition and social group s help to im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im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situation problems recommendations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 页 共 39 页 1 引言 1 . 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北京市来说,毋庸置疑, 占北京市人口约四分之一的外来务工农民是北京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员, 在建设和谐 北京的过程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评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又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他们进京就业是北京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我国城乡用工制度和二元结构的保护制度逐渐松动, 农民进城就业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使得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史无前例的 进展。北京作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主要的输入地,外地来京务工农民的数量也呈现过迅 猛增长的态势。这部分农民由于一些制度、文化、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地位 比较低下, 不能跟北京市民一样平等就业, 他们的孩子也很难在城市接受正规的教育, 不能完全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难以完全融入城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北京的经 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与贡献 相比显得极不相称。北京市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外来务工农民的政策,但是 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关部门曾经总结了侵害外来务工农民权益的几种 现象,比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差、工伤事故多、农民工欲诉无门、劳动合同签订率 低、签的合同也不规范等。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 性,而且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 社会的瓶颈。党和政府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在 2004 年颁布关于促 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明确提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 入” ,要求“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 本文是以北京市农民工的就业为研究对象,其理论意义在于,就业问题是一个国 家或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外出务工农民的 就业问题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农民进城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提出的迫切 要求,同时也是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城市化,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北京作为个例来 研究,这对其他城市的农民工就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农民工进城就业是不可避免 的,处理好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同时农民进城就业 又是目前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另 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到外来人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北京是 外地农民聚集的典型城市之一,研究在京务工农民的就业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不 仅可以客观了解并评价该群体在就业上存在的问题, 为调整和优化就业政策提供政策 依据,也可以以此为借鉴进行推广,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快推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2 页 共 39 页 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步伐。 1 . 2 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1 . 2 . 1 研究范围 本论文以在京务工的外地农民的就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就 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条件、薪资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来分析现实存在 的问题,探究形成这些问题的各种其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影响因素,期望得出一些比 较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本文的基本假设是:首先,农民工进京就业,大多 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部门, 经常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 其次, 该群体迁移的不彻底性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农民进城就业的不稳定性;再次,这 种不彻底和不稳定根植于畸形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化滞后的客观现实。 1 . 2 .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农民:农民的概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在内涵上不仅反映劳动对象的差异,还标 志着劳动者的社会身份; 在外延上既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专业劳动者和兼职 劳动者,又包括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但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准非农业劳动者” 。本文 中对农民的定义如下: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从事农业生产,也包括兼营 其他非农产业,或完全从事非农业的非城镇居民和劳动者。 笔者这样定义的目的是:农民的就业远远不仅局限于农业和农村范围之内,农民 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其经济活动不仅是农业产业,还可以是非农产业,其经济活动 的范围不仅在农村还可以在农村以外的城市。 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词最早是在 1938 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甚至之后 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工的代名词就是“盲流” ,即盲目流动的人群。这实际上是对 农民经济理性的一种轻视和否定。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农民工”己经成为城镇 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下,人们称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为“民工” ,接下来被 称作“外出务工人员”或“农民工” 。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 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 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众多的学者们就 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 “农民工” ,或者是“边缘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城市农民工的来源。 综上所述,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 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 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从事的是城 市产业工人的工作。根据农民工是否离土离乡的情况,中国农民工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即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人;另一部分是“离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3 页 共 39 页 又离乡”的农民,即卷入“民工潮”来到外地,特别是到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大步前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队伍也 越来越大。在本文中笔者所研究的“农民工”是指“离土又离乡”进城以出卖劳动力 谋生的农村人口。 就业:按照我国就业政策的规定,只要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同生产资料 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劳动收入就是就业。本文所指 的“就业”不是统计意义上对就业的规定,它是广泛意义上的就业,不仅包括劳动者 在实现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取得一定报酬的过程, 而且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诸如 劳动条件、工作报酬、权益保护等的一种状态。 1 . 3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概括分析国内外对农民进城就业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从中总 结出目前研究学者对于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认知和观点, 以此为启发将北京作为研究 个体来考察。 本论文主要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实证研究, 并希望通过数据分析和一些细化的 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在北京市务工的外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发掘出新时期在北京务工 的外地农民就业的新问题,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和理论指导。本论文 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在京务工农民就业的现状通过实证分析研 究,对其发展的机理和制度进行规范分析,既有总量分析,又有结构分析;注重对事 实的归纳,对观察到的现实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使结论符合实际,并对现实具有指导 意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4 页 共 39 页 2 文献综述 2 . 1 国外研究综述 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人口流动的模型中,主要有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 斯人口流动模型”以及“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 2 . 1 . 1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 这个模型最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提出,后经耶鲁大 学教授费景汉、 拉尼斯加以修改补充的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是依据西欧经济发展的经验建立的。在西欧这些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业劳 动力被分离出来,由于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些国家工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 长速度,从而吸纳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为农村剩 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工业化之前,农业劳动 力所占的比重很大。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劳动力减少,工业革命使 英国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大批的农业劳动力 向工业和城市转移。20 世纪以后,劳动力在向工业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向第三产业 转移。20 世纪 50 年代后主要转入第三产业,60 年代后,农工综合体迅速发展,农业 剩余劳动力除了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外, 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农工综合体的前导和后续 部门。显然,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反映了西欧国家人口流动的特点。这 个模型揭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 经济 上存在重大差异, 由于两部门之间收入上的悬殊以及发展不成比例地集中于城市等原 因,造成农村大量过剩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必然性,而正是由于这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 流动,建立起两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资本正是通过大量使用廉价农民工,增加了利 润,充实了资本,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与此同时,农村也摆脱了 由于大量潜在失业人口而造成的困扰,开始走上经济成长之路。 但是应该看到,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是有限 的,当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工转移的背景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 市场竞争中多处于劣势,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了制约作用;二是有相当多的发展中 国家人口数量庞大; 三是发展中国家城市里失业现象不断加剧, 工业吸纳农民工有限。 2 . 1 . 2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则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 试图对农村人口流入城 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5 页 共 39 页 型。他将预期引入到模型中,认为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 现象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导致人们流入城市的 原因在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影响预期收入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城乡实际工资 差异;二是在城市谋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即就业概率。如果就业概率超过 50%,预 期收入就高,只要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高于农村收入的“现值” ,人们从农村向 城市的流动就会继续下去。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人口流动率超过城乡 工作机会的增长率这一现象不仅是可能发生的,而且是合理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的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所主张的是抛弃农业的发展, 片面强调现代工商业发展对 劳动力的吸纳和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尽管 1961 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理论进 行了修正,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三阶段理论,纠正了刘易斯忽视农业的缺点,突出了 在二元经济发展中工农业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及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等 观点。但是,拉尼斯和费景汉的理论仍然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经济发展仅 仅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只有乔根森于 1967 年论证了农业是经 济发展的基础,农业部门向工作部门提供追加劳动力的前提是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 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但是,乔根森也只是提出了问题,忽视了资本、供给因 素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合适路径。信息经济 的出现并对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通 过非农化,农村的二、三产业也可以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得到大发展, “托达罗人口 流动模型” 比“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更贴近于发展中国家的现 实,它不仅纠正了那种只注重农民工流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人口 的盲目流动会加剧城市已有的失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偏向,并且也提出了 诸如缩小城乡差距,减小城乡发展失衡,注意农村发展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重要的 理论问题和政策措施。 2 . 1 . 3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被誉为人力资本 理论之父的舒尔茨在研究中发现, 国民收入增长大于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 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他指出,美国从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初农业生产 的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人口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 是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并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 2 . 2 国内研究综述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 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因此,国内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6 页 共 39 页 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许 多学者研究后认为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 黄平等人认为,就结构和主体的关系而言,如果没有结构性因素和条件提供的可 能和制约,农民不可能外出,反之,如果没有农民外出的需求,无论什么样的制度安 排也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农民的行为而言,农民在外出和转移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反思 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目标。 渠敬东、 翟学伟总结认为, 近年社会学有关农民工研究主要以两种分析框架为主: 一是结构分析,将社会流动放在社会结构中探讨,它首先设定社会是以分层或地位的 方式构成的,然后再将流动的概念放入其间来考察;二是社会网络分析,将个体的流 动过程看成是其通过建立社会网络来实现的, 它不强调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属性,而是强调个体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相对优越位置。 李培林、赵树凯大量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流动尤其是第一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 资源最主要的不是来自政府和市场,而是来自乡土网络,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的整个 过程中,这种社会网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培林和赵树凯指出,市场化的变革和农 民职业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 会网络的依赖。 许多研究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解释了农民流动的宏观因素,特别是地区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构因素, 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人口流向比较发达的地区 和城市。黄平、杜鹰、蔡昉等则从微观层面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的直接原因,并指出: 第一,中国农民是否外出,是家庭整体决策而非个人行为的结果;第二,中国农民外 出的首要目的是增加收入;第三,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外出被看作人力资本的投 资,这种投资的预期与人力资本的状况如年龄、性别、教育状况等是相关的;第四, 针对一度流行的所谓“盲目外出”的说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理性”的概念, 如经济理性、迁移理性,共同点是认为外出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黄平则提出“生存 理性” ,认为农民为寻求生存甚至维持糊口而非在市场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中国农 民在现实面前做出种种选择的首要策略和动力。 国内研究者在对农民工外出行为的微观分析中, 普遍认为家庭决策和经济目标是 中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几乎所有农民工外出动机的调查结果 都主要集中在挣钱和求发展两项,两者的比例不相上。 李培林还指出,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在职业变动中获得提高,但其总体的社会地位 没有发生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明显变化。实际上,农民工职业地位的提高,是与其原 有的职业身份比较而言的,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已经是最下层了,他 们的流动只能是向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通过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地位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7 页 共 39 页 明显上升;但是他们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的总分值却只有微小的上升;如果与城市 人或与流入地当地人比较,农民工依然处在最低层。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 业体系中来,他们所从事的往往是非正规部门或非正规就业的工作。非正规部门和非 正规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且不说,非正规就业工人享受不到一般正 规就业者享有的社会福利,就连基本的劳动标准也难以达到,比如工时、周薪、带薪 假、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 由于城乡身份体制的存在,流动农民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群体,这一群体内 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已经出现的分化,在静态的社会分层框架中往往被 忽略。李培林的研究认为,流动民工经过职业分化,实际上已经完全分属于三个不同 的社会阶层:即占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业主、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用的个 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但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不平稳, 这与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增长的 快慢有着直接关系,乡镇企业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是 90 年代以后,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在这样 的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明显地具有农村内部转移的封闭特点。中国社会科 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就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占 61.6%,异地转移的占 38.4%,而转入异地农村的又占 48.4%。而发达国家农业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居民可自由迁入城市,寻求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是必然的,挡不住的。城市在任何国家都是经济文 化发展的中心,只要一个地方的经济在发展,它一定会有对劳动力的需要,这个劳动 力的需要在它自身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有外来劳动人口的进入是必然的。我国区域 差别太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别太大带来城乡差别大,结果是农民一定会进城,对农民 来说,他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并不高,不仅能活下来,而且比在农村过的还要好。 2 . 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从我国实际出发,批判地借鉴西方人口流动理论,对于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 流动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西方学者关于人口流动理论的研究,论证了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二元结构的特征和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必然性, 以及这一经济现 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及其对策,具有理论上和政策上的价值。 许多学者依据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理论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判断: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是因为中国城市化率太低。但事实上,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 率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中国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进入开始,刘易斯所创立的以现代 的工商业和传统的农业作为分析对象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动摇了。自然,以二元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8 页 共 39 页 论为指导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单维度转移的战略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片面强 调发展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而无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会造成城乡关系的恶 性循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梗阻也就越多。在现实中我们要加快创建的是适应 工商业、农业、信息业并存的新理论并替代不合时宜的二元理论用以指导实践。 西方有关研究认为迁移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及最少成本的个体决策过程。 而国 内的研究者更多注意到决策主体与西方的不同。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政府部门制定 的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前后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红灯阶段、黄灯阶段和绿灯阶段,从 最先的严格禁止迁移到最后取消限制并引导有序流动。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 异,当面对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各城市又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农 民工政策。于是便出现了三种模式分别是“门户开放”模式、 “限制就业”模式和“半 开放歧视”模式。毫无疑问,农民工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流动,确实给第二、三产业 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填充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缺乏而造成的缺口。农 民工的到来,带旺了一方市场消费,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 展。当然农民工的大量进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包括治安、计划生育、教育等一系 列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农民工进城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使农民工好的一面能够得到继续发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9 页 共 39 页 3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现状 3 . 1 北京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是从 1 9 8 2 年开始进入北京的,当时人数非常少,也就只有 1 0 0 0 多人。农 民工进入北京的主要原因是在 8 0 年代后期, 北京市基本上停止了大批招收城镇工人, 于是一些苦、脏、累的活就没有人愿意干了,劳动力比较紧张。1 9 8 5年,一些劳动 力比较紧缺的北京建筑企业,如建工、城建、市政、驻总等联合给政府打报告,要求 招收进京的农民。于是,农民工开始流入北京。2 0 0 4年北京市共有外地来京务工农 民 2 8 6 . 5 万人,到 2 0 0 6 年,北京市农民工已经达到约 3 0 0 万人 1 。农民工遍布北京市 的各个行业,但还是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与零售业、制造业、居 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他们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 1 . 1 性别构成 从农民工的性别构成来看,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村来京打工者中,性别结构明显呈 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在 4 2 0个有效样本中 2 ,其中男性 2 8 6人,女性 1 3 4人,其比 重分别为 6 8 . 1 % 和 3 1 . 9 % 。 (见表 3 . 1 ) 表 3 . 1 受访者的性别分布表 性别 频数 百分比 男 2 8 6 6 8 . 1 % 女 1 3 4 3 1 . 9 % 合计 4 2 0 1 0 0 % 3 . 1 . 2 年龄构成 从年龄构成角度看,北京市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特点是以年轻为主体。农民工一般 是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年龄低、有体力就是他们的一种资本。根据调查,北京市农民 工年龄多数集中在 1 8 - 3 0岁之间,其所占的比例在 4 2 0个样本中达到 6 8 % ,其中 2 0 岁以下的所占的比重为 2 0 . 4 8 % , 2 1 - 3 0 岁之间的所占的比重为 4 7 . 5 % 。 3 0 - 4 0 和 4 0 - 5 0 这两个年龄段所占的比重也不小,分别为 1 8 . 5 % 和 1 1 . 9 % 。5 0 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重 很小,只有 1 . 4 3 % 。 (见表 3 . 2 ) 1数据来源: 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 , 吕学静教授, 人口与经济 2007 年第 4 期。 2 本人于 2008 年 1 月在北京站对离京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450 余份,其中有效问卷 420 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0 页 共 39 页 表 3 . 2 受访农民工的年龄分布表 年龄段 频数 百分比 小于 2 0 岁 8 6 2 0 . 4 8 % 2 1 - 3 0 岁 2 0 0 4 7 . 6 % 3 1 - 4 0 岁 7 8 1 8 . 5 % 4 1 - 5 0 岁 5 0 1 1 . 9 % 5 0 岁以上 6 1 . 4 3 % 合计 4 2 0 1 0 0 % 3 . 1 . 3 受教育程度 从文化程度看,在所有的被访对象中,小学文化程度占 2 8 . 1 % ,初中文化程度占 5 3 . 1 %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 1 2 . 3 8 %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 . 4 3 % ,这些数 据说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还是比较偏低的。从农民工掌握的技能来看,有 7 5 . 4 8 % 的 农民工在来北京之前没有任何的专业技能,而到达北京就业之后,仅有 8 . 8 1 % 的农民 工接受了专业的技能培训,有 6 4 . 0 5 % 的农民工在北京就业之后接受了简单的培训, 有 2 7 . 1 4 % 的农民工在来到北京就业之后没有接受任何的培训。 3 . 1 . 4 来源构成 在北京居住的农民工来源地广泛,涉及 3 0个省、自治区,但主要集中在河北、 河南、安徽、山东、四川五大农业省,来自以上五个省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总数的 6 4 % 。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所占比重分别为 2 1 . 3 % 、1 8 % 和 8 . 8 % 。除河北省和山东省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来京打工人数多以外,其他三个 省2 0 0 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均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 9 3 6 元的平均水平, 因此, 以上三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寻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3 . 1 . 5 就业去向构成 从居住地的分布来看,在 2 0 0 4 年,北京的农民工集中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 大兴、昌平和顺义六个区,其农民工人数占全市农民工总数的 7 3 . 9 % 。其中:朝阳占 2 3 . 1 % ;海淀占 1 8 . 9 % ;丰台占 9 . 5 % ;大兴占 8 . 9 % ;昌平占 7 . 8 % ;顺义占 5 . 7 % 3 。形 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半数以上的农民工需要在京租住房屋, 在笔者的调查中 也确实得出有 5 4 . 2 9 % 的农民得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拥有充足房源且房 价相对低廉的近郊区成了农民工在京就业的首选地区。 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来看,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2 0 0 4年外出务工的农村 3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网,2005- 06- 06, 首都农民工在京五集中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1 页 共 39 页 劳动力从事制造业的占 3 0 % ,从事建筑业的占 2 3 % ,从事社服务业的占 1 0 % ,从事住 宿餐饮业的占 7 % ,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占 5 % 4 。在对北京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中,建筑 业所占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 2 6 % ;较高的是餐饮娱乐业为 1 8 . 5 7 % ,最低的是没有固 定岗位的农民工,约为 9 . 0 5 % 。因为是随机抽样调查,并且受到调查的局限性,对农 民工的职业分布的统计可能存在偏差。 图 3.1 农民工在京就业构成 3 . 2 北京市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3 . 2 . 1 农民工的增速变慢 从 2 0 0 0年开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从倾向于小城市和小城镇,转变为向大城 市转移。在当时,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 2 8 2 5 万人,其中北京占了 5 . 1 % , 达 1 4 4 万;在 2 0 0 2 年,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 3 8 9 7 万人,其中北京占了 6 . 7 % ,数量达到 2 6 1 万;而到了 2 0 0 4 年,北京市共有外来务工农民2 8 6 . 5 万人;截 至到 2 0 0 6 年时,北京市共有外来务工农民约 3 0 0 万人 5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北京 市农民工数量的增长速度在 2 0 0 2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骤减为每年的增速平均 不到 5 % ,而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也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可以预 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流入北京市的外地务工农民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但 是增速会越来越慢。 形成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利 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给农民提供耕种的补贴、购买农机具的补贴 以及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农民 外出就业的作用。 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2004 年调查数据。 5数据来源: 2002 年中国就业报告 、 2003- 2004 年中国就业报告 、 2005 年中国就业报告 ,中国劳动与社会 保障出版社; 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 ,吕学静教授, 人口与经济2007 年第 4 期。 0 2 0 4 0 6 0 8 0 1 0 0 1 2 0 建筑业2 6 制造业 1 4 . 0 5 餐饮娱乐 1 8 . 5 7 家政服务 1 4 . 7 6 没有固定 工作9 . 0 5 其他1 6 . 6 7 s e r i e s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2 页 共 39 页 表 3 . 3 北京市农民工增长数量统计表 年份 农民工数量(万人) 增速 2 0 0 0 1 4 4 2 0 0 2 2 6 1 8 1 . 2 5 % 2 0 0 4 2 8 6 . 5 9 . 7 7 % 2 0 0 6 3 0 0 4 . 7 1 % 3 . 2 . 2 与广东省的比较 虽然北京市还没有出现过“民工荒”现象,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增长趋势发 展下去,不久的将来北京市也会出现“民工荒”现象。在部分南方地区出现了“民工 荒”现象,并以广东最为突出。广东省现有 2 6 0 0多万农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 接纳地。但正是在广东,缺工现象表现得也最为严重。农民工缺口近 2 0 0 万人,缺工 率近 1 0 % 。专家的解释是:当前的民工荒,不是因为农民工不足,而是因为当前价格 水平上农民工供给的不足。当前“民工荒”主要是因为总需求上升过快,而工资的调 整相对滞后,没有伴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调整 6 。北京市之所以没有出现民工荒现象 主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国家的政治中心,广大用人单位不敢做出对农民工权益伤害的 太过激行为, 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维护要比广东做得好的多得多。 就拿工资方面来说, 珠三角地区 1 2 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 6 8 元 7 ,而北京的月工资已经由 2 0 0 5 年的 8 7 5 元 涨到如今的近千元。 3 . 3 农民工对北京市的贡献 3 . 3 . 1 农民工的消费对北京市场的影响 3 0 0多万农民工占北京市人口的 1 / 4 ,他们在北京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方 面的消费无形中扩大了北京的市场。因此使北京市场的消费品需求总量扩大。据测算 北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流动人口购买的比重占 3 0 % 左右, 按每人每天在京消费 1 0 元计算, 3 0 0 多万人一年形成的购买力就是 1 3 0 多个亿 8 。 同时, 农民工来自天南地北, 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流动使社会消费结构复杂化,消费行为多样性,这样 又刺激了相关产业的扩张。另一个需求创造途径是促进北京公共开支上升,如交通、 邮电、通讯业。这种总需求扩大和需求创造的过程对北京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因为总需求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总供给的增大,这种促进作用不仅创造了就业机 会,而且也为北京收入总量增长创造了条件,使得北京的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状 6刘怀廉 著, 中国农民工问题 , “民工荒”现象透析。 7同上。 8数据来源: 北京农民工消费与储蓄选择 ,王曼,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6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3 页 共 39 页 态。 此外,由于这个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总体消费水平也仅相当于北京城 镇居民的中低层次, 甚至更低层次水平, 这就使得北京的一些低档商品有一定的市场。 其次,农民工的保守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北京低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 再次,由于他们在北京劳动力市场上起到抑制工资上扬的作用,使北京城镇居民低档 消费者向中档消费者的转移速度显著放缓。 3 . 3 . 2 农民工的生产活动对北京市 g d p 的影响 在京就业的外地农民工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以 2 0 0 3 年的一份统计数据为例,2 0 0 3 年在京从事建筑业的人员为 8 1 . 7 3 万人,实现增 加值 2 7 9 . 8 3 亿元, 人均创造增加值 3 4 2 3 8 元, 由农民工创造的建筑业增加值达到 2 3 3 亿元;制造业从业人员 1 3 7 . 8万人,实现增加值 1 0 3 2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 7 4 8 9 1 元,由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达到 3 0 1 . 8 亿元;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 8 6 . 1 3 万人,实 现增加值 2 4 8 . 8 6 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 2 8 8 9 3 元,由农民工创造的批发与零售业增 加值达到 1 2 3 . 1 亿元。以上三个行业的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达 6 5 7 . 9 亿元,相当于本 市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当年创造的增加值总和 9 。 3 . 3 . 3 农民工为北京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在京务工农民使北京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的快速增 长,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根据李嘉图模型,将工业工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减少便意味着利润的 增加;另一方面,工资增长速度的放缓也有利于抑制流入地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而如 果农民进城就业导致人工成本的下降,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将会共同发挥作用,使流 入地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农民进城并没有抢城里人的“饭碗” ,毕竟农民工与 城里人所从事的是不同水平上的工作。相反,正是由于他们的进入,使得城市维持了 较强的竞争力,并吸引的大量的外资,从而也对就业岗位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而且,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来京的农民工进入北京劳动力市场对加速二、三产 业的发展和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民的生活已经难以离开他 们了,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农民工的大批返乡过年导致了送煤工、送奶工、送水工、 保姆和清洁工的暂时短缺,给北京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9资料来源: 北京农民工年均收入 10500 元,为农民人均收入 4 倍 ,傅洋, 北京晚报 ,2005- 06- 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第 14 页 共 39 页 4 北京市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4 . 1 工作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4 . 1 . 1 劳动报酬 短期欠薪现象仍然存在。经过近年来多方的不懈努力,农民工欠薪问题总算是得 到基本的解决,农民工拿不到工资的情况已经明显的减少了。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已 经改变了欠薪的方式, 调查发现, 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欠薪方式有两种, 一是延期支付, 二是在工资中扣押一定比例的“抵押金” 。在我进行的调查中,在工资发放问题上, 选择“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分别为 2 6 . 6 7 % 和 2 1 . 4 3 % ,合起来将近 5 0 % 。如 图所示。可见,农民工工资不能及时领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访谈过程中也发 现, 很多企业都对农民工的工资进行了一部分的扣押, 目的是为了控制工人的流失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养不良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查房
- 河南高职考数学试卷
- 市政工程计量与价课件
- 工程车现场教学课件
- 疫情成长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版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与质量认证执行规范
- 2025版养老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合同书
- 2025版印刷机械设备销售与印刷工艺培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个人房屋买卖二手房贷款咨询合同
- 工程计价视频课件
- 2025届内蒙古赤峰林东第一中学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公司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 2025年部编小学一至六年级课本内古诗词
- 生产车间安全隐患300条
- 四川省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 药品广告培训课件
- 2025年KET剑桥英语五级考试全真试卷(秋季版:含答案解析)
- 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共50篇
- 医药行业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
- DB13T 2662-2018 聚氯乙烯PVC运动地胶安全规范
- tob销售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