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流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流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流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流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流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丛1 2指导教师签名: 汉语“人丧失生命( 死亡) 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场理论,采用调查与统计、定量与定性分析和传统训诂 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丧失生命( 死亡) ”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描写、 比较和分析,探讨汉语“死亡”类动词从上古到近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全文分 上古汉语( 先秦西汉) 、中古汉语( 东汉唐初) 、近代汉语( 晚唐五代 清初) 三个历史时期,选取各时期代表文献的材料用例,对各“死亡 子 义场之聚合、组合情况进行共时描写,进而对各个子义场及其成员的更替变化 作历时的比较,从而探求“死亡”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规律。 关键词:语义场;“死亡”;组合;聚合;规律;原因 c h i n e s e l o s so fl i f e ( d e a t h ) c l a s sv e r b ss e m a n t i cf i e l dh i s t o r ys t u d y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印e rm a i n l yu s e s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h e o 拶,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t a t i s t i c s ,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x e g e s i ss t u d ym e t h o do f c h i n e s e ”l o s so fl i f e ( d e a t h ) m e m b e r so ft h es 锄a n t i cf i e l do fv e r b sw h i c hd e s 嘶b e , c o n l p 撕s o na i l da l l a l y s i so fc h i n e s e d e a t h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 舶ma n c i e n tt 0 m o d 锄t i m e so fv e r b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e v o l u t i o n f u nt e x tp o i n t s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 t h ep r e q i nd y i l a s 妫,m i d d l ec h i n e s e 一一i n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l l a s t y ) ,t h e e a s t e mh a nd y l l a s t y ( m o d e mc h i n e s e ( 1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f i v e t h r e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 t h ep e r i o do fs e l e c t e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so fv a r i o u sm a t e r i a l sc a s e s d e a t h s o n o f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g a m e so np o l y i i l e r i z a t i o n ,c o m b i n a t i o ns y n c h r o n i cd e s c n p t i o nf o r e a c hc h i l d ,a n dt h e nt h er i g h t e o u sf i e l da n di t sm e m b e r sa l t e m a t i n gd i a c l u o n i c 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v a r i a t i o n ,a n de x p l o r e d e a t h s e m a n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e v o l u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d e a t h ;c o m b i n a t i o n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t h em l e ; t h er e a s o n 目录 一、绪论1 ( 一) 研究现状。l ( 二) 选题意义。3 ( 三) 选取材料和研究方法5 1 选取材料5 2 研究方法5 二、对不同时期“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共时考察7 ( 一) 上古汉语“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应用情况7 1 一般“死亡”子义场1o 2 特殊“死亡”子义场1 2 3 d 、结1 4 ( 二) 中古汉语“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应用情况一1 4 1 一般“死亡”子义场17 2 特殊“死亡”子义场19 3 小结2 0 ( 三) 近代汉语“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应用情况2 0 1 一般“死亡”子义场2 2 2 特殊“死亡”子义场2 2 3 小结2 3 三、对“死亡”类动词语义场成员的历时考察2 4 ( 一) “死亡”类动词语义场中一些成员的使用及消亡过程2 5 1 崩:! ! ; 2 薨:1 6 3 2 王:1 6 4 殇2 7 5 j 丑:1 7 6 殁2 8 7 殪2 8 8 殍:1 9 ( 二) “死亡”类动词语义场中一些成员的继承和延续情况2 9 1 死2 9 i i i 2 亡。3 0 3 二f 邑:3 ( ) 4 j 冬:i ( ) 5 夭:il 6 殒:i1 7 殉3 :1 8 勿l :i :1 9 1 ;i :i :! lo 毙:i :; ( 三) “死亡”类动词语义场中一些成员产生新的义位及发展情况3 3 1 j 噬:i :i :! 没: :i 四、“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的特点3 5 ( 一) 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渐变3 5 ( 二) 与“死亡”语义场中的同一个义位联系的语言成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3 6 ( 三) 构词上的类化现象3 6 ( 四) “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核心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7 五、“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的原因3 8 ( 一) 语音系统演变的影响3 8 ( 二) 词义分化的原因3 8 ( 三) 社会因素的制约3 9 ( 四) 语言交际的需要一3 9 结语4 1 注释z i :! 参考文献4 3 致谢4 5 i v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以前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包含在训诂学之中,一直没有被分化出来。“我国的汉语词汇 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在2 0 世纪5 0 年代初才正式诞生。u 因这一门学科独立起步 较晚,与语法研究和语音研究比较起来相对滞后。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汉语研究最薄弱的 r m 部分是词汇研究。当然,这跟词汇本身的特点有关:第一,词汇数量庞大,丰富多变, 具有开放性,研究难度较大;第二,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汪维辉先生说:“词汇史 的研究跟语音史和语法史相比最为薄弱,最近2 0 年的词汇研究侧重于对疑难词语的考释,而 对常用词,对某一历史时期词汇系统的研究则很少着力。”州8 0 年代后期蒋绍愚在古汉语 词汇纲要中提出:“构成一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的主要的东西,还是那个时期中使用较多 的常用词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要研究这些词语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 9 0 年代中期,张永言先生说:“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的面貌, 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从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依据。 嘲几位先生强 调常用词演变研究,显然也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主要课题。为了将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引 向深入,我们不仅要吸收传统训诂学的优秀成果,还要科学吸取外国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场理 论,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语义场”理论将语言中的全部词汇看作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在 这个语义系统中,词语按意义聚合成若干个“子语义场”,每个“子语义场 中的词都有某些 共同的语义特征。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如果若干个义位含有相同的彼此共性的义 素,相互联系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一个语义场。 目前语言学界对语义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场的类型划分和具体语义场的描写说明两个方 面。在探究语义场类型方面,贾彦德先生在汉语语义学中将语义场分为十类:分类义场、 部分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反义义场、两极义场和部分否定义场、同义义场、枝干义 场合描绘义场。这种新的分类方法虽然还有待于深入,但却向人们展示了从深度和广度开拓 研究词义间聚合关系新领域的可能性。周维杰( 2 0 0 1 ) 在英语语义场新探提出了与汉语 语义场相类似的四种类型,即上下类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同义义场和反义义场;周国光 ( 2 0 0 5 ) 在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中把语义场的类型增添至1 3 类,新增同集语义场、同心 堕鍪直奎兰堡主堂垡笙苎 语义场和典型语义场。尽管语义场的分类在不断细化,但却仅停留在划分表层,正如颜红菊 ( 2 0 0 7 ) 在语义场理论的认知拓展所说:“问题并不在于语言中究竟有多少个场,场中有 多少个成员,词汇与词汇之间究竟多少联系,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应该以解释语言系统为 目标,语义的研究最终要为解释语言形式作出贡献。挣王力先生也曾指出:“普通语言学有这 样一个原理:语言的历史发展也是系统的,从一个时代变到另一时代,是一个新的系统代替 一个旧的系统。它不是零零碎碎的变的。所以我们研究语言史绝不能零敲碎打。而必须对整 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刚 从词的聚合关系看,不同历史时期有词的消亡、转移和保留。 从词的组合关系来看,同一个词在历史发展中词义基本不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组合关系却 不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词代替了1 日词,新词和旧词的词义相同,但是组合关系 却不同。这样,我们在研究词汇时,一方面把共时静态描写作为基础,同时注意到汉语的历 史发展,抓住某一现象,作纵向的历史比较和动态分析。 运用语义场来研究古代汉语是近年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方面的著作也很多。贾彦德 先生的语义学导论( 1 9 8 6 年版) 是“我国第一本语义学专著,也是功力深厚,奠定汉 语语义学基础的开创性著作。州”既借鉴国外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语 言学,对研究汉语语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汉语词 汇语义系统。较早运用语义场研究古汉语词义的是蒋绍愚先生。他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 介绍了这种理论,并在“词在语义场中的关系”中分析了古汉语的聚合、组合语义场。随后, 伍谦光的语义学导论( 1 9 8 8 年版) ,徐烈炯的语义学( 1 9 9 0 年版) ,石安石的语音学 ( 1 9 9 3 年版) 对语义场做了不同的介绍并用之研究汉语。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 2 0 0 0 年 版) 第一章“词义 ,具体从表示年龄段、温度、数目三组词来说明词的语义范围;第六章“词 义范围的变化 中“关于词义的转移”以语义场演变来论说词义的变化。到2 0 世纪9 0 年代, 以语义场为单位的词汇历史演变研究也从局部开始了,解海江,张志毅的汉语面部语义场 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 1 9 9 3 年版) ,王建杰“陆地水”语义场 的演变及其同义词素的重叠( 2 0 0 3 年版) ,李云云的汉语下肢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2 0 0 4 年版) 等在具体词汇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此外,近年来以语义场为切入点研究专门词汇的硕博论文也相继出现。吕东兰从( 史 记) ( 金瓶梅) 等看汉语“观看”语义场历史演变( 1 9 9 5 ) ,崔辛荣的汉语“吃喝”类词群 历史演变( 2 0 0 1 ) ,杜翔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 2 0 0 3 ) ,马丽的试论未成 年人的语义演变( 2 0 0 4 ) ,王枫的“言说”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2 0 0 4 ) ,腾华英的先 2 堕鍪查奎堂堡主堂竺丝茎 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 2 0 0 5 ) ,阎春慧的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2 0 0 6 ) , 吕文平的汉语“买卖 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2 0 0 7 ) ,高龙的汉语“切割”类动词 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 2 0 0 8 ) ,刘恩萍的汉语“行进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 ( 2 0 0 9 ) 等等。而且,关于“死亡一类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吕友杰,冯好杰古代死的 别名补遗( 1 9 9 4 ) 温显贵的死亡用词的文化考索( 2 0 0 0 ) ,刘洪左传) 中“死族词 与周代礼制文化( 2 0 0 6 ) ,李军华的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 2 0 0 9 ) 等等。 这些成果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为我们汉语词汇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二) 选题意义 由于受训诂学的影响,对词汇的研究往往受限于疑难词语的训释或考证,很容易忽视常 用词的研究。常用词是词汇的核心部分,保证语言的连续性,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而将语 义相关的常用词与非常用词结合起来运用语义场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演变研究仍很稀少。 本文根据这一思路,研究“死亡类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目前尚无学者对这一方面进 行系统专门的研究。尽管最近几年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也不少,大多从吃喝、穿戴、行进等 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入手,很少注意到“死亡”类词汇研究。正所谓生死乃自然 现象。死亡是一种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让人想避讳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自然现象。因此,从 古代开始,人们就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死的概念,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同义语义场。 礼记檀弓:“君子日终,小人日死。这里的死似乎就有了等级之分和褒贬之意。孔 颖达疏:“庶人日死者,死者,澌也。澌是消尽无余之日,庶人极贱,生无令誉,死绝余芳, 精气一去,身名俱尽,故日死。 这里将死的等级划分得相当明确,即贱人、庶人才称“死 , 刘熙在释名释丧制就认定:“然死亦通称。 礼记曲礼:“大夫死日卒,寿考日 卒。 从这里可以看出,“卒 作为死义,和“君子日终”的“终”一样,不单单是委婉地 表达死,还有了比较好的意思,即死得有身份,还活到一定寿命。“崩,山坏也。 ( 说文 解字山部) “崩者,自上颠坏之名。“崩,坏之形也。崩,硼声也。 ( 礼记曲礼下) 与此相关的复合词还有“崩驾”、“崩背”、“崩逝 、“崩殂 等等,均可用于形容帝王之 死。谷梁传隐公三年:“高日崩,厚日崩,尊日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 以其在民之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 大之,故不名。皇帝居于万民之上,故其死之意义 形同高山之倒塌,所以用“崩 来表示,以山之倒塌来喻帝王之死的重大影响。在中国古代, “崩仅用于帝王、太后或皇后之死,可见其含义及用法的重大庄严。说文解字:“薨, 3 堕鍪直奎堂堡主堂堡堡茎 公侯卒也。以上可以看出死还有等级之分,而不是随便用的。除了有等级之分外,不同年 龄也有不同的说法:释名释丧制:“少壮而死日夭”,释名释丧制:“未二十 而死日殇 。另外,不同的死法也有不同的说法:悬绳而死日“缢 ,射杀之死日“殪 ,饿 死日“殍”,陪葬之死日“殉 ,抹脖而死日“刎 。 目前语言学界运用语义场较为成功地研究过颜色场、亲属场、言语场等,虽然也有涉及 死亡类词语的,但大多是从委婉表达以及文化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参考古代各个时期的代表 性文献,对死亡类词语做真实客观的统计,研究死亡类词语的历史演变,以充实丰富语义场 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汉语“死亡动作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对汉语历史词汇的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从这 些词语出现的所有语境中考察义位的产生、继承、发展或消亡的过程,追踪它们的演变轨迹, 探讨多义化的演变系统,考察义位变化的规律,即通过词义的引申挖掘词义变化的动因和演变 的机制。其次,对汉语史的建立,尤其是对辞书的编纂以及古籍的整理提供帮助。再次,可以更 准确地理解古代的语言,更好地阅读古代作品。最后,还可以深入理解一类词的词义以及这类词 所蕴涵的古代文化知识。 动词,是语义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基本词汇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动词与其它 词相比,内部最为复杂,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活动能力最强,大部分词类要跟它发生一定的结合关 系。从历史更替来看,动词的变化较大也十分复杂。正如汪维辉先生在东汉一隋常角词演变 研究中指出动词常常具有几个以上的义位,发生新旧更替时“大多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的 替换,属于完全性的替换比较少见 ,此外,“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不断丰富、用 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 历时更替的也最多。 “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的现象和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和具 体”,具体到“死亡”类动词语义场,是一类关于“人停止呼吸 的动词语义聚合场,从语义上 看,“死亡类动词在汉语动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其场内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由上古发 展到今变化也较大,具有深入描写和分析的价值。论文主要对古代汉语死亡类单音节词的场内 成员( 2 1 ) 死、亡、没、殁、薨、崩、卒、殂、殪、丧、毙、殇、逝、陨、殒、殍、天、 殉、刎、缢、终进行考察,研究他们共时的聚合、组合关系以及历时发展过程的消亡、 继承的情况。 4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选取材料和研究方法 1 选取材料 王云路、方一心合著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前言把汉语史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西 汉为“上古汉语”,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 汉语 ,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的过渡时期;晚唐五代以后为“近代汉语 本文基本上也采取这样的方法,将汉语史粗略地分为三段:先秦西汉为上古汉语;东汉、 六朝、隋和初、中唐为中古汉语,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为近代汉语。语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语言一是要选择重要的时段,二是要选择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当时语言实际的资料。 “理解的语料既要可靠,又要典型,可靠即要求材料真实,典型即要求口语性强。 “对史料 的价值取向要版本可靠、时代确凿有一定数量和时间的跨度。 本文选用的语料按时期分为: 历史时期参考文献 上古汉语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 中古汉语汉书论衡三国志世说新语全唐诗( 节选) 近代汉语西厢记水浒传儿女英雄传红楼梦( 前8 0 回)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运用语义场理论对“死亡类词进行分阶段共时描写,并作历史比较 分析,探究该语义场变化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动因。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 1 ) 语义场理论和方法 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本文主要对 古代汉语“死亡”类单音词作系统的研究。宏观上,将“死亡 语义场成员视为一个系统来 研究;微观上,考察各个子语义场每个时期的变化。 ( 2 ) 调查和统计相结合 汉语词汇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化很大,大多数词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断定它们产生、发展以 及使用、消亡、继承的具体年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准确了解“死亡 语义场的 变化,本文通过对上述材料中表示死亡义的单音词及其使用频率进行了穷尽式的调查统计。 为了检索、搜集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本文将采用“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网 络版及北大中文系资料库作为电子版与原本配合使用。 本文为了准确了解“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变化,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即通过调查词 语的使用频率来作为考察词语及义位的产生、继承、发展或消亡的主要依据。对所选取的文 5 堕鍪查奎堂堡圭堂垡笙茎 献中“死亡”类单音节词及使用频率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统计,并进行定性分析。 ( 3 )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对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一是要对语言事实进行详尽的描写,没有描写就无法反映一个 时期词汇的本来面貌,也无法研究词汇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无从对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另 外,在讨论某一语言现象时又不能停留在纯粹的描写上,必须从理论的高度驾驭材料,将传 统的训诂学与现代语义学理论结合起来,探求词汇和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 4 )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汉语词汇史是研究汉语词汇历时变化的学科。不仅要对同一平面的语言事实加以描写分 析,而且要注重词语在不同层面的历史比较,将词义的共时考察和历时考察相结合。“死亡 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语料,既要考虑到词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 共时条件下的意义和分布,又要注意到词义的发展演变及更替关系。 6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对不同时期“死亡”类动词语义场的共时考察 本文所讨论的一组动词以“死亡”为代称,只是为了叙述的时候方便。在古代汉语中, “死亡刀类动词在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更替变化。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 合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对“死亡类动词在各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详实的 调查统计并对其演变规律做进一步的分析。 汉语“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共有2 1 个成员,根据其构成情况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划分。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一般死亡子义场,即“施及对象无特殊要求” 的词;第二层是“特殊死亡子义场 ,即“施及对象相对固定或“动作方式特殊”的词。 ( 见表2 1 ) 表2 1“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划分( 一) 死 本义死丧亡逝殂 亡 一般死亡施及对象无特 类子义场 引申义 殊要求” 终殁( 没) 殒( 陨) 动 毙 词对象不同的崩薨卒夭殇 语 特殊死亡“死 义施及对象相对 义 子义场方式不同的固定或动作方缢殪殉殍刎 场 “死”义式特殊 另外,可根据是否是“死亡语义场固有的词,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本来属于“死 亡”语义场的词和本来不属于“死亡”语义场的词。此类划分本文不做重点分析。( 见表2 2 ) 表2 2“死亡 类动词语义场划分( 二) 本来属于“死亡”语义场的词死薨天殇殂殁殒缢殪殉殍刎 本来不属于“死亡”语义场的词亡丧终毙没陨崩卒逝 ( 一) 上古汉语“死亡 类动词语义场的应用情况 本文按照汉语史将先秦到西汉划分为上古汉语的分法,选取礼记左传战国策 史记四部文献,考察这一时期“死亡”类动词语义场成员的使用情况。见表2 3 、2 4 、 2 5 、2 6 、2 7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所有文献只是对含有“死亡”义的音节词进行统计,没有 7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计的说明在该文献中没有出现或不表示“死亡 义。比如礼记中只是对“死亡 语义 场中的1 3 个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及其义位作分析,其余的8 个要么没出现要么不表示“死亡 义。 表2 3礼记中“死亡语义场中的( 1 3 ) 个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及其义位分析 死亡类动词死崩薨卒终没丧毙亡 夭刎殉殇 使用频率 2 2 21 61 69 18 32 84 5 763 7 1153 2 死亡通称 1 9 833 表 帝王之死 1 5 达 诸侯王之死1 6 的 大夫之死 2 0 意 引申为死 31 96 义 年少而死 l 2 2 射杀之死1 陪葬之死5 表2 4左传中“死亡 语义场中的( 1 4 ) 个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及其义位分析 死亡类动词死朋薨卒终没 丧毙殒夭 缢殪 殉殇 使用频率 4 4 02 95 33 5 7111 52 02 l 2 1l l 6l 死亡通称 3 8 91 3 帝王之死 表2 9 达 诸侯王之死 5 3 的 大夫之死2 9 7 意 引申为死 l112 02 义 年少而死 11 悬绳而死 2 l 射杀之死 1 1 陪葬之死 6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5战国策中“死亡”语义场中的( 1 0 ) 个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及其义位分析 死亡类动词死崩薨卒终殁 亡 殪殉刎 使用频率 2 8 01 221 1 05 622 7 0473 表死亡通称 2 1 82 达帝王之死5l2 的 诸侯之死 2 意 大夫之死 3 义 射杀之死 4 陪葬之死 7 抹勃而死3 表2 6史记中“死亡 语义场中的( 1 4 ) 个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及其义位分析 没殒 死亡类动词死崩薨卒终( 殁丧毙( 陨夭殪殉刎逝 ) 1 5 42 541 0 55 43 2 42 4 使用频率 l1 ( 9 )31385 84o43 ( 6 )5 死亡通称 1 2 0 65 表 1 达帝王之死2 3 的5 意诸侯之死 3 义9 大夫之死 8 5 2 引申为死 28 ( 6 )11( 1 ) 年少之死3 射杀之死 1 陪葬之死3 抹脖而死 8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归纳出:上古汉语“死亡 类语义场中共有1 7 个成员死、亡、没 ( 殁) 、薨、崩、卒、殪、丧、毙、殇、逝、陨( 殒) 、天、殉、刎、缢、终,它们都为单音 节词。根据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一般死亡子义场”,即“施 及对象无特殊要求”的词;第二层是“特殊死亡子义场”,即“施及对象相对固定 或“动 作方式特殊”的词。这其中有些既可以表示一般行进义,又可以表示特殊行进义。下面从“死 9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亡”子义场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进行分析。 1 一般“死亡 子义场 这一时期一般“死亡”子义场成员主要包括“死 、“丧 、“亡 、“逝 、“终”、“殁( 没) 、 “殒( 陨) ”“毙”。其中“死 、“丧 、“亡 、“逝为基本义,“终 、“殁( 没) 、“殒( 陨) “毙 为引申义。 “死”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是表示死亡的通称。说文解字死部:“澌也,人所离 也。从岁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 ,“死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由一个“步 字和一个 “人 字组成,“步 乃残骨之意,人居于残骨旁,做垂首凭吊状,形成了“死”的概念。 会意字本身就是以象形符号的组合来引发联想,形成新的字义,“死 这个字将人和残骨放 在一起,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死了,有别的人凭吊,也可以理解为人将变成残骨,表达生命消 亡的意思。庄子知北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关尹子四 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 这里是道家的说法,将生命看成气的聚合,气散则为死 义。又有礼记曲礼:“庶人日死。 礼记檀弓:“君子日终,小人日死。”这 里的死似乎就有了等级之分和褒贬之意。孔颖达疏:“庶人日死者,死者,澌也。澌是消尽 无余之日,庶人极贱,生无令誉,死绝余芳,精气一去,身名俱尽,故日死。 这里将死的 等级划分得相当明确,即贱人、庶人才称“死”,刘熙在释名释丧制就认定:“然死亦 通称。 尚书舜典说舜“陟方乃死”,舜是五帝之一,显然不是所谓的“小人 。论 语中用“死 达3 8 次之多,孔子自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孔子是“圣 人”,又最为知礼,显然不会自居小人之列。其中还多次直接说“颜渊死”,而颜渊是“圣门 的第一贤人。释名释丧制也道:“死亦通称。”“死”在这一时期用的范围特别广, 所列文献都已经用到。该词在所考文献中共2 0 0 6 例,占总用例的5 3 ,是为“死亡”类语义 场的主要用法,是上位义。这也与“死 不需要固定对象有关。 “亡 在上古汉语中作“死亡”义很少用。而用的最多的义项是“逃跑”义。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怀其璧,从径道亡”,国语晋语四“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史记陈 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在考察的四部文献中,只有战国策和礼记中有表 示“死亡 意思的。“亡 战国策中出现2 7 0 例,仅有2 例表示“死亡”义,在礼记 中出现3 7 例,仅有3 例表示“死亡 义。说文解字:“亡,逃也。 段玉裁注:“亡之本 义为逃,今人但谓亡,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这里就说明了 借“亡”所包含的不在、离去之意暗示死亡。这和今天的“某某去了 是一样的用法。“亡 表示死义的时期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周礼春官就有:“以丧礼哀死亡。” l o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丧”的篆体从哭从亡,说文解字哭部:“丛也。从哭从丛。舍意。丛亦聱。 段玉裁注:“凶礼谓之丧者、郑礼经目录云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 “丧”作 动词用是“失去”的意思,在上古考察文献中,总共出现7 1 7 次,仅有2 2 例表示“人死 之义。 “丧 大多数是作为名词用的,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 无礼。还有如“丧事 、“丧车 、“治丧 、“丧器 等。“丧”后跟宾语就作动词用,用的最 多的是“丧命 “丧亲“丧身 “丧室 等,如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 无以为宝。 “逝 在上古文献中已经出现,只是用的极少。说文解字定部:“往也。从走折 罄。蔼若誓。 广雅:“逝,行也。 在古语中经常使用该义,即表示去了,不在了。 如论语子罕:“君子可逝也。 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 这 里并没有表示死的意思。在所考察文献中只有史记中用了5 例,可见上古时期“逝 的主 要用法还是“去了,不在了”,而作为死亡的委婉说法是后来的意思。 “终在广雅解释中,用了“终”来为“殁 释义。“终”在说文解字里为“觫 丝 ,本义为把丝线缠紧。广雅:“终,极也;终,穷也。”集韵:“一日尽也。” 极、穷、尽,有了到达尽头的意思。生命到达尽头便是死,于是“终”也有了死义。列子天 瑞:“死者,人之终也。 礼记檀弓:“君子日终,小人日死。 在考察四部文献 中,“终 字出现了6 8 3 次,但大多表示“穷尽、尽头 义,只有7 例表示“死亡 义。可见, 这一时期虽然“终”字有表示“死亡 的意思但却不是最主要用法。 “没( 殁) ”作此义时读去声,本义是沉没水中。在上古时期都写作“殁 ,后来写作“没 。 说文解字:“没,沉也。”沉溺而不见引申为亡之意,进而表达死的意思。后来,表示 死义的“没”又写作“殁”,与“死”一样从步,表死亡之意。广雅释诂四:“殁, 终也。”左转中出现了1 次“没”,礼记出现了2 8 次有1 9 例表示“死亡 ,战国策 中写作“殁 出现2 例,史记中“没”3 2 4 例中只有8 例表示“死亡 ,“殁”出现6 例。可 见写作“没”有时表示“死亡 ,而写作“殁都表示“死亡 义。 “殒 同“陨,一切经音义引声类:“殒,没也。 “殒”后来也多见于古文 中,很多时候与“落、丧、命”等合用。在所考察4 部文献中,只有左转中出现2 例“殒 , 史记中出现了2 例“殒,9 例“陨”中仅有l 例表示“死亡 。“陨 主要是陨落的 意思,而“殒”却与“死亡”有关。 “毙”这一词出现的较早。本义为仆倒,即前覆,倒下,引申为死。现代汉语中,“毙 往往含有贬义,在部分古语中也有这类色彩,如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大部分情况下,“毙”仍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客观地表述死的这一事实,如左传成公 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 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一在考察4 部文献中,只有左传中 出现了2 0 例,史记中出现了2 例,其余2 部文献中都没有出现。可见,“毙 在上古汉语 中不是太常用。 2 特殊“死亡 子义场 这时期“特殊死亡子义场包括“崩 、“薨 、“卒、“天”、“殇 、“缢、“殪 、 “殉、“刎 。其中“崩”、“薨、“卒”、“天 、“殇 为对象不同的“死 义,“缢、“殪 、 “殉”、“刎 为方式不同的“死”义。 “崩 说文解字:“崩,山坏也。”。古时候认为帝王的权利是上天授予的,帝王是 天之骄子,因而被称为“天子 。他们代表着不可探知的“天”的意志来统治着尘世间的一切, 是天地之间的支柱,一旦死去就好像天崩地裂,似乎整个世界都将不复存在,因此用“崩 字形 容帝王之死,形象而又准确。“崩,山坏也。”( 说文解字山部) “崩者,自上颠坏之名。 “崩,坏之形也。崩,硼声也。 ( 礼记曲礼下) 与此相关的复合词还有“崩驾 、“崩 背 、“崩逝”、“崩殂 等等,均可用于形容帝王之死。谷梁传隐公三年:“高日崩, 厚日崩,尊日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 以其在民之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 大之,故不名。 皇帝居于万民之上,故其死之意义形同高山之倒塌,所以用“崩来表示, 以山之倒塌来喻帝王之死的重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崩 仅用于帝王、太后或皇后之死, 可见其含义及用法的重大庄严。之前提到的“殂”,也曾与“崩 连用同表帝王之死,如诸 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后渐有分别,正统之君一律称“崩 ,偏 闺之君则有称“殂”。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的等级格局 要求“上下有序 ,不同人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也有与其对应的死谓。礼记曲礼:“天 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庶人日死。“崩”在所考察的四部文 献中都出现,2 8 4 例表示“帝王之死 之义,占这一时期总用例的7 6 。 “薨 说文解字:“薨,公侯卒也。”“薨 表示巨大的成群的声音,释名释 丧制:“薨,坏之声也。 诗经周南:“螽斯羽薨薨兮。诸侯地位仅低于天子, 故也需要有一定影响意义的委婉语表示其死义。唐书百官制:“凡丧j 二品以上称薨, 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阜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阜太后等身故称 “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相关的“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 逝”、“薨落”、“薨陨”、“薨谢”等复合词也具有同样的表达功能,多专指诸侯王之死。 1 2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薨”在所考察的四部文献中出现1 0 0 例,占这一时期总用例的7 6 。 “卒”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本义是古代供隶役穿 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这是卒作为名词的用法。礼记曲礼: “大夫死日卒,寿考日卒。”从这里可以看出,“卒 作为死义,和“君子日终 的“终 一样,不单单是委婉地表达死,还有了比较好的意思,即死得有身份,还活到一定寿命。“卒” 在所考察的四部文献中,总共出现1 6 1 2 词,其中1 1 7 2 例表示“士大夫死 之义。相比“崩“薨”, “卒”的次数明显增多,这也是因为士大夫本身比天子、诸侯多。 “夭”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是屈,摧折。说文解字:“天,屈也。” 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天者头之曲。论语述而:“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圳天 的另一个意思是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如释名释丧制:“少壮而死日夭。”礼 记王制“不妖夭。刀在所考察文献中表示未成年而死的总共出现5 例,使用频率极少。 “殇”从岁( e ) ,伤省声。“步”是剔肉剩下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是未成年而死。 释名释丧制:“未二十而死日殇 。郑玄:“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伤者。一仪 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 下皆为无服之殇。”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如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 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殇 在所考察四部文献中出现2 3 例,其中礼记中出现2 3 例,左传中出现l 例,可见这一时期“殇 的用法并不广泛。 “缢”从糸( m i ) ,益声。从糸,与丝绳有关,本义为吊死。说文解字:“缢,绞也。 段注:“绞缢必两股辫为之。缢死必两股为之,以其直悬也,故亦谓之经。”如:左传宣 公十四年“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在所考察四部文献中只有左传中出现2 1 例,其 余几部文献中均未出现。 “殪”从步6 ,壹声。歹,剔肉残剩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是死。多用于射杀 之死,如国语晋语注:“一发而死日殪。 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抽矢,城射 之,殪。 在所考察四部文献中出现1 6 例,左传中出现1 1 例,战国策中出现4 例,史 记中出现1 例,礼记中没有出现。可见,用于射杀之死的“殪”多出现在描写战争的文 献中。 “殉”从歹( 本作步) ,旬声。步( 色) ,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是 殉葬,以人从葬。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 申亥以其二 女殉而葬之。 在所考察四部文献中出现2 1 例,左传中出现1 6 例,战国策中出现7 例, 史记中出现5 例,礼记中出现3 例。着反映出“殉”在封建社会早期逼迫活着的妻妾、 1 3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奴隶等陪同死人埋葬,也指用偶人或器物等随葬,是一种野蛮暴行。 “刎 从刀,勿声,本义为割脖子。说文新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