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摘要 陶望龄是晚明“公安”派与“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不仅与“三袁”有密切来 往,对公安派创作理论有补正之功,而且对泰州后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之贡献。但是,检点 相关文献,对陶望龄的研究要么专论文学创作,要么仅述学术成就,很少有全面研究者,且 零丁三五,屈指可数,这与其“模楷人伦而不为标,经纬当世而密其绪”的时人评语极不相 称。本文拟以哲学统观文学,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从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 着笔,对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对陶望龄其人其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陶望龄; 哲学思想: 诗文创作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a o w a n g l i n g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m b e ro f“g o n g a n a n d “t a i z h o u s c h 0 0 1 s h eh a st h ei n t i m a t ei n t e r c o u r s ew i t h“s a n y u a n ”a n d m a k e s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 i rt h e o r y m o r e o v e r ,h ea l s op l a y s a1 e a d i n gr 0 1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i z h o u ” h o w e v e r ,i fw e1 0 0 ku p t h er e l e v a n t1 i t e r a t u r e ,i t i se a s yt of i n d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so n t a o w a n g l i n gj u s t f o c u so ne i t h e rh i s1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o r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1 e ta l o n et h ew h 0 1 ec o n c e r n a n dt h en u m b e ri sv e r y1 i m i t e d , w h i c hi s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lt oh i s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a tt h a tt i m e t h u s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s o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i nh i sa g e , ic h o o s et h i st o p i c a st h et h e m eo fm y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h i c hi sm a i n l ya b o u t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e m a n de s s a y ,h o p i n gt oh a st h e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f o rt a o w a n g l i n ga n dh i s 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t a o w a n g li n g : 1if ep h i1 0 s o p h y : p o e ma n de s s yw o r k s 内容提要 摘要 陶望龄是晚明“公安”派与“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不仅与“三袁”有密切来 往,对公安派创作理论有补正之功,而且对泰州后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之贡献。但是,检点 相关文献,对陶望龄的研究要么专论文学创作,要么仅述学术成就,很少有全面研究者,且 零丁三五,屈指可数,这与其“模楷人伦而不为标,经纬当世而密其绪”的时人评语极不相 称。本文拟以哲学统观文学,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从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 着笔,对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对陶望龄其人其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陶望龄; 哲学思想: 诗文创作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a o w a n g l i n g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m b e ro f“g o n g a n a n d “t a i z h o u s c h 0 0 1 s h eh a st h ei n t i m a t ei n t e r c o u r s ew i t h“s a n y u a n ”a n d m a k e s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 i rt h e o r y m o r e o v e r ,h ea l s op l a y s a1 e a d i n gr 0 1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i z h o u ” h o w e v e r ,i fw e1 0 0 ku p t h er e l e v a n t1 i t e r a t u r e ,i t i se a s yt of i n d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so n t a o w a n g l i n gj u s t f o c u so ne i t h e rh i s1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o r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1 e ta l o n et h ew h 0 1 ec o n c e r n a n dt h en u m b e ri sv e r y1 i m i t e d , w h i c hi s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lt oh i s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a tt h a tt i m e t h u s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s o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i nh i sa g e , ic h o o s et h i st o p i c a st h et h e m eo fm y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h i c hi sm a i n l ya b o u t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e m a n de s s a y ,h o p i n gt oh a st h e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f o rt a o w a n g l i n ga n dh i s 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t a o w a n g li n g : 1 if ep h i 1 0 s o p h y :p o e ma n de s s yw o r k s 土l - l 日u 吾 余懋孳的歇庵集小引载:“海内二十年来,远近识不识,靡不称有陶会稽先生。其 士子则曰今王唐也,艺至是,其作者则日再见坡仙矣,里社妇孺、缁流耆宿交口赞日是竺乾 古先生,而缙绅之理性命者又日是慈湖、阳明再世也。”此言是余氏对陶望龄生前的赞语, 据此观之,陶望龄于时名望之高,非一般人可相比肩。 陶望龄是晚明心学家,狂禅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与 “三袁”过从甚密,其文学思想与创作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另外,从地域文学与文化的 角度看,陶亦是当时越中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之一。但是,检点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于 哲学,陶望龄没有王艮、罗汝芳等人的光彩;于文学,也没有徐渭、袁宏道等人的锋芒。今 日之陶望龄似乎已被淡忘,有关他的研究成果也只有零星数篇。纵观文学史,这种生前荣耀、 亡后寂寥的现象并不少见,故而,实有探讨的必要。 陶望龄( 1 5 6 2 1 6 0 9 ) ,字周望,号石篑,因自名其居为“歇庵”,故而又称“歇庵先生” 圆,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父承学,南京礼部尚书。望龄少有文名,举万历十七年( 1 5 8 9 ) , 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授编修,历官国子祭酒。卒谥文简。著有歇巷集二十卷( 明 万历乔时敏刻本) 、陶文简公集 十三卷( 明天启七年陶履中刻本) 、解庄十二卷( 明 天启元年茅兆河刻套印本) 及解老等。明史、明诗记事、绍兴府志等对其生平 及成就有相关介绍,而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在大陆的学术界到九十年代才初见端倪,如周 群先生的文道并焕儒释兼综一一论陶望龄的学术和文学回、发先声于馆阁的陶望龄 ,首都师范大学朱俊玲的博士论文公安派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吴倩的硕士论文论陶望 龄对公安派文学思想的调剂与补充等,这些论文多着眼于陶望龄的文学成就,且强调其为 公安派成员的一面,并没有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案进行系统研究。另有台湾柳秀英的陶 望龄文学思想研究亦是如此。再有,台湾东海大学杨正显的陶望龄与晚明思想,虽 是从心学、理学、佛禅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也是只着一点、不及其余,忽略了其在文学上作 用。 相比较而言,关于袁宏道及公安派,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已有评论,且3 0 年代至4 0 年代 已取得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成果,如任访秋先生的袁中郎师友考 、袁中郎评传 、 o 陶望龄歇庵集,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o 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歇庵集附录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集初名为歇庵集,陶文简公集依此集而刻,此本书u 有“水天阁”三字,故又题为水天 阁集。刻水天阁集凡例载:“初刻类分二十卷,今分定十三卷。馆课二卷、功臣传一卷,共计一十六 卷。行略、祭文原非手笔,今悉删去,以俟另梓。” 国周群文道并焕儒释兼综一一论陶望龄的学术和文学,南京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周群袁宏道评传,第3 1 4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柳秀英陶望龄文学思想研究,高雄帅范大学图文所,1 9 8 9 年硕士论文。 o 杨正显陶望龄与晚明思想,历史学系,1 9 9 9 年硕士论文。 任访秋袁中郎师友考,师大国学从刊,1 9 3 1 年,第l 卷,第3 期。 o 任访秋袁中郎评传,师火月刊,1 9 3 3 年,第2 期。 1 郭绍虞先生的性灵说等均属此例;到8 0 年代后至今“除去赏析性的文章外,约有6 0 多篇论文和四部研究专著,这还不包括其它专题研究中涉及到袁宏道及公安派的内容。”留其 中以黄仁生先生的论公安派副将江盈科的文学思想 、论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的过程 及其地位,何宗美先生的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 、明未清初文 人结社研究 、公安派结社考论等为代表。这些论文与著作虽与陶望龄研究并无直接 关系,却或多或少对全面了解陶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黄汝亨称陶望龄:“模楷人伦而不为标,经纬当世而密其绪。” 万历三十七年( 1 6 0 9 ) , 陶望龄病卒,“于时,士废书,贾废市,里族远近人,举皇皇如弱丧。 陶氏生前身居华要, 位高名显,卒后却有“托根只拟在林丘,照影寒潭淡淡流” 的幽寂,其学术成就与诗文价 值绝少为人关注。本文拟以哲学统观文学,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从陶望龄的哲学思 想、诗文理论与诗文创作着笔,对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对陶望龄其人其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o 郭绍虞性灵说,燕京学报、1 9 3 8 年第2 3 期。 圆贾宗普袁宏道与公安派研究论文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1 9 卷,第4 期。 黄仁生论公安派副将江盈科的文学思想,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回黄仁生论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的过程及其地位,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5 期。 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 0 0 3 年第4 期。 何宗美明未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版。 o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 0 0 5 年7 月版。 黄汝亨歇庵集序,歇庵集,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黄汝亨祭酒陶先生传,寓林集卷十一,明天启四年吴敬等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o 陶望龄盆菊吟,歇庵集卷十九,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奉,续修四库全书。 2 第一章陶望龄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陶望龄家世述考 陶望龄先世为江西浔阳人,后迁至越之会稽郡。“迁始宗阳公。陶系浔阳方塘季世 浔阳之裔,有为台守者,以世乱家焉,后徙越,居陶家坊。由坊居乡,自宗阳先生始。”宗 阳公即望龄十世祖幸五府君,其真正可考之祖亦始于此公,“系出浔阳,自宗阳公始详。” 兹据陶望龄的族谱传略先考行略、陶爽龄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及黄汝亨的祭 酒陶先生传等资料,将陶望龄的家族世系考证如下: 十世祖:陶岳,字宗阳,人称幸五府君。幸五,其行。幸五府君始居会稽陶家堰之南渚, “宗阳公,始居堰者也。” 生于元世,丑夷德,隐居不仕,自放于山水之间。 九世祖:陶义,人称山长府君。行昌三,幸五府君第三子。元末,推择署鹭洲书院,自 请罢还。明兴,典例改闲良,官诏征不起,与同郡侍制赵公傲等为文酒之游,泛舟赋答,人 称为高士。 八世祖:陶仲濂,人称菊庄府君。行纯四,山长府君长子。材敏多通,经史具专。丁未 ( 1 4 2 7 ) ,讲学于长春观,“名冠舍中”。府君以详雅善,乡党爱敬之。 七世祖:名轶,人称乐淡公。事不可考。据陶望龄的先考行略记载:“陶氏始居绍 兴府城,实白台徙,再徙陶家堰。起幸五公,再传至菊庄公,讳仲濂。始大菊庄生乐淡公, 讳谋。乐淡生东皋公,讳璇。皋生介庵公,讳愫。” 据此,可推乐淡公为菊庄府君子,东 皋公为乐淡公子。 六世祖:陶璇,字宗玉,人称东皋公。耆年赐爵,为布衣时,已称善乡党。此公“躯体 颀然,容貌毅然,立行挺然,修髯洪款,心直行端。为宗长,宗人无外内者,皆知敬信。” 高祖:陶愫,字诚之,人称介庵公,东皋府君子。美丰仪,善谈论,性行挺挺,言动皆 依礼法,从侄庄公甚敬之,没,为之志墓。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中载:“业儒未仕, 配金,实维高祖考妣。”又,歇庵集卷十五族谱传略世传第六载,此公刚直, “人有过谬,诮让无所隐,虽得怨招侮,不能易也。倜傥不事事,平居歌诗奕棋而已。” 陶望龄族谱传略,歇庵集卷十五,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黄汝亨祭酒陶先生传,寓林集卷十一,明天启四年吴敬等刻本,四库禁毁书从刊。 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陶望龄歇庵集附录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族谱传略,歇庵集卷十五,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六,明万历乔时敏、土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族谱传略,歇庵集卷十五,明万历乔时敏、手心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o 陶望龄歇庵集附录,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五,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3 曾祖:陶试,字世誉,人称方塘府君。为诸生,七举不利。嘉靖某年,领乡贡,授镇江 府儒学训导。居半岁,卒于官。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陶承学”条载:“祖陶试,卒 年六十一。”又,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中载:“方塘府君,讳试,配马,实维曾 祖考妣。”此府君为人坦中朗识,知命乐天,善歌诗,好击鼓。性至孝,弟妹婚嫁,殚力 营办,不私所有。与族兄东洲公以襟度相许,交好无间。其妻马氏系出名门,柔和敏慧,通 书史,诵语孟,尝拥絮口授诸孙。万历初,赠府君工部右侍郎,马氏为淑人。 祖父:陶廷奎,字应夫,人称庸斋府君,方塘府君长子。弱冠补庠生,以选入稽山书院, 累举不第。嘉靖戊申( 1 5 4 8 ) ,贡于礼部,继授武学训导 x 鹱蓁蕊量藏霞羹一一重 需薹蓁藤,器爨蚕翥嚣磊墼娶薹攀蓁季;照薹i 刮陶臻隐i ! ! ! i 垂能羹藤羹;。陶l l k 蓁塑型| i 萋= 奏霎鲢鬯霪羹硷;8 藿蓟鋈。一i 基笔蔫霭;霎竖琴叁鏖基雾墅 x ,软件2 0 0 8 赘于商,入长安,遍交诸名公。” 次年( 1 5 8 1 ) ,仲兄益龄卒,望龄返会稽。歇庵集卷十四亡兄虞仲传:“以疾卒, 时大人方罢礼部尚书,归舟次于杭,辛巳( 1 5 8 1 ) 三月廿三日也。”又,歇庵集附录先 兄周望先生行略载:“先大人解官归,虞仲且厌世去,先生悲恸,趋而还。” 陶望龄有偶述先兄虞仲遗迹,悲不自胜,因忆别后寄诗,有青山病色之句,漫赋八绝 以记之: 离颜病色总堪怜,一去尊前路几千当日已愁京洛远,谁知顿隔九重泉 ( 其二) 强思往事犹堪记,欲写还休恨转增忽忆当初官舍冷,半窗斜月共残灯( 其八) o 似论无论、寓哀感于片言,足见望龄与仲兄手足情深。 万历十年壬午( 1 5 8 2 ) ,陶望龄再入京,师从于黄洪宪。黄洪宪( 1 5 4 1 一1 6 0 0 ) ,字懋中, 号葵阳,浙江嘉兴人,综子。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黄洪宪条载:“隆庆五年( 1 5 7 1 ) 进 士,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尝奉使朝鲜。洪宪以文受知张居正,居正败,共诬以逆。 因与众不合归,卒年六十。”有銮坡制草、朝鲜国纪、玉堂日钞、碧山学士等集。 据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载:“壬午( 1 5 8 2 ) ,罢试,复之燕,受业于槁李黄先生之门。” 槁李,即为今浙江嘉兴,此时黄洪宪位居华要,文名远播,后陶望龄之学“若天海不可摹 绘” ,黄氏之功不可没。黄洪宪有銮坡制草集,陶望龄为之作序:“有明翰林学士槁李 黄公,裒其演论之言为四卷,题曰銮坡制草,其门士陶望龄序而刻之。” 万历十二年( 1 5 8 4 ) ,陶望龄自京返,补试于睦州( 今浙江建德) 。陶爽龄先兄周望先 生行略载:“甲申( 1 5 8 4 ) ,复自燕返,补试于睦州。时闽儆庸林公视学两浙,有知人鉴。 见先生牍,绝叹赏以为浙士无两,悬花红遍索之。会先生已发去,乃檄冠其先所试士子。” 明年( 1 5 8 5 ) ,以第二人举于乡,当是时,“伯兄德望亦举丁留都,人相与慕羡之,先生不屑 也。都试罢还,读书土城山,荫竹面流,啸咏自得。” 望龄虽无意功名,大有超然出世之风, 却深系百姓疾苦,如其作于此年的悲哉行: 北人苦旱南苦雨,近闯燕赵多如此。南天春夏少日晴,五湖水漫三吴平。床下 蛙鸣食悬釜,田畴水底无人耕。秋风高原绝禾黍,扣门已是求输征堂上官人猛如虎, 黄汝亨寓林集卷十一,明天启四年吴敬等刻本,四库禁毁书 o 陶望龄亡兄德望传,歇庵集卷十四,明万历乔时嘿;事薹蠹弹蕴。馨爨錾集霆矛j 喜掣盔盟霎胞遴刻本姜。i琵琶菩i羽婪薹萎。蒌莺尝铺懋唆,雩犍雾孵善;墓墅必霎w猩j 妻州酗牢i 趣硝旧! 甏:霎瀵鹜重基,娜面醐藿胥:袋蓬薹营孥幽; 囊霍雾雁萋镝。马溪f勒i型姻莲堪i掣蔚囊;裂堕必厍全书霈型主一 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同上。9 中载: 弟闲时颇以古今诗集妄加校勘,益信何、李诸人直是浅陋,欲拣择数篇以备一代之 作而难于下手,乃知白沙、荆川辈真可人也 弟犹记小学堂时,挟书听先生讲说,席未稳,已眼重欲睡矣。 可见,陶望龄与焦弦不仅谈诗论文,且多涉及日常趣闻,虽然两人年龄相距二十余岁,却相 当友善。陶望龄卒后,焦弦祭文悼之日: 念世事之如幻,同一尽于百年,方峨峨而玉立,忽茫茫而飙旋。手遗札以自疑,欲 相从而靡缘,涕汰澜而莫禁,聊寓哀于片言。 其情感之深,读来自现。另外,由焦弦选、陶望龄评,朱之蕃注的新镌焦太史汇选中原文 献二十四卷 也是二人关系甚笃的例证。 吴道南( 1 5 5 0 一1 6 2 3 ) ,字会甫,崇仁( 今属江西) 人。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吴道南 传载:“万历十七年( 1 5 8 9 ) 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天启初,以覃恩即 家进太子太保,居二年卒,赠少保,谥文恪。”有曙谷集、吴文恪公文集,其事迹亦 见于静志居诗话卷十六吴道南条。陶望龄与吴道南为同年进士,往来密切。吴文 恪公文集卷二十八柬陶石篑并与怀焦漪园年丈云: 一别风尘十载余,重来颜发尚如初。君从天禄嘘藜杖,我自家山问草庐。讵撮现歌 燕市筑,可堪孤寂子云居。千秋大业终只壁,潦倒无能独愧予。 一慕藜杖,一羡草庐,名为二物,实则归一,沉郁顿挫而又不失闲情雅意。万历二十五年 ( 1 5 9 7 ) ,陶望龄父陶承学年八十,吴道南作大宗伯陶泗桥先生八秩以贺:“大宗伯泗桥 先生,于今岁某月某日,导引浮提世界八十年矣。” 万历十七年( 1 5 8 9 ) 不仅是陶望龄仕途得意的一年,也是其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发生转 折性变化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陶望龄结识了袁宏道。据周群先生公安三袁年表 “公元1 5 8 9 年万历十七年己丑”条载:“宏道二十二岁,应试下第归。焦兹、陶望龄、 o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圆陶望龄歇庵集附录祭文秣陵焦漪园条,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国焦兹选、陶望龄评。朱之蕃注新镌焦太史汇选中原文献,明万历二十四年汪元湛等刻本,四库存目 丛书。 o 缩印本百纳本二十四史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卷二十八,明崇祯吴之京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o 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卷十八,明崇祯吴之京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1 1 黄辉及进士第,宏道与其相识。”袁宏道( 1 5 6 8 1 6 1 0 ) ,字中郎,号六休,与兄宗道、弟 中道并才名,时称“三袁”。明史卷二百八十八袁宏道传载:“年十六( 1 5 7 3 ) 为诸 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间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 1 5 9 2 ) 进士,归家下 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 其事迹亦见于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袁稽勋宏道、 静志居诗话卷十六袁宏道条。有锦帆、解脱、潇碧堂等集。 “三袁”中,陶望龄与袁宏道最为投缘,据公安三袁年表“公元1 5 9 6万历二十 四年丙申”条载:“陶望龄偕诸人来吴,邀宏道同游洞庭,因宏道病未果。”公元1 5 9 7 万 历二十五年丁酉”条载:“宏道三十岁,继上两牍求去,获准。春,解官去。与陶望龄作东 南之游。”陶望龄第五泄序中亦载:“丁酉三月廿日,公安袁宏道、歙方文侯、山阴王赞 化、会稽陶望龄、爽龄同游。”可推二人过往甚密、多有山水之游,袁宏道也有“四月不 得一字,悬念殊甚” 之语,可与之参证。另外,两人的书信中多有论禅语,如袁宏道答 陶周望: 原兄勿以习气之浅深论人,以定力之粗细论道也 弟往见狂禅之滥,近溪而下,真可恨者也愿兄高着眼,莫落断常坑也国 又答陶石篑编修中载:“得来札,知两兄在家参禅。世岂有禅得明白的禅,若禅可参得 明白,则现今目视耳听,发竖眉横皆可得明白矣。”陶望龄在与袁六休中也说:“此事 如磨镜,当投药时,反益其暗,及药垢并尽,光莹自然胜前。” 此处陶氏意欲论文学,却以 禅宗中怀让以磨镜启示马祖“坐禅岂能成佛”的典故喻之。再如,“学道六七年,心胆如婴 儿。见人面羞涩,无人意欲啼。” 亦是此例。 陈田曾如此评陶望龄对公安派的态度:“公安楚咻,始于伯修。黄平倩、陶周望与伯修 周馆,声气翕合。中郎稍晚出,推波助澜,二人益降心从之。” 观陶氏文集中有关“三袁” 之只言片语,可知此论非虚,此处仅举其对袁宏道之言论证之,如“袁中郎礼部天才,秀出 早年。”1 1 “我心实敬君,君心亦予爱。桃根伤以僵,李树岂能代? ”1 2 等皆是此例。袁宏道 对陶望龄也倍为推崇,其答陶石篑中载:“寄来诗文并佳,古胜律,律胜文,至扇头七 。周群袁宏道评传附录,第4 1 9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圆缩印本百纳本二十四史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周群袁宏道评传附录,第4 2 0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国陶望龄歇庵集卷一,明万历乔时敏、王麻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袁宏道与陶石篑,潇碧堂续集卷九,明万j 力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袁宏道潇碧堂集卷十九,明万历刻本,l 几i 库禁毁书从刊。 o 袁宏道潇碧堂续集卷九,明万历刻本,四库禁毁书从 x 言律尤为奇绝。”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陶祭酒望龄中载:“万历中年,汰除王、李结习, 以清新自持者,馆阁中平倩、周望为眉目。”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下) 十六卷亦载:“周 望早年诗格清越,超超似神仙中人。中岁讲学逃禅,兼惑公安之论,遂变芸夫荛竖面目。白 沙在泥,与之俱黑,良可惜也。” 此论不仅道出陶望龄诗文创作的变化,还指出此种变化的 原因在于其“讲学逃禅”与“兼惑公安之论”,从陶氏与袁宏道的交往可以得证。 万历十九年( 1 5 9 1 ) ,长兄陶与龄卒,陶望龄归会稽。歇庵集附录先兄周望先生行 略载:“辛卯( 1 5 9 1 ) ,德望复弃世,先大人悲且病。先生闻讣,请告归,以慰亲志。退即 与爽龄论学,得奇书共读之:闻疑义共析之。寒暑弗辍。既有所觉,复日:此依文解义, 不足用也,舍之求自得于心,然后可。朝夕视先人人膳,相与征论于前,问有微中,则先 大人为一解颜,病亦渐损。”回万历二十二年( 1 5 9 4 ) ,补原职,修国史。歇庵集附录先 兄周望先生行略:“甲午,奉命诣阙补原职,同修国史,撰开国功臣传。会南充陈阁学卒于 位,史局辍,遂弗竟厥绪。乙未分校礼闱,得今庶子汤嘉宾等共十九人,皆一时知名士。”固 并与此年结识袁宗道、黄辉。歇庵集附录先兄周望先生行略:“甲午( 1 5 9 4 ) ,奉命诣 阙补原职,同修国史交公安袁宫谕伯修、南充黄宫庶平倩,日相究竟,遂有诣入,乃与 爽龄书言:此事本非难构,读书人聪明闻见,自塞自碾耳。又云:吾近与袁伯修先辈及 一二同志游,消释拘累,受益不浅,然尚有不疑之疑,须于虚空中大踏一步,方始净尽。 是年考满既推恩父母、封嫂商孺人。日:吾持此可以归矣。” 袁宗道( 1 5 6 0 一1 6 0 0 ) ,字伯修,号石浦,公安( 今属湖北) 人。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袁宗道传载:“万历十四年( 1 5 8 6 ) 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进编修,卒官右庶子。泰昌 时,追录光宗讲官,赠礼部右侍郎。”又静志居诗话卷十六袁宗道条载“自袁伯修 出,服习香山、眉山之结撰,首以白、苏名斋,既导其源,中郎、小修继之,益扬其波,由 是公安流派盛行。”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庶子宗道条载:“伯修在词垣,当王李 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厌薄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 名其斋日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其才或不逮于二仲,而公安一派实自伯修发之。” 有 白苏斋集行世。 袁宗道有陶石篑寄书云:“不见士行久,音容两地疏。迢遥千里外,珍重八行书。 袖书那忍置,一诵一踌躇。” 陶望龄亦有怀伯修先生近体四章,其二云: 袁宏道潇碧堂续集卷九,明万历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圆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下) 十六卷,第四六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固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歇庵集附录,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同上。 同上。 o 缩印本百纳本二十四史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第网六四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第五六六页,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四,明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1 3 楚越应非异,无何其一乡逢迎童仆惯,坐起主宾忘剧语惊河汉,悲歌托凤凰 知音吾敢附,未讶接与狂。 是年,袁宗道居京官春坊中允圆,陶望龄考满返越,其诗当作于二人别后。前者持书反复诵 读,不忍放置,后者忆昔旧景,宛然在目,二人关系之笃,由此可探。陶望龄在与其弟爽龄 的书信中也说:“吾近与袁伯修先辈及同好三四人游从甚密,虽未能了当大事,而受益不浅, 且消释拘累,共逃于形骸礼数之外,可谓极乐。” 陶望龄的诗文颇有盛名,袁宗道亦常激赏, 如其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中评日:“览镜诸作,绝似元白;五泄六咏 非坡老不能为也;怀弟诸篇俱佳,七言尤胜。”事实上,陶望龄的成就与袁宗道的影响 是分不开的,如,陶望龄在歇庵集卷十一与袁石浦中说:“仆比日诗学、禅学俱觉 长进,恨不得与吾丈面商之耳。” 万历二十五年( 1 5 9 7 ) ,袁宏道与陶望龄等作东南之游,此间袁宗道与陶望龄亦有书信 往来。如其陶编修石篑中有:“得兄与黄慎轩书,知近日杖屡在天台、雁荡间,同游者 为我家中郎。” 可推该文作于此年,同时亦能得知陶望龄与袁宗道不仅有诗文、禅学上的探 讨,在山水之趣上也有共同喜好。如“吴越间名山胜水、禅侣诗朋,芳闰精舍,新茗佳泉, 被兄数月占尽,真不虚以一归;而弟也,踯躅一室之内,婆娑数树之间,得意无处可说,虽 居闹市似处绝虚断壑耳! ”o 一处名山胜水,一居窄院狭室,两相对比,慕山羡水之意,尽传 笔端。 袁中道( 1 5 7 0 1 6 2 4 ) ,字小修。明史卷二百八十八袁中道传载:“十余岁作黄 山、雪二赋五千余言。长益豪迈,从两兄宦游京师,多交四方名士,足迹半天下。万历 三十一年( 1 6 0 3 ) 始举于都,又十四年( 1 6 1 6 ) 乃成进士,由徽州教授历国子博士、南京礼 部主事,天启四年( 1 6 2 4 ) 进南京吏部郎中,卒于官。” 其事迹亦见于列朝诗集小传丁 集中袁仪制中道、静志居诗话卷十七袁中道条。有珂雪斋集行世。 陶望龄与袁中道的始交往时间虽无可考,但中道从两兄宦游京师,陶望龄与袁宏道的交 往时间可推至万历十七年( 1 5 8 9 ) ,则前二者的始交往时间亦应在此间。袁中道有陶太史 周望云: 丘山视死生,埃尘睇荣贵癯质载清心,居然有道气秋月凛孤光,芳兰在寒卉。 怪石响清泉,差足比风味石火电光身,惟君独也畏人以谓温和,我以为果毅西 。陶望龄歇庵集卷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圆周群公安三袁年表,袁宏道评传附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陶望龄甲午入京寄弟君爽书,歇庵集卷卜二,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四,明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一,明万历乔时敏、壬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五,明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o 同上。 缩印本百纳本二十四史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袁中道 珂雪斋前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1 4 殷勤驿楼月,得似汉京时 以落霜、去雁等意象烘托,景语不多,离情已浓,点染传神,尽在其间。再如歇庵集卷 二赠黄昭素年兄请告还嘉陵其一:“巴山万重高,巴水千重深。谁令东西人,而与子同 心。” 浅切平淡,直言其情,与前者相较,可谓异曲而同工。 万历二十二年( 1 5 9 4 ) ,陶望龄晤袁宏道、谒周汝登。陶爽龄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 载:“甲午( 1 5 9 4 ) ,奉命诣阙补原职,同修国史复请告返越,道吴,从吴令袁中郎语。 三日上剡溪谒海门周子,嗣是咨请扣击,往来靡然间。每自膺日:吾此中终未稳在一日。 读方山新论,手足抹舞趁语夷龄口:吾从前真自生退屈矣。一 周汝登( 1 5 4 7 一1 6 2 9 ) ,字继元,号海门,嵊( 今属浙江) 人。“万历五年( 1 5 7 7 ) 进士, 累官南京尚宝卿。”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周汝登传载:“汝登更欲合儒释而会通之, 辑圣学宗传,尽采先儒语类禅者以入,万历世士大夫讲学者多类此。” 其事迹亦见于明 儒学案卷三十六尚宝周海门先生汝登、民国嵊县志卷十四。有海门先生集、东 越证学录等。 周汝登为陶望龄的老师,望龄之学多得其传。明儒学案卷三十六文简陶石篑先生 望龄载:“先生之学多得之海门,而泛滥于方外。” 又,歇庵集卷三海门文集序中 载: 望龄蒙鄙,获以乡曲事先生,受教最久舍而北来,先生忧其日趋于艰僻,莫知返 也,投之以药言,意甚苦,具在刻中,每展读,未尝不渐愧汗下。 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六中载有送太使石篑陶公北上序可与之参证。再如,陶望龄与 周海门先生中载: 老丈真知妙悟,犹有无常迅速之言,若弟者,于疑与信两无所据,悠悠碌碌,日月 其滔,惟忧愧之怀,颇倍往日耳! 余山阴倡会殷勤,如惠然肯来,弟亦当摄衣以从也。 据此,陶望龄与周汝登不仅有师生之情,更具友朋之意,以至“久不奉晤言,渴思趋谒”。 o 陶望龄歇庵集卷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歇庵集卷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歇庵集附录,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固明人传记资料索引,第3 1 6 页,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民国六十七年元月版。 囝缩印奉西纳奉二十四史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0 月版。 o 陶望龄歇庵集卷三,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1 6 望龄卒后,周汝登的祭文中言:“弟与兄谈朝闻夕可之学,而兄深研有获,死生之际,当自 脱然。乃弟犹不免为兄痛楚悲伤,岂以世俗之肝肠事兄,而未为知兄之深哉! ” 万历二十三年( 1 5 9 5 ) ,陶望龄归会稽,与友入灵隐。途中再会袁宏道。陶望龄新造 渡东桥碑记载:“万历乙未( 1 5 9 5 ) ,望龄与鹏江子同役礼闱,既竣,鹏江子遂奉命米司闱 事。其冬,望龄亦得请归会稽,再会之湖上,相与乘笱舆入灵隐。”陶氏游洞庭山记中 亦载:“岁乙未,予再以告归,道金阊,友人袁中郎为吴令。饮中语及后会,时方食橘日: 予俟此熟,当来游洞庭。” 万历二十四年( 1 5 9 6 ) 游包山回。九月,与袁宏道等游洞庭, 并于此年冬作游洞庭山记。歇庵集卷九游洞庭山记:“岁乙未,明年夏秋中, 中郎书再至,中前约,而小园中橙橘亦渐黄绿矣。遂以九月之望发山阴,弟君爽、妊尔质、 曹生伯通、武林僧真鉴皆相从万历丙申孟冬一日记。”万历二十五年( 1 5 9 7 ) ,与袁宏道游 五泄、天目等东南名胜。歇庵集卷十聊峰上人创庵疏:“万历丁酉,余与吴令袁中郎 游天目。” 又,公安三袁年表“公元1 5 9 7 年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条载:“宏道三十岁, 继上两牍求去,获准。春,解官去。与陶望龄等作东南之游。” 万历二十六年( 1 5 9 8 ) ,父陶承学卒,陶望龄居家治丧。陶爽龄先兄周望先生行略 载:“先大人弃养,先生率爽龄、祖龄治丧如礼,共寝恶室中。读礼之余,静然相对而已。” 是年,公安“三袁”于京结葡萄社,陶望龄与之往来密切。公安三袁年表载: 戊戌( 1 5 9 8 ) ,再入燕,先生官京师,中郎亦改官至,小修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 寺蒲桃林结社,往来者为潘尚宝士藻、刘尚宝日升、黄太史辉、陶太史望龄、顾太史天 峻、李太史腾芳、吴仪部用先、苏中舍惟霖诸公 又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紫柏祸本”条载: 己亥( 1 5 9 9 ) 、庚子( 1 6 0 0 ) 间,楚人袁玉蟋太史同弟中郎,与皖上吴本如,蜀中 黄慎轩最后到,浙江陶石篑以起家继至,相与聚谈禅学,旬月必有会,高明士太夫翕然 从之。 o 陶望龄歇庵集附录祭文嵊周海门条,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o 陶望龄歇庵集卷八,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同上。 陶望龄歇庵集卷一赠洞庭僧望西有序:“余以丙申( 1 5 9 6 ) 岁游包山”据此可推。明万历乔时 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o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周群袁宏道评传附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o 陶望龄歇庵集附录,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西周群袁宏道评传附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 9 5 9 年2 月版 1 7 万历二十七年( 1 5 9 9 ) 二月,陶望龄再访周汝登。题周只溪先生遗训卷海门先生父:“万 历己亥( 1 5 9 9 ) 春二月,望龄访海门先生于剡,相与泛舟曹娥江。出示此卷,余时初构哀疚, 读之增怆。”万历二十八( 1 6 0 0 ) 年,服丧满。歇庵集附录先兄周望先生行略载: “庚子( 1 6 0 0 ) ,服阕。” 万历二十九年( 1 6 0 1 ) ,转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歇庵集 附录先兄周望先生行略: 奉太夫人北上,复补原官无何,转太子中允撰述制诰。时东朝始建,覃恩被于庶 僚纶命委积,日数十轴未休。先生素赢劣,至是益倍,日:“吾乃用身命博禄邪。”即 思解去,耒果。时黄平倩及左侍御景贤、王大行道安等五六公皆先生友,适俱在,相与 朝夕。过从月余,平倩疾去。先生日:“子行吾亦从此逝矣。”归,请命于太夫人。太夫 人日:“吾崎岖此来,席未暖而遽去,何挈挈邪? ”于是改南徐为引身计,而当事者颇 见重,苦相絷维,不数月以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讲典试留京,事适竣,而爽龄亦滥举 浙闱,遂间归,携以报命,拜太夫人于邸中。太夫人为之粲然一笑。 此一时期的陶望龄可谓身居华要,位高名显。但陶氏认为名场难入,以一种“岂有心情向朱 紫”的心态隐于官场。 三、洞明世事、隐而自保( 1 6 0 2 1 6 0 9 ) 万历三十年( 1 6 0 2 ) ,陶望龄极为推尊的狂禅派人物李贽自杀于狱中。陶望龄作祭李 卓吾先生云:“先生没且塔矣,望龄始求以使事出,出且哭于塔院,既而不果。于是 属其友人王赞化修伊蒲之供,为辞以哭先生。” 李贽( 1 5 2 7 一1 6 0 2 ) ,字卓吾,泉州晋江人。“嘉靖卅一年( 1 5 5 2 ) 举人,万历中官姚安 知府。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 明史卷二百二十一李贽传载:“日引士人讲 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有 李温陵集、焚书、续焚书、藏书等行世。 陶望龄在奉刘晋川先生中载:“望龄在京师时,从焦弱侯游,得闻卓吾先生之风, 继得其书毕习之,未尝不心开目明,常恨不能操巾拂其侧。” 其对李氏的仰慕之情不言自明。 又如与焦弱候中载: 世上眼珠小,不能容人,况南京尤声利之场,中间大儒老学崇正辟异,以世教自任 者尤多,恐安放卓老不下,丈须善为之计弟意牛头、摄山诸处去城稍远,每处住几时, o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0 ,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国陶望龄歇庵集附录,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同一卜。 陶望龄览镜歇庵集卷二,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o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p q ,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国立中央图书绾编印,民国六十七年元月版。 o 缩印奉百纳本二十四史明史卷_ 二百二十一,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初版。 陶望龄歇庵集卷十一,明万历乔时敏、王应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 1 8 意厌倦时辄易一处,无令山神野鬼得知踪迹,则卓老自然得安o 短短数语,陶望龄对李贽的关切之情已如在目前。另外,辛丑入都寄君爽弟书中载: 卓老先生虽非真悟正见,而气雄行洁,生平学道之志甚坚,但多口好奇,遂构此祸。 当事者处之太重,似非专为一人卓老之不宜居通州,犹吾辈之不宜居官也 卓老之学似佛似魔,吾辈所不能定。 凡此种种,都说明陶望龄对李贽极为推崇,而李贽对陶望龄的影响也不容轻视。 万历三十一年( 1 6 0 3 ) ,妖书案起,陶望龄思归会稽。歇庵集附录一先兄周望先生 行略中亦云:“俄而妖书事起,当事者初无所适,有细人构其事,词连一二大僚。时上方 震怒,势将不可测。先生日:如此则大狱兴,后反覆相噬,祸必有所中。人臣不足惜,奈 朝廷何。既与所亲私言之,复诵言之当事者,当事者日:吾心也力为营求。事乃得解。 时王道安复以使去,先生居长安,块然无徒,日夜念会稽山水。会太夫人宿有火疚,在京师 久,烹煤饮硷,势乃增剧,意亦思归,计遂决。”同年,礼部尚书郭正域被沈一贯陷害,唐 文献、陶望龄等不顾个人安危前往解救。明史卷二百一十六唐文献传载: 沈一贯以妖书事倾尚书郭正域,持之急。文献偕其僚杨道宾、周如砥、陶望龄往见 一贯,日:“郭公将不免,人谓公实有意杀之”一贯局踏酹地若为誓者,文献日:“亦 知公无意杀之也。第台省承风下石,而公不早讫此狱,何辞以谢天下? ”一贯敛容谢之 望龄见朱赓不为救,亦正色责以大义,愿弃官与正域同死,狱得稍解。 其中,唐文献( 1 5 4 9 一1 6 0 5 ) ,字元徵,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静志居诗话卷十六载: “万历丙戌( 1 5 8 6 ) 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历中允,谕德,左右庶子,掌詹事,升礼部 侍郎,翰林院教习庶吉士。卒,赠尚书,加太子少保,谥文恪。” 有占星堂集。杨道宾, 字惟彦,泉州晋江人。明史卷二百一十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