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doc_第1页
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doc_第2页
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doc_第3页
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doc_第4页
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枣青斑病病因初探 李庆军1,2,杨小芹3,梁丽霞4,王洪涛4,刘成连2,原永兵2 (1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山东滨州256600;2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9;3桓台县林业局,山东淄博256400;4无棣县林业局,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为了探明冬枣青斑病的发病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防治方案,笔者在实验室提纯、回接了病斑处微生物,在枣园观察发病情况并进行施肥和喷药防治。结果表明,通过对病斑处进行微生物培养、纯化、回接,发现从病班处分离的链格孢菌回接冬枣上不会主动侵染,刺孔培养后也不会形成青斑。因此,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等微生物直接侵染引起。通过观察病斑在树冠和果实上的位置,发现青斑在树冠内堂发病率最高,为22.2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1.73%;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1.38%,由此可初步断定冬枣青斑病可能是缺钙引起;架设防虫网架并喷杀虫剂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杀菌、喷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对照,说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关键词:冬枣;青斑病;病因 :S665.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xx-0888 第一作者简介:李庆军,男,1980年出生,山东莱芜人,硕士,主要从事果树栽培和果园生态研究。通信地址:256600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凤祥名都22-404,E-mail:qingjunlee126.。 通讯作者:原永兵,男,1960年出生,山东文登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果树栽培和果实品质形成机理研究。通信地址:266109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实验室,TelE-mail:yybqau.。 :xx-09-04,修回日期:xx-02-27。 0引言 冬枣(ZizyphusjujubeMillvc.Dongzao)别名苹果枣、雁来红、冻枣、冰糖枣,是由普通枣变异而来1。冬枣含有19种氨基酸,总含量为0.985mg/100g,含蛋白质1.65%,总黄酮0.026%、烟酸0.87mg/100g2,含维生素C最为丰富,达350380mg/100g3-4,是苹果含量的70倍5、梨的140倍,是目前最高档的鲜食品种之一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枣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逐渐被发掘出来,近几年在环渤海地区发展迅速,目前在山东无棣、沾化,河北黄骅一带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百万亩,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7。xx年滨州市部分枣产区发生冬枣青斑病。发病初期,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淡绿色病斑,后发展呈不规则条形,常并伴有0.5mm左右突起和褐色圆形小病斑。感病后枣果即失去商品价值。xx年,仅无棣县因青斑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8亿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冬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xx年8月5日在无棣县部分枣园出现病情,比xx年发病早12天,并有发病更早、范围更大、危害更重的趋势。xx年和xx年病情扩展到无棣县和沾化县的大多数冬枣栽培区。因此,确定冬枣青斑病病因进而制定科学的治疗措施已迫在眉睫。 刘国利等8通过喷施代森锰锌、黎芦碱等有效控制了冬枣青斑病的发生,但对致病原因未作深入系统研究;吕景海等9认为,冬枣青斑病是因缺钙硼、过量使用激素、偏施N肥、虫害危害、环剥过度、土壤缺钾、病原微生物侵染等多种原因所致。但是,未明确哪一种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从分离回接冬枣青斑病病菌、分析病果分布规律和喷药施肥入手,初步探明了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发症状和防治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 套袋发病情况调查试验和青斑发生位置、部位田间调查试验于xx年9月18日在无棣县舜园枣业有限公司枣园进行。 喷施农药和叶面肥试验于xx年5月至9月进行,试验园设在海丰办事处冯铺村冬枣示范园(1号园)、棣丰办事处杨白杨冬枣示范园(2号园)和小泊头镇丁王庄示范园(3号园)。 1.2试验材料 试验园所栽品种均为鲁北冬枣,树龄15年以上,树势健壮,xxxx年都有青斑病发生。用于病原培养的枣果和健康果均于xx年8月13日和8月26日2次均采自无棣县水湾镇鞠家村冬枣园,共计67个枣果样品。本园采取常规管理,xx年、xx年青斑病病情严重。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分2批共随机摘取67个无机械损伤病果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回接试验。(1)调查青斑果实在树冠上的分布时,每10株树1组,3个重复,随机取组设计,分别观察枣树内膛、树冠外围的南侧和北侧随机观察20个果实的发病率10-11。(2)调查青斑在果实上的分布时,每组随机摘取100个病果,共3组,统计病斑部位12。防虫、杀菌和喷施钙肥试验设防虫、杀菌杀虫和施钙肥3个处理,以常规管理为对照,每处理10株树,3个重复,随机取组设计。 1.3.2病原培养从发病果实样品中随机取出已发病但表皮未损伤的枣果,取病健交界处切成直径约5mm的小组织块装入培养血内,每果取4块。在超净工作台内先用75%的酒精将组织块进行表面消毒约10s,然后用1%的次氯酸钠浸泡0.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在酒精灯上灭过菌的镊子将组织块取出,放在PDA平板上,每皿放4块,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检查记录培养结果。培养物分别以菌1、菌2、菌3表示。转管保存于4冰箱中待用13。 1.3.3病原菌的纯化,筛选将单孢分离纯化的菌株,置于PDA培养基上使其产孢,观察菌株培养性状,镜检孢子形态特征、测量孢子大小,初步鉴定到属或种。 1.3.4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用70%酒精棉球将枣果表面消毒,打孔器打取直径5mm的病原菌菌片,分别贴于枣果表面,每果接种2个位点,分针尖刺伤和无刺伤2种处理,每处理3个果实,保湿48h,以无菌水作对照。接种后枣果在28下保湿培养,5天后统计发病率14-15。 1.3.4防虫、施用钙素和杀虫杀菌试验试验设防虫、杀菌和施钙肥3个处理,以常规管理为对照,每处理10株树,3个重复,随机取组设计。防虫试验于枣树开甲后每10株树罩1个防虫网架,并于xx年4月中旬9月上旬每15天喷1次30%吡虫啉3000倍;杀菌试验从4月中旬9月上旬每15天喷1次大生M-45加3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施钙肥从4月上旬9月上旬每15天喷1次氨基态页面钙肥。 9月下旬按东西南北中每棵树取样调查100个果,统计计算病果率。 1.3.5统计分析用DPS7.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经培养,青斑病样品2批67个病果分离获得2种分离物。一种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呈绒状,灰褐色至黑色。菌丝匍匐于基质表面,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成簇,大多数不分枝,分隔,较短,褐绿色至暗色。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卵形,单个或成串着生于孢梗的顶端,大小极不规律,褐绿色、褐黑色至暗色。另一种分离物为白色,在培养基上呈绒状,57天后颜色逐渐变深变褐。 2.2病原菌回接试验 接种处理,1组为空白对照(滤纸沾无菌水后贴果皮表面);2组回接白菌,3组、4组回接褐菌,5组为病果对照。 空白对照的刺孔和不刺孔处理中各果均无感病症状;2组回接白菌的刺孔处理三果在刺孔处均有浅褐色病斑,但与自然发病的典型症状相比差异较大。不刺孔三果均无感病症状;3、4组回接褐菌的6个刺孔果在刺孔处有褐色至黑色病斑,与自然发病的青斑上的褐色小斑点症状吻合。取病果进行再分离,镜检证实为接种菌。经显微形态观察,确定引发冬枣青斑处褐色小点的病源为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各处理均未出现青斑,可见病斑不是真菌引起的。不刺孔各处理均未染菌感病,说明链格孢菌为腐生性真菌,主动侵染性差。 2.3青斑果实在树冠上的分布 青斑果实在树冠上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主要发生在树冠内堂,发病率为22.23%,而外围仅为2.27%,其中外围南侧发病率1.31%,外围北侧发病率3%。结果表明,树冠内堂发病率明显高于外围,外围北侧又高于外围南侧。这可能与树冠外围,特别是外围南侧通风16透光较好,蒸腾拉力强有关17。 2.4青斑在果实上的分布 青斑在果实上的分布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从横向看(见图2),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5%,其次为侧面占31%,阳面最少占14%;从纵向看(见图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5.67%,其次为中上部和中下部,分别占20.67%和21.67%。果实底部发病果占总病果的6.3%。果实顶部无发病现象。结果表明,果实向阳面发病轻,背阴面发病重。可见青斑病与光照、果实表面蒸腾拉力有关。有研究表明18,无论在果实生长的哪个时期,果肩处的钙含量最多,果实中部最少。这与枣青斑在果实上的分布情况相一致。此结果表明,低水平的钙含量可能是青斑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5防虫、杀菌和喷施钙肥试验 防虫处理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可见单独防虫不仅不能防治冬枣青斑病,反而使病情更加严重。喷施钙肥和喷杀菌剂都能有效控制发病,说明该病不是昆虫叮咬所致而与缺钙、真菌腐生有关19。这和刘国利等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架设防虫网架可使空气湿度增加,果面蒸腾受阻,妨碍了钙等微量元素的运输吸收,为真菌的滋生蔓延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3讨论 真菌回接试验过程中所分离出的链格孢菌不具有主动侵染性,刺孔侵染后也没有出现青斑,只有褐色圆形病斑20。这说明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直接侵染引起。通过防虫、杀菌、喷施钙肥试验,表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钙是细胞膜的结构物质21-22。钙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影响膜的相变和流动性23,并有利于维持膜的稳定性24。果实生理失调可能是由于膜功能损伤,引起代谢的分室作用遭到破坏所致25。因为:(1)白熟期发病。白熟期就是果实膨大期,这个时候果实生长很快,如果吸收不到足够的微量元素,就容易表现出缺素症。(2)病斑发生在背阴、蒸腾拉力弱的部位。蒸腾拉力越小越不利于微量元素的运输、吸收。(3)叶片越绿的树上发病越明显。这是微量元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的分布矛盾问题。叶片越强势,吸收养分的能力就越强,争夺了本该果实吸收的营养,故病情越严重。 要根除青斑病就要从地下到地上,从枣树发芽到结果落叶,进行全方位、全时段防治。(1)补充微量元素,均衡树体营养,增强枣树抗病能力。施基肥时每公顷施4575kg硝酸钙。在不影响果面光洁度的前提下适当喷施含钙叶面肥;(2)及时杀菌,防止病菌滋生。可选用大生M-45,石硫合剂,农用链霉素等;(3)选择吡虫啉、甲维盐等杀虫剂防治虫害,防止果面机械损伤。 4结论 虽然喷施杀菌剂能降低冬枣青斑病发病率,但链格孢菌回接时侵染症状与青斑病不同,说明真菌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喷施叶面钙肥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因此缺钙可能是冬枣青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缺钙导致果实抵御病菌侵染的能力下降,加上机械损伤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青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曲泽洲,王永蕙.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5. 2赵聪慧,张淑娟,张海红.鲜枣可溶性固形物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动态检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xx,12(3):210-213. 3何峰,潘勤,闵知大,等.枣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xx(1):702-710. 4石浩,王仁才,庞立,等.不同品种枣果实多糖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xx,42(19):6370-6372. 5LuRenfu,DanielEGuyer,RandolphMBeaydry.Determinationoffirmnessandsugarcontentofapplesusingnear-infrareddiffusereflectanceJ.JournalofTextureStudies,2000:615-630. 6孙福来,王文凤.渤海地区晚熟枣珍稀品种冬枣J.中国种业,xx(5):37-39. 7郭裕新.浅谈我国的冬枣资源J.落叶果树,1992(4):36-37. 8刘国利,孙洪雁,孟德辉,等.冬枣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农业科学,xx,4:80-81. 9吕景海,马仁贵,刘忠锋,等.冬枣青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初报J.中国果菜,xx(12):18-19. 10孟幼青,赵琳,林云彪,等.应用PCR检测柑桔黄龙病采样方法研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xx,35(4):20-21. 11杨艳荣,赵锦,刘孟军.枣吊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xx,22(z2):53-57. 12岳英,鲁晓燕,刘艳,等.梨不同品种果实硬度与果胶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北方园艺,xx(15):15-17. 13侯宇,闫跃龙,冯杉杉,等.香菇超高压保鲜中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xx,39(28):17563-17565. 14蔡衍山,杨青,罗凤来,等.香菇烂筒病原菌分离、鉴定与综合防治示范推广A.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C.xx. 15CHLiu.MediumoptimizationforglutathioneproductionbySaharomycescerevisiaeJ.ProcessBiochemistry,1999(34):17-23. 16肖厚贞,辛吉武,刘志威,等.芒果炭疽病生境生态位J.热带农业科学,xx,29(6):211. 17王慧瑜,赵玉安,贾耀军,等.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研究概况J.农药学学报,xx,7(2):104-108. 18边少敏.红富士苹果果实钙吸收规律及补钙技术研究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