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上古时期,人类便有了最简单的发声,直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 现,文字与音乐的结合就是当时艺术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这样一个诗乐的国 度中,讲究的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 是其花开两朵的并蒂枝,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至今仍然为众多文人倾心不已,陶 醉其中。唐诗宋词之佳作浩如烟海,其艺术成就更让人拍案叫绝。而唐诗宋词最 让人称道的地方则在于它的美,它的语言、音韵、意境、哲理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中国是诗的国度,翻开它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诗和歌有着极深的渊 源。诗源于歌,歌促成诗,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唐诗宋词除了其文学性之外,还具有非常鲜明的音乐性。古典音乐发展的过 程对诗词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希望通过一个与音乐相关的角度,探求古典诗词与古典音乐之间的影响以及 其类比关系,发掘其更多的妙处,彰显艺术魅力。 关键词:唐诗;宋词;歌唱音乐;音乐文学性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a n t i q u i t yt i m e ,t h eh u m a n i t yt h e nh a dt h es i m p l et h es o u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u n t i l f i r s tp o e t r ys y l l o g e ”p o e t r y ”a p p e a r a n c e ,t h ew r i t i n ga n dm u s i cu n i o nw a sa tt h a tt i m e t h ea r t i s t i cm o s t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c h i n e s et h i sk i n do f p o e mh a p p ys t a t e ,w h a t i sf a s t i d i o u si s “i sg r e a t l yh a p p ya n dt h ew o r l dw i t ha n d ”i nt h eb r o a da n d p r o f o u n d 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t a n gp o e m ,t h es o n g ja m b i cv e r s ea r ei t sf l o w e ro p e nt w o a n dp e d u n c l e ,s p r e a d sd o w nt h ee t e r n i t yj u e j up o e ms t i l l a d o r e su n t i ln o wf o rt h e n u m e r o u sw r i t e r s ,i si n f a t u a t e dw i t hi nw h i c h 。e x c e l l e n tw o r ko ft h et a n gp o e m s o n g ja m b i cv e r s ei sv o l u m i n o u s ,i t s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l e t st h eh u m a nt h u m pt h et a b l ea n d s h o u tp r a i s e b u tt h et a n gp o e ms o n gj a m b i cv e r s em o s tl e t sb ec a l l e dr o a d sp l a c et o l i ei ni t su s ,i t sl a n g u a g e ,t h es o u n d ,t h ei d e a lc o n d i t i o n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e x p r e s s t h o u g h t sa n df e e l i n g s c h i n ai st h ep o e ms t a t e ,o p e n si t sh i s t o r y , m a ys e ec l e a r l y , t h e p o e ma n dt h es o n gh a v et h ee x t r e m e l yd e e po r i g i n t h ep o e ms t e m sf r o mt h es o n g ,t h e s o n gf a c i l i t a t e st h ep o e m ,b o t h sr e l a t i o n sa r ei n s e p a r a b l e t a n gp o e ms o n gj a m b i cv e r s eb e s i d e si t sl i t e r a r i n e s s ,b u ta l s oh a st h ev e r yb r i g h t m u s i c a l i t y t h e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p r o c e s sa l s op l a y e dt h eq u i t em a j o rr o l e t ot h ep o e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t w e e nt h e mw a st h em u t u a li n f l u e n c e c o m p l e m e n t e do n e a n o t h e rr e l a t i o n s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dt h a tt h r o u g ho n ew i t ht h em u s i cr e l a t e da n g l e , b e t w e e nt h es e a r c hc l a s s i c a l p o e t r ya n d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 si n f l u e n c ea sw e l la si t s a n a l o g yr e l a t i o n s ,e x c a v a t e si tm o r ei n t e r e s t i n gp a r to fi t ,t h es h o w i n ga r t i s t i cc h a r m k e yw o r d s :t a n gp o e m ;s o n gj a m b i cv e r s e ;s i n g sm u s i c ;m u s i cl i t e r a r i n e s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料嗍:引杉肜(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月1 日篓蠢鞠1 日 柳期年9 小 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导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中,音乐与文学是一对不分家的姊 妹,她们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从古至今,文学作品对音乐的发展、 流传以及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音乐对 文学的影响甚至超越了除文学本身以外的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对文学的进步发展 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文化直至今天我们 步入现代文明社会,音乐与文学的研究渐渐形成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两者结 合的综合性的研究似乎正在减少,这也意味着音乐与文学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 类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在人类初步进行简单发声的上古时代,直至有史料记载 的诗经时代,音乐与文学就已经结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者的结合更显 得密不可分,几乎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音乐可寻,文字和音乐同样都是人们表达思 想感情的工具,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人们表达着最初的原始情感,二者各 有其不同的审美功能和价值。 翻阅史料,能看到诗配乐这种表演艺术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六朝之前。 尚书舜点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文心雕龙乐府: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毛诗序日:“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诗乐舞一体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是有 迹可循的。隋唐之大曲、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诸多新旧乐府或近体诗作,都离 不开音乐。 文字艺术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读者,但倘若文字再与乐一结合,那么 在感动人心上会有更进一步的拓展,给人最直接的、直抒胸臆的感情宣泄。黑格 尔曾经提到:“音乐的任务就是用它的节奏唤醒人的内在节奏。”他说:“分配给 音乐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使这些隐藏起来的生命和活动单在声乐里获得反响。或是 配合到乐词及其所表达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沉浸到上述情感因素里,以便重新引 起情感和同情共鸣。”因此,文字与音乐的结合已被认为是最完美最能表达人的 思想和内心感情的方式,它们互相沉浸和溶入对方,使得感情的表达进入一个更 加宽阔和宏大的境界,文字和音乐带着各自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相互结合,产 生出来的艺术效果是让世人震撼和难以忘怀的。当然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 冈说过:“文学是思想的商接表现和感情的问接表现,音乐是感情的直接表现和 思想的间接表现。”这启发我们,当文学和音乐作为单一的艺术i 、j 类时,在表现 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和感情上面会有所偏重,但如果文学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结合,那么, 产生的艺术效果一定远远大于他们本身。从美学角度出发,更会发现音乐与文字 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文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若 论字面上的诗和词来说,它们都是单纯的文字艺术,在感动人心上有一定的局限 性,假若欣赏者的文化品位,想象力并非到达一定境界的话,那么诗词在打动人 心的深度和广度上会有限制。然而在诗词配乐之后却能给人非常深的感染和全方 位的直接的感官刺激。本文希望通过中国古代瑰丽的宝藏唐诗、宋词的部分研 究来探求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互相产生的 影响。在众多有关音乐与文学的研究中,古典诗词与音乐的相互交融是一块极具 价值的研究领域,即使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代文化中,它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给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含味隽永,永久性地成为我国 古代乃至现代、将来都非常珍惜的宝藏,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中同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1 我国古代歌唱音乐与文学的历史渊源 1 1 歌唱音乐的历史由来 人类歌唱的出现,可以追朔到上古时期,在人类还是原始族群的时候,便已 经有了最简单的发声,这可以被看作是歌唱的雏形。随着我们的祖先人类开始进 化到会直立行走,会生产劳动工具,形成最原始的部落族群进行生产劳动时,便 已经有了简单的发声,可以说,在语言的意识概念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歌” 的最初形式一种用来表示情绪的感叹,如“啊”、“兮”、“哦”、“唉”等简单 字节,人们发出这些感叹来进行最原始的情绪宣泄和相互沟通,这些各种各样的 表示感叹的字在当时都读作同一个音:“啊”。“歌”是一个形声字,由”可”字 得声,人们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都叫歌,然后祖祖辈辈沿用下来。 诗的产生显然较歌口昌要晚很多,在真正的文学还没形成之前,原始人类在劳 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产状况,例如劳动工具的生产,与原始的大自然以及 恶劣天气的斗争等等,人们在历经各种状况之后把生产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下来了 的丰富的经验,为了相互传授或流传给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 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有 “士 ,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 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虽然歌唱的产生与诗的产生时间不一,但是将歌唱与诗融合在一起的诗歌却 很快产生了,在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很难满足在只用几个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 绪了,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只是几声感叹表达远远不够表达日 渐丰富的情绪。人们在歌里加进词,以满足需要。继而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 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 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 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 不分开,它们总是被合在一起称作“诗歌”。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 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最早的古籍中记 载的原始社会诗歌,如黄帝时代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被认 为是二言诗之始。公元前6t t c 纪,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诗 多采白民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奠定了诗歌的起源。三言诗例如诗 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n 冈咽、醉言归”。此外,最早的口【j 言诗、五言诗、 硕士学位论文 六言诗、七言诗、八言诗、九言诗全部都能在诗经中找到,可见诗歌的由来 有非常久远的历史。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诗歌经历了从最早的诗经、楚辞 到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i 、】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的汉代乐府诗,再到东 汉出现的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再到诗的发展繁华的最高峰一唐诗,长短句的 “诗”一宋词的出现,直至元曲,古典诗词的发展伴随着歌唱音乐的发展而发展, 一直流传至今。 既然诗的产生是源于人类为了传授生产经验或是原始的相互沟通,那么由此 可以看出最早的时候诗基本上是作为种工具而存在,是较为机械的、还没有开 始加入人类自身的情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的丰富,诗歌的产生,它 渐渐开始上升到表达一个人因内心灵魂里的情绪而发出的情感及呼喊,成为一种 宣泄感隋的工具。任何时代的人都有忧伤、欢乐,即使是原始社会的人群,也会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不同的声音。这个时侯,诗歌就成为了表 达的最好方式,也是因为这样,它才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成为 古往今来人们最喜爱的表达方式之一。 1 2 古典诗词的歌唱性 追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诗与乐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那么, 在我们今天看来最为值得国人骄傲的两朵艺术奇葩唐诗、宋词,它们因何具 有歌唱性? 它们最初的产生是伴随着声韵一起的,这又是缘于什么? 随着最原始、简单的诗歌的出现,带有声韵的字句渐渐流传开来。一首诗歌, 由字句、格律和声韵组成,这三者都能对诗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首先,即使是一首最单纯的诗,不加入歌唱的旋律,它也 具有非常强的可歌唱性,这是因为诗的组成结构同样饱含着“韵”的格律在里面。 “韵”对于诗句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典诗词的在创作上就要求押韵,诗句 的韵脚字的韵腹和韵尾相通,这样吟诵起来给人比较稳定和完整的感受。如同在 每首乐曲中都有一个主音一样,诗句也有它们独特的“韵”。如同演唱乐曲,在 演唱中围绕着这个最主要的音韵展开一系列音响,最终结尾同到主音;诗句的吟 诵也【韦i 绕着它们的韵律而展开,期间迂刚婉转,最后结尾处落在韵脚。即使在最 早的诗集诗经中,诗的每一句也都是押韵的,出现在每一句末尾的韵脚止人 吟诵起来琅琅上口,齿颊生香,听者也觉动听悦耳,就如同歌唱一样,非常便于 记忆和传诵。 其次,一首诗的吟诵肖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当最早的诗集诗经 中的三字诗的出现时,人们已经有了最初级的“:节奏”的概念。直到三字诗渐渐 发展为四字、五字自到九言诗,到k 短句词的出现,节奏的作用也是越来越 明显,整齐的诗句( 如五言、七言、九言) 或是变化的诗句( 宋词长短句) 各有 4 从中国古典i 导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不同的节奏,它们都是带有音乐属性的,这是因为,节奏同样是音乐中最为重要 的构成要素之一。节奏可以将一个乐句或者诗句分隔成若干部分,或者将它们的 长短加以变化,这样能够使得音乐或者诗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不同的个 性。节奏对于一首诗或是首乐曲来说,仿佛是它的骨架和脉络,节奏鲜明清晰 富有弹性,会给作品带来更为深层次的艺术美感。当诗句产生了平仄格律规则后, 诗句的音节抑扬分明,迂同有致,节律轮廓分明,在吟诵时不再呆板,可或长或 短,或快或慢,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高低婉转,起伏不平,这样增强了它的节奏 感,更能表现出一首诗词作品的个性,使得它形象鲜明,音乐感大大增加。在这 样婉转的节奏之下配上和谐的声韵,一首诗或一阕词的音乐形象便跃然纸上,吟 诵起来更觉古典韵味十足,让人神往。在今天遗留下来的古典诗词中,大多数作 品都饱含着一种音乐性的美感,这是我们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的。 现代词学家胡云冀在1 9 2 5 年首创了“音乐的文学“这个概念,他曾写道: “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着 密切的关连。中国文学的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 动与所依附产生的那种音乐时代,在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 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 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朱自清先生说 过:“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那时诗的生命在唱。”追溯根源, 能发现诗与音乐原本一家的例证实在太多。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大量有 关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反映了原始人狩猎、祭祀、畜牧等等生产劳 动以及与大自然抗衡的情景,说明在当时,这种表演形式是数量颇丰而且极为时 兴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综合形式的表演逐渐分化,诗、乐、舞开始渐 渐独立完善,成长为单一的艺术门类,脱离了最早的表演形式。现在我们所看到 的古诗多为诵诗,它是从最早的歌诗中演变而来的,虽然诵诗只为大多数人所吟 诵,起到纯文字的观摩、欣赏作用,但它仍然带有最初歌诗的韵律、节奏,情感, 同时有丰富的音乐特性。不可否认在我国古代,诗词与乐的结合传唱是流传甚广 的,也是发展得极为繁盛的,如同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唐 诗宋词佳篇,就是最好的例证。 硕士学位论文 2 浅谈唐代歌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1 唐代歌诗的形成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历经了从最早的先秦诸子百家、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到汉代的汉赋,乐府与文人诗,史传散文;再到魏晋入朝 的文人诗、抒情小赋、散文、骈文、志人志怪小说后,文学历史进入了我国古代 最负盛名和繁华兴盛的朝代唐代。唐代文化的繁盛和丰富己为古今中外家喻 户晓,在今天看来,“盛唐文化”的出现依然是值得所有国人骄傲的一笔历史财富。 所谓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涵盖开元十 五道,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玄宗开元天宝间( 7 1 3 , - - - , 7 5 5 ) , 为历代史家所称颂的“盛世”,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政治上实行较开明 的统治,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 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的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唐朝是中国 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与合作 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达了极盛的巅峰。唐五代的诗、词、传 奇、散文也同样达到了古典文化历史的又一个高峰,也为它之后的宋、元、明、 清及现当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作品向来是一个朝代反映现实最敏感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在繁华 的唐朝,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各种文化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文学 成就就算唐诗。从初唐时期有陈子昂、“初唐四杰”开始,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 盛唐时期有李白、杜甫、王维,中唐时期有李贺、韩愈、自居易,晚唐时期的李 商隐、杜牧是其中的佼佼者。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风格奏响了唐朝文 化的最强音,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等融于自然的田园山水诗更是 流传千古,为各个朝代的仰慕者所津津乐道。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 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 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既有豪情万丈的鸿篇巨作,又有温婉柔 美的小令佳篇。凝聚了众多杰出诗人心血的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最 辉煌的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 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纵观盛唐诗歌,充满若抒发健康、欢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这也是盛唐 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是先秦以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 统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唐诗的发展沿袋了诗经以来的文字比喻手法,也是 6 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南北朝诗歌韵律形式的继承式发展。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同时也是歌诗 创作的繁盛期,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歌诗的传唱在盛唐是非常普遍常 见的事情,也直接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歌诗的发展伴随着唐诗的发展轨迹, 犹如雨后春随般茁壮成长,为后人研究古典文化发展历史增添了具有浓墨色彩的 笔。 吴湘洲先生在唐代歌诗与诗歌一书中曾经提到:“歌诗这个名词最早 可见左传襄公十六年:歌诗必类。”它指的是歌诗的演口昌。墨子公孟篇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直至汉代,“歌诗”一词成为对 歌词的一种通称。汉书艺文志里“歌赋五类”最后一类就是歌诗。 在谈到歌诗时,首先不得不把它与音乐诗区分开来。很多人听到“歌诗”一 词,认为这个词着重在“诗”字上,是描写与音乐歌声有关的诗,这是个错误理 解。、音乐诗是以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和艺术题材,反映乐曲、乐器、歌声等等由音 乐带来的各方面艺术感受的作品,在我国现存的诗作中音乐诗的数量也是非常多 的。如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的名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诗人李白之句:“我歌月徘徊,无舞影凌乱。”等等, 但它与歌诗的概念则相去甚远 “歌诗顾名思义,是指能够加入音乐带进人声歌唱的诗作。汉魏六朝乐府 文学史中提到:“夫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斯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文学。”可见自古 而今音乐与文学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在吟诵一首古诗时,文字给吟诵者带来的 共鸣和美感无疑是巨大的,这种打动人心的审美感受加上吟诵时或抑扬顿挫、或 高低起伏,将读者带入一种忘我沉醉的欣赏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古诗千百年流 传的魅力,也是绝大多数人们之所以倾心于诗句字里行间的原因。相信直到今天, 依然有很多人能被这种文字魅力所打动。 然而,假若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加上旋律,那么,声调的改变,能让整首诗无 论从感官,发声各个方面发生彻底的改变。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乐记中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情动于中,故行于声。”如同很多人曾经 被曼妙的古诗所打动一样,很多人都有过被音乐感动的经历。声音能给人最原始、 直接的感官刺激,能让人感悟、体会。众所剧知,“知音”这个词的由来就与音乐 有关,它源自于家喻户晓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深入人心的音乐不需要任何语言 便能使听到它的两个人心灵相通,如同一片明镜。表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时,音 乐的作用一定高过文字,“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当人们发现,内心各种感情的涌 溢已经不能满足于靠单单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音乐从此产生。那么,一首加 上旋律的诗仿佛锦上添花,大大增强了它本身的艺术美感,让人歌口昌起来爱不释 口,齿烦生香。而歌诗止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诗与乐相互携手,市h 辅 相成,使人的感情表达更上个层次,直击歌者内心最深处的灵魂所在。 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诗与乐在形式上的一致性直接促成了初唐歌诗的产生。音乐的旋律与 诗歌的韵律渐渐行走、交融到一个轨道上来。 2 2 唐代歌诗的发展 一个朝代之中,文艺与文化的发展,往往和最高统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抑 或是说与当朝时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统治者在历来的历史朝代发展中得出了 结论,文艺和政治不应该直接挂钩,所谓的“亡国之音 这一论调也实属无稽之 谈。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当朝文艺文化发展的态度,就是非常宽容的,同时 他本人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也在历史上众多帝王中算得上翘楚。李世民本人有很多 文章传世,对于文化一类也采取了保护与支持发展的态度,作为政治上的最高统 领,他的这些做法在当时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影响了在他之 后的几任唐代帝王。唐初的几代君主,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等等也都同样, 他们认识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整个帝国的形象烘托有很大帮助。因此,他们 招贤纳士,编纂书籍,收纳诗词歌赋。在唐初,宫廷中出现了几个文人团体,和 一些名声显赫的文人,他们的创作能够广为流传,掀起当时的吟诵热潮。这些文 人团体的存在,维系着唐代艺术风气的兴盛,他们之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对唐初 诗歌体制的改革与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宫廷文人团体的创作轨迹中,不难看出初唐诗律的演变过程。到了武后、 唐中宗年间,这些文人的诗作已经是完整的合律诗篇,平仄协调,合乎诗律规则。 这标志着五言、七律诗的成熟。在初唐律诗形式的进化演变过程中,这些宫廷文 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统领了当时的格律风气,也起到了规范化、普 及化的作用。 唐朝的历史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唐诗的发展也如同唐代历 史的发展一样。经历了初唐的一百多年发展后,历史进入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 间,唐代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盛唐时期,唐诗也经过百年酝酿, 进入了盛唐时期,到达了鼎级的巅峰。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诗人,如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一批批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盛唐时期诗作的风格一 直是以豪迈奔放、热情洋溢为主,天马行空,肆意驰骋,思想不受拘束而自由自 在,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如同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时期一样。直 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依然是中国古代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初唐声诗中,绝大多数都是近体诗调式,也就是形成了固定格律的形式, 对声韵有一定讲究。诗原本就是有声的艺术,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前 面不难看 l j ,诗还足锥形之时,就是与乐相关的艺术。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韵, 能使诗更加具有强烈的抑扬顿挫的效果与板一一眼的7 1 了奏感。因此,音乐的发展 必定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伴随着诗的新篇的层出不穷而相互交融发展的。 从中国古典涛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唐代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那么他们的诗作在传唱 与流传方面必定略显逊色。在古代,历来都有为了歌唱而写诗的诗人,在唐代亦 不例外,很多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如善琵琶的王维,曾居大乐丞官位;善古筝 的常建;诗中充满着音响的自居易;仗剑挟筝的诗仙李白等等。很多音乐家本身 也是诗人,如李龟年,刘采春他们是唐代歌诗发展的铺路人,为歌诗发展添 上了有浓重色彩的一笔。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期对字句的斟酌也是不遗余力,精 益求精,冥思苦想,有着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秉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自我标准。诗人们的诗作 入乐之后流传的广泛程度也成为了诗人衡量自己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音 乐的呵护之下,唐诗真正的进入了千家万户,如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诗的空前发展与流传也印证了诗与乐相互关系的 必然存在与重要性。 在唐代的诗创作中,歌咏不同种类的唐诗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盛唐 时期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等。盛唐时期很多边塞诗都是以当时从边疆传入的 曲调来命名的,因此边塞诗的题材和歌诗的创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山水田园 诗入乐的情况却相较边塞诗来说要少很多,这是因为山水田园诗创作时,多半都 来自诗人游览山水田园之时的灵感,很少带有歌舞性质的表演在其中,从创作意 境上来说,山水田园诗一般代表了诗人本人当时的闲情雅志,与边塞诗有很大不 同。其次,歌诗创作与诗歌创作采用的题材是一致的,林庚先生曾经提到,最能 代表唐诗风格的是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 “这时候成为诗歌最奔放的语言乃是绝句与七古,而绝句又是以七绝为主的。 唐诗的可贵,正在于它是深入浅出的,提高与普及统一的;而绝句与七古这更接 近于生活语言的旋律,因此就成为最活跃的文艺形式。代表这方面的诗人有王昌 龄、王之涣、李欣、高适、岑参。他们的作品多半是以边塞为主题的,这正如前 面所说,乃是盛唐所特有的主题。唐人开阔的胸襟,不尽的语言,在此乃成 为典型的表现。绝旬在盛唐是最通俗普遍的形式,而与之相类的就是七古。” 与音乐相关的诗歌在古代的例证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李白就是贡献者之一,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言流 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 丽绚烂的色彩。李白著有清平调三章,清平调本是乐府调名,李白用七 绝格律自创的这首清平调也是当时乃至现在都非常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而 清平调的创作,也是流传的一段佳话。相传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乇环,乘 月色观赏皂宫内沉香亭的【j 株名贵牡丹。在兴庆湖畔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一 行最m 色的梨尉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 f 张罗着管弦班 予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 ”叫李 9 硕士学位论文 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 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 。这 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大醉之中。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 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吴湘洲先生将这段佳话 称为“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最著名的歌唱家在最高权力者面前的一次歌诗创 作,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 这三首诗婉约动人,与李白平日里豪放不羁的风格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诗人风格的另一个侧面。 其一 其二 其三 云想衣裳花想容, 若非群玉山头见, 一枝红艳露凝香, 借问汉宫谁得似, 名花倾国两相欢, 解释春风无限恨, 春风拂槛露华浓。 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雨巫山枉断肠。 可怜飞燕倚新妆。 长得君王带笑看。 沉香亭北倚阑干。 其次,有我们所熟悉的刘禹锡的名作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l 头, 花红易衰似郎意, 蜀江春水拍山流。 水流无限似侬愁。 据刘禹锡的自序介绍,竹枝词是他在建平作官的时候( 建平,古郡名,故城 在今四川巫山县) ,看见当地的人唱着一种歌曲,是用笛子和鼓伴奏的,一边唱 一边跳舞。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采用了他们的曲谱,制成新的竹 枝词。体裁和七绝一样。本来这种民歌在唐代早已流行。大历年问登进士第的刘 商,就写过一首秋夜听严绅巴章唱竹枝歌,其中说:“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 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落叶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 词古。”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比刘禹锡的竹枝词还早。从诗中叙述来看,它 是川动鄂西一带的民歌,而上i 和古代楚幽民歌颇仃渊源关系。可惜后来这种唱法 失传了。只从花间集保存的几首竹枝词中,知道它的句法是上四下三的,上 i o 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问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面四字作一顿,注上“竹枝”二字,下面三字作一顿,注上“女儿”二字。这两首竹 枝词,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有意向当时的民歌学习。无论从它的内容、手法和艺 术风格看,它都和民歌这么接近,使人不禁猜测作者也许是直接从民歌取材的。 因为那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用民歌体来写诗,还没有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在历史记载中,实际上盛唐时期歌诗创作最丰富的的诗人是王维。王维在年 轻时代创作的诗多为近体诗,这和他善于创作歌诗有很大关系。王维官居朝廷大 乐丞,直到现在依然流传了不少他创作的歌诗,在他目前现有的诗集中,能找到 许多配合朝廷乐曲演唱的歌诗,如扶南曲歌词五首: 翠羽流苏帐,春眠曙不开。羞从面色起,娇逐语声来。早向昭阳殿,君王中 使催。 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齐歌卢女曲,双舞洛阳人。倾城徒相看,宁知心 所亲。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歌闻天仗外, 乐宫。 宫女还金屋,将眠复畏明。入春轻衣好, 佩声。 舞出御楼中。日暮归何处,花间长 半夜薄妆成。拂曙朝前殿,玉樨多 朝日照倚窗,佳人坐临镜。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心勿遽游,幸待春 妆竟。( 王右丞集,第2 卷,第七页,长沙,岳麓书社,1 9 9 0 ) 王维的渭城曲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诗了,也是唐代最有名的歌诗之 一。“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曾被诗菽评为唐代绝句诗之冠,可见王维艺术功力的高超。宋代大文 豪苏轼在记阳关第四声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 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 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 每旬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 云: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 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这首 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 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 行,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 里唱阳关”等。 白居易也是歌诗创作的大家之一。为人所熟知的琵琶行、何满子( 后 附谱例) 、杨柳枝词等等都足他的代表作。其中琵邑行通过描巧通过写琵 硕士学位论文 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他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 情,和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它的篇 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在用韵上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 还 有曲吟谣等) 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 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乐府本是汉武 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 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 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 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 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 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白居易在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 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既有抽象的音乐形象,又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描述, 大家之笔,可见一斑。 唐代在我国古代的地位可称之为唐帝国,它的鼎盛时期曾经在世界的前列, 强大的实力也使得它的辉煌成就站在世界的前列,唐朝时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 的黄金时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有非常多的乐谱,但流传至今的极少。 1 9 0 0 年曾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埋了八百多年的藏经 洞,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卷比较完整地抄有二十五首乐曲的千年古谱, 被后人称为敦煌曲谱,它抄写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关于敦煌曲谱的解 读,有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有确认它是弹拨乐器琵琶谱的,也有认为它是吹管乐 器筚篥( 管子) 谱的,但无论它的演奏方式如何,它不仅为国内外音乐学者研究 古代音乐的珍贵文献,并对古代的社会、历史和文艺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纵观敦煌曲谱,这些谱例的谱式都有一定的音位高低和变化,有一定的板 眼和趋势结构等等规律可循。这种表现相当完备的节拍、调式体系和结构形式的 记谱法与作曲法,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尚无一定音高的同时,以及其当时的创 作水平来说,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这卷珍品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的如此科学的记 载方法,给后人留下如此比较完整而丰富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唐代的声音,是我 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从中国古典诗词看歌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3 宋代歌唱音乐与宋词的密切关系及相互影响 3 1 歌唱音乐与词的使用材料上的异同比较 公元8 世纪,盛唐时期的中国出现了继歌诗的盛行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 学样式长短句诗,即词的出现。诗歌是同时具有音乐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 在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学一直在音乐在不断相遇相碰着。诗歌在中国文学 史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在 唐代时期,中国诗歌文学的语言已经发展出了成熟固定的具有音乐感的格律形 式。唐诗本身是辉煌而完美的文学形式之一,然而,在音乐和语言形式的角度上 来说,唐诗即使如此完美,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它本身的格律形式在 文字和语言本身韵律上有一定局限,随着音乐的发展,唐诗的形式终究被另一种 新的诗歌样式所取代,那就是宋词。 历史发展到宋代,经过人们的倚声制词,词建立了一种规范,出现真正的律 词。长短句的出现可以说是律诗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抛开了遵循节律字 数整齐的诗句后,长短句无疑在与音乐声律节奏的结合方面更加贴近了一步。可 以说,长短句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音乐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规范的艺术门类。 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就是各个时期的韵文都与当时的音乐发展保 持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独具中国特色的一幕。梁启超曾经 说过:“以入乐论,则长短句为便,故吾国韵文,由四言而五言,由五七言而长 短句,实进化之轨辙使然也。”他指出了在中国诗歌发展中,长短句出现的必然 性,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长短句的词体形式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最佳形式,古 今亦然。 对于宋词的分析,古往今来有非常之多,无需多说。然而宋词入乐的密切关 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比较,确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部分。 王次熠先生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同类性一文中曾经引用了潘梓年先生在 文学概论中的一段话:“人们的生命是一个流不断的向着一个永久流去,有 时聚成大海,波浪拍天;有时汇成小河,慢声低唱;有时受着太阳吐金光,有时 常对明月发笑;有时更蒙了云雾,显出凄惨的颜色。然而,它究竟是个流,永远 不停的生命之流。这个流反应在声音上成为音乐,反映在色线卜成为绘画,反映 在形体上成为雕刻,反映在动作上成为舞蹈,而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为文学。”王 次熘先生指i i j 了这段话所提 n 的文学艺术的心单根源卜的一致性,这告诉我们, 无论是文学或足艺术,它都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潘梓年先生所说的“生命之 硕士学位论文 流”,实际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感性化的成分所在,是人类内心世界中感情的结构。 那么无论是音乐作品或是文学作品,追究其根源都是来自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宣 泄。它们的取材都来自这个“生命之流”所流经历程中遇到的种种经历,欢笑、 悲伤、痛苦、狂喜人们在生活中经历了的各种感情,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 需要寻找一个宣泄口时,音乐与文学便同时登场,成为感情的宣泄工具而存在了。 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流传下来的千百首脍炙人口的宋词佳作中不难看出,人们 利用了它长短句的特殊节律,加上各种不同词牌,配合博大精深的汉字而创作出 来。那么歌唱音乐的源起同样如此,它与词的取材中共同点是同样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情感,来源于那股“生命之流”所流经的种种。歌咏山水田 园的词,它的作者必定游历过风光旖旎的名山大川,或田间小溪,或壮美,或婉 约,在游历过程中美好的风光给诗人带来的美感与心中本身的美感撞击,给予诗 人抒发表达的冲动;歌唱音乐同样如此,普通百姓不具备诗人对文字的熟悉运用, 当美好的风景给他们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时,也许他们感觉到用歌唱来表达是最直 接的方式。无论如何,歌唱音乐和词在取材上有着很大的共通性,因为它们都是 情感宣泄的方式。 3 2 歌唱音乐与词的审美原则上的异同比较 诗词和歌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反映现实内容和表达内心感情上既 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之处。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和具有概 念性的词汇,句子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而歌唱是声音的艺术,它依靠的是声 音的高低、长短、节奏、轻重缓急以及人们的音色等等构成的旋律和乐音形成一 种音乐形象,来表达感情、塑造形象。宋词入乐,语言文字借助音乐来增强它的 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音乐也借助语言文字让它的表现更为明确,情绪表达更为 具体。词与音乐的结合,是音乐旋律和诗歌语言的结合,能在彼此不同的审美之 上产生新的更具魅力的审美价值。 声音,作为歌唱的基本材料,它并不具有语言符号的性质,它并不能像文字 一样给人们带来种很明确的直接传达某种事物概念性的内容。这也是音乐的基 本属性之一。周海宏先生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一文 中提到:“追求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中去获得形象性、哲理性与戏剧性的内容,是 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理解音乐。这是音乐审美的最大误区! ”声音和诗 词作为不同门类,它们奉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即使二者在不相结 合的情况下,它们也具有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音乐,音乐与生俱来就有独特而神秘的美感,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 中可见斑。嵇康在其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中就曾指出:“声无哀乐”。这是 他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