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论文)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和耐久性问题,是目前道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开级配大 粒径沥青碎石( o l s m ) 具有较强的柔性和较大的变形,可显著延缓沥青路面的反射裂 缝;另一方面,其空隙率较大,可以排出路面内的积滞水,减少了沥青路面的早期水破 坏,提高了路面的耐久性。在借鉴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o l s m 的组成设 计和路用性能。 论文采用变i 法设计集料级配,并通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出o l s m 2 5 的集料级配 范围。根据o l s m 自身的特性,采用飞散和析漏试验确定沥青用量范围,在范围内采用 大马歇尔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通过试验研究,推荐出o l s m 的稳定度、流 值、空隙率等技术指标。 研究了o l s m 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裂性以及强度和回弹模量。车辙试验结 果表明o l s m 高温稳定性良好,动稳定度随着粗集料增加、空隙率增大呈逐渐降低趋势。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表明o l s m 水稳定性良好。抗裂性试验表明,o l s m 与其他混合 料相比,其抗裂性能较好。最后,根据室内试验,结合试验路实体工程,研究o l s m 的 施工工艺。 关键词: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 o l s m )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路用性能、反射裂缝 a bs t r a c t 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c r a c k sa n dd u r a b i l i t yi so n eo ft h ei s s u e st ob e r e s o l v e d o p e n - g r a d e dl a r g es t o n ea s p h a l tm i x e s ( o l s m ) w i t hg r e a t e r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 g r e a t e rd e f o r m a t i o n ,c a n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e l a yt h er e f l e c t i o nc r a c ko f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f r o mg r e a t e rp o r o s i t yt h ew a t e rc a nf l o wo u t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 ,w h i c hc a ns o l v e p r e m a t u r ew a t e rd a m a g e ,t h u sp r o m o t i n gt h ed u r a b i l i t yo ft h ep a v e m e n t o nt h eb a s i so f 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d e s i g na n dp a v e m e n t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o l s m b ym e a n so fu s i n gt h ev a r y i n gim e t h o dt od e s i g na g g r e g a t eg r a d a t i o n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 t h ep a p e re t e r m i n e sg r a d a t i o nr a n g eo fo l s m - 2 5 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s c a t t e r i n gl o s st e s ta n dd r a i n d o w nt e s ta l eu s e dt od e t e r m i n ea s p h a l tc o n t e n tr a n g e , i nw h i c h t h em a r s h a l lt e s ti sa d o p t e dt od e t e r m i n eo p t i m u ma s p h a l tc o n t e n t d u r i n gt h et e s t ,s t a b i l i t y , f l o wv a l u e ,p o r o s i t ya n do t h e rc o n t r o li n d i c a t o r so fo l s ma r er e c o m m e n d e d t h e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a b i l i t y , w a t e rs t a b i l i t y ,c r a c kr e s i s t a n c ea n d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o l s ma r e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u l t so fr u t t i n gt e s ts h o wt h a to l s m h a sg o o dh i 曲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d y n a m i cs t a b i l i t yd e c r e a s e sg r a d u a l l y ,a st h ec o a r s ea g g r e g a t ei s e n h a n c e d i m m e r s i o nm a r s h a l lt e s t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w a t e rs t a b i l i t yo fo l s mi sa v o r a b l e c o m p a r e d 谢t ho t h e ra s p h a l tm i x t u r e s ,c r a c k i n gt e s t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c r a c kr e s i s t a n c eo f o l s mi sb e t t e r f i n a l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l a b o r a t o r yt e s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o fo l s m p a v e m e n ta r es u m m a r i z e db yp a v i n gt h et e s t i n gp a v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o p e n - g r a d e dl a r g es t o n ea s p h a l tm i x e s ( o l s m ) ,a g g r e g a t eg r a d a t i o n , c o m p o s i t i o nd e s i g n ,p a v e m e n tp e r f o r m a n c e ,r e f l e c t i v ec r a c k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 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 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研羹林。孑年s 月夕日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 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垅安弛 别帷钰产m 扩 豸年s 日| 孕日 d 乒年 月。日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1 :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重车和轮压的增大使得沥青路面使用性 能衰减加快,使用寿命大大缩短【l 】。由于半刚性基层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承载力强 且便于取材等优点,成为目前已建沥青路面的主要基层类型【2 】。其中,二灰类半刚性基 层抗冲刷能力较弱,雨水的下渗易造成冲刷、唧浆等病害,所以国内道路工作者开始采 用耐冲刷、强度高的混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碾压混凝土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等。然而这些基层的缺陷是自身刚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温缩与干缩特性,受到来自底基 层、自重和相邻板的约束,容易产生开裂。在温度与荷载综合作用下,裂缝逐渐向上延 伸,甚至贯通整个沥青面层,形成反射裂缝【3 。5 1 。此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时, 也会出现反射裂缝的问题。 同时,自由水通过路表面渗透到沥青路面结构内,由于上面层的空隙率小,使得自 由水很难蒸发出去,从而长时间积滞在路面结构内。车辆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动水压力, 会加速减弱路面的使用性能,使得沥青路面以沥青与集料的剥落、表面泛油、内部松散 及空洞等形式的水损坏【6 】。 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和水损坏问题,是目前道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7 - l 们。为了 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 o p e l l g r a d e dl a r g es t o n e a s p h a l tm i x e s ,简称o l s m ) 的研究 1 1 - 1 3 1 。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定义为最大公称粒径尺 寸在2 5 m m - - - 6 3 m m ( 1 一2 5 英寸) 之间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是适用于下面层或基层的嵌挤 骨架一空隙型结构。o l s m 空隙率较大,模量较小,具有很强的柔性和变形能力,作为 裂缝缓解层,可明显提高路面抗反射裂缝的能力:另一方面o l s m 空隙率较大,可以排 出沥青路面结构内的积滞水,起到排水的作用,减少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从而提高路 面的耐久性。 目前,我国对o l s m 的研究相对薄弱,并未对材料特性、级配、设计指标、施工工 艺及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粒径沥青碎石研究的基础上,深 入研究o l s m 的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为贫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 铺沥青面层等路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2 1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提出 通常所说的大粒径沥青碎石( l a r g es t o n ea s p h a l tm i x e s ,简称l s m ) 0 4 , 1 5 】,定义为 公称最大粒径在2 5 一6 3 m m 之间的热拌密集配沥青混合料。l s m 的使用起因于重载交 通。早在2 0 世纪初,为了适应较大的接触压强,w a r r e nb r o t h e r s 采用最大粒径超过3 i n ( 7 6 m m ) 的混合料,要求采用的级配使得压实度和稳定度达到最大,并在1 9 0 1 - - - 1 9 0 3 年获得了专利。由于l s m 减少了集料的总面积,因而在保证有较厚沥青膜的前提下减 少了沥青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路面压实后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可以小于2 ,而不会 影响永久变形。较厚的沥青膜提高了混合料的耐久性和抗水损坏能力,同时l s m 良好 的骨架结构使得其可能采用较软的沥青,有利于提高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 为了避免侵犯w a r r e nb r o t h e r s 的专利,许多部门采用相对较小粒径的混合料。随着 施工越来越机械化,采用集中拌和楼生产混合料,发现采用较小粒径混合料更容易生产 和施工,对机械的磨损小,摊铺后的混合料均匀、平整。由于l s m 对机械的磨损大、 施工困难,施工单位通常拒绝采用。标准的混合料设计方法如m a r s h a l l 、h v e e m ,一般 采用1 0 2 4 m m 的试模,由于边缘效应,限制了2 5 m m 以上粒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此 外,因重车少,混合交通多,没有必要十分重视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因此,一些地 方和部门停止了对l s m 的研究和使用。 近年来,针对轴载不断增大、高等级公路渠化交通、沥青路面过早出现越来越严重 的车辙损坏等实际情况,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和台湾地区等都 对l s m 作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i 们。实践表明,设计合理的l s m 是解决重载交通下高 温车辙问题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 1 2 2l s m 设计方法 最初的l s m 设计采用大型马歇尔设计法,重点强调粒径的形状、体积和沥青膜厚 度的计算。k a n d h a l 认为当击实直径为1 5 0 m m 的马歇尔试件时,试件的正反面各击实 7 5 - - 一1 1 2 次经常会导致大粒径集料的破碎。v o nq u i n t u se ta l 和b u t t o ne ta l 己经证明对于 传统的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或旋转基础上马歇尔压实更能模拟现场碾压。 随着人们对沥青混合料认识的深入,美国开始利用s u p e r p a v e 的旋转压实仪成型试 件设计密级配l s m ,一些州也开始以体积特性为设计指导原则,使l s m 设计方法更合 理和完善,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优秀的路用性能1 7 1 。1 9 9 3 年,美国s h r p 计划完成,研 2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成果s u p e r p a v e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为l s m 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1 1 】。德克萨斯州运输学会“l s m 课题组”( 包括b r e n tr a u h u te n g i n e e r i n gi n c 、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负责研究开发l s m 设计方法和制定施工指南。借鉴s h r p 中s u p e r p a v e 沥青混合料试验和设计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二是体积特性的设 计思路。“l s m 课题组”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州公路局应用 l s m 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野外钻芯取样和室内成型试件的室内性能试验,并进行了l s m 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研究报告为 n a t i o n a lc o o p e r a t i v eh i g h w a y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a m ( n c h r p ) r e p o r t 3 8 6 :d e s i g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l a r g e - s t o n ea s p h a l tm i x e s ) ) ,该研究成果希 望促进l s m 的广泛应用。该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按照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 会标准设计方法( a a s h t o ) 的要求,设计和分析l s m ,提供了低渗透性标准的l s m 和 高渗透性的o l s m 两大类混合料设计方法:标准设计方法也提供了l s m 三类分析法, 即方法a ( s u p e r p a v e 性能试验) 、方法b ( 用于评估车辙的反复抗剪试验) 和方法c ( 单轴试 验) 。根据方法a 的试验分析编制了s u p e r p a v e 软件。 南非沥青协会( s a b i t a ) 经过几年室内和现场实验,提出的l s m 设计指南指出l s m 的强度和抗永久变形是通过粗集料间的嵌挤获得的,采用大粒径集料可以获得较厚的沥 青膜,提高耐久性。为了减少潮湿情况下的剥落,路面压实后的沥青混凝土无论是连续 级配还是间断级配,都应该具有连通的孔隙以降低行车荷载通过时产生过大的孔隙水压 力。s a b i t a 推荐机械拌和,采用改进马歇尔压实( r o t a t i n g - b a s e m a r s h a l l ) 锤击实成型直 径1 5 2 m m 试件,改进的马歇尔重锤表面带有6 个凹坑来提供一定的搓揉作用。对于沥 青混凝料的设计分析,采用体积参数( 空隙率和v m a ) 、i d t 实验( 如抗拉强度、破坏应 变) 和动态蠕变模量三个标准。 1 2 3l s m 力学特性和路用性能 1 9 8 6 年,在a s t m 研讨会上,b r o w n 、m c r a e 和c r a wl e y 讨论了集料级配对沥青 混合料性能的影响。他们试验表明:最大粒径显著影响混合料的性能,粒径越大稳定性 更好,沥青含量低抗滑能力更好。 南非l s m 野外路用性能重载模拟试验表明:传统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是l s m 的2 2 0 倍。当l s m 的试验段在4 0 c - 5 0 c 的高温时,其性能也比传统的沥青混合料好。表 明设计适当的l s m 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并较少依靠沥青的粘滞度来提供抗剪强度。 美国陆军工程师部队的研究表明,使用公称最大粒径为2 5 m m 的沥青混合料比使用 3 第一章绪论 公称最大粒径1 9 r a m 的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抗车辙能力,同时又能够降低沥青用量。 k a h b o u b 和d a v i da l l e n 深入研究l s m 的车辙性能。通过与肯塔基交通课题组合作研究 了一系列大粒径集料级配,得出了最适宜的混合料设计方法,评价了这些级配的抗车辙 性能。研究表明:l s m 稳定度、抗压强度、回弹模量更高,能提高蠕变性能和抗车辙 性能,且比普通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低。因此,对于重载交通他们建议使用l s m 。 我国对l s m 的研究起步较晚。2 0 0 0 年,长安大学对密级配l s m 的路用性能进行 了研究【1 5 l ;2 0 0 3 年,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和交通部公路科学 研究所联合研究了密级配l s m 的路用性能,并在宁连路南京段改造工程和2 0 4 国道常 熟段中铺筑了试验段;2 0 0 4 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东南大学和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 院联合研究了l s m 的路用性能,并在2 0 4 国道烟青一级公路烟台段铺筑了试验段【1 3 】。 研究表吲1 8 】:l s m 能提高稳定性、抗压强度、回弹模量以及抗蠕变能力,从而提高 抗车辙能力。随着最大集料尺寸变小,v m a 通常变大,而随着v m a 的增大,沥青混 合料的稳定性和抗拉强度降低。由于l s m 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比表面积小,在沥青 膜厚度相同的条件下,l s m 的沥青用量较低。 1 2 4 国内外研究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l s m 基层的调研和众多试验段研究,可以发现l s m 也是近年来随着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来的,对国内外l s m 的研究总结如下: ( 1 ) 国外对l s m 的研究起步较早,己有研究成果表明级配良好的l s m 具有良好 的路用性能,同时能减少沥青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 2 ) l s m 是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产生的,研究表明级配良好的l s m 具有 良好的高温抗永久变形能力和良好的力学性能。 ( 3 ) l s m 的施工可实施性还有一定的困难,对其施工工艺方面还处于不断的研究 探索中。 ( 4 ) 国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旧沥青路面加铺方面设置o l s m 结构层己有研究, 但研究较少,基本是建立在铺筑试验路的观测上,观测结果表明o l s m 具有良好的抗反 射裂缝性能。 ( 5 ) 国内对l s m 做了较多的研究,目前还处在性能试验和试验路的观测阶段,尚 未形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对o l s m ,目前研究相对薄弱,并未对材料特性、级配、设计 指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4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由于国内尚没有o l s m 级配、设计指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规范,本文 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实体工程,研究o l s m 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路用性能 和施工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o l s m 的配合比设计指标及设计方法研究 参考国内外o l s m 级配范围,通过变i 法设计级配,并通过试验研究,最终确定 o l s m - 2 5 的级配范围。根据o l s m 自身的特性,采用飞散和析漏试验确定沥青用量范 围,在沥青用量范围内采用大马歇尔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并通过试验研究, 推荐出o l s m 的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技术指标。 2 o l s m 路用性能的研究 研究了o l s m 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裂性、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 量等。通过试验研究与分析,研究o l s m 的路用性能,得出o l s m 的相应技术指标。 3 施工工艺参数的确定 结合室内试验研究,通过实体工程的铺筑,研究o l s m 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指标。 5 第二章o l s m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第二章o l s m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2 1o l s m 的强度机理 1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理论 沥青混合料是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以及外加剂所组成的多种成分的材料。 这些组成材料在混合料中,由于组成材料质量的差异和数量比例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 组成结构,并表现为不同的力学性能。随着对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沥青 混合料组成结构的两种相互独立的理论【1 9 2 们。 表面理论:沥青混合料是由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经人工组配成密实的级配矿质骨 架,此矿质骨架由稠度较稀的沥青混合料分布其表面,而将它们胶结成为一个具有强度 的整体。这种理论可图解如下: r 粗集料 i r 矿质骨架细集料 li 沥青混合料l 矿粉 i l 结合料一沥青 胶浆理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多级空间网状胶凝结构的分散系。它是以粗集料为分 散在沥青砂浆分散介质中的一种粗分散系;同样,砂浆是以细集料为分散相而分散在沥 青浆分散介质中的一种细分散系;而胶浆又是以填料为分散相而分散在高稠度沥青分散 介质中的一种微分散系。这种理论可图解如下: 6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嵌挤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是以矿质颗粒之间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 为主,沥青结合料的粘结作用为辅而构成的。这类路面是以较粗的、颗粒尺寸均匀的矿 料构成骨架,沥青结合料填充其空隙,并把矿料粘结成一个整体。这类沥青混合料结构 强度受自然因素( 温度) 的影响较小。 按密实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是以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为 主,矿质颗粒之间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为辅而构成的。这类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受温 度的影响较大。 根据混合料中嵌挤结构和密实结构所占的比例不同,沥青混合料的结构通常可分为 下列三类: ( 1 ) 密实一悬浮结构 由连续级配矿质混合料组成的密实混合料,由于材料从大到小连续存在,并且各有 一定数量,实际上同一档较大颗粒都被较小一档颗粒挤开,大颗粒犹如以悬浮状态处于 较小颗粒之中。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都属此类型。这种结构通常按最佳级配原理进行 设计,虽然密实度与强度较高,但各级集料均被次级集料所隔开,不能直接接触形成骨 架,而悬浮于次级集料和沥青胶浆之间,其组成结构见图2 1a ) ,且受沥青材料的性质 和物理状态的影响较大,故温度稳定性较差。 ( 2 ) 骨架一空隙结构 较粗矿料彼此紧密相连,较细粒料的数量较少,不足以充分填充空隙。因此,混合 料的空隙较大,较粗矿料能够充分形成嵌挤型骨架。o l s m 属此类型。在这种结构中, 粗集料之间的内摩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组成结构见图2 1b ) 。其结构强度受沥青材 料的性质和物理状态的影响较小,因而温度稳定性较好。 ( 3 ) 骨架密实结构 骨架密实结构是综合以上两种结构的优点而形成的结构。混合料中既有一定数量的 粗集料形成骨架,又根据粗料空隙的多少加入细料,形成较高的密实度和明显的骨架结 构,其组成结构见图2 1c ) 。 3 o l s m 的强度特点 英国的布朗教授提出,不同集料的最大公称尺寸会显著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使 用较大公称尺寸的集料,在减少沥青用量的同时,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和抗滑性 能【2 1 】。d a v i s 发现采用较大粒径的混合料,如3 7 5 m m 代替1 9 r a m ,其承载能力明显增 加;a b d u l s h a f i 等人发现较大粒径的混合料与常规的混合料相比,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要 7 绯馥o is m 集料级配成 达2 3 倍并有菪更低的蠕变变形。同时也有研究表驯,o l s m 有着较好的鹿力消敞 作用。 b )c ) a ) 密宴悬浮结构; b ) 骨架空隙结构:c ) 密实一骨架结构 图21 沥青混合料的典型组成结构 ( 1 ) o l s m 具有较大的内摩擦力和嵌挤力 o l s m 的设计,应要求粗集料通过良好的石一石接触形成骨架嵌挤结构以承受荷载 作片j 。o l s m 对相集料的强度要求较高,要求有棱角,接近立方体细 乏扁,卜粒料很少, 必须具有完仝的破碎而,这样才能具有较大的内摩擦力和嵌挤力1 2 2 i 。试验研究表明: o l s m 摩擦角0 比传统沥青混合料大,只有良好的抗剪切能力即摩阻力和嵌挤力人。 ( 2 ) o l s m 具有较好的骨架稳定件 o l s m 的骨架稳定性是其高温稳定性的关键。o l s m 照好的骨架结构使得其具有较 高的承载能力。若o l s m 没有形成骨架结构,在高温、慢速加载、粗集料形成的结构层 太厚或组合排列的稳定t # 较差时,有可能产生失稳破坏。一旦租集料骨架失稳,将大大 削弱骨架的支撑作用,其混合料的受力和传力作用将不再主要由固体颗粒本身担当,而 是由固体颗粒的摩擦力米完成,最容易的破碎面是沿集料删空隙较大的接触面。因此, 保证和提高o l s m 的胃架结构是提高稳定性、避免失稳的前提。 ( 3 ) 强度衰减慢 o l s m 的强度l :要是山内摩擦力和粘聚力形成,内摩擦力的大小取决干摩擦角0 的 大小。于0 的温度敏感性较小,因而内摩擦力的变化也很小。粘聚力取决r 澌肯的数 量、胶浆的数量和质量,并随时间的延长而褒减。o l s m 总的沥青用量较少,料聚力的 衰减不明显。i i i j 而o l s m 与目前常用的a c 、s m a 相比在自然或恶劣气候条件下混 合料强度衰减很慢,这对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是十分有利的。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0 l s m 集料级配设计方法 2 2 1 l s m 的级配组成分析 最近十几年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对l s m 进行了研究, 并修筑了许多试验路。中国台湾也对l s m 动弹性模量与压实度、温度关系,进行了大 量的试验研究。我国东南大学与山东省公路局合作进行了l s m 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 的应用研究。l s m 的国内外参考级配见表2 1 。 由国内外参考级配可以看出,只有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级配和我国东南大学的推荐级 配是开级配,其他均为密级配。这些密级配是根据最大密度曲线理论算出或根据粒子干 涉理论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设计时并没有考虑s u p e r p a v e 设计体系提出的限制区和控 制点的概念。美国的n c h r pr e p o r t3 8 6 也认为l s m 级配的设计没有控制点,也没有限 制区,只要空隙率和粉胶比适当,就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2 3 】。目前,国内外都着重对骨 架密实结构的l s m 的研究,而对o l s m 的研究较少。 , 2 2 20 l s m 组成设计方法 o l s m 作为下面层或基层要承受交通荷载,另外还兼有排水功能。基于上述要求, 设计的混合料应形成骨架结构,空隙率在1 5 2 0 。通过对国内外多种级配设计方法 的研究【2 4 2 5 1 ,可知目前开级配混合料级配通常将粗、细集料分开来设计。粗集料的总量 和各级集料的比例对o l s m 形成骨架结构起关键作用;细集料和沥青胶浆对o l s m 的 水稳性,高温稳定性,疲劳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思想,本文采用将粗、细集 料分开设计的变i 法设计理论,设计o l s m 的集料级配。 1 变i 法的设计原理 同济大学林绣贤教授通过对原苏联k 法和美国n 法的分析,并经过长期研究,以通 过率递减系数为基础,并吸取其分级的原则,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级配设计方法,即i 法 【2 6 】。i 法的公式如( 2 1 ) : p x = p o i x ( ) ( 2 1 ) 式中:p x 不同粒径d 时的通过率,; p 卜最大公称粒径d 时的通过率,; x 一级数,x = 3 3 2 1 9 d d ; 卜通过率递减系数; 9 o l n 卜o。nt q t q 3 nno 一 o 寸寸、o 0 0 一 n口寸 o i o o lil i n li 峙 一 n o 口 noo 叶 a o 卜n o卜 n i n i 口 卜 一 nn n 一 一 口岬 寸 中 ” n ii q 一 一 一 o oo a 0 n i n 一 _ nnn n 哗 ilil f 、 i f _ 1 一 v 、一 、 _ i n o 一一 心n 寸 2 ”i n 岬 一 nf q 一 q 一 i m o n寸 nn 一 n nn g n 、寸t、 i n 。 n卜o。n 婶 卜 一 v 、 n n1 一 n 叶 n a 寸 o i n n寸寸”i nnn n 摹 n n 寸 i - n”寸- nn v 槲 i n o 卜noo 寻 n l o 岬 n o 求 i n 一 、”nn 8卜 n ona oo 妞 a n、口卜卜 蚓 峰 gn ” iiilil q 一 n 罱 一 n。n 犊 口寸 捌 赠 o iii iiliiil 口 一 o oo口o nni no i n q v 、卜 咛 i n 岬 ni a o 吉寸寸oi no i n n i naaa o n oo a 0 o o 卜 o 卜n口 婶 岬 a l h 吉 a n 。 小 a _ 一 n o 小a ,、 ii o o 。 a 0 g a o 卜 ll o 一 oh峙 o o f _ 、 a凸 o i o i n i nni ,、o 卜o 寸 a 0西a i o a n n ooo o o 卜 ooo o 一 _ o ooo g o a o o o o noo h - o v 、o n寸 z i n。 系 妻 女 n 寸 貅 暴暴 疆 i n o崮 楚靛 斗 黼 撇 憾 n寸 幡熏 姐4 证 抵驽8 疆 呵匦 皿- k 哑圃 婚 岳岳 匠 日 哥( 鄢 导 圃匦 轴k 哥 珊kj | 酲鬟糖弧窭球蛊hs,i一“僻 拳魁镁囊驻骚窭涨苫一。料抟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 - 0 7 0 7 即富勒曲线,根据泰波( a n t a l b 0 1 ) 理论分析与实验,认为i = 0 8 1 2 0 7 0 7 时级配具有较好的密实度;日本的经验认为i = 0 7 8 4 0 7 3 2 密实性最好。对i 2 3 6 的筛孔) 时i 取0 6 3 , 设计细集料( 2 3 6 筛孔的集料) i 取o 6 3 ,设计细集料时( 2 3 6 的筛孔) i 取0 6 6 ;在确定集料级配范 围的下限时,设计粗集料时i 取o 4 3 ,设计细集料时i 取0 4 6 。即设计粗集料时,i 值 的取值范围为0 6 3 - 0 4 3 ;设计细集料时,i 值的取值范围为0 6 9 - - 0 4 6 。因此,先设计 四种级配测定其空隙率,即设计粗集料i 值分别取0 5 9 、o 5 5 、o 5 1 、o 4 7 ,设计细集料 i 值分别取o 6 5 、o 6 1 、o 5 6 、0 5 2 。当混合料的空隙率分别为1 5 与2 0 时,就是期望 1 3 第二章o l s m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的级配范围。这四种级配的计算结果如表2 5 。 表2 5 四种级配的计算结果 级配 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 溢 级配1 撑 级配2 撑级配3 撑级配甜 筛孔 ( 舢m ) 0 5 9 0 5 50 5 10 4 7 3 1 51 0 01 0 01 0 01 0 0 2 6 59 5 9 08 07 5 1 97 46 85 85 3 1 6 6 5 5 84 94 3 1 3 25 55 04 13 5 9 5 4 43 73 02 5 4 7 52 62 11 51 2 2 3 6 1 51 186 级配 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 添 级配1 撑级配2 撑级配3 撑级配甜 筛孔 、 0 6 30 5 90 5 5 o 5 2 ( r a m ) 1 1 81 285 4 o 6 9522 o - 3631 1 o 1 5 52ll 0 0 7 5 42o0 级配1 、级配2 、级配3 、级配4 j | j 四种级配,通过大马歇尔试验成型试件,使用 克拉玛依9 0 # 沥青,在各自的最佳油石比下,采用体积法测定试件的空隙率,结果见表 2 6 。 表2 6 四种级配的空隙率 级配 级配l 群级配2 群级配3 牟级配甜 空隙率( ) 1 3 31 5 71 8 91 9 9 1 4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峨oono 。 hh t-,-p, h h 卜 hc o oo o nh呻c x lho o 图2 3 计算的四种级配直观图 由表2 6 可知,级配2 的空隙率为1 5 7 ,接近预期的下限值1 5 ;级配甜的空隙 率为1 9 9 ,接近预期的上限值2 0 。为了较为准确的确定级配范围,参考级配1 撑和级 配2 撑,设计级配5 样。设计级配5 拌时,计算粗集料的i 值可采用o 5 5 ,计算细集料时, 采用0 6 2 ,这样计算出来的细集料有所增加,与级配2 相比空隙率变小。级配5 斧计算 结果见表2 7 。 表2 7 级配5 # 计算结果 筛孔( 删n ) 3 1 52 6 51 91 61 3 29 54 7 52 3 61 1 80 60 3o 1 50 0 7 5 通过率( ) 1 0 09 5 7 26 15 33 92 21 21 18654 表2 8 两种级配的空隙率 级配级配5 撑级配钟 空隙率( )1 4 82 0 1 对级配5 样,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空隙率;为消除误差,再次对级配4 # i 贝i j 定其空隙率, 结果见表2 8 所示。 由表2 8 知,级配5 存的空隙率基本为1 5 ;级配4 的空隙率基本为2 0 。由此确 定出o l s m 2 5 的级配范围,见表2 9 。 表2 90 l s m - 2 5 的级配范围 筛孔( m m ) 3 1 52 6 51 91 61 3 2 9 54 7 5 2 3 6 1 1 8 o 6o 3o 1 5 0 0 7 5 通过率( )l o o9 5 7 57 2 5 36 1 4 35 3 3 53 9 2 52 2 1 21 2 - 6l l - 48 - 26 15 1禾o 1 5 0 0 o 0 o o 0 o 0 o o 孔d姗踯加。)脚加加。觚 第二章o l s m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2 3 2 关键筛孑l 的确定 在已确定级配范围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哪些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空隙率影响显 著,以便能较好地控制空隙率。 1 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正交试验分析确定哪些筛孔通过率对空隙率影响显著。一般认为,公称最大粒 径,以及其依次1 2 处的筛孔通过率可能是关键筛孔。由于筛孔数过多,正交试验分析 工作过量大,0 6 m m 、0 3 r a m 和0 1 5 r a m 筛孔通过率较少,因此省略了对这3 个筛孔的 分析。只对2 6 5 m m 、1 3 2 m m 、9 5 r a m 、4 7 5 r a m 、2 3 6 m m 、1 1 8 r a m 和o 0 7 5 m m 这7 个 筛孔分析。由于只有7 个影响因素,因此可以按l 8 ( 2 7 ) 正交表设计级配,正交设计表 如2 1 0 。表2 1 0 中1 代表级配范围上限值,2 代表级配范围下限值。把表2 1 0 写成级配 形式如表2 1 1 。 表2 1 0l 8 ( 2 7 ) 正交设计表 素 2 6 51 3 29 54 7 42 - 3 61 1 80 0 7 5 试验号 111l1lll 21ll2222 3l221 l22 41222211 52l212l2 6 2l22l21 722l1 2 21 82212l12 表2 1 1 正交设计级配表 筛孔 心衄j 3 1 52 6 51 91 61 3 29 54 7 52 3 61 1 8o 6o 30 1 50 0 7 5 级鲲 级配1 撑 1 0 09 57 26 15 33 92 21 2l l8654 级配2 撑 1 0 09 57 26 15 33 91 264 2 1 l 0 级配3 撑 1 0 09 57 26 13 52 52 21 242ll0 级配钟 1 0 09 57 26 13 52 5 1 2 1 l1 18654 1 6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续表2 1 1 正交设计级配表 筛孔 巡u n ) 3 1 52 6 51 91 61 3 29 54 7 52 3 6 1 1 8o 60 3 0 1 50 0 7 5 级嬲 级配5 撑1 0 07 57 26 15 32 52 2 1 11 1 2l1o 级配钟1 0 0 7 57 26 15 32 51 21 255544 级配硝1 0 07 57 26 13 53 52 26555 4 4 级配8 撑1 0 07 5 7 26 13 53 51 21 21 12110 2 正交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1 | 、2 撑、3 群、4 撑、5 撑、6 弹、7 撑、8 # j k 种级配,通过大马歇尔试验成型试件,采用克 拉玛依9 0 # 沥青,在各自的最佳油石比下,采用体积法测定空隙率,结果见表2 1 2 。 表2 1 2 各级配的空隙率 级配 级配1 撑级配2 舟级配3 群级配甜级配5 撑级配甜级配硝级配8 撑 空隙率 1 4 61 9 21 7 61 8 61 4 71 9 81 9 51 6 9 ( ) 表2 1 3 方差分析结果 来源离差并入后离差自由度均方离差f 值 2 6 5 唧0 1 0 1 3 2m mo 3 2 9 5m m 0 0 3 4 7 5m m7 2 0 7 2 01 7 2 06 2 1 2 3 6l i m a1 2 01 2 0l1 2 01 0 3 1 1 8m i l l1 5 9 41 5 9 411 5 9 4 1 3 7 4 0 0 7 5i t i i t i2 1 02 1 0l2 1 01 8 l 误差 3 0 23 4 73 1 1 6 总合 2 9 9 l7 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2 1 3 。在表2 1 3 中,筛孔2 6 5 m m ,1 3 2 m m ,9 5 m m 的离差平 方和相对很小,这三项的作用很不显著。为了提高检验的效果,把筛孔2 6 5 m m ,1 3 2 m m , 9 5 m m 的离差平方和并入误差离差平方和中,并取误差的自由度为以上三项的自由度之 和。 1 7 第二章o l s m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假定显著水平a = l o ,查表得f o 1 0 ( 1 ,3 ) = 5 5 4 。筛孔4 7 5 m m 和1 1 8 m m 的f 值 都大于5 5 4 ,所以筛孔4 7 5 m m 和1 1 8 m m 的通过率对级配的空隙率影响显著。 2 3 3 关键筛孑l 与空隙率的关系 采用回归分析法进一步确定4 7 5 m m 和1 1 8 m m 筛孔通过率分别对空隙率的影响关 系。 1 4 7 5 m m 筛孔通过率对空隙率影响回归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与护理
- 公司电工安全培训课件
- 了不起的0课件
- 《童年的发现》课件
- 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
- 公司水电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标准安置房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综合设备租赁合同书
- 透平式空压机启动讲解
- 月经期的个人护理
- 2025年中国保健电器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电梯成品保护方案(3篇)
- 科技研发公司保密管理制度
- 医院科教相关管理制度
- 2025年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无锡信捷校招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含答案)
- (新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浓缩400题)
- 南昌大学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大学英语试卷
- 2025-2030中国妇科中成药市场营销趋势及投融资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