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制度创新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 tract thei s su eof fa n n e r ,sin com eiscrud a l amo n gth ei s s u e s 一 印n n e ct e dw i 山 a gr i cultureru ral ar e as andfa r m ers. anditis加加巾n t tore a lizeb a n n o ni o us一 d e v e lo p m e n t of伪u n l ryan d c i t y in以 刀 n o m y a n d似i e l y即 d toreal 泳 all. r o u d d 、 卜 w cll一 o ffso 山ty.the m ain i s s u e o f fa n 力 er ,s in c o m e isl o winabs o hi tev a l u e , s l ow in thc rate offa n 刀 er 、in com e 、i n c r e as e,w h i c h ext endsthc m a rg 川of比y and cou n try w ith th ea ghc u 1 t u reandth evi llage st e ppi ng i n t oanewstage ofdev e l 0 p m e nt, 九n 刀 er,sincomeismo red i 伍culttoinc r e ase . t b e t r a di1 i o n alme a s u r e t h a t l d cre a s e i b e 加 n n er 、i n c o m ed e v e 1 o pthe fo n c i i on incertaindsgr ee , b utthe 加 n 以 i o nt b e y d eve l opedh asdi ed dow n , a n dcan ,tm a k e th e fa n 刀 er,si n c o m e p resent a n ew l ook 丘 。 功th ew h o l e . t h em a r 乡 nof 俪 d tya n dth ecou n t ryp r e s e n tsthe 1 r e n dof e ul a r g e m ent, and c 0 m estoa hi ghp e akinhi st o ryw 匕 m u s t b re akt h e o ri gl n alway of th i 雨ns, l ook for t h e l o ng-l as t so l u t ion t o 加 creas e the fa r m c r ,si n c o m e ; 5 以 力 n d , the thesis anal yzesthe re 1 a i i v it y fr o mthe 阳gl e ofsyste m 、a n a n g e m entbetwe e n the 血 n n l ands ys t em , the h o us e h o l dre gl s ter s yste m , th evilla gc tax l aw s yste m , the fi n a n c 1 a 1 sys t e minvil1 a gea n d the f a n 刀 er 、呻 me; t 址 rd , thc t e x t 姐al y 璐 阮 u m it o f the c u rr e n t s y s t em s y s t ematica l 1 yand th e th e si s putsfo 州ard th e 别 rr a 刀 g c m e n t o f s y st e mand m e asure w b i chw 0 u 1di ncre as e th e f a n n er ,si n come. 户 刀 d 由 e th e sist ri e s toco ns tiucts ystem e n v l r o . 叮 e n t t h a t p r o m ot e th e fa rmer 、 扭 c o m e and guar a n t e e th e 加 n n er ,s in com e k e e p i n g 加in creas in g b y the 双 泊 t . k e y w o 川吕 : 自 r n l e r ,s in com e ; i n s ti tu t io n a l fa c t o 岛 ; c o m p le m e nt止 ie a s 切 r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指导 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 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究 成 果,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茎 星达岁 兰 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 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歇郁 椒啥签 字 日 期 : 词 年 月卜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 壁遏大二 釜 -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鱼星人堂可以 将 学 位 论 文的 全部 或 部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啊导 师 签 名 (手 写 ): 叮 械 签 字 日 期 : 7 , 夕年亿月加日 签 字 日 期 : 加 夕 年咔 ” 动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电话: 邮编: 第 t 章 引言 第1 章 引言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 但是,我国 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 还是比较低,和 城市 居民收入相比呈现差 距扩大的态势。20世纪90 年代 后期以 来,我国 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进入了 新的 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 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 份额下降、 农业 劳动力 在全社会劳 动力中的比重下降、 绝大多 数的 农林牧渔产品出现阶段 性相 对过剩。农产品的阶 段性过剩导致其价 格出 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农业生产由 主 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向 追求质量 和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持续缓慢表现的尤为突 出。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阻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化 进程滞缓,阻碍了经济发展。 从世界范围 来看, 农民 收入问 题是 特定的 生产力阶段条件下的 历史 产物, 并非是我国所特有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普遍采取推进工业化的 不平衡发展战略,实行剥夺农业发展工业的制度安排。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在加 速各国 工业化进程的同 时也带来了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 收入增长 缓慢,形成现代发达的工业部门 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 并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的 现象在工业化过程中 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例如,日 本从明 治维新至20世纪60年代, 处于工 业化的 前期和前期向 中期过渡阶段, 二元经济 特征十分明显。表 现的农工收 入差 距一直维持 在1 :1 . 3 一 1 : 3 , 1 之间。 直到开始 进入工 业化后期阶段,农工 收入差 距才开始 缩小, 1 9 80年农 工收 入之比 为1 . 1 5: 1 。日 本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这个过程持续了差不多10年。在工业化发 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政府行为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几乎是各国 的 共同 行为 选择11 . 我国政府也愈 来愈 清醒的 认识到, 在新时 期实现中国 经济 腾 飞的诸多障碍中,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最为重大的问 题,不解决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以及与 此关联的 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 题, 就无 法实现 农村的 稳定、 农 民的小 康和农业的现 代化, 无法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tz 。 我国 下一阶段的全面小 康 第 1 章 引言 的实 现也就无从谈起。 2 0 04年中央 农村经济工作会 议提出“ 两个趋向”,明确 指出我国工业化发展已 经达到相当 程度, 应该实行 工业反 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 村的 政策, 从而实 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 村协 调发 展阁 。 这表明了 党对新形势 下工农关系、 城乡 关系在思 想认识上的 深化, 对于 我们科学认识和 把握经济社 会发展规 律,正 确处理新时期的 工农关 系和城乡 关系,落实统 筹城乡发 展方 略, 切实做好新阶段“ 三农” 工作, 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j 。 在这 样的 背景下研究 制 约农民收入的更深层次因素,尽快找到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2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文计划在现有研究的 基础上, 对影响农民 收入的制度因素进行系统的分 析。 本文首先第一部分主要对制 度进行了定义,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变迁作了相 关的 解释,介绍了理 性农民和 产权理论,以 及农民 收入的 涵义, 进一步 介分析 了 农民 收入与 制度的关 系囚 。 为进行 影响农民收入的制 度因素分析奠定理论 基础; 其 次,本文分析了 农民收入增 长的 各个阶段与制度因 素的 联系以及 农民收入的 现状;然后主要运用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四种制度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用 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民收 入的四 种制度因素的 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 在的 关键问 题; 在此 基础上, 提出促 进农民 收入增长的 制度安排以及需要和这些 制 度安排同 时进行的配套 措施恤 。 第2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第2章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2 . 1制度的含义 “ 制度”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d , c . 诺斯认为 “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 的规则、 守法程序和行为的 道德伦理规范,它旨 在约束追求主体 福利或效用最 大化的个人行为”。 “ 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 互交往的行为的 框架” 目 。 凡勃 伦认为“ 制 度为 一种自 然习俗,由于 被习 惯化和 被人广 泛地 接受, 这种习 俗己 成为一种公 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1. 。 汪丁丁 认 为 “ 制 度是 指人与人 之间 关系的 某种契 约形式或契约关 系。 任意两 个人之间的 某种契 约关系可以用 规则或习惯描述”【侧 。柯武刚、史漫飞定义 “ 制 度是由 人 制定的 规则, 它抑制 着人际 交往中 可能出 现的 任意行为 和机会主义行为。制 度 为一个共同体所有, 并总是依靠某种惩 罚而得以贯彻” 川 。 制度可以分为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正规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造实施 的 一系列 政策 法规叫。 包括政治规则、 经济规则 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 规 则构成的 一种等级结 构, 从宪法到 成文 法和不成文法,到 特殊的细则, 最后到 个别契 约, 它们共同 约束着人们的 行为。 正规制度一经确立,不能随 意改 变, 其变动和修改须经权威机构的许可。非正规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 成的,具 有持久的生 命力,并 构成 代代相传的 文化的一部分周 。主要 包括价值 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规制度中, 意识形 态处于核 心地位,非正 规制 度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是习 惯。非正 规制度的 改变不需要权威机构的许可,比较灵活。 理解制度的含义还必须正确区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是一系列 用来建 立生 产、交换与分配 制度的 基本的 政治、 社会 和法律 基础规则l1 。 它是 一个社会中 所有制 度安排的 总和,是 一个社会的 基础规则,决定着人 们的 基本 行为 规则。制 度环境 集中体 现在一国的 宪法中,比 如我国 宪法规定了我国 社会 主 义社 会的制 度。一 个社会的 制度环境相对稳定,改 变起来也比较困 难。制 度 安排则是 指管制 特定 行为 和关系的 一套 行为规则,是制 度的具体 化固. 相对制 度环境 来讲,制 度安 排比 较容易改变, 但是其改变必须 在制 度环境 许可的 范围 之内,制度安排不能够抵制制度环境。一般所讲的制度就是指制度安排,本文 第 2 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也 是基于 制度安排层面上的农民增收问 题研究。 制度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设立财富和收入的社会 分配方式:( 2)在资源稀缺的竞争 环境中界 定一 个保护体制;( 3)为 体制 建立设置一 个框架以 减少交易费 用叫。 2 . 2制度非均 衡、 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创新 制 度非均衡论是一种 “ 意 欲改变 而未改 变状态”。 之所以出 现非均衡,是 由于 现行制 度安 排的 挣效益小于另 一 种可供 选择的制度安 排的 净效益,也就是 出现了一 个新的盈 利机会, 这时就会产生新的、 潜在的制 度需 求和制度供给17。 一项制度安排如果出现了制度非均衡状态,就存在了制度变迁的可能。制度非 均衡的原因,从内因看,是该制度下生活的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 从外因看, 外部发展影响和效 应使 某些集团实现一种再分配或 趁机利 用现存外部利 润机会 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和选择范围。 所谓制 度变 迁, 是 指新制度在原有制 度内 产生、 壮大并 全部或部分代替旧制 度的过程。制度变迁从长期看,一般被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 的 替代或后者向前者的转换过程f18。制度变迁根据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形 态,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变迁由一群 ( 个 ) 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 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 府和 法律引入和实施的: 9 。 例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最初是由 安徽 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组村民发起和逐步扩大的,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 政府看到 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后,制定政策进行强制推行,使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在我国农村迅速普及,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了过渡。 本文主要依据上述理论,认为我国农民是理性农民,农民收入与产权关联、 与制 度安排关联。 本文主要研究了四 种制度对我国 农民 收入增长的影响,重 点 分析了 农地产权制度、城乡 分割的 户籍制度、 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教育体制、 科 技体制 对农民 收入的影响之20.2 11 。 制 度创新理论 一 过渡经济学认 为, 经济制 度一般具有 三个功能: 激励、 资源配 置和 利益 分配。 制度变革必然会带来这三种功能效率的变化。 激励和资源配置 效率的提高,都会直接使既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实现收益 最大 化,最终使 利益分配趋近于“ 帕累 托” 最优 状态22。 第 2 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经济史 学家道格拉斯 c 诺斯( d ou gl assc n orth ) 认为,由 于技术的 进 步和人口的增加,会使一个经济中某些原来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失效。因此新 的制度安排就可能被 创造出 来以 取代旧 的制度安排圈。从制度变迁供给角 度出 发, 林毅夫将制度变 迁分为 诱致性变迁 和强制性变 迁。 “ 诱致性 变迁是指一群( 个) 人在响应由制度下均衡引 致的 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 发性变迁;强制比 变迁指 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而无沦是诱制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只要是 有效率的, 我们都可将其定义为 “ 制度创新”;而无效率甚至是负效率的制度变 迁, 我们姑且 称之为 “ 制 度阻 滞” “ 们 。 关于“ 效率”, 伍山 林认为: “ 同意一 致性是交易效率评价最终的和唯一的指标,一切非一致同意的决策规则均会产 生以 帕累托标准衡量的非 最优决策” 。 而“ 同意一致 性程度即指政 府与一群( 个 ) 人之间的最优绩效选择的相似程度。制度变迁的效率取决于制度变迁究竞是增 进还是恶化了同意一致性程度。同意一致性程度增进,则制度变迁效率增进, 反 之则反是” 2s 。 l e戴 维斯和d es c 。 诺 斯认为,制 度安排之所以 会被创新, 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是,又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要求, 将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厌恶风险,市场失败,以及政治压力等原因,从而在 原 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了 获取潜 在的 利润, 就会率先来克服这些障碍, 从 而 导致了 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或者变更旧 有制度安排) 的 形成网。当 然,一项新 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挣收益大干预期的成本时,才会被作出。 总之,制度创新 可以 增进效率, 实现利润最大 化, 这是制 度变迁的目 的所 在:而制 度阻滞则会增大经济 运行成 本, 带来的 只会是经济、 利润的负增长。 经济效率的高低,当 然会直接影响制 度安排下个体的 收入水平1271。 “ 一切理论 都是苍白的,让事实说话才是最有力的”。 2 . 3农民收入问 题的主要经济学原理理性农民与 产权理论 理性行为是现代经济分析的核心假设,它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的一般特征 就在于他的最大化性质。也就是说,当 人们面临多 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会选 择一个能使他的利润得到最大 满足的方案。以诺贝 尔奖得主西奥多 舒尔茨为 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坚持 理性农民的观 点,舒尔茨在贫困的 经济学中 认为: “ 全 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 交道, 他们都是时 刻算计 个人收益的经 济人。 在自己 的小小的需 要独立谋划领 域里, 农民把 一切安排的很有效率” 。 叫 第 2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也 就是说,农民是在 传统技 术状态下有 进取精神并己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有利可 图的 生产机会和资源的 人,是 “ 贫穷而 有效率的”, 是理性的 经济人。 舒尔茨 的 观点引 起后来学者的广泛的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 农民 受自 然和市场的风险以 及相对落后的 信息的约束,农民实际上 追求的是 效用的 最大化而并非是利润的 最大 化。波普金进一步深化了 舒尔茨的观点, 他认为农民 是一个权衡了长短期 影响农民收入的制度问题研究利益风险后,为追 求最大生 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 产抉择的人川 。本文认为农民是理性经济人,一 些看似不理性的 行为实质上是 农民在客观条件限制下权衡风险和成本后的理性 选择,农民 追求的是自 身效用 的最大化。 关于产权的定义,众多学者做出多种表述。诺斯认为 “ 产权本质上是一种 排他性权利,。 阿尔钦在论 文 产权: 一个经典的注释的定义: “ 产权是一个 社会所强制实 施的 选择一种经济品的 使用的权利。” 新帕尔 格雷夫 经济学大 辞典的定义 是 “ 产权是 一种通过 社会强制而 实现的对某 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 途进行选择的 权利”。 综合起来看产权有四 个方面的规定性。即: 产权是与 财 产有关的排他性权利;完备的 产权总以 复数的 形式出 现, 产权是一束权利。 它 包括使 用权、 收益权和转让权, 产权是可以分 解的, 产权的分解既 可以是使 用 权、收益权和转 让权之间的分解,还 可以 是每一 项权利内 容内部更具 体的 分解; 产权通常是 指人 们是 否有权利用自 己的 财产去损害他人的权益际: 1 。 从经济理 论上看, 所有的 经济 社会都面临着资 源稀缺和劳 动分工问 题阅。劳 动分工有利 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劳动分工,劳动者被分 成不同的部分,他们执行不同的任务,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协调他们的行动、 如 何适当分配他们所生 产出的产品的问 题。 产权机制能 够确定某种努力的刺激 或没有浪费的刺激,在产权制度下,产权机制规定了个人的动机如何实现。产 权的主要功能在于 它确定了 人们生产劳 动和产品分配的 规则,并能 确保创新利 润归功于创新者” , , 。 确定和保护产权,有 利于有限资 源的 有效利用,以提高整 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这是产权与效率关系的最基本结论。 产权制度的最基本功 能是界定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即明 确谁所有、谁支配、 谁受 损和谁受益洲。 明 确界定的产权会产生一 种激励, 激励人 们有效地利用资 源,以 提高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总产出。 第2 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2 . 4农民收入的含义 农民收入是一个比 较宽 泛的概念,既 包括农民 从事农 业生 产经营 所获得的 产品或者货币 收入, 又包括从事非农产业活 动所 获得的收入, 还包括转移性收 入和财产性收 入国。 按照统计年鉴上的界定,衡量农民收 入的 指标主要是农民 家庭总收入和 农民纯收 入。 1 .农民家庭总收 入。 它指农村住户全 年从 各种来 源得 到的全部实际收入, 由 基本收入、 转移性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三 个部分组成,其中 基本收入 包括劳 动 者的 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部分按收 入形式是否为 现金, 农民家 庭总收入 可 分为 现金收 入和非现金收入, 现金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 年内 所有家庭成员 的 全部现金收 入,包 括基本收入、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 入和储蓄借 贷现金收 入。 非现金收入是指 农民 家庭自 产自 用的实 物性收入 祠 。 2 . 农民纯收入。 它是农村常住居民家 庭总 收入中 ,扣除 从事生产和非生产 经营费 用支出、交纳 税款、上交承包集体 任务金 额、集 体提留 和摊派、生产 性 固定资 产折旧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农村居民生产性和非生 产性建设投资、 社 会消费和积蓄的那一 部分 收入阅. 农民 纯收 入包括 农村居民全年从事生 产性和非生产 性的 经营收入,在外人 口寄回 、带回和国家 救济、 各种补贴 等经营 性收入: 既包括货币 收入,又包括自 产自 用的实物收入。 但是不包括农民向 银 行、信 用社以 及向 亲友借款等属于 储 蓄、借贷性收入。 第2 章 制度因素与 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2 . 5制度创新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人民公社化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等系列改革, “ 其中 1 9 56 年的 土地改革和 1 980 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对农民 收入和农村社会结构的 变迁产生了 积极的 影响” 。 2 . 51农民土地所有制 1 9 5 0 年6 月 , 中央人民 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 1 9 51年 10月, 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简称土改) 工作, 1 9 52年6 月开始实行土改, 当时 全部 土地 , 另留有一小 部分“ 地主、 富农也保留 有能维持生活的 耕地” 。1 9 53 年 2 月, 在对农民的 土地, 房屋查实后 , 发 给土地、 房屋所有证, 确定农民的 房屋, 土 地所有权, 发证时,旧的契约即行烧毁或宣布无效, 封建土地所有制宣告结束。 1 9 52年至 1 9 5 5 年间 , 在农 村, 政府虽然鼓励以“ 互助组” 和“ 初级社” 形式组 织农民 进行农业生产, 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如耕牛、农具等) 仍归农民 所有, 只是生产上互助合作, 农业收入除交公粮( 农业税) 外, 余下全部由农户自由支 配, 互助协作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 生产的发展国。 2 . 5 . 2集体土地所有制 1 9 5 6 年初, 建立了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所有农户都入了社“ 入社农户土 地 和生产资料全部交给高级社统一调配使用, 劳动力由高级社统一安排, 取消土地 分红, 实行一“ 各 尽所能, 按劳分配, 多劳多 得的分配制度” 。 土改时发给个人的 土 地证都 收回上 交, 这实 际 上就是一 种土 地集体所 有 制阅。 高 级社实 行生 产、 计划、 劳 动、 财务四大项管理。 年初, 有生产计划, 生产指标; 在劳 动管理方面, 制定劳动定额, 按件或工日 记分, 执行基本劳动日 制度: 在财务管理方面, 钱财分 开, 开支经审批, 粮食、物资出入有凭证。 1 9 58年成立人民公社, 土地和生产资料均归集体所有, 生产出 来的 农产品 统 归公社所有, 同 年取消按劳分配, 实 行共 产主义供给制和工资 制, 建立公共食堂, 免费就餐这种农业经营方 式, 严重地影响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 9 59年至1 9 62 年冬, 将公杜权力下放, 改为大队 核算, 土地和生产资料仍归 集体所有, 圃。 生 产队内实行自 负盈亏, 劳动定额、 按件按日记工分, 生产、分配均由 生产队 组织 安排。1 9 62年至1 9 78年底, 实行统一 领导, 分级管理, 三级( 公社、大队、 生 产 第2 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队 ) 核算, 队为 基础体制, 土地和生产资料的 集体所有制形式没有变, 生 产队 集体 土地属生 产队全体农民 集体所有, 由 生产队集体管理、 使用、 收益分配, 社员留 有少量自 留 地, 村民 参加集体劳动, 按件、 按日 记工分, 以 获取工分的 方式获得 劳动报酬。 2 . 5 . 3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 19 79年, 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 革, 原生 产队划分为一队、 二队、 三队 共三个 生产队 , 各队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1 9 80年, 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 包责任制, 以 生产队为发包方. 农户为承包方, 双方签订承包合同 , 农户获得全县 统一印制的 土地承包证, 农户对承包的 土地只有经营权( 使用权) , 没有所有权, 土 地所 有权 仍属生 产队 集 体所有fi。 各 农户承包的 土地每年收 入除 按规定 上 交 国家公购粮和集体提留外, 余下都由 农户自己支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所有权虽仍然属于集体所有, 但农民 拥有了土地经营自 主权, 生产积极性大 大提高 网。 土地改革充分满足了 广大农民 对“ 耕者有其田” 的渴望,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而随后在农村进行的农村生产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初级社( 又称农 业社) 运动, 也帮助广大农民 解决了 分散的 个体生产经营所存在的 生产条件不足 和贫富不均问题, 极大地促进了 农村生 产力的发展。 但是, 以高级社和人民公社 化为载体构筑的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生产力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 大的 消极影响, 给农民 造成很大损失。 其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 损失 就是农民 收入 提高缓慢,1 9 80 年开始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不但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 题, 而且使一些农民 有了一定的资 金剩余和积累, 正是这样的有限 剩余和积累 , 使部 分农民有机会和条件改变自己的就业和生活方式, 从而引发了农村社会结构的 变 迁阅。从改革开放前后及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农民 收入的实际变动情况,也可 以 说明 制度创新在增加农民 收入中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夕,由 于我国的 农业生产关系超越了农业生产力的实际 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长期处于僵 化状态, 不能起到有效配置资 源的作用,因 而农业和农村经济难以 发展, 农民 收入极低且难以 增长阅. 改革开放以 来, 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并且呈现 出明 显的 阶段性特征:1 9 79年至1 9 84年, 是新中国 成立后我国 农民 收入增长 最快的时期, 农民 人均纯收入由 1 34元增加到 3 55元, 扣除 物价上涨因素, 年 第2 章 制 度因 素与农民 收入的 相关 性分析 均实际 增长 14. 8 % ,其原因 一是 实行了 农业生产责 任制,实现了农业 经济体制 的 跨越式变革,调动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二是 农产品 价 格制度的 变革, 大幅 度提高了 农产品的收购 价格, 使农民 得到了实惠: 1 9 85 年 到 1 9 88年, 虽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制度效 应” 有所降 低, 农业生 产出 现了 徘 徊不前的 局面,但由于以乡 镇企业为 主的农村二三产 业发展制度 创新, 使我 国农民 人均纯收入仍然 保持了 年均 5 % 的增长 势头; 1 9 8 9年到1 9 91年, 由于 农 产品 价格制度和农村公共 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制度因素的 影响, 虽然主要 农产品 出现了 恢复性增长, 但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 . 7 % :1 9 92年至1 9 9 6, 年, 由 于在减 轻农民 负担、 完善 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等制度 建设 方面有所成效, 虽然 农民 增收的年际变 化较大, 但仍然达到了实际年 均增长 5 . 既的水 平;1 9 97 年后,由于制度创新的缺乏,同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民收入增 幅回 落、 增长缓慢,1 9 97 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 长4 . 6%, 较 1 9 %年下降了 4 . 4 个百分点, 1 9 9 8 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2162元, 比 1 9 97年实际 增长4%, 1 9 99年 农民人均纯 收入 2 217 元, 年实际 增长 3 . 8 4 %o 对于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 入增长缓慢问题, 既 要看到我国农 业和农村经 济发 展正处于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的新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其客观必然性, 又要看到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的严重不利 影响及增加农民收 入的 紧迫性同。目 前 阻 碍我国农民 增收的因素很多,但 制度 供给不 足是根本 性原因。 具体而言, 农 民增收的制度约束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 地制度和农业科技体制 变革 迟缓, 碍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 一方面, 土地的分户承包 经营并且 承包权 30 年不 变, 虽然适合了 农 业生产力的发展 状 况及为农民提 供了 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但由于 普遍缺乏灵活的 土地使用 权流转 制度及相应的土 地等级评定制度和土地 投资 补充制度,因而 现行的土地制 度既 不利于土 地规模 经营的 发展,又不利于开展 农业基础建设 和农 业科技进步, 另 一方面,目 前 我国 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 应农业优质化和市 场化发展的需要, 存 在科研与实际脱节、 推广力量薄弱、推 广方法陈旧 等问题,不 利于先进适用 科 技 成果在农业中的 应用, 二者均阻碍了 我国 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农民 来自 农 业收 入的 增加阅. 二是乡镇企业 制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制度不完善,阻碍了 农民 非农产业 收 入的 增加。目 前, 我国 乡镇企业的 产权制度、 管理 制度及分配制 度等还不完善, 障 碍了 我国乡镇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同时, 在我国 的农业产业 化经营中,也 存 第 2章 制度因素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在工商龙头企业与 农户的利益分 配关系不合理、农民自 己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 织缺乏等问 题,不利于农产品的 价值增值、 价值实 现和市场信息传递, 这两个 方面均障碍了农 村二三产业的 发展和农民 非农产业收入的 增加。 三是城乡体 制改 革滞后, 障碍了 农业剩 余劳 动力的 转移。目 前的城乡体制 是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和农民 数量的 减少, 如小城镇发展缓慢、 城市 化滞后和城乡结构不 合理,许多 大中 城市对 农民 进城就业行业及定居的种 种限 制, 户籍管理制 度改革的 滞后等。 四是农村 税费 制度和农村机构改革不深 入, 障碍了 农民 负担的减轻。目 前 农村税费制度设置 不合理,农民 承担了本不该由 他们负担的费用,农村税费 收 缴缺乏监督机制, 部门寻 租现象严重,城乡 分割的 税费 收支体制,实际上 对农 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农村基层机构改革不彻底,过多的公职人员必定要农民供 养,这些都加重了 农民 负担。 五是国家农 业管理制度和保护制 度不健全, 障碍了 农业素质的提高。国 家 农产品的价格制度不稳定,时升时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家没有 健全的农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体系,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和正确的市场导向,国 家投资制度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 家对 “ 绿箱政策”范围内的农业支持也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等,这些都影响到 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及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第3 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第3 章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3 . 1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 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处于维持生存阶段,农产品的供应不能 满足人民的需求,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是增加产量,扩大供给。这使得农民 收入呈现出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以实物收入为主,以满足温饱为目 标,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1 9 5 7 一 1 9 78年的 21年间, 农民 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仅增加2 . 87元 14n。 改 革开放以 后, 我国农民 收入大幅度增长, 农民 人均纯收入由 1 9 78年的13 3 . 6 元增加到2 0 04年的2 9 3 6 元, 增加了 2 8 02. 4 元,年均增加1 07. 78,年均名义增长 率12. 6 % 。但是,纵观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 年际间增长是不平衡的。 ( 1) 1978一 1 984 年, 农民 收入超常规增长时 期。 这个时期农村经济体制发生 重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在农村普遍实行,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业收 入是这个时期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表3 . 1)。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使农民 收入实际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5 . 1 %o (2 )19 85一 19 88年农 业增长放慢, 农民 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5 . 湍. 农民 增收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使得农产品价格水平下降, 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有较大幅度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出 现了一年停滞,三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率突破两位数,也对农民 收入产生了 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年中,农民从涨价中得到的收益总计1 30. 8 ,同 期 由 于 涨 价 增 加 支 出 13 1 . 7 元 , 收 支 相 抵 农 民 从 物 价 上 涨 中 损 失 1 元 t4sl. 这 一 阶 段,农民 来自 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比 较明显.其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 人 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1 9 8 5 年为 27. 71元,1 9 88年增加为农42. 43元, 年 均实际递增7 . 俄。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 农业生产的不景气对农民 收入的不利 影响。 ( 3) 1 989 一1 991 年期faj,农民收入停滞徘徊。3 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仅增长 2 . 器, 年均增长率只有 0 . 7%,其中1 989 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1 . 6%,是改革开 放以 来农民 实际纯收入的首次下降。 造成农民收入停滞徘徊的原因主要是工业 品 价格猛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仅不涨还有所下降。1 9 89年农村工业品零售 第3 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价格上涨高达18. 钱 ,1 9 90和1 9 91年也分别达4 . 6%和器,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年1 9 9 0 和1 9 91年分别下降2 . 服和器使得这一期间农民因价格变动利益净损失 50 4 . 26亿 元阁. 虽 然 这 一 阶 段 农业增 长 势 头 较好, 粮 食等 主 要 农 产品 产量 连 年 创历史最高水平,却出 现了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局面。 (4 )19 9 2 一 199 6 年,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 84元增 加到1 9 2 6 . 1 元, 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 增长5 . 鸽. 这一阶段农产品 特别是粮食价格 的大幅度提升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产量提高,农民从农业中获得 的收入增长。乡镇企业也有较大发展,支付职工工资不断提高,对农民增收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从90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外出打工逐渐增多,使农民务工和 劳务收入大大增加,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 5 )1 9 9 7 一 2 0 0 3 年,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其中1 9 9 7 一 2 0 0 0 增幅连续下滑。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买方市场逐 步形成,农民增产不能增收。同时,乡 镇企业增速减缓,吸纳劳动力下降,城 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也减少了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从1 9 97年到2 003 年, 全 国 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连续7 年没有超过溅, 最高的 年份2 0 02增长4 . 既, 最低 的年份2 0 00年只增长2 . 伟,年均增长钱,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幅度的一半圆。 (6) 2004年中央出台了 关于农民 收 入问题的 一号文件, 农民 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农民 人均收入达到 2 9 36元,比 上年增加了 3 1 4 元,实际增长6 . 既,是19 97年 以来的最好水平。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产品的价格 因素, 据计算, 价格上涨使农民增收了 6 00多亿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因。二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出台。据农业部初步估计,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中 型农机其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减免部分特产税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拉动 农民 收 入增长2 个百 分点, 使农民 增收 2 94亿元151。 第3 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表3 .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纯收入及构成单位:元/ 人 乡巨 收入农业收入斗 卜 浓 乏 业收入 年份 些 气少 少 增长率 ( % )坐 k少 l少 占纯收入比重 ( % ) 人均( 元) 占纯收入比 重 ( % ) 1 9 7 81 3 3 61 1 3 , 58 5 , 09 , 47 . 0 1 9 8 01 9 1 . 31 6 . 61 4 9 67 8 . 21 6 . 88 . 8 1 9 8 12 2 3 . 4巧. 41 7 0 . 67 6 。 32 3 . 91 0 . 7 1 9 8 22 7 0 . 11 9 。 92 0 3 . 77 5 . 43 3 . 51 2 , 4 1 9 8 33 0 9 81 4 22 2 1 . 87 165 1 . 41 6 。 6 1 9 843 5 5 。 31 3 . 62 5 0 . 47 0 . 56 4 . 71 8 . 2 1 9 8 53 9 7 . 67 , 82 6 3 . 86 6 . 38 6 . 32 1 . 7 1 9 8 64 2 3 . 83 . 22 7 9 . 06 5 . 8 9 5 。 72 2 . 6 1 9 8 74 6 2 65 . 23 0 086 5 。 01 1 762 54 1 9 8 85 4 4 . 96 . 43 4 566 3 . 4 1 4 8 . 42 7 . 2 1 9 8 96 0 1 . 5一 1 . 63 7 1 . 76 1 . 81 6 8 . 62 8 。 0 1 9 9 06 8 6 . 3l84 5 6 . 06 6 . 41 6 7 . 12 4 . 3 1 9 9 17 0 8 62 . 04 6 0 . 66 5 . 01 7 8 . 32 5 . 2 1 9 9 27 8 4 . 0 5 . 94 86 . 96 2 . 12 5 9 , 13 3 . 0 1 9 9 39 2 1 . 63 . 25 6 6 . 46 1 . 53 0 6 . 63 3 . 3 1 9 9 4 1 2 2 105 . 07 4 6 。 66 1 . 13 9 8 . 23 26 1 9 9 51 5 7 7 . 75 。 39 5 6 . 56 0 . 65 2 3 . 03 3 . 1 1 9 9 6 1 9 2 6 . 18 . 91 1 4 7359. 66 6 6 甲 03 4 。 6 1 9 9 72 0 9 0 . 14 , 61 2 2 0 . 05 8 . 47 6 7 . 33 6 。 7 1 9 9 82 1 6 2 . 04 。 31 1 9 2 . 45 5 . 28 4 7 . 23 9 . 2 1 9 9 92 2 1 0 . 33 . 81 1 3 9 . 05 1 . 59 3 9 . 74 2 . 5 2 0 0 02 2 5 342 . 11 0 9 0 . 74 8 . 41 038 . 9呱1 2 0 0 12 3 6 6 . 44 。 21 1 2 6 . 64 7 . 61 1 0 4 。 94 6 . 7 2 0 0 22 4 7 5 . 64 . 81 1 3 5 . 04 5 . 81 1 9 1 . 84 8 . 1 2 0 0 32 6 2 2 . 24 . 3 1 1 9 5 . 6 4 5 . 61 2 6 4 14 8 . 2 资料来源: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 版社 表3 , 1 ,清楚显示出农民收入在此阶段的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 主要因 素是以 土地为 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村普遍实行, 发挥出了巨大 的制度效应。 第3 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3 . 2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 978 年我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 . 57, 始于农 村的改革一度缩小了 城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 见表3 . 2 , 1 985 城乡 收入 之比由 1 978 年的 2 . 57: 1 下降为1 . 86: 1 , 此后一直呈波动扩张状态。 1 9 94年这一比 值扩大到 2 . 86: 1 , 1 9 97年回落到2 . 4 7: 1 。 从1 9 98年开始, 城乡收入之比再度出 现扩大之势, 2 0 03年为3 . 23:1 , 2 0 04 年为3 . 21:1 . 1 9 9 7 一 2 0 03年6 年农民收入增长总共为 5 32. 1 元,不及城镇居民 6 年 间 平均每年增加5 52. 0 元的 水平。 这样的 差距还不 包括城镇居民 所享受的 住房、 医 疗、 交通及公共服务 在内 切 . 而国 际劳 工组织发 布的资 料显示, 世界各国 城 乡 居民 收 入 差 距 一般 为 1 . 5 : 1 阅 。 表3 . 2 改革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莆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萍乡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阿里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2025年自贡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新)
- 2025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甘南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湘潭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温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莆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海口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静脉留置针堵管预防策略与护理质量提升实践
- DB11-T 1860-2021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 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
- 配电网工程施工规划与实施方案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流动式起重机Q2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
- 职业技术学校云计算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标准
- 【IMT】5G承载网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方案完整版
- 光伏安装高空作业专项施工方案
- 酒店员工电气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