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而且也深得国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依然是片面和分散的,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整合。 使人们很难从整体上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状况的演变、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 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诸种因素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所 以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是十 分必要的。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既要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又要对自然环境进行考 察。基于这一特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是必须的,以历史学为起点,坚持历史分析 的方法,同时吸收和借鉴其它如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字学、 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使它们彼此整合,取长补短,力求全面、客观 和系统地把这时期生态环境的状况、保护思想和实践等呈现在读者面前。 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 第一章首先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旨 在说明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而且 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第二章 描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其变化,在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说明生态环境的变化要受到社会生产 力尤其是农业发展水平、战争、社会活动如狩猎、营建、厚葬以及自然灾害因素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促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发,但其只是生态环境 保护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古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不断探讨 使他们认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这都是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滥觞的重要原因。在第三章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第四章探讨了公元前五到三世纪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时期,铁农具 开始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口迅猛增长,垦 荒、营建、厚葬、狩猎等活动的扩大使生态环境承受到了| ; 所未有的压力,而规 模巨大、旷日持久的战争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奋声疾呼,抨击、指责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 为,提出了种种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从而产生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这 些内容在第五章进行了讨论。 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局面使思想家的思想能够渗透到政治权力,影响到国 家决策,也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广泛展开,从环保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到环 保禁令、法令的颁布再到法律的制定,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终于实现了从理 论到实践的重要转变。这是第六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总之,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 进行了探索,使这一漫长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等情况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同时,在大量确凿史料的支持下,对目前关于这一时期生态环境思想研究 中存在的不足乃至错误观点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关键词;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实践 2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衄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n o to n l yh a sb e e na t t e n t i v e db yd o m e s t i ca c a d e m y , b u ta l s oh a sb e e na p p r a i s e db yf o r e i g na c a d e m yh i g h l y b u tt h er e s e a r c h o f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r e m a i n s o n e s i d e d ,f r a g m e n t e da n dd i s p e r s e da tp r e s e n t ,t h el a c k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n e c e s s a r yi n t e g r a t i o na r es t i l lap r o b l e m t h es i t u a t i o nm a k ei td i f f i c u l tt oh a v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c l e a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t h ew h o l e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e c 0 1 0 9 i c a l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 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e c o l o g i c a la n d e n v i r o n 翔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l e a d i n gt o 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咖e n to fz h o u q i ne r a ,e t c t h e r e f o r e , i t i se s s e n t i a lt oc 0 1 1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t h e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o f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 f o r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t h er e s e a r c ho f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n o to n l y t os t u d yh u m a ns o c i e t yb u ta l s ot os t u d y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t h i s f e a t u r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r e s e a r c hi se s s e n t i a l ,w em a k et h eh i s t o r ya s 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a n dp e r s i s t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 ,a n d a b s o r ba n dl e a r nf r o mo t h e rr e l e v a n td i s c i p li n e s s u c ha sg e o g r a p h y , 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s o c i o l o g y ,l a n g u a g es t u d i e s ,p h i l o s o p h y , e c o n o m ic s ,a n ds oo n ,s ot h a tt h e yi n t e g r a t ew it he a c ho t h e r ,le a r nf r o m o t h e r s w ed oo u rb e s tt or e s e a r c h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c eo f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f o r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o b j o c t i v e l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nv i e wo ft h ei n a d e q u a t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 e c 0 1 0 9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j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 ih a s 3 s e r i o u s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o r i g i n so ft h et h o u g h t s o f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i n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 n o to n l yt h ef o r i i l a t i o no f t h o u g h t so fe c o l o g i c a l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a r ei n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 c h a n g eo fe c 0 1 0 9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b u ta l s oi t h a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b a s i s t h e r e f o r ei th a sai m p o r t a n ta f f e c ti nt h eh i s t o r y i n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ih a sd e s c r i b e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t a t e 1l 一5c e n t u r yb c t on o t e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r e r e s t r i c t e db yt h el e v e l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i n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p o p u l a t i o ns i z e ,w a r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f a c t o r s t h ep r o b l e mo f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s p r o u t o f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b u ti t i so n l y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d i t i o n s 0 u rr e l a t i o n sc o n t i n u et oe x p l o r et h e n a t u r a la n dm a k et h e a w a r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t h e i ro w n ,w h i c h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c a u s e st h a t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r eb e g i n n i n g ih a sam o r e c o f n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o s i t i o no nt h e s ei s s u e s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i n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r e s e a r c ht h es e r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t h i sp e r i od ,i r o nt 0 0 1 sb e g a nt ob eu s e d w i d e s p r e a d ly a n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h a sb e e n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 ,r e c l a i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f u r i a l ,h u n t i n ga n do t h e r a c t i v i t i e sa r ea f f e c t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t h eh u g e , p r o t r a c t e dw a ra l s ol e dt oaf u r t h e r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i n k e r sa r ea t t r a c t e dw i d e s p r e a da t t e n t i o nb yt h es e r i o u s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ya c c u s e do fh a r m i n g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b yt h ea c t ,a n dr a i s e dt h ei d e a o f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u st h e yh a v er e s u 】t e di naw e a l t ht h o u g h t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 s et h i n k e r s in f i l t r a t ep 0 1 i t i c a lp o w e r , a n d 4 i n f l u e n c en a t i o n a ld e c i s i o n 一珂a k i n g ,b u ta l s op r o m o t e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 e x t e n s i v e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to n l y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g e n c i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o f f i c i a l st ob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u ta l s ot h ed e c r e el a wa r ee n a c t e d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o ft h e 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f i n a l l yr e a l i z e d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 o r yt op r a c t i c e t h i si st h es i x t hc h a p t e r a d d r e s s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a 1 li na l l ,m ya r t i c l er e s e a r c h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z h o u q i ne r as y s t e m a t i c l y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tl a s t ,im a d et h er e a d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e c 0 1 0 9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t w o r ka n dt h ec o n t e n t o f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t e c t i o n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i n t e g r i t y m e a n w h il e ,ih a sc o r r e c t e dm a n ye r r o n e o u sv i e w p o i n t si nt h es d u t y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k e yw o r d s : t h ez h o u q i ne r a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p r o t e c t i o n ; t h o u g h t s :p r a c t i c e 5 郑重声明 y 9 :8 3 5 7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专窖、妒 p 。6 年ial5 日 r0i艮尉匪r竹bf瞰瞄p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绪论 研究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既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又 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环境的 恶化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许多国家都采 取措旌、制定法规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学者们更是著书立说,振聋发聩,奋 声疾呼保护生态环境,以期唤醒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人类产生并存在于自然界, 如果失去或破坏了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 样:“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 的”“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与之不断 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 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生存与生态环 境息息相关,“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就在不断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态环境问题 的同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 重要性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汤因比说:“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 栖身之地,正如我们所知,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 也都将遭受这种命运。”。卡特和戴尔认为:“不管是文明人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都是大自然的子孙,不是自然的主人,他们欲想保持起相对于环境的优势,就必 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当他们试图打破自然法则时,通常只会破坏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拿集( 第2 0 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4 2 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马克思思格斯拿集( 第3 卷) ,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 ( 萸) 阿诺德汤i 划比:人类,人地母亲徐波等中洋奉 第3 8 3 9 页。 第9 5 贞。 第2 0 负。 1 海人民m 版社2 0 0 1 年版,筇6 负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旦环境迅速恶化,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拉夫 尔则说:“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我们应当谦恭,而不应傲慢,我们下决心同自然 和谐相处,而决非斗争。”。中国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曲格平也说:“只有符合自 然规律才是有意义和持久的,如果无节制地向自然界掠夺和榨取,就一定会受到 自然界的惩罚。”。持类似观点的中外学者举不胜举,足以说明当今世界各国对生 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尽管人类与生态环境联系如此密切,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忽 略了这个问题,因为人类更容易陶醉于征服自然后的胜利,“文明人几乎总是能 暂时地变成他们所在环境的主人。悲剧在于人类的幻觉认为这种暂时的支配权是 永恒的。人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人,却不能准确地理解自然的法则。”。尤其 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候,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便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 种伟大成就大多是建筑在自然环境受到损害的基础上的,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和资源枯竭为代价的。它耗尽地球资源,扩大了全球的废物库,出现了地球生 态的严重赤字。”。“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 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 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人类努力征服大自然的初衷是为了使自身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是人类改造 自然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破坏生态环境的过程,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资源匮乏和 自然灾害反过来又使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惨痛的教训使 人们翻然悔悟,开始反躬自省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弗伦奇说:“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仍将首要地依赖于大自然。传统经济的一个痼疾就在于它错误地低估了 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苏秉琦先生也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重大成 ( 美) 弗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庄i 壹等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3 页、第3 页。 施罩达斯拉_ 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为生存而结为伙伴关系,夏毋堡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页。 余谋吕: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序言、第3 页。 ( 荚) r 卡逊:搬静的春天,吕瑞兰、李k _ 生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8 7 页。 ( 荧) 希拉掣弗伦奇:消失的边界争球化时代虫u 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李丹中译奉,l :;匈= 译义 版朴,2 0 0 2 年版,第1 8 1 9 页。 就,是以地球濒临之灾为代价的。”。池田大作和贝恰则认为:“人类今天应当负 责任,这是他们贪婪的、缺乏预见性的日常生活的结果。它和核武器的大屠杀这 一冲击性的大事件一样,可以导致人类彻底灭亡。”。拉夫尔指出:“为了保持地 球适于人类居住的斗争正处于关键时刻。”。余谋昌也说:“这个时代,从人与自 然、文化与自然的角度,它的两个主要特点,或人类走向新世纪的两大主要遗产 是:文化的胜利,自然的失败。”。虽然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领 域,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看法却是如此一致,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关注的 阀题。因此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口号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古已有之。 作为有5 0 0 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有更加悠久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 在长期和自然的相处中,古人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仅总结 出了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经验,而且制定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积极的保护 措施。曲格平说:“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困扰,远至春秋, 近及明清,有关人口、生态的思想也一真绵远不绝。”固罗桂环等也认为:“在我 国历史上的经史子集、科学著作、笔记札记、方志实录、诗词歌赋中确实有大量 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记载和论述。”。这些思想和实践散见于传世文献或考古材 料,其远见卓识历久弥新,洞烛古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是个等待我们 去开启的智慧宝库。於贤德这样评价:“古代中国的生态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长 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思想之花曾经结下了灿烂的文明之果, 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岁月里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可见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延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著名 生态学家马世骏说:“研究中国环境问题发展史,看看古人有那些是做的对的, 我们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 当然不是照搬和模仿,更不是复古倒退) : 棼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9 年版,第1 8 1 页。 ( i 】) 池大作( 意) 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8 页。 施单达斯拉火尔:我们的家园,夏堕堡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f 版 。,1 9 9 3 年版,序占。 余谋吕: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 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贞。 曲格,f 、牟会晶: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舨社,1 9 9 2 年版,镍3 页。 罗特环、i 耀九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中国环境科学版杜,1 9 9 5 年版,第1 4 负。 於贤德:中圉古代生态殳化的思想源流嘉必高等专科学校学撒,2 0 0 0 年第1 期。 3 有那些地方做的不对,我们怎样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不犯或少犯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把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四化建设搞得更 好。”。罗桂环等学者也说:“我们的重点不在于说明古人曾经做些什么,而在于 以史为鉴,说明今人需要做什么。”。而包茂宏则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 护思想甚至对世界文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说:“没有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大 发展,要修成世界环境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 用,连国外学者都十分重视我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宝贵财富, 并提倡西方学者来研究它。我们自己又怎能熟视无睹昵? 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 环保思想,不仅可以宏扬传统思想文化,还能给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些有 益的借鉴。西方生态危机已经造成了恶劣后果,这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但是事实 上我们并没有从中接受足够的教训,因为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绝对不容乐 观,“中国的自然环境现状: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正在恶化,趋势还在发展。森 林破坏、草常退化、耕地锐减、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壤盐碱化、 沙漠化、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等等,自然生态环境已向人们亮出了黄牌警告。”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导致我国的环境质量严莺恶化,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 一。”。可见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面临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国人的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却很淡薄,? 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 这是一个更为可怕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思想,总结 历史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唤醒全体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一个人 自觉地行动起来,共同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 能促进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益的探索,以宏扬中国传统思想 建靖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牡,1 9 9 0 皈,序言。 罗桂环、i 耀先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4 页。 包茂宏:庸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参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 卷,f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3 章。 盒监明、一礼嫱、毛夏:自然环境保护文集,中国环境科学敝社,1 9 9 2 版,前言。 潘岳:叫、境义化i 民族复兴,光l ! c | i i 撒,2 加3 年1 0 月2 9h 。 i - 之住、扣j 会奄译:我们其嘲的未来,古林人民m 版社,1 9 9 7 年版总序。 文化,传播中国古老文明。所以说这项工作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极为深远 的历史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引起学界的关 注,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学术队伍迅速壮大, 至今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周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形成于 这期间的思想、文化、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生态环保思想也 是如此。袁清林说:“西周、东周( 包括春秋、战国) 时期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文献资料亦比较丰富,作为重点研究。”国埃克霍姆甚至认为 周代是环境保护的“黄金时代”。因此,学界致力于周秦时代生态环保思想研究 的学者人数众多,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对这个课题表现出了浓 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大量成果,综合分析比较,其研究状况大致如下: ( 一) 、对周秦时代是生态环保思想起源时期的探索。2 0 世纪8 0 年代初, 朱洪涛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或出于邦国的政策法令, 或见于学者们的著书立说,表现得格外活跃。”。李丙寅进一步说:“我国古代人 民早在先秦时期,在认识环境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保护环境的思想理 论,从而设置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机构,并制订了环境保护法令。”郭仁成认为: “我国对生态环境有计划的保护实肇端于西周,而盛行于春秋战国。”。袁清林也 认为:“周代在我国环境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周代普遍建立了相当完善 的保护生物资源的体制,制定过法令并较为普遍地得到贯彻执行,因此才使周代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愧为“黄金时代”的 称号。”张全明、王玉德也说:“周代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已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 管理水平亦是较高的。”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罗桂环:“早在3 0 0 0 年前的西周时期, 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l 页、第2 3 页。 埃克辅姆:十地柏- 丧失,科学m 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7 页。 朱拱涛:春秋战国时期的生物资源保护,农业考古,1 9 8 2 年,第l 期。 李l ;l _ i 寅:略论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史学月刊,1 9 9 0 年,第1 朗。 郭仁7 j 旦: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求索,1 9 9 0 年,第5 期。 张令i 州、i 。下德:中华五r 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人学版社。】9 9 9 年版,第9 9 2 负。 自然保护就在中国产生了。”。朱松美也认为:“周代不仅诞生了丰富的生态保护 思想,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法规和健全的机制。”。可见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的 生态环保思想形成于周代。了解了一种思想的起源,对于认识其发展过程无疑有 重要的意义,所以,周秦时代的生态环保思想才会受到学界的格外重视。 ( 二) 、对周秦时代生态环保思想形成之理论基础的研究。随着周秦时代生 态环保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生态保护的内容, 转而致力于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余谋昌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合一、 天道生生和仁爱万物的思想,道法自然和尊道贵德的思想,圣 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和与天地相参的思想,等等,它们对伦理学的理论突 破有重要意义。”。许启贤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伦理观是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原则。” 。吴宁不仅探讨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还着重评价了“天人合一”思 想的得失。李祖扬等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就其丰富性和深刻性 而占,都超过同时代的西方,而在总体上则比西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支配下的环 境伦理思想更为合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也存在缺 陷和不足。”。李树人等人则从崇拜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入手,来探索中 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於贤德则从原始文化入手,通过分析图腾崇拜的 形成和发展,力图找到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周 秦时代的生态环保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三) 、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研究。或许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要 求学者既要具备法律专业的素质,又要具备历史专业的根底,因此难度相对较大 的缘故,所以从这一角度探讨周秦时代生态思想的学者人数并不太多,成果也较 罗桂环:中国古代的自然保护,北京林业人学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朱松茭:周代的生态保护及其启示,济南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李根蟠:先秦时代保护和含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古今农业,1 9 9 9 年,第l 期。 余谋吕:我国历史形态的生态伦理思想,烟台大学学搬,1 9 9 9 年,第l 期。 许启贤: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中国人民人学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吴宁: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得失,自然辩证法研究,1 9 9 9 年,第1 2 期。 李祖扬、杨叫:简论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南开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牟树人、蒯忠,f 、候柞英: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舰,河南农业人学学报,2 0 0 0 年,第1 2 期。 於贤德:中圈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嘉若高等专科学校学搬,2 0 0 0 年,第3 期。 少。但是仅有的几篇文章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如导师姜建设教授首先论证 了占代环境法客观存在的事实,接着断定:“古代中国的环境法规最早出现可能 是在商鞅变法时期。”然后他又根据秦国环境法的内容考察其形成的文化渊源, 认为“古代社会的环境禁忌是秦国环境法的源头之一,换句话说,秦国的环境法 规直接取材于古代社会的环境禁忌,古代环境禁忌直接启迪了秦国环境法的订 立。”最后,他还详细分析了环境法形成的现实原因。另外,车今花也就这一问 题做了探讨,但其一方面只是罗列了诸如月令和田律等的内容,另一方 面又讨论了汉唐时期的生态法律,所以未能就周秦时代的环境法做深入的研究。 。南玉泉的文章存在同样的缺陷,他也仅仅对周秦时代的田律和月令做 了简单的罗列而未做进一步的挖掘,也没有从根本上说明环境法的产生及实施等 方面的问题。 ( 四) 、从社会经济角度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进行探讨。生态环境 问题的产生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许多学者尝试着从这方面着手,来更加深 入广泛地探讨周秦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古开弼指出,周代山林已经遭到严 重破坏,于是有识之士发出了保护山林的呼吁,并建立了保护山林的机构。倪 根金则探讨了周代对森林保持水土、护堤固坝、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作用以及毁林 与灾害的关系的认识。 杨霞蓉则撰文探讨了周代的山林管理意识、山林管理措 施以及周代的植树造林思想。易钢认为:“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 中创造了特殊的生态农业观”,“而且还把这种思想积极付诸实践,形成特殊的富 有成果的生态农业模式。”。陈朝云通过讨论先秦时期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状况,指 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然后探讨了先秦时期的 生态环境保护法令和措施。殷光熹从研究诗经中的田猎诗入手,探讨了周 代的动物生态状况和狩猎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周代的生态环境保护措 姜建设:中国古代的环境法:从朴素的法理到严格的实践,郑州人学学报,1 9 9 6 年r 第6 期。 车今花:中国古代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湖南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南1 三泉: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北京理t 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古开弼:试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林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农业考古,1 9 8 4 年,第2 期。 倪根金试论中国历史上对森林保护环境作用的认识,农业考古,1 9 9 5 年,第3 期。 杨霞葬:略论周代的山林管理,学术月刊,1 9 9 7 年,第1 1 期。 描俐:中国古代生态农业观探讨齐鲁学刊,1 9 9 8 年,第2j f 1 。 陈捌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j 生态资源的、卜衡统一,河南帅范人学学报,2 0 0 2 年筇6 朋。 7 施。胡坚强、任光凌等人则通过论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出“天 人合一”思想对古代林业保护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 五) 、诸子百家生态环保思想的研究。诸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因此诸子百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最为繁荣的景象: 由于儒家思想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重要地位,对儒家生态保护思想 进行研究的学者人数最多,成果也最为丰富。有的学者针对儒家学派的生态思想 展开讨论,如郭书田简要地对儒家生态思想作了初步探讨,。黄晓众则从儒家生 态思想的出发点、主要内容、根本要求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固朱松美 对儒家生态思想的社会渊源展开了讨论, 何怀宏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 和“相关思想”三方面对儒家生态思想做了较深入的探讨,。而王小健则从儒家 的“生态道德理性”和“生态实践理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o 2 0 0 2 年8 月5 日,著名学者任继愈、汤一介、杜维明、余敦康、蒙培元、 余谋昌等参加的“儒家与生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纷纷就儒家的生态 思想发表了独到的看法,。这次会议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动了对儒家生态思想的研 究。之后,常新、史耀嫒不仅讨论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还指出了儒家生 态思想的局限性,9 刘厚琴则把耳光转向儒家的生态农学观,从新的角度对儒家 生态思想进行了论述,。乐爱国则撰文从“人道论”、“结构论”、“生态观”等方 面对儒家生态思想进行了研究,1 汤一介从“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角度 对儒家生态思想进行了探讨,0 2 1 孟昭红、李学丽则理性的指出了儒家生态思想中 的消极因素。“”另外,还有学者从儒家诸予入手,对孔子、孟子、苟子的生态 殷光熹:( 诗经) 中的田猎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胡坚强、任光凌等:论天人合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科学,2 0 0 4 年,第5 期。 郭水田:浅谈儒家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农业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披酶众: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贵州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5 期。 朱松美: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发微,山东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6 期。 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e 小健:儒道生态思想的两种理性,大莲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儒家0 生态,中国哲学史,2 0 0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