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潜夫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潜夫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潜夫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潜夫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潜夫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选取潜夫论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东汉社会思潮下王符思想文化人格和士人心 态的变化,以及在这样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文化结晶潜夫论的文学思想和散文艺术。 本论文前两部分将主要用文化还原和宏观分析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到宏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 去审视其深层的文化心理变迁,从而对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文化定位和把握。在第三部 分。则采取写作元素分析法和比较文学等微观分析方法,通过细部的文本解读去认识王符散文 的艺术特质所在及其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王符满大论是一部发愤之作,也是一部立言之作,大致写于东汉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 1 0 7 年) 到顺帝永和八年( 公元1 4 1 年) 的三十五年间。王符潜夫论在思想内容上并朱摆脱 传统儒家德治理想的局限,把国家复兴的希望寄于贤臣明主的出现。作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理论 著作,潜大论继承儒家政教中心论的文艺思想,认为文学应当尚用,追求文学的享十会功川; 同时肯定文学的传情功能和文本阐释的筹异性。从其创作的实践来看, 满大论遣词造句沉 稳从容,典雅含蓄,显得凝练醇止,雍容温厚,表现出典雅的关学风格;重质求实,追求“辞 达而已”,但辞赋的艺术特征逐渐增强,往往句有定式,奇句散行,运j h j 排偶、项真,巧设比 喻等修辞方法,四六句渐多, 由铺陈排比逐渐走上骈偶化的道路,表现山文赋合流的迹象。 关键词:_ 干符滞犬论文学思想散文艺术 t h es t u d yo nq i a nf ul u nf r o mt h el i t e r a t u r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 l uh u a i g u o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d o c w a n gy o n g a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s e l e c t e dd i a 以脱u ? ia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i tp a y s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c h a n g eo fw a n g - f u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o i n to fv i e wu n d e rt h ee a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 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a n dp r o s ea r to fq i a 刀凡止u n t h ef i r s ta n d s e c o n dp a r t sm a i n l yw i l lp u t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t o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f i e l d a n dc a r e f u l l y e x a m i n ei t si n d e p t h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b yc u l t u r a lr e t u r n i n ga n d 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ca n a l y t i cm e t h o d t h u sh a v eam o r ea c c u r a t ec u l t u r a ll o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a s s u r a n c et o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 na d o p t sm i c r o s c o p i ca n a l y t i c m e t h o do fw r i t i n g - e l e m e n ta n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oo n t ou n d e r s t a n d w a n g f u sp r o s ea r t i s t i cs p e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s t a t u si n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q i a n f u l u nw r i t t e nb yw a n gf uw a sab e i n ga s s i d u o u sw o r kw h i c he x p r e s s i o nh i s i d e a sa n dt h o u g h t t h ew o r k sh a db e e nw i l t e d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y u n a ny e a r ( a d 10 7y e a r s ) t ot h ey o n gh es i x t hy e a ro fs h u ne m p e r o r ( a d 141 y e a r s ) i n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e m p e r o rf o r3 5y e a r s w a n gf u sq i a n f u l u nh a sn o t g o t t e nr i d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i d e a l r e p o s e dt h eh o p eo fr e v i v a l c o u n t r yt o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w i s d o mm i n i s t e ra n dc a p a b l ee m p e r o r a sas o c i a lr e f o r m i n g p e r i o d st h e o r yw o r k s q i a n m u ? ii n h e r i t e d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l i t e r a r y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 w h i c h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l i t e r a t u r em u s tb eu s e f u l h a v e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 ;a d v o c a t e st h a t a r t i c l es h o u l de x p r e s ss e n t i m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l a n a t i o ns h o u l db em u l t i p l i c a t i o n w o r d i n ga n dp h r a s i n go f ”q i a n f u l u n ”i sc a l m ,e l e g a n ta n di m p l i c i t ,w h i c ha p p e a r s e l e g a n t l ya n dg r a c e f u l ,d i s p l a y s t h ee l e g a n te s t h e t i c ss t y l e ;q i a n f u l u ni s p l a i na n d p r a c t i c a lt h a tp u r s u e d “m e a n i n gt h o u g hs i m p l ew o r d i n g ;b u tc a n df u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t r e n g t h e n sg r a d u a l l y ,t h e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p h r a s eo f t e nh a st h ef o r m a t , u s e das e r i e so fr h e t o r i cm e t h o ds u c ha st r o p e ,a n t o n y m ,a n dj o i nh e a da n dt a i lo ft h e a d j a c e n ts e n t e n c ee t c ,f o u r - s i x w o r ds e n t e n c e sw e r em o r ea n dm o r e ,g r a d u a l l yb e c a m e p i a n o n i z e ,i n d i c a t e dt h en e wl i t e r a t u r et i m ea r r i v a l k e yw o r d s :w a n g f u ;q i a n f u l u n ;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p r o s ea r t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毋弦园 时间: 2 0 0 8 年5 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 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躲格螺固 帆2 0 0 8 年5 肌日 别磁辄矽拂 帅一0 8 月1 6 日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引言 引言 中国散文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数量众多。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说过,中国不但 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散文的国度。中国的文学一向是以“诗文”并称的。但是长期以来, 在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散文的研究被边缘化,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形象性”不够的散文, 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现代纯文学的观念去审视古代散文,因而觉得其 不够生动,不够形象。这种看法无疑是有偏颇的,忽视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不知中国 古代散文自其诞生之日就承担着经世致用的伟大功用,其核心价值取向并非在于作品的形象性。 古代文学研究不能脱离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在先秦,尤其是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春秋战国,所谓“文”的含义比较复杂,并没有一 个确定的涵义。在重直观和整体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作用下,“文”取得了兼贯天地、无以 复加的宇宙意义和范域。以文的眼光来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使文学的概念在古代获得了无限 的延伸和极大的包容性。“文”既可以是道德、政教、礼乐制度和经典文献为主体的与天地贯 通的至高的“文”,也可以是他们赖以成形的载体和存在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刘勰在文 心雕龙篇首不得不感叹口:“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大地并生者何哉! ”。 文的涵义至广,就入文的角度而言,可以说包含了文化的总体。刘永济先生论“文”日: “以道德为经纬,用辞章相修饰,在国则为文明;在政则为礼法;在人则为文德:在j ”则为书 辞:在v i 则为词辩,五者大小不同,体用不二,所以弥纶万品,条贳群生者,胥此物也”。不 言而喻,“文”的共通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同有的特色。 古代散文起源于上古史官的记事、记言,具有鲜明的实用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写作, 推终原始,恐怕已经是唐宋以后的事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仅根据现代文学理论 的散文观念,画地为牢,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而是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散文的 源与流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将应用文体与纯文学性的文体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将古人心目中的 名篇佳作与现代观念上的散文作品联系起来考察。这样,才能清晰地把握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 线索。 以上对散文涵义的追述主要是出于本课题合法性的论证,因为本论文的题目是文学视野下 的潜大论,而潜夫论在大多数人的眼睛里仅仅是一部思想性著作,作为文学的课题去 研究,无疑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因而廊清古代散文文学观念完全是有必要的。 东汉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上承西汉宏伟雄壮的辞赋文学,下启玄奥 空灵的魏晋风度,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自觉时代的大门。东汉与- 两汉开国时期的多质 少文不同,东汉伊始,朝廷便显现出文质彬彬的文化新气象,不仅朝仪文物大备,经术兴盛, 而且武、明、章、灵等几代皇帝都直接倡导、褒赏文章著述之事。 东汉文学之盛,远非硒汉可比,这是东汉人的骄傲和自信所在,而东汉文人所受的优厚待 遇和重视,以及对政治的关注和热情,也是前人无法比拟的。因此,东汉后期遭受了皇权冷落 和打击的士人,他们就会有较多的政治热情和孤独苦闷早现在其诗歌和散文当中。但是,古今 学者对东汉文学关注的重心多放在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等抒情意味较为浓厚的作品上,而对于 东汉诸子散文研究一直却被边缘化。 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 m 1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页l 刘水济十四朝文学要略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页2 4 一l 一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引言 潜夫论自从成书以来,就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最早关于潜夫论的批评记录可见 于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至唐宋则有杜甫偶题( 漫作潜夫论,虚传妇幼碑) 和韩愈的后汉三贤赞。隋二f s 经籍志子部、旧唐书经籍志子录儒家类、唐书艺 文志于录儒家类、朱史艺文志子类儒家类、崇文总目儒家类、郡斋读书志子 部儒家类、直斋书录解题子部杂家类均录有潜夫论之目;降及清代,则四库全 书收录潜夫论全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对之有较详细的评价。清严可 均辑上古三代全汉文收有潜夫论全文。另外,清人刘熙载艺概论文也对潜夫 论的散文风格做了精辟的比较分析。现存最古的潜夫论本子当属黄丕烈士礼居藏本,现存 北京图书馆。 潜夫论的现当代研究由四块组成:( 1 ) 校勘、笺注。从文献学角度对文本的校勘、笺注 是王符研究的基础。较著名的有汗继培笺、彭铎校正的( 潜夫论) 笺、胡楚生 ( 满夫论) 集释、胡人浚、李仲立、李德奇千符( 满夫论) 译注。除此在之外,还有散见的单篇论文, 如刘文英先生的札记和张觉先生的王符潜大论考等文章。( 2 ) 确定潜夫论在中国思想文 化史中坐标位置的文献。这是潜夫论研究中r i 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各种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史专著。2 0 世纪5 0 年代,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率先 确定了王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坐标位置。8 0 年代初,孙叔平在其中国哲学史稿中义以专章的 篇幅给予王符以更高的地位。从7 0 年代末剑9 0 年代,先后出版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专著,如中国 逻辑思想史( 汀奠基) 、中国经济思想简史( 叶世吕)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疑( 冯 契) 、中国哲学发展史( 任继愈) 、中国伦理学说史( 沈善洪、王风贤) 、汉代思想史 ( 金春峰) 、中国哲学通史( 杨宪邦) 、中国无神论史( 牙含章,王友三) 、两汉思想 史( 祝瑞开) 、中国唯物论史( 张岱年) 等作都有干符的章:肖。( 3 ) 以论文为主的专题研究。 从1 9 0 0 年至今有关研究王符的文章约2 0 0 余篇,这是千符研究中份量最重的部分。1 9 0 0 一- - 1 9 7 7 年 有11 篇,1 9 7 8 一- - 2 0 0 4 年有l1 6 篇2 0 0 5 2 0 0 7 年有2 6 篇,硕士论文3 篇。其中2 0 世纪8 0 年 代后期n 9 0 年代前期,是于符研究的高潮。甘肃社会科学( 原名社会科学) 成为王符研 究重要的学术阵地。该刊开辟了“王符研究”栏目,发表的各种文章对推动王符研究起了积极的 作用,1 9 8 0 - 1 9 9 7 年,该刊共计发表于符研究论文3 3 篇,超过同期全国所有刊物该研究论文总数 的1 3 。 ( 4 )以评传、专著为主的全方位关照的整体研究。主要有徐平章王符( 潜夫论) 思 想探微、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和王符评传、刘文英王符评传、高新民 载“宁甫规解宵归安定”后,王符曾经取拜访他据后汉书皇甫规传和孝桓帝纪可知土符至少应当活到皇甫规解职回家 的延熹六年三月之后。 - 4 -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第一章潜大之世与潜天论 皇曼曼曼曼i 一一i i i i i ; i i 皇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晕曼曼曼皇皇鼍量曼曼皇曼! 曼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曼曼! 曼鼍皇詈鼍量 这一段时间,东汉帝国由盛而衰,政治运行机制严重破坏,宦官外戚循环执政,争权夺利, 互相残杀,政治危机空前,朝政极端腐败。皇帝多为幼童,主上暗弱,外戚自然坐而势大,小 皇帝成年之后,要夺回外戚手中的权力,依靠的唯一势力就是宦官。因此东汉的政权就是在这 样的恶性循环中不断走向衰亡,腐败的政治治理导致奢侈风气弥漫整个社会。此外,东汉统治 的近2 0 0 年间,先后多次对匈奴用兵,国家元气大伤;再加上对羌族的战争连年不断,边地人 民死难无数,西部诸郡残破不堪,民变四起! 作为一个作家,王符亲身经历了这一社会变化过 程,强烈的危机感促使他对这些社会问题做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开出了药方,可惜的是并 没有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 潜夫论的创作时间、版本及其流传状况 ( 一) 潜夫论的创作时间 潜夫论一书的具体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潜大论能大致考证创作时间的篇目有:考 绩、劝将、救边、边议、实边、叙录等篇。刘文英先生据此认为该j 1 5 写于安帝之时;而四库全j 1 5 总目提要和郑堂读j f 5 志认为在桓帝之世。笔者认为人约开 始写于安帝之世,逐年有感而发,而当成丁桓帝之世。因为一是桓帝即位在公元1 4 6 年,而当 时王符已经年近古稀。很难想象,一个有抱负而不得志的、有政见想“立言”以供当世“咨询” 的有识之十叫,会在壮年时沉默不语,而到晚年才将其见识发诸笔端,写出这些颇具激情的文章 来。二是 5 中可以考见其创作时间的文章都作丁安帝和顺帝时期,那么其它的文章就不可能写 成丁桓帝时。例如:考绩云:“圣汉践祚,载祀四八”。很明显,该篇写作丁汉高祖即位 ( 公元前2 0 2 ) 后的3 2 0 年左右,即公元1 1 8 年前后,也就是汉安帝之初五年前后。劝将 云:“军起以来,暴师五年”。而据后汉二伟孝安帝纪,永初元年( 公元1 0 7 年) 6 月, 先零羌反叛,安帝派遣布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前往征讨。由此可知该篇写于永初五年( 11 1 年) 前后。救边云:“前羌始反,公卿师尹成欲捐弃凉州,却保三辅,朝廷不听若此以 来,出入九载。”可以推知该篇写予元初2 年( 公元1 1 5 年) 。边议云:羌人为害。已积 十岁矣”。可以推断该篇写于元初三年( 公元1 1 6 年) 。实边云:“羌反以来”,“至十 岁不得举”可知该篇也写于元初三年。志氏姓云:“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竟加谮润,破 坏邓氏,天下痛之。”邓太后死于公元1 2 1 年,则该篇一定是写于公元1 2 1 年以后。据后汉 书邓骘传,邓氏家族被害于安帝时,至顺帝时才彻底的平反,此文指责“群奸相参,竟加 谮润”当为顺帝即位时后的论调,所以该篇可能写于汉顺帝永建元年( 公元1 2 6 年) 以后。另 外,从潜夫论叙录所说的“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来看,文章肯定是断断续续写成 的,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的。叙录云:边地“今又荒丘”,表明该篇写于边地第二次内迂 之后。据后汉书孝安帝纪记载,由于羌乱,曾经在公元1 1 0 、1 1 1 年将金城郡、安定郡等 内迁。据后汉书孝顺帝纪记载,永建四年( 在公元1 2 9 年) 九月,将安定郡、北地郡、 上郡迁回旧地。永和六年( 公元1 4 1 年) 又因为羌人进犯,十月迁安定于扶风,迁北地于冯翊。 可见该书的最后篇叙录写于公元1 4 1 年前后。 据此,笔者认为:潜夫论当开写于安帝到顺帝之时,是其壮年的作品,而非晚年的作 品。比较准确地说,当写于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1 0 7 年) 到顺帝永和六年( 公元1 4 1 年) 的三 十五年中,在王符的2 9 岁到6 3 岁之间。该书的最后一篇叙录是对全书的介绍,可见书是 王符本人亲自编定的。 ( 二) 潜夫论的版本及其流传状况 潜夫论在编成之后,可能就有抄本在当时社会上流传,所以才有皇甫规的“素闻符名” 见汪继培注潜夫论笺叙录 一5 一 宁夏人学硕卜学位论文第一章潜失之世与潜犬论 皇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璺曼曼皇舅i i ii iii _ ; 一i i i 曼曼曼量曼舅曼曼曼蔓曼曼曼曼皇皂蔓曼曼曼鼍曼曼曼曼 山;才有“庞参奏记于邓骘日:参前数言宜弃西域,乃为西州大夫所笑今果破凉州,祸 乱至今”回。 南朝范晔所撰的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节录了贵忠( 今作 忠贵) 、浮 侈、实贡、爱日、述赦中的一些片段,但经过删改润色,很多文字与今本不同, 恐非王著原貌。隋书经籍志三、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三在儒家 类均录有王符撰潜夫论十卷;而唐代的意林、群j 伟治要所引的潜夫论之文不 见于明清诸本。群书治要所引的德化篇也无它篇文字窜入。由此可见,隋唐时期,该 书的保存较为完好,尚无窜乱。 郡斋读书志子部儒家类、宋史艺文志四均著录 其目,可见该二l ;在宋代也有流传。但宋版的潜大论今已经不传了。从现存宋版翻刻本的影 抄本来看,该书在宋代已经有脱讹和错乱了。但是从太平御览的引文来看,讹误还不是很 明显。清代嘉庆年间,汗继培曾看剑过元代大德年间的刊本印,可惜的是元刻本今已经不在了。 幸好汪继培作笺时将它作为底本,所以可以从济大论笺中间接看剑的它的大致面貌。可知 它出臼宋刻本而承袋了宋刻本的讹误。 现存最早的满大论本子当属明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黄不烈跋的潜大论十卷书。黄 氏跋云:“满夫论以此本为最古,明人藏彝率刖此。余旧藏本为沈与文、吴岫所藏。冯己 苍所藏,即从此出。中有缺页,出冯抄之后所补,故取冯钞校之,已多歧异。”而冯舒( 字己 苍) 在其影刻本跋中说:“戊子六月,得沈与文所藏朱版翻刻本,因命j :印抄”。由此可知, 现存最早的这种明刻本是一种很珍贵的仿宋刻本。 除此仿宋刻本之外,还有儿种被称为善本的明代刻本: 一是酬维新在万历十年( 1 5 8 2 年) 辑刊的两京遗编本。该本脱去了冯舒影抄本的五卷 的第十五页,其卷入、卷七、卷八的文字也有错乱,而其错乱的文字起迄和冯舒的影抄本之页 相合。由此可知,它是根据一本有错落脱页的明刻仿宋本翻刻而成的。由于它没有仿照仿宋本 的版式刊刻,所以这些错乱使原文更加混乱雉读。1 9 3 7 年,上海商务印。i s 馆影印两京遗编 。 二是科荣于万历年间校刊的汉魏丛- 1 5 本,该本每卷均标明“明、新安程荣校”故习称 科荣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黄廷镫校过的程荣本,齐齐 尔图| 弓馆藏有清代丁绍基跋的稗荣 本) 。据说汉魏丛二 5 原为何镗所辑,但朱刊行,至稃荣才刊行了一部分。汉魏丛j 峙的 序是屠隆于万历壬辰( 1 5 9 2 ) 年写的,所以如今有人认为该书刊于1 5 9 2 年。但是明史艺文 志类书三著录了“屠隆汉魏丛书6 0 卷”。所以,程荣刊本当源于屠隆的辑本,因此载 其序。则其校勘年代则要后于屠序之时。程荣的本子有许多误字与冯舒的影抄本一致,可知该 本也出于明代的仿刻本,但其版式已经完全不同。上海涵芬楼1 9 2 5 年影印了程荣校刊的汉魏 丛书,吉林犬学出版社1 9 9 2 年又出版了汉魏丛书影印本的缩印本,所以该书不难看到。 三是何允中于万历年间所刊的广汉魏丛书( 南京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一t s 馆有此本) 。 该本版式和程荣本的大体一致,不同的是删去了程荣本每卷卷首“汉安定王符著”“明新安程 荣校”两行字。所以每页均前移两行而己。此本出于程荣本,所刊年代当在其后。此外,何允 中本不是何镗本,汪笺错将程荣本和何镗本作为两个本子,其实是误将何允中做何镗 。 明代除全本外,还有些选本。如陈深万历辛卯( 1 5 9 1 年) 辑刊的诸子品节卷4 7 节录 了贤难、贵忠、实贡、爱日、述赦、交际、明忠等七篇的片段。 文震盖天启乙丑( 1 6 2 5 年) 参订刊行的归有光所辑的诸子汇函卷二十二节录了实贡、 贵忠、爱日、述赦、明忠等五篇的片段,还将潜大论改题为回中子, 范晔后汉书王充工符仲长统列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页1 6 3 0 范晔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贞1 6 8 8 见汪继培注潜夫论笺序 刚上 该本为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本中之一 可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上编的丛挂集成初编目录的汉魏丛书8 ( j 种4 4 8 卷 一6 一 宁夏人学硕l j 学位论文第一荦潜人之世与潜天论 其题卜小识云:“姓王名符,号潜夫,和帝时世务宦游,而符耿介绝俗,隐回中山,著二f s 讥时 得失。”此盖其题回中子的由来。同中子仅仅只是满丈论的一种选本而已。 此外,还有一种刻书年月不详的邵孟遴校本,其文字出于何允中本而又有不同,版式与何 允中本相同而更精良,且有句读。这个刻本为王谟( 清代乾隆时期人) 所取,故当刻于明万历 与清乾隆年间。 明末清初,明刻仿宋本已经不多见。冯舒在顺治五年( 1 6 4 8 年) 六月得到沈与文的所藏的 明代宋版翻刻本,便视为珍本,立即叫人印抄了一部。后该抄本为钱曾述古堂所收藏,钱曾跋 此书云:“此乃印抄宋本者,冯己苍详识于其末,校对已精,须珍之。”其实,钱曾的说法有 失严谨,冯舒明明说自己的本子是影抄的宋版翻刻本,而钱曾却说成是宋版印抄。而1 9 1 9 年由 上海涵芬楼辑印的四部丛刊影印此抄本时竞识云:“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述占堂影 宋写本印行”错上加错,以讹传讹,后人便将其称作“影宋写本”“述古堂本”“影宋抄本” 而且认为它是现存最早的本子。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出版了四部丛刊的缩印本,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9 0 年义影印了这种缩印本,所以这个本子现在很常见。 i 待大论在清代流传日益广泛,除冯舒影抄本外,可以考见的还有以下几种:一是乾隆 甲戌( 1 7 5 4 年) 甘肃镇原周泰元等据汉魏丛_ 5 本重刊的本子( 见满夫论笺序) 。二是 于敏中等乾隆3 8 年( 1 7 7 3 年) 所辑的摘藻堂四库全l s 荟要本,该本为抄本,今藏台湾故 宫博物院。三是乾隆3 7 年( 1 7 7 2 年) 敕辑的四库全:1 9 写本。其中的文渊阁四库全1 9 写本抄校丁乾隆4 4 年( 1 7 7 9 年) ,该本虽为孤本,但台湾商务印- i5 馆1 9 8 6 年影印了文渊阁 四库全| 弓,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义缩印了它,所以该本容易见到。四是乾隆5 6 年( 1 7 9 1 年) 王谟辑刊的增订汉魏丛1 9 本,干谟还撰有潜犬论跋附其后( 见中华二i s 局1 9 7 9 年四 月版的满夫论笺) 。该本的版式虽与何允中本人致一样,但文字的著别较人,并非是程荣 本或何允中本的简单翻刻。五是陈春辑刊的湖海楼丛书中的潜夫论江氏笺。该弦1 5 首 题“嘉庆丁丑( 1 8 1 7 ) 仲夏”“萧山湖海楼陈氏雕版”,其中有王纠兰序作于嘉庆己卯1 8 1 9 年 秋,可见该本虽然开雕t - 1 8 1 7 ,实刊成于1 8 1 9 年之后。该本是满大论的第一个笺注本, 其笺注极其精博,可谓空前绝后之作,至今朱有能赶超者,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1 9 3 5 年世界 二f ;局出版的诸子集成、商务印二 s 馆的丛f 5 集成初编、1 9 3 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 要本,均取此笺本重排而成:后来的中华书局、上海j f 5 店都重印过诸子集成,上海古籍 出版社也出版过潜夫论汪笺标点本,北京中华j 弓局1 9 7 9 、1 9 8 5 年出版了西北师范大学彭铎 校止的潜夫论笺,可见其流传之广。六是光绪元年( 1 8 7 5 年) 湖北崇文二f 5 局所刊的子书 百家本,与其它的明清刻本相比,无足轻重。 清亡以来,潜夫论的流传极广。其版本大致有两类:一是影印的明清善本,诸如两 京遗编本,汉魏丛书本,冯舒影抄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都有影印本存世。二是重 刊本,如1 9 1 4 年上海扫叶山房所刊的石印本百子全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影印) , 即 子书百家的重刊本:再就是湖海楼汪笺本,重刊者更多。 潜夫论的流传越来越广,但是对该书的校释相对薄弱。自汪继培的笺本以来,还未有 新的汇校注释本问世。虽然有俞樾的读潜夫论一卷、孙诒让的札透卷八的三条笺注、 彭铎的校正,但都是对汪笺的零星补充,无法和汪笺相比。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页5 3 一7 一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潜大之世与潜大论 一、潜夫的时代 第二节:潜夫之愤与 潜夫论 王符生于汉章帝时代。王夫之说:“东汉之衰自章帝始,人莫之察也。叻公元8 8 年,章帝 卒,年仅1 0 岁的和帝继位,东汉从此进入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局动荡的黑暗时期,大一 统日趋式微。之所以造成这一状况,与和帝以后几位皇帝少年继位,死得早、无嗣、火权旁落 有很人关系。如和帝只活了2 7 岁,殇帝继位时出生白- 余日,2 岁死;安帝1 3 岁继位,3 2 岁死; 顺帝1 1 岁继位,3 0 岁死:冲帝2 岁继位,3 岁死;质帝8 岁继位,9 岁死;桓帝1 5 岁继位, 3 6 岁死;灵帝1 2 岁继位,3 4 岁死;献帝9 岁继位。不更事的娃娃继位,由母后临朝,容易造 成外戚专权,待皇帝长大成人,必然不甘心做傀儡,义利用宦官诛杀外戚,造成宦官专政。由 于皇帝短寿,新君小皇帝继位,新的外戚义诛杀宦官,实行专制。无论是外戚或宦官专权,都 穷奢极欲、飞扬跋扈,这种动荡不安的时局只能剑干朝彻底崩溃为止。 从经济上看,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了政治的腐败、黑暗,土地兼并越发严重,一方 面,各地都出现了人地主的田庄;另一方面,“人农民却火去了士地,成为奴婢,受尽了压榨, 挣扎住死亡线上。据后汉二h 记载,殇帝时,“黎比流离,困丁道路”,京师及并、凉等州, 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人比衣食无着,只好起来造反,终于在灵帝时爆发了黄巾人起义。 从思想方面看,这时期经学式微,今、古文经学t 出现融合趋势,老庄哲学抬头,道、佛教 思想逐渐流行。随着东汉人一统政权的逐步崩溃、解体,依据儒学制订的种种礼仪、制度,已 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儒术不能疗救社会的弊病,通经也不能使士人富贵荣华,再加上东 汉今文经学的烦琐、支离,充满着谶纬、灾异之内容,所以经学遭剑了桓谭、王充等思想家和 古文经学家的猛烈批判,失去了禁锢人心的思想力量。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走出来,发现了自 我的存在和心灵性情,文章从援引经义、依经敷旨向抒写性情、直陈其事、自逞己说转变。 从广大士人阶层看,由于东汉中、后期时局的动荡,在人们心目中原本神圣的皇权,其光 环逐渐黯淡;政治黑暗使人生畏,不少士人对国家、政治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信心。士人失落 和失望之余,其心态自然也产生了很人的变化:不再积极参政,而是自觉地保持着与皇权、政治 的距离。因为士大大夹在外戚与宦官之间,与两者都有矛盾,日子很不好过。特别是士大夫与 宦官的矛盾已发展剑比较尖锐的地步,一些正直的士大人对腐败、黑暗的朝政十分不满,纷纷 议论朝政,指责权贵,褒扬不畏权贵、不慕荣华之人,于是兴起了“清议”之风。后汉书党 锢列传说:“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政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 议。”士人不断地抨击和反抗,遭到了在宦官操纵下朝廷的严厉打击和镇压,但打击愈狠, 反抗愈烈。一些正直刚劲、疾恶如仇的士大大领袖,在奏议中敢“批龙鳞”,猛烈抨击朝政和 权贵,率性直言,不假掩饰,锋芒毕露,无所顾忌。一些远离政治朝堂的知识分子同样用他们 的如椽巨笔,表达着他们对社会的愤激,通过立言的方式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王符的潜 夫论便是这样的通脱峻切之作。 二、 潜夫论是一部处士发愤之作 “发愤”说肇端于屈原惜诵中“发愤以抒情兮”的悲慨,这个文艺学命题与屈原是有 联系的。在屈原那里。“发愤”还不足以构成一个文艺命题,到淮南子那里,就呼出“愤 于中而形于外”的创作主张,这心声意味着人情郁结而外现为文是情感渲泄的需要,是创作原 王夫之读通鉴论章帝卷七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页1 9 8 一8 一 宁夏大学硕i 。学位论文第一章潜犬之t t j 潜大论 动力的催使与显现。刘安在淮南子揭示文艺发生的原冈在于“愤”。 夫歌者乐之徽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 ( 修务训) 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声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与外者 也。学( 齐俗训) “愤”,高诱注日:“充实于内。”即充实心中务种复杂感情的汇结。“愤于中而形于外”, 就是这些自然感发的复杂感情通过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对于“愤”的发生,淮南子从客观 和主观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骏马以抑死,直士以正穷,贤者摈于朝,美女摈于宫,行者思于道,而居者梦于床, 慈母吟于巷,适子怀于荆,物之散聚,交感以然,饮酒而乐,使人欲歌。o ( 说林训) 社会现实造成的种种不幸遭遇,特别是因失意、失望、不平等触及心灵深处的痛苦凝结于 心时,人就会郁结。感而发文,吐露于外,正是文艺创作的个重要因素。 司马迁史记总结流传的经典之作是“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报任安。1 5 ) 确为智者之见。“发愤”而成文艺作品, 与创作主体的感受也有关系,如果创作主体心中没有种种感情的体验,很难产生感人的艺术效 果。 满大论作为一部思想作品和散文著作,也是一部发愤之作。后汉二 5 王充- 于符仲长 统列传云:“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与俗,以此遂不 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 5 三十余篇,以讥当时火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 = i 游大论。” 可见,王符耿介不同与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