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戴维·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及其在《小世界》中的应用.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戴维·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及其在《小世界》中的应用.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戴维·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及其在《小世界》中的应用.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戴维·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及其在《小世界》中的应用.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戴维·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及其在《小世界》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戴维洛奇( d 州dl o d g c ,1 9 3 5 一)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迄今 已出版十三部小说,十余部文学评论及学术论文集。他的创作的“反现代派小说” 在继承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现代派、后现代派的新式文学技 巧。互文性写作手法作为文学传统和新式文学技巧的交叉点,凸现了洛奇小说的 魅力。本文拟从分析洛奇的文学理论入手,梳理洛奇的互文性写作观点,并具体 分析互文性写作在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 文章内容包括引言、三部分正文、结语和附表。 引言介绍洛奇的个人经历,作品和作品的获奖情况,国外、国内评论界对洛 奇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对小世界定位的争论:是后现代派小说还是反现代 派小说。争论的焦点在于小世界使用了以互文性为代表的大量的后现代主义 小说技巧。本文从梳理洛奇的互文性观点入手对其在小世界的具体应用和效 果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论述洛奇的小说理论。分为六个方面: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钟摆 理论、小说对话模式的转换、小说的对话特性、小说与现代传媒技术、小说与意 识。这六部分是洛奇互文性观点的源泉。 第二部分梳理洛奇的互文性写作观点。分为六部分:小说来自于小说、以戏 仿的出新应对约翰巴斯“枯竭的文学”和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互文是构思 和写作的决定性因素、互文性是构成复调小说的方法之一、互文的效果需要读者 的参与才能完整显现出来、互文性的表现手法。 第三部分分析洛奇的互文观在小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分为四个部分:戏 仿:对名字和不同小说题材的戏仿;暗指,各种观念上的和具体意象的暗指;直 接引用:对各种传统文本和文学家、评论家的言论的直接引用;平行结构:与源 文本在结构上的对应四个部分。 结语:总结互文性的应用效果。并指出互文性的使用需要考虑文体等的限制 因素。 关键字:戴维洛奇,互文性,小世界 a b s t r a c t d 州dl o d g ci sa 缸l o l l sl i t e r a t u c r i t i c 卸d v e l i s ti i le n g l 锄d s of ;玛l l i st l l i r t c e n v d s 趾dm o r em 觚t 阻c o u 喇。璐o fl i t 啪r y 黜锄t sa n dt h e s i sa p u b l i s h e d “a i n i - m o d c r i l i s tn o v e l w h i c hh cw r o u 曲t b 嬲c d w h a ti i l l l c f i t s 台o mn 坞删i t i o no f r e a l i s tn o v e i ,锄dm i x c dw i t hn e wl i t m r yt c c :1 1 1 1 i q u eo fl d n d so fm o d 锄i s t 觚d p o s n n o d c r i l i s t h l t e r t e x t l l a i 毋鹪aw r i t i n g 删q u ei s t 1 1 ej 珊c t i o fl i 劬r y 饥i d i t i o n 锄dn e w1 i t c r a 巧t e c h i l i q u e ,w h i c hs h o wm ec h a n no fl o d g e sn o v e l s 啦s p 印盯蚵t ob e g i nw i m 锄a l y z i n gl o d g c sl i t 盯a r yt l l e o 啪s o r th i sp o i n t so f i n t e n e 巾l a l w m i n g 觚da i l a l y z es p 鲥f i c a l l yt h ea p p l i c a t i a n de 仃e c to fi m e r t e x t i l a lw r i t i n go n 5 切口f f 肋以吐 t h e p 印c r 访c l u d 铭f o r e w o r d ,t e x to f t h p a r t s ,印订o g u ea n da t t a c h e d1 i s t n ef o r e 、v o r di n t f d d u c 韶l o d g e ,sp n a le x p 喇锄w t i n g s 锄da c h i e v 锄曲t s n a l s oi n 仃o d u c e st i l er e s e a r c hs t a t l l so fl o d g 鼯柚dl l i s 、柑t i n 琴h o m e 觚da b r o a d ,t h e c o n 仃d v e r s y p o s i t i o l l i n go fs 埘口盯肋r 掰t h a tp o s t r n o d e n i i s to ra n t i - m o d 锄i s t t h e c o n 咖v e r s yf o c i l s 龉am 觞so ft h ep o s t - m o d 锄n o v ds l ( i l l sr 印r e s 朗t c db y i l l t e n 懿m a l i t yi n 研徽刀玎伽倔 p a r t1o 鼢sn l cn o v e lt h c o r yo f l o d g e i tc o n s i s t so fs i xa s p e c t s :v di sab n do f 1 a i l g i l a g ca n ,p e i l “啪1 1 1 e o t l l ec o n v e r s i o n o fd i a l o g i l em o d eo f v d ,t 1 1 e d i a l o g i l es p e c i a l 时i nn o v e l ,v da n dt l l em o d 啪m e d 氓n o v d 觚dc o n s c i o l l s n c s s t h es i x 勰p e c t sa t 1 1 es o u f c co fl o d g e si m e n i 既t l l a l i 够 p a r t2s o r t sl o d g e sp o i n t so f 衄e n 懿t i l a l 埘州t i n g ,w h i c hd i v i d e si n t os i 】【a s p e c 纽 n o v c lc o m 鹤f b mn o v c l ,瑚em en e w do f p a r o d yt 0a n s w e rt oe x h a u s t e dl i t 盯a t u r eo f j 0 1 l i lb 脚a n d 地a n x i e t yo fi n f l u e i l c co fb 1 0 0 m ,i i l 龇x ti s 坞d e c i s i v ef h c t o ro f c o n c 印t i o n 孤d 、桶t i n g ,i m e n e x t l l a l i t yi so n ew a y t oc o m p o p o l y p h o n yn o v e l ,m e e 疗& to fi n t e r t c x tc a no i l i yb es e e nw i t l l r e a d c r s p a n i c i p a t i o l l ,w h a ti sm e r 印r 部e n t a t i o nm e t h o d so f i n t e r t e x t i l a l i 够 p a r t3a i l a l y s 鼯m es p e c i a l 印p l i c a t i o no f l o d g e si n t e n 懿t l l a l 时t l l e o r yi ns 加4 刀肋r 融 i td i “d 船i n t of o l l r 嬲p e c t s :p a r o d yw h ic _ hi n c l u d e sp a r o d yo fn a m e 觚dd i 仃h e n t 协锄en o v e l s ,a l l l l s i o no fc o n c 印t i o na i l d s p e c i f i ci m a g o ,d i r e c ta d d u c t i o no f 仃 l d i t i o n a lt e x t 赳l dt l l es a y i n go fl i n 豇a t e i l r 趾dc r i t i c ,p a r a l l e ls m l c t u r ew l l ic _ hm e 螂 t 量l ep a r a l l d i s mt os o u r c et e x ti i ls 伽l c t i l e p i l o g l l e 飘m 强u pt l l e 印p l i c a t i o ne f 溉o f i l l t e n e x t i l a l 咄a n da l s op o i l l t so u tt l l a tw e h o l l l dc o 邶i d 盯a b o u tt l l el i i i l i 缅g 缸觚s l l c h 嬲s t y l ew h e l l 璐i n gt h ei i l t e n c x m a l 姆 k e y w o r d s :d a v i dl o d g ei n t e n e x t i l a l 埘砌口盯肋 引言 戴维洛奇( d a v i dl o d g e ,1 9 3 5 一) 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 家。他出生于伦敦南部一个中下层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接受正统的天主教教育。洛 奇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后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伯明翰大学、加州大学柏克 莱校区,现为伯明翰大学现代英语文学荣誉教授。1 9 8 7 年,洛奇提前退休,专心从事写作。 洛奇是当代英语文学界著作最丰富、最受瞩目的学者之一。迄今已出版十三部小说, 十余部文学评论及学术论文集。他的成就受到英国及欧洲大陆学术圈、出版界的肯定,并 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文学成就突出,洛奇成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并获 得大英帝国三等爵士勋位( c b e ) 以及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 作为一个小说家,洛奇似乎具有作家的“混合基因”1 ,作品丰富而精彩:他的小说创 作跨越天主教和校园生活两个领域,紧扣社会脉搏,对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多个方面有着 深入的思考;他的作品风格继承了风趣幽默的英国传统,又含有辛辣的讽刺,且不断呈现 各种新技巧,受到学术圈和普通大众的双重肯定。他的小说先后获得w h i t b r e a d 等十余个 重要文学奖项,也曾多次入围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评论界认为洛奇把天主教小 说家、校园小说家、后现代小说家的身份演绎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批评家,洛奇因研究 结构主义、巴赫金、小说理论而闻名于世,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钟摆理论”,即2 0 世 纪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像钟摆一样在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两股潮流之间变化。2 正 如英国文学评论家伯纳德伯冈兹在谈戴维洛奇的独特性时所说:“在英国文学史上, 集诗人和批评家于一身者很多,而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一身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 斯、弗吉尼亚伍尔夫、e m 福斯特之外,就是洛奇了。”3 洛奇的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是交叉进行的,其中还穿插着剧本写作和理论书籍的编 撰。但他的作品繁而不乱,相互增益,见证了他的才华和学识。洛奇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电 影迷( 1 9 6 0 ) 、你这个傻瓜( 1 9 6 2 )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1 9 6 5 ) 、走出避难所( 1 9 7 0 ) 、 换位( 1 9 7 5 ) 、你能走多远( 1 9 8 0 ) 、小世界( 1 9 8 4 ) 、美好的工作( 1 9 8 8 ) 、 天 堂消息( 1 9 9 1 ) 、治疗( 1 9 9 5 ) 、家庭真实( 1 9 9 9 ) 、想( 2 0 0 1 ) 和作者,作 者( 2 0 0 4 ) 。其中,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被称为“校园三部曲”。洛奇的 1 转引自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马凌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版,第1 4 7 页 2d 衄v i dl 0 d g c ,z 砸e 坍。如o ,m d 出埘w 轲d ,l g ? m 却, 州鲥w 吵,删d ,k p d z p o ,朋d f 删胁删艉( l 伽d :e a m 0 1 d ,1 9 7 7 ) ,p 5 2 3b 锄a r db 即晒,d m 耐肠辔( n o d l c 0 i eh o u 1 9 9 5 ) ,p 4 8 ,5 0 剧本有四面墙( 1 9 6 3 ) 、击中要害( 1 9 6 5 ) 、写作游戏( 1 9 9 0 ) 。文学批评著作包括 小说的语言( 1 9 6 6 ) 、格雷厄姆格林( 1 9 6 6 ) 、 十字路口的小说家( 1 9 7 1 ) 、伊 夫林沃( 1 9 7 1 ) 、现代写作方式( 1 9 7 7 ) 、运用结构主义( 1 9 8 1 ) 、巴赫金之后: 小说与批评论文集( 1 9 9 0 ) 、小说的艺术( 1 9 9 2 ) 、写作实践( 1 9 9 6 ) 、意识与小说 ( 2 0 0 2 ) 。担纲主编理论书籍有:二十世纪文学批评( 1 9 7 2 ) 和现代批评理论( 1 9 8 8 ) 。 国外对洛奇的研究开始较早,最初主要关注他在小说创作和批评领域的双栖身份,认 为这两者并不相容,并且怀疑洛奇能够走多远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批评家们开始发现 洛奇的重要价值,大规模的批评浪潮出现了。较多的批评家开始关注洛奇作品中文学理论 的使用,较少入关注洛奇作品的种类和主题,比如说校园和校园小说,或者天主教和英国 的天主教小说传统。r o b e r tm o r a c e 在1 9 8 9 年推出了研究洛奇和他的好朋友兼同事布雷 德伯里的专著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和戴维洛奇的对话性小说( 劢p 历a 口j 肋阳j d ,舱如胁功“砂鲫j 仍订d d 口分b1 9 8 9 ) 。a 咖a n n 的戴维洛奇与“艺术与现 实”小说( 仍订j d 咖鲫d 砌p 办 鲫沪厅妇,妒d 阳l1 9 9 1 ) 是第一部比较全面地 关注洛奇的批评和创作之间关系的专著,但a 嗍a n n 的研究重点只放在洛奇这两方面的实 践是否一致。p h i l l i ps m a l l w o o d 在实践中的当代批评家( 肋出埘伽f ,c 占如户l ,a c f ,c p ? c r i t i c a lp o r t r a n so fb r i t i s hl i t e r a r yc r n i c s 坞9 q 、啐专1 1 矾龃一章讨论洛胬在 批评和创作方面的写作立场,主要论述了其批评。他认为,洛奇作为作家型批评家缺少专 业批评家的“局外立场”,在批评实践中不能超脱自己的创作意识。2 国内读者对洛奇的了解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学者的介绍。1 9 8 3 年候维瑞翻译 并介绍了洛奇的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肋出加,s 毋爿刀f j 物出朋j 蹰鲫d 胁 脚胁7 册) 3 ,发表在外国文学报道上。1 9 8 6 年王家湘将这篇论文重新翻译, 以现代派、反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为名发表在外国文学上。1 9 8 7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出洛奇编著的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上册) 之后,国内学者开始对洛奇的理论研究感 兴趣。而学者对洛奇的小说作品的关注开始于小世界。学者申慧辉早在1 9 9 1 最早开始 介绍小世界,他的论文曲高未必和寡戴维洛奇和他的 最早发表在 文艺报上4 ,后来被作为“中译本前言”收入1 9 9 2 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的,罗贻容翻译 b e r i i a r db e 曜o n z i ,c b 月细”p o 朋,d 劬f ,1 9 7 2 p h i l i ps m a l l w o o d ,胁出朋c 门i 蛔加p m d 妇j “f 妇,舟一,廿f 坫0 ,b f 如 眦咿删f f 母( h 柏r d s h i r ,h a r v c s t w h e a t s h 翩c 1 9 9 0 ) ,p 2 2 3 转0 【自焦虑、i l f j 御和认i 叫论布雷德们坐、洛奇和拜厄特的学院小说( 博1 :论文) 宋艳芳 南京人学外国语学院 3 后收入f 潮选编的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敦煌文艺小版+ t ,1 9 9 6 年5 月第一版 4 文汇报1 9 9 1 年6 月2 9 臼,“世界史坛栏目”第1 7 4 期,转川自 _ 二。i 世纪欧荚文学热点问题曾繁仁主编高等 教育版社2 0 0 2 年7 月第5 5 1 页 2 的小世界。此后,学者研究洛奇及其作品的文章开始增多。1 9 9 8 年,作家出版社推出 了洛奇的文集,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杨立平和张建立译) 、换位( 罗贻容译) 小 世界( 赵光育译) 、美好的工作( 罗贻容译) 、小说的艺术( 王峻岩译) 和天堂的 消息( 李力译) 。2 0 0 2 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洛奇的治疗( 罗贻容译) ,及时地向国内读 者介绍了洛奇的最新作品。2 0 0 6 年底到2 0 0 7 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洛奇的“校 园三部曲”换位( 张楠译) 、小世界( 王家湘译) 、好工作( 蒲隆译) 并推出 洛奇的最新力作作者,作者。( 张琼译) ,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掀起了对洛奇 作品关注和研究的新高潮。 小世界被视为洛奇创作的巅峰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学者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 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是小世界该如何定位。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小世界 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另一派,包括洛奇自己,认为小世界是“反现代派的”, 是“现实主义的”2 。在此两派之外也有持不确定态度的。3 这些争论的关键在于小世界 中使用了戏仿、拼贴、开放式结尾、通俗小说的情节等后现代小说元素。其中,j 互文性的 运用,尤其是戏仿( p a r o d y ) 的使用是最明显的特点。理解小世界中的互文和戏仿对 于中国的普通读者来说,难度的确比较大。除了固有的文化差异之外,还在小世界指涉了 多部文本,使用了大量的理论术语。因此,读者虽然能享受到小世界轻松幽默的风格, 但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正如洛奇在接受中国学人恺蒂采访时所说,“真不明白中文怎么 能表达,中国人又如何理解”。4 刘萍的 的互文性艺术和丰云的戴维洛奇 的互文性写作在理解洛奇写作方式上做出了范例。但二人对洛奇的互文性写作观点的梳 理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在梳理洛奇的互文性写作观点的基础上,以戏仿为重点,对洛奇的 互文性观点及其具体在小世界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和文本相结合的阐释,细致分析小 世界的互文性写作及所能达到的效果。 第一部分洛奇的小说理论 洛奇的小说理论散见于他对当代各种西方文论的评介和对英美多位作家作品、创作理 1 王逢振认为小世界以突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但因为其中细节描写和内容的真实性,也可以 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小世界中译本后序, 英,戴维洛奇,罗贻容译,重庆出版社,1 9 9 6 年第二版 2 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王潮选编,敦煌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9 7 页 3 黄梅 中的后现代话题,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陆建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 第一版,第2 3 7 页 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砸访 作者人卫洛奇,恺蒂,文汇读书周报 1 9 9 3 年9 月4 日 3 念的分析和评论中。总的说来,分为五大部分: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钟摆理论、小说的 话语模式的转换、小说的对话特性、小说与现代传媒技术,小说与意识。 ( 一) 、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普遍把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应用于诗歌赏析,否认小说像 诗歌一样是一种语言艺术。洛奇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人们的偏见。以理查兹为代表的一些 批评家把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截然对立起来,认为语言有“科学用法”和“情感用法” 之分,情感语言的最高形式是诗歌,而小说最接近科学语言。洛奇则认为,文学语言和非 文学语言之分,“不在于语言的作用,而在于语言的目的”。2 不同的写作方式取决于不同的 目的。小说、诗歌的语言与科学论著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虚构。小说语言和诗歌语言 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小说的虚构世界是一个语言的世界,每时每刻都由描绘这个世界 的语词所决定。”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洛奇对文体学家偏重透过语言现象的变革看历史发展和研究 作家使用词句的有效性来进行文学批评的现象不满。他认为,文学批评要既能对一部作品 的词句有效性进行把握,又能审视作品上下文的系统性,同时,“把文学看成一个系统”, 把一部作品看成是“体现了文学系统的一部分”。4 在谈到作品的价值判断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洛奇与李维斯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他虽然在文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方面赞同李维斯。但认为李维斯的观点是狭隘的,规定性 的,他“身上有一种令人震惊的认真和严肃,他无法以开明的态度接纳喜剧,成熟成 了他批判的主调”,5 “他无法接受丑陋的、狂欢的、怪诞滑稽的东西,他不信任这一类东 西,而想要一种异常高雅的精神气质。”6 而洛奇是主张通过小说的形式美来分析小说的作 者的道德意识,不能把“强烈的道德感”和“紧密地联系生活”作为小说批评的中心来看 待。 ( 二) 、钟摆理论 洛奇借用欧洲传统结构主义在分析语言学和诗学时使用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英美小 说进行分析。他从对文学的根源语言符号的研究出发,认为索绪尔语言学中语言符号 的任意性的观点可以视作一切符号系统表意行为的范例,对整个文化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d a v i dl o d g c 工d e 孵似月? 饼q 坶胁州f 枷聊口材俯西口,删d 如括d ,咖抛船 d 州,( n 州y o r k :r o u t l c d g c 2 0 0 2 ) ,p p 7 - 8 :j b i d ,p 3 4 3 i b i d ,p 4 6 4 蛾维洛奇访谈录, 杰西扎内威茨丁兆困编译外周文学动态2 0 0 3 年第5 期,第1 9 贞 5j 州卜 6 j 司f : 4 因为,它意味着符号重于符号的代表物,形式重于内容。在此基础上,洛奇区分了现代主 义和反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合乎索绪尔的论断,而反现代主义则与其相反。现代主义 比反现代主义更重视形式,反现代主义则更重视内容。洛奇认为英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 反现代主义的文学模式像钟摆一样有规则地摆动。这是由于文学内部的原因造成的。这就 是洛奇的钟摆理论。 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派评论家提出的“陌生化”概念可以 回答这种摆动的原因。“习惯吞没物体、服饰、器具、人物的妻子和对战争的恐惧艺 术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感觉;艺术存在的意义就是使人们对事物有感 觉、把冷冰冰的东西变成冷冰冰的。艺术旨在对事物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 的事实传授给人们。洛奇对这一理论做了解读,认为,文学风格,正如我们平时常见的 东西一样,可能成为习惯的钝化的牺牲品。不能刺激人们去观察和联想,这时相反的风格 就会受到青睐。用布拉格派的观点来说就是:“一代作家作为前景加以突出的东西在下一 代手里可能成为背景而失去其令人注目的地位。”2 ( 三) 、小说对话模式的转换 在现代派和反现代派文风相互转换之中,为什么一派总是回到它所否定的风格之前 的那个传统呢? 洛奇认为洛曼雅各布森的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答。雅各布森认为文章中 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方法。隐喻法是指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替代,转喻则是指时空方面接近而 产生的替代。隐喻和转喻其实是人们在表达思想过程中使用的两种基本方式在修辞上的应 用。它们也可以用来划分当代写作的方式和特点。如果一部作品采用很多意象叠加,却没 有多少关联词,那么就是隐喻的。现代派的作品多为隐喻式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 西斯和艾略特的荒原是杰出代表。如果一部作品倾向于尽可能真实地模仿事物在时 空中的相互关系,人物及活动的背景都是在时空中通过形体的接近、时间的前后逻辑或因 果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并在作品中通过选用部分代替全体的提喻式的细节表现出来,那么 它就是转喻式的。反现代派的作品多为转喻式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大多为转喻式的。 至于为什么现代派和反现代派会循环,则是因为,在隐喻和转喻之间,话语别无其 他选择。但洛奇认为并不存在单纯的隐喻或转喻式的作品。通常所说的隐喻式和转喻式的 作品是按照小说中它们各占的比重和倾向而言的。对于为了突出个人独特的感受而过度使 用隐喻的现代派作家们,洛奇则要提醒他们注意意思的连贯性,否则作者就无从把握作品 的意思。 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1 9 9 8 年,第5 9 页 2 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臧洛奇,候维瑞译,外国文学报道1 9 8 3 年3 月,第1 7 页 5 洛奇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在现代派和反现代派之外的一种文学流派。他坚持了现代 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但是它力图突出、绕过或僭越现代主义。意义的不确定是它 特有的形式。后现代派的作品的情节永远无法理清,就像是没有出口的迷宫。洛奇认为反 现代派无视雅各布森的隐喻一转喻理论,在写作中创造了另外的一些写作原则。洛奇把它 们归纳为:矛盾,置换、连续中断、随意结合、极端和短路。 ( 四) 、小说的对话特性 在大量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充斥批评界的情况下,洛奇认为很多理论作品不能对人类知 识有所贡献,而是“通过将已知事实转化为越来越晦涩难懂的超语言( m e t a l a n g u a g e s ) 来展示自己在专业上的精通”,他也宣称理论与自己的写作活动越来越没有关系。在这种 情况下,洛奇郑重推出巴赫金的著作,因为它可以解决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他曾热情地 称赞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如果我们要找一种小说理论,可以超越人文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的对立,为小说作意识形态的辩护,而且能够试用于整个历史,最有可能的候选是米哈伊 尔巴赫金的理论。”1 巴赫金理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观点:语言本质上是对话的。他认为,“语言并不像 索绪尔所说的是两面的符号能指和所指而是一个两面的行为( a c t ) 。我们使 用的语言已经打上了意义、动机、口音或者前面使用者的烙印,我们所做的任何表达都直 接指向某个现实的或假定的他者( 0 t h e r ) 。现场中的对话被直接地、显眼地指向一个未 来的答语,巴赫金说,它唤起了一个回答,向回答者的方向准备自己,建构自己”2 根据巴赫金的观点,经典的文类悲剧、史诗、抒情诗为了表现一个统一的世 界观,压制住了语言所固有的对话性质。这些文类至少在它们被小说化之前是独自性的, 小说是一种天生的对话体。“它的使命就是通过多元的复调,通过各种类型的引语一直 接引语、自j 接引语、和双向引语( 如滑稽模仿) 微妙而又复杂的交织,通过它对各种 各样的权威、压制和对独自型意识形态的狂欢式的不敬,来公平对待语言和文化所固有的 对话性。”3 洛奇认为巴赫会复调小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散文小说语言的多样性,即 杂语性( h e t e r o g l o s s i a ) ,一方面是小说的文化功能,即作为一种对所有压制性、权威 性、片面性意识形态持续不断的批评的文化功能,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旦 你允许话语的多样性进入一个文本空间既有粗俗话语也有高雅话语,既有方言土语也 d a v i d l o d g e ,舻肋触咖? 娜嘎坶o n 加f f d 月删d 洲l f 凼( l o n d o n :r 0 u t l e d g e ,1 9 9 0 ) ,p 2 1 2i b i d 0 2 l 3 i b i d d 2 1 6 有文人语言,既有口语也有书面语言你就可以抵制任何单一话语的专制统治。这样, 小说的作者不能把单一的世界观强加给读者,从而使小说成为一种非常民主的,反集权的 文学形式任何意识形态或道德观念都将会受到挑战和反驳。 “对于散文艺术家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巴赫金说,“他必须深入 其间,并且凭着敏锐的耳朵去发现辨别各种声音的特点。他必须把这些特点引用到自己的 语言行为中来,而不破坏自己的语言行为。”2 小说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达到这一目的。通 过自由间接引语这种手法,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同人物的声音结合起来,以表达思想和感情。 或者让自己叙述的声音染上一种特殊的色彩,与人物的声音毫无关系。 巴赫金把这种文体叫做“双向话语”,即这种语言在描写某一行为的同时,还刻意模 仿了某种说话方式或文体,这样就造成了模仿效果,因为这种文体与主题格格不入,极不 协调,故而这种风格看上去显得矫揉造作,荒谬绝伦。洛奇认为,也许应该把这种文体叫 做“混成”,而不是“模仿”,或者借用米哈伊巴赫金的话说,就是“程式化”。他对小 说话语的分类极为复杂,但是基本的东西十分简单,那就是,小说的语言不是某一种语言, 而是各种文体和声音的集大成。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小说成为一种非常民主,反对极权 的文学形式:在这里,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或道德观念都会受到挑战和对抗。 洛奇认为巴赫金对当代文学批评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及时地重新肯定了作者创造和交 流的权力。”3 这也成了洛奇反对罗兰巴特“作者死了”的说法的最好的手段。在认可巴 赫金理论的同时,洛奇也指出了其矛盾和不足之处:“如果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性的,那么 怎么还可能有独自式话语和独自式文体呢? “但这并不影响其理论的深刻性。洛奇认为不 应该将对话和独自看成是一对互相排斥的概念,应从主次和倾向性的角度去区分他们。“应 该看它们是倾向于利用和展示生活话语中语言固有的对话性还是倾向于为了某种特殊的 文学效果而压制和限制它。”5 ( 五) 、小说与现代传媒技术 二十世纪,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对小说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挑战。人们 普遍认为影像能够更真切地反映生活,表达人们的意愿。“电影能够比小说更直接地讲述 故事,而且所用的时间更少。所提供的细节更具体”,“电影肯定要篡夺先前几乎完全属于 。d a “dl o d g c ,4 廊r 肋妯砌j 嚣奶# d n 肛砌h 册d 咖如缸m ( d 伽:r 删t l c d 霉c ,1 9 9 0 ) , p 2 2 2i b i d p 9 i 3i b i d p p 7 i b i d p9 8 5 i b i d p 9 8 7 小说家的一些权力。”6 福尔斯也曾经感叹:“小说这可怜的老家伙。”遭到了包括电影在内 的“影视艺术无数次侵犯。2 洛奇也置疑视觉艺术能够取代现实主义小说的观点,“我 并不确信人们手中的摄像机比语言更具有中性色彩,或者说摄像机使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显 得多余”。2 他并没有觉得电影电视将会取代小说,两者反而会相互增益,两者结合能够更 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 洛奇认为,小说是在作家的绝对控制下产生的,虽然在出版之前会有编辑和出版商的 一些干涉,但并不会影响作家对文字的控制。电影和电视的完成则需要从导演、演员到拍 摄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不能只听命于剧作家。另外,小说更长于表现人物心理。在 传达细腻含蓄的感情,表现叙述者的双重话语等方面,小说有着视觉艺术不可比拟的 优势。通过自由间接引语和内心独自的运用,通过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小说能有效地表 达人物地思想、经验、情感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小说的阅读方式也比电影电视方便自由得 多。不必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另外、洛奇也承认电影在表现直观印象和叙事节奏方面要长于小说。并且电影因为刺 激了人的各种感官,具有更强烈的冲击力。这一点洛奇在他的小说换位中借鉴得非常 明显。作品中的画面感极强,并不时地进行转换,像是在用一架摄像机进行拍摄。其中不 时的“闪回”,穿插介绍故事的全貌。换位的结局一章是完全是电影画面般的描写,而 戛然而止的结尾是对电影最明显的借鉴。“菲利普耸耸肩膀。摄影机停了,将他定格在做 了一半的姿势中。剧终”。3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借鉴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 了加强语言交流。 ( 六) 、小说与意识 洛奇在创作小说想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意识研究的资料。他认为这部小说的创 作使他开始了对当今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意识的迟到的关注。意识研究的结论极大 地挑战了认为人类的本性形成于宗教、人文环境和文学传统的传统观点。它激起了洛奇的 兴趣。因此他在随后推出的批评文集中,通过分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对“意识”的争论, 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小说和意识的关系,小说为什么是反映意识的最佳手段, 及意识危机说给小说带来的影响的文体。 洛奇的主要看法是,意识领域本质上是客观的,作家通过对人细腻心理的把握,反而 1 殷企、f 等著英固小说批评史,j :海外语教育版社,2 0 叭年版,第1 7 4 页 2 d a v i dl 0 d g e ,豫p 胛w 凰f d f f p c ,摊肿口如j 4 耐d 晴盯娜哪,d n 肛“d 4 耐州f f c 括埘( c o m d l u n i v e 阽时p r c s s ,1 9 7 1 ) ,p 1 7 3 换位 戴维洛奇,罗贻容译,作客m 版社,1 9 9 8 年,第2 6 6 页 8 能够比科学研究更接近意识的真相。而小说是表现意识的最佳形式。原因在于,认知学的 研究成果表明,叙事是意识的基本特征,人类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自我定义的最基本策 略就是讲故事。 第二部分洛奇的互文性观点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互文性一词和概 念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来的,第一次出现在词、对话、小 说( 拈肋f ,拈以a 如鲥b 抬r d 肋疗) 中,第二次是在封闭的文本( 朗据c d s1 9 6 7 ) 。 第二次,克里斯蒂娃进一步明确定义:“一部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1 “已有 和先有表述的易位”。2 在1 9 6 9 年的著作符号学,语义分析研究( s e m 6 i o t i 舱, r e c h e r c h e sp o u ru n es 6 m a n a l y s e ) 中,克里斯蒂娃又重新提到互文性,认为任何作品 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由此, 任何作品都不是原文本,而是与其它作品纵横交错而产生的。克里斯蒂娃是在巴赫金互调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思想的。 洛奇的互文观有些是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了巴赫金的很大影 响。除此之外,还有对前人理论研究的总结和自己创作实践的体会。虽然他的观点独创性 不是很强,但是也能够在众多关于互文性的言论中自成一家,并以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为 最大特色。总的说来,洛奇的互文观包括六大部分: ( 一) 、小说来自于小说 王尔德在十九世纪时就曾宣称:“生活模仿艺术”。意思是,人们按照心理的观察来组 合现实。如果生活模仿艺术,那么艺术又从何而来呢。洛奇援引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经验 告诉我们:艺术来自于其他艺术,特别是同类艺术。3 那么小说来自哪里呢? 洛奇也提出这 样的疑问:“我们离写作的实际经验越近,就越接近矛盾和悖论。小说是来自于作家的观 察和经验还是来源于其他的小说? “洛奇在研究作家创作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不断地追寻问题的答案。结论是:小说来自于其它小说,小说与小说之间通过互文性联系 1 朱i j l 娅克攀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 。s 印i l 出版社,1 9 6 9 年,第1 1 5 页,转引自互文性研究蒂费纳萨 奠轧约著,阮炜译,天津人民f i j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一版,第3 页 2 同卜,符号学第1 3 3 页,互文性研究,第3 页。 3 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戴洛奇,候维瑞译,外国文学报道) 1 9 8 3 年3 月,第1 6 页 4 d a v i dl o d g c ,缈盯助抽珈j i ,q 声d 月加砌h 册d 硎西m ( l o n d 伽:r o u t l e d g e 1 9 9 0 ) ,n 1 6 9 在一起。 首先,小说家们的创作来自于对前代及当代作家优秀之处的吸收借鉴。“小说家 们需要一个传统。如果没有读过至少一本或者几百本书,如果没有在学习、追随前人及与 同辈作家争论、争辩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风格,你不可能开始写小说。”1 创作固有其虚构 性,但是,虚构是必然是在其它作品或明或暗的影响下进行的。“写作,严格地说也是说 话,但只能是对其它作品地忠实模仿。它所体现的言语和所表现的非言语性的事件,都是 杜撰出来的。”2 其次,对其他小说家的创作方式和作品进行借鉴的基本形式就是互文性,“互文性是 英语小说的根基。”3 。一方面,“一些理论家相信,互文性是文学的根本条件,所有的文本 都是用其它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的,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4 另一方面,作家们也 开始正视互文性的使用,并且借助于它使作品焕发别样的魅力。“小说家们倾向于利用而 不是抵制它,他们任意重塑文学中的旧神话和早期作品来再现当代生活,或者为再现当代 生活添加共鸣。”5 再次,读者对小说的评判来自于与其它小说的对比。“如果一部小说与其它小说没有 相似性,人们会不知道怎样去读它;如果它与其它小说没有差别,我们会不想去读它。”因 为“没有哪本书独立地,在一个真空中拥有意义。一部书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与 其它书籍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的产物。”7 同时,读者能够从一部使用了互文性作品中得到 更多的乐趣, 至此,关于小说来自哪里的提问,洛奇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他借自己笔下的人物之 口说出“每个文本都是互文性产品,是用对别的文本的引喻和引用编织而成的”。正如 d h 劳伦斯所说,小说只是来自“它们彼此之间的震颤”。8 ( 二) 、以戏仿的出新应对约翰巴斯“枯竭的文学”和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二战之后,小说死了的说法甚嚣尘上。约翰发表了枯竭的文学,认为文学的 某些形式已经用完了,或者某些可能性已经耗尽了。虽然巴斯的目的并不在于引起人们的 恐慌,但是焦虑情绪已经开始弥漫。针对这种说法,洛奇用作品证实了在原有形式上翻新 d 州dl o d g e 州衙肋m 砌? 唧d 月肛咖月d 月d 州舳撕( l 呻d o n :r o u t l e d g e 1 9 9 0 ) ,p 1 2 2 小说的艺术 戴维洛奇,土峻岩等翻译,作家 i 版社,1 9 9 8 年,第2 6 页 3 同上,第1 1 0 页 4 同卜 5 川上 b o a m l 旬唬砘o r b n g w n hs l n l c l u r o l b m :e s 锄,sn 砌m v i e w so ”n i i i e 眦n t t l d m e n t i m c e n “l r y l “e r a m 烨t l m 岫:丸r k p a p e r b a c l ( s ,1 9 8 6 ) ,p p3 - 4 7 j b i d 8d a v i d l d d g c ,彬盯肋拍珈? b 站q 声伽一c f f d hd 月d 州f f c 加f ( l 0 n d :r o u t i 。d g c 1 9 9 0 ) ,p 2 0 1 0 的可能,甚至能够产生鲜活的作品。 布卢姆认为,每位年轻作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会对他形成一种令人畏惧的压力,因 而有必要在创作中做一些创新。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洛奇针对布卢姆的这种看法,进 行了以滑稽模仿为主要特色的互文性写作。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令人倍感新意。 他引用弗兰奥布莱恩的两只水鸟中的一段话作为观点的总结:“现代小说应该是一 部大型参考书:大多数作家用许多时间述说前人已经说过的事情通常述说得更好。”1 ( 三) 、互文是构思和写作的决定性因素 互文性在洛奇的文学观点中享受了至高位置是构思和写作中的决定性因素。洛奇 曾说倒塌中的滑稽模仿是受了尤利西斯这一榜样的鼓舞。最明显的戏仿标志是它 也是发生在一天中的事,而最后一章则是模仿了莫莉布卢姆的独自体。小世界的构 思则完全按照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以及他们寻找圣杯这一故事上。当时,洛奇想写一部 关于学术名流乘坐喷气式飞机,周游世界,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学术会议,并且在情场上 互相争斗的故事。但是他总是找不到可以完美表现这一主题的结构。当他偶然看到了亚瑟 王传奇,他的灵感完全被激发了,从而促成了小世界的成功。2 ( 四) 、互文性是构成复调小说的方法之一 互文性和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双声语有很密切的关系。巴赫金认为,双声语是复调 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双声语的四种类型:仿格体( s t y l i z a t i o n ) ,滑稽模仿( p a r o d y ) , 口头叙述( s k a z ) ,和对话( d i a l o g u e ) 都是通过与其它文本的关联来达成效果的,所以 都可以被视作互文性的手法。 洛奇援引巴赫金的话来证实这一点:“对于散文文体来说,其中充满了他人的声音。 他必须为自己定方向,他必须能通过敏锐的耳朵分辨出哪个人物的声音,他必须把他们纳 入自己的叙述层面,并且这个层面不被破坏。他是在语言的调色板中工作。”3 洛奇认为互 文性的意义就在于引入多种声音,构成混响。因为复调作品中人物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