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南宋闽北进士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南宋闽北进士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南宋闽北进士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南宋闽北进士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南宋闽北进士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的论文( 论文题目:直塞闺j 匕进盟究)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 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盘盘指导教师签名选! 丕盔: 签名日期伊寥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南宋时期闽北地区的 科举甚为兴盛,一跃成为福建科举的发达之地。中榜进士在数量上达到顶峰,在名 次上多居前列,与书院讲学有密切的关联,与家族传统有深厚的渊源。在闽北进士 这个精英群体中,有的成为了当时的名师大儒或重臣卿相,在政务、文史、科学、 理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借鉴闽北科考取士的有益经验,我们应努力创设人 才培养的环境,严订人才选拔的标准,优化人才任用的制度。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图表法等 研究方法,对南宋闽北进士及相关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论述,探溯其源流走 向,把握其动态节律,揭示其内在关系,并力图从中提炼出若干历史启示,以期为 今天的教育改革事业服务。 关键词:南宋闽北进士特色贡献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r e s u l to ft h e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y , t h e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p o s i t i o na n do h e rf a c t o r s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a tt h e n o r t h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w a sr e a l l yp r o s p e r o u s ,a ss o o na sl e a p e di n t ot h ef u j i a n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d e v e l o p e dp l a c e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i nt h eh i g h e s t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r e a c hap e a ko nq u a n t i t y ,a r ea l s op r o m i n e n ti nt h es e c o n d - r a t ea s p e c t , h a v e t h e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a c a d e m yl e c t u r e ,h a v et h ed e e po r i g i n 研mt h ef a m i l y t r a d i t i o n i nt h e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o ft h en o r t h e r nf u j i a ni nt h eh i g h e s t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o u t s t a n d i n gp e r s o nc o m m u n i t y , s o m eh a v eb e c o m et h ef a m o u st e a c h e r s o rp r o f o u n ds c h o l a r so rt h eh i g h - r a n k i n gc o u r to f f i c i a lm i n i s t e r s ,a n dm a d et h ei m p o r t a n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i n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a f f a i r s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h i s t o r y , s c i e n c ea n d n e o c o n t h c i a n i s m f r o mb e n e f i c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t h en o r t h o ff u ji a np r o v i n c e ,w eh o p et oo b t a i ns o m er e v e l a t i o n s w es h o u l ds t r i v et oc r e a t i n ga l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p e r s o n n e lt r a i n i n g ,s t r i c ts t a n d a r d so ft h es e l e c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o no f p e r s o n n e la p p o i n t m e n ts y s t e m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s 也e i n s t r u c t i o n ,u s e s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 s ,s u c ha sl i t e r a t u r el a w , c o m p a r i s o nt e s ta n dd i a g r a m m e t h o d ,m a k e s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c o m b i n ga n de x p o s i t i o n sa b o u tm i n b e i ss u c c e s s f u l c a n d i d a t ei nt h eh i g h e s t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 r e l a t e ds u b j e c ta n de l a b o r a t e s ,t r a c e sb a c kt oi t so r i g i n sa n dt r e n d ,g r a s p si t sd y n a m i c r h y t h m ,p r o m u l g a t e si t s i n t r i n s i cr e l a t i o n s ,a n dt r i e sh a r dt or e f i n ec e r t a i nh i s t o r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h o p e st os e r v et h ec a u s e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e n t e r p r i s et o d a y k e y w o r d s :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t h en o r t ho f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i nt h eh i g h e s t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l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南宋闽北地区的科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景观,涌现出许多知名的进士人物, 如理学大师朱熹、名儒真德秀等,这些进士都很有特色,并在政务、文史、科学、 理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当前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有很多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了闽北进士的群体特色、 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从中提炼出若干历史启示,为今天的教育改革事业服务。 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 一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选题的意义,总结了闽北科举发展的研究成果和 有关问题,简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了南宋闽北科举发展的大背景,即南宋教育与科举。分为北宋教 育、南宋教育、南宋科举三节内容。 由于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所以先介绍了北宋和南宋的教育,主要从 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两个方面来阐述,官学教育包括中央学校和地方学校两个部分, 私学教育主要指书院教育。北宋时期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官学成为培养 进士的主要场所。私学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主要是书院的初步发展,但尚未纳入国 家教育系统。在官、私学发展的影响下,统治者通过增加录取人数、优待及第者以 及严格考试规则等,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到了南宋,学校教育得到了恢复, 中央和州、县三级教育系统很快重新建立起来。私学教育上,基本上是理学的教育。 书院发展到全盛时期,进一步促进了科举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进士。书院教育, 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这部分单独列出一节着重讲南宋科举。南宋统治者在承袭了北宋后期规制的基 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进一步取消门第 限制,逐步扩大取士范围。二、进一步完善考试的规则。三、进一步增强对士人的 优待。通过改革,南宋科举的各种规则、程序趋于完备,每年科举考试之时,秋贡、 春试盛况空前。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南宋闽北科举,分为南宋福建科举和闽北科举两节。 福建地处东南海隅,因为宋朝以前开发较晚,教育发展缓慢,其进士人数也很 i l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少。进入南宋,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了南宋末年, 福建l 府5 州2 军和5 8 县都建立了学校,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建立了学校【1 1 。由于理 学的发展,福建书院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福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书院和官学 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由于书院较少受到官府的限制,教育方式灵活多变、 学术思想相对自由,为科举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各军。同时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 改革,使福建士子取得了与其他地区士子公平竞争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福建士子 的求学热情。其应试之人,动辄上万。随着应试人数的增加,贡院也得到了扩建, 为福建科举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考试场所。 福建在南宋时期成为科举鼎盛之地,闽北地区也由唐朝的科举低潮时期发展到 了兴盛阶段,一跃成为福建科举的发达之地。本节着重从特殊的地理位置、刻书业 的发展以及悠久的读书风尚三个方面分析了科举繁盛的原因。首先,闽北地区是福 建开发最早的内陆,为福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后来,中原人口的迁入为闽北 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闽北文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进入南宋,福建成为朝廷的 大后方,闽北地区也成为远离战争的一方乐土。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为闽北科举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离朝廷所在地临安相距不远,士人到太学 读书比较方便,因此参加科举的人数剧增。其次,闽北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福建 官府、官学、书院以及个人的理学、诗文著作多在此刻印。刻书业的发达,为闽北 科举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物质基础。最后,闽北人一向重视教育,民间重学风气浓厚, 重学从教蔚然成风,读书的风尚使备考应试积极踊跃。另外还有许多热心教育的地 方官员和著名学官,主动出资办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闽北科举的发展。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进士特色和 贡献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三章,南宋时期闽北进士群体特色。共分四个特色: 第一个:数量上达到顶峰。 在南宋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分量【2 】,人才大多出于科举, 致使当时的士子趋之若骛。闽北士子拼力向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应科举登仕途,因 而赴考人数很多,加之儒学授受水准较高,中榜的人数也颇多,在数量上达到了历 代的高峰。不仅整个闽北地区进士数量增多了,而且闽北各个州县的进士数量也达 【l 】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史【m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6 1 0 :第3 8 页 【2 】袁征著宋代教育【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2 :第3 0 页 i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了项峰。通过两个图表:绍兴十八年、宝祜四年福建进士地理分布图【1 】和南宋各 个时期建宁府、延平府和邵武府的进士名录表,说明了闽北整个地区以及各个州县 的进士人数都达到了高峰。 第二个:名次上多居前列。 考试层层选拔,强手如林,中进士已殊为不易,取得显赫名次更是难乎其难, 可此期闽北士子,却在科场中屡有冠世之才冒出。这些高第进士有的官至宰相,任 职于中枢方面或地方的人更多。他们在本地或外地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以自己的努力促进了南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个:与书院讲学的密切相关。 进入南宋,官学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理学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书院教育发展 到了鼎盛时期。此期闽北平民子弟通过科举道路进入仕途的人数能够居福建各地区 前列,主要是因为书院的广泛设立。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理学的大力发展,闽北 书院发展进入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 南宋闽北大部分进士都受过书院教育,其中有的进士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名师大儒或 重臣卿相,他们进一步扩大了书院的规模,培养了更多的科举人才。 第四个:与家族传统的深厚渊源。 , 闽北地区出现了很多所谓“三世登云、四代攀归”、“父子一榜、昆季同年 的 家族。例如有父子两代中榜的,有三世中榜的,有父子、兄弟同登榜的,有兄弟二 人中榜的,有兄弟六人先后中进士的,这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成为科举史上的 佳话:这些大族著姓,努力将应举出仕作为维持家族地位的有效手段,一旦有人中 进士,则其家族可以至少发达繁荣两代以上。如闽北的家族藏书业十分发达,比例 很多的士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将来考中进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南宋时期闽北进士的重要贡献。 在闽北进士这个群体中,有一些声名和功绩尤为显著的人物,他们通过经纬世 事文章,应试科场及第,入仕后又在自己的领域内勤勉克治,为推动南宋的治理和 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与之相应称的地位。本文主 要从政务、文史、科学、理学四个方面来分类,介绍了主要进士的字号、籍贯、科 第名录、官职以及主要贡献。 第五章,南宋时期闽北科考取士启示。 【1 1 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史【m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6 1 0 :第7 4 页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分析闽北进士群体的特色,研究他们的中举之路及所做的突出贡献,结合 我国当前的高考和公务员选拔等考试制度,挖掘出对今天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方 面的启示。首先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创设人才培养的环境。主要从文化氛围、学校 教育、家庭条件这三个影响因素来讲的。其次,严订人才选拔的标准。虽然以考试 为主的方式基本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公正性,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弊端。因此我们应 该改革考试的内容、更新考试的方式、完善考试的管理。最后,我们要优化人才任 用的制度。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录用多样的人才、量才录用。 v l 第l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课题背景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公元6 0 5 年) 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了1 3 0 0 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影响最大的制度之 一。众所周知,宋代是科举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赵宋朝廷非常重视科举,从政权 建立伊始就颁布了一系列科举条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科考制度,采取了种种 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宋金议和后,南宋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文 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统治者对科举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在承袭了北宋后期规制 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使各种规则、程序趋于完备。南宋虽只有 半壁江山,但是科举录取人数却比北宋还多,对士人的优待更胜过北宋,士人竞相 应试科举。 福建地处东南海隅,远离中原,开发较晚,直到唐代,教育才得到了初步发展。 南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福建成为朝廷的大后方,文化教育的发展突 飞猛进。同时在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下,士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跃成为科举的发达地区。 唐代福建中进士的有5 0 多人,但其中大多数人出生于沿海,多为福州与泉州人, 闽北建州籍贯的只有一二人【1 1 。可见唐代是闽北进士发展的一个低潮。进入南宋, 福建文化教育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闽北地区也从科举落后地区一跃成为福建科举 的发达地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刻书业的发展以及悠 久的读书风尚。 南宋闽北地区的科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景观,培养了很多知名的进士人物, 如理学大师朱熹、名儒真德秀等,形成了中国南方的理学大宗。这些进士都很有特 色,并且在政务、文史、科学、理学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为后人所称 颂。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南宋闽北进士群体特色及其贡献的分析,借鉴闽北科考取士 的有益经验,从中提炼出对当今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为社 会培养出为人民服务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所以对南宋时期闽北进士的研究是很 【1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武夷文化研究f m 】海峡文艺出版社,2 0 0 3 第7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_ i - _ _ 。,_ ;_ _ 二_ i - _ - - - 二_ - l - _ - 一- , ii - _ l l _ - _ _ i i i l - _ _ - i l l i - _ 一 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 2 文献综述 福建在南宋时期一跃成为科举的繁盛之地,成为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l 】。对 于南宋福建的科举,有很多学者研究,但是具体到南宋时期闽北地区进士的研究, 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去阐述,只散见于一些著作和论文中。 l 、涉及南宋科举的著作有: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 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书后附有中国 历史登科表、中国科举大事年表,有利于我们对于科举历史的把握,更有资料备查 的优点。其中第三章讲述了宋代的科举社会,第二节讲了南宋科举的发展概况;中 国考试制度史第二章第二节讲了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及演变;中国科举史话第 二章讲述了宋代的科举概况,主要是各科的情况。这些著作都从科举历史发展的角 度,谈到了南宋科举的概况及在整个科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但是并没有对南宋科 举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所以笔者又翻阅了宋代教育、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宋 代文化史、宋代地域文化等,这些著作中都有提到南宋科举改革的详细情况, 为笔者撰写南宋闽北科举状况提供了背景资料。 2 、涉及南宋闽北进士的著作有:福建历史与博物馆学研究其中的一节 ,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闽北进士的概况及科举发展的原因;福 建教育史第二章 ,对南北宋福建各路的进士数量作了统计, 关于这方面的统计为本文撰写进士的特色提供了一部分资料;福建六大民系中讲 到中国北方汉民的迁入,对于福建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 闽北地区也有汉民的迁入,也为科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条件;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 其中有一部分介绍了闽北理学与书院的发展,以及还有闽北藏书的情况;福建历代 名人传略中对有特殊贡献的名人作了传,这里面也包括了南宋闽北的一些著名进 士,如李纲、宋慈等。比较详细介绍闽北的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的是闽北掌故 和闽北文化,其中有提到闽北科举的概况及部分进士人物的介绍,但还是过于笼 统。 3 、相关的论文有:如2 0 0 0 年福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科的何敦铧教授和林 剑华发表的论文略论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点,讲述了福建五代进士的特色, 为笔者撰写南宋闽北进士的特色提供了线索;2 0 0 5 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刘锡 i ”福建博物馆编福建历史与博物馆学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2 1 :第2 0 6 页 2 第1 章绪论 涛教授的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提供了宋代福建各地区进士分布图以及人数统 计,为闽北与福建其他地区相比较提供了材料。 。 4 、有关闽北各个县的地方志、文史资料有:建瓯县志、建阳县志、松溪 县志:邵武县志、浦城县志、政和县志、南平县志、武夷山县志,这些 县志介绍了各个县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概况,为论文中中进士原因的 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还有专门的人物志,对有重要贡献的进士有单独的介绍, 但主要是介绍贡献,没有对其个人的求学之路进行阐述。 _ 7 ,5 、关于进士名录的有:绍兴十八同年小录和宝佑四年登科录。绍兴十 八年( 1 1 4 8 ) 榜进士同年小录是中国科举史上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榜登科记。该榜登 科记之所以会被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出了一位文化名人,即建州建安籍的朱熹;八 闽通志中有建宁府、延平府和邵武府的进士名录。这些名录为本文撰写闽北进士7 的特色提供了可靠的凭证,但是并不完整,只有少数几个县的名录表。另外,有些 进士名录还散见于一些县志中,如松溪县志、建阳县志、南平市志。 本文基于这些已有的探讨,通过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科考对当代教育 改革的影响,对“南宋闽北进士 进行了综合研究。 1 3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南宋时期闽北进士群体特色 、“南 宋时期闽北进士重要贡献 、“南宋时期闽北科考取士启示 几个方面,系统研究分 析了南宋时期的闽北进士。 第一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这部分主要是介绍南宋闽北科举发展的 背景。首先是南宋教育与科举,分为北宋教育、南宋教育、南宋科举三个方面,其 次是南宋闽北科举,先讲了南宋福建科举,又阐述了闽北科举发展的原因及概况。 第二章,南宋时期闽北进士群体特色。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 i 在数量上达到顶峰。 不仅南宋时期整个闽北的进士数量达到了历代的高峰,闽北各个州县的进士数量也 达到了顶峰。2 、名次上多居前列。考试层层选拔,强手如林,中进士已殊为不易, 取得显赫名次更是难乎其难,可此期闽北士子,却在科场中屡有冠世之才冒出。3 、 与书院讲学的密切相关。闽北平民子弟通过科举道路进入仕途的人数能够居福建各 地区前列,主要是因为书院的广泛设立。4 、与家族传统的深厚渊源。南宋闽北进士 中有不少具有血缘关系,出现了很多所谓。三世登云、四代攀归 、“父子一榜、昆 季同年”的家族。第三章,南宋时期闽北进士重要贡献。从政务、文史、科学、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四个方面来分类,介绍主要进士的字号、籍贯、科第名录、官职以及主要贡献。 第四章,南宋时期闽北科考取士启示。从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三个方面来讲, 得出相应的启示。 现在的闽北包括建瓯、建阳、松溪、邵武、浦城、政和、南平、光泽、顺昌、 武夷山。论文中对于闽北地区的界定,主要按照的是现行的区域规划。笔者列举的 南宋闽北进士的数目,主要是指在闽北参加考试的士子。 1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南宋时期闽北科举概况,总结归纳其进士群体的特色,介绍 在政务、文史、科学、理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进士,提炼出了南宋闽北科举对于 当今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方面的启示。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1 ) 文献法: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文献法为主。文中各种史料,例 如进士数量及进士名录表等,力求准确,找到相应出处,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可信度; 提高了研究的深度。 ( 2 ) 比较法:在本文中,将南宋科举与北宋科举进行比较、将南宋闽北科举与 福建其他地区科举比较、将闽北各地区进士数目进行比较,都采用了比较法。 ( 3 ) 图表法:文中为了比较南宋时期福建各地区、闽北各个地区进士的数目, 列举进士的名录,都运用了图表法表示出来,一目了然。 4 第2 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第2 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科举制度是以成绩优劣为录取与黜落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并 定期赴试的选举制度。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制度不完备。入宋,科举制才从 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逐步得到完善。进入南宋以后,科举基 本上因袭了北宋的制度,也做出了一些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形成了一套比 较完善严密的制度。南宋士人争先恐后趋赴科考,程度更胜过北宋。 2 1 南宋教育与科举 从汉朝开始,学校制度就跟选举制度息息相关,官僚作为那个时代最荣耀、最 容易获利的职业,吸引了所有求学者的注意【l 】,宋代更是如此。北宋时期官办学校 是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场所,到了南宋,书院则发展到全盛时期,对科举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2 1 1 北宋教育 唐末五代中国封建社会再次经历了五十余年的战乱,学校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海内,但是官员缺乏。为使藩镇跋扈的局面不再重演,为使自 身不致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只 有大量选拔人才,才能充实各级官僚机构。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统治者 开始注重大力发展教育,提倡科举,对于科举之重视,超过了前人。如宋太祖提出: “宰相须用读书人【2 】,、宋太宗提倡“兴文教、抑武事”,史称:宋代“取才唯进士, 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 3 1 ”,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种粟。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 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把读书学文强调到了极点,鼓励士子读书参加考试。读书士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社会风气。 首先,发展官办学校教育,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第一次是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 1 0 4 4 ) ,太学从国子监分离出来,独立建校,其作用和影响迅速扩大,超 过了国子监,成为全国的文教中心。随着太学、国子学的发展,地方兴学的积极性 1 1 1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6 :第1 4 7 页 1 2 毛礼锐、沈罐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6 :第6 页 1 3 1 宋史选举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大为高涨。朝廷命令未有官办学校的州都要建学,学生二百人以上的县也可以办 学【1 】。各地立即掀起了办学热潮,州学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还规定士子须在学三 百日方可应举【2 】:第二次是熙丰兴学:太学推行“三合法”,每月定期考一次,对于 学习成绩和品行好的学生,可直接授予官职,这是自隋朝建立科举制以来第一次士 人可以通过学校直接授予官职。同时增加了国子监、太学的合格名额,开封府解试 名额由原来的3 3 5 人减为1 0 0 人,国子监、太学由原来的1 6 0 人增至5 0 0 人,后来 又将开封府全部的合格名额都给了太学和国子监。随着三舍法的实行,也促进了地 方学校的发展。朝廷为各路州郡选派或自择教授,增加学田以充学粮。元丰元年诸 卅f 路府学官共5 3 名,其中有3 3 名是新增设的,超过各朝所派学官半数以上【3 】;第 三次是绍圣兴学:太学得到了扩充,称“太学养士,最盛于崇宁、大观间【4 】,。地方 官学空前兴盛。除了州城所在和紧靠周城的“倚郭县”的学生就读于;- i , i 学外,规定 所有县都要办学,一些特别小的县,可以把学校并入附近大县的县学。崇宁三年 ( 1 1 0 4 ) ,全国公立学校的学生达2 1 万人【5 】。另外朝廷还对办学积极的官员予以厚 赏,对稍有怠慢的加以惩罚。例如大观年间( 1 1 0 7 ) ,建州浦城县的县学生员达1 0 0 0 多人,在本路县学中排名第一,朝廷特别为负责学校学生工作的县丞升官一级【6 1 。 三次兴学运动使北宋官学教育系统之周密、学生数量之大都达到了高峰【7 1 ,官学成 为培养进士的主要场所。 其次,私学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主要是书院得到了初步发展,但尚未纳入国家 教育系统。统治者重视尊孔崇儒,促进了经学研究和理学教育的发展,但是北宋初 ( 1 0 4 1 1 0 4 8 ) ,国子监基本上只讲授经学课程,不开设文学课程,因此不能满足士 人参加进士考试的需要。而此时的书院散布在各地,较少受到国家教育制度的束缚, 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目标,不但开设了经术课程,而且讲习诗赋和论。如私立的 雷塔书院,据说一次科举及第进士的学生以十数弘】。 北宋统治者注重发展科举,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使其更加完备。 首先,科举考试由唐代的州县发解试、礼部省试二级,发展为发解试、省试和殿试 三级。殿试的实行,意味着新进士已成了天子门生,防止了科举朋党的出现。在考 【1 】宋会要稿崇儒二之四 【2 】毛礼锐、沈罐群主编冲国教育通史第三卷【 川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6 :第1 5 页 【3 jm 毛礼锐、沈罐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6 :第1 9 页、第2 l 页 i s 1 6 1 7 1 袁征著宋代教育【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2 :第3 8 页、第1 2 7 页、第3 页 s l 杨亿武夷新传卷六南康军义居洪氏雷塔书院记 6 第2 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试内容上,唐科目繁多,北宋则唯进士和经科重要,大量缩减唐科目,增武举、童 子举等科,但进士科独具魁首,诗赋考试退居次位,经义、国策的考试列于首位。 其次,取消了吏部考试,举子一旦考中,由皇帝赐给等第后,即可授官,不需经吏 部考核,也就是在殿试以后会马上举行一个仪式,举子脱掉白衣,换上官服,接着 皇帝举行“琼林宴 招待中试的举子【l 】。考试附带的这些隆重的仪式增强了及第者 的荣誉感。另外统治者还设立了一种特殊的录取方式,即特奏名,指举人应省试或 殿试多次不第,到一定年龄和举数,遇殿试时,许由礼部贡院别立名册奏上,参加 附试,根据成绩高低,分别赐出身并授与选人或通仕、登仕、将仕郎等未入流官。 特奏名的实行,鼓励了更多的读书人奔竞于科举,以图一官半职。最后,严格考试 规则。一方面对于朝廷官员:设立“别头试 ,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应另设考 场,别派考官。实行“锁院 办法,规定知贡举一旦受命,马上住进贡院,不得与 外人接触,还规定主考官要临时差遣,任何官员均可充任、年年更换;另一方面对 于学生:实行“糊名 和“誊录 ,设专人照录试卷,以防阅卷者认识考生笔迹。赣 且规定在考场用帘子间隔,考官和考生互不相见,称为“帘试 。这些政策形成了一 套相当严密、完各的考试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试场作弊,保证科举考试顺利进行,。 以选拔优秀的人才。 北宋在科举考试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使科举选拔人才的优势得到了真正显示, 并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人才高峰。北宋每次考试,总是倾向于多取,录取总有蓥 三百人之多,比唐朝多十倍之余。如端拱元年( 公元9 8 8 年) ,录取人数最少,共取 进士2 8 人,诸科1 0 0 人,发榜后考生意见很大,又取了7 0 0 多人。真宗咸平三年( 公 元1 0 0 0 年) ,共录取进士4 0 9 人,其他杂科4 3 0 人,又加上特奏名9 0 0 多人,总共加起 来18 0 0 多人【2 】。据记载,北宋末年的一次取仕,仅进士即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 盛时2 9 年取仕的总和【3 1 。北宋科举录取名额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无确切数字。根据 张希清统计和考证的结果看,北宋贡举( 包括徽宗朝上舍贡士) 共开科考试8 1 榜, 录取正奏名进士1 9 5 9 5 人,诸科1 6 3 6 6 人,合计3 5 9 6 1 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1 6 0 3 5 人;正、特奏名总计为5 1 9 9 6 人【4 】。据研究统计,北宋一朝共取进士1 9 1 4 7 人,平均 【1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6 :第1 4 9 页 【2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6 - 第1 5 0 页 【3 】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7 :第5 9 页 【4 1 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 2 ) :第6 0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每年录取约11 5 人,每科录取约2 7 7 人。北宋每年录取的进士约为唐代的四倍【l 】。 2 1 2 南宋教育 南宋与金侵略军的战争状态延续了十多年,由于战争的直接破坏,全国的学校 教育几乎被完全摧毁,只有个别学校在十分差的条件下断断续续进行一些教育活动。 绍兴十一年( 1 1 4 1 ) ,宋金和议,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朝廷把重点转到对内加强统治 上,命令各地建立放生池,恢复乡饮酒礼,同时重建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学校 教育,绍兴十二年,高宗下令重建太学和各地州学,绍兴十八年( 1 1 4 8 年) 八月又下 令重建全国县学。孝宗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教师学生获得了比较自由的教学环境, 学校风气好转,教学的物质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中央和州、县三级教育系统很快就 重新建立了起来。 首先,太学地处京城,有较好的师资,有较有利的考试信息来源,中举的可能 性比较大。而且通过上舍有直接任官的机会,又有比较多的科举解试的合格名额。 同时太学招生实行“混补法和“待补”法:“混补法就是全国士人,不论是否参 加过科举解试,都可以报考太学;“待补”法,指在科举解试中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 士人可以参加太学考试。所以参加太学考试的考生增多。如太学从绍兴十三年开始 不断录取新生,从3 0 0 人扩展到绍兴十六年( 1 1 4 6 ) 正月的1 0 0 0 多人,在两年多的时 间里增加了两倍。淳熙二年( 1 1 9 5 ) 九月,参加太学考试的士人达到了1 6 万多人。到 了嘉泰二年( 1 2 0 2 ) 四月,仅参加中央太学补试的士人就达3 7 万余人【2 】。另外,太 学的升级制度在南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上舍上等 生可授官,官员的等级 分为选人、京官、朝官三大类共三十二阶,科举考生通过进士考试的,一般只能得 到选人最低一级,但是上舍上等毕业生却能马上被任命为京官,比科举及第者高七 到十阶;“上舍中等 生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 生可以免除解试,直接参加 礼部试,如果原来就免除了解试的,就可以免除礼部试。由于可以直接参加解试, 所以发解比例相当高,如州郡一般须数十人才能解送一人,而太学生是“每十人与 解三人 【3 1 。这些对士人都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每到太学补选,士子则趋之 若鹜。 : 其次,州县学虽在北宋多次得到倡导,但只有到南宋才得到普及。南宋的州县 学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招生一次,绍兴十三年,高宗朝又规定,各地路和州县官员的 【1 】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 2 ) :第6 0 页 脚何忠礼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 】河北学刊2 0 0 6 ( 5 ) :第1 0 3 页 p 】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7 - 第6 3 页 8 第2 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亲属可以免试入本地的公立学校。如庆元府学的学生数目从原来的1 8 0 人增至3 0 0 0 多人【1 1 。另外各地“倚郭县 也纷纷创立了公立学校。徽宗时规定“倚郭县”不办 学,学生附读于州学,理宗时就把学校系统中最后的空白填上了。而且还将每所州 学的教授从一员增至到了两员,向县学派出主学,各地的专职教官和学生人数都达 到了北宋以来的最高水平,不仅增加了士人的录取比例,而且提高了士人中举的比 例。 私学教育上,基本上是理学的教育。孝宗时期,开始重建书院,理宗大力推崇 理学,将理学定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支持书院的建设。于是各地公立学校教学和科 举考试解释经典都以程朱理学为最高标准,据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淳祜四年, “徐霖以书学魁南省,全尚理性 ,徐霖完全按照朱熹理学的观点答题,受到肯定, 被拔为“省元 ,于是士人竞相效仿。公立书院迅速增加,每个州一般都有一所公立 书院,有的州建立了两三所,不少县和一些路也办了公立书院。其数量增多、规模 扩大。有人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 7 3 所,南宋占了7 8 6 :有人统计,宋代共有书 院3 9 7 所,南宋约占7 8 t 2 】;有人统计,宋代书院2 9 9 所:南宋占8 0 左右【3 】o 淳 祜二年( 1 2 4 2 ) 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孟珙建立的公安书院和南阳书院的学生定额为1 4 0 人和1 2 0 人,而北宋时期,不论官办还是私办的书院都不到1 0 0 人。虽然由于统计 口径和依据的材料不同,具体数字不同,但是南宋书院总的来说占大多数这是基本 接近于事实的。南宋书院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北宋书院一般只有讲堂数间,斋 舍数十间,生徒百数人;南宋有的书院讲堂、斋舍百余间,还建有祭祀厅、藏书阁 和各种景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北宋时书院只得到了初步发展,而南宋 时的书院则发展到全盛时期,对科考产生了很大影响,培养了大批的进士,许多人 通过了科举考试。书院教育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2 1 3 南宋科举 宋金议和后,南宋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统治者对科 举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企图利用科举来争取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南宋成为 典型的科举社会【4 1 。统治者在承袭了北宋后期科举规制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多种措 施改革科举制度,使各种规则、程序趋于完备。南宋虽只有半壁江山,但是录取人 【1 1 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7 :第3 0 9 页 1 2 何忠礼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 】河北学刊2 0 0 6 ( 5 ) :第1 0 3 页 【3 】毛礼锐、沈罐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6 :第5 页 1 4 1 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m 】东方出版中心,2 0 0 4 6 - 第1 9 5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却比北宋还多,对士人的优待更胜过北宋,成为影响广大士人最重要、最有价值 的制度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取消门第限制,逐步扩大取士范围 北宋时,国子监只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的后代。太学独立后,招生已没有 家庭地位方面的限制,中小地主或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耕农的子弟都可以进入太 学。太宗淳化三年( 公元9 9 2 年) 三月二十一日,朝廷明确规定:“国家开贡举之门, 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或举人内有 乡里是声教未通之地,许于开封府、河南府寄应【l l ,这就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 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也有了应举的可能,到了南宋,科举应试 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以屠宰为业者亦可参加考试,只要文墨优秀,就有被录取的 可能,士子应举几乎已无任何出身限制。据美国学者克拉克在1 9 4 7 年对南宋绍兴十 八年( 1 1 4 8 年) 及宝祜四年( 1 2 5 6 年) 两榜的登科录所载,指出前者3 3 0 名进士 中,平民出身的占5 6 3 :后者6 0 1 名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占5 7 9 ,体现了科举考 试的客观化,打破了势家豪门对仕途的垄断,大大削弱了血统门第关系在社会领域 中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人去读书应举。 另外,大力鼓励太学生应试科举。太学生礼部试不及格的,1 2 年后可以再考, 比普通士人早六年免除解试的资格。绍兴二十八年( 1 1 5 8 ) ,高宗朝准许参加过礼部 试的士人提前三年免除解试。到了绍兴三十年( 1 1 6 0 ) ,朝廷宣布太学生参加礼部试 九年后免除解试。绍兴十三年( 1 1 4 3 ) 至庆历三年( 1 1 9 7 ) ,通过科举考试的太学生 共1 7 8 6 人,而不经过科举直接毕业任官的只有7 人1 2 。宁宗嘉定二年( 1 2 0 2 ) ,各地 贡举加上“混补 的太学生,应省试者达到3 7 0 0 0 入,理宗宝庆二年( 1 2 2 6 ) ,录取 进士9 9 8 名。这两个数字都创了科举史上的最高纪录【3 1 。 二、进一步完善考试的规则 由于南宋时期滥取进士,导致了科举考试作弊格外严重,取士质量下降。为了 解决冒名顶替的问题,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三月,高宗内降手诏,要求严惩试院 的舞弊行为,朝廷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考试制度。例如:一个考生,除了先在本州 接受考试和审查,还要请官员担保,又要经过考官对照试卷笔迹,再经过垂帘复试, 然后才能进入太学;庆元元年( 1 1 9 5 ) 科举考试由以前只设一个试场改为三个试场, 1 1 1 ( 清)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 1 2 1 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t m i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7 :第1 7 5 页 脚李树著中国科举史话【l 咽齐鲁书社,2 0 0 4 1 :第8 2 页 第2 章南宋时期闽北科举状况分析 诗赋科的考生在礼部贡院;经义科在临安府和两浙转运司贡院,同时进行考试,以 防士人改名再试;对于舞弊行为,规定编配千里外州军,周保知情人,永不得应举, 并给举报者一定奖励:针对越来越多的平民冒充官员亲属,朝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