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保健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预防保健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环境一人群一健康模式,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卫生干预等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建设发展阶段,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非典事件后阶段,2003年至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社会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和理解,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健康(health):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4,5,人类体质的三种状态,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各种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过渡状态,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三种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亚健康,疾病,健康,6,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7,亚健康的主要人群,(1)白领:70(2)知识分子:教师,记者,医生(3)在校大学生:34.3870.45,主要表现为精神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4)偏食者,8,亚健康的现状,美国亚健康人群600万/年瑞典830万人口中,每年2000人自杀,2万企图自杀。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0%其中: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的白领阶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亚健康最主要的威胁目标。亚健康是21世纪健康的头号大敌,9,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卫生服务因素,文化素质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医疗卫生管理与设施,经济发展社会制度行为方式因素,10,第二章预防医学及预防策略,11,预防医学,治未病,12,预防医学的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范畴,工作对象,目的,13,预防医学的特点,工作对象:群体和个体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研究重点: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和更大的效益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14,整个人群受益,仅病人受益,健康,三级预防措施,潜在疾病,发病,发病,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比较,15,疾病的三级预防,16,第六章人和环境,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防治,17,第一节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人类的环境及其构成环境的因素,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3,18,一、人类的环境及其构成环境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环境所做的定义是: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其影响可以是现时的或远期的。,一、环境environment,19,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与条件。,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条件。,20,环境的分类,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是指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21,环境的要素,22,环境的要素,一、化学因素chemicalfactor,是指天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成分,人为原因(环境污染),自然原因:火山爆发,燃料燃烧,工业废水污染或灌溉农田,23,环境的要素,二、物理因素physicalfactor,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小气候、声、光、热、电磁辐射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异常气象,机器、交通噪声、振动微波、激光应用放射物质使用,24,环境的要素,三、生物因素biologicalfactor,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原虫,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病原因子,25,环境的要素,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factor,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外界非物质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内在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等方面,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26,环境的要素,27,吸烟,酗酒,饮食习惯,缺乏锻炼,行为生活方式,28,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共同构成的结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29,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部自然地、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ecoequilibrium。,30,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形成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叫“食物链”,31,食物网,32,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放大作用(biologicalamplification),重金属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而增大,这种情况叫生物放大作用.,33,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蓄积作用(biologicalaccumulation)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摄入量大于排出量,随着生物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蓄积作用.生物浓缩作用(biologicalconcentation)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浓度,称为生物浓缩作用.,34,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体能从环境介质中浓缩某些污染物,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可显著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35,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污染物中发生富集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环境化学物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较难分解和排泄。在生物浓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36,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37,三、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38,三、人与环境的关系,2、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39,三、人与环境的关系,3、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40,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41,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污染物来源及其转归,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1,2,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6,3,4,5,42,一、污染物来源及其转归,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43,一、污染物来源及其转归,公害publicnuisance,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称公害,其突出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世界著名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米糠油事件,日本,(比利时),(美国),44,一、污染物来源及其转归,环境污染的来源,进入环境并引起污染的有害物质称为污染物。,45,一、污染物来源及其转归,环境污染的来源,生产污染,交通污染,其他污染,生活污染,46,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酶作用的生物化学变化生物浓集作用,非生物环境条件中,物理作用,简单的化学变化,生物体内:,47,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1.环境迁移作用,48,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2.环境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少量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环境的此种功能称为自净作用。,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49,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3.环境转化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原有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生成另一种物质,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毒性通常也随之发生改变。转化的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50,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双重性,51,环境污染物,血,排泄,转移,蓄积,浓集,吸收,结合、分布、代谢,排泄,三、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52,三、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吸收,环境化学物经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机体吸收部位,即接触的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皮肤,53,三、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分布与贮存环境化学物经不同途径吸收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被转运分配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为分布。人体长时间接触某些环境化学物时,如果吸收量超过消除量,可使化学物在体内的量随时间推移逐渐积累增多,即蓄积现象。化学物在组织或器官中的蓄积过程称为贮存。,54,三、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代谢转化化学物在体内经代谢酶作用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即代谢转化。,解毒detoxification:经过体内转化,环境化学物的活性降低。,活化activation: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后才具有生物活性或毒性增强。,55,三、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排泄化学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肾脏,其次是呼吸道与肠道。,肾脏是排出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极为有效的器官。关键过程是肾小管的重吸收只有极性、解离或水溶性的化合物才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56,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毒性(toxicity)是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毒物(toxicant)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57,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致死剂量(Lethaldose):,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Absolutelethaldose(绝对致死剂量):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LD100Minimallethaldose(最小致死剂量):个别死亡的最小剂量LD01Maximaltolerancedose(最大耐受剂量):不死亡的最高剂量LD0Medianlethaldose(半数致死剂量):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58,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阈剂量或最小有作用剂量MEL(Thresholddose,orminimaleffectlevel),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59,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最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60,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毒作用带(Toxiceffectzone):,急性毒作用带(Acutetoxiceffect,Zac):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toxiceffect,Zch):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61,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高,低剂量(或浓度),各种毒性指标的关系,62,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作用强度,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63,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作用的广泛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低浓度长期作用环境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64,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表现:,急性作用慢性作用:慢性中毒、“三致”效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加,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等。,65,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作用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进入体内)所引起的,通常其损害表现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印度博帕尔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异氰酸甲酯,6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2.慢性作用由于低剂量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污染物在体内负荷量蓄积,其产生的损害不断累积,而造成的特定的病理反应。,67,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2.慢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环境污染物更严重的危害是能损伤人体遗传机制,诱导人类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人类基因库和遗传负荷改变,形成遗传性疾病,并可诱发肿瘤、畸胎和出生缺陷。,6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6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第1类:对人类致癌: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第2类: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第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第4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70,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环境因素作用于子宫内胚胎,使其发育缺陷形成畸形的过程。,右图是农药敌枯双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露脑(左);农药五氯酚钠诱发的大鼠胎仔畸形:脐疝(右),71,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72,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Publicnuisance)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食物中毒(Foodposioning),73,六、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2、剂量或强度,3、暴露时间,4、环境因素,5、个体易感性,74,六、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理化特性环境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直接影响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75,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醇类毒性依次:丁醇戊醇乙醇丙醇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乙炔乙烯乙烷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CH4物理特性:固体微粒分散度大,进入呼吸道深部溶解度:易溶于水损害眼结膜、上呼吸道粘膜难溶于水损害深呼吸道粘膜脂溶性强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挥发性,76,剂量:进入机体化学物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强度: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资金申请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与风险防范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客房服务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动物检疫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中式烹调师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imethyl-biphenyl-4-4-dicarboxyl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6-Thioguanos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1-3-5-Tribromo-2-iodobenzene-d2-2-4-6-Tribromoiodobenzene-d-sub-2-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招聘过程中企业文化匹配技巧面试题
- 网工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 国企招聘面试技巧:央企入职面试题目的常见问题解答精 编
- 同步控制器说明书
- 辅助角公式练习题
- GB/T 7631.8-1990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8部分:X组(润滑脂)
- GB/T 40333-2021真空计四极质谱仪的定义与规范
- GB/T 35778-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
- 羽毛球校本教材
- GB/T 15601-2013管法兰用金属包覆垫片
- 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汽轮机原理-凝汽器课件
- 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练习题
- 检验报告(风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