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论文提要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的一段评论容易使人对唐代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的 权力状况及其与中央的关系产生误解。其实,当时节度使的权力增长状况并1 i 平 衡,权力增长的时间有先后、范围有大小。各道节度使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有效 约束,其专擅的可能其实不大。开元天宝时期唐中央通过频繁调动和限制兼统两 种手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效地防止大多数节度使专擅一方。节度使一人任期 十余年、兼统数道的现象并不普遍。安禄山的权力状况属于特例,不能由此推断 它是当时节度使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从总体上看,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制度 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周边形势稳定的一项必要制度。 天宝六载之后,蕃将成为节度使的主体。由于蕃将自身素质单一和边疆战事 的需要,蕃将节度使小能像汉将那样调入中央或地方任职,中央用于控制节度使 的频繁调动和限制兼统的两种手段对他们失去了作用,蕃将节度使出现了久任和 兼统的情况。与此同时,唐中央未能对蕃将节度使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措施,为 个别着将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埋下隐患。安禄山本人权力欲极强,不断以各种手段 追求权力。他不仅突破了节度使任职的常规,兼统三道并连任十四年,而且还拥 有铸币权等其他节度使所没有的特权。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的限制,安禄 山始终不能如愿进入唐朝中央权力的核心圈。这种政治野心遭到挫败之后,拥有 雄厚军政实力和财力的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叛乱。由此可见,安禄山的叛乱有其特 殊性,并非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制度本身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唐代;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蕃将化” 唐代川,b 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稆毛 a b s t r a c t a f a m o u sr e v i e w i n n e w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t a n g ( 新唐书) b y o u y a n g x i u ( 欧阳修) i n c l i n e st ol e a du s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m i l i t a r yg o v e m o r s ( 节度使) d u r i n g k a i y u a n - t i a n b a o ( 开元天宝) p e r i o do f t a n g ( 唐) d y n a s t y i nf a c t t h ep o w e ro f t h e m i l i t a r yg o v e m o r se n l a r g e dl o p s i d e d l ya n da s y n c h r o n o u s l y t h em i l i t a r yg o v e m o r sa r e e f f e c t i v e l yl i m i t t e db yc e r i s eg o v e r n m e n tw h e nt h e yw o u l du s et h e i rp o w e r c e n t r e g o v e m m e n ta l s oe f f e c t u a l l yp r e v e n t e dm o s to f t h e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b e c o m i n gs e p a r a t i s t w a r l o r d sb yt r a n s l a t i n gf r e q u e n t l ya n dl i m i t i n ga r e au n d e rt h e i r j u r i s d i c t i o n a sap o w e r f u l 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 a nl u s h a n ( 安禄山) w a ss p e c i a l b u tt h ec a s ed i d n tr o o ti nt h e s y s t e mo f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 t a k i n go n e w i t ha n o t h e r , t h es y s t e mo f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 w a sa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s y s t e ma n dw a si nf a v o ro fk e e p i n gt h ec e n t r a l i s ms m o o t ha n dt h e f r o n t i e rs t e a d y a f t e r7 1 8 ,t h en o n h a n ( 蓍将) 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b e c a m et h ep r i n c i p a lp a r to f t h e 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 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o u t s t a n d i n gm i l i t a r yf a c u l t y , t h en o n h a r tm i l i t a r y g o v e r n o r sw e r ef i tf o rt h ef r o n t i e rw a r f a r e ,b u tw e r en o ta b l et ot r a n s l a t et ot h ec e n t e ra n d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f r o mt h ef r o n t i e r t h er e s u l tw a st h a tt h ec e n t e rg o v e r n m e n tw a s n ta b l e t oc o n t r o lt h e mb yt r a n s l a t i n gf r e q u e n t l ya n dl i m i t i n ga r e au n d e rt h e i rj u r i s d i c t i o n t h e n t h en o n h a n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i n c l i n e dt ob et h el o n g - t e r mo f f i c i a l sa n dd o m i n a t e d s e v e r a ld a o ( 道) b e c a u s et h ec e n t e rg o v e r n m e n to f t a n gc o u l d n tc o n t r o lt h e mw i t ht h e e f f e c t i v ei n s t r u m e n m ,s o m en o n h a n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sc o n d i t i o n a l l ye n l a r g e dt h e i r p o w e r a n l u s h a nh a dag r e a tw i l lt op o w e ra n de n l a r g e dh i sp o w e rb yf a i rm e a n so rf o u l a nl u s h a nb r e a c h e dt h er u l ea n da s s u m e dt h e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f o r1 4y e a r sa n dr u l e d3 t a o h ea l s oo w n e dt h ep r i v i l e g eo f c o i n i n gt h em e t a l b e c a u s eo f h i sl o wc u l t u r a lm a k i n g , a nl u s h a nw a si n c a p a b l et ob eam e m b e ri nt h e p o w e rc o r e o ft h et a n gc e n t e r g o v e r n m e n t a f t e rh i sa m b i t i o nc o u l d n tc o m et r u e ,a nl u s h a nr e b e l l e do nt h eb a s eo f b o a r da n dl a r g ep o w e r t h i ss h o w st h a ta nl u s h a n sr e b e l l i o nw a sas p e c i a lc a s ea n d d i d n tr o o ti nt h es y s t e mo f m i l i t a r yg o v e r n o r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 k a i y u a n - t i a n b a op e r i o d ,m i l i t a r yg o v e m o r p o w e r , n o n h a n i z a t i o n 2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互软 2 , 0 0 6 年月岔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v ”) 作者签名:王跌 导师签名: 日期:戚年6 月g 日 日期:年月e t 绪论 绪论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一、唐代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从唐睿宗开始,为了抵御和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唐中央在边疆相继设置十道 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节度使与观察使( 采访使) 合二而一,形成了集军政权 力于一身的藩镇。2 0 世纪以来,研究唐代节度使制度及藩镇问题的论著甚丰, 迄今较全面的代表作,一为王寿南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二为张国 刚的唐代藩镇研究。 王寿南在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一书中,对藩镇的意义与范围、建 置目的以及建置沿革做了说明。并就唐代藩镇对中央态度做了分类统计,将唐代 藩镇分为跋扈、叛逆与恭顺三类,并指出,在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以前,中央 政府的威势尚能控制各藩镇,安史之乱之后控制力减弱。该书还考察了藩镇的职 权范围及对所属州县的控制力,并对唐末藩镇的本质与其跋扈态度、中央与藩镇 的经济关系、中央的策略措施与藩镇对中央态度的关系,以及河北三镇的独立性 在文化上的原因、唐代士人与藩镇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唐代藩镇对 中央所表现的恭顺、跋扈、叛逆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藩镇在 其权力欲望支配下,当中央能够予夺其既有的权力或更大的权力时,藩镇对中央 表现恭顺的态度;当战乱方炽或中央威势衰弱之时,藩镇跋扈、叛逆之态度便易 于出现;倘若藩镇受到中央的猜忌而感到其权位或性命难以自保时,藩镇遂不能 采取叛逆行为。另外,本书根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并补充其他文献资料而编 成唐代藩镇总表,收录有唐一代藩镇姓名、到镇时间、前任后任官职、受镇 去镇时间,对更深入的研究唐代藩镇提供了借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把藩镇与“割据”区分开来,将全国藩镇分为四个 类型: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认为割据一方的只 。参见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9 页。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 9 6 9 年,第4 4 5 9 9 6 页。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是河北三镇为代表的“河朔割据型”,在类型上它只占四分之一,在绝对数上只 占六分之一强,澄清了过去对藩镇割据的笼统看法。该书还对唐廷在藩镇设立的 监军院和诸镇在长安设置的进奏院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是唐廷与藩镇联系的桥 梁,是唐廷在割据地区行使统治和藩镇在政治上奉事朝廷的象征。对监军院和进 奏院的机构与职官设置、具体职能也进行了考述。该书还研究了藩镇动乱的原因, 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以及动乱藩镇的类型。 关于藩镇的研究,史学界从藩镇割据的经济社会基础、藩镇的政治体制、藩 镇分类等各个层面展开论述,成果颇丰。但关于藩镇与中央关系问题,除王寿南 的专著之外,今人的论著多停留在割据与反割据、平藩和销兵上。 藩镇的割据与反割据是历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方积六唐代河朔三镇的 长期割据国、樊文礼试论唐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9 和唐代平卢淄 青节度使略论o 等文章就一些藩镇的割据情况做了探究。唐长孺魏晋南北朝 隋唐史三论中指出:玄宗出奔剑南之后,同安史作战主要依靠的乃是朔方军, 也有来自安西、北庭和河陇的军队,实际上朝廷和安史之争乃是以朔方军为主的 西北边防军与东北边防军之争。黄利平唐京西北藩镇述略论证了京西北藩 镇的特殊地位,在中晚唐京西北藩镇保护和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是唐王朝维持统一局面的军事柱石,还是决定南衙北司之争成败的一个重要 因素。 袁光英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几个问题认为:藩镇割据者出现主要条 件是大地主经济与军阀势力相结合。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和河北地区尖锐复杂的 社会矛盾紧密联系的,是唐中央集权和统一势力严重衰落的必然结果。齐勇锋 唐中叶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认为,唐中央的削藩,不是以消灭藩镇体制为目 标,从这个角度衡量,刺史兼理州兵,宦官监军,设巡院及两税使,规定藩帅及 僚佐的任期,分割大镇为一批新藩镇等措置,只能对藩镇势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限 制和削弱。 另外,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对唐中央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 。方积六:唐代河朔三镇的长期割据,巾国史研究1 9 8 4 年第1 期。 。樊文礼:试论唐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烟台师院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黄利平:唐京西北藩镇述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1 期。 。袁光英;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几个问题,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3 年。 o 齐勇锋:唐中叶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l 期。 绪论 政府和归义军的关系做了沦证。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也对藩镇类型及 其动乱特点做了探究。 关于平藩和销兵问题,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称:宪宗为唐室中 兴英主,其为政主旨在矫正大历贞元姑息苟安之积习,即用武力削平藩镇,重振 中央政府之威望。当时主用兵之士大夫大抵属于后来所谓李党,反对用兵之士大 夫则多为李吉甫之政敌,即后来所谓牛党。而主持用兵之内廷阉寺一派又于外朝 之李党互相呼应,自不待言,是以元和一朝主用兵派之阉寺始终柄权,用兵之政 策因得以维持小改。及内廷阉寺党派竞争激烈,宪宗为别一反对派之阉寺所弑, 穆宗因此辈弑逆徒党之拥立而即帝位,于是销兵之议行,而朝局大变。杨西云 唐长庆销兵政策平议称:宪宗削藩取得的统一,为销兵提供了可能,故销兵 是用兵的继续,萧倪、段文昌在长庆时提出销兵,因为没有顾忌到兵士的远因一 一农民的土地问题,才导致失败。再失河朔,小能完全归咎于销兵。罾 关于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只有铺垫式的概括叙 述。王寿南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认为,玄宗时,节度使、采访使设 置渐多,节度采访虽为使职,但任期较长,又有土地人民,权力较大,于是使职 渐重;天宝中节度使兼统采访使,权力渐重;开元时为节度使者多为文儒大臣, 莫不向心朝廷,绝无跋扈之事。及李林甫为相,任用蕃将安禄山、哥舒翰、安思 顺等为节度使,在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以前,中央之威势尚能控制各藩镇。m 张 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指出:“过去人们往往把开元天宝时的缘边节度使与 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等量齐观,把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简单地看成是边疆节度 使在内地的移植,这是十分片面的。”他着重辨析了两点:一是不能把开元天宝 时周边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又有其财赋”的证明;这“至多只是表明节 度使有权调配本镇的军资而己”。二是节度使兼采访使,即军事权与行政督察权 合一,是唐代藩镇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但只是到了安史之乱爆发期间,“既有其 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藩镇才算是普遍形成了。 孙 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从财政的角度考察 ”荣新扣: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 。杨西云:唐长庆销兵政策平议,社会科学战线 9 8 5 年第3 期。以上关于割据与反割据、平藩和销 兵的研究概述,主要参考了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6 - 5 7 页。 o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 9 6 9 年,第4 2 、5 4 、1 1 5 页。 o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t 9 8 7 年,第3 9 - 4 0 、“- 4 5 页。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了节度使的权力状况,指出:直至天宝年问,诸道节度使仍然没有专擅财赋的权 力。即使从开元年问起,节度使兼任支度使、营田使已成制度,仍不宜认为节度 使专擅了“诸道”财赋。因为,“支度使”要执行中央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开支 计划,并接受中央财政部门的审计。即使节度使兼任支度使也是如此。石云涛 在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一文中指出:在安史之乱前边镇幕府 中,辟请某人充何种幕职,都要奏请朝廷批准。过去通常认为幕府一般职位的改 易完全由方镇署定,不符合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幕府的情况。这些见解对于我 们探讨唐代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颇具参考意义。 不过,以上学者对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都未展开全面深入的论述。 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的权力状况, 客观地评说这一时期节度使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二、安禄山叛乱的原因 关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早期的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节度使制度和重 用著将。例如,章嵌在中华通史中认为“唐初边将,文武迭用,不兼统,不 久治;自十节度置,初法尽坏! 一节度得兼统数州,州吏尽为其属”,所以安禄 山能兼统三道、手握大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任用蕃将也出于李林甫的个 人打算。重用蕃将是安禄山叛乱的又一原因。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中也同 意这种观点。 此类说法认为安史之乱前节度使已经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从而 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由此对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制度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 除此之外,史学界曾从民族、阶级、统治阶级等各方面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 因做了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和民族矛盾所致。持 此类观点的主要是傅安华和陈寅恪。傅安华在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和扩大中 认为如果毗邻民族经济发展相差极远,那么,经济条件较低者为物质享受所引诱, 必向经济较优者施行侵略及掠夺,这是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原因。而陈寅恪则在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指出,“禄山之举兵与胡汉种族武力问题有关”,“安史 。孙彩红、陈明光:唐末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6 期。 。石云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章嵌:中华通史,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第8 4 0 页。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书店,1 9 9 0 年。 。傅安华: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和扩大,大公报史地周刊1 9 3 5 年1 0 月4 【= 。 4 绪论 叛乱之关键实在将领之种族”。 也有学者从阶级矛盾的角度出发,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如,吴宗国“天 宝之乱”是由于置相非其人吗? 认为玄宗统治集团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 积极灵活的方针,使得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空前尖锐起来,终于导致了 安禄山的叛乱。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认为阶级矛盾的尖锐,边将势力的扩 大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全汉异评普利白兰克: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认为玄宗时代的财政搜刮及漕 运改革,使江淮物资源源运送长安,玄宗后半期遂不必移驾洛阳,但长安离河北 悬远,无法直接掌控河北军队,遂使安禄山得以坐大。从财政角度分析了安禄 山叛乱的原因。 还有学者把安史之乱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持有这种观点的学 者主要是胡如雷,他在略论安史之乱的性质中认为:“安禄山的起兵既不包 括反对民族压迫的政治目的,也不包括建立民族统治的政治目的。实际上,这是 一次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如王 仲荦在隋唐五代史就认为安禄山实力扩大以后,“他不把贪暴无能的宰相放 在眼里,两人之间有了矛盾”。最终二人的斗争,促使安禄山提早举兵。9 以上论著论述详尽,主要从大的社会背景出发,讨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但并未对安禄山为什么坐大做出说明。 有些学者从安禄山个人原因着手考虑安史之乱的原因。如,高世瑜西京访 古话玄宗认为:这场动乱既不是民族矛盾尖锐的结果,也不是阶级矛盾、社会 矛盾激化所致,是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能力与想法,而朝廷虚弱,又给 安禄山叛乱提供了可乘之机。阎守诚同意她的观点,在唐玄宗与开天盛世 一文中进一步从军事体制变革的结果,边防形势变化的需要,唐玄宗对安禄山的 信任和重用三方面,论述了安禄山为什么手握重兵。 该文对于安禄山坐大的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 o 吴宗国:r 天宝之乱”是由于置相非其人吗? ,内蒙古社会科学1 9 8 1 午第l 期。 o 韩国磐:( 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 o 全议异:评普利白兰克:安禄山叛乱的背景,清华学报1 9 5 7 年新第1 卷第2 期。 。胡如雷:略论安史之乱的性质,光明日报1 9 6 2 年1 0 月l o 日。 o 王仲荦:隋唐芤代史,上海人阮出版社,1 9 8 8 年。咀上从民族、阶级、统治阶级等备方面对安史之乱 爆发的原因的研究概述,主要参考了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田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午,第 4 8 - 4 8 页。 o 高世瑜:西京访古话玄宗河东两京历史考察队编晋秦豫访古,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o 阎守诚: 唐玄宗与,f 天盛世,晋阳学刊1 9 9 0 年第4 期。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因做了尝试性的研究,提出了借鉴性的意见。但是还是延续旧有的观点,认为节 度使的设置是安禄山起兵的远因。对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制度评价不甚恰当。 也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黄新亚说玄宗削藩与安史之乱认为,玄宗 曾经用军队调动、节度使调任和各军镇相互牵制等手段试图控制业已强大的藩 镇。但东、西方军事集团形成后,节度使已难互调,玄宗只好更多采用政治权术 来控制他们。安史之乱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叛乱包含有极大的少数族贵 族分子反汉化逆流因素。叛乱由藩镇问题而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唐玄宗不可 能认识到这场叛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无力制止这场灾难的降临。不宜夸大玄宗 削藩次序失误的后果,更不应把叛乱爆发归结为玄宗本人沉溺酒色、不问政事、 姑息养奸、任用胡人。并指出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国本文看到了玄宗控 制节度使的几个手段,以及在东西军事集团形成后,节度使难以互调,政治权术 无法控制节度使。为研究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便与中央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意义。但 文章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藩镇是在安史之乱中,节度使和采访使权力合一后 形成的,开元天宝年间还不能称为藩镇,当然也不能用削藩来概括玄宗对节度使 的控制。二是,文章虽指出东西军事集团形成后节度使难以控制,但对于东西军 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为什么节度使难以调任、安禄山会坐大,都没有深入探究。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对象、资料、方法 本文以开元天宝时期的十道节度使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从节度使的权力状 况、中央对节度使的控制方式、天宝年间的“蕃将化”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这 一时期唐中央与节度使之间的关系。 以往对唐代节度使的研究,在时段上主要集中于安史之乱以后。并且,大多 根据安史之乱的爆发,推断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已经拥有相当广泛的权力,以 致中央难以控制。本文则通过分析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权力状况,发现唐代开 元天宝时期,节度使的权力增长状况并不平衡,权力增长的时间有先后、范围有 大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道节度使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有效约束。唐中央通过 。黄新亚:说玄宗削藩与安吏之乱,学术月刊1 9 8 5 年第3 期。 6 绪论 频繁调动和限制兼统两种手段,有效地防止大多数节度使专擅一方。不过,天宝 年间,由于边疆形势的需要,加上自身军事才干的优越表现,蕃将成为十道节度 使的权力主体。囿于自身素质单一,蕃将节度使在仕途上无法像汉将节度使那样 调任中央或地方官员,由此出现久任和兼统的情况,从而对唐中央的控制形成了 挑战。不过,除了安禄山以外,其他蕃将节度使基本上是忠顺唐中央的,安禄山 特例的出现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安禄山的叛乱归结为节度使制度的必然结果。 本文咀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为研究对象,主要资料取自两唐书关于节 度使的传记。这一时期担任过节度使的人数众多,可考的就达八十二人。笔者对 散见于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唐人文集以及墓志 碑铭等中的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力图恢复这八十二名节度使的生平事迹。这一 过程虽然耗时费力,却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 笔者试图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这时期唐中央与节 度使的关系。例如,通过对“任期”、“兼领道数”等资料的统计,笔者发现当时 的节度使任期普遍很短,兼领的现象很少,这应是唐中央用以控制节度使的两个 有效手段。笔者又对当时节度使的人事流向资料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弄清了存在 于汉、蔷节度使之间的不同的人事流向模式。 不过,由于现存材料的限制,对当时人数众多的节度使,笔者仅能考稽出八 十:二名,而且有些人的生平事迹还不很清楚。如从人事流向上,可以大体弄清的 仅约四十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的研究涤度。加上,限于笔者的学识和 修业时间,文中不足之处尚多,敬请师友指正。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 关于唐代节度使制度,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有一段著名的评论: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 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 得不弱,故日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欧阳修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方镇不得 不强,京师不得不弱”这一趋势的出现时间,但从“府兵法坏而方镇盛”一句, 可知他实际上指的是开元时期。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天宝六载十二月记事写 道:“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盖嘉 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每欧阳修、司马光的这些说法,长期为论述唐 代安史之乱以后方镇割据的由来者所重视。小少人由此产生了两点认识,一是开 元天宝时期( 7 1 3 - - 7 5 5 ) 的节度使都已经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二是安 史之乱之后方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此前节度使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其实存 在着一定的误解,由此可能会对唐代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制度做出不恰当的评 价。 2 0 世纪以来,研究唐代节度使制度的论著甚丰,但多聚焦于安史之乱以后 的方镇问题,对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问题甚少涉及。如前所述, 迄今较全面研究唐代藩镇阀题的代表作,一为王寿南的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 研究,二为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其研究对象都是安史之乱以来的方镇, 对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制度只有铺垫式的概括叙述,都缺乏对这一时期节度使 权力状况的具体辨析。本章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予论述,以求对这一时期节 度使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得出比较客观的认识。 第一节十道节度使的建置 睿宗、玄宗时期,唐朝为了抵御和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沿边相继设置关内朔 o 【末】欧阳修:新唐书卷五o 兵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六载十月”记事。 。参见胡戟等主编i - 十世纪唐研究政治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0 - 5 8 页。 第革丌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 沦 方、河东、河北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等八道节度使,。后来, 碛西分为安西、北庭两道,幽州分为范阳、平卢两道,遂成十道之制。节度使的 基本权力在于节度军事。兹据相关材料,将各道设置情况整理如下: 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建置 安西、北庭节度使的设置主要目的是“抚宁西域”,统领龟兹、焉耆、于阗、 疏勒四国,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等少数民族。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 记载,其设置与变化情况如下: 景云元年( 7 1 0 ) ,设置四镇经略大使,由安西都护兼领。 先天元年( 7 1 2 ) 起,北庭都护兼领伊西节度使。( “伊西节度”应该就是指 碛西北庭节度。) 之后安西、北庭或分或合。 开元六年( 7 1 8 ) ,安西四镇节度使由安西都护兼领,碛西节度使由安西副大 都护兼领。两道节度使合为安西都护府兼领。 开元十五年,分置伊西、北庭两道节度使。 开元十九年,伊西、北庭两道节度合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 开元二十九年,再次分置安西四镇、北庭伊西节度使。 天宝十三载( 7 5 4 ) ,安西四镇再度兼领北庭节度。同年,两道节度使再次分 置。 陇右节度使的建置 陇右节度使因“备西戎”而设置。9 关于建置时间,有三种说法:唐会要记载为开元元年( 7 1 3 ) 十二月, 阳矩为节度使。 资治通鉴则记载为开元二年,郭知运为节度使。 新唐书方 镇表则记载为开元五年。o 考诸旧唐书郭知运传:“( 开元二年) 秋拜知运鄯州都督、陇右诸 军节度大使。 支持了资治通鉴关于开元二年置陇右节度使的说法。册府 元龟台省部又记载:“四年,陇右节度郭虔璀奏,奴石良才等八人皆立战功,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 【唐】杜佑:通典 卷一七二州郡二。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四方镇一。 【唐】杜佑:通典) 卷一七二州郡二。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二年十二月”记事。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七方镇四。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三郭知运传。 9 唐代”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请各授游击将军。”。旧唐书与册府元龟的记载说明,开元二年到开元四 年,已经有人担任陇右道节度使了。因此,新唐书方镇表关于陇右节度使 于开元五年设置的记载可能有误。 此外,唐会要中提到的“阳矩”当为“杨矩”,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曾 在景云元年( 7 1 0 ) 担任鄯州都督,开元二年( 7 1 4 ) 自杀。其他史料也都没有 提到他曾担任节度使的情况。可见,唐会要关于陇右节度使设置于开元元年 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见,陇右节度使最可能设置于开元二年。 河西节度使的建置 河西节度使的主要目的是“断隔羌胡”。 通典称:“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唐会要也持此说。 可知,河西节度使建置于景云二年( 7 1 1 ) 。张国刚等学 者认为此年为节度使始置之年代。 朔方节度使的建置 朔方节度使主要是为了“捍御北狄”而建。 朔方道的建置时间有两种记载:唐会要称:“开元元年十月六日敕:朔方 行军大总管,宜准诸道例,改为朔方节度使。”。而新唐书- 方镇表则称:“开 元九年( 7 2 1 ) 置朔方军节度使。”。资治通鉴也持开元九年说。 根据岑仲勉的研究,开元九年七月以前,并无所谓朔方节度使;但在开元九 年之后,却有张说在开元十年任朔方节度使的记载,因此九年以后乃有节度使之 设,唐会要中元年之“元”字应是九年之“九”字之误。此说较为恰当。 河东道的建置 河东节度使的主要任务是“掎角朔方,以御北狄。” 河东节度使的设置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开元八年,天兵军大使升格为天 。【宋】王敛若:册府元龟卷四六九台省部封驳。 。【后晋】刘晦: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 。【唐】杜佑: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 。【宋】壬溥: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o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3 6 页。 o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o 【宋l 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四方镇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开元九年十二月”记事。 ”岑仲勉:唐史余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0 年。 ”【后晋】刘啕:| 日唐书卷三八地理一。 1 0 第一章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 兵军节度使;开元十一年,天兵军节度使扩大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开元 十八年,又由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正式改为河东节度使。 开元十一年以前,天兵军节度使虽称“节度使”,但只管辖一个“军”的范 围,因此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十道节度使”之一。但开元十一年以后,天 兵军节度使升格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统领数州军镇,管辖范围扩大到 一个“道”,因而成为河东节度使的前身。本文将开元十一年视为河东节度使的 建置年份。 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建置 置范阳节度使的主要目的是“制临奚、契丹”,置平卢节度使是为了“镇抚室 韦、棘鞠”。这两道节度使都是由幽州节度使演变而来的。 关于幽州节度使的建置时间,存在两种说法:唐会要记载为先天二年 ( 7 1 3 ) 。但新唐书方镇表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开元二年( 7 1 4 ) 。两种 说法相差一年。据张燕公集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甄道一除夏州都督、兼 盐州防御使,征授幽州都督、衣之以紫、摄御史中丞,为河北军州节度大使。 开元五年七月二十八日终于官。”。这里的河北军州节度大使幽州节度使,从这 里可以推知在开元五年之前,甄道一担任过幽州节度使。这说明,唐会要的 先天二年说和新唐书- 方镇表、资治通鉴的开元二年说都是可能成立的。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幽州分出平卢后,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 关于平卢节度使的建置时间有两说:( 1 ) 新唐书- 方镇表认为“开元七 年( 7 1 9 ) 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管内诸蕃及营田等使, 兼领安东都护及营、辽、燕三州。” 唐会要也持此说,并认为是年平卢始有 节度之号。( 2 ) 而资治通鉴和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到天宝元年,才始分 平卢别为节度。 考诸唐方镇年表,开元七年至天宝元年任职的节度使有张敬忠、许钦澹、 。【束】欧阳修:新唐书卷六五方镇二;【宋l 王溥:唐会要 卷七八,节度使。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 。【来】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六方镇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开元二年十二爿” 记事。 ”【唐】张说:张燕公集卷二o 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记事。 。【末】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六方镇三。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记事:【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扎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巾央的关系研究 臧怀亮、薛楚玉、张守硅、乌知义、王斛斯、安禄山八人。生平较详细的有如 下几人: 张敬忠,新唐书张敬忠传载“张敬忠自监察御史累迁吏部郎中,开元七 年拜平卢节度使。”。 臧怀亮,大唐故羽林大将军东莞公臧府君墓志载:“公讳怀亮以功 最拜左羽林军大将军,复以本官兼安东大都护、营府都督摄御史中承、平卢军节 度大使、支度、营田、海军大使。” 张守珐,旧唐书张守琏传载开元二十一年的职位是“幽州长史、兼御史 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俄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而唐故辅国大 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幽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括州刺 史张守琏墓志 中记张守娃“廿 一年,复驿占至京,加御史中丞。改幽州长史、营州都督节度营田采访海运等使。” 可见,张守硅在开元二十一年并未任平卢节度使。 乌知义,旧唐书称之为“平卢军使”。 张九龄曲江张先生文集中的 敕文称之为“平卢使”。o 王斛斯,旧唐书载:“( 开元二十九年) 北州刺史王斛斯为幽州节度使; 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副使,押两番、渤海、黑水四府 经略使。” 可知,王斛斯未曾任平卢节度使,而安禄山在开元二十九年任平卢 军副使。又,新唐书安禄山传:“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施 可知,安禄山天宝元年始任平卢节度使,而平卢道天宝元年始置节度使。 考察以上节度使所任职位,我们不难发现,除张敬忠之外,其他基本为“平 卢军”的节度使,并未直接称平卢节度使。而唐六典中的记载只有八个节度, 其中只提及幽州节度使,并未有平卢。 考唐六典成书时间,开元十年开始 修书,开元二十七年全部撰成。疑此时期只是将幽州节度使管辖下的平卢军军使 提升为节度使,其地位仍隶属于幽州,并未独立成为一道节度使。考察曲江张 。【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八平卢。 o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张敬忠传。 。周绍良、赵超编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后晋】刘胸:旧唐书卷一。三张守硅传。 o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六辑,三秦出版社,1 9 9 9 年。 o 【后晋】刘啕:旧唐书卷一。三张守琏传。 。【唐】张九龄:曲江张先生文集卷九敕平卢使鸟知义书。 o 【后晋】刘晦:1 日唐书卷九玄宗本纪。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 一九,安禄山传。 o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 1 2 第一革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0 先生文集卷九中两则给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敕文,有令张守硅奏明平卢信息、 台理运用平卢军粮的诏令,说明当时平卢军节度隶属于幽州道应为事实。而新 唐书方镇表和唐会要记载也是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而非“平卢节 度使”。所以,天宝元年之前,即开元年问的“平卢军节度使”与天宝元年分出的“平 卢节度使”并非同一概念。平卢节度使当为天宝元年从幽州道分出。 剑南节度使的建置 剑南节度使的主要功能是“西抗吐蕃,南抚蛮獠”。 其建置时间有两种记载:唐会要认为是开元五年( 7 1 7 ) 二月。而新 唐书方镇表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开元七年。回 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的记载:“( 开元) 六年二月,以少府监齐景胄为益 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剑南道度支防御、兼松常姚馏等州处簧兵马使。棚也就是直 到开元六年,也还没有出现正式的“剑南节度使”的提法。又据旧唐书李浚 传的记载:“浚又拜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八年卒官。”。 可知李浚在开元八年前己任剑南节度使。由此可以推测,剑南节度使应当设置于 开元七年。 岭南五府经略使的建置。 岭南经略使建置的目的是“绥静夷獠”。 其建置时间史无明载。据颜真卿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记载:宋瑕于“开元二年寻拜御史大夫兼京兆尹,贬 睦州刺史,转广州都督,充按察经略讨击使,又兼御史大夫,特许便宜从事。” 可见,宋璩是在开元二年以后才担任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的。 又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开元三年,“御史大夫宋瑕坐监朝堂杖人杖轻, 。【唐】张九龄: i i l 江张先生文集卷九敕幽州节度张守硅书 。 。【后晋】刘胸:旧唐书卷三八t 地理。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束】欧阳修:新唐书卷六七方镇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一二,“开元七年十一月” 记事。 o 【束】壬钦若:册府元龟卷| 七二帝王部求旧第二。 ”【后晋】刘啕:旧唐书卷一八五下李浚传) 。 。岭南五府经略使,自高宗永徽之后到天宝时期有岭南节度使、五府节度使、岭南五管、岭南五府经略使 等不同的官衔称呼。( 参见i h 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又如据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记载 开元时期,岭南节度使统领广、挂、题、容、安南等五府经略使。以下引用资科径刚原文的官衔称呼。但 标题以“岭南五府经略使”概括之。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二州鄂二。 o 【唐l 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四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十道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研究 贬睦州刺史。”。联系到颜真卿前述神道碑铭的记载,宋臻担任睦州刺史, 事在“转广州都督,充按察经略讨击使”之前。或者说,宋骡是在开元三年以后 担任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的。王寿南据此认为,宋壕任岭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自考专科本科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材料员基础知识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2025年手卫生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法学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沈阳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 服装制作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高整公路劳务施工合同(3篇)
- 医疗设备的合同(标准版)
- 民宿运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
- 追寻红色足迹课件
-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5年通信工程师考试高、中级(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题库及答案
- 2025水稻代烘干合同书
- 金缕玉衣教学课件
- 岗前安全教育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激光镭雕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茶叶发酵技术培训课件
- 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方案
- 沪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欢乐购物街》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 叉车安全技术比武竞赛试题(含答案)
- SMS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