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PPT课件.ppt_第1页
血液检验PPT课件.ppt_第2页
血液检验PPT课件.ppt_第3页
血液检验PPT课件.ppt_第4页
血液检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化验结果解读,.,前言,循证医学与“寻证”医学。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第一手资料,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了解预后等。实验结果:确定性诊断、辅助性诊断。本课程目标:分析判断各项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解析检查结果,了解各项检查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第1章血液学检查掌握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血小板检验、血液的其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检查临床意义,了解基本检查方法。第2章尿液检查掌握尿液一般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尿沉渣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临床意义,了解基本检查方法。第3章粪便检查掌握粪便理学检查、细胞检查、结晶检查、粪便寄生虫检查、隐血检查、粪胆红素、粪胆原测定临床意义,了解基本检查方法。,绪论,绪论,第4章脑脊液检查了解脑脊液标本留取方法,理学检查、细胞计数、细菌学检查、脑脊液蛋白质、糖、氯化物测定临床意义。第5章生殖系统检查了解生殖系统检查项目临床意义。第6章临床生物化学掌握蛋白质检查、糖代谢检查、脂代谢检查、血清酶类检测、肝脏疾病检查、肾脏疾病检查、心肌疾病检查常用项目临床意义,了解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检查、酸碱平衡检测、尿液生化检验及其他检测项目临床意义。,绪论,第7章临床免疫学检查掌握体液免疫功能检查、血型鉴定、感染免疫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常用项目临床意义。了解细胞因子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其他免疫学测定。第8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查掌握生物大分子、基因传递及表达、基因表达调节、基因工程,了解基因测序分析、生物芯片检测。第9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掌握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查、直接涂片微生物学检查、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了解真菌检查。,第1章血液学检查,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占45%,血浆占55%。1、血细胞也叫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成分;2、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90水、蛋白质、酶、激素、无机盐、代谢产物。理化特性:pH值(7.37.4),渗透压相当于0.9NaCl溶液。其中血浆中有一种蛋白质叫纤维蛋白原,当血液凝固时,转变为纤维蛋白,析出血清。,血液的作用是什么?,血液的功能:运输;调节人体温度;调节人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10-1411-1610-1271-412-2012-156-9,红细胞有什么功能?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二是维持血液的pH。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其中珠蛋白占96%,而亚铁血红素只占4%。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红细胞破裂,就会丧失其作用。此外,血红蛋白易与一氧化碳结合,其亲和力比跟氧的亲和力要大200多倍。且一经结合就不易分离而CO引起中毒。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痛、面色苍白等现象。人造血液、人造血红蛋白。,白细胞有什么功能?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免疫功能,凡是有微生物感染,白细胞就会对外来的物质进行攻击,将其杀死、吞噬、分解,最后清除体外。因此,发热、肿瘤、细菌感染等疾病或症状都可引起白细胞升高。血小板有什么功能?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损伤的部位有血管破裂,血小板就可以粘附在破口处挡住血液,并在其他凝血物质的支援下共同形成血液凝块堵住伤口彻底止血。因此,血小板如果减少就会发生出血,血小板增多容易发生血栓。,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大类,共有20项指标。,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有哪些?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是将白细胞分成大细胞(粒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能提供1518个参数及3个直方图。五分类是把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能提供2338个参数、3个直方图。人工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在必要时还可以申请,尤其是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极其低下时,仪器计数超出低限而准确性差,需要人工计数更加准确。,检测原理: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1、手工计数2、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全自动(1)电阻抗法: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标本稀释、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后,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形等处理,最后根据这些信号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2)光学法:血标本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一定浓度的白细胞悬液,根据流体力学的鞘流技术原理,使得白细胞一一流经仪器检测器,每个细胞在通过检测器时都会受到一束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微机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前向角等信号来识别和计数细胞。,标本,血液常规检测应当注意些什么?首先是在抽血或采指血前30分钟要避免比较强的运动;冬季检测时要注意保暖,手指如果太凉,会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较差,血液流出不畅。抽静脉血和采指头血做血液常规检测有什么区别?末梢血:指头或耳垂取血进行血液常规化验。缺点,一是人工采血量不易保证;二是易出现微小的凝血使血小板等减少明显;三是可以传染疾病。静脉血:住院病人用抽静脉血化验。,血常规20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红细胞(redbloodce11,RBC)计数;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计数;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WBC)成人(4.010.0)x109/L儿童(5.012.0)x109/L新生儿(15.020.0)x109/L,影响因素,1、标本:抗凝剂、溶血、凝块、气泡。2、采血部位:指尖、静脉、婴幼儿足跟,避开冻疮、发炎、水肿及有瘢痕的部位。3、避免挤压:挤压会造成大量组织液的混入,使计数结果偏低。4、温度:炎热时,易混入汗液,寒冷时,末梢循环不良。5、采血时间: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每天应固定采血时间。,6、病理因素影响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含有冷纤维蛋白,使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将稀释标本放在37水浴,10min后立即计数即可。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影响因素,7.药物影响升高:抗生素: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它们能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麻醉剂:乙醚和氯仿等;激素类药物丙咪嗪、泼尼松龙等;金属中毒:汞化合物、铜、磷中毒时;其他:口服避孕药、促皮质素等。降低: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抗肿瘤药物。,影响因素,临床解读,1.生理变化(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一30)x109/L。(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x109/L,产后2-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2.病理变化(1)升高: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血液病等;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在20 x109/L以上,说明存在严重感染。,(2)降低: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照射、镭照射、晚期砷中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等。白细胞在2.0X109/L以下,是传染病、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碍的重要危险值。,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NEUT)百分率:0.46一0.70(40%-70%)。1.药物影响(1)升高:激素类,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周围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加。(2)降低:抗心律失常药如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利尿药;抗生素类,如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甲状腺药卡巴马挫及乙醇等可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多种抗肿瘤药物;常见引起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减少的药物有普鲁卡因酰胺、甲碘丁脲、羟苄西林、四环素等。,1.生理变化(1)升高:新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吸烟、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2)降低:4一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2.病理变化(1)增多: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和急性溶血后;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36h,急性心肌梗死1-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周,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肿瘤。,(2)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淋巴细胞(LYMPH,L)百分率:2040。1.生理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2.病理变化(1)增多: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等;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肥大细胞增多症等。组织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多数急性传染病恢复期。(2)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传染病急性期;粒细胞明显增加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长期化疗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mono,M)百分率:38。1.生理变化(1)升高:女性月经周期卵泡期偏高。(2)降低:妊娠;高海拔居民,2.病理变化(1)增多: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例等;某些疾病恢复期,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2)减少: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髓功能不全。(3)药物影响:氨苄西林及氯丙嗪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EO,E)百分率:0.55青霉素等药物过敏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病理变化(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各种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疤疮、牛皮癣等;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某些肿瘤,如鼻咽癌、肺癌等;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脾切除后、感染恢复期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周围动脉炎等。,(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粒细胞(BASO,B)百分率:01。1.生理变化(1)升高:吸烟、妊娠、月经期、晚间较白天高。(2)降低:绝经期、排卵、黄体期、晨起偏低。2.病理变化(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某些铅、秘、锌等金属中毒;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某些癌肿转移,脾切除术后等。(2)减少:失血性休克;传染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1)核左移: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6%,称轻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时也可出现。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多表示骨髓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多或降低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伤寒、败血症等。,(2)核右移: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叶者超过3%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常伴有WBC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表示预后不良。,红细胞检查,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RBC男:(4.0一5.5)x1012/L。女:(3.5一5.5)x1012/L。新生儿(6.0一7.0)x1012/L。1.采血部位最好选择静脉血、指尖、耳垂。2.采血时间。3.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时在血液预稀释后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应掌握好。,4.大量巨大血小板的存在,影响红细胞的检查。5.如有冷凝集素存在,红细胞计数结果将显著降低,而血红蛋白不受影响,将标本置37水浴15min再测可消除此影响。6.药物影响(1)增加: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2)减少: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抗癫瘸药、抗肿瘤药、洋地黄、金霉素、避孕药、白消安、四氯化碳、砷剂、锑化合物等。,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催眠药、苯妥英钠、洋地黄、他巴哇、氯霉素、链霉素、苯、氟化物等。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呋喃妥因、环丝氨酸、苯、砷剂。新霉素和秋水仙碱、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及异烟肼等。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甲基多巴、抗组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驱蛔灵、避孕药、癌宁、亚硝酸盐、煤焦油、苯胺、硝基苯、锑化合物、铅、煤酚。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嘎嗦类、抗真菌药、抗代谢药、癌宁、一氧化氮等。利尿剂、抗凝血药、维生素A(超剂量时)、庆大霉素、可引起贫血;氨节西林和环磷酞胺可引起可逆性贫血;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1.生理变化(1)年龄与性别差异:新生儿红细胞较高,出生2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25-30岁时达最高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一15岁时达最高值,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2)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红细胞高于正常。(3)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加。(4)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可出现生理性贫血。,2.病理变化(1)红细胞增多相对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情况,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致红细胞相对增多。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一12.0)x1012/L。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小球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红细胞减少相对减少:血中红细胞总数并不减少,仅血浆增多所致,如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失血后贫血、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使造血物质缺乏而致的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继发性贫血,多种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致贫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HGB)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65-195g/L。影响因素:1.大量吸烟,血内HbCO(碳氧血红蛋白)增高,患者Hb会明显增高。2.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3.剧烈而长期的体育锻炼可降低。4.静脉输入氨基酸影响Hb测定的准确性,导致Hb的假性增高。,5.药物影响:常见引起贫血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苯乙双肌、维生素K、伯氨哇、氯喳、奎宁、阿司匹林(致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出血)、非那西丁、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磺胺类药、抗生素、癌宁、苯胺、锑化合物、亚硝酸盐、铅、苯、氟化物、考来烯胺、二硫化碳.皮质类固醇、利福平、吠塞米、铜等均可引起贫血。血红蛋白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程度不一定成平行关系。小红细胞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红细胞数减少明显;而大红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时,红细胞数减少程度较血红蛋白量减少明显。,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氧减少性红细胞增多症(包括:慢性支气管、肺疾患、心功能不全和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包括肾小球肾炎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脱水。2.降低结合RBC,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DV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综合分析,可大致确定贫血类型。(1)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内原因溶血,如红细胞酶缺陷、膜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原因溶血,如寄生虫病、中毒和由免疫作用引起的溶血;急性出血;脾功能亢进(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月经过多;一氧化碳中毒;维生素B6缺乏。(3)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恶性贫血;寄生虫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4)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男:0.40一0.52(仪器法)。女:0.35一0.47(仪器法)。待测标本不能溶血。测定前一定要充分混匀标本,混匀时用力太大,易发生溶血及产生气泡,影响测定结果。1.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程度较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在缺氧时可致红细胞比容增加。2.减少:见于出血、休克、烧伤和电解质紊乱;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贫血患者;妊娠贫血时,红细胞容量相对减少;嗜铬细胞瘤、肝硬化、营养不良、垂体功能低下等。,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80-100fL。1.增大急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减小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MCH)27一31pg。增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降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320一360g/L(仪器法)。1.增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2.降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由于MCV,MCH,MCHC三项平均值是根据RBC,HGB,HCT这三项计算出来的,所以一切影响后三项测定的因素均会影响前三项数值的准确性。,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0.11一0.155(仪器法)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RDT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一过性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RDj与MCV的变化可对贫血进行进一步分类。,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男:(100一355)109/L女:0100一386)109/L1.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劲附和聚集而使计数假性降低。2.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3.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的检测。4.药物影响(1)增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磷中毒均可致血小板增加。(2)减少:抗有丝分裂药、代谢拮抗药物致血小板减少。,1.生理变化(1)正常人每天PLT有6%一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略高。(2)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成人水平。(3)女性比男性约高90o,女性月经前PLT降低,经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一2d降低。(4)剧烈活动和饱餐后PLT升高,体息后恢复至原来水平。(5)急性酒精中毒时可降低。,2.病理变化(1)增多持续性增多: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800 x109/L);继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样脾肿大;原因不明性增多:伴白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的嗜中性多核细胞增多症等。一过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等。脾切除术后或脾肿大、脾发育不全或脾萎缩、肝硬化等。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结核、结节性关节炎、慢性胰腺炎、创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2)减少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如抗感染治疗、防惊厥药、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等。破坏过多,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及体外循环等。消耗过多,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病毒感染(风疹、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PLTx1012/L。新生儿:C6.0一7.0)x1012/L。1.采血部位最好选择静脉血、指尖、耳垂。2.采血时间。3.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时在血液预稀释后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应掌握好。,4.大量巨大血小板的存在,影响红细胞的检查。5.如有冷凝集素存在,红细胞计数结果将显著降低,而血红蛋白不受影响,将标本置37水浴15min再测可消除此影响。6.药物影响(1)增加: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2)减少:常见以下几种: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抗癫瘸药、抗肿瘤药、洋地黄、金霉素、避孕药、白消安、四氯化碳、砷剂、锑化合物等。,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催眠药、苯妥英钠、轻保泰松、甲基多巴、洋地黄、他巴哇、氯霉素、链霉素、苯、金、氟化物等。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吠喃妥因、环丝氨酸、苯、砷剂。新霉素和秋水仙碱、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及异烟胁等。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甲基多巴、抗组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驱蛔灵、避孕药、癌宁、亚硝酸盐、煤焦油、苯胺、硝基苯、锑化合物、铅、煤酚。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保泰松、嘎嗦类、抗真菌药、抗代谢药、癌宁、一氧化氮等。汞利尿剂、抗凝血药、维生素A(超剂量时)、头抱曝淀、庆大霉素、可引起贫血;氨节西林和环磷酞胺可引起可逆性贫血;AEI噪美辛和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1.生理变化(1年龄与性别差异:新生儿红细胞较高,出生2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2530岁时达最高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一15岁时达最高值,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C2)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红细胞高于正常。(3)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加。C4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可出现生理性贫血。2.病理变化C1红细胞增多相对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情况,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致红细胞相对增多。,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一12.0)x10u/Lo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小球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红细胞减少相对减少:血中红细胞总数并不减少,仅血浆增多所致,如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失血后贫血、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使造血物质缺乏而致的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继发性贫血,多种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致贫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HGB)男:120一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65一195g/L。影响因素:1.大量吸烟,血内HbCO(碳氧血红蛋白)增高,患者Hb会明显增高。2.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3.剧烈而长期的体育锻炼可降低。4.静脉输入氨基酸影响Hb测定的准确性,导致Hb的假性增高。5.药物影响:常见引起贫血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苯乙双肌、维生素K、伯氨哇、氯喳、奎宁、阿司匹林(致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出血)、非那西丁、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磺胺类药、抗生素、癌宁、苯胺、锑化合物、亚硝酸盐、铅、,苯、氟化物、考来烯胺、二硫化碳.pal睬美辛、皮质类固醇、利福平、吠塞米、铜等均可引起贫血。血红蛋白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程度不一定成平行关系。小红细胞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红细胞数减少明显;而大红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时,红细胞数减少程度较血红蛋白量减少明显。1.升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氧减少性红细胞增多症(包括:慢性支气管、肺疾患、心功能不全和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包括肾小球肾炎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脱水。2.降低结合RBC,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DV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综合分析,可大致确定贫血类型。(1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内原因溶血,如红细胞酶缺陷、膜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原因溶血,如寄生虫病、中毒和由免疫作用引起的溶血;急性出血;脾功能亢进C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月经过多;一氧化碳中毒;维生素B缺乏。(3)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恶性贫血;寄生虫病。C4)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男:0.40一0.52(仪器法)。女:0.35一0.47(仪器法)。待测标本不能溶血。测定前一定要充分混匀标本,混匀时用力太大,易发生溶血及产生气泡,影响测定结果。1.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程度较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在缺氧时可致红细胞比容增加。2.减少见于出血、休克、烧伤和电解质紊乱;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贫血患者;妊娠贫血时,红细胞容量相对减少;嗜铬细胞瘤、肝硬化、营养不良、垂体功能低下等。,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cularvolume,MCV)so一aoo,(仪器法)。1.增大急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减小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影响因素:1.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劲附和聚集而使计数假性降低。2.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3.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的检测。4.药物影响(1)增加:一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磷中毒均可致血小板增加。(2)减少:一受体兴奋剂,抗有丝分裂药、代谢拮抗药物致血小板减少。,1.生理变化(1)正常人每天PLT有6%一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略高。(2)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成人水平。(3)女性比男性约高90o,女性月经前PLT降低,经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一2d降低。(4)剧烈活动和饱餐后PLT升高,体息后恢复至原来水平。(5)急性酒精中毒时可降低。,(1)增多持续性增多: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过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等。脾切除术后或脾肿大、脾发育不全或脾萎缩、肝硬化等。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结核、创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2)减少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如抗感染治疗、防惊厥药、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等。破坏过多,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脾功能亢进及体外循环等。消耗过多,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病毒感染(风疹、肝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PLT60 x109/L,存在出血或传染病的危险。,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成人:绝对值(22一84)xl09/L。标本应严格使用EDTA一K2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1ml,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免造成标本溶血。,1.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急性失血性贫血)及经相应药物治疗有效时;急性溶血时可高达0.6一0.8;急性失血后5一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缺铁性贫血使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2.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红细胞沉降率(ESR),男:0-15mm/h,女:0-20mm/h1.采用枸橼酸盐抗凝,抗凝剂与血液为1:4,严格防止凝血并于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2.最适温度为18一25,夏天温度高血沉增快。3.血沉管必须干燥且内径符合要求,一定要垂直放置。,1.生理变化(1)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