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论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 论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 研究生姓名:张在杰 导师姓名:张明非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隋唐五代文学 年级:2005 摘 要:摘 要: “警策”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中的常见词语,本义是指以鞭策马,晋陆机文 赋将其移植到诗文评论上来,钟嵘诗品则把它专用于诗歌批评领域。对“警策”涵 义的理解是一个比较杂乱的过程, 除由本义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用来评论人物外, “警策”在诗文中的涵义更为广泛。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作了辨析:张福勋先生认为“警 句”不是“警策” ;钱钟书先生区分了“警句”与“警策” ,认为“警策”须章句相得,强 调了“警策”的整体性;吴传飞先生则认为“警策”不是一种修辞格;陈存广先生提炼了 “警策”的三个特征,等等。经过梳理, “警策”的涵义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 “警策” 即“警句” ;第二, “警策”指全篇;第三, “警策”是修辞格。同时, “警策”作为语言艺 术标准,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语言精炼、简洁,语约意丰;二是蕴含哲理;三是要有惊 人的效果。因古代诗歌中“警策”多表现为“警句” ,古代诗歌句法理论又常常提到“诗 眼” ,故“警句”与“诗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表现为三个方面:诗眼有助于警句的产 生;有诗眼未必是警句;警句未必有诗眼。 杜甫和韩愈的诗歌继往开来。杜甫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韩愈 追求“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两人的这种追求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警句 屡出,语最警策,并受到后世的肯定;韩愈诗歌是在继承杜甫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开拓, 两人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探讨两人诗歌的“警策”具有特殊的意义。 杜甫诗歌的“警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锤炼诗眼形成警句;其次,讲求句 法成就警句;再者,不可拆摘通篇警策。就锤炼诗眼而言,杜甫重视平字见奇,能够使平 时常见、常用的字饱含力量和情感,做到稳健生动,力透纸背;运用叠字而做到巧妙自然, 意趣横生,具有画龙点睛、意在言外的效果,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美感愉悦;杜甫还屡用某 字,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恰当地提炼,具有咫尺千里的效果,充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力量。就讲求句法而言,杜甫善用典故,通过用事而隐、点化求妙的方法达到诗句警策; 还灵活运用问句、倒句,造成诗句的峻洁雄健,耐人寻味;因为杜甫的许多诗句警策凝炼, 后来化为成语而脍炙人口。杜甫不只是追求诗句的惊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浑融,富含哲 理,因此许多短章不可拆摘,通篇都显得警策。 韩愈诗歌的“警策”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注重字法形成警句;讲求句法成就警句。 就字法而言,与杜甫相比,韩愈更重视“奇” ,有意识地避免熟字而采用僻字,使用“硬 语”而自铸伟辞,使其诗歌呈现出警策的特点,透出刚健的骨力,有一种奇峭的力度;韩 愈还运用语助虚字,横空盘硬,使诗句成为警句;将词语的原来顺序故意颠倒,以求取得 某种效果,韩愈也总能出之。就句法而言,韩愈也运用典故,但更注重翻古为新、化朽为 奇,对典故或者前人诗句进行反用或提炼加工,形成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重视首句和结句作势,使诗句雄浑拙重,矫健有力,绝去依傍,具有高亢之气;善发议论, 妥帖兀傲,呈现出一种气势美。 总体而言,同为“警策” ,杜诗更重“力” ,韩诗更重“奇” 。杜甫用字力透纸背,句 式语峻体健;韩愈却善用奇字、追求奇险。这种不同,正是韩愈在杜甫基础上所进行的开 拓,是韩愈自呈特色、影响后世之所在。论者在品评杜诗时往往附带提到韩诗;在议论韩 诗时往往又提到杜诗,这是宋以后诗学批评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 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追求语言的“无一字无来处” 、 “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 , 正是 受杜韩的影响,也正是杜、韩诗歌“警策”这种艺术特征在形式表现上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是语言艺术的更深入的探求。 关键词:关键词:杜甫诗;韩愈诗;警策;警句 ii on the alert of poems of du fu and han yu name:zhang zaijie tutors name:zhang mingfei subject: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 the directions of research:literatures of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year:2005 abstract: the alert (jingce) can be frequently seen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ies and literatures. it originally means to spur the horse with a lash. in the qin dynasty, lu ji borrowed the word to poetry comments in his prose-poem on literature (wen fu), and zhong rong transferred it to the poetry criticism field in his classifications of poems (shi pin). it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lert. its original meaning can be extended to soul-stirring for commenting figures. in poems, alert means more than that. a great many 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alert. for instance, mr. zhang fuxun believed aphorism was not alert; mr. qian zhongshu distinguished aphorism and alert, with a view that chapters should echo sentences in alert, emphasizing the integrity of alert; mr. wu chuanfei thought alert was not a figure of speech; mr. chen cunguang defined three features of alert, to name just a few.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eaning of aler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parts. firstly, alert is aphorism; secondly, alert refers to the whole book; thirdly, alert is a figure of speech. besides, as a standard for arts and languages, alert boasts three features. the first is fine and concise language but rich meaning, the second is containing of philosophy, and the third is astonishing effects. in ancient poems, alert usually behaved as aphorism. the syntax theory of ancient poems often mentioned the “eyes of poems”, and thus aler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phorism, shown in three aspects. the “eyes of poems” is of great help for the occurrence of alert, “eyes of poems” are not equal to alert, and alert does not mean “eyes of poems”. poems of du fu and han yu carry on the past and open a way for future. du fu pursues “wei ren xing pi dan jia ju, yu bu jing ren si bu xiu” (literally meaning i am introvert and peculiar, and what i am fond of is writing beautiful poems; if i try but fail to produce amazing poems that can touch readers, i would rather die with a grievance or everlasting regret), and han yu “heng kong pan ying yu, tuo tie li pai ao”. the pursuits of the two poets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s upon the poem writing, with more aphorisms coming out and more alerts being acknowledg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poems of han yu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du fu, and the two poets used t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creation of poems. both of them have taken an outstanding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ms. accordingly, the probing into the alert of poems of the two authors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s. the alert of du fus poem is mainly show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attention paid to the “eyes of poems” brings about aphorism; secondly,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syntax results in aphorism; and thirdly, a poem is full of alert. in terms of the attention paid to the “eyes of poems”, du fu focuses on the surprise brought by average words. reiterative locution is naturally and artificially employed for amazing pleasure. besides, du fu uses one special word for more than once to express peculiar meaning. in terms of syntax, du fu is good at employing literary quotation for poetry alert. furthermore, du fu makes use of question and hyperbaton to achieve a philosophic effect. as du fu takes advantage of alert, many of his poems have won universal praises and been popular till present. what du fu pursues is not only astonishing poems but also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philosophic theory. hence, almost all of the lines of a poem are full of alert. the alert of han yus poem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wo aspects. h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both syntax and collocation. in terms of collocation, quite different from du fu, han yu pays attention to the peculiarity of words, focusing on strange words instead of average ones for a iii strong and strange effect. besides, han yu employs empty words for alert. he overturns the original order of words for a certain purpose. in terms of syntax, han yu also makes use of literary quotation bu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eculiarity and novelty and forms his own style. h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opic sentence and the concluding one for a great momentum. finally, he is good at argument and boasts a beauty of vigor. in a word, as for alert, du fu focuses on “strength” and han yu on “peculiarity”. du fu turns his words into strength and han yu takes advantage of peculiar words. this difference is developed by han yu on the basis of du fu, and it is the difference that influences the poem of the later generation. when discussing poems of du fu, readers usually mention those of han yu, vice versa, and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oetry criticism since the song dynasty.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words, talents and comments. the pursuit that all poems can be traced to sourc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du fu and han yu.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alert in poems of du fu and han yu that drives in-depth discussion of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poems of du fu; poems of han yu; alert; aphorism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绪 论 绪 论 “警策”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中的常见词语,本义是指以鞭策马,见于三国魏曹植的 应诏诗 : “仆夫警策,平路是由。 ”晋陆机文赋将其移植到诗文评论上来: “文片言 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钟嵘诗品则把它专用于诗歌批评领域。在对历代提及“警 策”的诗文的 700 多条材料的统计中,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用“警策”来评论诗文的占 了近四分之三,剩余的四分之一则用于批评人物。 对“警策”涵义的理解是一个比较杂乱的过程。除由本义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用来评论人物外, “警策”在诗文中的涵义更为广泛,经过梳理,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 层涵义, “警策”即“警句” 。陆机文赋中强调“片言”的重要,其实已经具有了这层 意思;而把“警策”理解为“警句” ,则是随着宋代诗话的出现而广为接受,在这些诗话 著作中, “警策”屡被提及,甚至出现了单独的“警策” 、 “警句”门,其所举例子也多为 一句或一联诗,这就致使人们普遍认为“警策”就是“警句” 。 “警策”的第二层涵义,是 指全篇。钟嵘诗品序文中把曹植等人的五言诗以“警策”评之,把“警策”作为整首 诗的评价标准,宋以后的许多著作中持此种观点者也颇多,但在时人的观念中, “警策” 即“警句”却盖过了“警策”指全篇。随着近代修辞学的产生, “警策”被归为修辞格, 以陈望道先生 1932 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为代表,一些汉语教材即采用了此一说 法,这可视为“警策”的第三层涵义。 针对“警策”理解的分歧,不少学者对此作了辨析。张福勋先生警句不等于警策 认为“警句”不是“警策”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区分了“警句”与“警策” ,认为“警 策”须章句相得,强调了“警策”的整体性;吴传飞先生 “警策”是一种辞格吗则认 为“警策”不是一种修辞格;陈存广先生石韫玉而山辉谈古代文论的“警策” 提 炼了“警策”的三个特征:竦动性、创新性、启示性。等等。这些文章都对“警策”的涵 义作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在梳理历代提及“警策”的诗文基础上,对“警 策”由本义到引申义,由论文到论诗的涵义作了一番归纳,并最终概括出“警策”作为艺 术标准的三个特征:一是语言精炼、简洁,语约意丰;二是蕴含哲理;三是要有惊人的效 果。 同时,就句子而言,古代诗歌中“警策”多表现为“警句” ;就诗句而言,古代诗歌 句法理论又常常提到“诗眼” 。可见, “警句”与“诗眼”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辨析后认为: 诗眼有助于警句的产生;有诗眼未必是警句;警句未必有诗眼。明晰此一关系,将有利于 正文的论述。 那么,为什么要讨论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呢?原因有三。一是两人诗歌所表现 出的“警策”特征。首先,从诗人自己的创作主张看,杜甫曾经鼓吹: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强调“佳句”和“惊人语” ,并且在诗作 中一再申述这样的主张;韩愈亦曾宣扬: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 ( 荐士 ) “硬语” 2 而能“妥帖” ,是韩愈毕生用力所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追求,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 时就特别注重字句的锤炼,由此创造出来的诗歌,就不难“警策” ,其“警句”可谓俯拾 皆是。其次,两人的创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就现存的两人诗歌而言,大部分诗作都重 视字法、句法,都比较成功,为人所称道,因“警策”而便于流传。再次,从后人对两位 诗人的评价来看,对于两人诗歌字法、句法的肯定和称扬是非常突出的,这就使两人诗歌 的“警策”特征得到了认可,只有被认可被接受,探讨“警策”特征才具有意义。二是两 人诗歌的传承关系。韩愈所心摹力追者,李杜而已;后世论者在品评杜诗时往往提到韩诗, 在论述韩诗时往往涉及杜诗,这正表明两者密切的关联。因为有这样特殊的传承关系,其 诗歌“警策”的特征便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三是两人在诗歌史上的地 位。 “子美集开诗世界” , “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 ,正如舒芜先生所说: “杜甫于集大成之 中,已经兼有继往和开来两方面。韩愈正是专门把杜甫的开来的方面,更突出地加以发展。 他实在是宋诗的先驱者,因此也就是在李杜之后的极盛难继的局面之下把中国诗继续推向 前进的人。 ” 1杜甫的集大成的成就和韩愈的继往开来的地位,决定了研究其诗歌的意义之 重要。 正是基于上述,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因此本文把它作 为重点,并力图解决这一主要问题:杜、韩诗歌“警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中杜甫诗 歌“警策”的具体表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锤炼诗眼形成警句,讲求句法成就警句, 不可拆摘通篇警策。韩愈诗歌“警策”的具体表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注重字法形 成警句,讲求句法成就警句。虽然都涉及到字法、句法的问题,但两人的创作是迥然不同 的, 有各自的特点: 杜甫更注重 “力” , 用字力透纸背, 句式语峻体健; 韩愈却更强调 “奇” , 善用奇字、追求奇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人诗歌“警策”特征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沾 溉。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梳理了“警策”的三层涵义,并归纳出达到“警策”的艺术 标准;辨析了“诗眼”与“警句”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对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特 征进行了比较、综合,重点对其相异表现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并进一步指出杜、韩诗 歌的“警策”特征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章 论“警策” 第一章 论“警策” “警策”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不复杂,但自从陆机文赋将其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经过历代作家和评论者的沿用和发展,涵义便逐渐丰富起来。一方面,由“警策”派生出 许多意义相关联的新词,如“警切” 、 “警秀” 、 “警快” 、 “警妙” 、 “警拔” 、 “警健” 、 “警动” 、 “警遒” 、 “警绝” 、 “警迈” 、 “警炼” 、 “警辟”等;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了多义性。梳理、 考察“警策”一词在古代诗文评论中的运用,从其在文学创作中性质和用途区分,大体可 3 以归纳出三方面涵义:一是警策即篇中警句,二是警策指作品整体,三是警策是一种修辞 格。 一、 “警策”涵义辨析 (一) “警策”的三层涵义 一、 “警策”涵义辨析 (一) “警策”的三层涵义 涵义之一:警策即警句。 在由“警策”派生出来的诸多词汇中, “警句”无疑是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甚至有一 半以上的作家尤其是诗话家认为“警策”即等同于“警句” 。其主要根据是陆机文赋 所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既然“警策”指的是“一篇”中的“片言” ,显然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警句。警句也因此被评论家提到突出的地位。如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前集卷 12 至 14、后集卷 20 专门列出“警句门” ; 南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三、二十 四专列“警句” ;魏庆之诗人玉屑于句法中列“警策”一类,所举之例均为五言和七 言诗句。 石林诗话论韦应物“绿阴生昼寂,孤花表余春”称“此苏州集中最为警 策” 。又称欧阳修“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两句“最为警策” 。此类例子在诗 话笔记中俯拾皆是,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 “ 萧萧竹坞残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 其他警策率类此。 ” (卷六) “毎多离怨之作,警策如: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 (卷 七)明人傅山在霜红龛文中说: “若一篇之中得三两句警策,则精神满纸矣。警令人惊, 策令人前。不能令人惊而前,则拖耳。 ” 2由此可见,在古代诗文评尤其是诗话中,作品的 “警策”主要体现为“警句” ,换句话说,警策即指警句。 “警策”的这一涵义沿用至今,如郭绍虞先生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中在解释陆 机原文时说: “尽管文繁理富,波澜层叠,只须片言居要突出主题,则纲举目张,不致因 理富成累。 ” 3在文后的“说明”中又提到: “通过警句而突出主题。 ”3可见,也是把警策 理解为警句的。此外,当代汉语大词典 ,解释“警策”的涵义也说是指“精炼扼要而 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 涵义之二:警策指全篇。 钟嵘诗品序中说: “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 ”提出“警策”与“平钝” 对举,说明警策即不“平庸迟钝” 。那么,他认为的“警策”指的是什么呢?从他称赞“陈 思赠弟,仲宣七哀 ,公干思友 ”等二十二位魏晋诗人的代表作“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 可见他所谓的“警策”不是警句,而指的是整首诗。 警策的这一涵义也广泛见于后世的文学评论中。论文者如: “敬夫益以古之圣贤自期, 遂有希贤之作以为警策” (东溪日谈录,卷十五) ; “此文警策简洁似不从人间来”(珊瑚网, 卷十七); “然气过乎文,则酝藉少;力绵乎识,则警策疏”(见素集,卷六); “得隽之句, 警策之篇, 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 (集部,总集类,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十六)。 论诗者如: “余 谓之曰,陶诗本非警策,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 (渔隐丛话,前集卷四) ; “每篇多芜词累句, 4 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居易录,卷十六); “六言最难佳,此篇 警策隽永,求之古今不多见也”(徐氏笔精,卷四); “集中诗至数千篇亦率易居多,颇乏警 策”(篁墩文集,提要);等等。以上诸例,或论文,或论诗,或指单篇,或论作家,总之 警策指的均非个别语句,与第一种认为警策乃指“警句”明显不同。从中也可见,做到通 篇警策殊为不易,所以会发出“古今不多见” 、 “似不从人间来”之类的感叹。 同为警策,警句与篇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对于前 人未作深究的这一问题,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做出了回答。 “按文赋此节之警 策不可与后世常称之警句混为一谈。採摭以入摘句图或两句集之佳言、隽 语,可脱离篇章而成精采;若夫一篇警策 ,则端赖文繁理富之众辞衬映辅佐, 苟片言孑立,却往往平易无奇,语亦犹人而不足惊人。如贾谊过秦论结句: 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即全文之纲领眼目, 片言居要 ,乃众词所待而效绩 者, 一篇之警策是已。顾就本句而论,老生之常谈,远不如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 而延敌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等伟词也。 ”又说: “警句得以有句无章,而文赋之 警策 ,则章句相得始彰之片言耳。 ” 4这里,钱先生强调了三点:一是警句不等于 警策;二是警句可以有句无章,警策却离不开全篇,是全篇的“纲领眼目” ,即中心;三 是“一篇警策” (即中心)有赖于警句等“众词”的支撑,否则便显得平易无奇。也就是 说,在一篇文章中,警句是有助于全篇警策的,但篇中的警句未必就是“一篇警策” ,即 全文的纲领眼目(中心) 。钱先生还举了陈与义醉中起句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醉中 今古兴亡事,诗里江山摇落时” ,纪昀批道: “十四字一篇之意,妙于作起,若作对句便不 及。 ”这一联是醉中整首诗的中心所在,但不可认作是警句。 涵义之三:警策是修辞格 1932 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积极修辞三”一节释“警策”如下: 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 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 5 文中还将警策辞分为三种,一种是带有格言味的,如“事实就是事实” ;一种是含有 真理的,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种是可称为“奇说” “妙语”的,如“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此后通行的一些专著或教材也继承这一观点,把“警策”作为修辞格的一种, 如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 :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 叫警语,也叫警策或警句。 ” 6又如张志公的现代汉语 : “文章中的精彩简炼、含意丰富 的语句,成为警句。有的修辞书上称为警策、精警。 ” 7 由是, “警策”作为一种辞格写入教材或专著,对时人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影响。古代 的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诗句,便被认作是“警策”的修辞手法。像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用来形容偶然相遇便成知音;李商隐无题 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用来比喻对情感的执著;陆游游山西村 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绝路逢生;等等。这些诗句,都被 5 作为“警策”修辞。 综上所述, “警策”的涵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警策即警句,警策指全篇,警策 是修辞格。这三个方面并不矛盾,因个人的理解而存在差异。 (二) “警策”的艺术标准 (二) “警策”的艺术标准 不论“警策”是指句、指篇,还是指修辞,都是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三 者之间存在着共通性。那么,如果要达到“警策” ,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呢?概括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言精炼、简洁,语约意丰。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 ” 说诗晬语云: “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 诗人表现整个历史上战争的惨烈,巧妙地采用互文手法,使诗句具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跨 度。 “ 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 ” ( 升庵诗话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唐诗广选释曰: “梅禹金曰:曹植愿作 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齐澣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 ,此诗兼裁其意,撰成奇语。 ” 李白点化前人的诗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却更加简洁凝炼。 静夜思 : “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 ” 唐诗选胜直解云: “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 ” 增订 评注唐诗正声云: “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 ”可见,李白这两句诗语言之简洁, 内蕴之丰厚。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说: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 说明诗人追求以小见大、 “咫尺万里”的效果,如其登高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 ”在羁旅思想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独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人生迟暮 的慨叹,使人深深感受到其跳动的愁苦的内心。意象组合紧密,语言凝炼含蓄,宋人罗大 经鹤林玉露称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这些例句,高度凝炼概括,正好体现 出“警策”的特点。 二是蕴含哲理。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表达了诗人久 别家乡归来后的既喜又忧的感情, “钟云: 实历苦境, 皆以反说, 意又深一层” ( 唐诗归 )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写即便远在天涯,若为知己 则如在身边, 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成为众口传唱的警句。 唐宋诗举要 评曰: “凭 空挺起,是大家笔力。 ”王维的终南别业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云起,一 派安然恬淡、随缘自适的情怀,尽寓禅机, “奇句惊人” ( 瀛奎律髓汇评 ) 。李白的送 友人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浮云和落日来比照游子和故人,更增添了送别的 凄楚, “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 ( 李太白诗醇 )高适的燕歌行 : “战士军前半 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句深刻揭露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将领的骄奢淫逸, 发人深省。 “吴曰:二句最为沉至。 ” ( 唐宋诗举要 )韩愈的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清 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清新的早晨卷书而坐,忽然看到高高的南山,读来犹如陶渊明 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韵味悠远,富有情趣, “高寒凄警,与南山相栖泊,警绝 于文字之外” ( 牧斋有学集题遵王秋怀诗后 ) 。李商隐的乐游原 : “夕阳无限好,只 6 是近黄昏。 ”两句写的是傍晚所见夕阳落山的自然景象,然正如小匏庵诗话所说: “寥 寥十字,两朝兴废之迹寓焉。 ”其中暗含着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隐忧和叹惋,因其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每每被后人用来比喻好景不长。 三是要有惊人的效果。宋人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说: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 世,盖不能竦动世人老杜诗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也就 是说, “警策”须有使人惊奇、出人意表的效果。如葛立方韵语阳秋所列杜诗中“意 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 寄高岑 ) 、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 赠郑谏议 ) 、 “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白 )等句, “皆惊人语也” 。 杜诗详注中:第一联,仇兆 鳌释曰: “用意惬当,则机神飞动,此诗思之妙;篇势将终,而元气混茫,此诗力之厚。 ” 第二联, “洙曰:曲尽物理,故无遗憾;才气浩瀚,故有波澜。 ”第三联,仇兆鳌释曰: “惊 风雨,称其敏捷;泣鬼神,称其神妙。 ”这三联诗极力推崇高岑、郑谏议、李白的诗才, 惊人处就在于想象丰富且评价得当,简洁凝炼而脍炙人口。又如王维的渭城曲 : “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朋友分别时的凄楚, “片言之悲,令人魂断” ( 唐诗选 脉会通评林 )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效果,就在于“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 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瓯北诗话 ) 。 又如韩愈的秋怀诗十一首其九: “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表面写深秋梧桐叶落, 孤立难安,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况。 义门读书记评曰: “岂不高明?或以孤立难安,亦 公自比也。惊心动魄之句。 ”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 ”诗人将黑云压城的气势,阳光照耀盔甲的眩目,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描绘,创造出 一种惨烈战争即将到来的危急氛围。范梈曰: “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此等语, 任是人道不出。 ”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晰了“警策”的特征及艺术效果,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下来探讨杜甫、韩愈诗歌“警 策”的。 二、 “警句”与“诗眼”的关系 二、 “警句”与“诗眼”的关系 就句子而言,在古代诗歌中“警策”多表现为“警句” ;而就诗句而言,古代诗歌句 法理论又常常提到“诗眼” 。关于“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诗话中有大量论述。如: “诗要炼字,字者眼也。 ” ( 诗法家数 ) “诗有眼,犹弈有眼也。诗思玲珑,则诗眼活;弈手玲珑,则弈眼活。所谓眼者,指 诗弈玲珑处言之也。 ” ( 诗筏 ) “作诗点眼, 犹之画龙点睛。 诗无眼则佳处不见, 龙无睛则神采皆失眼要挺要响。 ” ( 学诗百法 ) 至于如何创造诗眼,也有不少探讨,如: “诗中用虚活字,时有难易能用戴帽之 法,则诗眼靡不工矣。 ” ( 四溟诗话 ) “五言以第三字为眼,七言以第五字为眼。 ” ( 诗话 类编 )那么,诗眼与警句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7 首先,诗眼有助于警句的产生。 如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脍炙人口的咏洞 庭气象的名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曰: “未尝锤炼,自然精警。 ”其中“蒸”字、 “撼”字这两个诗眼功不可没,如然灯纪闻所说: “蒸字、 撼字,何等响,何等 确,何等警拔也! ”正是因为运用了蒸字、 撼字这两个响亮而准确的字,才有力地 表现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将 香积寺环境的深僻幽静、 冷清荒凉表现得有声有色。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论说: 特 作生峭。 ”这与“咽” 、 “冷” 二字的用字之妙有关,这也是诗眼作用之一例。又如杜甫野 望中“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 “兼”和“隐” ,便是诗眼,突出了清秋原野的清旷 迷离。 其次,有诗眼未必是警句。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 “若徒挦摭奇字,诘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 非真警策也。 ”可见,对个别字词进行锤炼,追求奇险、诘曲以骇人耳目,这样即便是有 诗眼也未必是真警策。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列举了不少有诗眼的作品,如字眼在第三字 的有: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 江流”等;字眼在第二字的有: “展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 “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等;字眼在第五字的有: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 “香 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等等。句中都有诗眼,但未必都是 警句。像“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 “展开金孔雀,褥隐 绣芙蓉” 、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等,大多写景状物, 谈不上有什么深意或哲理,因此也便算不得是警句。 再者,警句未必有诗眼。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提到: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 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研之一病,余亦谓 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 迟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 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 ”胡氏认为,虽然“坼”字把特殊景象描绘 出来,但不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句更浑涵; “翻” 、 “失”用得突出,也不如“蓝 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句写得阔大。胡氏所举的没有运用诗眼的句子,蕴含哲 理,耐人寻味,皆可称作警句。可见,警句未必有诗眼。像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下谁人不识君?” ( 别董大二首其一)对朋友寄以豪放的劝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行路难三首其一)寄情建功立业的抱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游子吟 )抒写慈母对游子的疼爱;等等。这些诗句或采用反问、或运用 典故、或使用比喻,没有诗眼却精炼而有哲理,堪称“警句” 。也就是说,警句的产生手 法是多样化的,未必运用了诗眼。 8 第二章 杜甫诗歌“警策”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杜甫诗歌“警策”的具体表现 杜甫自己曾经鼓吹:“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 霹雳” (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等等。语必惊人的创作态度、咫尺万里的审美效果、 摧动霹雳的艺术追求,诗人正是在这样苦心孤诣的探索和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高质量的 “惊人语” ,诗作精警深刻,影响深广。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云: “太白奇警处或 不及子美。 ”认为即便是能创作出蜀道难这样“奇之又奇”作品的李白也有所不及, 可见对杜甫诗的奇警评价之高。其实,在这里,倒不是杜甫比李白更“奇” ,准确地说, 而是杜甫比李白更“警” 。无独有偶,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写道: “杜公高华清 警,兼有王、李。 ”认为与王维、李白相比,杜甫在高华清警方面更有特色。这里,也强 调了杜诗“警”的一面。 那么,杜甫诗歌到底“警”在何处呢?通过对其全部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杜诗警 句尤多。 “子美五言古、七言歌行,多奇警之句” ( 诗源辩体 ) , “子美律诗有句法奇 警而沉雄者” ( 诗源辩体 ) 。这就是说,不论古体、近体还是歌行,杜诗多有警句。这些 警句,一部分表现为对诗眼的锤炼,一部分表现为对句式的讲求。以下分别对这两方面加 以探讨。 一、锤炼诗眼形成警句 一、锤炼诗眼形成警句 杜甫是锤炼诗眼的高手,王得臣曰: “子美之诗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 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 ” ( 杜工部草堂诗话 )认为杜甫并不是语出天然, 而是工于用字。明代胡应麟诗薮云: “老杜用字入化者,古今独步。 ”对杜甫的用字作 了很高评价。正是因为杜甫用字工而入化,所以其诗多警句,其中,在锤炼诗眼方面尤见 功力。 (一)平字见奇,力透纸背 (一)平字见奇,力透纸背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在谈到古人炼字法时强调“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认为诗句平字见奇,是因为这个字经锤炼后意义胜出。黄子云野鸿诗的 亦云: “作诗用苦心不待言,造句时尚须用全力以助其气,庶字字立得起敲得响。纵极平 常浅淡语,以力运之而出,便勃然生动。 ”指出炼字当以力行。洪亮吉北江诗话曾说: “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 ”也强调了杜诗的一个“力”字。杜甫炼字正是这样, 能够使平时常见、常用的字饱含力量和情感,做到平字见奇,稳健生动,力透纸背。经过 如此锤炼的诗句,很容易便成为警句,耐人寻味。 星垂 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中国广电营口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江苏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仓储保管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移动通化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市场与服务类
- 中国联通河北地区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丹东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岗
- 娄底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国家能源濮阳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采矿工程岗位
- 中国广电阳江市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2025年中国华电集团招聘面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手册
- 2025年机器人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主题班会课件
- 参考活动2 善待身边的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苏少版
- 2021年全球工作场所状况报告 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 2021 Report
- 2025年度江苏省档案管理及资料员基础试题库和答案
- 球墨铸铁管-施工方案(3篇)
- 口腔咨询顾问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新疆课课件教学课件
- 【2024版】健康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笔试辅警协警预测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