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耷牝日 期:卫堕l 助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驿幽! 窭 日期:塑至:生碰 导师签名日期:坦盎5 。汐 论胡遣的串嚣文纯会通观中文挺螫 审文撼要 胡道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巨匠,在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 半嫩民她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面临着个往何处去的问题,胡适试图在“思想文 藏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在胡邋看来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本上是种时 代性的差异,中国文化完全具备近代化的“历史嬉础”科学与民主,它完全有“她 头溉上”鹾方文化的可能。“充分世界化”怒胡适主张向近代西方文化学习的原则, 其艨掇稻的“整理国故”及其方法则是实现巾题文化会通豹具体方式和手段,旨盔遮 鞠参溺静“文艺复兴”。翡透孛嚣文纯会逶溪豹憨戆实蒺在_ 予“文囊二救藿途”,它麸投 零上越不蠲“救嚣”翦终楚,然其终灸一秘磷究秘解决文往滴蘧蘸方法论,霹予歪褒 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文化工作者来是礴熬豢的癌追帮借鉴意义的。 燕键词:文化民主科学充分世界化整理国故 睾 老:郄淫阉 鬃导教耀:震可囊教授 o n t h e h u s h i s v i e w a b o u t t h e i n t e r c o m m u n i o n o f c h i n e s ea n d w e s t e r a c u l 如辑a b s t r a c t o nt h eh us h i sv i e wa b o u tt h ei n t e r c o m m u n i o no f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h us h ii sag r e a tm a s t e ro nc h i n e s em o d e m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a t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l a s tc e n t u r y ,c h i n ai si nt h ea b y s so fs e m i - c o l o n i a la n ds e m i f e u d a l s o c i c r y c h i n ai sf a c e dw i t hap r o b l e mo fg o i n gt o w a r dw h a tp l a c e h us l l ia t t e m p t si n ” f o r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a n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b u i l d i n go fc h i n ao nt h o u g h t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a r t ”i nh us h i sv i e w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i sak i n do fe r a d i 位r c n c ce s s e n t i a l l y , c h i n e s ec u l u l r et o t a l l yp o s s e s s e s ”h i s t o r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t h a tt a k e s i nm o d e mt i m e s s c i e n c ea n d d e m o c r a c y , i tt o t a l l yh a sp o s s i b i l i t yo f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f e a t o h i n gu pf o r t h w i t h ”w h o l e h e a r t e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i st h ep r i n c i p l et h a th us h il e a r n s f i - o mm o d e mw e s l mc u l t u r e ,”a r r a n g ec o u n t r yr e a s o n ”i sa n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so fs i g h tt h a t w ec a nk n o wt h ec u l t u r e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 ,a n dt or e a l i z ec h i n a “t h er e n a i s s a n c e e v e n t u a l l y h us h i 。st h o u g h te s s e n c el i e si n t h et h e o r yo f 蹦v i n gt h en a t i o n i td o e s n o tp l a yar o l ei n 髭v i n gt h en a t i o n ”b u ta so n ek i n do fs t u d y i n ga n ds o l v i n gt h e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 t h ec u l t u r a lp r o b l e m ,i t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r e f e r e n c em e a n i n g t ot h ec u l t u r a lw o r k e r s k e y w o r d :c u l t u r ed e m o c r a c y s c i e n c ew h o l e h e a r t e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a r r a n g ec o u n t r yr e a s o n i i w r i t t e nb yq i ux i - w e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p r o f z h o uk e z h e n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详细摘要 胡适( 1 8 9 1 1 9 6 2 )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 的人物之一。在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困面临着一个往何 处去的问题,胡适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胡适认为“文 化”( c u l t u r e ) 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他把文化看作本丁文明并随着文明 的进化而进化的过程。在胡适看来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非是文化发展路向之不同,而 只是其发展速度的不同这是一种时代性的差异。这也就是说,其区别本质上不是中 外之别,而是古今之别中国文化是古代文化,西方文化是近代文化。在胡适心目中, 西方近代文化是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的,中国的出路唯在学习西方。中国文 化完全具备近代化的“历史基础”科学与民主,它完全有“迎头赶上”西方文化的 可能。胡适虽然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未曾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相反他不仅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从许多方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充分世界化”是胡透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原则,无非是在于强调当代中国确乎是落后于 西方,落后世界的,她应该也有必要向世界即西方看齐,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其世 界化西化,其努力的方向则应该也只能是向西方学习。而“整理国故”是中西文化 会通观的一个重要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把新文化运动提到了既 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又改造传统文化的新高度,从而使新文化运动走出了中西对峙的格 局,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是在前人中两文化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上的一 个“纽结”。他看到了文化的相通之处,跳出了“中学”、“西学”对立的框架,这是对近代两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一条不以传统文化的有色眼镜来看待西洋文明的新途径,使 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西方文化的特质。胡适的命运就像是一面镜子,有其独特的历史启示,今天我 们正处于建设新文化的时代,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所指明的,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文化之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既涵括现代性又超越现代性的新型文化。 它既明确揭示了“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又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西方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既 是对百年以米中国文化运动的历史总结,又是中西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提升综合,因而是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并独具特色的文化现代化之路。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前言 刖吾 胡适( 1 8 9 1 - 1 9 6 2 ) 回,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也最有争 议的人物之一。本世纪初整个中国学术思想界处于一个低潮,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对于西学还是普遍缺乏亲切而直接的认识,虽然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最负盛名的 一代宗师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还健在,但他们大都已英雄暮年。人们迫切期待着一 颗新星的出现,嵌填进这个真空,照亮思想探索的前程。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胡适 应运而生,走上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前台。他曾受到同时代人乃至于后人的尊重、爱戴 与高度的评价,也曾遭受过不同时代人们的一些误解、盐解乃至于无情的批判,然而, 无论人们怎么来具体地评价其历史功过和思想之是非,对他是褒还是贬,他在中国现 代思想文化史上所占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仍是不容置疑的和无可争辩的。 就我个人而言,起初选择胡适作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出于我对胡适 的仰慕之情毋庸讳言,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巨匠以 其高深的学问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过去至今也仍然深深吸引着像我这样的青年学 胡逸( 1 8 9 1 1 9 6 2 ) 。现代诗人、学者。艨名嗣糜,学名淤骂辛,字适之,笔名哭风、藏晖等。嶷傲绩溪人生 于一十官僚地主兼商人家腱。幼时就读予寐垫。习四书五经9 岁起熟读多种中豳古典小说。1 9 0 4 年赴上海,入 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巾嗣公学等技。1 9 1 0 年赴美国留学,1 9 1 4 年在康奈尔太学获文学士学位辩,入哥伦比亚 太学读嚣学,帮簌鞋戚,滚受影响。1 9 1 7 攀完或搏士 幺文( 1 9 2 7 年获禧士学靛) 萎溷瑶,搓j 赋走学教授,积 柽参糖赣文往运动鞍文学萃命运动、发表 文学竣羹刍谖,挺出文学彀蠡耍簌“a 事”夫手。瞽敬猛烈舞毒辩 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擒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弓l 起很大反响。嗣后又发表历 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系列论文,把自话文学提到“中嗣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 观念一个大变革。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逸对于开展文学蕈命和创建新文 学,起了重要豹倡导和摊劫作用。与此届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 文学避纯观念与戏刷改建、谖瓤诗 等毒荚剑捧豹理论文字,率先发表基话文攀瓣翔捧。1 9 2 0 年爨凝孛髫薪文学受圭第一郭自话诗集 尝试集,写 盛了一种解放了的耩诲俸,舅外,艳第一夸精白话写作疆蒜捌终麦大事,确盎了现代话尉魏耩形式,产生了 广泛掰强烈的反响。他矮笃了许多自然馅达舶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旃、撼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 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龆。在学术上,他曾数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横梦 考证,否定了素臆派的暇虹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数学派。在洽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太驵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涕有影响。所有遮魑,使胡适成为“赢删”文学革赍捌韧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表人物。 毽匏又发表了多研究魏勰莲,步谈些“囊义 熬文章,鼓欢窭验主义窝教嶷生义。1 9 2 2 每臻绺 努鸯弱擐氧 挺讴“好夫政府”。1 9 潍年与绦志摩等舔务薪嗣是蛩j 。1 9 3 2 年主办猿空谱论后,政治蔓依辩了莺民竞娄 局。1 9 3 8 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嶷国大使。1 9 4 2 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抗日i 揽争 胜利尉住北京大学校长。1 9 4 9 年4 月旅屠英国。在3 0 、4 0 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1 9 5 8 年任静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晚年主要致力干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胡适一生著述宠富除前面列 举的抖,还寿中嗣章捌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通论学近著、 四十螽述,、藏晖室刹记、中国哲学 史文糕( 卷) 、 麓逸罄狰穿疆集孰辍救 嘏透文存、麓逶捧品囊等。译鸯短篇夺说集二集、彝卜生 刷奉娜拉( 与罗家俺台译) 等。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前言 子。也是想藉此窥见他的精神世界,并增长自己的学术见识和文化见识。而当着 我开始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我则不仅为其作为一位学术大师和文化巨匠而由衷 钦佩,更为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负有的高度自觉的伟大责任 感而深深感动,我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研究胡适思想的意义,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己 的好奇心和增长自己的知识,更具有超越个人的现实的社会意义。我以为我们今天所 处的改革开放时期与“五四”时期的历史情景其实有某种相似性,即都面临着一个如 何建设中国新文化或发展中国文化的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在其不同时期具有很不相 同的具体的历史前提和历史内涵。但是,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 收历史上文化理论的成果是极为必要的。因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唯物辨 证法,科学地探究胡适的文化思想,评价其是非得失,吸取其经验教训,对于铸造、 建构真正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崭新文化体系,推进“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自上个世纪9 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在不断的升温,其作为历史的、文 化的、思想的资源已引起了多学科、多层面的广泛注意,他的作品、著作被重新大量 翻印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以胡适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多次举行,参与胡 适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从其研究情况看,围绕胡适生前死后难以协调的争议和分 歧主要是针对他的思想,而胡适思想中最富有争议性的是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和 他的文化观。鉴于胡适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本文选取了他的中西文化思 想作为研究对象。 应该承认,关于胡适的中西文化思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然相当可观,要使其 研究进一步深入而有新的创获,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位初入中国哲学之门的学子来说是 难以达成的,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其无可作为了。据我近年来对相关研究资料的初步 探索发现,至今学术界对于胡适究竟是否主张“全盘西化”尚存有诸多歧见,这表明,关 于胡适的文化思想其实还有很大的研究余地,无疑有继续深入开展其研究的必要。 学术界所存在着的上述意见分歧,实质上牵涉到如何准确理解、把握胡适关于中 国文化建设或文化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他对近代以来一直为国人特别是学者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前言 们所深切关注、不断探究乃至激烈争论的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点 筒言之,也就是他的中西文化观。本文的选题即有鉴于此,意在重新审视胡适的中西 文化观。其标题则隐含了这种审视的部分结果,即确认胡适中西文化观所坚持的基本 原则在于主张中西文化会通,本文即立足于这个基本看法,在此前提下来揭示其中西 文化观的具体内涵,以图澄清上述争议问题。然以笔者学识浅薄而诚恐其不能如愿, 姑以是拙文呈正于前辈专家、学者,倘蒙不吝赐教,则学生将感恩戴德不尽。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胡适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胡适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1 8 4 0 年,英国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清王朝从中央帝国 的迷梦中惊醒。而后众多列强的铁蹄接踵而来,屈辱的条约一次次地在不平等的谈判 桌上签订,中国渐渐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伴随着枪炮、商品以及传教士, 茜方文化逐渐向中国的沿海和内地渗透,同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发生了异常激烈的冲 突。其冲突之所以激烈异常,一方面是由于自明末以后,中国文化几乎处于封闭状态, 这使其对新来乍到又突然而至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缺乏适应 和吸纳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和本质的。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是通 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进入中国的,它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罪恶的侵略战争而强行输入 中国的。所以,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围绕着中国的国家主权或民族独立 问题而展开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政治斗争进行的。这种政治斗争具有的不可调和性质使 得当时中西文化的冲突相应地具有了对抗性。这种文化上的对抗性除非在上述政治斗 争得到彻底解决即中华民族获得完全的独立时才有可能改观。作为近现代中西民族关 系历史、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历史的观念性反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历史始终 充满着与政治斗争胶着在一起的中西文化之争。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经 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作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胡适就生活在 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当胡适1 9 1 7 年留洋归国而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正式登台亮相时,中国传统文化 正处在急剧分裂而走向现代化转型的伟大变革的“五四”时代。作为该时代的两面旗 帜“德先生”和“赛先生”,正在中国文化的地平线上扬起。它标志着当时部分 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但是,这些中国的有识之士缘于其社会地位和世界观的不同, 对于这两位“先生”的认识差异甚大,他们既有从政治方面去认识的,也有从文化方 面去认识的。前者较多地看n t 当时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有些人成为中国共 产党的先驱者:后者则看到了其问题的精神现象学意义,把思想与日常生活作为自己 运演的舞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来探求中国的出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所谓 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皆属此类。胡适就是后者的典型人物之一。他回国后,目睹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一、胡适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立志要报效国家,一心一意要将自己积累了十几年的知识学问 贡献给祖国,并誓言要“为未来世世代代的建设打下基础”。试问他所要打的这个“基 础”是什么呢? 胡适如是说:要“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 此话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问题的根本看法,他认为其问题的实质乃是个思想 问题,文化问题。他所谓“为未来世世代代的建设打下基础”,便是要解决中国文化 的发展前途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建设未来的即新的中国文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生成,自然直接关乎中西文化的关 系。正是围绕着中西文化这个问题,2 0 世纪2 0 一3 0 年代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展开了激 烈的论争。“由于论战中,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客观评价与科学分析,完全取决于论争者 对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因此,人们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进行理性的对话。”。对 于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国学大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梁启超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 所开积出来的有价值的共业;梁漱溟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 面。总括起来,不外三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我们人 类的生活大致不外此三方面,所谓文化可从此三方面来观察”。;贺麟则认为,文化 “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以说文化是理性化,就是以理 性来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那么胡适的意见是什么呢? 胡适在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表达了他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他首 先给“文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进而, 他把“文化”( c u l t u r e ) 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他所谓生活方 式也包括思维方式在内 。胡适并且指出:“一种生活的方式当然体现了一种所自 由来的文明的层次或程度” 。胡适所理解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这种关系,表明了他 把文化的本质归结为文明。在胡适看来,文明概念是比其文化概念更深一个层次的概 念,对此,他有更深入的阐释。 胡适著:我的歧路 。转引自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 第四集)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第4 4 0 页。 宋剑华著: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5 0 页 梁漱溟著;东西文化与其哲学) ,转引自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粱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0 页。 贺麟著:文化与人生转载自顾红亮著论胡适的文化观,北京,学术论坛,2 0 0 1 年第3 期,第1 3 6 页 胡适的下面这段话可为其证:“西洋近代文明的总成绩形成的西洋近代文化,即它的生活的方式与思维的方式 无疑是远远胜过东方文明影响与笼罩下的中国固有文化即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转引自胡明著 胡适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5 4 页。) 胡明著:胡适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5 5 4 负。 5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舰一、胡适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胡适指出:“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种是物质的( m a t e r i a l ) ,包 括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种是精神的( s p i r i t u a l ) ,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情 感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 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一切文明都是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部分:材 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木头是物质,而刳木为舟, 构木为屋,都靠人的智力,那便是精神的部分。器物越完备复杂,精神的因子越 多。”。谈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胡适则强调了“精神文明必须建筑在物 质的基础上”。据此,他认为“凡是够得上文化这名词,必须先有物质的进步为基 础”。这意味着他是把物质文明看作文化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条件的。 胡适进一步认为,以物质的进步为基础的文明的进化是一种渐进性的量变过程。 他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 是一点一滴进化的。”固胡适的这种文明进化观,使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持改良主义态 度。他在主义和努力一文中指出:“无论在何种制度下,人类的幸福、社会的文 明,都是一点一滴地努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像魔术师画符一般把制度改了,那文明和 幸福就会从天上落下来。这些话本是专为空谈主义不去努力实行的人而发的。”在胡 适看来,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于文明的进化,而文明的进化是一渐进过程,因此,要 促成社会的进步,就不能指望那种“涵盖力大”一蹴而就的“根本解决”,而只能通 过对社会一点一滴的改良来实现。他说:“现今的人爱谈解放与改造,须知解放不 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解放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解放,这种那种思想的解 放,这个那个人的解放,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 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是一点一滴的改造”。 要之,胡适的文化观,按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历史观,一种社会发展观,其实质在 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社会改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实验主义的文化进化观。 胡适著: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引自欧阳哲生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上) t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9 9 9 年版,第4 2 2 页。 胡适著:我的歧路,转引自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 第四集)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第4 5 3 页。 胡适著: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引自欧阳哲生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上)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9 9 9 年敝,第4 2 3 页。 胡适著: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 第一集)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t 1 9 9 2 年版,第2 5 9 页。 胡适著: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 第一集) ,北京r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5 9 页。 6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二、胡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见解 二、胡适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见解 从胡适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化现象的, 把文化看作本于文明并随着文明的进化而进化的过程。因此,尽管其对文化概念的界 定看起来似乎与梁漱溟的界定差异不大前者界定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 式”,后者界定为“民族生活的样法”,其实大相径庭,并因而导致他们对中西 文化的差异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一作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一 个是自由主义者的典型,一个是保守主义的典型,其相互对立的思想正是以其以对中 西文化差异的不同看法为分野的。 梁漱溟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 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 又是什么呢? 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回梁氏把文化最终归结为人的“意欲”,他因此 认为,要了解一种文化的根本或者源泉,便是要看其“文化根源的意欲”是怎样的: 他并用这种观点来观察整个人类文化,依据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意欲活动的方向,将世 界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它崇 尚比量( 理智) ,着眼研究者在外界物质,所追求的是现世的物质享受:一种是“以 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它崇尚现量( 直觉) ,着眼研究者在 内界生命,所追求的是内心精神之安定;一种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的印度文化,它崇尚现量( 感觉) ,而追求解脱。梁漱溟认为,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分 别在三个时期得到繁荣:最初是西洋文化,其次是中国文化,最后是印度文化。他说, 现在西方文化已暴露出弊病,“西方思想界已彰明的要求改变他们从来的人生态度, 而且要求趋向之所指就是中国的路,孔子的路”圆,故“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的复兴” 所以,尽管梁漱溟也主张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但他认为“对其态度要 变一变”,亦即要按“中国的路子,孔子的路子”来对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进行一番改 造。粱氏数“文毒 :三路彝说”表明,在憩看来,入类文化并不是一个不敷邀纯熬过程, 粱漱溟著:东西文化与其哲学 转弓i 自刘梦溪主编 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3 页。 粱澈溟著:东西文化与其哲学,转引自划梦溪主编 叛社,i 9 粥年舨,第1 8 7 贾。 爨漩浜著:衷嚣文纯与其哲学,转孳l 鑫盘l 梦溪主编 敝社,1 9 9 6 年版,第2 0 9 蒉。 中国现代学术经媳槊漱溟卷,石家麂,河北教育出 中局现代学术经热粱漱溟卷,石骞庄,河北教育出 审鏊劈健学苯经典粱溅溪卷,裘疰,嚣教骞凌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二、胡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见解 其变化不过是世界上几种固定的文化模式在不同时空中交替的“重现”而已。从历史 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种“重现”实际上意味着是一种退化他预言世界文化的演 变趋势是从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转变,这就是意味着由近代文化向传统文化回归,显 然,这是一种非历史的、反进化论的观点。 针对梁漱溟的上述文化观,胡适提出了批评,他在读梁漱溟先生的( 东西文化 及其哲学) 一文中,依据文化的多元性来批判梁漱溟“牢牢的把定一条线走去”的 笼统的“文化定向说”,他“对梁先生提出一点根本的忠告,就是要说明文化何以能 装入简单整齐的公式里面去”。一在他看来,梁氏的这种做法是全不切实际的,因 为“文化的分子繁多,文化的原因也极复杂,而梁先生要把每一大系的文化各包括在 一个简单的公式里,这便是笼统之至”圆;而且,按照梁先生的逻辑,既然世界文化 的变化只是在既有的几种固定文化模式之间交替“重现”,而“世界是一个很大的东 西,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这样多方面的文化,在这个大而复杂的世界上,不 能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个性的区别,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无论何种劣下的文化都可 以成为世界文化” 了,这岂不是很荒谬么? 对梁漱溟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几种类型的做法,胡适很不以为然。 他虽然基本上赞同梁漱溟关于文化是民族生活样法的说法,并且承认世界上各民族生 活样法的多样性,认为由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而导致人类丽对的自然环境不 同,由此决定着篡谋生方式的不同并导致其人群组合方式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的文 化遴漫示出其多样性,“这样多方面的文化,在这个大而簸杂的世界上,不能没有时 闯羔帮空麓圭熬令毪黪嚣象”静,餐楚,缝凳多懿是看到了这些各吴令缓豹不嚣文纯 之间所存在的麸性方面,认为它们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因为生活只是生物对环境 的避应,而人类韵生理结构根本上是大同小韩的,故其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大同小异, 又鬈j 掰链怒密兹辩决英阂蘧懿方法也不癸警楚繇足耱大溺夺暑靛说法帮薅疆“套 限的可能说”。阻举术思想来说,“人类的官隧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间小异的境地 国胡逸蓉:读鬃漱溟悫生熬末秀文纯歉其雷学,转攘鑫敬鬻蜇宝容器毙叁由更垂簧( 土) ,蔻束,对事 出敝社1 9 9 9 年叛,第3 8 0 贾。 胡避著: 读粱澈漂先生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转摘自欧阳哲生容器比自由更重要( 上) ,北京t 时事 出版牡,1 9 9 9 年版,第3 7 5 页。 胡适箸:读粱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赦其哲学) ,转摘自欧用哲生容慰比自由更重要( 一匕) ,北京,时事 出凝被,1 9 钾年般,第3 7 3 页。 娲避萋:读鬃漱撰巍生熬弱i 秀文纯赦其哲学 ,转接鑫敬辍踅生窦嚣耽叁壹受重要( 上) ,嚣豪,鞋事 出敝社。1 9 9 9 年敝,第3 7 3 页。 8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二、胡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见解 时势,便会产生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地不同, 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正是因为人类的“官能心理”、“生 理构造”、“境地时势”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方法都是大同小异,适应环境而产生 的文化及其哲学便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胡适就是以这种观点来看中西文化关系的。 在胡适看来,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根本上只是其环境与时间方面的差异,亦即 不过是因其“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时势”而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差别他说:“欧 洲文化今日的特色,科学与德谟克拉西,事事都可用历史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只可以 说欧洲民族在这三百年中,受了环境的逼迫,赶上了几步,在征服环境的方面的成绩 比较其余各民族确是大的多多”。;而这期间中国与印度由于没有与欧洲相似环境的 逼迫与鞭策,所以在科学文化方面落后于欧洲了。然而,“我们拿历史眼光去观察文 化,只看见各种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 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 换言之,中国、印度、西方所 经历的文化发展途径是“大同的”,都是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进化着,只是“因环 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 要之,胡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看法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非是文化发 展路向之不同,而只是其发展速度的不同这是一种时代性的差异。这也就是说, 其区别本质上不是中外之别,而是古今之别中国文化是古代文化,西方文化是近 代文化。 胡遗著:中国哲学史犬纲导言,转摘自刘梦溪圭犏 中国现代学术经熟胡适卷嚣家虚,河北教育出 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5 页。 胡髓著:读巢漱瀑先生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转摘自欧阳哲生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t ) ,北京时事 出版戡,1 9 9 9 年版,第3 8 3 页。 赣遗萋:凌鬟澈撰毙生熬末嚣文毙凝其哲学,。转攘巍敬鬻哲生 容器魄自蠹垂重要( 土) ,袭豪,瓣事 出敷 主,1 9 9 9 年叛,第3 8 3 页。 9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三,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上述看法,胡适指出:“西洋近代文明的总成绩形成的西 洋近代文化,即它的生活的方式与思维的方式无疑是远远胜过东方文明影响与笼罩下 的中国固有文化,即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只能 是热情赞赏,急切引入,见贤思齐,迎头赶上。”。 既然中国文化有必要“迎头赶上”西方文化,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这种两种不 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怎样对它们加以会通而达致其融合的问题。要处理好这 个问题其前提是必须对这两种文化做出适当的评估。 ( 一) 对中西文化的评估 1 、对被视作西方近代文化之精髓的科学与民主的理解 在胡适心目中,西方近代文化是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的,中国的出路 唯在学习西方。“中国必须充分接受现代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民主”。胡适认 为,“科学”与“民主”乃是西方文化的两大特色,尤其“科学”是西方文化的“第 一特色” ,他强调“中国、印度并其他东方各国,也必因着科学与机械,变成 为新文化国家”回;建设这种“新文化”,从本质上说来便是“要德先生和赛先生 来主宰一切”。 在胡适看来,疆方的近代物质文明源予嚣方人强深蒂阉的“利用躁生”观念,在 这耱斑念支配下,德们把追袋物质享受、获褥幸福俸茺入警蟊懿,视贫努为罪恶,蘸 致力于财富开发,奖励生产,由此产生了熟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其物质文明之所以能 剖遗成功,则与篡糟享孛文化的特质密切辐关。其精神文化熬首要特征就谯予崇尚科学, 萃萼学使人类褥娃发现真理,征服环境,开辟蠢无数薪世界。当“五霞”前后声称“秣 学破产”、“科学不能解决人生、社会的问题”的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传到中国,并成 麓翳萋:辐适替逾,耗京,太民文学出旅挂。1 9 9 7 举旋,第5 5 4 页。 圆刈照桥著:r 全盘馘纯”、“充分世界他”与“现代化”胡适“全盘鞲化”之真义,兰煳,甘肃社会辩 学,2 0 0 0 年第2 期,第3 9 页。 胡适著:我们对予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摘自欧用哲生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上) ,北京。时事出版社 1 9 9 9 年版第4 2 5 贸 剃踅辨簧:r 垒螽嚣纯”,“充分越器纯”与“现代纯”龌逶“垒蠡藕纯”之真史,兰鲻,嚣塞桂会科 学。2 0 0 0 年纂2 期,第3 9 页。 1 0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三、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为守旧派维护传统文化的口实的时候胡适方对西方的科学抱有坚定的信念,他提倡 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建立人生观,更力主使中国文化转变成为一种科学的文化。 针对“玄学”派的反科学论调,胡适强调欧洲的科学已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 玄学鬼来攻击了。他说,某几个平素饱享科学的滋味的哲学家,偶尔对科学发几句牢 骚话,这不过如富贵人家吃厌了大鱼大肉而常想尝尝咸菜豆腐的风味一般,对科学构 成不了多大危险;那光芒万丈的科学决非是几个玄学鬼所能憾动得了的。在中国,人 们还远没有享受到科学的赐福,那里谈得到什么科学带来的“灾难”呢! 胡适推崇的科学,不是师夷制夷的长技,洋务派的坚船利炮,声光电化,而是作 为现代工业文明精髓的理性精神,科学态度。在他看来,科学的核心在于其精神,而 科学精神的要旨,首先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这种科学精神严格的不信任 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一“不相关的事实不算证据,不可靠的事实不算证据, 间接传闻的事实不算证据,个人的意见不算证据”罾;它要将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观 念放在理性的审判台上,接受事实和证据的审判,以决定其弃取;它要排除一切得不 到可靠事实证明的传统偏见,无知妄说,主观臆想。同时科学精神还在于倡导创造性 的思维,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真理。他认为,创造、怀疑是科学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他继承了其老师杜威的实验主义精粹,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 胡适认为,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假设,二 是实验”。“大胆的假设是指的科学的发展,理论产生的过程。小心的求证是指 的科学的证明和理论的检验过程。假设之所以要大胆,是说思想要解放,要自由,敢 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主体的直觉、想象、猜测的作用,只有这样,思维才 能超越,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但这种大胆也还是有限制的,假说也不是 凭空可阻提出的。这种假说必须随时根据新的证据补充修整,甚至抛弃,寻找更好 的假说。”。 胡适的科学观念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谈了一辈子的科学,却 仅限于谈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始终也没有致力于将科学落实和应 胡适著:五十年来世界之哲学,转载自侯宗肇著胡适对科学的推崇,江门市。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1 9 9 9 年第l 期,第6 页 胡适著: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转载白侯宗肇著胡适对科学的推崇江门市,五邑犬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1 9 9 9 年第1 期,第6 页。 侯宗肇著:胡适对科学的推崇,江门市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l 期,第7 页。 1 l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三、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用到工业中去,殊不知,离开了科学技术一生产的平台,科学精神就只能是一个幽 灵。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胡适始终认为科学发展,必须先在意识形态上下 工夫。而意识形态上的改变似乎是可以凭空发生的,是可以抽离整个社会环境与 历史背景而任人移植的。胡适从来不谈生产方式或经济结构的改变。我们虽 无意把生产方式的改变视为一切社会变革的前提,但完全不提出这一点而希望有 意识形态上的变革,这也难免落空”。 至于民主,胡适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民主的生活方式,于 言万语,归根只有句话,就是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人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发展的生 活方式。”。他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它是一种保证个人可以自由发展的社 会制度。“一切保障人权保障自由的制度,根本上都只是要使得那种承认个人的价 值的生活方式有实现的可能。”。在胡适看来,一个能使个人的价值可能得到承认的民 主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是在于生活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的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应有的 尊重。他说:“民主的生活方式,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好像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 他的最精彩的一点是多数不灭煞少数,不敢不尊重少数,更不敢压迫少数,毁灭 少数。”回因此,在他看来,如果以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所谓的“公论”对少数人 的思想、生活方式横加压制、视为异端,那是违背了民主精神的,是与民主格格 不入的。 既然民主被胡适理解为是一种保证个人可以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其民主精神的 实质当然可以合理地理解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在胡适的观念里具有权利和责任双 重意义,他说:“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不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 人对于自己所有行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制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因此,他 所谓个人的自由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独立的人格”的培养。他易h 生主义一文 中讲到,“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个“器” 就是指独立的人格;“铸造成器”就是指养成独立的人格。致力于独立人格的修养, 周质平著: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2 6 页。 胡适著: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 9 9 1 年版,第1 3 1 页a 胡适著:胡适自传,台肥,黄山书社,1 9 9 1 年版第1 3 2 史 周质平著: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3 2 页 镣希军著:论胡适的民主思想。安庆,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6 年第2 期,第6 5 页 胡适著:易卜生主义,转引自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 第一集)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第2 4 页。 12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三、胡适的中西文化会通观 这在个人是“为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主义为民主的“基本概念”、“基本精神”: 它是一种个人主义行为。胡适称这种个人 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民主”与“个人 主义”等而视之。但是,胡适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又并不是寻常所理解的以达成 个人目的或独善其身为最高理想的个人主义,而是以整个社会的改进为最终目的的, 它是要求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一个人有益于社 会时,他便是“成器”了,就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了。所以,胡适是坚决 反对那种主张避世而隐逸山林的个人主义的,他强调“个人对于自己所有行为都负责 任”,其实就是要求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起责任。他认为,一个有着自由选择权的人而 能对自己所有行为都负责任,这是作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有的起码素质。 胡适指出:“民主的生活方式,就个人而言,是独立的,是有个人自由的;但就整体 而言,是参与的,是有一个共同理想的。独立而不参与固然无法达到这个理想;参与 而不独立,也会失掉个人的价值。在民主的生活方式中,中国人最需要的是参与而不 党同,独立而不避世的精神。”所以,当他说“民主的生活方式根本上是一种个人主 义的生活方式”时,他所谓的个人主义,其精神实质就是“独立自主,参与奋斗”。 胡适还认为,“民主只是一个过程”,民主永远不会有完全实现的一天。无论现在的社 会如何民主,人总是会盼望着一个更民主的将来。我们必须不断地在独立和参与之间 努力奋斗,才能一天一天地将我们的生活方式接近民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项目工程完工后设备验收方案
- 混凝土浇筑工艺优化与工效提升方案
- 智算中心分布式存储系统方案
- 施工人员工伤保险与赔偿管理方案
- 水的三态课件
- 医药组织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一47课件
- 水电气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主情造意41主景塑造手法49课件
- 2025版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第四章:跨境电商合同履行风险防范协议
- 2025年中国美甲贴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mcn公司管理制度
- 儿童腹痛的课件
- 会计常用的130个函数公式
- 国家保安员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校招项目管理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微功率模块电源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肩关节解剖学》课件
- 垫资过桥合同协议
- 2024储能参与电力市场
- 医院各部门应急预案与流程图全集(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