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究生:罗亮星指导教师:万光治黄尚军 摘要丧葬仪式与音乐文化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内涵极其复杂。本 文在实地考察川东北平昌县驷马镇革新村等地汉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的基础之 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丧葬仪式、音乐和仪式音乐文化三个角度,梳理、 总结了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的程式、行为;系统分析了其音乐的本体形态;探 究了丧葬仪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本论文由川l 东北汉族丧葬仪式程式考察、仪式音乐本体分析及丧葬仪式音 乐文化理论探究等部分构成。今川东北丧葬仪式包括:葬前礼仪、葬礼、葬后 礼仪三大部分共计3 9 个主要仪式。仪式音乐主要分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两大部 分。唱腔可分“哭唱式”、“吟唱式”两大类;器乐有【凤点头】、【文朝】、【武 朝】、【亮子】、【过场】、【双凤】、【新锦子】、【三环】、【下河东】、【野猫过桥】 等曲牌。 论文通过对川l 东北汉族丧葬仪式、音乐谱例、文化文本的研究及田野个案 的分析,作者发现今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固定化、程式 化、民俗化的进行模式。其中,丧葬仪式歌谣与道场法事是该地区丧葬仪式中 最具民族特色,最全面、完整的特征因子,充分展示出了这一地区汉族的民风 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思想、审美观及价值观。 关键词: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丧葬音乐音乐文化 a s t u d yo nf u n e r a lr i t e sa n dm u s i cc u l t u r ei n n o r t h e a s t e r ns i c h u a n m a j o r :c h i n e s em i n o r i t y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r y c a n d i d a t e :l u ol i a n g x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w a ng u a n g z h ih u a n gs h a n 自u n a b s t r a c t :f u n e r a lr i t e sa n dm u s i cc u l t u r ei n v o l v eav e r yb r o a ds c o p ea n dh a v e e x t r e m e l yc o m p l e xc o n n o t a t i o n s b a s e d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f r o mf i e l do f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f u n e r a lr i t e sa n dm u s i c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s u c ha s p i n g c h a n gc o u n t ys i m at o w ng e x i nv i l l a g e ,t h i st h e s i s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r o c e s sa n d b e h a v i o ro ft h ef u n e r a lr i t e s b y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er e l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a n dr e f e r e n c e s , w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t h en o u m e n o nf o r mo ff u n e r a l m u s i ca n di t sc u l t u r a l m e a n i n g si nt h ev i e wo ft h ef u n e r a lr i t e s ,t h em u s i ca n dt h em u s i cc u l t u r eo f c e r e m o n i e s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n so ft h e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f u n e r a l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f u n e r a lr i t u a l ,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i t u a lm u s i co n t o l o g ya n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c u l t u r et h e o r yo f f u n e r a lr i t u a lm u s i c a tp r e s e n t ,t h ef u n e r a lr i t e s 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i n c l u d e sp r e f u n e r a lr i t e s ,f u n e r a la n da f t e r f u n e r a lr i t e s ,a n dt o t a l l v3 9 m a i nc e r e m o n i e s t h er i t u a lm u s i cm a i n l yc o n s i s t so ft h ev o c a lm u s i ca n dt h e i n s t r u m e n t a lm u s i c a r i ac a nd i v i d ei n t oc r ys i n g i n gs t y l e ,s i n g i n gs t y l ea n dt a l k i n g s t y l e t h en a m eo ft u n eo ft h ei n s t r u m e n t a lm u s i ci n c l u d e s f e n gd i a n t o u , w e n _ c h a o , w u - c h a o ,l i a n g z i ,g u o - c h a n g , s h u a n g f e n g ,x i n g i n z i , y e m a o - g u o - q i a o ,x i a - h e d o n g ,s a n h u a n ,e t c b ys t u d y i n g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f u n e r a lr i t e sm u s i ca n di t st e x t , a n da n a l v z i n gt h ec a s e sf r o mt h e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f i n d st h a ti ts t i l lr e t a i n sa c o m p l e t es e to fi m m o b i l i z e d ,s t y l i z e d ,a n df o l k l o r i cp r o c e d u r eo ft h eh a nn a t i o n a 一 2 l i t yf u n e r a lr i t e s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a m o n gt h e m ,t h ef u n e r a l r i t u a lm u s i ca n dd a o c h a n gc e r e m o n i e sa r et h em o s t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 m -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i n t e g r a t e dp a r t so f t h ef u n e r a lr i t e si nt h a ta r e a a l s ot h e yh a v ef u l l y 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f o l kc u s t o m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h i s t o r i c a li d e o l o g y , a e s t h e t i ca n d s o c i a lv a l u e so f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a s t e r n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f u n e r a lc e r e m o n y ; f u n e r a lm u s i c ;m u s i cc u l t u r e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互塑造董尚芏 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答字嗍:1 年 节乞墨 | f 月 7r 新虢撇青氅 签字日期:如7 年j - - 月彦日 王昌县驷马镇革新村李自兰 罗毛星援于2 0 0 8 年 王昌县驷马镇革新村“参是 罗茕星瑗于2 0 0 8 卑 平昌县驷马镇革新村”大开五方”仪式 罗竞明摄于2 0 0 8 年 ,荛星摄于2 0 0 8 年 暖厦 丧葬法器罗芜星撮于2 0 0 8 年 万源柳黄乡张建成陵寝坊黄尚军摄影 巴中化成家家碥陵覆坊黄尚军摄影 万源柳黄;张建成陵寝坊( 局部) 传统戏剧“滴血成珠”罗尧星摄影 绪论 第一节本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丧葬仪式是音乐文化的载体和呈现,音乐文化是丧葬仪式的基底和内涵。 丧葬仪式与音乐文化同生共存,互为表罩。 川东北地区的土族和各历史时期来自秦、楚、赣、闽、粤、湖广、河南、 江西、黔州等地的移民经长期交往,融合成今川东北汉族,其民风民俗具有鲜 明的个性特征。其中,尤以丧葬仪式与音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深入 探究。 一、丧葬文化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中华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有徐吉军中国 丧葬史、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 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万建中中国历代葬礼、李玉洁先秦丧葬制 度研究、王计生视死如归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等。这类著作着眼于整 个中华民族、着眼于整个人类历史,对丧葬的起源与发展、葬法、葬式、葬器、 仪式及丧葬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进行研究。上述著作对中华民族丧葬习俗 传承,对中华数千年丧葬仪式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疑为本课题 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和观点。不足的是,这些著作缺乏对个别民族、 地区及个案研究的深度,其研究角度也较为单一,尤其未能将丧葬音乐与丧葬 文化相结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除此之外,民、清时期,川东北各地编撰的地方志,也有大量较真实、详 细的丧葬民俗资料。上述著作与方志,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可借 鉴的观点。 就笔者目前可见,以四川葬俗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仅有霍巍、黄伟四川丧 葬文化,该书从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四川丧葬文化的内涵、社会 功能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色作了论述,基本上理清了整个四j i i 丧葬文化的 发展脉络,属于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四川丧葬文化进行研究较全面的著作。 二、音乐文化研究 对于川东北、巴蜀乃至全国的音乐考察研究,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末就已 经开始。当时的音乐考察研究。多与其他综合性研究相混同,少有独立成果发 表。2 0 世纪8 0 年代,由中宣部、文化部牵头收集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 集成 之一的民间歌谣集成收集范围广泛,取得显著成绩。其后近3 0 年 问,有关音乐文化的研究更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到目前为止,有关丧葬仪式与丧葬音乐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研究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的专著、硕博论文。专著如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 式音乐研究( 西南卷、华南卷、华东卷) 留,主要从仪式音乐研究的理念与方 法、各地区仪式音乐的专题综述、个案研究三方面,研究民间仪式音乐。其研 究理念、方法以及广度、深度都毋庸置疑,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族丧葬仪式音 乐文化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硕博论文如赵凌松木塘丧葬仪式音乐考述( 湖 南师范大学) 、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 中国艺 术研究院) 、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 湘潭大学) 、f f i 耀农陕北礼俗 音乐的调查与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等。上述论文对个别地区、民族民间仪 式音乐作了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田野调查 方法及宝贵的田野调查资料。 另一类是j i i 东北各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资料集。它们 比较真实、客观地表现了当地音乐文化的特色,从而为传承当地的民间音乐而 保留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如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川i 东北各地为民间 音乐集成而收集整理的民歌集,其中,词、曲皆有者如大巴山地区白沙民 歌、万县地区民歌集成、绵阳市民歌选、剑阁县剑阁民间歌谣集、 南部县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南部卷、岳池县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岳池卷 等;有词无曲者如渠县渠县民间歌谣资料集、大巴山区巴山民俗歌谣选、 四川i 力县地区三峡民歌、仪陇县中国民间文学集仪陇卷、德阳市民 间歌谣、广汉市民间歌谣等。 但就总体而言,目前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的个案研究仍嫌不足,到目前为止, 尚无一篇有关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的个案调查及研究;川东北各地的民间音乐 集成,对此亦无系统、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尤其是就一地区汉民族丧葬的仪式、 音乐、文化作综合的研究,至今尚无一例。鉴此,本文拟就川东北丧葬仪式及 其音乐文化作个案的分析,以期为我日后於民间音乐中仪式音乐文化研究作一 有益的尝试。 2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民问歌谣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谚语、歇后语集成。 该著作中包含对部分地区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 一) 丧葬音乐文化研究属于仪式音乐文化研究的范畴,过去乃至今天, 学术界对仪式音乐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宗 教学领域,或集中对在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如谱例、形态、曲目、乐器等。本 文则从丧葬仪式、丧葬音乐和丧葬文化三个角度综合研究丧葬仪式音乐文化, 角度较为新颖。 ( 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国民间的许 多传统音乐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有的正慢慢消失,有的因市场经济和大众 传媒的影响,而逐渐蜕变为其它艺术形式。本文或为唤起国民对中国传统民间 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三) 在汉民族的信仰体系中,丧葬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民间音乐无法取代的。但就目前掌握 的资料看,对于汉族的丧葬音乐,至今少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故本文对此 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 ( 一) 通过对川东北丧葬音乐文化的研究,进一步理解丧葬仪式及其音乐 的文化内涵、特征和社会功能,进一步认识川东北汉民族的精神信仰、行为方 式、民风民俗,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四川古代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史、社会意识 形态的认识。 ( 二) 通过对平昌县驷马镇革新村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丧葬仪式的f f l 野考 察、个案分析,理清川东北汉族丧葬仪式固定化、程式化、民俗化的进行模式, 探索丧葬文化与丧葬仪式音乐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以历史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各时期丧葬仪式文化、丧葬 音乐研究成果和川东北各地区的民族志、民俗志等方面的资料,广泛运用民族 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音乐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3 第三节本文研究、写作的几点说明 一、对“四川方志 的说明 本文所说的“四川”,指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四川i 的所有区域,非仅属现今 四川的各行政区域。故本文所研究的方志,既包括现在仍隶属于四川行政区划 的各地方志,也包括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四川的各地方志。如民国十六年重修的 丰都县志、民国十七年的长寿县志、同治六年的巴县志,尽管今三县 属重庆市管辖,但民、清时曾属四川,故也在本文研究之列。 二、本文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除引自四川方志、族谱和相关著作外,各仪式的具体程式、 内容,歌谣及锣鼓音乐的谱例均属笔者实地f 只野调查所得。在此,笔者要向导 师力光治先生,文学院黄尚军先生致以特别的感谢,正是由于二位先生无私提 供了大量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精心指导,才有本文的最终出炉。同时感 谢那些被采访者,是他们倾力相助,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第一章丧葬仪式 第一节川东北概况 一、地理范围 这里所说的川i 东北,指重庆直辖前原四川东部与北部的广大区域。其西 接青藏高原东南部、成都平原东部,北缘大巴山与陕甘交界,东边有巫山、七 曜山与湘鄂西部山脉相联,南面与湖南、贵州交界的褶皱山地为主干。如下图 所示: 具体说来,川东地区包括重庆。、万县。、涪陵和黔江四地市确,以重庆为 依托。该区低山多,水能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煤炭、天然气产地,烟、苎麻、 柑橘及乌柏、生漆、五倍子等产量甚丰。支柱工业有机械、治余、化工、食品、 纺织、能源和皮革等。 本文“川i 东北”的地理范陶岔今叫,i i 省和重庆市部分地区。 重庆市包括瑜中区、人拔u 恒、江北区、沙坪坝噬、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 桥区、喻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匹、台i i 区、永j i l 区、南i t 区。 万县地区包括粱、r 县、开县、“阳县、奉节县、出山县、忠县、城u 县。 涪陵地区包括武降县、坫江县、l t 都县、以柱县、南j i l 市( 县级市) 。 黔江地区包括石柱县、彭水县、秀山县、西m 县。 e 川北地区包括南充、广元、遂宁、达州、巴中和广安六地 、市。该 区以丘陵和低山为主,水源条件较好,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耕地多为旱地,是 四川最大的棉花、蚕桑、苎桑产区和粮食、甘橘产区,是四川最大的丝绸产区 和棉纺织工业基地。交通便利,有襄渝、达成和广乐3 条铁路,南充、达川等 机场。 从区域地理来看,川东北又可分盆地内部和盆地边部两大区域。盆地内部 包括川北浅丘区和川东山地区两部分,盆地边部指川北大巴山区。 二、人口来源 人口迁移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社会历史文化变化的产物。川东 北地区的人口迁徙和民俗关系十分密切。以下是川东北各地县志、族谱对移民 迁徙情况的记载。 ( 一) 川东北县志对移民迁徙情况的记载 县( 州) 志名修志年代内容 州白明季十著无儿。遗风旧俗弗可得而详 巴州志风俗道光十三年已。国朝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 民,著籍插i i ,各冈其故俗以为俗,不必尽同。 道光二十三年重庆府志氏族共列姓氏4 5 家( 包括同姓及改姓者) ,明确指出为外地迁入的就有 道光 2 0 家,约占4 4 4 。而湖“迁入的有9 家( 其中麻城 重庆府忠氏族有4 家) ,占迁入总数的4 5 ;江两迁入的有6 家, 二十三年 占3 0 。如“刘氏”条f : 其先本湖j l 兴国人,六世名珉一者,元末迁蜀, b 居巴县。衣服不随时变,里人称为“人袖刘氏”。 光绪黔江县乡十忠士族“本境火姓”共 列姓氏9 家,明确指出为十著的有3 家,而外地迁 入的就有6 家,约i 总数的6 6 7 。 黔江县乡土 光绪如:陶姓,明洪武时,由江西抚州府金溪县迁 志士族 四川人足县。嘉靖时迁本邑。自国初至今( 清) ,传十 三世,散居金溪、白鹤、黑溪,共千余家焉。 田姓,明洪武戊中年,田t :夔由黔州入川,居 6 南充市包括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两充县。 广元市包括利州区、,c 坝区、朝天区、旰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 遂宁市包括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 达州市包括通j i i 区、万源市、达县、宣汉县、开江县、人竹县、渠县。 巴中市包括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尸i 县。 广安市包括广安区、华答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 县( 州) 志名修志年代内容 四阿 上际里。越三世,田应洪移居本境白土乡,旋 分住丁大木乡。传十五世,共白| 余家。 万姓,按:万祖福,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举人。 明成化时,宦游蜀,任璧山县知县( 后) 被害。其 子高德匿迹黔江金溪乡,至康熙年间,分住正谊乡, 传十六世,共三百余家。 黄姓,按:黄上千,明万历十七年由湖入川, 住西刚人江累。越四年,迁邑之正阳乡。国初遂分 住石会、棚山各地。凡十二世,共百余家。 陈姓,明崇祯时,陈国聪由江两临江府清江县 迁入曲阳州,苦土司徭役,复迁本境白土乡。 庞姓,按:庞海郎,湖j “黄州府麻城孝感村人。 唐贞观时任武吕提督,( 后i - 居) 邑之泡水乡庞家 沟也。 + 。筹右聋摊塞舛、向擗家 光绪末年江北厅乡十j 基士族共列出姓氏 江北厅乡土 光绪末年3 l 家,明确指出为外地迁入的2 8 家,约占9 0 ; 忠士族 十著只有3 家,约占1 0 。 元末明初之际,邑地荒废。间有白楚迁入者, 插占为业。清初招鼹,米者日众。人约楚、赣 巴中县志民籍民国七年米者十之六七,闽、粤来者十之_ 二三。明中叶入巴 者黑册,清代陆续入巴者红册,户口滋生,日益繁 衍。 ( 二) 重庆云阳县部分族谱所载移民迁徙情况表 族居地姓原籍始迁祖始迁时历世户口 散处 城厢徐土著 金季本 郑子真 宴 希元 韩侯官论洪武十九 陈 巫山 廷佐康熙 赖上杭伦信智康熙九桑坪甲 礼 闵江西宗赋乾隆七红师甲 左武吕添然乾隆七三+盐渠甲 奉:筲县 石 安乡 一岑 嘉庆七水磨甲 熊南昌源柏嘉庆 l 、 芦 福建 垒 道光 梅子甲、 本表含重庆云阳县1 8 个乡的大姓,共1 7 8 族,从中叮以窥见川东北地区士民迁徙之概况。表 中空白处为材料4 i 详,无法统计。 7 族居地姓原籍始迁祖始迁时历世 户口散处 云安镇袁孝纯 政和百余长鸿乡 陶黄州之富 康熙十 陶黄冈 应纲康熙十 柳巴陵再寅 康熙七百余水磨甲 裴武陵 止已乾隆八孙家甲 盐渠甲 胡k 沙正临乾隆 九五十孙安甲 曾岳州兴韩乾隆 八梅子甲 陈黄罔启乾隆 七 陈汀州世宽乾隆 八 陈高县元武 乾隆 二白、 林莆田 山 乾隆 九百余盐渠甲 t - g - - 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 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 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分归来,北方不 可以止些。 在这旱,屈原对四面八方的灾祸与恐怖作了惊心动魄、光怪陆离的描写, 呼唤楚怀王的灵魂不要到处飘游,快快回到楚国安息受餐。这与今丧葬仪式中 的招魂入棺以及垒坟前举行的招魂入墓仪式的目的有相似之处,都有愿死者的 灵魂安息之意。当然,古今招魂仪式不仅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仪式在整个丧葬 李玉洁: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0 1 页第1 0 2 页。 仪式中所处的顺序不一样。周时是死者落气后为死者举行的第一个仪式,今之 招魂入棺在发丧前举行,招魂入墓则在垒坟前举行。道光六年綦江县志风 俗丧礼:“升屋、招魂、含饭、大小敛、大小祥 我国的少数民族旧时也有招魂习俗。朝鲜族人一死就马上举行招魂仪式, 由死者的儿女拿着死者衣服,站在门前向远处高喊死者的名字,说:“某某( 或 称谓) ,把衣服拿去吧! ”连呼三声,然后把死者的名字写入家谱。拉裕族常请 巫师为死者招魂,把白纸剪成人形,系于竿上,点燃香烛,在死者遗体旁祈祷。 七、撒五谷 在一阵悲悲戚戚的锣鼓哀乐、唢呐声中,撒五谷仪式开始。亲友列于金坑 四周,主持仪式的法师手捧一个不大不小、四方四正,木板做成的装满“五谷 的升子,站在老屋的正前面。随着主祭法师的一声招呼,孝儿、孝媳、孙子 们按辈份长幼背对坟头跪下,敞开衣服,背着双手牵起衣服后襟作兜状,丧礼 主祭人站在高处向四方撒大米或五谷,称为“撒五谷 ,口念撒五谷歌。 一把五谷撒上天,子子孙孙做高官。 二把五谷撒下地,亡者有福气。 三撒桃园三结义,四撒四季发财。 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位高升。 七撒七星点斗,八撒八福寿吉。 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全家福。 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央戊己土,土能生白玉。 地内出黄金,斗大黄金印。 天开白玉堂,孝氏接斗接斗。子孙得长久。 五谷:稻谷、苄米、小麦、绿豆、大豆等五种粮食。 升子:小制梯形量器。 朱仕珍:巴山民俗歌谣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1 2 月版,第2 6 7 页。 5 5 5 6 川1 东北吉语: 撒五谷: 一撒天长地久;二撒荣华富贵; 三撒三元吉地;四撒四季发财; 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位高升; 七撒七星高照;八撒八福寿喜; 九撒九九发达;十撒十全十美; 五谷绵长,人丁发达,六畜兴旺。 谷撒东,儿孙升到凤凰宫; 个个高升把官坐,从享爵禄入朝中。 谷撒南,福如东海寿南山; 博丈悠悠名扬远,书香接递后人传。 谷撒西,高阁楼台盖琉璃; 鲁班玉印朝金爵,金榜题名第一先。 谷撒北,代代金银都不缺; 家有黄金千万两,儿孙个个皇门客。 谷撒中,此处就是焚王宫; 亡人一去离基所,子子孙孙入朝中。 谷撒上,日月能留照坟上; 照得松柏长不死,照得子孙个个强。 谷撒下,五谷粮食堆满仓; 六畜兴旺人丁发,孝家个个喜洋洋。 左撒青龙,右撒白虎; 前撒朱雀,后撒玄武。 五谷五方已撒完,叫你亡灵早升天。 亡人得发龙穴地,孝家清吉万万年。 当法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宣完吉语后,众孝子后退几步,将撤在后襟的五 谷杂粮倒进金坑,起身脱去头上的孝帕、臂上的青纱并放于棺木上,悲哀地站 在一边。儿媳、女j l 贝j j l s t 在棺木盖子上,哭得肝肠欲断,难舍难分,泪水混渗 入渐渐垒起的泥土。民国二十年宣汉县志礼俗志丧葬:“孝家群跪坟 前,面外而双手自握其后襟,道司立坟头,以升米分撒襟内,且作吉语,日撒 粮米。 五谷陪伴死者勤劳的一生,乃以撒五谷令其死后仍与五谷相伴,此 仪式兼有寄予祝愿与怀念之意。 此外,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回归泥土,此仪式又从一个侧面映证了民 间“入土为安 的观念。 八、垒坟 用泥土将老屋掩埋,在地面形成一个土堆,并用石头在土堆的正面砌一道 石墙,称“垒坟”,便于后人祭祀。民国二十年宣汉县志礼俗志丧葬: “柩既下圹,垒土,崇封。”有时还要举行“撒土 仪式,念伴山撒土歌: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今日撒土,大吉大昌。 土撒上,日月星辰照坟上。 土撇下,富贵荣华升明大。 自从今日撒土后, 今日撒土祈上苍, 垒坟时多说吉语,如掩土: 孝子孝眷财发够。 孝子孝眷保安康。 自古说起金沙土,代代儿孙斗量金。 福此土者,土不能浮在其上。 人无土不栽培,树无土无依靠。 唐僧昔日去取经,随带金沙土三升。 一升拿来座佛像,一升拿来掩丘坟。 见剑阁县姚家乡萧永古治丧用书术门行丧科仪。 5 7 5 8 土掩上,山山水水年年望。 土掩下,亡人在墓无惊怕。 土掩东,青龙踊跃喜重重, 东方得了金沙土,儿子儿孙入朝中。 土掩西,白虎呈祥与天齐, 西方得了金沙土,代代儿孙着紫衣。 土撒南,朱雀送福非等闲, 南方得了金沙土,荣华富贵万万年。 土撒北,万贯黄金从此得, 北方得了金沙土,代代都是皇门客。 土掩中间管五方,家中金银用斗量。 中央得了金沙土,代代儿孙保皇堂。 天上明朗,地下乐响。 孝家来跪地,富贵年年长。 掩土原来都有因,金沙土地有根生。 唐僧西天去取经,随带金沙土三升。 一升拿来座佛像,一升拿来养凡人。 还有一升无用处,专门拿来掩丘坟。 金沙土掩前,儿孙文武双状元。 金沙土掩后,儿孙代代都高寿。 金沙土掩左,十个儿子九登科。 金沙土掩右,儿孙代代多文秀。 金沙土掩东,东方甲乙镇青龙。 青龙呼护千年纪,儿孙直到广寒宫。 金沙土掩南,攻读诗书对谁谈。 今后儿孙共文武,嫦娥捧出福禄衫。 金沙土掩西,西方回首白云梯。 今后儿孙共文武,细看平步上天梯。 金沙土掩北,后有来龙应一脉。 儿孙代代都发达,富贵荣华从此得。 金沙土掩中,中央本是戊己土。 今朝亡灵土掩后,儿孙起来列三公 稍富贵的家庭,会砌坟头石甚至立碑,碑的石料、形式都有讲究。民国二 十年宣汉县志礼俗志丧葬:“碑碣,以龙骨石为最佳,其形式有日令 牌碑者,有日茶盘碑者,有日雨淋碑者,有日状元帽者。” 九、烧灵物 将祭奠亡灵用的花圈、花车、花轿、马、伞等祭品焚于死者墓前,称“烧 灵物”。也可在亡人首七时烧。民国二十一年力源县志丧礼:“告散之同, 则焚纸钱、金银、衣鞋、笼箱,更有制轿马、旗旌,以为送亡之具。”行此仪式 时法师封吉语,烧灵房: 太阳落坡斜阳阳, 上头扎的天花板, 扎个美女来煮饭, 阳人扎你图好看, 弯弯拐,拐拐弯, 一把火,把你点, 亡魂随烟齐上天, 高师扎的好灵房。 下头扎的福寿堂。 扎个童子来站岗。 孝士用你表哀伤。 弯弯拐拐送上山。 一股青烟冒上天。 保佑孝士全家安。 伴着锣鼓声、鞭炮声、哭声,伴着缕缕青烟,伴着对亡灵的祝福、思念, 葬礼结束。 第四节葬后礼仪 今川东北葬后礼仪较简单,主要包括:清宅、安神谢土、烧七、烧百期和 烧周年等仪式。 一、清宅 葬礼后,阴阳先生会焚香行礼、口念咒语,驱除丧家房前屋后阴气亡魂、 游魂野鬼,称“清宅”。因为迷信者认为丧礼期间,游魂野鬼会趁机进入家门, 5 9 如不及时处理,让其享受家人的祭拜,可能会给丧家带来负面影响,使丧家人、 畜不得安宁。所以葬礼后需行此仪式。仪式中,一人提公鸡在前,法师用桃柳 条作扫,柏枝和净水作撒。念“封门咒语: 又念: 6 0 阿罗阿罗,隔断山河。 吾今遣你,百鬼消魔。 开天门,闭地户。 留人行,塞鬼路。 穿鬼心,破鬼肚。 施主门前画条岩, 诸神百鬼不敢来。 施主门前画条河, 诸神百鬼不敢过。 若有一人强过来, 睁起眼睛跳黄河。 人来有路,鬼来无门。 普庵到来,铁板压住。 亡人生于年月时, 死于x 年月时。 天煞出,出! 地煞出,出! 年煞出,出! 月煞出,出! 日煞出,出! 时煞出,出! 雌雄鬼煞出,出! 斗架丧车, 随机和布, 桃柳带走。 接着,法师宣一声“出 ,旁众应“出,并在门窗上贴佛卦封条,意味着 阴气亡魂、游魂野鬼就此均被清除。 二、安神谢土 葬礼后,法师须在神龛前行“安神谢土 仪式,因葬礼期间,惊动了上、 中、下三界神灵,葬礼后,需请诸神归位,各司其职。民国二十年宣汉县志礼 俗志丧葬:“皆恐鸠工动众时,惊犯九幽也。”另外,丧家还须携酒食、 香烛纸钱到坟前祭拜土地神,因为亡人入土,惊动了他,恳请其能收留、照顾 亡人。其可念祀后土文: 惟神职司坤地,德配乾天。 悠久成物,博厚无边。 兹因xx ,父( 母) 黄泉。 安葬于此,x 向x 山。 营建幽宅,马窜牛眠。 爰备牲酌,于焉告虔。 乞神拥护,俾亲安然。 而昌而炽,亿万斯年。 此俗在川东北地区沿袭至今。 三、烧七 烧七又称“做七 、“斋七 。从死者死那天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个忌同, 共七七四十九天。第一个七天叫“首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四十九天, 叫“末七”、“满七”或“毕七 。此俗古传今言,川东北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县志名修志年代 内容 七日满,口“烧七”。二、三、 綦江县:占风俗丧礼道光六年 七,则亲友醵金,以助赙。 七日一火奠,名日“烧七”, 苍溪县志丧礼民国十七年至“七七”,大会亲友,设奠, 名日“毕七”。 长寿县志人事部丧礼民国十七年烧七、闭七、百期、除服, 见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 七:平吕官话方言读为 t s 1 2 1 。 6 1 县志名修志年代内容 七月半、阴寿、忌日等,皆须烧 包,或延僧念佛,做道场。 延僧道诵经,每值七日,名 涪陵县续修涪州忐风- i - j 占民国十七年 “荐七”。 白死日起,每七日必封袱焚 宣汉县志礼俗志丧葬民国二十年 化,日“烧七”。 自亡人告终之日计,每七日 万源县志丧礼民国二十一年烧纸一次,“七七”日止,“百 期”亦然。 白死日,后每七日化纸一 达县j 占礼俗门丧礼民国二十二年次,日“烧七”,至“七七”日 止。 迷信的人认为亡灵每七日过一道关口,为了顺利超度,故生者届日需为死 者烧纸钱,摆设酒宴。若死者初一、十一或二十一死,则死后第七r 分别为初 七、十七或二十七,因死者死后的第一个七日撞“七”这个数,故谓之“撞头 七”。若真撞头七,会被认为生前罪孽深重,更要多替他念经拜忏,以期超度。 若撞“五七”最好,因为死者每七天走一殿,“五七正是走到第五殿阎罗王包 文正处,他是心肠最善的人,可替死者减轻罪刑。“五七 这一天,死者由出 嫁的女儿供饭。若一次七都不撞,死者即无罪,但子孙运气不好。若“撞暗 七 ,则子孙虽发达得迟,但必昌达。 四、烧百期 烧百期又称“百日祭”,是死者死后第一百天举行的祭祀仪式。 此俗古传今沿,川东北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县志名修志年代内容 綦江县忠风俗丧礼道光人年 十十毕,右百朝、周年,卒_ :载。 每日荐馔,焚楮。七日一人 苍溪县志丧礼民国十七年奠,名口“烧七”。至百日, 名口“百期”。 宣汉县j 基礼俗j 基丧葬民国二十年百日内,女不整容,男不剃 6 2 民问俗传包青天睡阴| ;丌枕,同管阳柬夜管阴。 撞( 五) 七:若死者去世的第3 5 天。不遇农历的初七、t 七、二十七,那么,死者女儿、女 婿n i 该天刚亮时,要带上一条高板凳和一碗红汤圆前来丧家,用板凳撞开院门。今成都新都区 等地仍流行此俗。 暗七:“七”的倍数所在的那一天,即每月的十四、二十一、- 二。f + 八。另有“明七”的说法, 即每月的初七、卜七、二f 七。 县志名修志年代内容 头,日“蓄百期”,亦封袱焚化, 日“烧百期”。 自亡人告终之日计,每七日 万源县志丧i l l民国二十一年 烧纸一次,“七七”日止,“百 期”亦然。 达县忠礼俗门丧礼民国二十二年百日烧纸,口“烧白期” 今川东北地区“百期”之“百”,有时同“白”,有丧事结束之意,孝众可 理发、结婚生子。 五、烧周年 周年特指死亡满一年的r 子。明田艺蘅留青r 札周岁周年:“今小儿 生日周岁,死者日周年,吉凶之称,未尝混也周年即瞢年, 唐明睾讳隆基,故改为周年。 死后满十二月要“烧周年”,二十四月叫“二 周年”,三十六月叫“三周年”。道光六年綦江县志风俗丧礼:“七七毕, 有百期、周年,至三载。 民国二十年宣汉县志礼俗志丧葬:“每年忌同 前后,必如前超荐,曰烧周年,以三年为限。头周年日小祥,二周年日 大祥,三周年日吉祥”。 给死者烧七、烧百期、周年的目的,是拯救阴间 的亲人,因为去阴曹地府报到,需要路费和礼品,烧祭就是给亲人提供足够的 “经费”,以供阴间一路开销。除此之外,过年过节,家中有事时都需上坟祭奠。 许多少数民族在死者墓葬后也要举行墓祭,如广东连南瑶族死者埋葬后三 天内,每天早上都要到坟头送饭,陈放食品供死者享用。云南金平、元阳苗族 安葬死者三天内,每天早上要给死者送水、饭、酒,晚上则要去坟前送火把, 供死者照明。贵州从江县加勉寨苗族死者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去坟前“送早饭”, 并点一堆柴火作为送给死者的火种。西藏米林县珞巴族死者埋葬后一周年,家 中要宰两头牛,离家的子女,也要各赶一头牛回家宰杀宴请全村老幼,并将牛 角送到死者墓上放置。云南金平县翁当乡和澜沧县糯福寨的拉裕族成年死者埋 葬后,头三年内每逢周年家人都须去墓前祭祀一次。 至此,整个丧葬仪式全部结束。 见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丧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 9 9 1 出版,第3 4 页第3 5 页。 6 3 第五节巴蜀各地丧葬仪式比较 据笔者对川东北地区的平昌、巴中、通江、广元、营山、剑阁等县田野调 查、采访,发现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民族,仍保留着一整套完整且内涵丰富的丧 葬仪式。老人寿终正寝之后,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要举行或简单,或隆重 的丧葬仪式。现将清代至民国时期,川东北各地方志所载丧葬仪式同成都、南 溪、乐山等共6 6 个市、州、县地方志所载丧葬仪式列表比较。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巴蜀方志所载丧葬仪式 表一葬前仪式 仪式名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仪式名 县志名 油漆新成都收脚迹新成都推帐子合江南溪 华阳江津 烧老包彭山 合江 烧( 倒) 头纸宣汉 南溪 送终宣汉新成都烧老纸南溪长j 。 烧落气纸新成都 烧老袱 江津 彭山 烧铺草南溪烧火烟包南溪烧更香 云阳 沐浴洗澡 合江 南溪 烧更纸合川南溪出煞南溪马边新成都 净身盥洗 宣汉 合江邻水 荣昌宣汉 入敛北川泸山 小敛两昌彭县 入棺装棺南溪 大敛泸县仁寿 人装宣汉 饭含合江 广安州 新成都 泸县 闭殓 搭孝堂南溪 摆亡饭合江 宣汉 出讣文 新成都 报丧 j “安州 请阴阳新成都 择期天全 出讣 5合川择日子新成都 出讣辞 下表所列各地方忐简称为:新成都、合江、南溪、江津、彭山、长宁、合川、云阳、邻水、荣 吕、北川i 、泸山( 芦山) 、两晶、彭县、仁寿、广安州( 今广安地区) 、泸县、天伞、青神、松 潘、华阳、彰明、武胜、黔江、永川、峨边、乐罕、铜梁、新宁( 今开江县) 、德阳、名山、 央江、汉源、江安、大宁( 今砸溪县) 、淹南、丰都、古宋、人足、永宁厅、綦江、蒲江、大 邑、马边、巴县、南江、万源、峨眉、岳池、丹棱、金堂、盐源、宣汉、炉霍屯、盐边厅、彭 水、新津、太平、乐山、纳溪、仪陇、苍溪、营山、筠连、叙永、江油。各志全称参见奉文参 考文献之方志日录。 下三表中仿宋体县、市、州名属川i 东北地理范围。 仪式名 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 发报单 看坟 泸县掩煞彭山发孝穿孝宣汉成都 邻水天全 成都青神 合川松潘合川i 成服挂望山钱破十峨边 合江华阳西吕 西昌 新成都 彰明潼南 作道场 武胜黔江江津 宣汉永川合江 朝祖乐至 做功课开七单 万源汉源宣汉荐先合江 南溪广安州 大宁盐源 合川云阳 宣汉北川 新成都 开路华阳古宋送经忏钱 招亡芦山广安州 开人路南溪泸县念散经 汉源 宣汉江津 炉霍屯合江 盐边厅 邻水黔江 超度 乐至铜梁题主 名山青神 超荐 北川新宁 点主 合川宣汉 宣汉汉源 接点主官泸县 穿神 华阳夹江 超亡汉源彭山 德i j i t ( 同治) 穿神点主 江津合江 新成都 送神 宣汉追荐万源 打绕棺 江津合江 闹丧江安新成都陪灵彭水陪宾新成都 綦江永川 彭县江津 守夜坐夜江津合江 献饭礼泸县开咽喉合江南溪 坐白夜坐所 云阳宣汉 k 宁彭山 彭水大宁 打围鼓 打丧鼓 合川云阳 歌螽斯 唱罔鼓 大宁江津 歌麟趾 宜汉题大宾新成都 宣汉黔江 唱孝歌 邻水夹江 新宁潼南 南溪仪陇 家祭家奠 江津丰都 家成服写铭旌读礼读祭泸县华阳 新成都合川 行三献礼江安古宋 新成都大足 永宁厅宣汉 6 5 仪式名 县志名 仪式名 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 名山合川 泸县汉源 青神合江 开孝泸县彭县 开吊綦江乐至 遣奠邻水夕奠邻水开奠彰明天全 举奠新宁蒲江 哭奠 名山 黔江 大邑北川 永j 。厅华阿1 新成都宣汉 坐白夜奠云阳 思亲宣汉开灵 合川i江津 开夜奠汉源泸县i 一:寿 绕灵西昌观亡新成都掩棺新成都 表二葬礼 仪式名 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 送礼送纸新成都宣汉客成服 新成都安葬酒泸县 送锣鼓广安州 亲宾吊奠赙邻水合川散孝散溥帛北川i永川开白奠汉源 宣汉綦江 巴县江津 吊孝潼南暖孝潼南开普孝 合江 南溪 散普孝 彭山合川i 汉源南江 万源 开山苍溪化路引k宁告白辞灵合川云阳 南溪 出丧出殡 大足合江 祭席 新成都发引邻水合川 发丧发柩宣汉南溪 发矧华阿1 新成都 出宅出死新宁合川 发阴丧彭山新成都 送丧送葬筠连广安州赛锣鼓宣汉撒粮米宣汉 送登山泸县彭水新成都 烧井宣汉下葬下榻云阳南溪浅露宣汉 拗方子新成都浅殡黔江 大宁峨眉 寄丧新! j 。深葬宣汉乘凶( 葬) 岳池黔江 丹棱金堂 安坟 宣 汉修山修坟宣汉同灵人j 2 封山芦山封山酒芦山烧灵彭水 表三葬后仪式 仪式名县志名仪式名县志名 仪式名县志名 宣汉营山青神 谢孝 华阳安神江津谢- t - _ ( 火)合川江津 还礼 新成都 新成都 彭山合江 新成都 送火合川宜汉 清宅合川设义壕 广安州 送火烟( 包)叙永江津 新成都合江 复 山 峨眉綦江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