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应对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应对 方式是当代心理学领域中涉及个体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 域。 本研究中笔者对应对方式的界定吸收了 lazarus,r.s.和 folkman,s(1984)的应对界 定的认知性、情境性、现实性和灵活性的成分的基础上,将应对方式定义为应对者 与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对者对待应激情境的态度倾向、情绪体验和行为作 为的系统反应。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应对方式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比较多,从实证 层面的调查与训练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研究从知、情、意三个层面着手研究提高 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重要途径,提高高一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压力应对力,服务于 学生适应和发展的两大主题。 本研究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 90 后生活背景为 特点的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应对方式量表对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 测试以筛选出成熟应对得分小于平均分,且不成熟应对得分大于平均分的群体,并 从中选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用应对方式量表、scl-90 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前后 测以检测实验效果。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准实验设计活动,以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高 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应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应对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为基础, 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心理辅导框架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本团体心理辅导以团 体内互动与自主体验相结合的形式,按照“团体建设自我认识 人际沟通压力 认知自我管理团体结束”的操作化结构阶段化进行,重点突出学会学习、学会 交往、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1)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求助 和自责水平;(2) 团体心理辅导能提搞高一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健康水平;(3) 运用本研究所设计的应对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是可行 的、有效的。 关键词:高一学生;对方式;团体心理辅导 ii abstract as an intermechanisms between stress and coping,coping is important to keep care function to body and mind health .coping style is one of important field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which concer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on the base of composition of cognitive,situational,reality and flexibility definited by lazarus,r.s.and folkman,s(1984),the definition of coping style is definited an interaction process of stress situation to treat stress situation,which means a system response including the attitude of the tendency,emotion and act in this study.many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coping styles still remains on 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 related factors,however it is rare to find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by group counseling training.therefo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ping styl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cognition,emotion and persistent,promoting their coping ability ,their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ing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about coping style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search object is high student in the background after 90.those who their test scores are less than average to mature coping style and more than average to not mature coping style are collected by coping style scale in grade 1 i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in taiyuan,who consist the member of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group counseling result is assessed with coping styles scale, scl-90 and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this study aims at the affect from group counseling on coping style for senior students ,through experimental group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 desigh. in this study the design of group counseling i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ping at home and abroa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oundation and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active.in this group counseling the organize form is a combination that 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act with group members ,and “group building-self understanding-interpersonal perception-press congnitive-self management -end of group” as the opration structure,which focus on learning,learn communication,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experiment,we found: (1) group counseling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senior students coping style in turning and remorse;(2) group counseling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enior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3)it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for seni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kills of coping styles with this training framework. key words: senior tudents; group counseling; coping style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 应对方式是当代心理学领域中涉及个体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的一个重 要研究领域。应对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保健作 用1。研究表明: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良好的应对方 式,心理损害度可以达到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2。 20世纪60年代,源于应激情境下的心理压力和心身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心理学 研究的热点。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强调认知评价的作用的基础 上提出了应对研究的情景取向和问题取向,开创了现代应对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 8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应对研究呈现一些新的变化3:把应 对分为对过去所经历的伤害或损失的应对和指向未来的应对;注重应对的社会特性; 强调积极情绪的体验;应对的干预研究。受西方心理学者的启发,近年来对应对方 式的研究引起国内学者的兴趣。研究内容涉及应对方式测量工具的编制、不同群体 的应对方式的差别的研究、各种应对方式的评价研究、应对方式的相关影响因素的 研究4。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高中生适应 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5。高中生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由于要面对来自 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且通常是相当迅速的变化,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 方面的压力,常被称为人生发展的“危机期” 、 “疾风怒涛”时期(g.a.hall,1904)。 高一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新的学业压力, 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资源顺利应对新情况对个体新环境下自信心的建立,自我效能 感的发展以及成就动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师要培 养其良好心理素质,首先应着力进行适应性素质的培养,尤其应强化对情绪适应和人 际关系适应的训练,从而引导学生沿着 “适应-发展-创新” 的素质发展路线稳妥前进6。 从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观点看,高中生心理结构中学习动机与策略、情绪状态、自我意 识、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等要素更为重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生活 态度反映着学生的人格倾向,学习、情绪和人际问题又是学生在校生活中的主要困惑,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2 应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高中时期是个体自我同一 性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探索,精力投入,兴趣发展的关键期。对自 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 的认识,有利于促进个体自我接纳,发展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身为 90 后的中学生,他们大部分成长于独生子女家 庭,一方面他们接受着来自父母等各方面提供的更多的物质和情感关爱,另一方面 又要承受来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学校的严格管理,社会的激烈竞争等的巨大压力。 他们在现实中适应,同时又受现实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以发展社会支持体验和积极 后果关注的认知重构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使应 对的过程研究更加丰富、具体,同时又可以获得多种应激情境下的信息,有利于对 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实践意义上讲让更广泛的群体意识到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哪些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从而逐步改善、调整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培 养良好的应对方式和心理素质。这对于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早期预防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也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应对方式提 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高一学生的应对知识和应对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寻求社会支持意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能力的培养 由于 90 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比较少,其交往 体验和交往能力比较缺乏 ,团体是一个安全且具有保护性的体验、学习的空间。通 过整个团体活动设计中,比如“信任之旅” “同舟共济” “背坐起立”等很多需要合 作、团结才能完成的活动的渗透,让大家从内心深处体验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的重 要性,在认知层面形成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2.问题解决观念、发展个人潜能观念的培养 高一学生面临高一新生活、新环境的适应性挑战,心理适应与变化多样而微妙, 大多数学生都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成长危机。通过整个团体活动各种热身活动的设 计及切身体验,培养团体成员“办法总比问题多” “无限发展的人的潜能”的问题解 决的观念。在团体活动中每个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提升自信心、成就感,培 养成就动机、积极心态,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 3.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辅导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之一。一个自我调节能力缺乏的人将会遭遇一系列的行为、情绪、人际适应和环境 第一章 引言 3 适应问题,而一个自我调节较好的人将随时协调自己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 现良好的适应行为。从以“压力管理”为主题的团体活动中,通过讨论与角色表演 让大家切身反省压力的两面性,从认知上重新思考压力管理与应对,学习自我调节 的方法,开拓自我管理的视野,关注每个人自身的心理健康。 总之,对于中学教育实施者和管理者而言,开展应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有利于引导学校管理者思考积极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最终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全面 发展教育的推进;对个体而言,可以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了解自身应对方式的特 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合作,减轻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技能。 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其新环境、新形势的过度与适应,而 且有助于其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全面发展。关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其社 会性适应能力、应对能力是目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因此研 究者认为进行关于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1.2 应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应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对的界定应对的界定 coping(应对)由“cope”的动词形式变化而来的。 “cope”原意是指有能力或成 功地对付环境挑战,处理问题, “coping”则是指在有能力处理问题的信念的指导下的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灵活的、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应对研究的不断发展,心理学者所 界定的应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7。 1、murphy(1962)将应对界定为:一种具有适应过程的心理活动。 2、friedman 和 hamburg(1964)将应对界定为:与处理应激(stress)的适应过程 直接有关的心理活动。 3、joff 和 bast(1978)将应对界定为:反映了人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灵活的、有 目的调整行为。 4、 lindop 和 gibson(1982) 将应对界定为:面对需要解决或消除的情境时,一 种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或由该环境所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的外显思想或 内隐动机。 5、 billings 等(1983)将应对界定为:在评价应激源的意义的基础上,控制或 改变应激环境以缓解由应激源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4 6、 lazarus,r.s.和 folkman,s(1984) 将应对界定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 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的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 为努力。 7、 matheny 等(1986)将应对界定为:应对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影响 的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即这种努力使个体以最小的痛 苦方式忍受应激源的影响。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对被界定为适应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应对被界定为行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对被界定为认知活动和行为的综合体。 lazarus,r.s.和 folkman,s(1984)的应对界定被心理学界评价为最经典的应对界定。此 概念包含了来自应激源和应对个体两方面, 突出了应对的认知性 (评价) , 情境性 (压 力环境) ,现实性(立足于个体自身与情境) ,灵活性(随过程而发生变化) 。在 lazarus,r.s.和 folkman,s(1984)的应对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对方式是应对者与 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对者对待应激情境的态度倾向、情绪体验和行为作为 的系统反应。所以本研究将从知、情、意三个层面着手进行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1.2.2 应对与应激应对与应激 应激是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领域常见的术语。心理学百科全书把应激(stress) 定义为: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又称 紧张。应对是应激发生时从认知和行为努力加以处理的动态过程,以应激事件为自 变量而发生变化。 按照 j.c.coye 的心理应激理论8,应激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 个部分。应激源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 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中介变量有很多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评 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控制感等;心理生理反应主要是各种情绪反应及生理化 指标的变化,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焦虑9。 应对方式的研究发展很快,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应对方式是应激过程的最重要的 中间变量之一,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证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3 应对的理论模型应对的理论模型 1.2.3.1 应对的过程理论 1.2.3.1 应对的过程理论 第一章 引言 5 应对的过程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 lazarus 提出的,该理论是应对理论 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模型。lazarus 指出“应对是当个体评估内在或者外在的要求超过 自身的资源后,所持续进行的控制内在或者外在要求的认知和行为努力10。应对的 两个过程分别为:认知评估和应对行为,这两个过程是应激与其所导致的短期和长 期身心反应之间的重要中介11。认知评估由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组成。初级评估是 对外界刺激的评估,评估外界刺激对自身具有怎样的潜在影响;次级评估是对自身 能力的评估,评价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阻止、克服伤害或者维护自己的利益。 图 1.1 从上图 1.1 可以看出,lazarus 的过程理论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应对随着 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应激事件引发不同的应对行为,甚至同一个应激事件 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另一方面强调认知导向,认知评估在应 对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之,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需要个体根据具体情境的认 知评估去选择。 1.2.3.2 应对的特质理论应对的特质理论 应对的特质理论是与应对过程理论相对的。 过程理论强调应对行为的情境性, 是 过程变化性的结合具体的应激事件及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理解, 但是 lazarus 并没 有否认这种认知评估和应对方式的跨情境稳定性,将其界定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应对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是脱离情 境因素的影响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应对的特质理论反映的 是应对方式选择上的个体差异,具有人格特质、内在属性的跨情境一致性的适应性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6 行为方式12。 特质论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学派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批判了防御机制中 的关于无意识的观点,接受了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结合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特质论 强调,自我结构决定了应对方式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人格特质,而自我结构的核心 就是需要13。当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情境的要求与满足个体需要图式的应对方式 相匹配时则能达到良好的适应;如果情境的要求与满足个体需要图式的应对方式无 法匹配时则心理失调。 应对特质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建立在个体偏好的应对策略选择的应对风格和具有 稳定性的应对行为两个研究阶段。应对风格大体分为回避型应对风格和直面型应对 风格14。从特质角度的应对研究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主要研究有:耐受性、a 型 人格、大五人格、乐观/悲观、心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等15。应对特质理论把应对 看作是个体稳定不变的特质人格,揭示了个体选择某种应对方式的内在动力,但是 它忽视了个体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应对的情境性、多样性。 1.2.3.3 应对的情境特征理论应对的情境特征理论 情境特征理论强调在不同应对策略选择中情境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其理论依据是 建立在类似的情境会引发类似的应对行为,不同的应激情境会引起不同的应对行为。 情境特征论与过程论的区别在于以情境特征为出发点寻找应对的稳定性、相似性。 compas 等通过研究证明:在一段时间内,个体面对相同的应激源表现出的应对模式 具有相似性16。情境特征论与特质论的区别在于忽视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对应对 的重要作用,不能解释同一应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也不能解释在不同视 角,同一个体、同一应激情境下应对方式的差异17。 由于应对的复杂性,随着应对研究的深入,应对研究步入整合阶段:过程论、 特质论及情境特征论三大研究取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某一影响因素的决定性作 用不再被研究者片面强调,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取向的整合以及对影响因素交换作用 的探讨18。 1.2.4 应对方式及其分类应对方式及其分类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 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19。应对方式分类的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引言 7 国外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研究主要有单维和层次结构两种模型, 从单维模型进行 研究的有:lazarus 等人根据应对的功能维度,把应对方式分为问题指向应对 (problem-focused style)和情绪指向应对(emotional-focused style) 。r.railey 和 m.clarke(1989)围绕问题指向和情绪取向进行研究把应对分为直接应对、间接应对和 缓解性应对方式三类。charg(1998)的应对方式分类亦有特色:首先分为卷入和摆脱两 亚类,前者包括问题卷入和情绪卷入两种。问题卷入包括问题解决、认知重建两个 因素,情绪卷入包括表达情绪和社会支持两个因素;后者包括问题摆脱和情绪摆脱两 亚类,问题摆脱包括逃避问题和愿望式思考,情绪摆脱包括自责和社会性退缩。从 层次模型结构进行研究的有:compas(2001)等人提出应对方式的三个维度:一是积极 的应对行动努力, 也称积极应对(ayer et al, 1996)、 初级控制应对(colnnor-smith et al, in press);二是主要通过积极的认知方法适应情境,即适应性应对(walker,1997)、转 移性应对(ayer et al,1996)、次级控制应对(connor 一 smith et al,in press);三是逃避 或摆脱压力源及相应的消极情绪,即逃避(ayer et al,1996)、消极应对(认厄 walker, 1997)、摆脱 colnnor-smith et al,in press)20。 国内关于应对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肖计划(1996)借助外国学者应对和防御研究 的经验,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人做人处世的行为习惯编制了应付方式问 卷 ,用于测评个体的一般应对方式倾向,利用因素分析得到六种应对方式:解决问 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21。黄希庭,余华针(2000)对中学生这个 群体的应对方式的研究,得出了六种中学生应对方式:问题解决、退避、求助、发 泄、幻想、合理化22。井世洁,严芳(2003)根据中学生应对活动模型的探索性建 构,发现了三个二阶应对维度的十二种应对方式:积极筹划、寻求精神依赖、接受、 否认、情绪专注与宣泄、分心行为、正面认识、心理回避、寻求社会支持、直接行 动、自我否定、行为回避。三个二阶应对维度: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寻求外界 的支持并伴随情绪反应;逃避和解脱23。 1.2.5 应对方式的测量应对方式的测量 随着应对研究的发展, 应对方式的测量研究也成了该领域的重要内容。 应对方式 的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是问卷法,用评定量表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较为 一般的应对方式。 国内外已有一些信效度良好的、 广泛使用的应对方式的量表。 国外比较广泛使用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8 的有:lazarus 和 folkman(1984)的应对方式问卷(wocq,the way of coping questionnaire)和 cave 等(1989)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cope inventory) 。其他的 还有 stone 和 neale(1986)日常应对问卷(dci,the daily coping inventory), endler 和 darker(1990)的多维度应对问卷(mci,the multimensional coping inventory) , causey 和 dubow(1992)编制的自我报告应对量表(scs,the self-report coping scale) ,dise-lewis(1988)编制的生活事件应对问卷(leci,the life events coping inventory) 。 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汉语特点和本土文化, 编制了不少 适合我国实际的应对方式问卷。 如肖计划 (1995) 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 梁宝勇 (1999) 编制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黄希庭 (2000) 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张卫东 (2001) 修订的适用于大学生的 cope 问卷,王宇中等(2003)编制的大学生成套应对方式 问卷。 问卷法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 内容客观统一, 数据 处理分析简洁方便,取样较大,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 也是很有意义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匿名性强,对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 面访谈的问题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回答,如涉及儿童内向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 便于对被试的应对从认知和行为反应上进行多维度的测评24。问卷法的局限在于问 卷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应对情境,不能包括被试的所有应对反应过程;某些项目的 回答需要被试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所感所想来回答,会由于回忆而失真。叙事测 量法可以弥补问卷法的不足。叙事法,即当压力情境呈现时,要求个体报告其当时 的情绪感受以及认知想法和行为活动。由于叙事法的此时此地性,情境性,有助于 了解量表法所无法了解到的真实信息,如应对者当时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等内在 过程,并能发现一些量表法没有包括进去的应对者特质性的应对方式。但是叙事法 的局限在于适合于小样本的被测群体,不适合大样本群体;量表法和叙事法在某些 项目上存在重叠。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如何通过叙事法定性确定应激源的范围和应 对方式,然后以量表法定量进行测量有机结合是应对研究中有待解决的。 1.2.6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1、性别 在应对方式的人口变量学研究中存在性别差异。梁军林考察了高中生的应对方 第一章 引言 9 式25,研究结果显示,男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以积极、主动为主,克制能力强于女生, 女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以依赖、幻想、被动为主。黄希庭等人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表 明26,中学生在应对生活压力时使用发泄、 幻想和忍耐三种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显著, 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发泄和忍耐两种应对方式,男生则比女生更多地使用幻想来 应对生活压力,在问题解决、求助和退避三种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陶沙对 大学生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中指出27,在消极问题解决和寻求情感支 持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积极解决问题和转移注意力应对策略上性 别差异不显著,表现为女生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显著多于男生,消极解决问题 的应对策略显著少于男生。 2、年级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高,社会人生经验的丰富,相应的 应对方式也更为成熟,但是对于个体的成长每个阶段的环境并不是线性发展变化的,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8。梁宝勇等人对全国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研究结果显示 29,我国青少年在行为生理、行为表达、认知表达、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维 度上存在差异,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不断下降, 高二时达 最低,高三年级回升,到大学又有所回落;在认知情境策略上和行为情境策略 上存在差异,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逐渐下降,高二年级之后回升。黄希庭等人 考察了初一至高三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一些 年级中有显著差异,但随着年龄变化的趋势不明显。 3、人格特质 面临相同的应激情境时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黄希 庭等从人格特征的 a 型性格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研究了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 的相关关系30。研究结果表明,a 型性格与 b 型性格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发泄、求助、 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差异及其显著,且 a 型性格学生比 b 型性格学生更多采用这三 种应对方式,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应对方 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高自我价值感中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低 自我价值感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马煊,陈龙关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应激水平 的关系研究中31,从特质论的角度探讨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格特征。研 究结果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消极应对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外倾性和严谨 性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均显著 正相关。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10 4、自我效能感 以schwarzer为代表的研究者将一般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应对广泛任务要求或 新情境时所表现出的对自我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效能 感的个体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的应激事件,应对也更富有成效32。张建新 在关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的研究中,对于经过量表修订 和因素分析得出的中学生的四种应对方式类型:主动解决问题,内部消极评价,外 部消极评价,寻求外部支持,自我效能对主动解决问题、内部消极评价和寻求外部 支持的应对方式都有显著的作用, 而对外部消极评价的作用并不显著33。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精神病学文 献中首次提出的。 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 (1995)认为社会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 系,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 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调节的中介因素之一34。也就 是说,社会支持中包含有情感成分、行为成分、资源成分。陶沙在关于大学生应对 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中指出35,高社会支持感受水平组和低 社会支持感受水平组在积极解决问题、消极解决问题、寻求情感支持、转移注意力 四种应对方式上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p0.001) , 社会支持感受与积极解决问题和寻 求情感支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问题解决和转移注意力应对策略与显著负 相关。李琨在关于农村中学初中生自尊_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指出36,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不论是客观存在的支持还是主观感受到 的支持都能促使个体去寻求更多的帮助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 1.2.7 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心理护理和临床心理咨询等领域, 对遭遇重 大生活事件群体如:医辽应激(如重疾、手术) 、创伤应激(如灾害、事故) 、重大 生活变化问题(如离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训练,帮助危机中的个体学习如何应对 危机,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上将危机所带来的损害减少到最低,抚平精神创伤,尽 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多为治疗性的。以发展性、预防性为目的的针对健康群体的 应对的干预研究则比较少。而应对方式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 是能够改变的,因此,针对普通群体尤其是大、中学生在其转折和适应的关键期进 第一章 引言 11 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有利于其知、情、意的协调统合发展,有利于其健全人格 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刘卫春作了关于初二学生应对技能训练的干预研究, 考察应对技能训练对学生的 应对方式、应对效能和心理适应水平的影响37。干预操作对 35 名实验组成员从社会 问题解决、交流技能训练和认知的行为矫正三方面进行。结果显示,接受过应对技 能训练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和分散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回 避的应对方式。研究证明了学生的应对方式确实可以得到改善,应对技能的训练有 助于学生更多采用积极、适当的方法而较少采用消极的方法来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 金蓓蓓作了关于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 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 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38。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以 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内容从认知调整、情绪宣泄和榜样认同三方面进行。 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据团体成员口头汇报,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有关挫折和应对方式 的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反思自己的诸多认知和行为,提高了自我认识的客观性和与 同辈交流体验的主动性,定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学生的应 对方式中求助因子的显著性变化说明心理干预使被试在了解有关挫折认知和应对方 式的知识的基础上调整其认知误区,榜样认同的作用也促使被试习得积极的应对方 式,从而达到选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目的。 刘春燕利用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加以研究, 考察团体心理辅 导干预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影响39。实验方案设计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从认知 调节、情绪改善和行为训练着手,将应对方式具体化为可知、可感、可分解、可操 作的几个方面:认识压力、人际关系、发泄愤怒、时间管理。实验结果显示,发展 性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实验组成员的应对方式,同时减轻了和应对方式相关的抑郁、 焦虑等情绪症状。 郑红以认知评估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学生积极压力应对认知评估训练研究,探 讨课程教学模式下原理讲授和团体活动相结合形式下的压力应对认知评估训练的效 果40。此研究将应对进行可操作化界定:认识自我、认识压力、感受压力、积极应 对、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积极的压力应对资源六方面,在领导者讲授和团体成员 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积极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心理健康 水平的发展。 宋淑娟运用认知行为干预的理论原理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训练研究41。此 研究将应对进行可操作化界定:认知重构(主题讨论、事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12 等形式为主) 、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相结合) 、社会问题解决训练和 交流技能训练。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参加过以认知重构为主的应对方式 和应对技能训练的训练组的成员更多的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更少地采用自责 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训练确实能够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的确有助于学 生更多地采用积极、恰当、成熟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 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 因为大学的自由度 和空间更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进行和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更需要应 对方式的训练以提高其适应性,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实验方案设计中立足于认 知行为理论,从压力认知与评估,放松训练加以研究。而对于中学生,尤其高中生, 由于学业压力和教育竞争,学生没有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研究者的研究困难重重, 但是高中生这个群体,处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心理学工作者的 关注。本研究立足于高一学生群体的实际,将应对方式进行可操作化界定为:自我 认识和监控,问题解决,社会支持资源的发展和利用,通过完全的自主体验和团体 动力的作用进行研究。 1.3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1.3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1.3.1 团体心理辅导的界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界定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叫小组辅导、集体辅导。从文化习惯上讲, 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询或团体咨商,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在樊富珉将团体心理 辅导传人大陆时叫团体咨询,目前又叫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 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 从而认识自我、探 讨自我、接纳自我, 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42。 立足于不同理论的团体心理辅导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各种团体辅导相同的地方 都是,在接纳、信任、尊重的团体氛围下使参与者反思自我观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合 理信念,向想改变的方向发展。 1.3.1 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治疗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治疗 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治疗 (group psychotherapy) 是一个连续体, 不存在质的差别, 但在某些具体特征上存在不同点43。 第一章 引言 13 1、从目标上讲,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共同目标;团体治疗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目 标比团体目标更重要。 2、从规模上讲,团体心理辅导的人数可以较多,一般采用结构式团体;团体治 疗人数较少,常常采用非结构式模式 3、从参加者上讲,团体心理辅导的参加者都是为了解决其发展性的困惑;团体 治疗小组的成员是为了解决其心理障碍 4、 从内容上讲, 团体心理辅导讨论的内容多半是与团体重要主题有关联的知识, 通常不与个人相关联;团体治疗偏重于情绪的或感情的色彩,所讨论的或感受的问 题乃是个人的问题,甚至会涉及私密问题。 5、从形式上讲,团体心理辅导重点放在讨论内容上;团体治疗特别强调讨论的 过程,其次是讨论的内容。 1.3.2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3.2.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成员之间的多向性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自我成长的学 习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个体在团体中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估、观察学习。团体心 理辅导的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团体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社会规范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 态度与习惯。成员在团体中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模仿、检视现实、尝试与创造、 学习人际关系技巧等,在操作与理论分享的过程中通过切身的感受提高心理健康素 质。 1.3.2.2 发展功能发展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 接体现。通过团体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团体活动改善个体的不成熟的认知与行为上的 偏差,促进个体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 给予发展中的正常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促进其自我的了解与接纳,培养建立良好的 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关系的信念,学习压力调试、情绪调节的方法,满足学生成长 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需要,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14 1.3.2.3 预防功能预防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使成员 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懂得什么是适应性行为,什么不是适应性行为,提供更 多的机会让成员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互诉心声,发现个体的差异,提高个体自我 暴露水平的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成员在团体中 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发现发展过程中大家困惑所在的共性, 满足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有利于个体释放压抑。 1.3.2.4 治疗功能治疗功能 心理治疗学家强调人类行为的社会相互作用。团体活动的情节比较接近日常生 活与现实状况,以此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行为偏差,容易收到效果。在团体中个人 的问题或困惑借助于一般化作用而勇敢面对,借助澄清与回馈获得了了解,借助净 化作用与洞察活动舒解。 1.3.3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 心理咨询的理论为团体心理辅导提供 了理论基础,也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提供了依据。心理咨询主要流派的理论和技 术的学习与运用是团体领导者很重要的专业基础。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逐渐 形成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中的人际沟通等都 为团体及团体过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3.3.1 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是指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力量的因素 44。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首创的, 是在其场论(field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场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一 种场作用下的现象,人的心理和行为随动力场的变化而变化。勒温把团体想象成一 个生命的空间,用人与环境空间的函数来表示心理场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与场的关 系,b=f(pe),b 是行为,p 是个人,e 是心理环境。 helen northen(1969)等人认为团体动力不是团体运行中自动发生的,是团体领 第一章 引言 15 导者的引领和团体成员的内部互相作用的结果。ronald,robert(1984)提出了团 体动力发展的四要素:团体的沟通模式、团体凝聚力、社会控制、团体文化。团体 凝聚力是团体成功的必须要素,是团体发展与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家 弗斯廷格(l.festinger)认为,团体凝聚力是使团体成员留在团体内,团体成员之 间相互合作、 相互支持的自发性, 出勤率、 守时和信任感的发展程度。 。 irvin d. yalom 认为“团体凝聚力就像尊严一样,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它的分量,虽然很显然,但没 有人能描绘它,更无法测量它。” 45 勒温、卡特赖特(d.cartwright)、赞德(a.zander)等对团体凝聚力做了深 入的研究。30 年代中期,勒温和利皮特针对管理领域进行了著名的团体气氛心理实 验研究,得出实验结果证明,在团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地理)(高起本)经典试题及答案三
- 招标采购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考试(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中级)测试题库及答案(2025年银川)
- 2025版三人合伙做生意的合同书
- 2025版办公楼外立面装修工程施工合同
- 2025版公司转让股份协议书
- 2025商场租赁合同范文锦集
- 2025房展会展位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借款合同模板先借款后补签
- 石家庄卓越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5热处理合同协议
-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课件)
- 部编版(2024)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4课《科技力量大》教学课件
- HP增霸卡安装使用手册
- 大学生竞选团支书1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
- 中职学校实训室管理制度及流程
- 汾酒代理合同
- 七十岁换证三力测试题老年驾考能力测试
-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大单元集体备课
- 隧道施工行业分析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