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充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本文着重王充品评文人 的观点和标准,王充自身在论衡中所表现出来的文人精神以及对 后世文人和社会的影响。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一、绪论部分。对王充文学思想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指出本文的 研究意义。 二、王充文人观的背景。经学思潮对文人的制约,文人从事没有 意义的学术活动。谶纬神学的政治化,也使得文人没有自己表达的可 能。 三、王充的文人观。王充认为气生万物,人与气有联系,气的厚 薄与文人才性也密切相关。当然,文人的独创也是非常之重要。这些 观点对后世文论中的作家论影响很大。 四、王充的文人精神。王充论衡在品评文人之余,自己也实 践着另一种文人观,这里姑且称之为文人“精神。其中包括他独立 思考的品质和勇敢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世文人和社会影响巨 大。 关键词:王充,文人观,文气,文人精神 a b s t r a c t a sw a n gc h o n gw a saf a m o u sp h i l o s o p h e ra n dt h i n k e rd u r i n gt h e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t h i st h e s i sn o to n l yh i g h l i g h t sh i sv i e w sa n d s t a n d a r d so nj u d g m gh u m a n i t i e sb u ta l s oe m p h a s i z e ss c h o l o r s s p i r i t f r o mw a n gc h o n g so nb a l a n c e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a f t e r t i m e l i t e r a t o r sa n dt h es o c i e t y t h i st h e s i sc a nb ed e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p a p e rf i r s t l yc o m e n t so nw a n gc h o n g ss t u d yo f 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 np o i n t so u t t h er e s e a r c hs i g n if i c a n c e 2 b a c k g r o u n do fw a n gc h o n g sh u m a n i s mv i e w p o i n t :s c h o l o r sw e r e e n g a g e di n a c a d e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w i t h o u ta n ym e a n i n gb e c a u s e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b i n d i n go nl i t e r a t o r s 3 w a n gc h o n g sh u m a n i s mv i e w p o i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w a n gc h o n g s p o i n to fv i e w , a n do fc o u r s e ,t h el i t e r a t o r s c r e a t i v i t y i sa l s o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s eo p i n i o n sh a v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 w r i t e r so fa f t e r t i m e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4 w a n gc h o n g ss c h o l a r s s p i r i t :w a n gc h o n gc o n d u c t s a n o t h e r h u m a n i s mv i e w p o i n tc a l l e ds c h o l o r s s p i r i ti nh i ss p a r et i m eo f ju d g i n go nb a l a n c ew h i c hi n c l u d e sh i ss p i r i to fi n d e p e n d e n tt h i n k i n g a sw e l la sh i sb r a v e r ya n do b je c t i v i t ya n dh a sh u g ei n f l u e n c eo n i i a f t e r t i m el i t e r a t o r sa n d 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w a n gc h o n g ;h u m a n i s mv i e w p o i n t ;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 s c h o l o r s s p i r i t m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镉影参 钞丫年肛月抽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哦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乃杪e l 期:州年i 月庐日 导师签名:旃狠争日期:罗年,2 月加日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绪论 王充的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保罗万象,涉及 哲学、科学、经学、美学、文学、史学、逻辑学、教育学等领域。天 文学家陈遵妫认为它是哲学和天文学相结合的著作,英国科学史专家 李约瑟认为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并大量抄录、引用论衡 原文。现代人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史,一般都要提到论衡。 关于王充论衡的研究,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其文 学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前,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 老前辈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为王充的文学思想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从文艺思想的渊源来研究王充的文学思 想,认为王充一生本领学问,受班彪、桓谭二人的影响。且概括说, 王充的文学思想受“史家影响大”,具有“历史的观念”;此外,他还 对王充文学思想中反对夸饰的思想进行较为中肯的评价,现被学术界 的普遍接受。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认为王充的文论思想 源于桓谭,而桓谭又源于扬雄,所以得出王充的文论出于扬雄的结论。 事实上,王充与扬雄的文论是有异同的,两人都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但在创新与模拟上,二人是不一致的,王充主张创新。朱先生在东汉 文学批评中评论王充文学思想的篇幅要远远多于其它人,可见其对王 充的评价是比较高的。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王充是开辟 了汉代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后对王充文学思想的研究空前活跃,无论是单篇文章,还 是专著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多数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以 王充文“为世用”的思想为出发点,对其“疾虚妄 、重质轻文、倡 导口语化、反对贵古贱今和模拟之风等文学思想进行研究阐释。蒋祖 怡的王充的文学理论是研究王充文学思想的专著,把文“为世用” 的思想作为王充文学理论的核心,就王充对“文”的概念范围、虚妄 与真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繁文”与“纯美”、夸张想象等等问 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述。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从文学 的社会功用、反对模拟因袭、“疾虚妄”以及提倡语言的口语化等几 方面对王充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总结,认为其代表着汉代哲学和文学思 想的高峰,但同时也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如反对文学所必要 的夸张。 8 0 年代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些学者开始用新的目光审视王 充的文艺思想。敏泽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从审美意识出发对论 衡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挖掘。他认为王充尽管“对美的创造,以及神 话等等缺乏正确的理解 ,论衡“并非专门的论美或者艺术的著作, 但其中却包含着很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如他对王充的求“真 的 美学思想、功利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论述的同时,亦指出了其局限性: 认为“真”从另一方面阻碍了王充“对许多艺术和审美现象作出正确 判断”;把艺术的功利性与美的创造完全对立起来,“未必会对美的研 究与艺术创造发生积极的影响”。张少康对王充的文学思想归纳为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4 4 4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吏【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4 3 7 4 3 9 2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其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王充 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学艺术之“美”,对“美”的强调也没有提到“真” “善”相同的高度。蒋凡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认为王充在“气 一元论基础上建立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由此出 发对王充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论述。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看待王充的以文“为世用”的理论,论述王充疾虚妄以求真美、斥复 古而颂当今,反模拟而贵独创、强调言文一致等文学思想;指出其文 学观是思想家的杂文学观念,还就王充对词赋和汉代文人的评论进行 了总结。此外,在中国中古诗歌史中王钟陵从主体、客体与真善 美的关系出发,站在方法论的高度来品评王充的美学思想,认为其美 学思想在古代到中世纪的历史转型时期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从而对 王充在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定位。 王慧玉在王充文学思想研究认为王充是个冷静、且有批判态 度的人,关注社会世态,对文字的真美也是极力追求。这注定了王充 不只是个“好批评 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文学思想家。王慧 于对论衡中四种儒士进行比较、评价和推崇,从士人论来触及王 充的文学思想。这是王慧玉最主要的观点。 邵毅平的论衡研究最早曾出版于韩国,今年在国内才有简体 版出版,其研究独特之处在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其以文献学、考据 学等传统研究方法与阐释学、接受理论、比较文学、原始思维理论等 现代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在关于论衡的成书时间和过程、篇目 之间的排序关系、颂汉诸篇的写作动因、早期流传影响史、评论史、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思想和文论等方面。他称“王充的论衡,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理性 精神的最高水平 ,此外还指出,近两千年历史思潮、历代文章观 变迁对论衡评价的毁誉影响直接。 韩国金钟美天、人和王充文学思想是以天人关系来讨论王充 文学思想的,这是最有特色的,其立足元气论的自然无为观进而得出 创造真美的文学思想;立足性命论的主体人观及由此演绎出尊重个性 与创造的文学思想。这种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宏观研究文学思 想,视角是一种创新,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上述研究中,对王充文学思想挖掘深,成果多,尤其是文章功用 论、真美观、文质论。而就王充文人观探讨的较少。王瑶中古文学 史论中云“我们考查一下初期文论中的内容,便知道里面完全是以 作家论为干的;其后才渐渐地讨论到文体的风格和文学的一般原理。 对作家观的探讨有如此大的作用,却只有王慧玉、李维武等人对包括 作家在内的文人观进行了某个角度的研究论述,其中挖掘空间大。 本文着意对王充的文人观进行研究,还源于两个方面。一者是笔 者在进行解读王充文学思想时,发现论衡里对文人的论述占了一 定的篇幅,如超奇篇、定贤篇等。在论述文人的遭遇和命运 时,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如逢遇篇、累害篇等。二者是王充 的论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他“疾虚妄”的内容,笔 者被其独到的眼光、犀利的笔锋所感染,进而想了解王充自己内在的 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对王充文人观 。邵毅平论衡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9 :2 1 0 4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和文人精神进行研究。 使用“文人观 这个名词,究竟“何谓文人”? 概念相当模糊。罗 宗强在张峰屹西汉文学思想史序中写道:“写汉以前的文学思想 史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事实 上差不多所有的文学史都没有严格的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一切的有文 字的东西,都被列入文学的范围。”那么在本文,我们也采用这个 标准,对“文人”不做明确的界定,而把“士人”、“儒士”、“文人” 等当时的一些名词综合起来,做一个大范围回答,把从事和文字工作 有关的人,称之为“文人”。 王充在论衡中将当时儒学之士分为四等,即:儒生、通儒、 文人、鸿儒,他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 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本文中 “文人”包括上述四种人。为什么不选用“士人”这个词汇呢? 是因 为“士人”作为古代社会一个集中掌握着书面技能的重要阶层,更多的 带有政治倾向,多政治任务,少有自己灵性的表达和理想追求。 因此,王充文人观就是他对上述包括作家在内的文人的观点和 看法。其主要内容是文人的才与德两个方面:王充从元气说入手,来 探讨文与气的联系,文人的文气是先天得来,对文人气质和文风的影 响很大,是文人才性之源。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云:“凡人皆禀气 而生,其所赋受的不同,所以人的才性也异;当时( 魏晋) 盛论才性 同异,都是由这种理论出发的。”可见王充文人才性的观点对后世的 影响。在文人德行中,王充看重作家创作的独创能力,对能“著文”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有“篇章的鸿儒是大为赞赏的,当然文人的操守,王充也是很在意 的。 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其在“疾”的过程中表现的 精神让人感动。我们就把独立的反思,求实的批判精神,称之为王充 的“文人精神。其中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 怀疑批判是文人精神的两个核心内容。 王充文人观和文人精神的内容及其系统,富有层次性,颇有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论中王瑶说:“中国文论从开始起,即和人物识鉴 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而文学原理等反是由论作者引导出来的”。品 评文人是这样重要,王充在汉代对文人的品评就更是难能可贵了。他 对文人的品评以及他自身实践的精神推进中古文论发展和鼓舞后世 文人前进,对当代知识分子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第一章王充文人观的背景 王充( 公元2 7 年一公元9 7 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 今 属浙江省) 。东汉前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今论衡一书是王充思 想的主要资料,我们在研究其文人观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产生他的文 人观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经学思潮对文人的制约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时期。政治 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潮 流是“独尊儒术”,儒士们怀着美好憧憬,纷纷推动经学思潮成为汉 代儒士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都城长安( 今西安) 设立了太学一 国家最高学府。进入太学学习者称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在太学 里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有诗、书、易、礼、春 秋等。每年进行选拔性考试一次,通“一经 ( 一种儒家经典) 以 上,可以任官,考后成绩高等级者可任“郎中”等职。太学刚成立时, 招收学生较少,而后规模愈来愈大。主要原因是经学门类增多,如出 现了左传、公羊、尔雅等等,一种经就有若干博士。在成帝 ( 公元前3 2 一前7 年在位) 时,博士弟子的人数增至3 ,0 0 0 名,东 汉时更多达3 0 ,0 0 0 人,为太学规模之极盛时期。明经是汉代国家政 权中,对经生儒士选拔的重要方式。明经的功利作用显而易见,追捧 7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经学是自然的事,经生儒士自然受到重视。因明经而走上仕途的官员, 在他们的统治中也努力推行儒家的教化,广泛地传播经学。这使得东 汉时期崇尚经学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和潮流,到了东汉后期,即使中 央政府已无力关注经学的情况下,经学在民间的传播一直都没有停 止。 汉代经学在流行中出现了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之分。简而言之,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 隶书) 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用先 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 当然,不仅仅是经籍字体书写上有区别。今古文经学在文字内容、 学风、政治倾向及篇章多寡等方面也有不同。今文经学,在学风上, 表现为狭隘的门户之见,只知烦琐说经;其次,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 主张“大一统”,主张独尊儒术,强调“经世致用”,重义理的阐发。 这样带有明显的文化专制色彩,因而也出现了很多穿凿附会的现象。 西汉大儒董仲舒以阴阳观念说经,立公羊春秋,成为西汉时期经 学主流。其本意是借天力以规范限制人君的行为,但是弊端却在于为 种种虚妄的天人感应和迷信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后期的今文经 学被谶纬潮流利用了。东汉时期古文经学渐兴,以刘歆为代表人,其 反对今文经学的虚妄和神秘学说,对今文经学进行攻击,力图立古文 经学于学官,进而欲取得经学的正统地位。 为了缓和经今古文学家之间的争论,统治阶级亲自组合和参与经 学问题的讨论,并成为最后的裁判者。对统治阶级来说,他们借此表 明他们对经学的重视,视推行经学思想为一种有效手段,力图对整个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入精神 社会思想进行规范。比如汉章帝建初四年,因为经学纷争,莫衷一是, 统治阶级召开了非常有名的白虎观会议,并留下白虎通义。章帝 明确要求儒士通学今文经、古文经。西汉时,经生们只通一经是一种 普通现象,而到东汉,在儒生中就出现了学通数经并且兼学今、古文 的潮流。这种潮流的出现,是和统治者的要求分不开的,从根本上说 是为了借经学思想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统治。今、古文经学的兴起实际 上就是禁锢了广大儒士和文人的思想、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汉书儒 林传称“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当时诸经分支派太多,对经义的 解释各有差异,但主要是繁琐解经,有时到对一个经典的解说就长 达百余万言的程度。在这繁琐的章句之学中,儒生仅能死守经义,不 知世务,不通古今,无所作为,对社会是毫无益处。 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王充对文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 人的才性很重要,作者的独创力是文人难能可贵的品质,鼓励文人摆 脱繁琐的解经学习,大胆地进行创作;面对经学桎梏人性和思想的状 况,他不顾一切的批判社会百态,号召文人独立、清醒的思考,理性 的面对社会现状。 第二节谶纬神学的政治化 两汉思想文化中,除了经学,谶纬对汉代文人精神也产生过深刻 而全面的影响。 什么是谶? 所谓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 就是用荒诞不经的文字或图像画面,向人们昭示吉凶 祸福、兴衰存亡。昭示的内容十分诡秘,是以神学思想为基础的,有 日 高校教师在职硕七学位论文 必然性或冥冥之中注定的意味。可以说,谶里的寓意,一般人是无法 明了的,故常被人利用而成为特定政治集团的工具。如史记秦始 皇本纪所载燕人卢生曾经“奏录图书日:亡秦者胡也。“亡秦者 胡 ,这四个字就是谶语,通过这种方式昭示秦国的国运。谶在早期 是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的。 何谓“纬 ? 刘熙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复围绕, 以成经也。”从“纬”的命名,就能知道它与经的关系密切。它是神 学理论、灾异之说与儒家经义的结合,是附会儒家经典的。二者出现 的时间是不同的,“谶”较早,“纬”晚出来。汉书李寻传“太微 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这里提到的“纬是出现 在汉代,通常认为这是最早的记录。 谶纬活动盛行于两汉期间,统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汉初 年,汉高祖刘邦宣称自己是母亲与龙所生的儿子,是神的化身。此后, 汉代的谶纬神学就此开始萌芽了。西汉后期,社会环境恶劣,政治黑 暗腐败,官僚地主势力膨胀,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再次想到了谶纬神学。当时外 戚的王莽利用谶纬掌管了朝廷,夺取政权,建立了新朝,且以谶纬推 行各种政教设施、官职制度。而后光武帝刘秀也使用了谶纬之术,后 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说明刘氏起家是上 天的指示,具有神性,是合法的。刘秀“宣图谶于天下”后,利用谶 纬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后,谶纬的社会地位便扶摇直上。 刘秀把图谶定本,正式公开,这种政治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这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是用政治手段来维护谶纬的权威,在明确谶纬重要性后,提高其在社 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是用法律手段维护其唯一性,预防杜 绝他人再造谶纬,来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除此外还规定,以后发现 造作谶纬之人,就以“大逆不道”罪论处,无论是谁都严惩不贷。后 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记载,明帝时,楚王刘英被迫自杀,并牵连到 一千多人,主要罪名是造作图谶“大逆不道”。可见,谶纬在汉代社 会上已具有了合法性。 于此同时,光武帝刘秀陆续将图谶君命的神授功能收归到朝廷之 中了,因此谶纬之学在神学领域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社会思 潮上,谶纬神学如日中天,盛极一时,众多儒生以谶纬为业,整天侈 谈图谶。一时间,对谶纬的态度和掌握水平的高下,成了衡量其思维 能力、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成了考察是否忠诚朝廷、拥护国策的政 治标准,成了仕途上加官进爵的重要因素。谶纬之学对社会生活的影 响巨大以至令人窒息。当时有识之人,渐渐发现谶纬神学严重危害了 正常的社会生活,便形成一股反谶纬的思潮,王充就是这行列中最重 要的推动者。在这种谶纬被政治化的社会状况中,王充自然会产生这 样的呼声:文人们要打开思维的阀门,构建科学的价值观;文人应该 不盲从权威不盲从政治,带着批判进行独立思考,对世事要有自己的 观点。然而,王充是怎样具有这种能力的呢? 这就需看看他的经历和 个性了。 第三节王充的家庭背景与个性 王充的家庭环境对王充影响很大。王充先祖是魏郡元城( 今河北 1 l 高校教师在职硕七学位论文 大名) 人,因军功而封爵,但很短时间内所封爵土及家产就丧失殆尽, 只好以农业为生。因先祖性格“勇任气 ,故“怨仇众多”,时刻担 心仇人乘机报复,祖父将家迁至钱塘居住,以商贾为业。王充的父辈 也是这样的性格,同样刚强正直,“勇势凌人”,与豪家丁伯结怨,举 家又搬至上虞县。到王充时王家已是“细族孤门 ,完全没有了昔日 的风光。但祖辈性格中的刚强无畏的基因,在其骨子里流动,让他不 自觉继承了争强好胜、勇敢无畏的个性特点。 王充幼时,就不同于别的孩童,就喜欢读书且日诵千言,就喜欢 沉默静思,独立思考。由于父亲早逝,王充性格上更是“矜庄寂寥 ,“终日无言 ,十分的内向。这让王充性格上有一种超出平常孩子 的冷静和深思。他初入学馆就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老师的赞赏,因成 绩优秀,很快进入太学。在太学里,他博览群书,发现众书皆“多失 其实”。失望之余,就像后汉书王充传中所写“常游洛阳市 肆”大量阅读市井中所卖的民间著作,且“一见辄能诵忆”,能够做 到过目不忘。因不满失实的众书,且抱着“指陈时弊的目的,也因 为生性喜欢思考,不拘泥章句之学,时间一长,“遂博通众流百家之 言”,总能提出许多新颖见解,最初听众不以为然,但经过他推理解 释后,大家都能欣然接受且大加赞赏。中国读书人有“学”而“仕 的传统,王充也不例外。王充在仕途上,没有学业上顺心,可说是事 与愿违。他在县郡府里一直做着小吏,“在县位至椽功曹,在都尉府 3 1 c ”加加加 社社社书书书 屹 麓麓麓岳岳岳 沙沙沙 长长长1j瞰m 兰- 、j、,、, 篇篇篇纪纪说 自自正 ,l,t,衡衡衡论论论校校校点点点清清清蒲蒲蒲 陈陈陈 参 争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位亦椽功曹,在太守为列椽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王充并 未气恼,他不论职位高低,认真工作,毫不懈怠,“得官不欣,失位 不恨”,在位就恪尽职守,不贪富贵,不慕权势;不在位时悠然独 居,考证实虚,针砭时弊。 由于祖辈刚强性格的传统和自己的个人经历,使王充形成特立独 行的性格,这种勇敢无畏的性格在王充身上更表现为一种凌厉直率的 学风,使他不能容忍一切虚伪和矫饰,要以笔代刀,痛疾虚妄。王充 本就博学多才,学问高深,这也使他能够进行理性思考,而不随波逐 流,不附庸世俗,能够发表独到的见解。也因为仕途不顺,使得王充 颇少公务缠绕,可以冷静地思考社会、人生乃至自然现象,可以把主 要精力集中于著书立说、辩论虚实、指陈时弊方面上来。所以,在论 衡中,王充能够表现为“疾虚妄的鲜明态度,敢于根据实际观察 而得出真实结论,而不是盲从前人言论。在论衡中,面对汉代复 杂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生活现状,王充表达了对文人的看法和价值的认 同及文人应该有的精神面貌。 。陈蒲清点校论衡( 自纪篇) 【m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3 7 3 o 陈蒲清点校论衡( 自纪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3 7 4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王充的文人观 王充对于文人的评价和要求是以才性气质为标准的。从哲学的意 义来讲,这个标准关涉到本体论问题;从文学的意义来看,它涉及到 文人才性与作品的关系问题。这是王充文人观最重要的内容和主要特 点。 第一节文人之才性 以才性来衡量和要求文人,这是王充文人观对于传统儒学在关于 文人或儒士之评判上的一种开拓。而文人才性的形成及其优劣,又是 和文人先天禀赋密切相关。这种先天禀赋在王充那里被命名为“气”, 因此,王充提出了文人才性与气的关系学说。先来看王充所论之“气 。 一、王充元气论 王充的元气论是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先秦气论思想为基础 且吸纳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先秦气论认为,气是万物之母。王充 具体的认识到,气是一种细微的基质,万物由这基质“气”构成,人 也是一样。“气”分为阴阳二气,也正是阴i j e t - - 气的运动、聚散构成 了万物的生成变化。因此,把这本原性的“气”称之为“元气”r 一 可以说,这是对前人气论思想的总结与创造。王充认为人与气有 关,文与气也有关,文人与气密切相关。对于这种“元气 ,他在论 衡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首先,“元气”的形式是可以转化的。他说:“非物则气也”、 “不为物,则为气矣”、“非形体则气”、“无体则气也”、“闻食 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虽说气构成万物,但气与物之间是 存在区别。气是无固定形体的物质形态,而物有固定的形态。“气” 与物之间,除了无形与有形的区别外,王充还指出它们是能够聚散变 化的。当“气”独立个体时,便是“气若云烟 ,当与物相聚后便 成为含“气”而生的有“形”之物了。由于这种聚散运动构成了万物 的存亡、生死等形式。“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熏上,上气降 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等 等,这些都是“形体”与“气”发生了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聚散运 动,他认为“气”和生物的形体可以互相转化,如水凝结成冰,冰化 为水一样。同时,王充认为,由阴i j l t - 气的运动来推动万物的变化, 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发展,这就是“气 形成万物的过程。“阴阳不和, 灾变发起 ,阴阳二气处于平衡状态是一切事物保持和谐状态的根 本性的原因。 其次,“元气”属性具有永恒不变的特点。他说:“天不变异, 气不改更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_ ”。“元气”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陈蒲清点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论衡 纪妖篇 论死篇 卜筮篇 卜筮篇 道虚篇 i - 筮篇 自然篇 幸偶篇 感类篇 齐世篇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长沙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岳麓书社,2 0 0 6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在自然界是不变的,但“元气”运动形式和过程会发生变化,“天地 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 ,也就是说,由“气”所凝聚 而成的万物,“生死 是“气 运动变化的形式;而作为构成万物基 质的“元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永恒存在的。 再次,“元气”是物质性的现实存在,是自然无为的,不可能主 动地创造万物。“谓天自然无为者何? 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就是自然篇中所言的“气自变”,是很客观的。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机虱之于人也,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 这就是说,不管是万与人,都是“气运动变化所产生的,是运 动规律的结果,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和附加条件,主观作用是没有任何 效果的。 同时,“气”的运动变化也是自然而然、不受任何外在力量支配 的。王充所言的“自生”,物在“阳气 多时,物自生长;物在“阴 气”多时,物自成藏”,说明“气”形成万物的运动过程也是遵循 客观规律的。述都是王充对“元气 与有形之物关系的论述,那么王 充怎么分析“气 与人的关系的呢? 王充指出,“气”构成人,人由“气 凝聚而成,人体中的“气 有阴气和阳气之别,二者分别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阴气主为骨肉, 。陈蒲清点校论衡( 道虚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9 7 。陈蒲清点校论衡( 自然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3 7 。陈蒲清点校论衡( 物势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4 0 。陈蒲清点校论衡( 自然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3 7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阳气主为精神”,阴气构成人的形体,阳气构成人的精神的。阳气 又被称作“精气”,在这方面,它比构成其它事物的浑厚得多,因而 能够形成人的精神,使人具有智慧。尽管“精气”对于人类具有特殊 性,但它必须与人的形体相结合、以人的形体为载体,才能真正使人 具有精神现象。他说:“形须气而成,气须行而知”,“气”指的是 “精气”,也就是说人的形体与“精气”相结合才成为人的形体。 二、文气之源 王充指出“文 的产生和“气”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源于万物生 于“气”这个理论。那么“气”是如何生“文”的呢? 纪妖篇“气 无刀笔,何以为文? 当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了,王充这样解释道: “鲁惠公夫人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掌,曰为鲁夫人。 晋唐叔虞文在其手,曰虞。鲁成季友在其手,曰友。 三文之书,性自然;老父之书,气自成也。性自然,气自成 推此以省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云吕尚封齐,及武 王得白鱼,喉下文曰以予发,盖不虚矣。因此复原河 图、洛书言兴衰存亡,帝王际会,审有其文矣,皆妖祥 之气,吉凶之瑞也。”。 对于鲁夫人仲子、唐叔虞、成季友三人手掌上的文字,王充认为 这是天生的,这与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书是一样的,是气自然形成的, “气自成”成就了“性自然”。推而广之,太公刳鱼所得之书、武王 。陈蒲清点校论衡( 纪妖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8 2 。陈蒲清点校论衡( 论死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6 8 西陈蒲清点校论衡( 纪妖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8 7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得白鱼喉下之文以及河图、洛书怪异文字也都是由从“气中 而来,只不过是“妖祥之气 罢了。纪妖篇里更是直接指出文是 由气生发出来的: “刻为文,言为辞。辞之与文,一实也;民刻文,气发 言,民之与气,一性也。” 雕刻出来的文字或纹饰与说出来的言辞,王充认为他们本质是一 样的,换句话说,书面语与口语实质上是一样的。其次还认为气与人 的性质是相同的,“气 能刻写文字,“气 能发出言辞,那么人也能 刻写文字,发出言辞。在自纪篇就更明白指出,“更禀于元,故 能著文”,因为禀受了天地自然之“元气”,创作主体才能著述文章的。 此外,纪妖篇认为“气”还能够形成一些特殊的文学样式。 “太公兵法,气象之也。气象生人之形,则亦能象太公之书 。这个论断看似荒诞,但却认为气象生书文是存在的,在客观上却 把文学的形式与“气联系在一起,把“气”当成了文的源头。 总之,王充自觉且深刻地意识到了“气 和“文”之间的关系是 根源与表现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三、文气之才性 王充认为创作主体的形体、精神以及个体才性的差异与个人所禀 受之“气”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文”受“气”的影响巨大,由于 禀受“气”不通,不同的创作主体,在创作文本时,会有极大的差异。 因而,鉴于对文学创作与所禀受“气 关系的理解,王充提出了“才 。陈蒲清点校论衡( 纪妖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2 8 7 论千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性 说。其可作如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王充认为气决定了人的先天禀性,即“性”决定于气。 如本性篇所云:“人生目辄吒嘹,吒嘹禀之于天,不同气也 , 从禀气说出发,他认为人之性也是禀气而成,因此人的天性是有差异 的。率性篇: “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 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慈,勇渥则猛而无义,人之 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 这些论述说明人的性格、个性的善恶、贤愚,与所禀受之气是有 很大关系的,有人天生暴戾无义,有人天生勇敢仁慈。此外,人的性 格品质也是由气决定的,这种思想早在王充之前就已产生,如性善性 恶论。但把“性”与“气”联系在一起论述思考的是王充。如命禄 篇云:“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禀“天 气多者,便有道德纯厚的品性;禀“天气 少者,便有不肖之德性; 禀“仁气 薄者,有残忍暴戾性格;禀“勇气渥者,性格猛烈而无 义。 其次,王充还指出人才能之高下与人性之善恶一样,是相互关联 的。由于禀气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进而有不同之才能。本性篇 “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 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这样虬| 生 与“才”自然结合起来,才、 性在他眼里可以相提并论的。在此基础上,王充把文学创作之“才”、 人之虬| 生”及所禀之“气”联系起来,说明由于禀气的不同而产生了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的个性,进而出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样式。如自纪篇所云: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 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辨伪以实事。”当 然,在创作的同时也要求创作主体发挥个性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作 品。可以说,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王充是比较早地探讨作者个性与 作品风格问题的理论者,他第一次把“性”与“气”结合在一起说明 “才性”问题,其论点开导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才性论的先声。 再次,王充认为人“才性”有转化的可能,除了少数性“极善 极恶 之人外,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由恶向善或由善向恶转化的可能。 如“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 衡中罗列大量的事例,说明后天的环境、学习和教化作用很大,可 以改造先天的禀性,补其不足。如率性篇所论: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 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 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 雕琢,知能十倍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 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孟母之徒宅,盖得其验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 独在性也”。 蓬生麻间、孔门七十二徒、孟母迁宅等故事,都说明后天环境 。陈蒲清点校论衡( 本性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3 8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对人之才性有所影响,在好的环境会有好的提高,而在恶劣的环境就 会出现坏的变化。又如量知篇所云:“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 尽材成德也”。就更说明虬| 生”可以养治的,后天努力是很重要的。 总体来看,尽管王充很强调“性”由“气”定,但他又辨证地指出通 过后天的教化和学习可以改造人性、提高文才。 第二节文人之德性 王充的才性论是从先天的条件来评价和要求文人的一种文学观 念,但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又经常决定于文人作家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而后天行为需要人的德性作为支撑的,因此,王充又从文人的德性品 行方面来要求。其中,王充将文人的独立创作能力作为其对德性要求 的最重要的条件。 一、文人之独创 汉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人,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王充在对他 们区分的同时加以品评,形成了其独特的观点。在王充论衡中的 读书人有四种:“儒生通儒”文人 、“鸿儒”。超奇篇“能说一 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 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这是以他们读书与文章创作情况为标 准来划分。“儒生是只读一经者;“通人”是知识渊博者;“文人” 是能言简意赅上奏记者;“鸿儒”是能缀文表达自己思想者。对这几 类儒生加以比较,王充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 鸿儒超文人,“鸿儒是他心目中文人的理想形象。对“鸿儒”的极 力赞美,对只会读书的“儒生”加以贬斥,这集中体现了其重视独立 2 i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创作的思想。王充认为能著篇章者比只会读书的人高明,而能著篇章 者且有自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应该是“世之金玉”,这类 “鸿儒”王充是非常欣赏的。 王充笔下的“鸿儒”,在当时社会是真实人物的写照,是王充极 力推崇的两位人物。效力篇中评董仲舒、杨子云说:“世称力者, 常褒乌获,然则董仲舒、扬子云,文之乌获也。 王充极力赞赏仲舒、 子云,是因为他们思想深邃,著述表达精准,是文人的典型代表。 王充对四种人的品评,在学识的基础上,更着重强调文人的创造 能力,他以创作能力确定文人的真正地位,真正能创作鸿篇巨制的“鸿 儒”是王充文人观中的理想形象。 二、文人之操守 王充除了在独创上有要求外,还对文人的操守也有要求。王充对 “文吏 与“儒生”两类人物的优劣进行了认真的品评,在其操守上, 它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他很反感当时社会重“文吏 而轻“儒生 , 很想指出“文吏 和“儒生”专长不同,社会上不该厚此薄彼。但他 在评论中,却显示出对“儒生”的偏爱,表明他对“儒生学识与节 操的看重。 王充指出世人的眼光只停留在外表而是不深入到人的本质,他们 褒“文吏”而贬“儒生 ,因为“文吏”有尊显的地位,而“儒生” 没有。事实上,“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文吏以事胜,以忠负; 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文吏”办事能力强, 。陈蒲清点校论衡( 程材篇)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1 5 7 论王充文人观与文人精神 擅长于处理繁杂事物,在节操方面不够坚定,不如“儒生 ,而“儒 生的人品节气不错,但处理事务的能力很是一般。要想让他们各尽 其能,关键取决于统治阶级对它们才能的认识与把握。“取儒生者, 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处理冗杂烦乱的事 务任用“文吏;而儒生的德行不错,可以被当作道德之楷模,以德 行来化民众。王充指出“文吏”与“儒生都不错,但在根本上,他 还是认为“儒生”要优于“文吏”,因为“儒生”既有才学,又有德 行,才学难得,德行是人之根本,更是难得,而事务的处理能力是熟 能生巧可以培养的。 其次,王充还认为“儒生 在钻研儒家经典的同时,可以使性情 得以修炼,“文吏”在这方面,是无法企及的。 “夫儒生之所以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 其材也。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材尽德成, 其比于文吏亦雕琢者,程量多矣。”。 不断地积累,对于学问,对于修养性情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儒 生是勤学苦练、钻研五经之义理,不停地“雕琢其材”。“文吏”是 “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文吏整日忙于琐事的处理,不钻 研学问不修德行,自然无法与儒生相比。“儒生 是“被服圣教,日 夜讽咏,得圣人之操矣。”,其在钻研经典、积累学问时,学习圣人 一m 仉m 5 6 6 f o o 0 o o ,2 2 2 社社社社书书书书麓麓麓麓岳岳岳岳 沙沙沙沙 长长长长 1i 1 j m m 眦啉篇篇篇篇材知材材程量程程衡衡衡衡论论论论校校校校点点点点清清清清蒲蒲蒲蒲 陈陈陈陈 毋 蕾 9 玉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修炼性情,进行道德熏陶。“儒生不为非而文吏好为妇奸者”,文吏 却经常为非作歹,不进行道德修养。在王充看来,“儒生”是有才学、 有操守、有仁义且廉洁的士人,是完美的形象,而“文吏”多有奸猾、 苟且的品性,他们之别是不可同日而语法。 王充不管世俗的评价,对“儒生的操守大加赞赏,表明他对文 人德性的重视。 三、文人之遭际 在品评文人之时,王充发现文人在仕途上有许多无奈的遭际,针 对此,他有着理解、同情与鼓励。 论衡开篇就论述了文人的际遇,在逢遇篇、累害篇、 命禄篇篇章中,都谈到了文人社会上辛酸的原因,篇幅比较多、 论述的比较细致。王充清醒认识到,文人地位与其德操及才能没有必 然联系,而“累害、“逢遇”等许多外在因素却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外在因素地凸显,让许多才德之士筋疲力尽,使他们无法实现自 己的社会理想。“累害”最为祸首,“夫乡单有二累,朝廷有二害。累 生于乡单,害发于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所谓“累害”, 是指有德才之士受到竞争对手等多方面阻遏和诋毁,从而导致才华被 埋没。这是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