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刘禹锡中道思想及诗歌创作研究 刘禹锡中道思想及诗歌创作研究 研究生姓名:冯琼 导师姓名:张明非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隋唐五代文学 年级:05 内容摘要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文 学创作。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刘禹锡的中道思想作为切入点,观照中道思想对刘诗创 作的影响。文章的切入点是中道思想,而归结处则在诗歌创作。 文章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了刘禹锡的研究历 史,表明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学 术界对于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关注尚不够,而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的影响更是少有人研究, 因此本文力图在此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章主要阐释刘禹锡中道思想的内涵。本章先探讨了“中道”一词的含义,不仅追 溯它的渊源,而且考察了它的发展情况,并对与“中道”关系密切的“中庸”和“中和” 也进行了对比式的探究和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刘禹锡使用“中道”一词的情况得出结论: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是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中道观而形成的辩证尚“中”的 思维方式,是先秦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表现。对于中道思 想的具体表现本章也有一定的论述。 第二章从魏晋以来文学理论中的尚“中”思维说起,探讨了中道思想对刘禹锡诗学主 张的影响。文章认为魏晋时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明显地体现了 尚“中”的思维方式,皎然的诗式更是一部明确标举诗学“中道”的理论著作。刘禹 锡的诗学主张受中道思想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辩证适度的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上。因 此,在论诗方法上他常常同时使用两个相对的或相辅相成的概念,这使他的论述显得辩证 而完备,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章着力分析刘禹锡在中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平淡自然、含蓄精炼的诗歌风格,并 将这种风格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和元白诗派的平易浅切相对比,得出刘诗的风格介于二 者之间,具有尚“中”的特性。刘诗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他在思想上奉行中道、在审美 旨趣上追求辨证适度有密切的关系。本章的分析从诗情、诗语、意象和结构四个角度进行, 认为刘诗在情感上含蓄深沉,在语言上精炼典雅,巧妙熔裁意象和重视转句艺术,正是这 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刘诗在当时自成一家的风格。 关键词:刘禹锡 中道思想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ii the middle way mean and research poetry graduate name: fengqiong tutor name: zhang ming fei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direction: five dynasties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iterature grade: 05 abstract liu yuxi is a famous writer in tang dynasty, is also a important philosopher, its philosophy more or less affect his literary creations.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e article choice the minddle way mean of liu yuxi as a starting point to check the influence of the mean to lius poetry. the mean idea is the point of entry into article, and summed up to the poetry.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chapter i, ii and iii four parts.the introduction reviewed that the liu yuxi study of history, shew that the source of choice, and introduced the related topics of the status quo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believed that the concerns for the mean are still not enough, and the influence of lius poetry from the mean is very few in people on research, so this paper trying to carry out in-depth study on the issue. chapter i main explained the middle way mean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first, this chapter explored a middle wa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not only date from its back, and inspected the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golden mean and neutralization were compared -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is basis, reached a conclusion 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middle way mean is a middle way of thinking that absorbed on the basis of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the golden mean ,is new development and new performance of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in the middle tang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an have exposition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ii explored the impact of the middle way in liu yuxis poetic view,begin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 still in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era of the important works of literary theory wenxindiaolong and poetry clearly reflects the still way of thinking, and jiao rans poems is a clearly marked cite poetics road theory works. liu yuxis poetics advocated by the mean highlighted show that he dialectical modest aesthetic style poetry in their pursuit. therefore, in the way of poetry he often use two relative or complementary concepts on same time, which makes his exposition is diale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thus increasing convincing. chapter iii focus on the insipid natural, subtle refining poetry style which formed under the iii influence of the mean, and compared to the strange and dangerous this style of han meng and plain and shallow style of yuanbai,and t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tyle of lius poems between in the two,is still middle character. the formation of such poe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pursuit of the golden mean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aesthetic purport to moderate syndrothe. the chapters analysis was from emotion, poetry language, imagery and structure of four angles, and reviewed that lius poems is deep in emotion, refined and elegant in language, skillful prune writing in imagery and take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 of art, it was exactly these four common constitute a unique style at that time. key words: liu yuxi minddle way mean poetic theory poetr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刘禹锡中道思想及诗歌创作研究 绪 论 绪 论 在中唐诗坛,刘禹锡是一位诗文兼擅的大家,其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尤高,曾与柳 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又与白居易酬唱,并称“刘白” 。他一生创作的诗歌共有八百多首, 这八百多首诗在当时即获得了白居易的高度赞扬,称“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若神与妙,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 1 晚唐以后直 到清代,刘诗的魅力经久不衰,研究刘诗者代不乏人。总体上讲,宋代不仅从总体的艺术 特色上观照刘诗,而且注重研究苏轼、江西诗派诸人对刘诗的学习和仿效;明代侧重于刘 诗诗体方面的研究,其七律和七绝备受重视;清代则对竹枝词一类的民歌体诗研究较 多,文人中曾掀起一股学习竹枝词的热潮,现存以竹枝词命名的各类诗作中,清 代的占了大多数。其中又以宋代为刘禹锡研究的高潮,宋人诗话中论到刘诗处很多。近代 的刘禹锡研究则比较低沉,未见有专著,大多附属在同时代作家的专门研究当中,比较分 散。建国以后,刘禹锡研究一度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比较重视其“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及其诗歌的思想性,对艺术性方面则关注较少,如徐州钢铁厂和徐州师 范学院合编的刘禹锡研究资料选编就是代表。七十年代末以来刘禹锡研究进入另一个 高潮,主要表现在突破了政治的樊篱,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在刘禹锡的生平考证方面今 人卞孝萱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先后著成 刘禹锡年谱 、 刘禹锡丛考 、 刘禹锡研究和刘禹锡评传 (合著) ,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其中, 年谱纵 向梳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 丛考 横向考索刘禹锡的父系、 母系和交游三方面的问题; 研 究全面论述刘诗创作对晚唐、宋代诗人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评传则集各方面研究 之大成,全面论述刘禹锡的政治、哲学和文学等成就。在刘诗的搜求和整理方面分别有瞿 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 、卞孝萱校订的刘禹锡集 、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和 陶敏、陶红雨父女合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其中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较为晚 出,在各方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校注和资料的辑录比较详备,本文的研究即在此著 的基础上进行。在刘诗的艺术研究方面也涌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新成果。专著方面主要有 吴汝煜的刘禹锡传论和肖瑞峰的刘禹锡诗论 ,吴著因条件所限,未见;肖著对刘 禹锡诗的题材、风格、影响、及诗歌理论等都分专章进行阐述,详细而集中,又在旧学中 融入了新知,体现了著者强烈的创新意识。至于学术论文则涉及到刘诗艺术的各个方面, 从风格到手法,从题材到体裁,从意象到意境等等。其中, “诗豪”之“豪”的特点、表 现手法等问题又成为学术论文研究的热点。 作为唐代的一位大诗人,从总体上来讲,刘禹锡的研究已比较深入,然而随着时代的 2 发展这种研究亦显示出其缺失之处。从上述的研究概况来看, 刘禹锡研究更多的是一种 单向的纯文本研究,对于当今学科交叉发展的多元局面来讲这当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 应当同相关学科如宗教、哲学、民俗学、社会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这是突破当前 研究状况取得较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事实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刘诗同民俗学的交叉研 究已显现出某种端倪,如吴在庆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 (载于东北师大学报 1997年第3期)一文以刘禹锡所写的大量风土民情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并探讨了刘禹锡与这类题材诗歌的关系。新世纪这种交叉研究逐 步走向深化,如陈允锋论刘禹锡的地理意识及其诗学思想特点 (载于宁夏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进行诗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王树海佛禅与刘禹锡的人情诗性 (载于 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关注宗教学对刘诗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无疑开拓了刘诗 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选择刘禹锡哲学思想中的中道思想作为切入点, 观照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的影响。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关注较多的是其“天 与人交相胜” 2 的唯物辩证法观念,就哲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一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 若探讨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我认为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 作影响甚大。中道思想是刘禹锡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是他进行政治和文学活动的指导思 想,从他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到晚年历经宦海沉浮之后依然达观为政,这其中都有中道思想 的痕迹。从另一个角度讲刘禹锡的其他哲学观点也是在立足于中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 “天与人交相胜”的唯物辩证法其哲学基础说到底还是中道思想。因此中道思想在刘 禹锡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讨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 道思想不可绕过。中道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具有广泛的方法论意义,他对刘禹锡的政治 思想、文学观念有重要影响,它的内涵是丰富的,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与“中道” 意义相近的还有“大中”一词,因刘禹锡在作品中直接使用“中道”的次数较多,故这里 抽绎出“中道”作为本文的核心词。关于中道思想在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所占的重要 地位,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充分认识,对此研究不够深入。其实,刘禹锡的挚友柳宗元在中 道思想方面与刘禹锡极为相似,他亦以“中道”和“大中”思想立身行事,然柳宗元的中 道思想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马晓坤、李小荣的也谈柳宗元中道思想的统合儒释背景 一文 3 对此有详细阐述,该文在末尾还简要提及了刘禹锡统合儒释的中道思想。看来,重 视中道思想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刘禹锡是非常必要的。 在中道思想的影响下,刘禹锡形成了尚“中”的文学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刘禹锡 的诗歌创作既不同与韩孟的奇警,也不同于元白的平易,而能于这两派之外自出机杼、自 成一家,用诗歌抒发独特的生存体验。目前学术界从中道思想角度对刘诗创作进行研究的 尚不多见,就笔者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来看仅有两处涉及:一是卞孝萱、卞敏的刘禹锡 评传 ,在该书第六章提到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的思想基础:大中之道。 4 这个“大中 之道”和本文所论及的“中道思想”意思大致相同,只是著者在这里侧重从其对政治的影 响方面进行论述。至于“刘禹锡的大中之道思想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 著者只列举了刘 3 禹锡的两首诗调瑟词和贾客词加以分析。这里虽涉及到了中道思想与刘诗的创作, 但它并没有论述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的影响,所举的两首诗只是反映中道思想的载体。真 正论述中道思想对刘诗创作影响的是陈允锋的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 响 ( 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一文,该文认为“刘禹锡在创作实践中所体现出来 的中道观对他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这里虽未明确提到“诗歌创作”四 个字,但其所论述的文艺思想其实就是刘禹锡用来指导其诗歌创作的诗论。该文认为刘禹 锡的中道观对其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 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 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 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该文限于篇幅只谈到了以 上三个方面,但却以此三点拓展了刘禹锡研究的空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中道思想入手 对刘诗做更深入的研究。另有崔桂萍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个性一文,载于南京理工 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6年第2期,将中道思维方式的影响看作是刘禹锡诗歌继承唐诗审 美特质与创变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惜未对此作详细论述。 本文在上述几处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更加深入地研究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及其对诗歌创 作的影响,着重分析刘诗尚“中”的艺术。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中道”这 一关键词的含义,探讨在中唐儒释合流的时代大潮中刘禹锡统合儒释的中道思想的内涵; 第二部分论述中唐以前文学理论中的尚“中”思维,其中将皎然的诗式作为问题论述 的重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着重分析刘禹锡中道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需要指 出的是刘禹锡关于“中道”的论述虽多出于他的文之中,但因其文多公文、应制之作,真 正体现其中道思想的乃是其诗。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和诗歌创 作。 第一章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 第一章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 刘禹锡作为中唐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道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道”二 字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先秦儒家中“中道”和“中庸”的含义非常接近,但随着 时代发展“中道”的含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刘禹锡统合儒释的中道思想是在中唐独特的 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不完全等同于儒家的中庸思想,但又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 章主要论述刘禹锡中道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 第一节 “中道”与“中庸” 、中和” “中道”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外来性;既是儒家的,又是佛教 的。 “中道”一词在先秦儒家的典籍中出现过: 孟子尽心上 :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孟子尽心下 : “孔子: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孟子中的“中 道”主要是指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内涵和“中庸”差不多,这是“中道”一词的原初含 义。现代对“中道”的解释则要丰富一些。 汉语大词典释“中道”有两层含义: “中正 之道; 佛家语。 大乘诸宗谓无差别、 无偏倚的至理。 即离开空、 有或断、 常等二边的实相。 ” , 有两层意思。 辞海释“中道”有三个意思: “犹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道;儒家 伦理思想,义与中庸相近;佛教名词。中者,不偏之义。佛教宣称, 断见 (认为事 物灭后不再生起的主张)和常见 (认为事物是常住不变的主张)都是偏于一边的,只 有佛教所主张的一切事物是迁流无常,而又相续不断,才是离开断见和常见二边 的中道 。 ” 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分别从儒家和佛教两个角度阐释了“中道”的 含义,这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道”一词的使用大多和佛 教有关,而其原初的含义则似乎被边缘化了。 “中道”是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念,它 极为鲜明地表现了佛教哲学的特色,在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道”观念在佛教产生之初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早期佛教的中道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苦 行和享乐、有和无、断见和常见等一些相互对立的极端问题上采取不偏不倚、取其中的态 度,遵循这种态度的就称为“中道” 。早期佛教虽已提出“中道”观念,但真正受到重视 则是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大乘佛教的中观派是“中道”观念的主要倡导者。大乘中观学 派的奠基人龙树倡导中道缘起论,即以否定有无、生灭等各种对立的两个极端,用不偏不 倚的观点解释万物的缘起,说明世界的现象。在佛教看来,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自性 皆空,而世俗的人们却认为一切现象皆有自性,这种错误的认识叫俗谛,而佛教圣贤们阐 发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真谛。将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要不偏于俗也要不偏于真,这才是 中道。可以看到,佛教倡导的中道思想也是立足于“中”的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佛教和 儒学是相通的。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迅速,当时流行的各个佛教宗派大都宣扬 中道精神,如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三论宗的“言教二谛”和“中道实相”学说等。而当时 佛教的许多著名僧人对儒家学说亦有一定的研究,他们在佛教的中道观念中糅合进了儒学 的因素,这使“中道”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概括来讲, “中道”在先秦时代基本上是作为“中庸”的同义词来用的,不同的典籍 中称法不同,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道”就不再是单纯的儒学用语了,它更多地用 于佛教,而原来先秦时代的“中道”则被“中庸”所替代。所以“中道”从哲学层面来讲 其精髓主要还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中道”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描述的是一种尚“中”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 和“中道”一词关系密切的是“中庸” 和“中和” ,这里有必要作简要辨析。 “中庸” 是儒家的核心词汇,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这里孔子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一词被广泛使用是在礼记的中庸 篇中, 中庸本是礼记中一篇篇幅不大的论文,到了宋代它受到了理学家朱熹的推 5 崇,被单列出来放到“四书五经”当中,从而正式成为儒家的经典备受重视。张岂之先生 说: “中庸的庸字也是一种器具。 ”他认为“庸”有三种含义: (1)使用的用; (2)不 变的常道; (3)平常。 5 礼记正义中庸第三十一篇首下注: “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 为用也。庸,用也。 ”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条郑玄注: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 6 看来,郑玄认为“庸”有两种含义,即“用”和“常” 。 说文解字释“庸”为“用也” , 尔雅释“庸”为“常也” ,二说均不出郑玄的解释。明白“庸” ,再来看“中庸”就很 好理解了。 中庸开篇朱熹在标题下注: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平常 也。 ”之后,他又引程颐的话: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 ” 7 看来,无论是朱熹还是程颐都认为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状态才是中庸。 古人这样解释中庸,今人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辞海释“中庸” : “儒家伦理思想,指处 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后来泛指平庸、妥协、 保守、不求上进。 ” 汉语大词典释“中庸” :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后用于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在今人的解释中, “中 庸”和“平庸” 、 “妥协” 、 “保守”有了联系,也因此具有了贬义色彩。其实从上面的论述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原典中“中庸”是一个中性词,它并不具备现代的贬义色彩, “中 庸”被蒙上恶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随着西学的引进和现代新文化的兴起,中国的文化 精英们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的结果。 例如鲁迅就这样说: “惰 性的形式表现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 空气打不破,我国人的思想,就没有进步的希望。 ” 8 回到中国古代,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 标准在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翻阅儒家经典文献处处可见中庸精神的痕迹。 论 语先进云: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 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过犹不及”因此成了孔子给“中庸”下的最好注脚。 易 传中乾文言引孔子语“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 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这也体现了中庸的精神。 “中和”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张岂之先生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是“中和”的 定义,并认为“中和”也就是“中庸” 9 朱熹对“中和”的解释是: “喜怒哀乐,情也。其 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 10朱 熹认为感情未发时要无所偏倚,这叫中;发泄出来就要适度,这叫和。从礼记中庸 对“中和”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和”是儒家伦理和道德的一种理想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很 难,但是一旦达到了就可以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神奇效果。 辞海释“中和” : “儒家伦理思想, 礼记中庸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汉语 大词典释“中和” :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 ,则天地万物能各得 其所、达于和谐的境界。 ” 尚书尧典云: “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 6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这里所说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四种美德都是在辩证 的对立中体现了中和的精神。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中道” 、 “中庸”和“中和”这三个词都有一个基本含义, 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中庸”和“中道”在先秦大体上是等同的,只是到了后来 “中道”更多了佛学上的用法。 “中和”则与二者有所区别,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而不是一种方式。 “中道”是一个具有儒学和佛学双重色彩的词,在儒学方面,它吸收了 “中庸”与“中和”两个词的含义,既强调“用” ,又强调“和谐的状态” 。如果说“中” 是一种态度的话,那么“道”则是一种状态, 易经系辞上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从阴阳两个角度来阐释“道”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中道”的含义较“中庸”和“中 和”丰富一些,这种细微的差别是随着这三个词的发展演变而产生的。 第二节 刘禹锡统合儒释的中道思想 有唐一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在 思想文化领域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明统治政策, 在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儒、 道发展的基础之上, 外来文化如佛教等在中国也找到了适宜生存的土壤并取得了迅速发展。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状 态。 “佛教的许多方面在这一时期都达到了高峰,如在佛教的宗派形成、经典翻译、史传 目录制作、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唐代所取得的成就或所具有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 前的。 ” 11当时佛教形成的各个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都已 进入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尤其是禅宗已深深契入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时期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深受佛教影响。佛教之于 中唐士人实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在唐代佛教繁盛的同时儒学却相对地衰落了。士大夫多去儒而归佛,或轻儒而重佛, 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独孤及、李华、梁肃等儒士们,他们试 图挽救儒学信仰的危机,而韩愈则更进一步通过改造儒学来加强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 位。 中唐儒士们振兴儒学的方式就是援佛入儒,吸收佛学中的有益成分,以建立以儒学为 主体,对佛学有所取舍的思想体系,如重儒学的经世致用而不重章句。刘禹锡在袁州萍 乡县故广禅师碑中说: “然则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寖息;佛以大悲救 诸苦,广启因业,故劫浊而益尊。 ”这表明当社会发生变革时,佛教确能起到在精神上挽 救社会危机的作用。因此在思想内容上儒学吸收了佛教对个体心性的研究成果,从而能够 更好地起到维护社会秩序、 稳定民心的作用; 在思维方式上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抽象思辨性, 用以重新阐释儒学经典,使之更具哲性色彩。查屏球认为中唐新儒学的萌生实际上包括了 7 两个部分,其中一个就是“本土的儒学思想对外来的佛学思想的汲取,即以佛学本体论的 思辨精神,建构儒学化的本体哲学(心性之学) ,将儒学伦理观念本体化。 ” 12由此看来, 中唐新儒学的兴起其实就是儒释合流的过程。 儒学与佛教能走向合流,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二者在某些问题上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 中道观就是儒学与佛教相通的一个方面。正是在中唐儒释合流的思想背景下儒学与佛教相 通的中道观才显得特别突出,更容易被刘禹锡这样的有识之士所接纳和吸收。因此,可以 说刘禹锡的中道思想是他统合儒释、援佛入儒的结果。 “然则儒以中道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寖息;佛以大悲救诸苦,广启因业,故 劫浊而益尊。自白马东来而人知像教,佛衣始传而人知心法。弘以权实,示其摄修。味真 实者则以清静以观空,存相好者怖威神而迁善,厚于求者植因以觊福,罹于苦者证业以销 冤。革盗心于冥昧之间,泯爱缘于生死之际,阴助教化,总持人天。所谓生成之外,别有 陶冶,刑政不及,曲为调柔,其方可言,其旨不可得而言也。 ” 袁州萍乡县故广禅师碑 “嫉其弊而救之,以归于中道中道,必俟乎荐绅先生德与位并者,揭然建明之,斯易也。 ” 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 “吾姑欲求中道中道耳。子宁以尚之之弊规我欤所谓中道中道而言书者何?处之文学之 下,六博之上。 ” 论书 “夫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著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因有何以悟无?彼达真 谛而得中道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为也。 ”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另有一处使用了“大中”一词,实与使用“中道”意义相同: “素王立中区之教,懋建大中大中,慈氏起西方之教,习登正觉” 在以上“中道”的四处用法当中,前三处属儒学范畴,后一处属佛学范畴。在刘禹锡 的其他作品当中虽未直接提及“中道”二字,但却明白地表示了他统合儒释的思想,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他所说的“中道” 。如在赠别君素上人并引当中他说: “曩余习礼 之中庸 ,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悚然知圣人之德,学以至于无学。然而斯言也, 犹示行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术而布武,未易得也。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 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其所证入,如舟沿川,未始念于 前而日远矣,夫何勉而思之邪?是余知穾奥于中庸 ,启关键于内典,会而归之,犹初 心也。不知余者,诮余困而后援佛,谓道有二焉。 ”在这里刘禹锡说出了他学习中庸 精髓思想的经过。在他看来,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是圣人之德,极为深奥, 中庸并 没有向学习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之法,而在这方面,佛教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 过对佛典的学习,刘禹锡找到了便捷的途径。这表明刘禹锡善于利用儒、佛二家的相通之 处,取其所长,其中道思想正是他统合儒释的产物。 8 从上面对刘禹锡使用“中道”一词的分析来看:刘禹锡的中道思想是在中唐儒释合流 的时代大潮中,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中道观而形成的辩证的尚“中”的思 维方式,是先秦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表现。其中,儒释合 流是其产生的背景;辩证的尚“中”的思维方式是其精髓。刘禹锡的中道思想不仅是唯物 的,而且极具辩证法色彩。作为一个哲学家,中道思想是刘禹锡哲学观的基础,他的很多 哲学观点都与此有关涉。 “中道”在中唐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不独刘禹锡使用这个 词,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常常提到“中道” 。总体上讲,柳宗元和刘禹 锡在思想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他所言的“中道”和刘禹锡所言的“中道”内涵大致相同, 而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较大,他所言之“中道”的含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不可一概而 论。 除了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教中道观的深刻影响之外,刘禹锡的中道思想还与荀子的 学说有密切关系。在先秦儒家中刘禹锡是比较推崇荀子的,他在文中多次提到荀子,如他 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说: “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贾生之书首过秦, 而荀卿亦后其赋。 ” “和叔年少遇君,而卒以谪似贾生,能明道似荀卿”在刘禹锡看来,荀 子是能明道的典型。荀子在先秦儒家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的儒学思想更多地包含了辩 证法的成分。例如,孔、孟等圣哲虽也重视人,但在天人关系上常常肯定天的决定性作用 和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孔子曾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 论 语泰伯 )孟子也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尽心 )即认为 性在于心,而原于天。与孔、孟不同,荀子常常肯定人的重要性,他说: “故明于天人之 分,则可谓至人矣。 ” ( 荀子天论 )首先他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其次,他又说“人 定胜天” ( 荀子天论 )这一说法为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重 要的思想来源。天、人关系是儒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佛学谈论的热点话题,刘禹锡 在这个问题上既不承认天对人的决定作用,也不承认人可以超越天, “天与人交相胜”正 是辩证的、尚“中”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这充分表明了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受荀子辩证法思 想的影响。除了吸收荀子的辩证法思想外,刘禹锡对易经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借鉴。 易 经也是先秦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充满了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和运动变化的发展观,这对 刘禹锡中道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启示。 易经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 中,一旦其变化超过了某个限度,走向了极端,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例如杂卦中 说: “否泰,反其类也。 ”不论是“否”还是“泰” ,一旦发展到顶点就会向它们的对立面 转化;又如系辞下中说: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也是在说事物向对 立面的转化。刘禹锡对易经比较熟悉,他曾作辩易九六论 ,与董生论易之九 六变化之术,柳宗元赞曰: “观足下出入筮数,考较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 悉者也。 ” 13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采取尚“中”的思维方式。在 答饶州元使君书一文中,刘禹锡主要论述的是理政与治兵的问题,在论吏治的问题上 9 刘禹锡说: “古之贤而治者,称谓各异,非至当有二也,顾遭时不同耳其宽猛迭用, 犹质文循环,必稽其弊而矫之,是宜审其救夺耳。 ”在统治的方法上刘禹锡认为应当宽猛 迭用、质文循环,所谓“稽其弊”之“弊”就是因为失“中”所造成的,而矫之则是要使 之重新归于“中” 。 “宽猛迭用”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 “子曰; 善哉!政宽则 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这 里的“宽”和“猛”是指过或不及的两种极端,宽猛迭用可使之归于“中” 。 “质文循环” 也是一样的道理,出自论语雍也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刘禹锡认为为政者 应当在宽和猛、 文和质之间寻找到合适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 左传 中所说的 “政 是以和”的效果。在治理的具体方法上刘禹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若执事之 言政,诣理切情,斥去迂缓,简而通,和而毅,其修整非止乎一身,必将及物也。其程督 非务乎一切,必将经远也。坊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使侵蛑。 ” 这种“简而通,和而毅”的治理方法也体现了刘禹锡的中道思想。 因论七篇是一组哲 学论文, 鉴药是其中的一篇,针对用药治病的问题而发。在这篇文章中刘禹锡从药性 的自然规律入手,指出用有毒的药治病, “须其疾疗而止,过当则伤和,是以微其齐也。 ” “和”用在传统中医学上是指人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刘禹锡以此为喻,说明任何事情 都不能做得太过。针对两税法的实施所造成的盐商大量盘剥农民,农民每况愈下的情况刘 禹锡写了贾客词一诗,抨击盐商唯利是图、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种种行径。刘禹 锡希望统治者能采取适度合理的政策,抑制这种“贾雄则农伤”的状况,使社会的各种力 量趋于平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 养鸷词一诗也同样透露了作者 的中道思想,其引云: “途逢少年,志在逐,方呼鹰隼,以袭飞走。因纵观之,卒无所获。 行人有常从事于斯者,曰: 夫鸷禽饥则为用,今哺之过笃,故然也。 予感之,作养鸷 词 。 ”养鸷少年不懂得“鸷禽饥则为用”的道理, “日日哺不息” ,从而使鸷禽“宁知下韝 时,翅重飞不得” ,显然在诗人看来少年在养鸷的问题上有失于“中” 。 刘禹锡的中道思想又表现为他在生存方式上的随遇而安。刘禹锡的一走过了坎坷的七 十年。 “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先被贬到朗州,历经十年磨难,又被贬到连州、夔州、和州 等地,甚至到了晚年他还被排挤出朝,可谓命运多舛。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和打击,刘禹 锡没有像柳宗元那样义愤填膺,最终英年早逝,也没有像白居易那样退守佛老,对世事漠 不关心,一方面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天地里做着他力所能及的 事。这就是刘禹锡从中道思想中探求到的生存智慧,这种生存智慧使他随时能从变化了的 环境中获得超脱和自适。朗州十年,地近屈原流放之所,在这里刘禹锡继承了屈骚的批判 精神,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连州和夔州的几年他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创作了大量 民歌体诗;和州三年,面对众多的历史遗迹,他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史怀古诗。这些文 学方面卓越成就的取得与他奉行中道思想,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到本 论题来说中道思想是我们探讨刘禹锡文学思想及创作的重要根源,有学者这样说: “如果 对文学家的文学思想进行追根溯源,一定要追溯到其哲学思想上。尽管其哲学思想不一定 10 很深刻,但却一定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指导或影响着该人的文学创作。如果是文学家而 又兼思想家的话,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只有从其哲学思想入手,才可找到其文学思想的 根源。如探寻到其指导或决定文学思想的哲学思想,便仿佛找到总开关,找到进入该人文 学创作殿堂的总钥匙,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 ” 14对于韩愈的研究是这样,对刘禹锡 的研究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第二章 中道思想与刘禹锡的诗学主张 第二章 中道思想与刘禹锡的诗学主张 在上一章中我们明确了中道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刘禹锡是一位兼 思想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诗人,他在文学方面的诸多主张在实际上不可能不受其中道思想 的影响。从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中道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到了刘禹锡那里 才表现出来的,先秦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已经显露了文学尚“中”的痕迹, 到了魏晋时代,文学理论中更全面地体现了中道对于文学的影响。如果说刘勰的文心雕 龙和钟嵘的诗品是魏晋文学理论的代表的话,那么皎然的诗式则是唐代受中道 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禹锡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受中道思想的 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辩证适度的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上。因本章讨论中道思想与刘禹 锡的诗论,故以下先简要梳理一下魏晋以来文学理论当中的尚“中”思维。 第一节 魏晋以来文学理论中的尚“中”思维 魏晋以来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莫过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 文心 雕龙集先秦至刘宋时代文学批评之大成,它不仅论证了文学的源流,对于文体论、创作 论、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修辞学等各方面它都有一定的论述,清代的学者章学诚赞 其“体大而虑周” 、 “笼罩群言” 15首先, 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体现了矫正救偏的尚“中” 思维。刘勰在序志篇中说: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 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 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这是说刘勰因 不满当时文学创作中“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的状况而作文心雕龙 , “本”即是“正” , “离本”即“失正” 。其次,刘勰的文学观也贯穿着尚“中”的思维方式。为了矫正齐梁 文学的弊病,刘勰认为写文章首先应当宗经,他在宗经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汽车修补漆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5150台新生儿黄疸治疗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班会5篇
- DB11∕T 1606-2018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 供应合同样式
- 企业管理咨询行业技术规范与应用
- 【语文】第14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样式二)与流动资金借款的合同4篇
- 河北省唐山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 高雨-博士开题报告(最终版)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营业厅安全管理规定
- YS/T 921-2013冰铜
- GB/T 28121-2011非热封型茶叶滤纸
- 低压电气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廊坊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苹果栽培学完整版课件
- 沁园春长沙完美版课件
- 专升本《建筑力学》-试卷-答案
- 2020年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