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以人为本不仅是当今社会的强音和根本宗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度关 注的理论重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更是关注对人性、人的发展、 人的价值等的思考和探索,而儒学开山鼻祖孔子,其言论和思想无不充斥着人 生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处处闪烁着人生的智慧与哲思。儒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 “人的问题”,而“为人之道 更是儒学研究者所经常涉及和谈论的话题。从有 关孔子的各种言论与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为人之道”最关心的也就 是“成人之道”。“成人之道”是一个动态的理念,人之为人,总是有一个不断 完善的过程,要经历生理上、思想上、人格上的成长与成熟,最终达到一种和 谐的安身立命的状态。关于人之为人的根本,孔子针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 历史人文精神的深刻体悟,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系统的“成人”思想,是一种立 足社会、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是对人的发展的不断反思与觉解,是一种动态 与过程的生命理念。孔子的“成人之道”理论,把人生过程环绕于不断“完善 你自己”而展开,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两干余年中一直指导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 生命学问。如今,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现实中“安身 与“立命”的双重焦 虑呼唤着传统文化的指引与抚慰,世人需要精神世界的调衡与生命动力的更新。 孔子的“成人之道 思想正是能适应这个需要,蕴含许多人生问题和生命智慧 的传统而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文化。由此,对孔子的“成人之道”思想进行一番 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有其重要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成人之道 仁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 ”i sn o to n l yt h es t r o n gv o i c ea n dt h eb a s i cp u r p o s eo ft o d a y s s o c i e t y , b u ta l s oi st h et h e o r yc e n t e ro fg r a v i t yw h i c ht h e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o n c ep a i da t t e n t i o n a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m a i n s t r e a m ,i s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 ,h u m a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h u m a n sv a l u ea n ds oo n a b o u tt h e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ta s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o u n d e ro fc o n f u c i u s , a l lh i sm m a r k sa n di d e a sa l ef l o o d e dw i t hd i s c u s s i o no fl i f ea n dr e s e a r c h s h i n i n g w i t ht h ew i s d o ma n d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 t h eb a s i cp r o b l e m s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 ” p e o p l e sp r o b l e m ”b u t ”t h er u l e so fc o n d u c t ”a l s oi st o p i co fc o n v e r s a t i o no f t e n r e l a t e dt h a ta n dt a l k e da b o u tb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s e a r c h e r t h e ”r o a dt oa d u l ”i sa d y n a m i cc o n c e p t a sam a i l ,t h e r ei sa l w a y sap r o c e s so fc o n t i n u o u si m p r o v e m e n t h en e e d st oe x p e r i e n c eg r o w i n gu pa n dm a t u r i t yo np h y s i o l o g y ,o nt h o u g h t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f i n a l l ya c h i e v eak i n do fh a r m o n i o u s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a sa b o u tt h eh u m a n s f u n d a m e n t a l c o n f u c i u sa g a i n s t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a sw e l la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h u m a n i t i e s s p i r i tw h i c hl o c a t e di nv i e wo fh i mr e a l i z e sf r o me x p e r i e n c ep r o f o u n d l y , h a sas e r i e s o ff o r m e das e r i e so fq u i t es y s t e m a t i c “t h ea d u l t t h o u g h t a n di ti sal i f ew i s d o m w h i c ho n ek i n do ff o o t h o l ds o c i e t y , s e t t l e sd o w na n d g e t so nw i t hl i f e ;i s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r e f l e c t i o na n ds e n s es o l u t i o n ;i sad y n a m i cc o n c e p t a n dp r o c e s so fl i f e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t h e o r yo f ”r o a dt oa d u l ”o fc o n f u c i u s ,i n c o n s u m m a t e st h el i f ep r o c e s se n c i r c l e m e n ty o u t ol a u n c hu n c e a s i n g l y , f o r m e di n 2 0 0 0r e m a i n i n gy e a r so fl i f et a k et h i sa st h ec o r et oi n s t r u c tt h ec h i n e s et h o u g h ta n d t h eb e h a v i o rl i f ek n o w l e d g ec o n t i n u o u s l y n o w , i n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s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 ”s h e l t e r ”a n d ”d e s t i n y ”o ft h ed o u b l ea n x i e t yc a l l sf o rg u i d a n c ea n dc o m f o r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1 1 1 ec o m m o np e o p l en e e dt ob a l a n c et h et o n eo ft h e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a n dl i f ef o r c eo ft h eu p d a t e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a d u l t sr o a d ”o fc o n f u c i u se x a c t l yi st o b ea b l et oa d a p tt ot h i sn e e d ,c o n t a i n sal o to fl i f ep r o b l e ma n ds a p i e n t i a lt r a d i t i o no f l i f eb u th a st h el i f e f o r c et h o u g h tc u l t u r e t h u s ,t o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a d u l t sr o a d ”o f i l a b 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u so fas y s t e m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s t u d y , h a si t s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yv a l u e 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 ;r o a d t oa d u l ;b e n e v o l e n c e i i i 引言 引言 中国哲学主要是考察人生问题的哲学,j 下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人生论是中 国哲学之中心部分,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 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 到的境界亦深。人生问题也就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而人的自身问题也可以说是儒学大师孔子最为集中关注的问题,孔子的诸多言 论和学说,综合而言都是围绕人的问题而探讨的。所以儒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 “人的问题”,而“为人之道”更是儒学研究者所经常涉及和谈论的话题。从有 关孔子的各种言论与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为人之道最关心的也就 是“成人之道 。“成人之道 是一个动态的理念,人之为人,总是有一个不断 完善的过程,要经历生理上、思想上、人格上的成长与成熟,最终达到一种和 谐的安身立命的状态。 当今的世界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而急剧阶段,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 看法与认知,有学者曾这样说:“中国社会的转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经济体制 方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型;政治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统 一,意识形态笼罩一切以致等同、取代一切,向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政 治、经济、文化分歧发展的方向转型;文化体制方面,由政治的附庸、图解政 策的说教工具向思想性、教育性、消遣性、娱乐性兼备,着重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向转型。”圆当今社会转型所呈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让人 们感到“安身”与“立命”的焦虑和忧患,牟钟鉴先生曾对“安身 、“立命 作过这样的阐释:安身即是根据所确定的人生大目标和各种主客观条件, 寻找自己在社会上的恰当位置,选择最佳行业或职业,以便切实推进自己的人 生,使所立之命落到实处;立命即是确定人生理想,树立某种思想信仰,把 人生建立在健康而稳定的价值观之上,使精神自我得以挺立。 固可见,安身立 命是种生活自如的能力和智慧,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任何人的思 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深深地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要解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安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1 6 5 。李宗桂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j 】哲学研究,1 9 9 4 ,1 0 4 8 5 3 。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 】济南:齐鲁书社,2 0 0 1 2 2 8 引言 身立命”的焦虑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先哲们的理论和思想中找到智慧和启迪, 发掘其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价值,尝试从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中寻求解决我们现 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纵观史迹文献,对孔子“成人之道 思想的研究论述,多以零碎的只言片 断的形式出现,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和思想体系呈现。而且前人多从语句阐释 的角度对孔子的“成人之道 进行讨论与解说,如朱熹曾把孔子的“成人解 释为“全人”:“言兼此四字之长,则知( 智) 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 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 才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猝然不复偏倚驳杂之弊,而其 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语之也。若论其至, 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此外,还有西汉刘向的说苑、北宋理学 家二程的河南程氏遗书中对孔子的“成人有比较独到的解释,对后世影 响较大。 总之,除了上述从阐释的角度对“成人 进行研讨外,现今,学术界对此 方面的专门探讨也是微乎甚微,而且多是从孔子“成人”概念解读、理想人格 以及教育意义方面研论,对孔子“成人之道 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特征的讨论甚 少,更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专著及系统的理论成品,可见,孔子的“成人之道 还有大量的探索空间和研究资源,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主要原因。因此, 我在研读和引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本文的结构内容: 一、孔子“成人之道 思想的理论渊源是从历史、人文、现实三个角度来考察 其产生背景的;二、孔子“成人之道 思想的理论特征不仅说明“成人”是一 种全面发展之人,而且还要明了“成人之道 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打造,是一种 动态的人之不断完善的人生理念;三、孔子“成人之道 思想的内涵及培养方 面是集合诸多因素发展的结果,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内容,以“中 庸的方法来调节的“为人之道”;四、孔子“成人之道”是通过“学习”和“修 行两种具体实现途径来成就的;五、孔子“成人之道”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表 现了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与传承意义。通过这几个部分的探讨,以期对孔子的 “成人之道 思想有系统的了解和领悟,使其理论思想在新的时期对人们产生 适时的效果和作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5 1 2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1 孔子“成人之道 的理论渊源 1 1 “三代 文化的熏陶浸润“成人之道 的历史渊源 孔子虽曾自称“述而不作”,但研究孔子的学者都有共识,孔子是在继承和 发扬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来阐述自己的学 兑的,其理论思想无不饱受传统文 化的熏陶浸润,诚然,“成人之道 理论也是在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影响下而 逐步建立的。 天人观念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从天人观念 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前进与理论思想的发展。夏代的天人观念 主要是一种宗教崇拜理论,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较少,但我们仍可以从考古发现 与史料记载中找到资源。天神祖先崇拜观在夏代已初步形成。墨子兼爱下 引古尚书佚文禹誓中有:“济济有众,或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尔率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哪夏王是主宰人间一切 的至尊者,却用“天”的名义征苗,可见,“天”已经是主宰天地万物的至上之 “神”。孔子在论语泰伯里曾说:“禹,吾无| 日j 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圆称说夏禹平时吃得不好,祭祀 时却把祭品准备得很丰盛,平时穿着粗陋,祭祀时却穿华美的衣饰。表明大禹 是非常尊崇祖先神灵的。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尚书甘誓记载:“用命, 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固这是夏王在征战前说与将士的话,认真执行命令 的,将会在祖先的神位前受到奖赏,不好好执行命令的,就要在社神的面前受 到惩罚。这也充分说明了祖先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夏启与有扈氏是 同一宗族的,本应受到共同祖先神灵的佑护,而夏启却用“天用剿绝其命,今 与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 之正,汝不恭命。 呦的理由来征伐有扈氏,可知,这里的“命 已具有了自然 发展与社会使然的属性,把“命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命 成了人间正义的主 宰,“尊命”更甚于“尊祖神”,隐含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道正义与价值理念。 。李小龙译注墨子【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2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9 7 。陈戌国撰尚书校注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3 2 。陈戍国撰尚书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3 2 3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殷商时代,天人观念集中表现在以“帝”或“上帝”为核心的天神关系上。 至于“帝”的含义,在史学界经过多方研究,认为“帝 多是殷人已故先祖、 先王及父兄的通称。郭洙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观之发展中说:“殷人的帝就是 帝喾,是以至上神而兼祖宗神。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曾说:“b 辞与诸先 王本名之外,或称帝某,或称祖某,或称父某、兄某。罗参事日:有商一代, 帝王以甲名者六,帝王以乙名者五,帝王以丁名者六,帝王以庚、辛名者四, 帝王以壬名者二。惟以丙及戊、已者各一。其称大甲、小甲、大乙、小乙、大 丁、中丁者,待后来加之以示别。然在嗣位之君,径称其父为父甲,其兄为 兄乙,当时已自了然。故疑所称父某、兄某者,即太乙以下诸帝矣。余案 参事说是也。非独父某、兄某为然,其所云帝与祖者,亦诸帝之通称。 由此可知,殷人的“帝”或“上帝”就是自己的先祖先亲,是他们心目中的至 上的“神”,对上帝的崇拜已转化为祖先神灵的崇拜,并最终归结为祖先神灵崇 拜,这里“神 和“人 达到了一种世俗的统一。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动在殷 人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与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中对商代有这样的记载:“殷 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商代尊崇祖先“神” 的社会习俗活动。这种社会现象表面上把“神 至于一切之上,实际上殷人并 没有把祖先神灵当作支配自己的核心崇拜对象,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象征符号 而已,在祭祀时保持一种美好愿望,祈求祖先神灵佑护自己能趋利避害、临降 幸福。正如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中国的宗教,不管他是巫术 性的或祭祀性的,就其意义而言是面向今世的。是为了他在此岸的命运一 一为了长寿、子嗣、权位和财富,以及很小程度上为了祖先的幸福 。够这表现 了殷人信“神”具有现实的功利性的特点,也说明了他们信奉“神事”其实是 为了“人世”,人的主体地位有了一定的重视与提高。 西周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正如王国维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 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政治变革无需明细,文化变革突出表现于“礼”的形 成与发展,但“礼”的凸显,主要在祭祀方面,正如小戴记祭统中记载: 函郭沫若郭洙若全集 m i 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3 2 9 。王国维古史新证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4 13 4 。陈戍国撰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4 3 0 。马克斯韦伯著,郑乐平编译经济社会宗教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2 4 6 。王国维观堂集林【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5 9 4 5 1 4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川。在周代,虽承继了殷商“帝” 或“上帝 的称名,但更多的是以“天 作为至上之“神 ,有皇天、吴天、上 天、苍天等称谓,有时也把“天 与“帝 相结合,称天帝、吴天上帝、皇天 上帝等,表现了殷周传统文化的相因性。“天 既然是周时的最高主宰“神”, 祭天也就成了周代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周人的祭祀是有严格的等级性与阶级 性的,当时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罾的说法,可见,这 种祭祀只是风行于统治阶级内部,平民百姓则被排斥在外,只是参与一些带有 原始的、巫术色彩的民问宗教,一般多与农事有关且全体动员。周公旦是在周 王朝的巩固和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政治文化人物,他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继 承、发展与完善前代的祭祀文化,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礼 、“乐 制度。周礼就是周公旦所著的记载“礼”的体系的书,是一系列表明各个级 别尊卑贵贱的礼仪等级制度的标准。“乐 是进行礼仪活动时所配制的舞乐。西 周的这种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以后历代统治阶级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作 为最高统治阶级,周公旦还吸取夏商消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 、“敬德 保民”的政治伦理思想。认为“天意”是顺应“民意”的,“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要求统治者必须“敬德 、“保民 ,才能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永久牢固,“皇 天无亲,惟德是辅。”可知,“天”是以“民”为根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 德伦理的性质,是一种“义理之天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至上之“神 ,这反映 了时人人文精神的提升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孔子是一个对上古文化赞美推崇的优秀继承者,他自己亦言“信而好古 , 他曾对三代文化有这样的表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 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 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 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此段话实际上是 对夏人、殷人、周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以及统治方式作出相应的概括与表 述,所以就有了陈来先生把“尊命”、“尊神 和“尊礼尚施”的夏文化、殷文 。陈戍国撰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3 7 4 。陈戍国撰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9 5 。左丘明著,李维琦等注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 5 0 6 回左丘明著,李维埒等注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 1 2 0 。陈戍国撰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4 3 0 5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化和周文化特别称其为所谓的“巫觋文化”、“祭祀文化 和“礼乐文化”,并且 认为三代文化在悠长的历史演进中孕育了西周文化,而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高度 推崇三代文化特别是西周文化的典范,所以说儒家思想是在中华悠久文化的土 壤中滋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三代文化的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从“尊命”的夏文化到“尊神 的殷文化再到“尊礼尚施 的周文化,体现了 人们生存意识的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也越来越进步,而且演绎出一条比较明晰 的人文脉络走向,使人文道德精神渐趋得到彰显与发扬。所以,在“三代”文 化的熏陶浸润之下,孔子以及后代的各时期的思想家们把“人”作为探讨问题 的主要对象以及核心焦点。而“成人之道 就是孔子论述如何为人、如何成就 人的思想理论,在这里,“成人之道”可以说找到了它的历史之源。 如果说“三代文化的演进培养了孔子关注人生的人文精神气质,而孔子 本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度解读与实现则是其“成人之道”理论的又一根源。 1 2 孑l 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成人之道 的人文渊源 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一个共通之处有关人的哲学,正如 高清海先生所言:“哲学的性质可以不确定,哲学的观点可以分歧到彼此敌对, 哲学的内容可以广泛到无所不包,然而哲学理论围绕的轴心、生发的基点却是 明显的,这就是人,人的生存、人的本性、人的生存世界和人的生活意义,总 之离不开人和人的生存活动。人的本性是自为本性,自为本性就意味着,人不 仅必须领悟自己的存在,而且还需要自己去规划自己的生活,自己去预设自己 的存在前提并创造自己的未来。在这一意义上说,哲学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理 论,哲学表达的不论它指向哪里都是人作为人而有的对于生存、生活、 世事的态度、理解、观点和追求。”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之圣的孔子,更 是表现出对人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也正是他开启了中国哲学人的研究的开 端,并在其思想和理论中时时体现出对人的关注与探究。 孔子曾言:“天地之性,人为贵。 圆从而表达了儒家有突出特色的人学思 想贵人。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孔子也说过:“天之所生,地之所 养,人为大矣。 可以看出,他是把人看做天地之间最伟大、最尊贵的成员。 中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2 ,0 1 5 2 - 5 6 。汪受宽撰孝经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4 2 。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8 5 6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的,这样的情景下,孔 子却坚持“天地力物,唯人为贵”的“人贵于物”的思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当“厩焚 时,孔子却问的是“伤人乎”,而不问马匹的损伤情况;当子路请 教鬼神问题时,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圆当子路请教关于死的问题 时,孔子回应:“未知生,焉知死 。 可见其“人贵于神”、“天地之间人最重” 的观点已不言而喻。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提到了人性的问题,他说:“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固人的性情是与生俱来的,且人性是相近的,人之所以有千 差万别的个性,是由“习所造成的,也就是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风俗习惯 造成的。显然,孔子对于人性的说法谈得很模糊,没有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人 性,但其发端的意义却显示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代称为“天人之际”。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固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对自然 生命的关怀,也是其仁爱之心的一种深层次地扩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人志士热爱大自然,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之生不能无群”是先 秦儒家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体认。“群,即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社会 关系,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属性。孑l 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 道不忧贫”。可见,孔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或价值,是其关于人与社会关 系的基本观点。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又说:“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对鸟兽与人的区分,已隐含了 其对人文价值的肯定。鲫 孔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是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价值的探求 与肯定,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理念,他强调人要有以“立”,有高远的志向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他强调人要情操高尚、 严于律己,对富贵不“苟得 ,对生死“无求生以害仁 ;他强调人要自强不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2 0 o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2 9 o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2 9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加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0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8 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6 9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9 0 田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1 9 程艳芝先秦儒家的人文关怀 j 】牡丹江大学学报,2 0 1 1 0 7 2 4 - 2 6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9 2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9 2 o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8 4 7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息、锐意进取,“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j 下焉” 等等。孔子的思想理论无不彰显人生哲学的智慧与光华,如张岱年先生所言: “专心致志研究学术的知识分子,不追求声色货利,不谋富贵利达,唯一的兴趣 是揭发自然的奥秘,探求人生的准则。”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应做什么样的 人、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的反思与解读,而“成人”理论正是对此内容的颖悟实 践,即“成人之道”观念是贯穿孔子整个人生哲学思想理论的主题。 “三代 文化滋润了孔子关注人生的精神气质,对人生理论的探讨表明了孔 子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而孔子所处的严酷的社会现实则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更 为切实而深入地思考。 1 3 “礼坏乐崩 的社会现实“成人之道”的直接渊源 孑l 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三代 历史人文精神的用心体悟与传承, 还在于他对现实民众的切实人文关怀,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并把流传世间的“成人”之礼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成人之道”理论。 春秋时期,西周周公旦所建立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在孔子时更是出现了 所谓“礼坏乐崩”的混乱社会局面。“礼坏”,也就是以“礼”作为社会统治秩 序内容的社会制度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则,是对社会状况异常失衡状态的一种描 述。主要有以下的表现:违背周礼,或僭越周礼,甚至根本就罔顾周礼,不知 周礼为何物。郑庄公曾对此有感而言:“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更为严重的还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混 乱不堪的社会现象。“乐崩”主要是指当时的乐制被破坏,乐的使用一片混乱。 西周之时,用乐有严格的规定,各个级别的官员有各个级别的乐的适用,到了 孔子生活的时期,这种阶层分明的乐制遭到了破坏,公卿甚至大夫、士也用起 了天子之乐。所以,在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有:“是时,周室大坏,诸侯 恣行,设两观,乘大路( 辂) ,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制 度遂坏。 因此孔子对于鲁国季氏在家庭宴会上按照天子的规格举乐而义愤填 中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9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8 15 4 。左丘明著,李维琦等注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 3 3 回左丘明著,李维琦等注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 6 5 。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3 0 2 。( 汉) 班固撰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8 9 8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此,对于社会 存在的这种混乱与气愤现象,孔子感叹而不由得发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 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固可以看出,孔子对当时的“礼坏乐崩”的不序 现象是深有感悟与思虑的,这也是一代思想家所表现出的深刻的忧患意识,他 认为要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恢复周代所确立的礼义法度。 孔子对“三代 之中的周代文化是很赞许欣赏的,他曾言:“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孔子本人就是很赞许和敬爱周的领导者文王与周公的, 他自己也曾明确地以文王的后继者感呼:“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所以我 们可以说,从各种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家的文化和理论,乃是孔子比较基本的文化特色和 文化理念。“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周礼的恢复与传扬者, 孔子不仅对“礼”的历史演变有着理性的认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固而且还对“礼”有着很高程度的把握与领控: 从小的时候,孔子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以“知礼”闻名当世, 特别是从政期间在齐鲁夹谷之会上任鲁君相礼,以“礼为武器维护了弱国鲁 的尊严与利益。“儒本义就是对一类专门负责办理冠婚丧祭等礼仪的人的一种 称呼,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儒,柔也。术士之称。 是对“儒”的一种最 通俗的解释。“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 六艺,通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相,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 所 以,孔子因以六艺教人,与其弟子都被称为“儒 士,所建立的学说为“儒学”, 形成的学派为“儒家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才有学者认为儒家文 化产生的根源就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西周文化为孔子与早期的儒家催生了他们 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孔子,不能无 视当时“礼”的僭越与践踏,于是主动担当“克己复礼”的重任,迫切为那个 时代寻求一种能够安身立命的稳定的礼仪秩序,最基本的是从“成人 做起。 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9 6 o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0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0 0 o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2 。钱穆古史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1 9 1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渊源 “成人”一词不是孔子创造出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礼仪,在社会上已流 传很久。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戴的帽子,也是一种明显的标志,“冠礼”,就是“成 人 之礼。古代的统治者一般都认为礼仪“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 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正因为冠是礼之始,所以古者圣王 重“冠”。“冠礼 一般是有年龄与形式上的要求的,礼制上多以男子2 0 岁谓“成 人,“男子二十,冠而字 圆。当然,还有“1 2 、1 5 、1 9 岁说等,孔子不是还 有3 0 而立的说法么。总而言之,古代男子只要年龄在1 5 3 0 岁之问就算是“成 人”了。“冠礼”的举行是比较郑重的,将要加冠的准“成人”的父亲要先请有 司、宰、卦者、筮人、宗人等选好良辰吉日、嘉宾等,等到加冠那f 1 ,仪式隆 重而严肃,除本族人之外,还要有赞冠者、摈者等人的参加,所以士冠礼 中有:“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辑,即位于门东,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 位于西方,东面,北上。筮与席。 这些都是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加冠时要加 三次,由正宾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依次戴在准“成人 头上,并且 每加冠一次,都有相应的冠词,“始加祝日: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日: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 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日: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菊无疆,受天之庆。加冠之后再加“字”,“幼有名, 冠有字 是古人常用的命名方式,比如孔子,就是“名 丘,“字”仲尼。仪式 过后,再用“成人”礼拜谢宾朋亲人。因此,礼记冠义有:“已冠而字之, 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之礼焉也。责成人之礼焉者,将责为人 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可以知道,一个人经历了“冠礼 , 就是。成人之道 了,标志着这个人开始立足社会,履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义 务了,所以我国古时有这样的说法:“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孔子作为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怀着救世济人的伟大理想,以此“成人 之道”为立足点,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深刻体悟与反思,提升了“成人之礼” 的意蕴,丰富和革新了“成人之道 的理论内涵。 。孔颖迭礼记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5 2 。陈戌国撰礼记校注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8 。杨天字撰仪礼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i 。( 汉) 郑玄注仪礼注疏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3 8 陈戍国撰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4 8 9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 0 0 5 1 5 1 1 0 2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特征 2 孑l 子“成人之道 的理论特征 2 1 “成人是一种全面发展之人 孔子以“成人之礼为基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成人”的概念,但孔子 的“成人”已不再是拘囿于生理年龄意义上的行过“冠礼”之人,而是有了更 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论语宪问中记载有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可说是孔子对“成人”概 念的一种独到见解:“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哪臧武仲即鲁国大夫臧孙 纥,以智慧谋略闻名当世;公绰即鲁国大夫孟公绰,以清廉寡欲而闻名;卞庄 子是鲁国卞邑大夫,以勇敢胆大著称,有“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名誉世间;冉 求即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多才多艺有名。可见,孔子对子路问“成人”问题的 回答已包涵智、廉、勇、艺四个方面,而且还要用礼乐来对其修饰和武装,才 可以具备一个合格的“成人 素质和内容。这里,孔子所称道的“成人”可以 说是一种“全人 ,一种“完美”之人,成人具有智慧、寡欲、勇敢、才艺、礼 乐等多种材质,隐含着全面发展的意味要求,因此可说孔子的“成人”是一种 “全面发展之人”。因此后代的学者就在对此的理解和阐释中认为,这罩孔子所 说的能具备这四个人的特长的人就是一个“全人”,他的聪明才智就可以穷尽人 世间的一切道理,其廉洁不染之心可以使其安然立足,他的勇敢果毅之举可以 使其在社会上力保自身,他的才艺素质可以让他应付各种场合所求,再加上能 自觉地以礼来约束自己,并在适当的时候能展现自己的音乐材质,最终是成为 一个内在素养极高,外在表现也出色的人,那么也就是一位得才兼备的“全人 了。可见,这里的理解也有说他标准太高的意思。孔子自己也许也感到这个标 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再次解释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圆钱穆先生对此句的解释为:“思义,谓 义然后取。授命,谓不爱其生,可与赴危。久要,要,约义。平生,平同义。 平同偶尔之诺,能历久不忘。自言利之风遍天下,偷生之徒满海内,反复狙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6 8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1 6 8 1 1 2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特征 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如上述,亦已是成人。此虽孔子降格言之,然学者千万 莫看轻此一等,正当从此下功夫,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 这是从社会风 气影响下人的利益取舍的方面来解读的,但能做到这样也是不易之举,也还是 需要多“加强和练习 的。所以朱熹针对这个说法评价说只要具有忠厚诚信的 品质,即使不太聪明或多才多艺也是可以成为较次一些的成人的。圆 孔子回答弟子子路所提出的“成人 观念,虽被历代大儒名家所阐释和解 读,从他们各抒己见的见解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意向 把“成人”视为“完人,都言成为孔子的“成人 实有难度。其实,我们可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孔子的这些话,孔子所说的成人应具有智慧、寡欲、勇敢、 才艺、礼乐等几方面,可以认为是一个人自出生以降逐步具有的内容与素养, 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自我成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潜质被充分地开 发和利用,并通过道德、文化的滋养与礼乐成分的熏陶一步步来成就自己。这 样看来,“成人”就是一种有层次的人格培养目标,并不是既定不变的标准概念。 j 下如郝大维、安乐哲等人所说的那样:“在孔子那里,成人是某种不受限制 的开放行为,其中,文化积累以及随之而来丰富的可能性促成的是真正的质的 成长。 由此,我们可以说“成人”是一种全面发展之人,是一种理想人格目 标的培养与塑造。 2 2 “成人之道”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打造 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中,仁人志士根据现实的思考和需要,就会在 心目中形成一个集利益、要求和期望于一身的模范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人 格。理想人格是中国先哲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而设计出的形象 典范,是体现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要求的人格模式。理想人格对各时 代的人们都极具吸引力,是世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榜样。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为世人塑造了几种不同的理想人格范型,尽管学者们 对此说法不,一般而言,有士、君子、圣人三种不同的理想人格的说法。所 谓“士 原是西周以来统治阶级中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可以说古时候的知识 。钱穆论语新解【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3 6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5 2 。h a l l ,d a v i dl ,? , m e s ,r o g e rt t h i n g k i n gt h r o u g hc o n f u c i u s m 】s t a t et n i v e r s i t yo fn e w y o r k p r e s s ,h i b a n y ,1 9 8 7 2 3 6 1 2 2 孔子“成人之道”的理论特征 分子都可称为“士,而且这些知识分子一般都受过一定的教育,他们一般都学 过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六艺”之能,所在国家 危难需要带兵打仗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充当军队的将领,在国家太平发展民 生的时候又可以作为一个治国的帮手。他们一般不参加劳动,职位也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会计师招聘面试要点及模拟题解析
- 2025年采购管理专员求职攻略与模拟题集全解
- 电信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热切割技术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技术专家中级面试预测题及备考指南
- 2025年美妆行业:谷雨品牌拆解-解数咨询
- 某中小学二年级新学期家长会-动态
- 停顿和重音课件教学
- 田字演变课件
- 24孝图教学课件
- 电梯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电梯安全检查记录表
- 资产评估机构质量控制制度
- 股份制公司章程样本
- TCTBA 005-2024 TCECA-G 0326-2024 合同能源管理招标规范 轨道交通
-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实施指南
-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石灰行业运营动态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年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 2025年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水产品加工车间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