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画语言的意象表达 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初探 摘要 油画艺术诞生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用这种带有西方意识形态 的艺术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感情时,如何将这种中西文化的冲撞解构并融合为一体是 现当代油画艺术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性表达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与传统。如何将油画艺术融入到意象性表达中,使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继而传承中 国文化精神是许多油画家在思考并已然付诸于实践的问题。 本文第l 章通过分析意象性表达产生的缘由和特点来揭示意象表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的重要历史地位。第2 章通过梳理中国油画意象表达的历史脉络来说明油画的意象表达是 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第3 章中,首先,比较了东西方在绘画语言方面,( 包括画面结构、 造型、审美情趣等等) 方面存在的差异,总结出中国油画中意象性表达出现的必然性。其 次,分析了意象表达对于准确传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性。第4 章全面分析油画意象表达在当 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而总结出油画的意象性表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对本文的一个 总结性说明。 当然,面对着当下纷繁复杂的多元化艺术环境,“意象油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 应对艺术门类多元化格局的不断流变,如何处理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作 者在进行的思考和本文希望能引出来探讨的命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意象油画”;东西方视野;现当代语境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伊论文 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s i o no fo i lp a i n t i n g d i s c u s s i o n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o fc h i n e s eo i lp a i n t i n g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n t e x t a b s t r a c t o i lp a i n t i n gc r e a t e di nt h ew e s t ,c a m ei n t oc h i n aa b o u tc e n t u r i e sa g o c o n t e m p o r a r yo i l p a i n t i n ga r t i s t su s e dt ot h i n ka b o u tw h e n c h i n e s eu s et h i sa r tm e d i aw i t ht h ew e s t e r ni d e o l o g yt o e x p r e s st h e i rf e e l i n g sa n de m o t i o n s ,h o ws h o u l dt h i sc l a s h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a n d b l e n dt h e mt o g e t h e r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i sas i g n i f i c a n tw a y 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r a d i t i o n s p a i n t e r sa l w a y st h i n ko fu s i n g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i nt h e i r p a i n t i n g sa n da l r e a d yp u tt h o s ei s s u e s i n t op r a c t i c e ,h o p i n gt om a t c ht h e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t h e nt oh e r i t a g et h e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r1i st oa n a l y z i n gh o w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h a sc r e a t e da n d w h a t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i t i no r d e rt os h o wi t s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c h a p t e r2i st o c o m b i n gt h r o u g h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nt h eh i s t o r y , i l l u s t r a t i n gi t i sa n i n e v i t a b l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e n d c h a p t e r3i n c l u d et w op a r t s ,f i r s tp a r ti st oc o m p a r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t h e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c r e e ns t r u c t u r e ,s h a p e ,a e s t h e t i ca n d s oo n ) ,s u m m e du p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i nc h i n e s eo i lp a i n t i n g s s e c o n dp a r ti st oa n a l y z ei t si m p o r t a n c eo fa c c u r a t e l yc o n v e yt h ei n n e rf e e l i n g s c h a p t e r4i st o a n a l y s i si m a g e se x p r e s s i o n s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t h ep r e s e n t ,h o p i n gt o s u m m a r i z ei t sh a sau n i q u ee x p r e s s i o no f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w h i c hi st h es u m m a r y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 i s s u e o fc o u r s e ,f a c i n gt h ec o m p l e xd i v e r s i t y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 i s t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i m a g e p a i n t i n g ”i sa l s of a c i n gn e wc h a l l e n g e s h o wt od e a l w i t ht h ec h a n g e so fd i v e r s ek i n d so fa r t c o n t i n u o u s ,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i m a g eo fc h i n e s eo i lp a i n t i n g so fe x p r e s s i o n ,w h i c h t h ew r i t e r i st l l i n k i n ga n dd o i n g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 s ,c h i n e s e ”i m a g e o i lp a i n t i n g v i e wo ft h ee a s ta n dw e s t ,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n t e x t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引言l 第l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生、并蓄的逻辑关系2 1 1 中华文化催生中国传统意象绘画。2 1 2 中国传统意象绘画的特征及内涵3 1 3 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意象油画”的特征及内涵4 1 4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意象油画”的碰撞与交融5 1 4 1 强调减化5 1 4 :! 通变6 1 4 3 缘物寄情,强调诗化8 1 4 4 偶然性在绘画中的运用9 1 4 5 打破藩篱,融会东西,吸收传统散点透视9 1 5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对中国“意象油画”形成的启发9 1 5 1 书法9 1 5 2 诗歌l o 1 5 3 戏剧1 2 第2 章中国“意象油画”的历史脉络与进程1 3 2 1 1 9 世纪中期,个人化初探阶段1 3 2 22 0 世纪3 0 年代,机构性摸索阶段1 4 2 32 0 世纪5 0 年代,自主性深化阶段15 2 42 0 世纪8 0 年代,集体性深研阶段17 2 5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高度化提纯阶段2 0 第3 章中国“意象油画”在东西方语境中不同的话语权2 4 3 1 求同存异的东西方绘画语言格局2 4 3 1 1 画面结构2 4 3 1 2 造型手段2 5 3 1 - 3 虚实关系2 5 3 1 4 画面效果2 6 3 1 5 颜色搭配2 6 3 1 6 程式化手段2 7 3 2 东西方绘画语言处理的相似之处2 7 3 2 1 东西方绘画都强调师法自然2 7 3 2 2 东西方绘画都强调偶然性因素2 7 3 2 3 东方绘画中讲求的记白当黑与西方绘画中强调的正负形有相似之处2 8 3 2 4 中国绘画的画面分割与西方绘画的具象中的抽象因素有相似之处2 8 3 2 5 中国绘画中讲求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西方绘画中讲求的“繁简搭配, 拒绝平均”有相似之处2 8 3 2 6 西方强调的“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与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似与不似之间”有 相似之处。2 9 3 2 7 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具有相似之处3 0 3 3 双重语境下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手法3l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4 章现当代语境下讨论中国“意象油画”的意义3 3 4 1 理论意义3 3 4 2 现实意义3 4 4 2 1 意象表达与创作的时代性具有很大关联3 4 4 2 2 意象表达的自由性为实现艺术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3 5 4 2 3 意象表达可以引发观者与画家的互动3 5 4 2 4 意象表达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确立中国油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的重要标志 3 6 结论3 8 参考文献3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 0 致谢4 1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引言 油画艺术在2 0 世纪叩开了中国艺术史的大门,它的历史与光芒让我们沉浸其中,流 连忘返。从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油画艺术便在中国的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地成 长着。油画工作者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苦苦耕耘,辛劳忙做。随着西方艺术史的推进与 中国油画史的发展,油画艺术领域的包容性也有很大的增强,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油画表 达方式。意象油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出讨论和关注研究。 其实,从国人第一次拿起油画笔时,中国的意象油画也就丌始了。这种油画的意象表 达不仅仅是一种流派或表达方式,它实则是作为西方传统媒介的艺术手段结合中国意象文 化和传统审美经验的艺术语言体系。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背景,当代表 着西方传统的油画语言转化来表现中国的物象、风貌时,这种油画语言在沿袭其传统精髓 的基础上必将受到中国文化的重组与更新。所以,许多的中国油画家都在努力研究与实 践如何将中国的写意精神与意象气质与西方的传统油画语言相结合,互相吸收彼此的精华 进而转化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审美和文人品格的写意油画语言表现体系。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法来比较、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渊源及衍生、并蓄的关系来 揭示中国“意象油画”产生的可能性,并希望通过进一步梳理中国“意象油画”历史脉络 以及比较东、西方绘画的异同,探讨在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意象油画”的现时状态和未来 发展的可操作性。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是反对呆滞刻板地对物象的描摹,而 强调“神似 “以神写形”的,这样的艺术审美主张也就是油画意象表达的精髓与继承的 传统。在我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之际,我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定为油画语言的 意象表达,是想把自己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对我的启发与教诲与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做一 个总结与大家分享,请各位专家、师长、兄盟予以批评指正。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乍、并蒂的逻辑关系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生、并蓄的逻辑关系 1 1 中华文化催生中国传统意象绘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象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戏剧、绘画、书法甚 至是饮食上都有着深刻的体现。文学中常借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抒情达意,这一个“遮” 字引领读者进入到这样诗情画意的场面,那少女犹抱的琵琶后可能掩藏着她娇媚的容貌和 无限的哀思或羞昵的神情,不同的观者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又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在菜谱中说道“食盐少许”、“煮片刻”,这其中的“少许”“片 刻”是意象的成分,蕴含着中国的意象文化审美情趣,使人脱离了冰冷现实的物质世界从 而进入到烟雨迷蒙、婉约典雅的诗境中去;戏剧中“马鞭”、“上马”、“划船 等手势都用 最简炼的动作表现了非常复杂宏大的场面,这样的以一两拨千金的艺术手法给观者留下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 绘画上讲求“计白当黑 以少胜多”,不求把事物粗细平均地描写,而是注重笔不到 意已显的偶然性的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写。“它不将一切意匠绘之于画面,却剩下一部分须 待观者的拟想,但也不把现实的形体改成令人迷茫的几何形体。有时对于某一直觉对象之 专注意味那样浓厚,致整幅画面只画一条梅枝的梢头,就算工作圆满。可是虽经将材料的 现实加以主观的处理,其效果不是作家自我的困扰的固执,却为与自然完全的融合。”1 意 象文化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间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天成。正如中国的饮 食大都讲究调和,哪些食材放在一起会互相协调,而哪些又会相克冲突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所讲:“虽中国人也认为有许多东西,像鱼,应该在它本身的 原汤里烹煮,大体上他们把各种滋味儿混合,远甚于西式烹调。例如白菜必须与鸡类或肉 类共烹才有好的滋味,那时鸡肉的滋味渗入白菜,白菜的滋味渗入鸡肉,从此调和原则引 申,可以制造出无限的精美混合法。2 中国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意象都是其间核心的精神内涵与东方审美情趣的精华, 这样一种具有神秘东方古韵的精神品格与中国的意象油画发生了深刻的对撞与融合。意象 油画在其中兼容并蓄,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油画材料的优良特性,另一方面将中国写意 1 引自:林语掌:吾困吾民,陕两师范人学出版社,两安,2 0 0 8 年9 月第l 版,第4 2 5 页 2 引自:林语堂:吾困吾民,陕西师范人学i l :版社,两安,2 0 0 8 年9 月第1 版,第4 7 9 页一4 8 0 页 2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精神融会其中,从而更加注重直觉情感的捕捉,使得表达方式与手法更加的自由,充满生 命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尤以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为代表的文人画美学思想对中 国传统意象绘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明代中前期,由于阜家的支持,宋代以来的画院制度又有所复兴。宋代院体画风的宫 廷绘画风格被时人所推崇。这一时期的宫廷画家人数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戴进、 吴伟,以及由他们的追随者组成的浙派。大约到了弘治年间以后,浙派逐渐走向衰落,画 面中呈现了一种奇技淫巧、工谨富丽的装饰画风格,笔墨意趣也都沦落为一种程式化的套 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文人画粗陋矫饰,装腔作势。一些画匠将绘画沦为了一种“墨戏”, 他们没有笔墨的基础和素养的锤炼,虽然在绘画中竭力追求所谓的诗境,但画风过于粗简, 画面终究显得力不从心,毫无意境可言。这时的绘画流派纷呈却混乱不堪,山水画发展到 此似乎已经走入绝境,董其昌勇于针砭时弊,针对当时的山水画面临的困难发出了带有现 实批评意义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为山水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自古以来,对于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评价虽褒贬不一,但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南北宗 论 对推动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董其昌3 在绘画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他提出了“南北宗论”。他将唐至元的绘画发展分 为两个派别,即南北宗。认为南宗是“顿悟”的文人之画,北宗是“渐悟”的行家之画。 这种分类在今天看来确实有许多董其昌本人的盲目武断和狭隘片面的缺点,在本文中我们 不以论究。单从他当时提出的历史语境中看待,此观点意义有三:第一、董其昌的“南北 宗论 提纯了绘画语言,将笔墨从表现手段提升至表现目的的境界上来,这样使笔墨的组 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其成为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第二、他强调摹古, 追求“士气”,在当时的环境下,为山水文人画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第三、他倡 导画家在画面中追求风格与情调和优美的意境,为文人画后来的写意精神奠定了基础。 1 2 中国传统意象绘画的特征及内涵 纵观中国的绘画史,意象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意象绘画在中 国画中又称为写意绘画,所谓“写意”就其字面来说是有意来写,意在其中起着支配的作 用,写即是表达,抒写,用来追求“象外之意”。中国文化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崇 3 蕈j 吕:明代著名的攀赏家、收藏家、书法家和| 田家。他在容台别集i 嘶首中论及“画分南北宗”:禅家有南北二 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十、赵们 驹、们蝙以乍马、夏辈。南宗则- e 摩诘始用渲染,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盘、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了以 至元p q 家,办如六组之后有马驹、- z i f ,临济儿孙之盛i 酊北宗微矣。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乍、并蒂的逻辑_ ) 系 拜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则更倾向于主观心境的内省与修炼这 与西方文化的理性推断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是中国绘画更加强调写意精神,既不是完全刻 板地反映现实的照相似摹写,也不是完全主观臆断的抽象表现,而是通过抽象物象表征的 内核进而归纳、提炼的写意性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由开始的“不似 到逼真的“形似”最后到的“神似”的阶段。 细细揣摩出土的原始社会的酒器、食器等器物上简陋生硬的图案可以看出,在早先的绘画 中原始人类在努力追求形似,想客观真实地再现人物与景物,但由于当时的绘画技法和手 段还处于幼稚阶段,使得当时的绘画看起来显得有些卡r 陋、生疏。这是最早的不似阶段。 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传统绘画技艺高速发展,客观真实地再现 物象的手段在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中期的形似阶段。宋代以后,人们逐 渐不再满足于逼真地再现物象,想冲破写形的束缚而更多地抒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这 种写意的方式不仅酣畅淋漓的抒发了绘者的感情,也使得观者对画幅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 空间,这是后期的神似阶段。以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为标志,中国的绘画开始了写意精 神的流露。 写意精神一方面有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元素,但又高于生活是发自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处 理,高度提炼归合使表达更加简练有力。写意精神是高于生活之美的艺术美是更高级的精 神追求,艺术美不只是生活美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展示生活的内在本质。这也 就是我国古代文论、画论中常常提到的神似或以形写神。 写意绘画是中国古代画家从书法用笔中得到启发,并借用其符号化的抽象表达方式逐 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创作方式。它用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精神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 想。它摆脱了精细的“形似 转而追求“意似”,渐渐发展成熟演变为后来的南宗文人画, 并从开始的半工半写逐步发展为小写意最后发展到明清大写意绘画。 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不求“形似”,但也不是完全脱离自然的形而上的凭空臆想,而 是取法自然之后与心中表达的逸气整合的过程。石涛对绘画中暗藏的二元对立的辩证关系 有这样的看法:“不似之似,似之。 4 总而言之,中国的写意绘画不求刻板呆滞的“形似 而更注意传神的“神似”,脱离了具体物象的束缚而又不是完全抽离自然的纯粹符号化的 组合,兼顾自然而又为观者提供了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1 3 现当代语境下中国“意象油画”的特征及内涵 “意象油画”概括起来就是用高度精炼的艺术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意象 4 引自:【清】石涛:白涛题l 田;诗集 4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这个词语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寄予了博大的中华审美习惯与风土人情,是符合中国 人性格与气质的表达方式。“意象油画”便是将西方的传统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写意 精神相融合以达到中西合璧的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意象”打破了“象”中单纯形的 束缚,而要求“象中有意”、“立意生象”,这种“象”是更高级的“传神之象”。中国传统 文人画主张绘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主张“大象无形”,并且强调“偶得”与“神来 之笔”的重要性,这些理念主张构成了意象油画的精神性命题来源。 油画始自于欧洲,后经传教士于明朝时期带入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油画艺术在当 今已经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用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的主要艺术方式。中国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精神传统,来自西方的油画艺术用来表现中国的物象必然会与中国的 传统绘画内涵相结合。所以,“意象油画”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世界 油画史上,意象油画不是简单的流派或风格,而是西方文化影响下艺术语言与艺术媒介的 中国化的表征。“一个艺术语言体系的完成,总背倚着一道深厚的人文背景;当一个属于 异质文化的油画语言体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物质的思想内容、风土民俗和人物形象时,这 种油画语言无疑会经过一种本土化文化审美的整合。因此,意象油画不是生造的一种历史 现象和轨迹,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实与存在。只要民族文化的血脉在流淌、传承,民族 审美心理与文化结构就会对异质文化进行渗透、修正与同化。”5 因此,中国的意象油画史 随艺术文化发展并融汇东西方艺术特征,自然孕育出的一种本土化艺术表达方式。意象油 画从最初传入中国到当下,无数的艺术家都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摸 索。刘海粟、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等。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构成了中国早期意 象油画的发展脉络,他们都为这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4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意象油画 的碰撞与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 的更迭不断的发展变化。从唐宋流传至董其昌的提纯文人画,以至发展到现今,文人画呈 现了最为丰富和全面的面貌,对于在保留油画原本材料特性的情况下,大量吸收中国写意 精神的意象油画来说,其内涵的基本特征与文人画美学思想有许多的切合点。 1 4 1 强调减化 文人画的显著变化是由重色向重墨表现的转变,这一转变突出了士大夫在绘画的构成 因素上逐渐的减化绘画语言。重简不重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用最精炼的艺术语言表 5 引自:尚辉:构建,河北美术出版社,石家庄,2 0 0 9 年3 月第1 版,第2 5 7 页 5 第1 章传统文化1 0 绘画之间衍牛、并蒂的逻辑关系 达最为丰富的内涵,从而给予观者最大的参与互动性,留有想象的空间。艺术源于自然, 但不是完全照搬自然。而是经过画家的主观概括与经营从而反映画家的情感与心境。这种 文人画美学特征与中国传统戏剧香火照应,京剧舞台上虽然没有门、桥、车、马和山水, 但经过演员的程式化得动作,使得观众觉得这一切都是存在的。这种以少胜多,以无当有 的表现手法无论在文人画还是意象油画的表现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吸收与运用。 “艺术之成其为艺术,正因为它不是自然”。( 齐白石) 代表新文人画特征的齐白石, 在画画中大量运用“以少胜多”“由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空寂的画面中只着鱼虫,不 画天空,欣赏者仍可以联想到天地问的广阔:不画代表水的波纹,观者却似乎觉得他笔下 的鱼、虾、蝌蚪活动在清澈的溪水中。j 下如王朝闻评价白石老人的画:“齐白石的国画和 不化妆的说书、相声、耍龙灯都不一样,可是却都一样是突出了对象值得突出的特征,刺 激和诱导观众进行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因而欣赏者原谅分明存在的“不足”之处, 喜爱这种半真半假的艺术。在不完整中求完整的,这是不只有技术而且有灵魂的 艺术家,对生活有独特感受的结果。”e 在“意象油画”领域中,吴冠中在发挥油画色彩明亮厚朴的特点后,将现实生活中纷 繁复杂的色彩关系简化提纯为关系接近的黑白灰色阶,并运用意象美学中的线性结构将画 面分割与重组,使画面上东方神韵与西方理性达到了自然地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保留了 可观生活的真实对照的生动性,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简化思想的概括性,是高于真 实自然的艺术品,给观者以美的遐想。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意象油画家关良,他的油 画中也具有明显的简化美学思想。植根于中国戏曲文化的土壤中,关良将戏剧舞台的颜色 运用到画面之中,力图用简洁的方式表现丰富的意境。又将人物的轮廓进行平面化处理, 使得他的画面具有典型的东方美感与艺术张力。简约的画面给观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把 京剧艺术的画面感凸显得淋漓尽致。可见,这种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的简化 的文人画美学思想是意象油画表现中的重要因素。 1 4 2 通变 “意象油画”和文人画美学思想都在内涵中强调通变的思想。通变具体的解释是从自 然的具体生动形象出发,而又不是纯客观的机械描摹,是经由画家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感知 而发出的提炼与概括。这种美学思想提倡艺术与生活的若即若离,不能完全的沦为自然的 奴隶,也不能远离生活而主观臆造。艺术家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取法自然,对客观形象 6 引自:土朝闻: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第l 集,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荚术:f 版社,南宁,1 9 9 8 年1 2 月第1 版 6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仿论文 有深切的观察与体会。如八大山人在绘画过程中,摒弃了对物体如是的描摹,转而经过大 胆取舍提炼,甚至于夸张变形。画面中出现的白眼的鱼,摇摇欲坠的怪石,形态残败的荷 叶,这种高度提纯的绘画语言,显得更加富于情趣。 在“意象油画”的探索中,画家也坚持采用这种以“意 为象,以“意”造象的审美 观点,重表现尚内美。刘海粟在油画作品中,以中国的黄山奇景为写生关照,但吸收中国 文人画平远式与深远式相结合的构图,并简化色彩归依为相近的低明度中的色彩分辨,有 很强的文人画审美情趣,使画面富于诗韵。画家自己也强调:“中国画不是自然地处理画 面的。” 图l 哈萨克牧羊女 董希文在哈萨克牧羊女中,也是对固有物象作了主观化处理,吸收了中国敦煌壁 画的元素来平行分割画面,产生强烈的流动感,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文人 画审美要求体现了画家不追求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是以精炼的笔墨来传达出对自然的感 悟,给人以最大的联想空间。 7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卡、并蒂的逻辑关系 1 4 3 缘物寄情,强调诗化 诗书画印互为一体的文入画中,注重画面感中自然流露出的诗境。诗旨在于时间形式 的表现,是语言的艺术,而画旨在于空间形式的表达,是视觉的艺术,文人画将注重表现、 抒情写意的诗与注重表现、再现、理智与写实的画相结合,找到了二者的异质同构关系, 融入到文人画美学思想之中。 诗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诗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最广阔的画面,给人以联想。意 象油画采用诗意的表现手法,也取得了迁思妙想的效果。吴冠中的在天涯中枯藤缠绕 的老树出现在平涂似的天空背景之上,配以低空盘旋的暮鸦,让人不由联想到马致远天 净沙的苍凉与寂寞。吴冠中在自己的画外话中,也评论道:“大树,孤立的大树, 冷落的大树,直挺挺地独立在黄昏天际,它自己就是天涯断肠人。 图2 铜锣鼓江独舟山 涂克在铜锣鼓江独舟山中,运用传统文人画的构图,在轮廓上简化,并减弱 光影,在画眼之处以一寒江独钓的小舟予以点睛,给观者以诗的意境。意象油画的画家们 在发挥油画材质的特性基础上,在运用西方传统媒介表现中国本土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1 4 4 偶然性在绘画中的运用 从古至今,文人画美学思想强调“偶得”,“神来之笔”,认为偶然得到的画面效果弥 足珍贵,是画家在熟练运用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修养与品位综合而成的天造之 物。它的可贵在于看似是寥寥几笔,漫不经心,实则是苦心经营,处处留心。偶然性的可 贵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是无法重复的,手腕在笔的游走过程中用力的轻、重、缓、急、 提、拉、拖、拽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样的用力的结果产生出的偶然的玄妙的画面效果 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蕴含偶然性的绘画,不论是传统文人画还是写意油画,即使是画家本 人也无法再重复创造出完全相同的画作。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独竖一帜,不可以被模仿。 否则,画家无异于照相机与复印机,毫无生气与活力可言了。 1 4 5 打破藩篱,融会东西,吸收传统散点透视 东方与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各自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不 同。西方提倡人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油画艺术从最早的宗教题材便是以描绘人为主,尽 管画中的人物代表着神圣的宗教人物,但所依照的人体模特都是实实在在的当地人,是一 种纯粹写实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逼真的表现语言;而中国自宋代以来的文人画美学思想是 把人囊括在自然之中,当时的人尊崇自然,认为自然力物才是是世界的主载,提倡人应当 顺之自然,融于自然,天人合一。所以自宋以来的文人画多以山川美景为题材,手法也多 为从实景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的笔墨趣味的写意,是反映一种精神世界的意念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艺术也大都冲破了东西方的藩篱,走向更加融 合的面貌。油画在中国发展出来的意象语言,在保留油画媒材特性的前提下,也大量吸收 中国文人画美学的重要特征,其中,打破了单一的焦点透视学,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 透视法融入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现当代的油画艺术输入了新的血液,有许多的油画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5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对中国“意象油画”形成的启发 1 5 1 书法 意象油画表现语言是中国油画家运用西方传统油画媒介表现东方审美情节的意写性 表述方式,这是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趋势。j f 如尚辉在构建书中说: “一个艺术语言体系的完成,总背倚着一道深厚的人文背景;当一个属于异质文化的油画 语言体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民俗风土和人物形象时,这种油画语言无疑 9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丽之间衍牛、并蒂的逻辑关系 会经过另一种文化审美的整合。 7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审美体系中的基石,自然对意象油 画的产生有很大启发。 1 5 1 1 象形化 书法是由文字记事的实用功能演化而来的。其中文字的实用性也就是文字起到记录事 件经过的功能。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文字诞生于世。为了避免忘却,早先的人类模仿事 件中的自然形态画出形象的图案。随之,象形文字便产生了。随着毛笔等书写工具的发明, 人们越发注重书写过程中的“用笔、结体、字形、韵律“等要素并逐渐总结为一套独立的 语言体系,书法艺术诞生了。书法发展到今天,“象形化”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书法中 的抽象性符号是从具体自然形态中而来,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来源于自然生活的生动形 象。这与意象表达讲求的师法自然是一致的。 1 5 1 2 符号化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是带有强烈感情意味的符号化语言与意象表达有很大的启发。 书法讲求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涛明显、波磔分明、圆润秀劲的用笔,与意象表达 笔触笔意的运用时一致的。 书法讲求疏密多变、呼应完整、千变万化的结体。( 结构) 要求字体结构内敛外拓相 结合,松紧虚实相搭配,着对意向表达的布局经营有启发。书法艺术要素中的用笔、结体、 布局基本要素也是油画意象表达的基本构成元素,对意象油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作 用。 书法中讲求“意韵”与意象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艺术讲究气韵贯通在字里行间, 强调在笔墨之外蕴含不尽的精神风度追求意到笔不到,笔笔神敛,敛神藏锋,定慧于心的 气韵,如黄庭坚所说:“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识韵胜耳, 气韵生动在书法与意象表达中 都有重要作用。以书入画,以书写画的意象绘画中,书法是重要的支撑与基奠,书法的发 明与完善是意象表达发展 1 5 2 诗歌 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盈着深挚的人文情怀。“中国 传统文化对诗的高度重视就在于诗有助于生长人格志意,范导人的性情,开辟人生境界。 使人在诗的感召下有以自成。”8 诗用少而精的语言使读者与书者互动联想出更为丰富与广 阔的画面空间,从而投射出书者内心的悸动与波澜。诗与画自古以来就接下了不解之缘, 7 引自:尚辉:构建,河北美术f l ;版社,石家庄,2 0 0 9 年3 月第l 版,第2 5 7 页 8 弓l 自: 吴廷玉:人文学思录,吉林人民:l :版社,长春,2 0 0 3 年版,第8 2 页 l o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何论文 画常被称为“有形诗、无声诗 ,意象油画是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绘画表现语言, 诗的存在与发展给予了意象油画表达方式以启示。 1 5 2 1 以少胜多 诗用最精辟的语言表达最丰富与广阔的空间和含义,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读 者的积极性与书者互动,从而诗蕴含了深挚的韵味弥漫着神秘深遂的气息。这种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大量为绘画所用,启发欣赏者相应的脑力活动,使本来没有出现的形象无形地 “出现”在眼i i 。如“白石老人只画飞虫不画天空,欣赏者不怀疑它是贴在纸上的。鱼、 虾和蝌蚪,即令连代表水的几条弧线也不画,人似乎觉得它活动在清澈的水中。”9 1 5 2 2 意境的营造 诗与画都讲求意境的营造,借物寓情。用简炼的文字形象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与惆怅 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从而将观者带入此情此景当中与作者互动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寄景予情勾勒出夕阳 西下凄凉哀涩的孤独景象,使人体会到寂寞苍凉的心境。诗与画缠绵相结在一起,常常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结合有的是直接在画中提诗,有的是在画中感受到诗的存在。 徐渭在墨葡萄图中将“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的诗句点缀在画中, 结合画面纷披低垂的葡萄与藤叶表现出了徐渭抑郁牢骚、愤懑不平的情感状态。诗与画还 有的采用内在结合的方式,画面上没有题诗但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 如王维江山雪霁图画上虽然没有题诗却让人观画时会想起他的汉江临泛里的 两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正如苏轼所讲:“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1 0 图3 江山雪霁图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评价王维的画,“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以形器求也。” 文人画正是吸收了诗的表现性与抒情性使画诗化,成为了最具独特魅力的民族绘画。意写 9 引自:于朝闻:北京l 田j 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第l 集,广两教育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1 9 9 8 年1 2 月第l 版 1 0 引自: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 l l 第1 章传统文化与绘画之间衍牛、并蒂的逻辑关系 性油画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为旨归,具有文人画的特征,诗的存在与发展给予了意象油画 很大启发。 1 5 3 戏剧 戏剧是具有东方审美特征的,是脱离出模拟自然形态的囹圄进入创造艺术形象乐园的艺 术。戏剧中蕴含老人大量的东方审美哲理,与意象油画是异质同构的关系。 1 5 3 1 程式化美 戏剧人物的唱、念、坐、打都有规定的模式与标准,不同人物的唱腔和手势都有各自的 讲求,这样的规矩不是乏味、单调的概念处理,而是艺术家通过高度概括生活,提炼出最 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要素给予艺术化的处理,比如京剧中一个划船的动作就代表了沾光 粼粼的湖面,一个舞动马鞭的动作就代表了千军万马的浩瀚铁骑。这些具象化的动作形成 抽象化的艺术符号,使观众看起来既感到生动又感到艺术化得独特魅力。意象绘画同戏剧 相同,主张师法自然又高于生活的提炼整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是常说的 “艺术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 1 5 3 2 以简造繁 戏剧与意象绘画都强调简,主张以简造繁,欣赏“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 的美感。戏剧舞台上虽然没有门、桥、车、马和山水,依靠演员高明的表演,能使观众觉 得这一切是存在的。“艺术之成其为艺术,正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但如果艺术完全等同于自然,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戏剧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为历史所传 承,就在于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性,是艺术家的提炼与创造,并以最少的信息给 予观者启迪与互动,增加艺术的活力与生命。戏剧艺术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包含 了中华审美的精髓,对于“意象油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象绘画也是如此,白石老人又许多“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作品,启发欣赏着相 应的脑力活动,给他提供发挥想象和联想的条件,欣赏着似乎也成为了艺术的创造者。 油画艺术从其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其中国本土化的进程,这其中的关系复杂f h j 折。“意 象油画”作为油画的重要分支在现今也有了全新的面貌。以上总结的几大点是笔者通过比 较研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所得出。几点虽然单独列出,但是他们呈现出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且互相交替穿插的关系。上述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意象绘画和中国“意 象油画”的影响来说明传统文化作为滋生油画本土化的沃土,他的影响渗透在的艺术创作 的理念与具体的表达手法中。以下希望通过进一步梳理“意象油画”在中国油画史上的历 史脉络,来说明其在中国油画史上的和历史表征和演变沿革。 1 2 北京服装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第2 章中国“意象油画”的历史脉络与进程 2 1 1 9 世纪中期,个人化初探阶段 1 9 世纪中期,西学东渐的趋势越发明显。西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旧的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强权的冲击下,清政府的统治在当时显得更加的 腐败与愚昧,不满现状的爱国志士奔走呼号想要挽救实已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在当时,代 表着更加先进的西学成了有可能的救命稻草和力挽狂澜的一丝希望,许多进步人士都号召 通过学习西方来振兴中国。在这种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油画艺术渗透迸了中国的画坛。 从最早的清初同治建立沟通中西文化的“土山湾画馆到后来大批学生出国学习西画, 再到两江师范学堂、上海图画美术院美术学科的建立,油画在中国曲折却迂回地持续渗透。 “意象油画 在中国的发生,是从油画进入中国大门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只是这种发 展最初是无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