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doc_第1页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doc_第2页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doc_第3页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doc_第4页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功用比较 摘要:系词“是”的及成因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还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字的功用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功用 作者简介:杨云霞(1993-),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13:A :1002-2139(2018)-06-02 一、古代汉语中的“是”字 古代汉语中的“是”字通常被归入到虚词中。“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是用作代词,可以做主语和宾语;还可以用作指示形容词,作定语;第三种情况“是”可以作为结构助词。这三种用法是最普通的用法。 首先,“是”为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用法和“此”相同,相当于口语的“这”,偶尔也表远指,当“那”讲。翻译时有的要译出相应的名词和量词。 “是”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做主语,翻译为“这”。例如: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中“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解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鲁仲连义不帝秦)中“是”为指示代词,做主语,译为“这就是生意人的行为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为指示代词,指前面的“五十步而后止”,作主语,翻译成“这也是逃跑呀。” (2)“是”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中“是”作“谓”的宾语,译为“这个”,整句话的意思是“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是”为代词,指包茅,作“徵”的宾语,“寡人是问”结构相当,“我来索取它”。 于是使人发趋徵庄辛于赵。(庄辛说楚襄王)“于是”译为“在这时”,“是”为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全句译为“在这时派遣骑士道赵国请庄辛。” 第二,“是”为指示形容词,作定语。在这种情况下,“是”后面有名词,也译为“此、这”。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秦桓晋文之事)孟子说:“凭这种好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吝啬,我早就知道大王是不忍。”“是”后面有名词“心”。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这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是”后面有名词“邦”所以“是”为形容词。 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鲁仲连义不帝秦)正当这个时候,邹国国君逝世,齐闵王想入境吊丧。 第三,“是”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无实际意义。例: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还爱什么呢?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齐侯说:“难道这次用兵是为了我个人吗?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黄天无亲,惟德是辅。”(宫之奇谏假道)我听说,鬼神真正亲近的并不是人,而是依附亲近于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以上这些例子,还有一种说法,即“是”为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 最后,“是”和其他虚词组合成双音连词,如“是以”、“是故”。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宫之奇谏假道)大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是以”为连词,译为“因此”。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奇桓晋文之事)孔子的门徒没有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是以”也译为“因此”。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是故”为连词,译为“因此”。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记大同)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不会发生。这里的“是故”也译为“因此”。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古时期“是”就已经用作系动词,表判断了。系词“是”的和产生时间等问题上一直都是人们探讨和争论的对象,大家都各抒己見。但是我认为将“是”看做系动词的例子并不是特别令人信服,例如论语和孟子中的一些句子。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曰:“是鲁孔丘与?”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盍徵招角招是也。 在这几句话中,意思虽然都表判断,译为“是”,但是表判断的意义应该是由“也”体现的,“是”还为代词,译为“这”,整体为“这是”“这就是”这类句子与“是”为代词,做主语是一样的。而且,虽然出现的前一句有“非”,理应与“是”相对,但是如果“是”为系动词,中间为什么要用逗号隔开呢? 二、现代汉语中的“是”字 在现代汉语中,“是”被作为动词广泛使用,而且有一个特定的称号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它与一般动词有很多共同点:能受某些副词的修饰,例如:我们都是好孩子。能带宾语,如:我是学生。能和助动词结合。例:这个鸡蛋可能是坏的。可以用肯定和否定相叠的形式发问,例如:你是不是北京人?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你的妈妈是医生吗?”“是。” 另外,“是”还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用法:“是”后一般不能附着动态助词“着、了、过”;“是”后不能带动量补语;“是”不能用“没”否定,只能用“不”否定;“是”没有重叠形式;一般动词后面加结构助词“的”可以作名词的定语,“是”则不能。 “是”的第二种用法是用作副词,在句法成分上作状语,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例如“她是来了。”“今天是很冷。”这些“是”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有些句子分不清“是”作动词还是副词,区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看句中的“是”能否去掉,如果能去掉,意思不变,只是程度变了,则为副词。例如:她的性格体重是则加了。“是”就是为了加强语气,去掉后意思不变。如果不能去掉,则为动词。“是”重读时为副词,作动词时不重读。 第三,“是”与其他词组成合成词,当连词或副词用。如:“若是”、“要是”、“但是”、“可是”、“或是”、“是因为”、“为的是”、“不是就是”;“只是”、“总是”“凡是”,等等。例如:我想出去打羽毛球,但是外面风太大了。她哭是因为想家了。你总是说我脾气不好。我只是说了他一句,他就哭了。 三、总结 古代汉语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的“是”既有區别又有联系。 二者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古代汉语中的“是”被划分在虚词里,现代汉语中的“是”为实词。其次古代汉语中的“是”字通常作为代词、指示形容词和助词使用,现代汉语一般作为判断动词使用,也用作副词。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古代汉语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的“是”也有一定的联系,都为同一个字,从古代到现代的用法变了,一定有关系,最直观的就是二者都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一个新词当作连词使用,还有就是,“是”从马氏文通中的“断辞”,到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中的“同动词”,再到刘复中国文法讲话中的“内动词”。在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中都称之为“系词”。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和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称之为“动词”。1956年公布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是”放在“动词附类”里,称为“判断词”。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把它列入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