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苑》疑问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沦文足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巾特别加以标注和敛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找一同l 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同k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彦磊巧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犀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 控_ _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闭灸导师弥名磊夕奄 签字日期:2 0 0 7 年户月雕1 签字日期:2 0 07 年厂月f 日 山东师范人学硕:卜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疑问句就是根据句子的语用特征分出来的一种句类,或者说疑问句是根据句 子的语用目的( 语气) 分出来的一种句类。 本论文采用吕叔湘对疑问句的分类,将疑问句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和反问 句三类,并根据每一类问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再分类。论文将说苑作为封 闭的研究对象,对其疑问句作穷尽性地统计,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分析说 苑中不同类型疑问句的特点。 论文引言部分介绍说苑及其研究情况。 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疑问句的研究状况及其分类情况。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说苑询问句。我们将说苑询问句分为特指问旬、 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四类。特指问句有“何”系、“谁”系、“孰” 系、“安”系、“奚”系、“曷”系、“恶”系、“焉”系、“胡”系等九类; 是非问句可分为标志是非问句和语调是非问句两种;选择问句可分为范围选择问 旬和分项选择问句两类;正反问句分为“v p 不? ”式正反问句、“v p 否? ”式 正反问句和“有无? ”式正反问句三类。 论文第三部分研究说苑反问句。说苑有特指问、是非问和选择问三 种反问句形式。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包括由“何”系、“安”系等构成的反问 旬及由“奚”、“恶”、“孰”、“胡”、“焉”、“谁”、“盍”、“曷” 等构成的反问句;是非反问句使用反诘副词( 如“岂”、“其”、“宁”、“独”、 “庸”) 、否定词( 如“非”、“不”、“无”) 、助动词( 如“可”、“敢”、 “能”) 、连词“况”或其它形式帮助表达反诘语气;选择反问句只有一例。 论文第四部分描写说苑的测度问句。测度问句使用的揣度副词有“无乃”、 “毋乃”、“殆”、“得无”、“得微”、“意”、“其”等七个。 论文第五部分论述说苑疑问句旬尾语气词。说苑疑问句句尾语气词 有“乎”、“也”、“与( 欤) ”、“耶( 邪) ”j “哉”、“焉”、“矣”、 “夫”、“诸”、“为”、“者”等十一种单用形式及“乎哉”、“也哉”、 “矣哉”、“矣乎”、“为乎_ 等五类连用形式。 论文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说苑疑问句询问句反问句测度问句 分类号:h 1 4 6 3 2 山东师范人学硕t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sak i n do fs e n t e n c eb a s e do n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o fa s e n t e n c e ,o r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sak i n do fs e n t e n c eb a s e do np r a g m a t i c p u r p o s e so fa 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k i n d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o fm rl v s h u x i a n g :t h ei n q u i r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a n d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i n t h i st h e s i s a n dt h e yc a l lb ec l a s s i f i e df u r t h e ri nt h e b a s i so ft h e i rs y n t a c t i cf e a t u r e so r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s h u oy u a ni sl o o k e da sac l o s e d s t u d yo b j e c ti n t h i st h e s i s ,a n d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r ec o u n t e du p ,a n dt h e f e a t u r e so fa l lk i n d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s h o oy u a na r ea n a l y z e db a s e do n s y n t a c t i c , s e m a n t i ca n dp r a g m a t i cl e v e l i nt h ep r e f a c e ,w eh a v ei n t r o d u c t e ds h o oy u a na n dt h es t u d yo fi t i ns e c t i o no n e , w eh a v ed i s c u s s e dt h es t u d y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a n d c l a s s f i c a t i o no f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i ns e c t i o nt w o ,w ed i s c u s st h ei n q u i r i n gs e n t e n c e w ed i v i d et h ei n q u i r i n g s e n t e n c ei n t of o u r s o r t s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y e s o r - n os e n t e n c e , 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p o s i t i v e n e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n i n es o r t su s e d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w o r d ss u c ha s h e ,s h u i ,s h u , a n ,x i ,h e ,w u ,y a n ,h u t h ey e s o r - n o 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w o s o r t s :o n ei sm a r k e d ,a n o t h e ri si n t o n e d 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w o s o r t s :o n eh a st h eh o r r i z i o n ,a n o t h e rh a v ei t e m st oc h o o s e t h ep o s i t i v e - n e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h r e es o r t s :“v pn o t ”,“v pn o t ”,a n d “h a v e h a v en o t ” i ns e c t i o nt h r e e ,w ed i s c u s s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f o r m so ft h e 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i ns h u o y u a n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y e s - o r - n os e n t e n c e , a n d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i n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f o r mc o n s i s to ft h e s eu s e dw o r d ss u c ha sh e ,a n ,x i ,w u ,s h u ,h u ,y a n ,s h u i ,h e a n dh e t h ey e s - o r - n o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h e s es e n t e n c e su s e dt h ew o r d so f r h e t o r i c a la d v e r b s ( s u c ha sq i ,q i ,n i n g d ua n dy o n g ) ,n e g a t i v ew o r d s ( s u c ha s f e i ,b ua n dw o ) ,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 s u c ha sk e ,g a na n dn e n g ) ,c o n j u n c t i o n 3 4 坐垄堑蔓查兰堡:生兰堡堡塞 k u a n go ro t h e rf o r m s 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ns h u o y u a nh a so n l yo u c e i ns e c t i o nf o u r , w ed i s c u s st h e 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i nt h e s e s e n t e n c e s ,t h e yi n c l u d ee i g h tc o n j u n c t u r ew o r d s :w u n a i ,w u n a ,d a i ,d e w u ,d e w e i ,y ia n dq i ,e t c i ns e c t i o n f i v e ,w ed i s c u s s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e n d e di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 t h e r ea r ee l e v e n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u s e d o n l yi n t h i sv e r s i o n t h e ya r e h u ,y e ,y u ,y e ,z a i ,y a n ,f u ,z h u ,w e ia n dz h e ,e r e a n d ,t h e r ea r ef i v e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 su s e dt o g e t h e rs u c ha sh u z a i , y e z a i ,y i 乙气l y i h ua n dw e i h ui nt h i s v e r s i o n i ns e c t i o ns i x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i st h e s i s k e yw o r d s :s h u o y u a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i n q u i r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 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h 1 4 6 3 山东师范人学硕k 学位论文 引言说苑及其研究情况 说苑,又名新苑,二十卷,西汉刘向编著。刘向( 公元前7 9 年一 公元前8 年) ,字子政,本名更生,沛( 今江苏沛县) 人。他是汉皇族楚元王刘 交的四世孙,刘歆之父,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任光禄大夫、中垒校 尉等官。刘向一生修身正行,博览群书,好学深思,汉书楚元王传有其传, 称向自幼“通达能属文辞”,“为人简易无威仪,康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 思于经学,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在西汉末年,刘向是继董仲 舒、司马迁之后的一位大学者,是一个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刘向 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校雠中秘书,领导并参与了对当时古籍的全面整理, 由此奠定了我国校勘学、目录学的基础。刘向一生著录颇多。所著别录、五 经通义原书均已失传,后人有辑本。又著有九叹、清雨华山赋等辞赋 三十三篇,大部分也已亡佚。原有集,唐宋时已散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另有洪范五行传论、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今存。 说苑成书于鸿嘉四年( 公元前1 7 年) 。刘向叙录自叙“凡二十篇, 七百八十四章”,隋书经籍志也记为二十卷,到宋初已大多散佚,崇 文总目云:仅存者五篇,余皆亡。后曾巩校理说苑,从士大夫间得到十五 篇,与1 日为二十篇。但陆游渭南文集记李德刍之言,谓曾巩所得,缺反质 一卷;巩乃分修文为上下,以足二十卷。后高丽进一本,始成全书,流传至 今。 说苑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流传的书册资料,“采传记百家 之言,掇其正辞美义,可为劝戒者”1 而成。它囊括了先秦至西汉的史事、遗闻、 佚事和传说,共六百七十八则。说苑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 方面,全书共二十卷,每卷各有一标题,以表明各卷主旨,依次为:君道、臣术、 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 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说苑虽系刘向纂集群书而成,但同 时“向又己有所增益与其问。既奏上之以戒天子,亦以成儒者一家之言,故虽采 自古书,仍不能不谓为刘向所序”,所以,可以说,说苑不仅保存了丰富 的秦汉乃至上古的书面语材料,而且记录了秦汉问鲜活的口头语言,具有较高的 语言研究价值。由于说苑在政治教化、学术研究、文学欣赏诸领域皆具价值, 5 山东师范大学硕| 上学位论文 所以历史上即有研治说苑之风尚。至有清一代,说苑研究更是取得了巨 大成就,俞樾、孙诒让、苏时学、文廷式等著名学者都有专论考校说苑。这 一时代的代表作则是卢文诏群书拾补之说苑拾补。近现代研治说苑 的学者也很多,成果颇丰,较重要的有刘师培的说苑斛补、赵万里的说苑 斟补、向宗鲁的说苑校证、卢元骏的说苑今注今译、赵善诒的说苑疏 证、刘文典的说苑斟补以及日人尾张关嘉的说苑纂注,但是这些著作多 数做的是版本校勘或评点工作。直n - - 十世纪末,才有人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入手 对说苑进行研究,由此出现了几篇硕士论文,它们分别是苏州大学陶家骏的 ( 说苑) 复音词、四川大学杨庄的( 说苑) 及其相关异文的比较研究以及 曲阜师范大学颜丽的( 说苑) 代词研究,所以说,说苑的研究还有待于进 一步开拓。而说苑中的疑问句研究至今还未见专书或论文,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对说苑疑问句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本文试图从说苑疑问句的类 型入手,结合必要的分析,在静态考察的基础上,对疑问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 动态研究,以期略窥疑问句的历时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并为以后的疑问句研 究提供一些方法。 第一部分关于疑问旬 一、疑问旬研究概况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句子句法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 为句型;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句模;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 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句类。伽疑问句就是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一 种句类。换句话说,就是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用目的( 语气) 分出来的一种句 类。 汉语疑问句的研究,历来属于语气范畴。马氏文通根据助字所传语气把 句子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传疑内部又分为三种:“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 如“或日:管仲俭乎? ”;“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嘲 新著国语文法继承了马建忠的理论学说,仍以助词为纲,把疑问句放在“语 气助词细目”中去论述,疑问句分为“表然否的疑问”,“助抉择或寻求的 疑问”,以及“无疑而反诘语气川”。当时的语法研究由于着重于对语法体系的 6 山东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 构拟,对疑问句的分析是粗线条的。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吕叔湘中国 文法要略为代表,才真正开始对疑问句进行比较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他将疑问 句分为:( 1 ) 特指问句( 2 ) 是非问句( 包括抉择问句) 。并讨论了反诘问句、 间接问句以及如何应用问句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应该说, 正是吕叔湘的研究奠定了汉语疑问句研究的基础。另外,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和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也提到相关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疑问句的研究。而五六 十年代,疑问句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汉语疑问句研究才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疑 问语调及疑问表达方式等疑问表达手段方面。在古汉语方面,疑问句研究主要集 中在对汉语各个时期重要文献疑问表达手段的描写和历时演变历程的研究上。研 究涉及到的专书主要有:论语、孟子、苟子、左传、国语、国策、 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论衡、坛经、古尊宿语要、老乞大、 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祖堂集、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红楼梦、 水浒全传、型世言、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歧路灯等。由此可见, 专书疑问句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然而,也可以看出,有关西汉专书疑问句的 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所以,对说苑疑问句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疑问句的分类 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分类历来有不同意见。在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 “询问、反诘、测度”被总称为疑问语气,相应地,他把疑问句分为询问句、反 问句和测度问句( 根据疑问程度的高低) 三类。另外,疑问句还可以根据表示疑 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语义特征进行分类,如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疑 问否定肯定中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而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 则由是非问句派生;张伯江疑问功能琐义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 和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附加问句和“吗”问句属于是非问句;黄伯荣、廖序东 主编的现代汉语,刘月华等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非 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三 种;房玉清主编的实用汉语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和非是非问两大类,非 是非问句再分为特指问、正反问和选择问三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是选择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邵敬 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选择问句和特指选择问句两大类, 是非选择问句可再分为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两类,而特指选择问句又可再分为选 择问旬和特指问句两类。 本论文采用吕先生对疑问句的三分法,并根据每类问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 行再分类。说苑疑问句共有1 0 0 7 例。1 ,包括询问句、反问旬和测度问句三 大类。 第二部分说苑询问旬 询问句是“有疑而问”,一般需要回答,因此有学者称之为“真正的疑问句”。 说苑共有询问句5 3 4 例,占说苑疑问句总数的5 3 o 多,按其句式和 语义特点又可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四类。 第一节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就是要求对方对整个问句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其疑问点是句 意的正确性,而不是问句的某一部分。说苑共有是非问句1 5 2 例。是非问句 的句尾一般都有疑问语气词帮助表达疑问语气,使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乎”、 “耶( 邪) ”、“与( 欤) ”、“夫”、“诸”、“也”等,只有1 例除外。 按其特点可以分为标志是非问句和语调是非问句。 一、标志是非闯旬 标志是非问旬就是仅使用句尾语气词和疑问语调帮助表达疑问语气的句子, 使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乎”、“耶( 邪) ”、“与( 欤) ”、“夫”、“诸”、 “也”等。说苑共有标志是非问句1 5 1 例。 1 、v p 乎? ( v p :动词或形容词性结构) 这一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乎”表示疑问,共1 3 3 例: ( 1 ) 师经日:“臣可一言而死乎? ”( 卷一) ( 2 ) 季康子谓子游日:“仁者爱人乎? ”( 卷五) ( 3 ) 张其口而示老子日:“吾舌存乎? ”( 卷十) ( 4 ) 江乙日:“子之身岂亦有乎? ”( 卷十三) ( 5 ) 经侯日:“魏国亦有宝乎? ”( 卷二十) 8 山东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 6 ) 公日:“患有大於此者乎? ”( 卷十一) 2 、v p 耶( 邪) ? 这一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耶( 邪) ”表示疑问,共8 例: ( 1 ) 子贡日:“赐少日事君子,君子固有盗者邪! ”( 卷七) ( 2 ) 庄王谓之日:“诸御己来,汝将谏邪? ”( 卷九) ( 3 ) 王日:“齐无人耶? ”( 卷十二) 3 、v p 与( 欤) ? 这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与( 欤) ”表示疑问,共6 例: ( 1 ) 哀公日:“可得闻与? ”( 卷十) ( 2 ) 散宜生又谏日:“此其妖欤? ”武王日:“非也,天洒兵也。”( 卷十三) 4 、v p 夫? 这一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夫”表示疑问,仅l 例: ( 1 ) 公日:“是无归夫? ”( 卷五) 5 、v p 诸? 这一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诸”表示疑问,仅1 例: ( 1 ) 万章问日:“孔子於卫主雍睢,於齐主寺人脊环,有诸? ”( 卷十四) 6 、v p 也? 这一类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调和句末语气词“也”表示疑问,仅2 例: ( 1 ) 大息谓周日:“我尚可活也? ”( 卷十一) ( 2 ) 管仲日:“子言伐莒者也? ”对日:“然。”( 卷十三) 二、语调是非闯句 这种疑问句没有句尾疑问语气词,它使用高扬的语调负载句子的疑问信息。 如果句尾没有使用语调,基本上就是一个陈述句。仅有1 例: ( 1 ) 平公日:“客子为乐? ”咎犯对日:“臣不能为乐,臣善隐。”( 卷九) 是非问句的疑问焦点是整个句子的真实性,所以回答是非问句只需要对句子 内容的真实性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然而,有时并不是直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 答,而是用反问旬来表示,如: ( 1 ) 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日:“君不忧赵亡乎? ”平原君日:“赵亡即 9 山东师范大学顾l 学位论文 胜虏,何为不忧? ”( 卷六) ( 2 ) 石益谓孙伯日:“吴将亡矣! 吾子亦知之乎? ”孙伯日:“晚矣,子之知 之也,吾何为不知? ”( 卷十三) ( 3 ) 孟尝君日:“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 ”雍门子周日:“臣何独能令足下 悲哉? ”( 卷十一) 前两例用反问句给以肯定的回答,第三例用反问句给以否定的回答。 第二节特指问旬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词语代替未知部分、提出问题的疑问句,也可称为“疑代 问”。说话者希望对方就不知道的部分作出答复。疑问词语和疑问语气词是疑问 句内部特指问句的重要特征。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或短语叫做疑问词 语。特指问句的疑问点就在于疑问词语。说苑特指问句共3 3 8 例,占说苑 询问句总数的6 3 3 左右。 疑问词语是特指问句表达疑问语气的最主要的手段。根据说苑使用的疑 问词语的不同,我们将特指问句分成“何”系、“谁”系、“孰”系、“安”系、 “奚”系、“曷”系、“恶”系、“焉”系、“胡”系等。现分述如下: 一、“何”系疑问句 “何”是一个既稳定又特别活跃的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 代词之一,也是上古唯一具有渗透功能的疑问代词。它既有多种用途,又常与其 它词素配合,构成众多的词组和固定格式,成为语言中的新兴因素。在整个问物 疑问词系统中,“何”的使用次数是“胡”、“安”,“奚”、“恶”、“焉” 各疑问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先秦的左传、苟子等著作中,上述各 疑问词都在使用,但“何”及其固定格式是最常用的。“何”的生命力之强、使 用力之广泛是其它疑问词难以望其项背的。“何”作为疑问代词,在语法上的用 途非常广泛。说苑中“何”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基本与先秦时期无大的 差别。它可以用来询问事物、原因、处所、情状等,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等多种句子成分。 说苑中“何”系疑问句共2 7 8 例,占特指问总数的8 2 2 多。使用的 疑问词语有“何”、“如何”、“奈何”、“若何”、“几何”、“何为者”、 “何如”、“何若”、“何故”、“何等”。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 ( 一) 何 “何”可以询问事物、原因、情状或处所,作多种句子成分。共1 6 9 例。 1 、询问事物 “何”用来询问事物,可译为“什么”,共6 3 例。 作主语,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有8 例: ( 1 ) 何谓六正六邪? ( 卷二) ( 2 ) 何谓易行? 一性止淫也。( 卷三) 作谓语,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或含义,共有1 5 例: ( 1 ) 林既日:“不知君之所谓者何也? ”( 卷十一) ( 2 ) 一者何也? 日仁也。( 卷十七) ( 3 ) 谓之承明何? 日承乎明堂之後者也。( 卷十九) 作宾语,宾语需要前置,共有2 8 例: ( 1 ) 文侯日:“子之君何业? ”仓唐日:“业诗。”( 卷十二) ( 2 ) 公日:“何具? ”( 卷十八) ( 3 ) 齐桓公问管仲日:“国何患? ”管仲对日:“患夫社鼠。”桓公日:“何谓 也? ”( 卷七) 作定语,“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定中短语共同作句子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共有1 2 例: ( 1 ) 楚王日:“何国最多士? ”( 卷十一) ( 2 ) 文公喟然叹日:“封狐、文豹何罪哉? 以其皮为罪也。”( 卷七) ( 3 ) 孔子问守庙者日:“此为何器? ”( 卷十) 。 2 、询问原因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共有1 0 0 例。 、作状语,3 7 例: ( 1 ) 公日:“何不筑? ”( 卷三) ( 2 ) 问日:“先生何知之早也? ”( 卷八) ( 3 ) 使者日:“调则何不书其柱耶? ”( 卷十- - ) ( 4 ) 而先生何喜如此乎?( 卷二十) 作谓语,共有6 3 例: 1 1 山东师范大学顾学位论文 ( 1 ) 汤问伊尹日:“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 ”( 卷- - ) ( 2 ) 人之有斗何哉? ( 卷五) ( 3 )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 其所任异也。( 卷八) ( 4 ) 所以然者何? 其土地使之然也。( 卷十二) 3 、询问情状 可译为“什么”、“什么样的”,有3 例。 作谓语,1 例: ( 1 ) 且夫饥何哉? 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 ( 卷一) 作动词“谓”或系词“为”的宾语,不需要前置,2 例: ( 1 ) 平公问於隐官日:“占之为何? ”( 卷九) ( 2 ) “h 之谓何? ”对日:“吉。”( 卷十二) 4 、询问处所 作宾语,需要前置,可译作“哪里”、“什么地方”,有3 例: ( 1 ) 汝将何之? ( 卷十) ( 2 ) 子皙接草而待曰:“敢问上客将何之? ”( 卷十一) ( 3 ) 船人日:“子欲何之而遽也? ”( 卷十七) ( 二) 如何、奈何、若何 如、若、奈,一声之转。“如何”是由介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 惯用短语。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禹日:俞,如何? ”此后,“如 何”继续沿用,在历代的各类文献中频频出现。说苑中出现5 例。疑问词“奈 何”产生很早,询问情状的“奈何”在商周文献里已见,春秋战国以后文献亦常 见。说苑中用例最多,有2 7 例。“若何”是由动词“若”和疑问代词“何” 组成的疑问短语。说苑有1 2 例。“如何”、“奈何”、“若何”三者主要 是用作谓语,常用来询问方法,有时问情状,还可询问商量与否,共4 4 例。 1 、询问方法 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做”,作谓语,共有3 0 例: ( 1 ) 公问於师旷日:“人君之道如何? ”( 卷一) ( 2 ) 魏文侯问李克日:“为国如何? ”( 卷七) ( 3 ) 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并,为之奈何? ( 卷八) 山东师范大学硕e 学位论文 ( 4 ) 屈公日:“子将奈何? ”( 卷十五) ( 5 ) 公1 5 1 “若何? ”管仲日:“令国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卷 五) ( 6 ) 晋平公问叔向日:“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 ”( 卷十一) 2 、询问情状 可译为“什么样子”、“什么样的”、“怎么回事”、“( 情况) 怎么样”, 除“若何”外,都可作谓语,1 1 例: ( 1 ) 文侯谓左右日:“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 ”( 卷- - ) ( 2 ) 於是乃问天老日:“凤仪如何? ”( 卷十八) ( 3 ) 楚王问庄辛日:“君子之行奈何? ”( 卷五) ( 4 ) 路寝其立奈何? 高寝立中,路寝左右。( 卷十九) 而“若何”用于询问情状时,只作状语,可译为“怎么样”,仅有l 例: ( 1 ) 哀公问於孔子日:“人若何而可取也? ”( 卷八) 3 、询问商量与否 三者之中,只有“若何”可用于询问商量与否,作谓语,2 例: ( 1 ) 其备之若何? ( 卷十三) ( 2 ) 鲁哀公问於仲尼日:“吾欲小则守,大则攻,其道若何? ”( 卷十五) 此外,在介词“如”、“奈”、“若”和疑问代词“何”之间还可以嵌入名 词,用来询问方式、方法,意思是“对( 把) 怎么办( 怎么样) ”,作谓语, 有5 例: ( 1 )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 卷五) ( 2 ) 赏所甚恶,有失赏也,若所好何? ( 卷五) ( 3 ) 以孟尝芒卵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 ( 卷十) ( 三) 几何 “几何”用于度量询问,说苑中共有8 例。 1 、询问数量 作定语,可译为“多少”,有2 例: ( 1 ) 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 ( 卷五) ( 2 ) 管仲日:“今与几何人来? ”( 卷五) 山东师范丈学硕一 :学位论文 2 、询问距离、价值、高度、时间、长度 作谓语,共有6 例:、 ( 1 ) 子赣问焉,日:“此至承几何? ”( 卷十) ( 2 ) 後悔当几何? ( 卷十) ( 3 ) 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商,高几何? ( 卷十一) ( 4 ) 公e h “能益几何? ”对日:“天子九、诸侯七、大夫五。”( 卷十八) ( 5 ) 使者日:“人长几何? ”( 卷十八) ( 四) 何为者 由“者”和动宾短语“何为”组成的“者”字短语。可单独成句,但大多充 当句子谓语。用来问人,可译作“是谁( 什么人) ”、干什么的( 人) ”,有3 例: ( 1 ) 王望之谓左右日:“来者何为者也? ”左右日:“成侯卿也。”( 卷二) ( 2 ) 盎不信,日:“公何为者也? ”司马日:“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 ( 卷六) ( 3 ) 王日:“何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 卷十二) c k ) 何如、何若 问情状、方法或原因,还可用于征询对方的意见、看法或商量可否,可作谓 语、定语、状语或宾语,共有3 l 例。 1 、询问情状 可译作“什么样的”、“什么情况”、“怎么样”等,共2 1 例。 作谓语,共2 0 例,其中“何如”1 2 例,“何若”8 例: ( 1 ) “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 ”文侯日:“善! ”( 卷八) ( 2 ) 当此之时,则梧之大何如乎? ( 卷十二) ( 3 ) 公e l :“其贤何若? ”( 卷十一) ( 4 ) 日:“子路之为人也,何若? ”( 卷十七) “何如”在名词前作定语,l 例: ( 1 ) 子路问於孔子日:“管仲何如人也? ”( 卷十一) 2 、询问方法 可译作“怎么”、“怎么办”、“怎么做”,共5 例: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作谓语,3 例,其中“何如”2 例,“何若”1 例: ( 1 ) 齐宣王谓尹文日:“人君之事何如? ”( 卷一) ( 2 ) 齐侯问於晏子日:“忠臣之事其君何若? ”( 卷二) ( 3 ) 治国何如? ( 卷八) “何如”作状语,2 例: ( 1 ) 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 卷一) ( 2 ) 桓公日:“何如而害霸? ”( 卷八) 3 、询问原因 “何如”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1 例: ( 1 ) 孔子日:“何如? ”回日:“完山之鸟生四子,羽翼已成乃离四海哀鸣送 之,为是往而不复返也。”( 卷十八) 4 、征询对方的意见、看法或商量可否 “何如”可译作“( 你) 以为怎么样”、“( 你看) 行不行”、“( 意下) 如何” 等,有4 例。 作谓语,3 例: ( 1 ) 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 卷五) ( 2 )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 卷五) ( 3 )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 卷七) 作宾语,动词是“以为”,无需前置,1 例: ( 1 ) 吾欲无战,子以为何如? ( 卷十三) ( 六) 何故 “何故”用来询问原因,可译作“为什么”、“什么缘故”等,作谓语或状 语。芡1 7 例。 作谓语,9 例: ( 1 ) 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 ( 卷一) ( 2 ) 桓公日:“何故? ”对日:“以臣名之。”( 卷七) 作状语,8 例: 。 ( 1 ) 予思辞而不受,子方日:“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 卷四) ( 2 ) 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 卷六) 山东师范大学硕一e 学位论文 ( 3 ) 王问於内史过日:“是何故有之乎? ”( 卷十八) ( 七) 何等 “何等”是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等”组成的偏正短语,是西汉时期开 始使用的新词,使用频率比较低,此后续有沿用,汉米至魏晋时期甚为流行。它 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多种句子成分。“何等”多用于询问事物,如: 王夫人日:“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 史记三王世家) 无动而可以 振天下之败者,何等也? 日为大,治,可也;若为大,乱,岂若其小? ( 贾谊新 书卷第三) 除此之外,它还用于询问情状,如: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 ( 晋 书载记石勒传下) 然而,说苑中“何等”用于询问事物,作谓语,有 1 例: ( 1 ) 皇帝日:“何等也? 愿闻之。”( 卷九) 二、“谁”系疑问句 全部用于询问人,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或定语,共1 4 例。 作主语,7 例: ( 1 ) 王日:“言出於予口,入於尔耳,谁告建也? ”( 卷四) ( 2 ) 谁可使为西河守者? ( 卷十四) ( 3 ) 王日:“其谁受之? ”( 卷十八) 作谓语,1 例: ( 1 ) 孔子出,而弟子有吒者,问:“谁也? ”( 卷十八) 作宾语,需要前置。但是,动词是“为”时,“谁”不需要提前。共3 例: ( 1 ) 宣孟日:“子名为谁? ”( 卷六) ( 2 ) 齐景公谓子贡日:“子谁师? ”( 卷十一) ( 3 ) 吾万岁之後,子将谁与斯乐乎? ( 卷十三) 作定语,表示领属,义即“谁的”。一般在“谁”和后面的名词之间加“之”, 3 例: ( 1 ) 君之宠此子也,又且以谁之父杀之乎? ( 卷六) ( 2 ) 上堂见玉,日:“谁之玉也? ”日:“诸侯之玉。”( 卷十五) 三、“孰”系疑问旬 询问人,相当于“谁”,只能作主语、定语。和“谁”相比,功能比较少, 山东师范大学硕i :学位论文 不能作谓语和宾语,共有5 例。 作主语,有4 例: ( 1 ) 公日:“孰处而西? ”( 卷三) ( 2 ) 翟黄问日:“吾闻君问相於先生,未知果孰为相? ”( 卷二) ( 3 ) 日:“孰次之? ”对日:“中山次之。”( 卷十三) 作定语,可译为“哪个”,仅有l 例: ( 1 ) 孰臣而敢杀其君乎? ( 卷一) 四、“安”系疑问句 用于询问处所、人或事物,可作状语或宾语,共l l 例。 l 、问处所 可译为“哪里”、“何处”,有8 例。 “安”作宾语,需要前置,6 例: ( i ) 武王日:“其失安在? ”( 卷一) ( 2 ) 天帝日:“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 ”( 卷九) ( 3 ) 船人接而出之,问日:“今者子欲安之? ”( 卷十七) 有时,“安”询问处所的意义已抽象化,可译为“什么地步”、”什么程度”。 ( 1 ) 王日:“其度安至? ”对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卷七) “安”作状语,2 例: ( 1 ) 子路持剑,孑l 子问日;“由,安用此乎? ”( 卷五) ( 2 ) 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日:“安见君子? ”( 卷三) 2 、问人 可译作“谁”,作宾语,需前置,有l 例: ( 1 ) 董安于日:“安忠乎? ”日:“忠於主。”( 卷七) 3 、问事物 可译作“什么”,作宾语,需前置,有2 例: ( 1 ) 日:“安信乎? ”日:“信於令。”( 卷七) ( 2 ) 曰:“安敢乎? ”日:“敢於不善人。”( 卷七) 五、“奚”系疑问旬 说苑中“奚”系疑问旬共1 8 例,占特指问总数的5 3 多。使用的疑 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e 学位论文 问词语有“奚”、“奚如”、“奚为者”、“奚故”等。 ( 一) 奚 用于询问原因、事物或情状,作谓语、宾语或状语,共1 2 例。 l 、询问原因 可译作“为什么”,共5 例。 作谓语,2 例: ( i ) 武子胜事赵简子久矣,其宠不解,奚也? ( 卷- - ) ( 2 ) 仲尼之死,吾不闲鲁国之爱夫子奚也? ( 卷五) 作宾语,i 例: ( 1 ) 先生非求於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 卷四) 作状语,2 例: ( 1 ) 君奚不斫也? ( 卷九) ( 2 ) 昔者夏桀,殷纣不任其过故亡;成汤、文武知任其过故兴,卫奚其亡也? ( 卷十三) 2 、询问事物 可译作“什么”,作宾语,需要前置,有4 例: ( 1 ) 蔡侯谓叔向日:“予亦奚以语我? ”( 卷十三) ( 2 ) 文公日:“奚笑? ”( 卷十三) ( 3 ) 申公子倍之弟请赏於王日:“人之有功也,赏於车下。”王日:“奚谓也? ” ( 卷四) ( 4 ) 子路趋进日:“敢问奚谓也? ( 卷十三) 3 、询问情状 可译为“什么样的”,作谓语,2 例: ( 1 ) 吾闻夫羊殖者,贤大夫也,是行奚然? ( 卷十一) ( 2 ) 筒子日:“然则翟之妖奚也? ”( 卷十八) 4 、询问处所 可译作“哪里”,作宾语,需要前置,i 例: ( i )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 卷八) ( 二) 奚如 1 8 山东师范大学颈l 。学位论文 询问情状或方法,只作谓语,仅3 例。 1 、询问情状 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子的”等,作谓语,2 例: ( 1 ) 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 卷三) ( 2 ) 夫为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 卷八) 2 、询问方法 可译为“怎么办”,作谓语,1 例: ( 1 ) 其4 1 e j :“崔杼弑庄公,子将奚如? ”( 卷四) ( 三) 奚为者 由“者”和动宾短语“奚为”组成的“者”字短语。用来问人,可译“干什 么的( 人) ”、“谁”,同“何为者”,作谓语,1 例: ( 1 ) 公日:“然,夫子於寡人奚为者也? ”( 卷二) ( 四) 奚故 用来询问原因,可译为“什么缘故”。作状语或谓语,共2 例。 作状语,1 例: ( 1 ) 军吏日:“师徒不勤,可得城,奚故不受? ”( 卷五) 作谓语,1 例: ( 1 ) 公日:“奚故? ”( 卷十三) 六、“曷”系疑问句 “曷”可用来询问原因或时间,作状语或宾语,仅3 例。 1 、询问原因 可译为“为什么”,作状语或宾语,有2 例。 作状语,1 例: ( 1 ) 公e l :“朝居严,则曷害於国家哉? ”( 卷九) 作宾语,1 例: ( 2 ) 先生曷为辞而不受乎? ( 卷十一) 2 、询问时间 可译为“什么时候”,作状语,1 例: ( 1 ) 瞻彼日月,遥遥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 卷十j k ) 1 9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恶”系疑问句 问处所,可译作“哪里”,作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