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汉代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正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 篆向隶、隶向楷演变的关键阶段。出现于两汉时期的镜铭文字充分体 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字特征。汉代的镜铭文字主要表现在书体的丰富多 样,有秦篆、缪篆、篆隶体、草书、隶书、隶省简体字、花体字等等, 并且在东汉时期出现大量的文字通假现象。这些丰富多样的镜铭书体 一方面表现为深受隶变的影响,充分反映了汉字由篆向隶演变的隶变 过程,另一方面又表现了镜铭文字刻意追求的装饰美。 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的铭文进行静态、客观的文字结构描写和形 体分析,试着从字体和结构特征两方面找出各个不同时期镜铭文字的 不同特点。并对各种字体的形成原因作深入探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性。 关键词:两汉镜铭字体成因隶变装饰美 a b s t r a c t 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p e r i o do nt h es c r i p t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nt h ek e ys t a g e ,a n c i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c a r r yo u t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ot h e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es e a lc h a r a c t e rd e v e l o pt ot h eo f f i c i a ls c r i p tt ot h er e g u l a r s c r i p t t h em i r r o ri n s c r i p t i o na p p e a r e dh a nd y n a s t y “l yr e f l e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m i r r o ri n s c r i p t i o no fh a nd y n a s t ym a i n l y d i s p l a yo w nr i c ha n dv a r i e ds c r i p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a v i n gs e a lc h a r a c t e r , m o u - z h u a n s c r i p t ,s e a la n do f f i c i a ls c r i p t ,c u r s i v es c r i p t , o f f i c i a ls c r i p t ,s i m p l i f i e d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a n da r t i s t i cc a l l i g r a p h y , e t c a n da p p e a r i n gal a r g en u m b e ro fp h e n o m e n ao f i n t e r c h a n g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d o n g 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s er i c ha n dv a r i e d m i r r o ri n s c r i p t i o n ,o no n eh a n d , s h o wt h ed e e p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c o u r s eo fs c r i p t c h a n g ea n dr e f l e c tt h ed e v e l o pc o u r s ef r o mt h es e a lc h a r i c t e rt ot h eo f f i c i a ls c r i p t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yf u l l yd i s p l a yo r n a m e n tb e a u t yo fp u r s u i n gs e d u l o u s l y b ys t a t i ca n do b j e c t i v e l yd e s c r i b i n gs t r u c t u r ea n da n a l y z i n gs c r i p to fa l lp e r i o d s ,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f i n do u t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m i r r o ri n s c r i p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t w or e s p e c t so f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t o m a k e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o n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f o r m i n gr e a s o no fs c r i p ts oa st of m do u t t h e i ri n h e r e n tr e g u l a r i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q i ul o n g s h e n g 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p h i l o l o g y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l ux i x i n g k e yw o r d :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m i r r o ri n s c r i p t i o n ,f o r m i n gr e a s 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f r o mt h es e a lc h a r a c t e rt ot h eo f f i c i a ls 商p t , o r n a m e n tb e a u t y 附件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太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印心计 签字日期:三口口年,月,7 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文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文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明栽铖 导师签名: 渺耖 签字日期:2 j f f 4 ij - 月疗日签字日期:口年j - 月彦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中国铜镜的历史,大约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1 9 7 7 年在青海省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铜镜,直径9 厘米、厚 0 4 厘米,表面光滑,背面为不规则的七星纹图案。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铜 镜。稍后,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也发现了一件素面镜,直径6 厘米、厚o 3 厘 米。目前可以确定这两面镜都是属于齐家文化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对于它的年代断定,根据地层叠压 关系和据碳1 4 测定,大约产生在公元前2 2 5 5 一前2 0 1 0 年,大体和中原地区传 说中的夏朝同时。尕马台和齐家坪出土的铜镜,大体都在齐家文化的晚期,即公 元前2 0 0 0 年左右,距离今天已经4 0 0 0 多年了。 一、镜铭文字的研究综述 ( 一) 镜铭起始时间的讨论 铜镜自产生后经过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发展,到了汉代,铸造和工艺都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尤其在汉武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到一 个鼎盛时期,封建经济呈现空前繁荣。并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应用,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金属铸造工艺不断进步。虽然随着 当时陶瓷业进步和漆器的发展,青铜器皿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正 渐渐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但铜镜的铸造业却是一支独秀,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 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铜镜铭文的大量出现是其显著的标志,并 且开始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镜铭的产生时间学者存在不同的 观点,主要有镜铭始于战国晚期说和始于汉初说。主张镜铭开始于战国的主要有: 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序言说:“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是铜镜发生变 化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时期地纹逐渐简化,主纹趋向整齐,铭文开始出现。”m 1 “铜镜铭文始自战国,到西汉早、中期比较普遍,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末,铭文空 前盛行,书体也有原来的篆体或隶中带篆,演变成成熟隶书。”p 1 【1 】束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 t 考古学报 1 9 9 7 年0 2 期,第1 5 5 页 【2 1 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 ,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页 3 】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 ,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3 页- 1 孔祥星先生在中国古代铜镜指出“战国末期,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西 汉初年铭文是作为布置在某些纹饰中的一个部分。”【1 】同时裘士京也认为铭文始 于战国。1 2 】 蔡运章先生在洛阳发现战国时期有铭铜镜略论文记载了两件有铭铜镜并 确定是战国之物。一件羽状纹铜镜“镜为圆形钮两侧铸千金2 字,直径 9 5 厘米,重6 1 克。此镜所铸千金2 字笔匦挺直,工整匀称,雄健有力。 具有西周春秋时期金文遗风。因此它的年代当定在战国中晚期为宜。”【3 】另件 为蟠螭纹镜“镜钮两侧长方框内有千金2 字,三叶正中分别有宜、王、 口共3 字,其中一字漫漶不清。直径1 1 1 厘米,重9 4 4 克。镜铭千金、 宜主的书体细柔圆屈,字周加框,颇具秦汉小篆的风格。因此,该镜的年代 当定在战国晚期为宜。”【4 】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铭文是开始于西汉初。其中具有代表的有: 李学勤先生在古文字初阶指出:“现在知道,直到秦代的镜上还没有发 现过文字。以前梁上椿岩窟减镜认为战国已有铭文,是把一些镜的年代定早 了。”i s 】 王仲殊先生汉代考古学概说汉代的铜器认为:“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 从西汉前期开始,有的铜镜上已经有了铭文。一f 6 】 周世荣先生湖南出土的汉代文字研究一文指出:“铜镜是青铜器中独成 体系的装饰工艺品。它萌芽于金石并用时期,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 元。其铭文始见于汉初。” 7 1 h i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锕镜 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0 7 页 【2 】裘士京:中华古玩通鉴:铜镜) ,黄山书社,1 9 9 5 年转引李新城t 试论汉代镜铭中的简省字) ,中 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8 1 页 【3 】【4 】蒸运章:洛阳发现战国时期有铭铜镜略论) ,文物) 1 9 9 7 年0 9 期,第6 7 页 【5 】李学勤:古文字初阶 ,中华书局t1 9 8 5 年第4 5 页 【6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汉代的铜器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6 0 页 【7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 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6 9 - - - 1 0 1 页 2 林素清先生两汉镜铭初探说:“中国铜镜萌芽于商周,兴盛于战国,至 两汉时代,由于经济发展,铜镜的铸造与使用都达到高峰。不仅镜类丰富,更重 要的是镜铭开始出现铭文。”l 1 1 镜铭究竟是开始于战国还是西汉初才出现,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再来看看 蔡运章先生在洛阳发现战国日于期有铭铜镜略论记载蟠螭纹镜的阐述: 同洛阳市第二文物考古工作队收藏的蟠螭纹镜一起出土的陶鼎、壹、盒、碗等器物 的形制与洛阳中州路( 西工段涝第七期m s l o 、m 2 7 8 8 所出器物相同,纹饰也与湖南 资兴战国晚期墓及湖北云梦睡虎地m 3 5 号西汉初年出土的蟠螭纹类似“镜铭千金、 宜主口的书体细柔团屈,字周加框,颇具秦汉小篆的风格因此,谊镜的年代当定 在战国晚期为宜【2 】 如果作者叙述属实,这铜镜应该是战国镜。i j l 就第一面羽状纹铜镜拓片上的 j 字体来看,“干金”写作“t - 筝”笔画挺直,确实像战国金文的风格。下面再 来谈谈李学勤先生的看法,攀学勤先生在古文字初阶对他的观点进一步举例 解释:“我们看见过一面有四字铭文的四山镜,其他地纹较粗,时代应为汉初。 安徽寿县一带出土的蟠螭纹镜,不少有文字,其中有避汉淮王刘长讳的年代也是 汉初。这种镜铭都是篆书。”h 李学勤所说的四山镜和蟠螬纹镜都是西汉初物是 正确无疑。文中所举例的大乐未央博局蟠螭纹镜中的“千”写作“笔”笔画随 体屈曲、圆润饱满,这与洛阳出土的羽状纹铜镜中的“千金”二字的瘦硬笔法完 全是两种不同的书写风格:前者屈曲圆润,是典型的秦小篆,后者笔画瘦硬挺直, 有战国金文的笔韵,就书体风格而言应该是不同的时期字体。而我们目前所能见 到的西汉初期镜铭文字中的“千”字都是笔画屈曲圆润的秦篆。所以我认为镜铭 开始于战国,尤其出现于战国末期是应该可信,经过西汉初期的发展,到了西汉 【1 】林素清t 两汉镜铭初探,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1 9 9 3 年, 第3 2 5 页 【2 】蔡运章:洛阳发现战国时期有铭铜镜略论 ,文物,1 9 9 7 年0 9 期t 第6 7 页 3 1 李新城先生在试论汉代镜铭中的简省字) 认为“蔡运章先生发表的圈片与小校经阁金石拓本) 中 所收的“秦千斤镜”类似难以断定年代。存疑中国文字研究 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 第1 8 1 页,注释1 。 【4 】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4 5 页 3 中1 叶并逐渐成为铜镜的主体装饰。可能是因为战国有铭铜镜实在是罕见,致使 人们不能很明朗的作出判断。随着今后考古发掘的发展和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 现,镜铭产生时间将会有更确切的解释。 ( 二) 镜铭文字研究述评 两汉镜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文学价值,早在二十年 代日本学者已注意到了镜铭深厚的古文化价值:“中国之镜鉴为特征最多之工艺 品,兼之其背反映中国之古文化,极为显著之事实。”1 从文字学的角度对镜铭 进行探讨主要在建国以后,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本文看主要介绍王士伦i 周世 荣、林素清三人,其中后两位的研究颇有创新。 王士伦先生先后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写了汉六朝镜铭初掇( 考古通讯 1 9 5 8 年0 9 期) 和浙江出土铜镜序言( 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 两文。前文 认为镜铭的减笔字,流行于南北朝,两汉偶有之,对形成原因也是主观猜测,其 学术价值可以用编者五十年代的一段话来概括:“编者按:镜铭的减笔字,流行 于两汉。魏晋时仍袭汉风。南北朝的镜铭,辞旬偶骈典雅,字画端正,减笔字反 而减少。本篇作者谓:镜铭的减笔字,流行于南北朝,两汉偶有之。这并不符 合事实;因之将减笔字归因于南北朝的社会秩序的混乱,也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 臆测。”t 2 l r d 黼1 9 8 7 年,在浙江出土铜镜序言中“关于镜铭的若干 问题”部分对汉代镜铭作了较为客观的论述,主要谈及了镜铭的内容和字体特点。 把汉代文字的书写体式分类为通假、错别、减笔和省偏旁等四种形式,并分别举 例作了简略说明。但文章的归类不全,四种分类主要集中在东汉的减省字。 对镜铭展开详细论述的是八十年代中期周世荣先生湖南出土汉代文字研 究( 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 。该文最大的贡献就是广泛收集了建 国以来湖南出土的铜镜铭文二百二十一面,并附有一百四十二幅铭文拓片,资料 丰富,内容详实。其中有两点研究极有价值:一是首次改用铭文定名铜镜并结合 字体特征把两汉铜镜分为七个时期,然后根据分期对各时期的铜镜极其铭文进行 梳理;二是在镜铭的文字书体上提出了小篆、缪篆、垂针篆、篆隶体、变形篆隶 【1 】梅原译文引自梁上椿中国古镜铭文从谭) ,大陆杂志 = 卷0 3 期转引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 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1 9 9 3 年,第3 2 6 页 【2 】2 王士伦:汉六朝镜铭初探) ,考古通讯 ,1 9 5 8 年期,第8 6 页 4 体等名称。可能作者的意图是对两汉镜铭作尽可能详尽的罗列和阐释,所以对文 字形体特征的论述不很多,多是纲要式地简单介绍,并没有对铭文字体特征和形 成原因作深入研究。 林素清先生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初对两汉的镜铭文字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研究,撰写并发表了两汉镜铭所见吉语研究( 汉代文学与思想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 9 9 1 年) i 两汉镜铭汇编( 古文 字学论文集台北:国立编译馆,1 9 9 9 ) 、两汉镜铭初探( 历史语言研究所 集刊1 9 9 3 ) 、十二种镜录释文校补( 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 大安出版社) 等论文。在字体研究上以两汉镜铭初探为代表。该文在周文研 究的基础上把铜镜分为七个时期,并对每一期的文字特点进行概括和描写。余论 部分重点研究了镜铭文字中简体字、缪篆和摹印、隶书与隶变三方面,论述深刻, 其中对于缪篆形成原因的解释颇有见地。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材料范围 ( 一) 研究方法 两汉镜铭文字作为汉代金文的一个分支,具有一般金文的普通特点,同时又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着更深入研究其文字演变的规 律,揭示它们的形成原因。在研究上主要运用静态描写、功能分析和综合比较的 方法。具体的操作上,首先尽可能多的收集铜镜铭文并根据铜镜j 拘类型、纹饰、 形制和铭文书体的不同对两汉镜铭文字进行时间上的分期和书体上的归类。在进 行分期研究的同时,镜铭文字同时又以其稳定性和特殊性,反过来成为判断铜镜 年代的标准之一,甚至对汉墓的分期研究,提供良好的佐证,这也是本文撰写的 目的之一。铜镜的分期是文章撰写的基础,接着就各期铭文进行静态、客观的文 字结构描写和形体分析,从书体和结构特征两方面找出各个不同时期镜铭的文字 特点,尤其对形体特殊和富有代表性的文字进行专门研究,如西汉的缪篆和篆隶 体,东汉的简体字和同音借用字、花体字五种文字形态研究较多。 在对镜铭文字尽可能详尽、客观描写的同时,大量运用比较研究,包括历时 比较和共时比较。共时比较主要是就两汉镜铭文字和同时期的简牍文字及其它铜 器铭文进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 进行功能上的解释,主要探索镜铭文字的特殊性和形成原因。历时比较主要是把 不同时期的镜铭文字进行对比,从字体的变化探索文字的演变规律,从中探讨隶 变对镜铭文字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秦汉隶变的轨迹。这是本文研究上的重 要方法,也是对镜铭文字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余论部分是综合归纳镜铭文 字的共性和独特性。 ( 二) 材料范围 本文对于己发表的有关镜铭的文字材料尽可能多地收集,主要是对建国后汉 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铜镜铭文进行收集和整理。本文的材料范围大多来源 考古、考古与文物、文物、考古学报等考古杂志上发表的两汉墓葬中 的铜镜铭文,也参考了一些集录铜镜的专著,如王士伦主编的浙江出土铜镜、 洛阳市博物馆主编的洛阳出土铜镜、四川省重庆市博物馆主编的四川出土 铜镜、张英主编的吉林出土铜镜、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历代铜镜目录和周 世荣的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一文。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资料收集上肯定会有一些重要的资料没有收集到, 这必然会影响到论文撰写的深度。经粗略地估算,在写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铜镜铭 文约一千多条,不重复的单字约三百六十多个,三百多幅铭文拓片。本文征引了 一百一十七条铭文,并附有清晰的镜铭图片一百零一幅。 第一章两汉有铭铜镜概述 一、两汉铜镜分期的讨论 两汉时期从公元前2 0 6 年至公元2 2 0 年,包括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朝代, 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两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有:陕 西西安两汉墓、河南汉阳烧沟汉墓、湖南长沙两汉墓、广东广州两汉墓。近年来 考古界般对汉墓分成五期: ( 一) 西汉前期: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 0 6 年) 至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 ( 二) 西汉中期:武帝元封元年( 公元前1 1 0 年) 至元帝、成帝之际( 公元前3 3 年x i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烧沟汉墓) 大致将两汉墓葬分为六期:第一、第二一武帝时期及武帝稍晚,第 三期西汉晚期( 前期) 、王莽及稍后( 后期) ,第四期东汉早期,第五期东汉中期、第六 期东汉晚期。本文主要是根据广州汉墓的分期为标准,分为五期同时也有将西安两汉墓各分两 期、河南两汉墓各分三期,湖南长沙两汉墓各分为两期广东广州西汉墓分三期、东汉墓分两期等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中国铜镜的繁荣鼎盛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第5 7 页 6 ( 三) 西汉晚期:成帝建始元年( 公元前3 2 年) 至东汉建武元年( 公元2 5 年) ; ( 四) 东汉前期:建武初年( 公无2 5 年) 至章帝建初元年( 公元7 5 年) ( 五) 东汉晚期:建初元年( 公元7 5 年) 至东汉末年( 公元2 2 0 年) 。考古学界对两汉铜镜的分期主要是依据发掘报告中墓葬时代的结论及铜镜 文饰、铭文、形制的特征,因此两汉铜镜分期也大致等同汉墓分期。文字学界最 早对两汉铜镜进行分类的是周世荣先生,他在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1 中将两汉铜镜分为七个时期: ( 一) 西汉前期:大致相当于文景之际 ( 二) 西汉中期:大致相当于武帝时期 ( 三) 西汉晚期:其相对年代昭帝和元帝时期 ( 四) 新莽前后:其上限可早至西汉末,其下限接近东汉初 ( 五) 东汉早期:其相砖年代相当东汉初至章帝时期 ( 六) 东汉中期:英相对年代大致相当章帝与恒帝时期 ( 七) 东汉晚期:该期的相对年代相当灵帝和献帝时期,其下限止于晋 林素清先生在两汉镜铭初探【2 】的开头部分就依据铜镜类型与字体特征对 两汉铜镜作了更详尽的分期,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 一) 西汉前期:指景帝以前镜铭字体以小篆为主,与秦汉圃转匀称之笔意接近 ( 二) 西汉中晚期:( 是铭文镜最盛行期) 可分为三期:( 1 ) 景帝至武帝初,字体为 较方正篆体( 2 ) 武帝至宣帝,为篆隶夹杂之方篆,笔画略见隶化痕迹,与美化倾向 ( 3 ) 宣帝至西汉末,图案化字体盛行且字里行间夹有符号。有圆体草化字体,及方 折隶化两大类型 ( 三) 王莽时期:字体有复古倾向,小篆体再度流行 ( 四) 东汉早期:隶书为主,且民间铸镜盛行,铭文中脱文、减字现象频繁 ( 五) 东汉中晚期:铭文中俗讹、简省和通假字极多,显示民间水准不高,同时反映 了东汉民间俗字的概况,对汉字简体字使用状况,也提供了一些讯息 兹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根据两汉镜铭的文字特征并适当结合铜镜镜类 特点把两汉铜镜分为六个时期: ( 一) 西汉前期:汉高祖至景帝之前( 公元前2 0 6 年一公元前1 5 5 年) ,文 1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 第十四辑,中华书局, 9 8 5 年,第7 0 ,- 7 8 页 2 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撵) ,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1 9 9 3 年,第3 2 5 页 7 字以秦代的小篆为主,笔画圆转、字体规整古朴。 ( 二) 西汉中期:景帝至宣帝之前( 公元前1 5 6 年一公元前7 4 年) ,字体以 方正匀满的缪篆体为主,偶尔也见景帝早期的笔画圆转的小篆体,类似秦诏版文。 ( 三) 西汉晚期:宣帝至西汉末( 公元前7 3 年一公元9 年) ,字体以似篆似 隶、半篆半隶的篆隶体为主,有圆体草化篆隶体与方折隶化篆隶体两大类型。文 字隶化程度渐高,有的已接近当时的通行字体。 ( 四) 新莽时期:公元9 年至公元2 5 年。字体以隶化的字体为主,某些字 体有复古倾向。 ( 五) 东汉前期:光武帝至章帝之前( 公元2 5 年一公元7 4 年) ,字体以隶 书为主,多有简省。铭文中脱文、减字现象频繁。 ( 六) 东汉中晚期:章帝至东汉末( 公元7 5 年一公元2 2 0 年) ,铭文字体朝 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私人铸镜更为盛行,铭文继续以隶书为主,铭文中俗讹、简 省和通借字增多:二是出现了许多装饰性字体,悬针篆、蚊脚篆和变形篆隶体等 花体字流行。 二、各分期镜铭文字特征概述 ( 一) 、西汉前期( 汉高祖至景帝之前) 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翦,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在形 制和纹饰上都沿用战国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选纹小钮,纹饰大多呈“人” 字形,也有双线连弧纹,还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地纹用细密的勾连雷纹间 的四叶纹。纹饰特点粗犷,疏朗明快。这时期。镜背开始不断出现铭文,铭文字 数二字至四字不等,后来逐渐增多。内容多为表达男女或朋友间的馈赠之词,以 及男女之间爱慕相思之情,或庆颂祝福的吉祥语。形体规整匀称,以小篆为主, 笔画纤细圆转,圆笔居多,字体风格规范古朴,是典型的秦代小篆的延续。常见 镜类有: ( 1 ) 大乐贵富蟠螭纹镜。体薄,呈绿色,圆形桥形钮,双重凸弦纹圆钮座,铭 文首尾有一鱼形纹相隔,每区饰一组蟠螭纹。 “大乐贵富,得所喜,千秋万岁,宜酒食”掣( 图一) o ( 2 ) 大乐贵富四叶蟠螭纹镜。纹饰间为细密的勾卷纹。 【1 】徐孝忠:安徽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古代铜镜 。文物 ,1 9 9 3 年0 4 期,第8 7 页 8 “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i l l ( i 至1 - - ) ( 3 ) 博局大乐贵富蟠螭纹镜。弦纹钮,伏螭纹座,座外围以双线方格,方格各 边框有铭文。 “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2 3 ( 4 ) 大乐未央蟠螭纹镜 “修相思,慎毋相忘,大乐未央。”3 1 ( 图三) ( 5 ) 愁思悲蟠螭纹镜 “愁思悲,愿见忠,君不说,相思愿毋绝。” ( 6 ) 大乐未央蟠螭纹镜 “大乐莱央,长相思,愿毋相忘。”脚 ( 7 ) 大乐贵富蟠螭纹镜 “大乐贵富,长相思,愿毋相忘。”6 3 西汉前期,社会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汉镜铭文也开始在起步阶段,字体一 般是沿用秦代趔范均衡的小篆体,笔画圆转,随体诘屈。如大作“尖”、千作“啤”、 翌作“妈”、乐作“架”、贵作“寄”、相作“粕”、忘作“造 、万作“堂” ( 二) 、西汉中期( 景帝至宣帝之前) 文景之治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镜的铸造与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进展。形制上,镜面渐大,镜背略厚,钮为半圆 1 华光普:中国历代铜镜目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7 6 页 i 2 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 ,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1 9 9 3 年。第3 2 7 页见上海博物馆藏青锕镜l 第二十八号。1 9 5 6 年长沙子弹库4 i 号墓出土 3 林素清t 两汉镜铭初探,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 2 8 页( 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1 9 9 3 年见书道全集 汉代图2 0 ,载岩窟藏镜) 第一集四九、九五文作“修相思,毋相忘,常 乐未央” 4 6 王正书:上海福泉山汉墓群发掘) ,考古) ,1 9 8 8 年0 8 期,第7 0 4 页 5 林素滴:两汉镜铭初探,。载于中央语言研究所 第一集图7 0 寿县出土 9 形,教厚平滑。纹饰种类增多,有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花瓣纹、遗珠纹、乳 获纹等取冀了箴黧辩那耪撞象瓣绞馋,镱鹜黧嶷零秀霆等分豹羲瓣藜又连续豹曩 形装饰。铭文镜也开始由图纹并茂转变对铭文字体美蕊的德求。镜铭义字在这个 时期最显著特征表现为铭文在镜背已经开始占有重要的位爱,并出现了条带式铭 文,文字均匀遣分奄在方形镊纛骢遥爨,菝蠢挺栏豹大小糍鑫文字。字数逶碧为 西甸域两句,常觅的是出现了戳“目光”和“昭明”两警开头的目光镜和昭踞 镜。铭文内容多袋达忠君爱国之志,男女之间爱慕相思之情以及对富贵、酒食的 渴黧。字传为经过特殊处理的方菠篆体字,童要表现在篆体靛结构笔藏,毽笔画 平赢愆曲,结构匀称填满,形体齐整方正,这种怒整均衡又届曲盘绕的小篆交体, 就魁西汉印章上的常见的缪篆体。篆体的方溅结构中也偶肖某些字隶书的笔意和 笔磷,并开始有简化倾向。 文景前蘩,条辩式铭文镜瓣铭文方框栏鞠内角酱不作强筒特殊赴瑷,楚按蔟 序填写文字,多以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稍麟开始出现花纹装饰文字。文字四字 吉祥语,或四言嬲旬,或四言一匈,平均地分置各边,字体较西汉前期方正填密 匀称,偶尔氇冤鬣带单麓簸笔纛因转豹圣篆体,类叛秦韬簇文。絮: ( 8 ) 常相思蟠螭纹镜。圆钮魔外方栏,在犬幽涡纹地上饰蟠螭纹 “长招思,毋捆忘,常责富,乐未央。”( 强四) ( g ) 常与君蟠螭纹镜。三弦复嚣锺,双线勾鞔皤螭绞。 “常与君,相鹱幸,毋相患,莫远望。”“1 ( 图五) ( 1 0 ) 基兜霆时嚣黥萃跨纹镜。汹巍寝予矮赘誉挑影枣花罄,缝出理文最露之对。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图六) ( 1 1 ) 日有熹草叶纹镜 “霹有熹,褥君喜,长费褥,乐毋事。”。( 藿屯) ( 1 2 ) 常乐未央镜。圆钮座,镪外三座方框,方框内角各饰一带座圆乳钉,其外 嗣两潮细弦纹,铭文闯除饰以乳钌外,还有四个桃形时纹,时闯约文景崇之间。 1 垒滚;南越墨铜辘论述。考古学掇 ,1 9 9 8 年0 3 期,第3 1 4 页 2 】垒滚;毒越爵髓瞻淹述 ,考吉攀擞,1 9 9 8 年鹳期,第3 1 5 页。 3 囊淤:南越国铜镜论述 ,考古学报 1 9 9 8 年0 3 霸,第3 1 4 页 【4 】4l | 每沂市博物馆:山求临沂金雀山九赓汉代墓葬,文物 ,1 9 8 9 年o l 期- 第2 1 页 1 0 “常乐未央,长毋相忘。”( 图八) ( 1 3 ) 天上见长四乳草叶纹镜。镜体轻薄,窄缘,三弦钮,钮外四座方框,字体 瘦长,方框内角各饰一桃形花苞,时间约文景帝之间。 t t 天上见长,心思君王。” 2 1 ( 图九) ”武帝以后,字体仍然沿袭前期风格且刻意经营,结体变得更加方正美观, 镜铭缪篆体己经趋向成熟。在纹饰位置的处理上稍有变化,方格四内角已不再容 纳文字,而是装饰各种图形或图案,图案间常有桃形小花苞、向心式斜线小方块、 圆乳钉图案、两组相对的三角回文等。如: ( 1 4 ) 日光四叶四乳草叶纹镜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外框四内角饰以向心式斜线小方块) ”。( 图十) “见日之光,天下犬明。”( 外框四内角饰以桃形小花苞) l 4 j ( 图十一) “见日之光,天下大阳。”( 外框四内角饰以相对的两组三角回文) 。( 图十 二) ( 1 5 ) 长贵富草叶连弧纹镜。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双方格内有铭文。 “长富贵,乐毋事日有熹,常得所喜,宜洒食”“。( 图十三) ( 1 6 ) 常乐未央博局蟠螭纹镜。全镜以方框和十二曲道组成完整的博局图案。 “常乐未央,长毋相忘。”( 外框四角装饰圆乳钉) ( 图十四) ( 1 7 ) 心思美人博局蟠螭纹镜。全镜以方框和十二曲道组成完整的博局图案。 “心思美人,毋忘大王。”( 外框四角装饰圆乳钉图案) 哺1 图十五) ( 1 8 ) 见日之光博局蟠螭纹镜。文饰为连弧沿博局纹。 “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旧。( 图十六) 西汉中期的镜铭的字体特征大致以缪篆体为主,在景帝前期,约文景之际, 字体开始以方正规整为特色,是汉代缪篆的雏形,也有极少数是笔画圆转的小篆 【1 1 1 2 】张亚萍:甘肃庆阳地区发现汉代铜镜) 考古) 1 9 9 4 年嘶期,第5 6 5 页 【3 l 【4 】 5 】白云翔:西汉时期日光大明草叶镜及其铸范的考察 考古 ,1 9 9 9 年0 4 期,第6 5 页。 【6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基发掘演示文稿 文物, 1 9 9 9 年期,第3 4 页。 7 8 付举有t 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及博局纹镜) ,考古学报) ,1 9 8 6 年0 l 期。第3 8 页 【9 1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 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1 页 字体,如常乐未央镜铭文“常乐未央,长毋相忘”八字( 图八) ,“天上见长, 心思君王”( 图九) 。字体就多见圆转,是秦篆向缪篆变化的过渡字体。但绝大多 数铭文在方框栏内均匀布白,是方正匀满的缪篆,武帝时期表现尤其明显。( 后 有专章讨论) ( 三) 、西汉晚期( 宣帝至哀、成帝) 西汉晚期,连弧纹镜盛行,这种铜镜多圆钮,座外内区饰以减地连弧纹,外 区为铭文带,早期的边缘较窄,晚期则以素宽缘居多。这时期,铭文成为镜背 的主题装饰。字体分化为圆转和方正两类:圆转类书体似篆似隶,又非篆非隶, 篆中带隶,字体瘦长流畅,活泼秀美,基本可发现当时书体从篆书向隶书蜕变的 倪端。大量运用了简笔和连笔的书写方式字间多夹杂一些图案和符号“ ”、“命”、 “q ”等。这种特殊的篆隶间杂的隶篆式变体,篆体结构里有隶书的成分,隶化 过程中又含有篆的笔意,似篆似隶,又非篆非隶,篆中带隶的字体,不妨称之为 篆隶体( 后面有专章讨论) 。这种字体开始于武帝时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 方正类就文字结构而言,仍是篆隶问杂的篆隶体,还是处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 渡阶段,但隶变程度有所加深,运笔中隶书的笔画和笔意成分增加,字体演变的 较规整庄重。篆隶体常见于镜背铸有“日光铭”和“昭明铭”的连弧纹铭文镜和 重圈铭文镜。 连弧纹铬文镜,多圆钮,座外内区饰内向八连弧纹,也有十二弧纹,外区为 铭文带,早期的边缘较窄,晚期则以素宽缘居多。这一时期,镜背的铭文字数比 前期增多,成为主体性装饰,就文字内容来区分,有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等, 其中篆隶体多见于前两镜类形体修长,笔画圆转。 ( 1 8 ) 日光连弧纹铭文镜。流行相当广泛,各地汉墓常有出土,尤河南出土最多。 形制多圆钮、连珠纹座,边缘素窄、镜体较小,直径多在8 厘米以下,钮座外为 内向八连弧纹,铭文问多间杂符号式花纹图案,如星云纹、菱形纹和斜田纹等。 常见内容有“见日之光”之类吉语,字体为圆转的篆隶体。 h - j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字与字之间用云纹和斜田纹隔开) ( 图十七)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 ,考古 ,1 9 8 5 年0 3 期,第2 0 8 页 t 见e l 之光,长不相忘。”( 字与字之间用云纹和斜田纹隔开) 1 1 ( 匿 - p k ) “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字与字之间用云纹隔开) 2 3 ( 图十九) 。一见日之光乎与君长毋相忘。,( 字间无符号) 3 3 ( 图二十) ( 1 9 ) 昭明连弧纹铭文镜。流行更为广泛,是出土最多的有铭铜镜,形制多圆 钮和半圆钮,圆座和连珠纹钮座,钮座外饰内向八个连弧纹。镜面比日光连弧纹 镜太,直径多在1 0 一1 2 厘米之间,铭文内容大多是赞扬镜的质量或以明镜自喻, 铭文字数常因镜面的大小而定,有省字减句现象,完整的铭文为:“内清质以昭 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但目前发现的这类汉镜, 多有省字减句,偶尔也间杂符号式图案,武帝时期字体为圆转的篆隶体。昭帝以 后扁平方正的篆隶体居多。常见铭文有: “内清质以昭,光辉而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 图二十 一)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而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嘲( 图二 十二) “内清口以昭明,光口象夫日月,心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字问偶夹有关 符号) 6 1 ( 图二十三) “内清质以昭明,光之象夫日月,心忽扬而口忠,口雍口而不口。”m ( 图二十 四)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口忽扬口口口,口雍塞口不泄。”8 3 ( 图二十 赢) 【1 】1 孙善长:青岛市郊区发现汉墓 ,考古) ,1 9 8 0 年0 6 期,第5 6 4 页 【2 】周世荣t 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 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2 页 3 淳化县文化馆:陕西淳化县出土汉代铜镜) ,考古) ,1 9 8 3 年0 9 期,第8 5 0 页 4 成都市文物考古队,青白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区跃进村汉墓发掘演示文稿 ,文物) 1 9 9 9 年 0 8 期,第1 9 页 1 5 】董卫剑:宝鸡县博物馆历代铜镜选介 ,文物 ,2 0 0 1 年0 9 期,第9 l 页 【6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 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3 页 【7 】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西汉墓) ,考古学报) 2 0 0 4 年0 4 期 【8 】周世荣:湖南出土扳代锕镜文字研究 ,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4 页 1 3 “内清质以昭明,光口口口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口口而不泄。”1 3 ( 图二十 六) 内清之以昭明,光辉而象夫日月,心忽扬口口忠,然乎口口不泄。”( 字间偶夹 有符号) 2 1 ( 图二十七) “内清口以昭明,光口象口口月,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泄。”( 字间偶夹有 符号) 3 j ( i 虱- - - - t - a ) t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日得。”4 1 ( 图 二十九) “内清以昭明,光日月,心忽而扬而愿忠,然雍塞不泄。”5 1 ( 图三十) “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日。”6 1 ( 图三十一) ( 2 0 ) 清白连弧纹铭文镜。半圆钮,连珠纹钮座,内区为八角连弧纹。 “毋洁清白而事君,忘污之弁明,玄而锡之流泽,心疏而日忘美,外承可兑。” 7 1 ( 图三十二) 稍晚的昭明镜字体开始变得方正,但仍是篆隶间杂的篆隶体为主,偶见篆 字和小篆笔画,隶化程度已经明显加深,方正的形体略皇扁形结构,首尾笔画有 加重趋势,略呈楔形,运笔中有点汉隶顿挫、拨挑笔法。这类字体产生于圆体篆 隶体之后,约成于武帝时期,昭帝渐多,流行于汉末。流行的镜类有连弧铭文镜 和重圈铭文镜。这一时期,镜背的铭文字数比前期增多,完全成为装饰的主体。 就文字内容来区分,有昭明镜、清白镜和铜华镜等类型。铭文方字连弧铭纹间常 加入“而”、“;c ”等装饰符号。 ( 2 1 ) 昭明连弧纹铭文镜。字体方正,字间闯杂“而”字,也称而字镜。 “内而青而日而以而昭而光而日而月而不而泄而日。”1 8 ( 图三十三) “内而清而明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日而月j ,们 f 1 1 【2 1 1 3 1 1 4 l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4 页 【5 i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汉墓出土文物 ,文物 1 9 9 3 年0 9 期,第1 1 页。 旧黄冈市博物馆,湖北蕲春先县陈家大地西汉墓 ,考古 ,1 9 9 9 年0 5 期,第2 0 页 明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 ,l 考古) ,1 9 9 4 年0 1 期,第9 6 页 f 8 】董卫剑;宝鸡县博物馆历代铜镜选介) ,文物 ,2 0 0 1 年凹期,第9 1 页 【9 】巩县文化馆:河南巩县叶岭村发现一座西汉墓) ,考古) ,1 9 7 4 年0 2 期第1 3 3 页 1 4 “内而清而明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日而月而不而泄,1 3 “内而清而质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乎而e l 而月而勿而泄”2 1 ( 图三十四) “内而清而以而昭而一月而光而象夫e 1 月”3 1 ( 图- - - i - t f ) t r 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日月,而兮不口【泄 ”4 3 ( 图三十六) “内而清而以昭明光而象夫而日之月而心不泄。”嘲( 图三十七) “内而青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之而月而二。”6 1 ( i i - - - i - ) l ) “内而清而明而以而昭而象而明而光而象而日而月而一。” 7 】( 图三十九) ( 2 2 ) 锕华连弧纹铭文镜。半圆钮,连珠纹钮座宽素平缘,内区为八角连弧 纹,钮座与连弧纹之间碲涡纹。外区为方正的篆隶体,有些有减字现象。 “涑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光, 千秋万岁乐无央。”( 图四十) “涑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月” 9 1 ( 图四十一) “涑冶铜华兮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逐以为信,清光宜佳人。 【l o 】( 图四十二) “清冶铜华以为镜,昭察农服观謇貌,丝鲤杂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