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经义述闻看王引之的训诂方法 王辉 摘要有清一代,朴学发展蔚为大观。乾嘉时期的“段( 玉裁) 王( 念孙) 之学”可谓是清代朴学的中流砥柱。高邮王氏的主要作品世称“高邮王氏四种” ( 包括王念孙的广雅疏正和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经义述 闻) 是代表清代训诂学最高水平的著作。长期以来,一些学者给经义述闻一 书以极高评价。本文试图通过近两年来对经义述闻一书浅薄的考察,对经 义述闻及王引之在此书中所使用的有很大影响的科学的训诂方法作一个大致的 介绍,以使世人对经义述闻的价值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概括介绍经义述闻一书的主要内容,一些学者对它的 评价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二部分,具体讨论王引之经义述闻中破假借时所使用的训诂方法。王 氏父子深刻地认识到声音与文字的关系,提出了“训诂之旨,存乎声音”等一系 列重要观点。王引之以此为指导思想,利用音同音近和声符等法来证明古书故训 中的假借现象。这对后代研究假借现象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同时笔者也指出王氏破假借对的一些失误之处,如利用古音知识时施用过宽,将 读音上不具备假借条件的字也误认为是假借字,或将古今字、同源字等误当作假 借字。 第三部分,说明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一书中是正古书故训时,是如何利用 语法、修辞等知识的。如他利用语法中的构词方式、词的组合能力,修辞中的互 文、对文等方法成功地是正了大量古书故训。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王氏在是正古 书故训时的个别失误。如概念混淆,他用“连文”这一说法既指代了古人的一种 构词规律,又指代了古人的行文方式。 第四部分,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申了王引之在破假借和是正古 书故训时所使用的主要训诂方法是科学可行的,最后指明王引之善于发现问题, 不盲从古人,广集证据以求确诂的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关键词:王引之经义述闻假借训诂 o nt h ee x e g e s i sm e t h o d so fw a n gy i n z h if r o mj i n g y i s h u w e n w a n g h u l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e x e g e s i sp r e s e n t e das p l e n d i ds l i g h t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t h e o r yo fd u a n ( y u c a i ) a n dw a n g ( n i a n s u n ) o ft h eq i a n - j i ap e r i o dw a s r e g a r d e da saf n - mr o c ki nm i d s 订e a mo ft h ee x e g e s i si n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m a i n w o r k so f “g a o y o u w a n g s h i ”fi n c l u d i n gg u a n g y a s h u z h e n ga n dd u s h u z a z h io fw a n g n i a n s u na n dj i n g z h u a n s h i c ia n dj i n g y i s h u w e no fw a n gy i n z h i ) w e r en a m e d f o u r k i n d so f w o r k so f g a o y o u w a n g s h i a n dp r e s e n t e d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o f t h ee x e g e s i si n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f o rl o n gt i m e ,s o m es c h o l a r sh i g h l ya p p r a i s e dj i n g y i s h u w e n t h i s p a p e rt r i e st oi n 订o d u c ej i n g y i s h u w e nr o u g h l yt h ea f f e c t i v ea n ds c i e n t i f i ce x e g e t i e s m e t h o d sw h i c hw a n g y i n z h iu s e di n t h i sw o r k st h r o u g hs u p e r f i c i a l i n s p e c t i o n o f j i n g y i s h u w e nf o rt w oy e a r s ,m a k et h ep e o p l ek n o wt h ev a l u eo f j i n g y i s h u w e nf u r t h e r t h i sp a p e rh a sf o u rp a r t s p a r to n ei sf o r e w o r d t h i sp a r tf i r s t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a p p r a i s i o n so f s o m es c h o l a r s ,t h er e c e n t s t u d yo fj i n g y i s h u w e n , a n dt h e ne x p l a i n st h ew r i t i n g i n t e n t i o n p a r tt w o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e x e g e f i c sm e t h o d so fw a n gy i n z h ii n j i n g y i s h u w e nf o rj i a j i e w a n gf a t h e ra n dh i ss o nk n e w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d e e p l ya n dp u to u ts o m ei m p o r t a n tv i e w s ,s u c ha s t h e m a i ni n t e n t i o no fe x e g e s i si s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 s ei d e a s ,w a n gy i n z h i u s e dt h es a m eo rs i m i l a r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s h e n g f ua n ds oo nt o p r o v ej i a j i e p h e n o m e n o ni na n c i e n tb o o k s t h em e t h o d sa f f e c t e dt h es t u d yo f j i a j i ed e e p l ya n dg a v e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w a y s t h e nt h ew r i t e rp o i n to u ts o m ed e f a u l t so fw a n g sm e t h o d s ,s u c ha s a b u s e dt h ep h o n o l o g y ,r e g a r d e d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sw h i c hw e r el a c ko f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j i a j i ea sj i a j i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g u j i nc h a r a c t e r so rt o n g y u a nc h a r a c t e r sa sj i a j i ec h a r a c t e r s p a r tt h r e e t h i sp a p e rb r i e f l ye x p l a i n sh o wt ou s eg r a m m a ra n dr h e t o r i cw h e n w a n gy i n z h ic o r r e c t e d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a n do l de x p l a n a t i o n s f o xe x a m p l e ,h eu s e d t h ew o r d - - b u i l d i n g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a b i l i t yo fw o r d so ft h eg r a m m a r 、h u w e na n d i i d u i w e no ft h er h e t o r i ca n ds o0 1 1t oc o r r e c t e ds u c c e s s f u l l ym a n yo l d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 a n c i e n tb o o k s m e a n w h i l et h i sp a p e ra l s op o i n t so u ti n d i v i d u a ld e f a u l t so fw a n gy i n z h i f o re x a m p l eh ec o n f u s e ds o m ec o n c e p t i o n s ,u s e d l i a n w e n ”t or e f e rt ot h e w o r d - - b u i l d i n gl a wa n d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o f t h ea n c i e n t s p a r tf o u ri st h ee n d i n g t h i sp a r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t h i sp a p e r , t h e m e t h o d so fw a n gy i n z h ia r es c i e n t i f i ct h a tu s e di np r o v i n gj i a j i ea n dc o r r e c t i n gt h e a n c i e n tb o o k s a tl a s t , t h ep a p e rs a y st h a tw es h o u l dl e a r nt h es p i r i to fw a n gy i n z h i a b o u tb e i n gg o o da td i s c o v e r i n gq u e s t i o n s ,n o tf o l l o w i n gt h ea n c i e n t sb l i n d l ya n d c o l l e c t i n gp r o o f sw i d e l yt op r o v es o m e t h i n gi ns t u d y k e yw o r d s :w a n g y i n z h i j i n g y i s h u w e nj 刎i ee x e g e s i s i i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9 0 0 2 2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l 啤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玉卑日期:越么够 引言 有清一代,朴学发展蔚为大观,经历了汉的辉煌,而一度衰落的训诂学经过 明末清初一代学者的努力得到全面复兴,涌现了诸多大师名家。清儒以“汉学” 标榜,崇尚汉儒学风,重视声音训诂,考证名物礼制,朴实无华且不泥师说,学 而善思,具有创新精神。其中,乾嘉时期的“段( 玉裁) 王( 念孙) 之学”可谓 是清代朴学的中流砥柱,他们上承顾炎武、戴震等大师之学说,使传统语言学由 以前的单科深入进而为综合运用,由散见的个别论述进而为集中的研究,由理论 的指导进而为具体语言的证实,由繁复的语言现象进而为内部规律的探索,因而 使传统语言学获得了超越汉唐的成绩。 清儒之中,乾嘉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世称“高邮二王”,更是将训诂学 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惠栋、戴震之后,最能体现一时学术风貌,且以精湛 为学而睥睨一代者,当属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之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 引之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史称“高邮王氏四种”,其内容博大精深,海 内无匹,堪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清代训诂学最高水平的著作。王 引之秉承家训,精通小学,年轻时便被称为“通儒”。经义述闻是其代表作之 一,焦循读书三十二赞中盛赞王氏父子:“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 以人大路,经义述闻,以子翼父。”其中“以子翼父”句赞词一语道破了经 义述闻一书的性质,即此书是王氏父子语言学思想的共同体现。 经义述闻全书共三十五卷,包括对周易、尚书、毛诗、周官、 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的考辨;尔雅、春秋名字解诂则醇然考证词义;太岁考乃专为辨证星历 而作;至若通说,自古韵二十一部以下多举古书辞例,旧籍伪误之由,实亦其 父子治经经验之总结。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序中云,此书“诸说并列,则求其 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约而言之,其内容为是正古书故训,通其假借二端 耳。而本书精彩之处,也正在于王引之广泛应用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学科 王引之,经义述闸序p , q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的知识来是正古书故训,明假借,使其训i 诂方法在考辨、纠误的过程中得到充分 的体现。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清代学 者阮元经义述闻序日“引而申之,所解益多,著经义述闻书,凡古儒 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日:吾言固 如是! 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亦云“高邮王氏经 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方东树本来力斥汉学,但 有此论,可见王氏父子之成就,得当时学者之推许。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中说此书“最大的价值,在校勘和训诂方面,许多难读或前人误解的文 句,读了它便涣然冰释。”。杨向奎在清儒学案新编中甚至说:“在王氏四种中, 经义述闻可能是成绩最大的一部。”。但这些学者只是对经义述闻的优缺 点泛泛而谈,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研究经义 述闻的文章。如裴学海先生1 9 6 2 年在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长篇文章评 高邮王氏四种。他深研王氏四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王氏四种之优、缺点,并 详细举例说明。评高邮王氏四种一文主要论述了王氏四种的缺点。裴先生总结 了七条缺点,主要是存在于校勘方面的问题:一,忽于审证,校释不妥;二,对 于语法未窥全豹;三、对于语言缺乏历史观点;四、正误不得其当;五、施训不 恰,破字失宜;六、对音韵有所局限;七、或以通假为形讹,以致自乱其例。裴 先生还指出“此七者虽有小大之异( 前二者较大,后五者较小) ,而其发生原因则 一,即忽于兼筹并顾未能对症下药是也。”。通观全文,裴先生论及的条目涉 及到字形、字音、句式、句读等各方面,其用力之深,足让我等钦服。此外,近 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韩陈其教授,立红老师二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研究 探讨了经义述闻一书的训诂思想和训诂方法,如论( 经义述闻) 的语义观、 论( 经义述闻) 的语法观、论循境求义、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等,韩、 立二位老师专注于经义述闻,结合语言学,从其语义、语法、语境等各个方面 研经室一集卷五经义述闻序。 汉学商兑卷中巳下。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咖,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3 0 页。 杨向奎,清懦学案新编【h q ,齐鲁书社,1 9 9 4 年,第3 1 9 页。 裴学海评高邮王氏四种川,河北大学学报,1 9 6 2 年第7 期,第3 5 页。 2 挖掘经义述闻所体现出的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训诂方法,如他们把经义 述闻体现出来的对词的考辩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语义网络观、语义互染观, 语义平列观,体现了时代感。 学术的发达,要推究到社会的需要;成就的取得,应讲求方法的科学。梁启 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分析道:“然则诸公曷能有此成绩耶? 一言以蔽之日: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这种评价 是中肯的。前文已说过。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书的主要内容为是正古书故训, 通其假借,那么,在此书中,王引之主要是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来说明这两大 内容,从而使他的训诂取得巨大成绩,并且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本文试对此问 题做一浅析。 一、破假借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序中说此书“字有假借,则改其读”,可见,破假借 是此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首先来讨论该中的假借问题。 ( 一) 王引之对假借的认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创制之初,大体上采用专字专用的原则,字的形和义 是统一的,人们凭借字的形体结构,便可认定它所表示的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 展和丰富,词义无穷而字体有限,专字专用的原则难以贯彻,于是不得不采用借 字标音的方法以补救造字的不足。即使某词词义已有了本字,人们使用时可能匆 促间想不起来,也会用借字标音的办法。这种借用现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本字的现象就叫假借。这个被借来表音的字是假借字。读古书时,如果采用专字 专用的原则来看待这种一字多用的现象,就会难以理解或误解古书之意,而况古 书多假借,先秦两汉的古籍中,假借现象尤为普遍,所以历来的训诂学家都很重 视对假借现象的研究。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深刻地认识到声音与文字假借之间有密切关系。王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h q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7 2 1 7 3 页。 引之说: 大人日,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 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 鞠为病矣。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日,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本无字 而后假借它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 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 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 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 意也。然亦有改之不尽者,迄今考之文意,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 之安,而补前人之阙。 这两段话集中表现了王氏父子关于古音假借的理论。其要点有四:假借的研究 对象是经传古字,即先秦文籍乃至汉儒传注的用字;( d 假借的标志是本字现存不 用,而从字面上解释不通的别字( 这两个字是同属于一个历史平面的) ;假借的条 件是别字与本字声同声近( 既是古字,必是古音) :( d 训释的方法是从上下文意 推求与该假借字声同而能使文义怡然理顺的“当作”的那个字( 即本字) 。并将假 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这些是王氏 父子关于古音通假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在他们之前还没有人能概括得这样全 面,议论得这样透彻。在他们之后,讨论假借的文章虽多,而在基本理论上却并 无多少突破,只不过对一些具体现象,如古今字、同源字、联绵字、名物字( 即 朱骏声所说的“托名标帜”字1 和经籍中的异文作了说明罢了。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一书中评价道: 重形不重音的观点,控制着一千七百年的中国文字学,直到段、王才冲破了 藩篱。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不但同声符,不同 意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意符、声符都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可能是同义 的。这样,古代经史子集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这是训诂学上的革命,段, 王引之,经义述阐, 申i m i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王引之,经义述闯,卷三十二,“经闻假借”条【m 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王等人把训诂学推进到崭新的一个历史阶段,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 ( 二) 王引之证明假借的方法 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书中最可称道之处便是利用古音学知识证明假借,那 么他在证明假借时使用的最主要的训诂方法也是利用古音学知识了。 自周秦西汉至今,两三千年来各个阶段的训诂著作都是利用声音关系来解释 词义。但在不同阶段,具体应用也各不相同。如西汉以前,利用声音求意义还处 于萌芽状态。至东汉则空前发展。刘熙之释名甚至以声训为主体来推求语源。 魏晋、唐以来,声训继续发展。宋则出现了右文说。但由于时代及学术思想的局 限,声训法仍停留在例子的举证上,而没有进一步升华为一种学术观点。经明末 清初几代学者的努力,至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时,音义相通的关 系终被揭明。如段玉裁在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序中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 莫切于得音。”。王念孙在自序中也说道,“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 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 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亦所不辞,其或张君误采,博考 以证其失;先儒误说,参酌而寤其非。”。由此可见,训诂学家们通过古音以求经 之本义,是其共同原则。 另一方面,古音学发展至清代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氏父子做为 一代通儒,在古音学方面也颇有造诣。王念孙强调审音当“皆以九经,楚辞之文 为准”,即要以古代的语言材料为准。他在段玉裁分古韵十七部的基础上,自分古 韵二十一部,后又接受孔广森的意见,修改为二十二部,这对后代古音学的发展 有一定影响,也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如章太炎在古韵分部问题上,初采王说,分 为二十二部。同时代学者夏折在古韵表集说中以为“王氏之见,诚为卓识”。 王力先生在古韵分部异同考中说:“诸家古韵分部,各不相同,大抵愈分愈密, 鄙意当以王念孙为宗。”。王念孙的古音学著作很多,如周秦诸子韵谱、西汉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i m i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5 7 一1 5 8 页。 王念孙,广雅疏证序d 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王力,古韵分部异同考,龙虫并雕斋文集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6 3 页。 韵谱、史记汉书韵谱、谐声谱等,虽然己刊的只有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王氏考古功力之深及其刻苦的治学态度。加之王引之秉承庭 训,故父子二人在音韵学方面见识颇深,亦能自如地将音韵学方面的知识运用于 故书的说明假借之中。王引之在证明假借时首先从声音入手,但同时不满足于音 证,努力搜寻古文献中众多可用来证明假借的材料,如别家注解、异文、礼制等, 从多方面来证明这种假借的正确性,使其注解“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o 为后代学者研究假借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 、利用音同和音近 王引之在破假借时,往往凭借假借字的声音所提供的线索,沿着音同或音近 的途径探求本字。 ( 1 ) 音同是指本字和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由于音同而构成了假借的 基础。 如经义述闻卷十四“高碟”条: “仲春三月,以大牢祠于高襟。”郑注说“高襟”云,高辛氏之世,元鸟遗卵, 娥简狄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襟神之也。蔡邕以 为襟神,高辛已前旧有。高者,尊也,谓尊高之襟,不由高辛氏而始有高裸,卢 植以为居明显之处,故谓之高。引之谨案,郑、蔡、卢三家之说,皆非也。高者 郊之借字,古声高与郊同,故借高为郊。 王引之认为郑玄变“媒”言“襟”,蔡邕以“高”为“尊”,卢植释“高”为“居 明显之处”,三者皆误。他以为,“高”当是“郊”之假借。首先,他认为高、郊 二字古声相同。今按:高、郊古声同在见母宵韵,声韵皆同( 据唐作藩上古音 手册,下同) 。但王引之并没有仅因为音同就推断二字假借。他还列举了大量例 证:周官载师“近郊之地,远郊之地”,故书郊或为篙,杜子春注,篙读为郊。 文三年左传“取王官及郊”,史记。秦本纪郊作部。王引之认为篙、部并从 高声,高之为郊,犹篙与部之为郊也。这里王引之又利用异文证明部、篙可作郊, 那么它们的声符“高”亦可被假借为郊。又高诱注吕氏春秋仲春纪日:“周 王引之,经传释词白序 h 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6 礼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襟。郊音与高相近,故或言 高襟。”这里,王引之又从高诱之注得到有力证明。随后,王引之又举古文献中有 用“郊襟”之例。大雅生民,传日,“古者必立郊襟焉。”“元鸟至之日, 以大牢祠于郊襟。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褐,授 以弓矢,于郊襟之前。”其文全出此篇而字正作郊。商颂元( 玄) 鸟传亦日, “春分元鸟降,汤之先祖有娥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襟而生契。” 由这些用例,王引之推断古本月令本作郊谋。所以若依郑、蔡、卢三家皆以 本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故说经者只有读高为郊,乃得本训。 又如经义述闻卷四“咸秩无文”条 雒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成秩无文。”传日,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 祀之,又“悖宗将礼称秩无祀成秩无文”,传日,皆次秩无礼文而宜在祀典者。引 之谨案,不在礼文,则是祀典所无矣,祀典所无而祀之,何以异于淫祀乎。传义 非也。今案,文,当读紊。紊,乱也。盘庚日,若辋在纲有条而不紊。释文) ) , 紊,徐音文,是紊与文古同音,故借文为紊。“成秩无紊”者,谓自上帝以至群神, 循其尊卑大小之次而祀之,无有觳乱也。汉书翟方进传,正天地之位,昭郊 宗之礼,定五畴庙祧,成秩亡文。亦当读无紊,谓天地郊宗五畴庙祧,各有等差, 皆次序之,无有紊乱也。风俗通叉- 山泽篇日,五擞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 余或伯或子男,大小为差。尚书,成秩无文,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 亦当作无有紊也,谓所视者,由公而侯而伯而子男,大小之差不紊也。 传解“文”为礼文,“无文”则为不在礼文。王引之反驳道,不在礼文而祀之 则为淫祀,恐与经之本义不合,所以传义非也。他首先从读音上考证,文,应读 紊,引释文“紊,徐音文”证明。今按:文,紊,古音俱在明母文韵,故古音 同而后可假借。以紊之“乱”义注于经文,行之得通。又将汉书、风俗通义 等有“文”之处释为“乱”义,皆可得通,故可证明经文中借文为紊。 ( 2 ) 音近也是假借的一种必要条件。所谓音近通常指古音相近,这又包括以 下三种情况。 声同韵近 声同韵近是指本字与借字的声母相同,韵部有对转、旁转、旁对转或通转等关 系。 如经义述闻卷二十“服物昭庸”条 “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顺。”韦注日,庸,功也。冕服旗 章,所以昭有功;五采之饰,所以显明德。文章,黼黻绘缡之文章也。比象,比 文以象,山龙花虫之属。序,次也。各以次比顺于礼也。引之谨案,昭庸、显明、 比象、序顺,皆两字平例。庸,与融通。庸,与融通。释名日,融,明也。昭 庸即昭融。大雅- 既醉篇曰,昭明有融。昭五年左传日,明而未融。皆是 也。昭庸,显明,皆明也。此篇之昭庸、显明即下篇之显融、昭明。作庸者 假借字耳。 王引之认为韦昭注“庸”为“功”是错误的,因为从语法上看,昭庸、显昵、比 象、序顺皆二字平列,即二字义近,故他认为庸是融的假借字。今按:庸,古音 在余母东部,融,古音在余母冬部,声同韵近,故假借的音韵条件己具备。同时, 王引之又引释名“融,明也”,从义上证明,昭庸、显明皆有明义。后又以一 书之中上、下篇经文来证明,即此篇言昭庸、显明,下篇言显融、昭明,由此, 综合证明庸是借字,融为正字。 又如经义述闻卷十“孝友时格”条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郑注日,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时,是也, 格,至也,行此乃能保之。今文格为嘏。凡醮者不祝。释文嘏,又作假。引之 谨案,格,借字也,。嘏,正字也。大福日嘏。“孝友时嘏”,言唯孝友之人是福也, 其福久而不失,故又日“永乃保之”,“之”字正指“嘏”而言也。下文字辞日,“宜 之于假,永受保之。,注日,假,大也。案,假,亦与嘏通。嘏,大福也。“宜于 嘏”,犹言福禄宜之也。“永受保之”,“之”字亦指嘏而言也。前后文义正同,不 当异训。始醮日,孝友时嘏;在醮日,承天之祜;三醮日,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皆祝其多福之辞。郑以为醮者不祝,非也。敖继公仪礼集说训格为感格,尤 误。 郑玄注“格”为“至也”,认为今文格为嘏,释文嘏又作假。但王引之却不同 意郑玄的看法,他指出格为借字,嘏才为正字。今按:嘏,古音在见母鱼韵,格 古音在见母铎韵,声同韵对转,故可假借。其次,嘏,义为大福,以此义行于文 中,乃合经义。同时,下文又日“宜之于假,永受保之”,王引之认为此“假”亦 是“嘏”之假借。今按,假,古音在见母鱼韵,与嘏音同,故而可假借之。上下 文互相参照呼应,前后文义正相同,更证明了格非“至”义,而为嘏之借字。 韵同声近 韵同声近是指本字与借字的韵相同,而声母具有旁纽、双声等关系。 如经义述闻卷十六“阳侯缪侯”条 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郑注日,同 姓也,其国未闻。正义日,唯有阳侯,缪侯是两君之谥,未闻何国君,故云“未 闻”。引之谨案,阳、缪非谥也,缪,当读为蓼,声相近而假借也。淮南汜论 篇,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高注日,阳侯,阳陵国侯也。蓼侯,皋陶之后偃姓 之国侯也,今在庐江。案汉始有阳陵侯传宽,古无阳陵国侯也。闵二年春秋, 齐人还阳。杜注日,阳,国名。则古有阳国,凡称诸侯,必以其国,岂有舍其国 而但举其谥者乎? 王引之认为缪当读为蓼。今按:缪,古音在明母觉韵,蓼,古音在来母觉韵,明 母为鼻音,来母为边音,两母为邻纽,声近韵同,具备了假借的声韵条件。接着 王引之又举淮南汜论篇中同内容的注解,高诱注阳侯,蓼侯乃阳陵国、皋 陶之后偃姓之国的侯。但王引之考证汉始有阳陵侯传宽,古无阳陵国侯,所以高 诱所注有误,但高诱又注释到阳、蓼乃国名,这与杜注闵二年春秋中“齐人 还阳”中“阳”为国名不谋而合,则证明古有阳国。这是从文献中证明历史上果 有其国。同时,王引之又举称诸侯之惯例是必以其国,无有舍其国而但举其谥者。 王引之从不同方面都有力地证明了缪是蓼的假借字。 又如经义述闻卷二十二“郑游吉字大叔”条 取大吉之义也,大当如字读。二十二年传、二十四年传,释文并音泰, 非也。大叔,论语宪问篇作“世叔”。世、大声相近,大,正字也,世,借 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日,诸经称世字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 然则古音世之与大,字义通也。案公羊经文“十三年世室屋坏”,左氏谷粱 并作“大室”。左氏经昭二十五年“乐大心”,公羊作“乐世心”。( ( 曲礼“不 敢与世子同名”,郑注日,世或为大。则大、世古通用也。尔雅“父之景弟,先 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释名父之兄日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案世亦大也, 世、小双声,世、大叠韵。世父、叔父相对成文,则叔为小,世为大也。若但以 继世为解则何以解于父之仲兄不为后者乎?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很大关系,一般名与字义相近,有时也会相反。王引之正是 利用了古人这种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来考辨词义。当名与字相近或相反的关系不很 明显时,他就会考虑到假借的存在。此条便是如此,郑游吉字大叔,其名“吉” 即取“大吉”之义,与“大叔”义相近。但左传两处“大”,释文并注其 音为“泰”。王引之认为若音“泰”,则与“大吉”义无关,故“大”当作如字读。 此处“大叔”,论语有文作“世叔”,这是因为,世、大声相近。今按:世,古 音在审母月韵,大,古音在定母月韵,声母为准旁纽,且韵部相同,故世被假借 为大。同时,王引之总结经作“世”字,传皆作“大”字,这又从异文方面证明 了世常被假借为大,下举公羊、谷梁等例为证。最后又以世父、叔父相对 为文,有力地证明了世为大也。因此证明了世为大之借字,大如字读,才能体现 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 d 声韵皆近 声韵皆近是指本字与借字的声母具有旁纽、双声等关系,韵具有对转、旁转 等关系。 如经义述闻卷二十四“一本又作易轮”条 “匹马只轮无反者。”何注日,只,跨也。释文,只,如字,一本又作易轮。 董仲舒云车皆不还故不得易轮辙。只,踌也,一本作跨。引之谨案,只,本字也, 易,借字也。易,古音神石反,与只声相近,故借易为只。公羊古本盖作“易”。 何氏读易为只,故云,易,踌也。跨与只同义。“易,畸也”者,正以明易之为只 也。董仲舒不知易为只之假借而以为易轮辙,其说虽于文义未安,然即此可见古 本之作易矣。大抵假借之字,不以本字读之,则义失其真,径改为本字,则文非 其旧,存其假借之易,而读以本义之只,斯两得之矣。臧氏经义杂记乃谓易 为误字,又谓传文当作跨轮,注当作踌只也,非是。 王引之认为易是只的通假字。今按:易,古音在喻母锡韵;只,古音在照母支韵, 喻、照双声,支、锡两韵对转。故王引之说易与只声相近,借易为只。从意义上 看,王引之以为只为跨义,正明易为只之借字。董仲舒所云虽误,却也从另一方 面证明古本作“易”。最后王引之总结到,假借之字若不以本字读之则会失去其真 义,读为本字,既明借字,又得真义,乃“两得”矣。 又如经义述闻卷四“厥乱为民 乱为四辅乱为四方新辟厥乱 明我新造邦厥乱劝宁王德 乱谋面用丕训德”条 引之谨案,率,词也。汤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 协”之类是也,字通作乱。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 民”,为者化之借字,乱者率之借字也。乱字古音在元部,率字古音在术部,、而率 字得通作乱者,古元术二部皆音读相通。若今文尚书“吕刑其罚百率”,古文 尚书率作锾,是其例也。又君爽日,厥乱明我新造邦,厥率明我新造邦 也。缁衣郑注引古文尚书- 君爽“割申劝宁王之德”。今博士读为“厥乱劝 宁王德也。雒诰日,“乱为四辅1 ,率为四辅也。又日“乱为四方新辟,率为四 方新辟也。今文尚书- 立政日“乱谋面用丕训德也。”下文“率惟谋从容德”, 文义正相合也。乱与率同,皆语词而无意义,解者辄训为治,失之矣。 前人多训“乱”为“治”,王引之以为非也。他从尚书多处经文以及一些异文 总结发现,率通作乱,即率为正字,乱为借字也。那么为何作此判断呢? 王引之 解释到乱字古音在元部,率字古音在术部,古元、术二部音读相通,由此得出“率 字得通作乱”的结论。今按:王引之将率字归入术部,乃是按其父王念孙之古韵 分部。王念孙将“术、物”等字归入脂部入声,王力先生则又从脂部分出“微”、 “物”二部,且以“物”字为入声代表字,而罗常培、周祖谟二位先生以“术” 字为入声代表字,可见三家都将术、物归为一类。这里我们王力先生的观点,即 以“物”字为代表字,那么,率,古音在审母物部,乱,古音在来母元部,声母 为准旁纽,物、元对转,所以“率字得通作乱”,后又利用他注及上下文对照之法, 皆证率借为乱且为语辞也。 上面简单地介绍王引之在破假借时所用的一些古音学知识。从上面的例子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引之证明假借时首先利用了古音学知识,但这不是充分的 条件,还必须从意义和文献去核实假借义是否在文中行得通。这也告诉我们在训 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蚋5 页 诂实践中绝不能只凭读音简单地判断,必须符合语言的实际运用。 2 利用声符 形声字亦称谐声字,是用声符来表示读音的字。一般来说,同声旁的字可能 音同或音近,加之汉字体系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这也是训诂学者常 常利用的材料。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一书中有时也利用声符来证明假借现象。 如经义述闻卷九“蜃或为谟”条 “鬯人。凡山川四方用蜃。”郑注日,故书蜃或为谟。杜子春云,谟,当为蜃, 书亦或为蜃。郑司农日,谟,器名。引之谨案,谟与蜃声不相近,蜃字无由 通作谟,注中三“谟”字,疑当作“蕻”。说文,蔟,读若振,与蜃字声近而通。 凡字之真声辰声者,往往通借。“大祝振祭”,杜子春读振为慎,郑司农注大司 马日,五岁为慎。后郑读慎为麇,是其例也。隶书真字作真,莫字作莫,二形 相似。学者多见谟,少见旗,故滇讹为谟矣。 郑玄以为蜃或为谟,杜子春以为谟当为蜃,郑司农又释谟为器名。王引之首先从 读音入手,认为谟、蜃声不相近,蜃字无由通作谟。今按:蜃,古音在禅母文韵, 谟,古音在明母鱼韵,声韵皆不相近,故无由可通。因而,王引之怀疑注中三“谟” 字当作“蘸”,并以说文为证,蘸读若振,与蜃字声近而通。今按:获,古音 在昌母真韵,禅、昌为旁纽,文、真旁转,故靛、蜃声近而通。当他利用古音证 得旗、蜃可通之后又利用声符,即凡字之真声辰声者,往往通借。如举杜子春读 振为慎,郑司农读慎为麈,可见真声之字与辰声之字常假借。 又如经义述闻卷二十四“茅旌”条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何注日,茅旌,祀宗庙所用 迎道神指护祭者,断日藉,不断日旌。用茅者,取其心理顺一,自本而畅乎末, 所以通精诚,副至意。引之谨案春官司巫,祭祀则公葙馆。郑注日,葙之言 藉也,祭食有当藉者。引士虞礼,苴,口茅长五寸。史记- 封禅书曰,古 之封禅,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是茅之荐物者,或日藉,或日苴, 而无称旌之义。何注断日藉,不断日旌,未知何所据也。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 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旌乎。今案,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 借字也。盖旌之饰或以羽,或以旄。春官司常,析羽为旌。尔雅注首日旌。 李巡注日,旄牛,尾箸干首,是也。其用旄者,则谓之旄旌矣。地官掌书, 道路用旌节。郑注日,今使者所持节是也。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节所以为信 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屠e 叵重。( 桓十六年左传,寿子载其旌 咀先。邶风二子乘舟作窃其节而先往。正义引史记卫世家盗其白 旄而先,而释之日,或以白旄为旌节也。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节旄尽落。是节即旄旌也。周语曰,敌国宾至,行理以节逆之。然则郑伯 执旄旌者,其自比于行人执节以逆宾与? 何氏据借字作解而不求其正字,非也。 旄从毛声,茅从矛声,古毛声矛声之字,往往相通。如诗髡彼两髦之髦,说 文作鬃。如髦之髦,牧誓作雾,是其例也。新序杂事篇载此事正作旄 旌。唐余知古诸官旧事同,盖出严氏春秋也。校何氏本为长。 王引之先从礼记之文证明茅之荐物者或日藉,或日苴,而无称旌者。况且茅 为草名,旌为旗章之属,二者绝无关系,所以何氏称茅以旌非也。王引之认为茅, 当读为旄。旄是正字,茅为假借字。证据如下:首先,王引之从尔雅、礼记 等文及注得知,旌或饰之以羽,或饰之以旄。用旄饰者则称为旄旌。又举地官掌 节、后汉书、左传、诗经、汉书等众例证明旌即节,节即旄旌也。周 语故国宾至,行理以节逆之。而此处郑伯执旄旌以逆庄王,语境相同也。最后, 王引之又从声符入手,认为古毛声,矛声之字往往相通,旄从毛声,毛、旄音古 同在明母幽韵,茅从矛声,矛、茅古音同在明母霄韵,声母相同,幽、霄两韵可 旁转,假借的音韵条件又具备。同时,王引之又举例,髦可作鬃,鬃亦可作髦。 所以茅为旄之借字。 ( 三) 王引之证明假借时的失误之处 由于历史条件和学术思想的局限,王引之考证假借字时,并不是没有一点缺 陷。例如,王引之成功地利用了古音学的知识来证明假借,但有时施用未免过宽, 将读音上不具备假借条件的字也误认为是假借字。有时他用“通”一个概念来说 明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同源字等众多现象,读者若不加以细审,很容易判 断错误。下面试举两例来说明王引之破假借时出现的个别问题。 如经义述闻卷九“柏席”条 “其柏席用萑。”家大人日,柏者,椁之借字也。郑注以柏为椁字磨灭之馀, 非也。柏椁声相近,故字相通。庄子齐物论篇“南郭子綦”,徐无鬼篇作 “南伯子綦”,是其例也。 王引之认为郑注柏为椁字之磨灭之馀是错误观点,他采用其父王念孙之说,即柏 为椁之借字。理由有二:一是柏、椁声近故字相通;一是有庄子中之异文为 证。但从古音察看,柏,古音在帮母铎部,广韵博阳切;椁,古音在见母铎部, 广韵古博切。二字虽叠韵,但声母相差太远。柏的声母帮属唇音,椁的声母 见属牙音,二母既不同类,亦非邻纽或旁纽,所以从读音来看,柏、椁二字不存 在假借的必备条件;再者,我们从意义上来考察。柏,说文柏,鞠也。回汉 语大字典中有如下义项( 1 ) 木名;( 2 ) 通“伯”;( 3 ) 通“迫”;( 4 ) 古国名; ( 5 ) 姓。圆现代汉语词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二级造价工程师土建专业考试答题技巧与思路解析
- 2025年医疗机构护理员岗位培训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乡镇财政所招聘考试财务知识预测题
- 拉得茨斯基进行曲课件
- 抹灰工地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经济与商务咨询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重有色金属矿产:锌矿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水利工程勘察设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加工专用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宁海护理编制题目及答案
- 生物●广东卷丨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 恒瑞医药基础管理制度
- 化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年湖南长沙市一中学集团七下英语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国企员工合同协议书模板
- 软件移交协议书
- 租赁厂房移交协议书
- 高尿酸血症的预防与治疗
- 景区用电安全培训课件
- 国内外美育研究现状
- 2025年军事专业基础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