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学界对杜甫文的研究相对不足。其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以刘开扬杜 文窥管、杜文窥管续篇全面解读为开端,涉及到杜文的价值和意义、系年、 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杜甫才性、杜氏家族等方面。各文学史著作对杜文很少介 绍,叙及时由杜文而联系到杜诗和杜甫其人。杜文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研究的出发 点或结论。对于上述诸方面,有进一步整理和开掘的必要。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杜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作了梳理和规整。在思想情 感上,杜文体现了偏重政治、重情感义的特点,并以具体篇目为据作了细致的分 析;并且可以从杜文中总结出仁、义、情、礼、中和、天命、随时等思想情感元 素,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释道思想的杂糅;对于艺术特点,则以文体分类作 了具体分析,章表类、论说类、哀吊类、诔碑类、记述类等各有特点,又有相类 的地方。如章表类的言之有物,分析周到;论说类的文势贯通流畅,逻辑清晰; 哀吊类的典雅庄重,真情质朴;诔碑类的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记述类的语意连 贯,语言简洁,结构转折等。其相类的地方如语言上的骈散结合,短长句的结合, 及典故的运用等。 关于杜文与杜诗、赋之间的比较研究,及杜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的探讨,应 有其研究价值所在,因限于学力和时间,惟有寄以来日。 关键词:杜文思想情感艺术特点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d uf u sa r t i c l e s , e s p e c i a l l yi na c a d e m e ,i sr e l a t i v e l yi n s u f f i c i e n t i tb e g a n f r o ml i uk a i y a n g sa r t i c l ear e s t n c t e dh e w0 1 1d uf u sa r t i c l e sa n di t s c e n t i n u a t i o n sf r o mt h e e i g h t i e so ft h e2 0 4c e n t u r y , w h i c hg i v e sa l l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v a l u e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w r i t i n gp e r i o d , t h o u g h t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u f u sa r t i c l e sa n dh i sg i f i s ,c h a r a c t e ra n df a m i l y , c t c w h i l e f r o m t h a t t i m e t i l l t o d a y ,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d u f u sa r t i c l e s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a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b e e nv e r yl i t t l e ,y e t ,d uf u sa r t i c l e sa r e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h i sp o e m sa n dh i m s e l f i nt h eb o o kw h i c h h a sd e p i c t e dt h e m y e t ,t h ev a l u eo fd uf u sa r t i c l e sh a sb e e nt h es t a r to r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 r e s e a r c h t h e r ei ss t i l la p a c et of n r t h e rn e a t e na n de x p l o r ei nt h ea b o v ea s p e c t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b o v er e s e a r c h ,t h i st h e s i sh a c k l e sa n ds e r i e st h et h o u g h t ,e m o t i o na n d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d uf u sa r t i c l e s o nt h o u g h ta n de m o t i o n ,d uf u sa r t i c l e sh a v et h et r a i t s o fh y i n gp a r t i c u l a rs t r e s s e so np o l i t i c sa n dt i c so ff r i e n d s h i p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t h e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r t i c l e s ;b e s i d e s ,w ec a nc o n c l u d es o m eb a s i ce l e m e n t so ft h o u g h ta n de m o t i o ni n t h e m ,a sb e n e v o l e n c e ,f r i e n d s h i p ,a f f e c t i o n , a m e n i t y , h a r m o n y , k i s m e t ,p l a yt ot h es c o r e ,e t c i ti s t h ec o h e s i o n o ft h em a i n t h o u 曲t _ _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o n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h a sb e e nd o n ea c c o r d i n g l yt os o r tt h ea r t i c l e s f o ri n s t a n c e ,t h e s o r t so f d i s s u a s i o n , a r g u m e n t u m ,l a m e n t , e p i g r a p h ,n a r r a t i o n ,w h i c hh a v et h e i r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l eb e y o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s o r to fd i s s u a s i o nh a sa m p l ec o n t e n ta n d j u d g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t h es o r to fa r g u m e n t u mr e a df l u e n ta n dh a se x a c tl o g i c ;t h es o r to fl a m e n t 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e l e g a n c ea n ds t a t e d - n e s s ,h a v i n gt r u ea n du n p r e t e n d i n gf e e l i n g s ;t h es o r to f e p i g r a p hi ss u b s t a n t i a la n df l u e n t ;t h es o r to fn a r r a t i o nh a sc o h e r e n tm e a n i n g ,l a c o n i cl a n g u a g e , z i g z a gs t r u c t u r e 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o ft h e m ,f o ri n s t a n c e ,a r et h ec o h e s i o no fp a r a l l e ls e n t e n c e sa n d p r o s a i cs e n t e n c e s ,l o n ga n ds h o r t ,a n dt h eu s eo f 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d uf u sa r t i c l e sa n dh i sp o e m s ,e v e nh i so d e s ,a n d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v a l u eo fd uf u sa r t i c l e sh a v eg r e a tv a l u ei nt h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o ft h e l i m i t e d n e s so f m yk n o w l e d g ea n dt i m e ,t h i sg r e a tw o r kw i l lo n l yb ed o n ei nt h e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d u f u sa r t i c l e s ;t h o u g h ta n de m o t i o n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杜甫研究及杜文 一、杜甫研究 杜甫( 7 1 2 - - 7 7 0 )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今河南巩义市) 祖籍湖北襄阳, 后其祖辈迁至河南巩县东2 里的瑶湾村( 现属巩义市站街镇) 公元7 1 2 年,杜 甫即出生于此村的笔架山下。杜甫的家庭是一个“奉儒守官”的没落贵族之家, 十三世祖杜预为晋当阳侯,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等,武功文绩显赫;祖父杜 审言为初唐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为兖州( 今山东兖州市) 司马和奉天( 今陕西乾县) 县令。到杜甫这一辈上,虽渐没落,而文绩卓越,被 誉为“诗圣”,诗歌和思想流传影响古今。杜甫性格耿介,不仅有祖辈传承下来 的一份“傲”和“狂”,乃至偏躁o ,也有诙谐的一面。思想上以儒家为主,兼受 释道的影响。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政治抱负,然而处 于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杜甫高远的政治抱负未能得到实现,在仕途 上,只做过短时间的谏官左拾遗和工部员外郎。这种人生境遇对其诗文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 杜甫的一生大约分为四个时期:3 5 岁以前快意漫游;3 s “岁困守长安; 4 5 岁以后8 年漂泊西南;5 3 岁以后2 年流寓江湘。在杜甫的人生中有几件大事, 关系到他一生的出处进退和品节。一是2 4 岁时进长安应举的落第,一是天宝十 载( 7 5 1 年) 向玄宗进三大礼赋而见用,“安史之乱”中脱贼诣风翔见肃宗 而授官,再是因疏救房瑁而被贬,杜甫的人生转折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从中也可 见他的忠贞、挚诚品节,后二者在其诗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当然,杜甫人生的 大部分时间是在“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混乱和战乱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其命运 与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正是这种动荡的时代环境,与其思想、才能的 d 见( 宋) 欧阳修、宗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 9 9 9 年葳,第4 3 9 5 页, “甫性褊躁傲诞”。 。( 清) 仇兆警杜诗详注卷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0 月第1 版,第7 4 页。 下引皆此版本。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杜文研究 碰撞,才使其在失意的人生苦旅中自铸伟辞,取得了巨大的诗歌成就,其诗被誉 为。诗史”,他也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歌和思想沾溉古今,影响深远。 杜甫一生的文学作品,现今可见的包括诗歌1 4 5 0 余首,文1 9 篇,赋7 篇, 赋表3 篇,另有诗序9 篇。其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儒家”主导思想在这些作 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杜甫的忠君思想和人格被后人推崇至商,苏轼谓之。一饭 未尝忘君”回,对封建士大夫的影响至深;然而其“仁民爱物”的“仁”的思想, 不仅古代,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意义。仅就这一点而言,杜甫同样值得我们敬仰。 杜甫除诗歌以岁 ,其思想、才华等在其文中也有着较好的体现,杜文与杜诗“血 脉连贯”o ,并且有其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在杜甫的人生与创作中占有一定的位 置。 学界对杜甫的研究,唐宋以降至当代,可谓蔚然大观。可以说,与杜甫有关 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杜诗、生平、思想、性格、感情、行迹、交游、卒 葬等等,宋时有“千家注杜”的繁盛局面( 虽实际为一百多家) ,今天“杜学” 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o 。每年所出专著、论文甚夥,“仅就成果言,5 0 年( 笔 者按:指1 9 5 0 至2 0 0 0 年) 的杜甫研究所推出的专著就有1 3 0 余种之多,论文则 在2 7 0 0 篇以上”回。然而,就文本言,绝大多数的研究聚焦于杜诗,而对杜文、 杜赋关注相对不多,“和杜诗研究相比,2 0 世纪的杜甫文赋研究则要冷清得多。 8 0 年代以前未见有专文研究杜甫的文赋”。 8 0 年代以后的杜文研究见下文笔者 所述,可以说,对杜文的研究尚有进一步可用力的地方。 二、关于杜文 杜甫现存文1 9 篇,分别如下:杂述、画马赞、秋述、前殿中侍御史 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公图文、唐兴县客馆记、祭远祖当阳君文、唐故万 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 碑、祭外祖祖母文、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为 遗补荐岑参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 图状、说旱、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东西两川说、为夔府柏都 o ( 清) 潘德舆养斋李杜诗话 卷二,见张忠纲杜甫诗话校注五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4 年7 月北京第1 版。第2 3 9 页。 o 林缝中 牡文系年,漳州师院学报x1 9 9 5 年第3 期 o 林继中百年杜甫研究同眸,河北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o 乇辉斌杜甫研究五十年,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 0 0 4 年3 月,总第5 3 期第1 期。 o 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 0 0 1 年版。 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杜文研究 督谢上表。o 杜甫的文除早期3 0 岁前后写的杂述、祭远祖当阳君文、唐故万年县 君京兆杜氏墓志、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 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 几篇外,大多作于其生命的中后期l - 4 0 岁以后,7 5 5 年安史之乱发生后至7 6 7 年其去世前的最后三两年值政局和国家动荡之时,这可以说与其诗歌创作相 映成趣,因为杜诗的发展成熟,亦在这段时期;但与诗歌不同的是,其文多为具 体言事的应用之文,而少纯抒情言志之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文艺性或纯 文学性的成分,从而减弱了人们对其欣赏或研究的兴趣;其次在数量上难以比拟。 但既为“文”,无出于作为“文”的一般形成规律与规定性,“伫中区以玄览,颐 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 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稿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 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是有着其感于情之所在的,杜甫 文的创作,同样是有感而发的言志抒怀之作;具体到文体,“碑披文以相质,诔 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 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是有着作为一定文体的文章特色的,杜文按文体 分,涉及墓志、论说、奏议等,除具上述作为文体规定的一般特色外,更加进了 一些杜甫本人的性格、思维、才学等对文学创作发生重要影响的特质。这成为我 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二节杜文研究述评 一、研究之述评 2 0 世纪前上溯到唐宋的古代学者,关于杜甫文的评论不乏其人;2 0 世纪后 2 0 年,当代学者们亦开始撰文讨论。虽然在数量上仍很有限,但总体上也取得 了重要的创获和成就。当然不足和可再进一步深入的地方,仍客观存在。 o 据( 清) 张滔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h 见( 清) 杨伦杜诗镜铨 ( 下) 后附,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 l 版本文全文相关引文皆出此。因两下注从简。 o 详见林继中杜文系年,漳州师院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o ( 晋) 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古籍j i 版社1 9 8 4 年1 月第1 版,第1 4 页。 o 同上,第7 i 页。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牡文研究 1 9 8 0 年至1 9 9 9 年的2 0 年间,约发表专题论文6 篇;2 0 0 0 年到现在,约发 表专题论文7 篇,含日本学者论文1 篇。在文学史著作中,对杜甫文章作过论述 的,有乔象锤、陈铁民、吴庚舜、董乃斌等主编的唐代文学史o ,其它各类 文学史基本未提。而港台学者的研究未详,亦暂不作讨论。 1 全面解读 首先对杜文进行全面解读的,应为刘开扬先生的杜文窥管圆杜文窥管 续篇西系列文章。刘文对杜甫文章进行逐篇分析,介绍作年、背景,从文体辨 析入手,逐句段分析,加以注疏,参以史实、众家评论,与杜诗、杜赋联系,解 释文意或艺术特点。涉及杜文的价值和意义、杜文系年、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与杜诗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具开端意义。 刘新生的杜文研习札记 则是继刘开扬之后又一系统解读杜文的成果。 该文将杜甫文章分表赋、杂文、诔文三类,从文体或作年、背景入手,与杜诗、 杜赋相结合,逐篇作了解读,重在思想和艺术的简明评析,点出某些篇章堪与相 应枉诗参照及祭文于杜甫家族研究的价值。 二位先生对杜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启意义,后面很多学者的研究即是沿着他 们的思路走下去的。 2 具体问题 杜文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问题虽没有被专门提出来讨论,但已有涉及。主要是从艺术和思想两方 面总结,从与唐代文章的关系、杜文与杜诗、杜甫生平、家族研究等角度来看的。 刘开扬杜文窥管以宋人蔡僚西清诗话“杜少陵文自古奥,其语磊落 惊人”为开篇语,肯定了杜文在唐文章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意义,“欲知文章发 展之历程者,不可不读杜文”,杜文的思想内容对杜诗研究的参考作用,于生平 研究的不可或缺意义。刘新生的杜文研习札记通过多则正反相异材料的辨正, 肯定了杜文的价值:“要想了解和研究唐代文章发展趋向,是不可不研读杜文的。” 。进一步说,杜诗所反应的思想内容,在杜文中亦有所体现:杜诗与杜文互为表 里,研究杜学的人,不可不研读杜文。”并指出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是研 。乔象锺、陈铁民、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刘开扬杜文窥管,革堂) ,1 9 8 1 年第1 期。 o 刘开扬杜文窥管续篇( 一、二、三、四) ,分别载于草堂1 9 8 2 年第1 、2 期,1 9 8 3 年第1 、2 期。 。刘新生杜文研习札记,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1 期。 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杜支研究 究杜甫生平的宝贵资料 林继中杜文系年开首引鲁迅先生言“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且 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故治杜诗者,不可轻弃杜文”。指出杜文对于 杜诗研究的参考和补充作用。文中评论如“( 唐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叙事 深致,议论带情,可与北征诗参看,乃知杜文杜诗,血脉连贯”,看到了杜 文与杜诗的相通之处。 唐代文学史认为其它诸体杂文( 下文分析如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 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闯五首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东 西两川说等) ,“更真实地为我们展开他对安史乱后朝纲、政局、边情、民谟的 一系列的记述和议论。不仅帮助我们加深对其诗史各个侧面的认识,而且从 他的政治抱负、策路建议之中也足以看出他是个稿事有预见,济事有方略的廊庙 之才”,指出于杜甫其人其诗研究的意义。 熊礼汇杜甫散文创作倾向论兼论杜甫以诗为文说国认为:“杜甫的散文 创作,反映出作者追随开、天时期散文改革潮流的主导倾向。其以诗为文,实可 看作他为推动散文革新所做的尝试。”2 0 0 4 年武汉大学闫方的硕士毕业论文盛 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以李白、王维、杜甫为中心o 认为杜甫文章的最大 意义并不在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以诗为文”的创作尝试和在文章架构、 文体革新上的创新,“他的文章在形式上的革新则是他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从 艺术方面总结了杜文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问题若被单独提出来解决论证,当不无意义。 杜文系年 杜文的系年,在刘开扬先生杜文窥管杜文窥管续篇系列文章中,对 画马赞等部分篇章已有所述及。刘新生的杜文研习札记也多有提及。林 继中杜文系年从文本出发,依次对杜甫的2 9 篇文章( 含赋、赋表) 中的2 6 篇的作年作了合理的推测,为我们理解作品背景,深入研究杜文提供了很大方便。 上文尚有未涉及者或未确不一致之处,如祭外祖祖母文未作系年,画 马赞系年未确,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杂述、前殿中侍御史柳 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公图文、为夔府柏都督谢上表二文在系年时间上有差异 。熊礼汇 杜甫散文创作倾向论一兼论杜甫以诗为文说,杜甫研究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o 引自中国学术期刊嘲。 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之处,或可作迸一步的商榷。 思想内容 对杜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的,除全面解读杜文的文章论及外,主要体现于 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揭示了杜文中所含的忧国忧民、杜甫儒道杂糅的思想理念、 与佛教因素的渊源关系。 2 0 0 4 年武汉大学闫方的硕士毕业论文盛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以李 白i 王维、杜甫为中心在论述杜甫文章创作的特点时,分析了杜甫文章“思想 上忧国优民”的特色。 徐希平杜文札记一则杜甫 试解 国认为“( 此文) 所体现的不是种纯粹单一的理念。它有着贯穿一生的儒家思想 倾向,也同时明显地融合寓含道家道教观念意识,而且由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原 因,后者的成分甚至占了更大的比重,这也是当时杜甫思想与心境的自然流露。” 日本学者佐藤浩一的杜甫的义姑京兆杜氏以唐放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 志铭为中心国通过对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铭的文本透析,借以 音韵学、典故的追索,探寻到杜甫与某些佛教因素的渊源关系。 对于思想内容的研究,尚失于笼统或单一,或可作进一步的细致系统分析。 艺术特征 关于杜文的艺术特征,学者们看到了杜文在文风艰涩的同时,也有明白晓畅 之作;以诗为文、结构、语言、注意文饰等方面的特点。 熊礼汇杜甫散文创作倾向论兼论杜甫以诗为文说指出了社甫散文的 两种艺术风貌:“多数显得古奥、艰涩,不脱偶俪,少数显得平顺、朴实,句散 意明。”分析杜文“转益多师:以顺应时代文风趋向为导向;以诗为文:对称思 维模式和章法、句法的惯性转移”的特点。 闰方盛唐诗人文章创作倾向论以李白、王维、杜甫为中心则为用一 节的篇幅,论述了杜甫文章创作的特点。文章阐述了杜甫文章特色形成的人生际 遇、性格、人生观基础及诗文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诗为文”的倾向,概括了杜 文的特色:“具有高度的现实感和丰富的内容”;“在结构安排上多用跳跃鹘突的 。徐希平杜文札记一则牡甫 试解,杜甫研究学刊,2 0 0 0 年 第1 期。 o ( 日) 佐藤浩一杜带的义姑京兆杜氏以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铭为中心,杜甫研究学刊, 2 0 0 2 年第4 期。 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社文研究 章法”;“重视语言的雕琢”最后指出杜甫文章在“凝练艰涩”的基调外亦有明 白晓畅之作:“杜甫的文章以凝练艰涩为主导风格,思想上忧国忧民,艺术特色 上沉郁顿挫,具有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其凝练在于内容丰富,用语简练,其艰涩 来自结构突兀,用语古奥。” 阂泽平试论杜甫文风。艰涩”的成因o ) 认为“杜文艰涩的成因是复 杂的,但主要是受了他沉郁顿挫的审美追求、融铸经史的创作方法、随 时敏捷的创作宗旨的影响。对古拙的过分追求,使他的文章不能做到文从字顺, 流丽畅达。” 唐代文学史认为:“杜甫文章继陈子昂以后,总的说来,内容充实,形 式上是骈散并用。所不同于陈者,是杜甫行文每参用诗歌跳跃鹘突的章法,加以 吉拙的奥涩的词语,遂使其文的效果远不如诗歌精采动人。但是细心的读者,不 难于其篇章之中,得新奇、警辟之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特色,固不仅见 于诗而己。这种文风对于韩愈亦有所影响。” 日本学者佐藤浩一的杜甫的义姑京兆杜氏以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 志铭为中心通过对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铭的文本透析,借以音 韵学、典故的追索,揭示杜甫并不绝对重视“文饰”,但并非没有将“文饰”因 素赋于作品中。 上述研究,所涉及方面较为细致,或作整体认识,但结论尚失之于笼统,或 尚待对杜文作进一步的具体、辩证地分析。 杜甫才性 主要是发掘杜文所反映的杜甫的政治才干和性格品质。 刘和椿的读杜文札记二则o 通过对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东 西两川说二文的细致分析,集中探讨文中所体现的杜甫咨政议政的才干,“一、 老杜议政善于从全面出发,在总结高适西山战事失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从驭边 安民的总体战略高度来审视问题;二、老杜议政决非高而不切;三、老杜还具有 极高超的咨政艺术”,并且指出杜甫优良的政治品质“身不在其位而谋其事,以 天下为己任,忠君忧国,自觉地介入重大的政事活动”,“其特点是有胆有识,正 直无私,执着热忱。他不见风使舵,远嫌避祸。如同他在疏救房瑁中所表现出来 国阀泽平试论杜甫文风“艰涩”的成因)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4 期。 圆刘和椿读杜文札记二则,杜甫研究学刊,1 9 9 0 年第2 期。 7 郑闸大学硕士论文社文研究 的忠贞与挚忱一样” 刘光全唐兴客馆动杜甫 o ) 贝通过对本事的追述,结合文本所写,赞扬了 杜甫文德的高尚。 日本学者佐藤浩一的杜甫的义姑京兆杜氏以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 志铭为中心通过对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铭的文本透析,褥出结 论:“义姑”可以说是杜甫重情感义一面的精神源泉,点出杜甫性格中重情感义 的面。 杜氏家族 从杜文中可以探究其先辈亲系。 祁和晖杜甫寻根:读杜甫前期所写“家状”杂文”( 二) o 以祭外祖祖 母文、别李义诗、义阳王碎等为据。推断杜甫母系有浓厚的李唐皇族血统。 并拟杜甫母系根源图,“杜甫母系血缘来自李渊膝下李世民与李元名两支。杜甫 与帝室血缘联系最近者仅隔一代,外祖母是义阳王之女,属诸妃主之列”;“从 远祖看,杜甫距唐高祖为六代孙,距唐太宗也为六代孙。唐玄宗是太宗第四代孙。 肃宗是太宗第五代孙,代宗是太宗第六代孙。从血缘联系看,杜甫血管里的帝室 血液与唐代宗液是相同的”;“了解杜甫与帝室之间血缘亲戚关系之后,对理解杜 甫在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很有帮助”,以杜甫出入歧王宅、与汝阳王李璐、皇戚 郑虔等贵胄之家十分熟悉为例作了分析。指出皇族帝室血缘对杜甫的影响在于 “它增加了杜甫对巨唐江山的忠诚,对帝室命运的关切”。 刘新生的杜文研习札记点出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唐故万年县君 京兆杜氏墓志为研究杜甫家族的重要文献。 陈贻娠先生的杜甫评传国在第一章“未坠素业的家世”、第二章“童年琐 事”中,在提及杜甫先辈及对杜甫的影响时,以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祭远祖当阳君文祭外祖祖母文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等文作了说明。 综上所述,近2 0 多年的杜文研究,以对杜文的全面解读为发端,由杜文系 年到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的探讨,由文本本身到与杜诗的关系,和对文中所反映 的杜甫的才性、家族亲系都作了或深或浅的开掘;而杜文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杜文 国刘光全唐兴客馆动杜甫,文史杂志 ,2 0 0 0 年第3 期。 o 祁和晖杜甫寻根:读杜甫前期所写“家状杂文”( 二) ,杜甫研究学刊,1 9 9 2 年第3 期。 o 陈贻锨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郜:f f f 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研究的出发点或结论。文学史虽提及较少,但对杜文的介绍也由文本引伸开去, 联系到杜诗和杜甫其人。我们可沿着学者们所开拓的路走下去。 二、本文的研究 关于本文的选题,是基于入学以来对于杜甫研究的关注和兴趣的。选题之时, 杜晓勤先生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杜诗研究相 比,2 0 世纪的杜甫文赋研究则要冷清得多。8 0 年代以前未见有专文研究杜甫的 文赋。”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热点的杜甫研究。为什么对其文章的研究如此冷清, 带着这种疑问,对杜文和相关的研究文章作了解读发现学者们对杜文的研究虽 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深化的地方,如上所述。杜文有 其本身的价值所在,对杜文的认识尚未有一个确定的总体评价。作为杜文研究开 篇的刘开扬先生的杜文窥管、社文窥管续篇系列文章,虽在某些方面立论、 见解深刻明晰,但对杜文整体思想和艺术的评价未作定论,其后的的研究要么限 于单篇解读,要么失之笼统,鲜见有在具体系统解读基础上而作的整体评价,这 成为本文选题的一个重要动机。 本文的研究,在对杜文作具体解读的基础上,力求对杜文思想和艺术的整体 特质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以奢对杜文研究有所推进,或者作为一个视角,成 为种补充,则是本文追求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作如下探讨: ( 1 ) 对杜文的思想情感作细致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 ( 2 ) 对杜文的艺术特点作具体、辩证地分析。 要之,重在对杜文的思想和艺术作具体系统分析,探讨杜文所蕴含的思想情 感和艺术特色所在,从而让我们对杜文的面貌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 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牡文研究 第二章社文的思想情感 杜文文体具多样性和偏重实用性,制作目的不同。1 9 篇杜文就文体分,有 状3 篇,策问1 篇,说2 篇,表2 篇,为进言的公文;祭文3 篇,墓志2 篇,神 道碑1 篇,是为亲人或为他人代笔的哀祭文、诔碑文;述2 篇,赞1 篇,记1 篇,图文1 篇,为抒一己感情或赞颂他人的杂记文。思想蕴含于这些不同意旨的 文字,情感亦潜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从中可以解读出杜文中所含的三组思想情 感元素,构成了上述二者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杜文的思想 杜甫素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政治抱负,遗憾未曾得以实 现。他的抱负和理想,在其诗歌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虽然人生终至落拓,但忧国 忧民的基调贯穿于其大部分诗作;而一旦有实践理想的机会,杜甫即不会放弃。 或忠直进言,或阐发见解,以解国是民忧。这更多的体现于具实用的杜文中,在 1 9 篇杜文中,作为进言的公文为8 篇,体现了对政治的偏重。而其内容可具体 概括如下。 一、人才观 关于人才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保荐人才、人才选拔和对人才不被任用的感慨与 自况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可见杜甫对于人才的态度、标准等的重要观点,而 对人才不被任用的感慨与自况,也可以看作是其人才观的一种注释。 关于保荐人才 这主要体现在两篇文章中,为便于论述,兹引述如下。 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 窃见房碹以宰相子,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瑁,蹙 位至公辅,康济元元。陛下果委以枢密,众望甚允。观珀之深念主忧,叉 1 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形于色况画一保太,素所蓄积者已而瑁性失于简,酷嗜鼓琴董庭兰 今之琴工,游殖门下有目,贫病之老,依傍为非培之爱惜人情,一至于 玷污臣不自度量,叹其功名未垂,而志气挫朗,觊望陛下,弃细录大, 所以冒死称述何思虑始竞,阙于再三陛下贷以仁慈,怜其恳到,不书 狂狷之过,复解网罗之急,是古之深容直臣,劝勉来孝之意天下幸甚! 天下幸甚! 岂小臣独蒙全躯,就列待罪而已无任先惧后喜之至,谨诣阁 门进状奉谢以闻谨进 至德二裁六月一日,宣议郎行在左拾遗臣杜甫状奏。 此文作于至德二年( 7 5 7 ) 六月一日,房瑁因去年的陈涛斜兵败而得罪,杜 甫为其求情辩解,当面触怒了肃宗。经张镐等人的疏救,才幸免于难,作为对皇 上的答谢,杜甫作了此文。然在这篇戴罪谢恩的奏章中,杜甫依然作了辩解,陈 述房瑁的才能和品行。“叹其功名未垂,而志气挫切”,体现了对房碹“少自树立, 晚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珞,必位至公辅,康济元元”,而果被“委以枢 密,众望甚允”的相国之才的珍视和惋惜。毋庸说有友情的成份在内,但惜重人 才的切切之情,于字里行间可以想见。以至对皇上( 于自身) 的赦免,发出了“天 下幸甚l 天下幸甚! ”的欣喜之音,情同此理,不光是为自身的欢呼,更是为天 下人才的庆幸,前面有言:“是古之深容直臣,劝勉来者之意”,后面有语:“岂 小臣独蒙全躯,就列待罪而已”,可相为印证。 又,为遗补荐岑参状: 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察监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 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 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 至德二载六月十二日左拾遗内供奉臣斐荐等状 右拾遗内供奉臣孟昌浩 右拾遗内供奉臣魏齐唱 左拾遗内供奉臣杜甫 o 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二,杜诗镜铨第1 0 9 1 - - 1 0 9 2 页。 1 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牡文研究 左补阙臣韦少游。 此文的写作时间为同月,作上文的l o 天之后,风波甫定,杜甫仍在左拾遗 位上这篇奏状虽是五人联名,但是由杜甫执笔,所以收入他的文集中。o 为文 旨在举荐岑参为谏官。文章的一个关键句在于:“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 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对岑参的识、才、名作了高度赞扬,深切谏官 之标准,为全文的要害和核心,因为这是进言举荐的根据所在。至于后面所说“今 谏诤之路大开,献警之官未各。恭惟近侍,实藉茂材”,为举荐的客观原因,是 有着对“献替之官”的现实需求。从上下行文中亦可见杜甫立论、为文思致之周 密。 不论前面的戴罪陈述。还是这儿的谏官本位的职责所在,或者也有人情的因 素,杜与二人均有私交,与珀私交甚深,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正常的, 并不能说明杜甫是出于私情而为,因为这不符合杜甫的品行,而当时杜甫的处境 也不是很好,前者在为“敕放三司推问”而谢恩,后者对在“敕放三司推闯 后不到半月”。o 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讲,二文可见杜甫以国事为先而对人才的重 视态度。 关于人才选拔 其实,上述二文还涉及杜甫眼中的人才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无 疑,“识度清远,议论雅正”,“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深念主忧, 义形于色”是符合的,而在乾元元年华州试迸士策问五首这篇选拔人才的文 章中有着更充分的诠释。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作于乾元元年( 7 5 8 ) ,杜甫贬官至华州( 州 治在今陕西华县) 时任司功参军,便依例代华州刺史草拟了这五条策问,作为该 州当年策试进士时务的试题。回唐六典:凡进士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 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恰当者为通。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以上,帖老子兼 注,通三以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 “虽然是按照州刺史的意见拟 o 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二杜诗镜铨) 第1 0 9 3 1 0 9 4 页。 o 刘新生杜文研习札记,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1 期。 o 刘新生杜文研习札记,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l 期。 o 刘新生 杜文研习札记,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1 期。 o ( 唐)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t 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 9 9 2 年1 月第1 版,第1 0 9 页。 1 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就,仍然见出捉刀人的思想感情。体现杜甫“人才”思想的文字,摘录如下: 子等以待问之实,知新之明,现志气之所存,于应时乎何有? 伫渴救敞 之通术,愿闻强学之所措,意盖在此矣得游说乎? 侧伫新语,当闻济时 子等饱随时之要,挺宾主之资副乎求贤,敷厥谠议 二三子议论宏正,词气高雅则遗寝荡涤之后,圣朝砥砺之展虽遭 明主,必致之于尧舜;降及元辅,必要之于稷屯驱苍生于仁寿之域,反淳 朴于羲皇之上自古哲王立极,大臣为体,眇然坦途,利往何顺子有说 否? 庶复见子之志岂徒琐琐射策,趋竞一第哉? 顷之问,孝廉取备寻常 之对,多忽经济之体考诸词学,自有文章在;策以征事,曷成凡例焉 今愚之粗征,贵切时务而已。 在杜甫看来,人才有“待问之实,知新之明”,“饱随时之要,挺宾主之资”, “议论宏正,词气高雅”,而对他们的期待则是“渴救敝之通术,愿闻强学之所 措”,“侧伫新语,当闻济时”,“副乎求贤,敷厥谠议”,非“琐琐射策,趋竞一 第”,“取备寻常之对”,不“忽经济之体”两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人才 标准为:既要有“学”:实学、强学,议论宏正,词气高雅;又要有“才”:知新、 随时;更要有“能”:经世救弊的通术、策略;无疑,这个标准是很高的。而杜 甫更为看重的是后二者,“今愚之粗征,贵切时务而已”,以“切时务”为贵。或 许,这几方面在他人撰著的策问文中也会提到或者代表当时的一般观点,但杜甫 是有这种意识,认同并以此作为考察的标准的。上文所提的“识度清远,议论雅 正”,“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又含“树立”, “醇儒”、“忠”、“义”,与此并不相悖,应该是两相说明,互为补充的,均以儒 家的用世为内涵。杜甫也正是以学、才、能的儒家的实践用世标准来选拔人才的。 对人才不被任用的感慨与自况 画马赞: 。刘新生杜文研习札记,杜甫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l 期。 o 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二,杜诗镜铃第1 0 8 5 一1 0 9 0 瑟。 。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二,杜诗镜铨第1 0 9 1 一1 0 9 2 页。 1 3 郑闸大学硕士论文 杜文研究 韩干画马,毫端有神骅骝老大,腰袤清新鱼目瘦脑,龙文长身 雪垂白肉,风蹙兰筋逸态萧疏,高骧纵恣四蹄雷雹,一日天地御者 闲敏,去何难易? 愚夫乘骑,动必颠踬瞻彼骏骨,实惟龙媒汉歌燕市, 已矣茫哉? 但见驽骀,纷然乏王来良工惆怅,落笔雄才。 此文名为赞画工之神,实也借马喻入,揭示了贤才不被任用,庸者居上的事 实,“瞻彼骏骨,实惟龙媒。汉歌燕市,已矣茫哉? 但见驽骀,纷然往来”;并 对当权者予以微讽,“御者闲敏,去何难易? 愚夫乘骑,动必颠踬”,骏马唯伯 乐可识,良禽择木而栖,贤才唯明主可用,也表达了一份自信和自负。但最后还 是抒发了对这种事实的感慨:“良工惆怅,落笔雄才”,虽良工雄才,也难免落笔 惆怅了,感慨和回扣文意。王直方诗话:苏子瞻诗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 干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今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余每诵过,殆以为法。同 样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在赞颂杜文化工之妙的同肘,末句描述了“人阅驽骥漫争 驰”的现象,与作者的妙笔化工相对应,有一种对世间庸者居多的感慨意味。 此文仇兆鳌注云作于天宝、乾元年问,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o 正值杜甫人生的 求仕困守时期,其心境当与文意相符。 而另外一篇杂述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杂述: 杜子日:。凡今乏代,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进贤贤乎,则鲁之张 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聪明深察,博辩闳大,固必能伸于知已,令闻不 已,任重致远,速于风飙也是何面目黧黑,常不得饱饭吃,曾未如富家 奴,兹敢望缟衣乘轩乎? 岂东之诸侯深拒于汝乎? 岂新令尹之人未汝之知 也? 由天乎,有命乎? 虽岑子薛子引知名之士,月数十百,填尔逆旅,请 诵诗,浮名耳勉之哉,勉之哉! 夫古之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下 o 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卷一,杜诗镜铨 第1 0 7 3 页 o 转引白杜诗详注 卷二十四,第2 1 9 2 页。 o 林缝中牡文系年,漳州师院学报 ,1 9 9 5 年第3 期 。笔者按:仇兆螯注云:朱按:史,孔巢父少与韩准、李白,斐政、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t 号竹溪六 逸。此_ 云张叔卿,岂即张叔明耶? 见杜诗详注卷二十五,第2 2 0 7 页。疑“张叔卿”为。张叔明”之 误。 1 4 拜: f 大掌硕士论文社文研究 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o 此文又一次看到了贤者才士不被任用的现实,并表达了强烈的感慨。问句的 反诘其实答案已明,诸侯深拒,令尹虽知亦不用,并非天,也非命,而是这种现 实。作者在表达愤慨的同时。又表达了勉励,也是自况与自勉。 二、军事观 在关系国家政局的军事方面,杜甫也给予了关注,表现出了相当的才能。为 华州郭使君迸灭残寇形势图状、为阅州王使君迸论巴蜀安危表、东西两川说 是他对战事分析的三篇文章,从中可见其一些军事观点。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作于乾元元年( 7 5 8 ) 七月,为杜甫在 华州任司功参军时为刺史代笔而作,所谓残寇,系指安庆绪余部。 文中表达了 “随时而动”的军事思想和“掎角之势”的策略。相关文字如下: 臣闻易载随时,不俟终日先王之用刑也,抑亦小者肆诸市朝, 大者陈诸原野。今残孽虽穷蹙日甚,自救不暇,尚虑其逆帅,望秋高马肥 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大军不可空勤转输之粟,诸将宜穷掎角之进。顷 者河北初收数州,思明降表继至,实为平卢兵马在绒左胁,贼动静乏利, 制不由己,则降附可知。今大军尽离河北,逆党意必宽纵。若万一轶略河 县,草窃秋成,臣伏请平卢兵马及许叔冀等军,从郓州西北渡河,先冲收 魏,或近军志避实击虚之义也伏惟陛下图之! 遣李铣、殷仲卿、孙青汉 等军,逦迤渡河佐之,收其贝博贼之精锐,撮在相、魏、卫之州贼用 仰魏而给贼若抽其锐卒,渡河救魏、博,臣则请朔方、伊西。北庭等军, 渡沁水,收相,卫。贼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