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 awarenes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reative thinking candidate : li bei major :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upervisor : prof. zhou zhij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in study 2, we manipulated the level of srpa by using srpaq to divide 125 participants into two groups with high or low level of srpa, creative scientific problem finding(cspf) was chosen as measure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included open and closed questions,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was controlled as a covariate ,we tri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level of srpa, problem type on cspf; in study 3, through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 investigated the link among factors of srpa, factor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cspf, as well as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srpa and its factors.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present studies were: (1)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 awareness questionnaire included 4 factors 18 items, which were good at analysis, swift observation, intuitive thinking and thinking unique, ha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2)the main effect of the level of srpa o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total score was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participants with low level of srpa, participants with high level of srpa demonstrated a higher degree of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total score; the main effect of question type on the above indicators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level of srpa and question type on flexibility were significan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level of srpa and question type on flexibility were interdependent.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ii (3)imagination factor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ntuitive thinking factor of srpa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fluency score; intuitive thinking factor of srpa and adventure factor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score. (4)srpa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spf, that is, creative personality influenced cspf by srpa indirectly; intuitive thinking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adventure and flexibility, that is, adventure influenced flexibility directly, as well as by intuitive thinking indirectly; intuitive thinking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adventure and originality in a similar way. keyword: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 awareness creative scientific problem finding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personality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v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意义 . (2) 2 文献综述 2.1 问题意识与科研问题意识 . (4) 2.2 创造性思维 . (12) 2.3 创造性人格 . (17) 2.4 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19) 2.5 文献总结 . (20) 3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3.2 研究框架 . (23) 4 研究一 科研问题意识问卷的编制 4.1 研究目的 . (25) 4.2 被试 . (25) 4.3 研究工具 . (27) 4.4 研究结果 . (27) 4.5 讨论分析 . (37) 5 研究二 科研问题意识对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 (39) 5.2 被试 . (3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v 5.3 研究工具 . (40) 5.4 实验设计 . (41) 5.5 实验流程 . (41) 5.6 实验结果 . (41) 5.7 讨论分析 . (45) 6 研究三 科研问题意识、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6.1 研究目的 . (47) 6.2 研究方法 . (47) 6.3 研究结果 . (47) 6.4 讨论分析 . (55) 7 综合讨论 7.1 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 (57) 7.2 科研问题意识对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 . (59) 7.3 科研问题意识、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 (60)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 (62) 8.2 不足与展望 . (63) 8.3 创新之处 . (64) 致 谢 . (66) 参考文献 . (68) 附录 1 科研问题意识问卷(部分) . (75) 附录 2 科学问题提出任务 . (76) 附录 3 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部分). (7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1 引言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战略以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 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从战略主题的高度强调了 创新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应将科研、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相 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并强调通过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营造独立思考、鼓励探索与创新的氛围和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具体措 施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体创造性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与之相对 的是,国内有关创造性的认知机制与培养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更有困扰学 术界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进一步指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 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 才”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创造性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问题意识,中西方学者对此持有相似 的观点,并认为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与创新的逻辑起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个 体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提出、发现问题与创新的前提,东西方都十分强调学生的 质疑与发问精神:中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孟子极为重视怀疑 精神,爱因斯坦则强调学校教育应注重发展个体的创造才能,着重培养个体独立思 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 ,并认为发现和阐述问题比解答问 题更为重要。倘若没有牛顿对于“苹果落地”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大胆设想,何以产 生视作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牛顿三大定律;倘若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定律的质疑与批 判,何以产生改变传统物理学的狭义相对论;倘若没有罗巴切夫斯基对欧式几何第 五定律“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质疑,甚至在被老师赶出教室之后仍然执着于追 求真理,何以产生非欧几何定律?由此可见,质疑与批判是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步不可或缺的条件与动力源泉,而这正是个体良好问题意识的体现。与此同时,我 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已有研究将提问行为作为问题意识的测量指标,并发 现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提问行为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薛学军, 2007),也有调查研 究表明,86%的大学生基本或从来都不提问,只有 14%的学生有提问行为(杜永明, 2003),另一项研究表明,8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但是 70%以上没有提 问行为(王爱勤, 冯振宇, 房寿高, 周治金, 王元元, 2009)将问题意识看作个体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观点笼统地将问题意识等同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 题的能力,这对于探讨问题意识的结构、影响因素以及问题意识对其他心理过程的 影响极为不利,同时,已有研究表明,问题意识、问题发现与问题提出是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将在下文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也有学者将问题意 识看作一种批判质疑、创新精神,并认为问题意识类似或等同于创造,这些界定大 都从哲学角度出发,将问题意识等同于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的一部分,这无益于探讨 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再者,将问题意识混淆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 特征,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2.1.2 问题意识的相关研究问题意识的相关研究 尽管问题意识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具体学科教育)的研究热点,但 是在许多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问题意识的结构、影响因 素、培养与干预建议等方面,具体如下: (1)问题意识的结构)问题意识的结构 关于问题意识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调查与实验研究资料非常有限。费广洪通过 文献分析和理论建构的方法,发现幼儿的问题意识由问题认知和问题倾向构成;问 题认知反映了个体对情境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觉察或敏感性,问题指向、问题发现 (problem finding) 、问题提出(problem posing)/不提出是问题认知的三种表现形式; 问题倾向性与人格特质(如,求新、怀疑、敏感、主动) 、动力系统有关,它在问题 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费广洪, 2003);该研究主要基于理论分析,以幼儿 为研究对象, 建构幼儿问题意识的结构, 对后续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个别成分 (如, 问题指向)在后续调查研究资料中得到检验。 在心理学领域,杨琳采用调查法研究了不同提问类型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7 策略, 编制了包括 5 个因子和 16 个项目的 初中生问题意识问卷 , 5 个因子分别为: 问题指向、问题敏感性、好奇心、思考兴趣和质疑权威(杨琳, 2005)。总体而言,该 问卷基本验证了费广洪所提出的理论结构,具体来看:问题指向因子包含与问题提 出有关的题项,问题敏感性因子包含与新奇想法、善于发现问题有关的题项,思考 兴趣因子与勤于思考等思维特征有关,好奇心因子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质疑权威 因子包括与批判性思维、质疑权威有关的题项。该量表并没有进一步的信度和效度 资料,且未对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进行区分,但是作为问题意识结构的较早的测量 工具已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问题意识也是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通常结合具体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侧 重于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忽略对问题意识结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房寿高 (2006)指出高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由主客体系统、认知系统、调节系统和原动力系统构 成,并考察了高中生化学问题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的 差异,量表涵盖内容过于全面,这虽有助于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理解,却无益于深入 探讨其结构,同时,也没有提供进一步的信度和效度资料。胡选萍(2007)将问题意识 的形成划分为认知结构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情感变化和问题意识外显化四个阶段, 并认为环境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认知冲突是根本原因、情感倾向是动力、 外在提问行为是行为倾向,并据此编制了中学生生物问题意识问卷 ,主要由认知 冲突、情感倾向、问题提出 3 个基本要素和 13 个子要素构成,该研究将情感倾向作 为一个单独因素,并且强调了认知冲突成分的重要作用,这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地 方,但是,将问题提出作为问题意识的重要构成成分,在这一点上,不同的学者对 此持有不同看法。 (2)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问题意识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经验、元认知、人格等,具体 如下: 1)知识经验。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是知识积累、知识体系的丰富和认知结构的 完善(俞国良, 费广洪, 2003; 龚放, 陈丽君, 张庆林, mark a. runco, 1988; getzels, dillon, 1982; getzels, 1975)。 2)问题发现的类型与成分。dillon 将问题发现分为存在水平、凸现水平和潜在 水平,三类问题发现的难度依次递增(dillon, 1982);hoover 和 feldhusen(1990, 1993) 认为构成问题发现的四种成分分别为记忆/知识组织与助长式回忆、具体/一般的程序 与技能、元认知或执行加工、认知风格/态度过程,该观点从静态角度界定了问题发 现的结构与成分,并将知识技能和某些基本认知加工过程纳入问题发现;孙俊才和 卢家楣从动态角度,指出问题发现应包含问题意识、问题确认、定义、阐明和评价 等一系列认知加工过程,并将问题意识视作问题发现的第一个过程(孙俊才, kar, ozdemir, ipek, lavy kojima christou, mousoulides, pittalis, pitta-pantazi, cai lavy english, 1997, 1998; silver, 1997; silver silver, 1994)。国内学者宋振韶对 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进行研究,将问题意识、社会处境、学业自我概念等作为预测 变量,将提问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建构回归方程发现,上述因素对问题提出具有一定 的预测作用(宋振韶, 张西超, 宋振韶, 2002),杨小洋(2003, 2006)研 究了中学生提问能力与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问能力与阅读能力之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俞国良和侯瑞鹤(2004)指出,认知风格并不能直接影响创造性, 而是通过影响个体的问题提出能力与创造性相关, 丁亚元(2007)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 元认知训练对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思维方法训练与结合思 维方法的元认知训练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焦丽英(2009)通过调查 法考察了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家 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作用于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文明(2009)对大学生提问能 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问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呈正相 关,且前者对后者的预测作用显著,提问能力的数量维度不能预测创造性思维,而 质量维度的预测效应显著。总体而言,关于问题提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教学领 域,而对其认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3)问题发现、问题提出与问题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问题提出与问题意识的关系 国内已有学者对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费广洪(2003)指出问题发现与问题提出是 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俞国良和侯瑞鹤(2003, 2004)指出作为一种思维状态,问题意 识是问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而问题提出是问题意识的明确化和外显的结果,反映 个体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认知并加工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创造性认知活动的起点和 前端过程,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认知努力,通过发现新颖、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可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2 进入创造性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等认知加工阶段;孙俊才和卢家楣(2007)指出问题意 识是问题发现的第一个阶段,它具有一定的领域特异性,在领域知识的影响下逐步 分化,形成各领域的问题敏感性。 2.1.4 科研问题意识科研问题意识 龚放和岳晓东(2000)指出好奇心、 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是科学研究活动获得成功 的前提,潘庆(2007)分析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并在姚本先(1995) 对问题意识界定的基础上,指出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即文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 中有意识的去发现、表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该 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与测量问题。 基于已有文献与调查研究资料,笔者认为:首先,问题意识区别于问题提出, 与问题发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二者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在界定 科研问题意识的概念时不考虑问题提出;其次,本文将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科 研问题意识进行界定,将静态的科研问题意识界定为个体在学习或科学研究活动中 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思维特征或认知加工方式,将动态的科研问题意识界定为个体 在学习或科学研究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发现问题以及前期的认知加工活动,并不 涉及问题提出、元认知对认知活动和解决过程的监控、问题解决以及对解决方案的 评价;本文主要从静态的认知特征角度建构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对于动态的科研 问题意识暂不予考察。 2.2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以往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认知过程以及个人特征角度界定创造性,也有研究者 对上述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并提出更为全面、综合的系统观。wallas(1926)提出创造的 四阶段论(即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强调创造的认知过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 为创造就是对观点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强调顿悟感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 guilford(1950)认为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是个体创造性的体现,而发散思维 是其核心;心理测量取向的研究者将创造性思维看作创造性的同义语,强调发散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3 思维并用测量法对其进行测量,虽发展了创造性的定量、科学方法,但这种做法过 于狭隘;大多研究者将创造性界定为产生出新颖、有用事物的过程(托德 i 卢伯特, 2005),独创性(originality)与有用性(usefulness)是研究者所强调的创造性的两 个最主要方面(mayer, 1999; lubart, 1994; ochse, 1990; sternberg, kounios, frymiare, bowden, etc. al, 2006; jung-beeman, bowden, et. al., 2004; bolte, et al, 2003, 2005; bowden, 1990)。 1)远距离联想。mednick(1962)指出,创造性是对不同事物、概念或元素进行联 想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并将创造过程看作一个对联想得到的事物、概念或元素进行 联结的过程,新结合的联想物之间联想的距离越远,表明思维过程或者联结更具有 创造性。mednick(1962, 1967)基于此开发了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 rat), 共两套测验, 每个测验有 30 个项目, 实验材料为由三个词语组成的词组 (如, salt-deep-foam) ,被试的任务是根据所呈现的三个词语联想第四个词语(如,sea) , 使第四个词均可以通过远距离联想与词组中的三个词语建立关系。该测验最初版本 用于大学生,信效度证据缺乏,结果难以解释,但已有研究表明,rat 与教师评定 的研究创造力(视觉艺术领域除外)呈正相关,与建筑设计新颖性测试的成绩也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4 正相关(ansburg, ormerod t. c., 2002)、选择性加工理论 (robert j. sternberg, 1996)是较为成熟的、解释顿悟认知机制的理论;顿悟问题解决 作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虽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本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 通过个体在问题解决任务上的表现反映个体的创造性。 (3)直觉()直觉(intuition) 直觉是一种与顿悟、创造活动密切相关、且高度复杂的心理过程,学术界对其尚 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是通常认为直觉是一种不经逻辑和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 解事物的能力(周治金, 赵晓川, 胡卫平, 王海红, 2010; 胡卫平, 焦丽英, 2009; 韩琴, 2008; 胡卫平, hu, 胡卫平, 王海红, 2010; 胡卫平, 焦丽英, 2009; 韩琴, 2008; 胡卫平, 陆小英, 2002;),未能深入探讨问题意识的结构,以及问题意识与其 他认知过程(如,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等)的关系。 关于科研问题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尚未达成共识,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 思维关系的研究,但是,对于科研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尚 未见到,科研问题意识的结构、科研问题意识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创造性人 格、科研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1 3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3.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与研究假设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问题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尚未形成共识。对 于问题意识的内涵,已有研究或将问题意识视作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姚本先, 1995),或思维的问题性特征、认知不平衡状态与元认知(俞国良, 周治金, okuda, runco, 费广洪, 2003; 龚放, 贾香花, 2008; 李海燕, 胡卫平, 罗晓路 hu torrance, 胡卫平 胡卫平 王海红, 2010),笔者认为该任务结合发散性思维与问题提出任务的特点,是本文的研究二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3 较为适合的实验任务,故研究二选用由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组成的科学问题提 出任务测量创造性思维,并使用自编的科研问题意识问卷对被试高低分组来操纵科 研问题意识水平,将创造性人格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藉此考察科研问题意识水平 (高分组与低分组) 、问题类型(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对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基 于已有研究资料,在研究二中拟验证以下假设:假设(2)为科研问题意识水平对科 学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总分有显著影响,假设(3)为问题类型对 科学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总分无显著影响。 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创造性人格、科研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调查与实 验研究,在研究三中,笔者关注于三者之间的关系,拟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统计方法考察创造性人格各因子、科研问题意识各因子与科学问题提出各测量指标 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检验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各因子的中介效应。基于已有研究资料, 在研究三中拟验证以下两个假设:假设(4)为科研问题意识各因子、创造性人格各 因子对科学问题提出各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假设(5)为科研问题意识在创 造性人格与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起中介作用。 3.2 研究框架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在研究一中,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与问卷调 查等方法,编制科研问题意识问卷,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对该问卷 的信度与效度进行考察,形成最终的科研问题意识问卷 ,探讨科研问题意识的结 构,并为科研问题意识的测量提供工具; 在研究二中,使用科研问题意识问卷对被试进行高低分组,将创造性人格作为 协变量进行控制,选用科学问题提出任务测量创造性思维,以考察科研问题意识水 平、问题类型对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 在研究三中,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考察科研问题 意识各因子、创造性人格各因子与科学问题提出各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科研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4 问题意识及其各因子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以深化对科研问题意识、创造性人格与 创造性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5 4 研究一研究一 科研问题意识问卷的编制科研问题意识问卷的编制 4.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从认知特征角度出发,以高年级本科生(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硕士、博士) 为对象,探讨科研问题意识的认知结构,为科研问题意识的测量提供工具。 4.2 被试被试 4.2.1 开放式调查的被试开放式调查的被试 参加开放式调查的共有 27 人,包括 10 名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和博士, 以及 17 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参加半开放式调查的共有 125 人,其中专家组 32 人(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专业 的教师 15 名以及 17 名各专业的博士)和研究生组 93 人(包括 90 名硕士研究生以 及 3 名本科生) ;专业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管理、农学等;在性别方面, 男生 43 人,女生 82 人。 4.2.2 预测的被试预测的被试 预测问卷形成之后,邀请 10 名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方向的博士和高年级硕士对 每一个项目的表述进行错误核查与初步的语义分析。 预测阶段采用现场施测与在线调查两种方式:现场施测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法, 选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 260 名在校大学生,回收 问卷 253 份;在线调查回收 132 份问卷。对所回收 385 份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项 目中含有缺失值、非大三至博三以及具有反应偏向的问卷,保留有效问卷 251 份, 有效回收率为 65.36%。其中:在性别方面,男生 95 人,占预测人数的 37.8%,女生 134 人,占预测人数的 53.4%,在性别上缺失 22 人,占预测人数的 8.7%;在专业方 面,文科 118 人,占预测人数的 47.0%,理科 59 人,占预测人数的 23.5%,工科 5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6 人,占预测人数的 19.9%,艺术体育 9 人,占预测人数的 3.6%,其他 3 人,占预测 人数的 1.2%,在专业上缺失 12 人,占预测人数的 4.8%;在学校类型方面, “985、 211”高校 83 人,占预测人数的 33.1%, “普通本科(一类) ”高校 90 人,占预测人 数的 35.9%; “普通本科(二类) ”高校 76 人,占预测人数的 30.4%, “三本及独立学 院”2 人,占预测人数的 0.8%;在年级方面,大三 63 人,占预测人数的 25.1%,大 四 65 人,占预测人数的 25.9%,研一 68 人,占预测人数的 27.1%,研二 23 人,占 预测人数的 9.2%,研三 32 人,占预测人数的 12.7%。 4.2.3 正式施测的被试正式施测的被试 正式施测采用现场施测与在线调查两种方式:现场施测主要选取来自华中科技 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 575 名在校大学生,回收问卷 566 份;在线 调查回收问卷 38 份。对所回收的 604 份问卷进行筛选,剔除项目中含有缺失值、非 大三至博三以及具有反应偏向的问卷, 保留有效问卷 515 份, 有效回收率为 85.26%。 其中,在性别方面,男生 241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46.8%,女生 266 人,占正 式施测人数的 51.7%,在性别上缺失 8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6%;在专业方面, 文科 218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42.3%,理科 89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7.3%,工 科 182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35.3%,医科 3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0.6%,农学 1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0.2%,其他 7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4%,在专业上缺失 15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2.9%;在学校类型方面, “985、211”高校 275 人,占正 式施测人数的 53.39%, “普通本科(一类) ”高校 150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 29.12%, “普通本科(二类) ”高校 90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7.47%;在年级方面,大三 135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26.2%,大四 188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36.5%,研一 79 人, 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5.3%,研二 56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0.9%,研三 41 人,占正 式施测人数的 8.0%;博一 5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0%;博二 4 人,占正式施测人 数的 0.8%,博三 7 人,占正式施测人数的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7 4.3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4.3.1 开放式问卷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调查主要由以下两个问题构成: 问题一:您认为什么是问题意识?请根据您的理解对问题意识下定义; 问题二:您认为具有强烈科研问题意识的个体应具备哪些思维特征? 4.3.2 半开放式问卷半开放式问卷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后的访谈进一步发现,被调查者大都认为,对于非心理学 与教育学专业而言,问题意识这一概念相对抽象、不易理解,被调查者从自身专业 角度出发,结合学术与科研经历谈了个人对科研问题意识的理解。随后,通过对心 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博士以及硕士的开放式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参考已 有文献和调查研究(房寿高, 2006; 胡选萍, 2007; 杨琳, 2005)中所涉及到的代表性短 语或描述,将调查对象所提及的、具有强烈科研问题意识个体的思维特征整理成词 条或短语,编制半开放式问卷,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师、博士以及高年级硕 士判断“这些短语能否反映一名具有强烈科研问题意识大学生的思维特征” ,并请他 们根据自身理解对词条和短语未能涵盖的反映科研问题意识思维特征的条目进行补 充,在半开放式调查基础上形成预测问卷。 4.4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 4.4.1 半开放式调查半开放式调查的的结果结果 对半开放式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4-1 和表 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8 表 4-1 专家组半开放式调查的结果(n=32) 项目项目 能能 (n) 能能 (%) 不一定不一定 (n) 不一定不一定 (%) 不能不能 (n) 不能不能 (%) 敏锐的洞察力 31 96.9% 1 3.1% 0 0 善于观察 30 93.8% 2 6.2% 0 0 善于发现问题 30 93.8% 2 6.2% 0 0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9 90.6% 3 9.4% 0 0 能敏锐地觉察问题情境中相互冲突 的信息 28 87.5% 4 12.5% 0 0 对潜在的矛盾信息敏感 28 87.5% 4 12.5% 0 0 善于批判性思考 27 84.4% 4 12.5% 1 3.1% 思维活跃 27 84.4% 4 12.5% 1 3.1% 善于反思 27 84.4% 3 9.4% 2 6.2% 大胆假设 26 81.2% 6 18.8% 0 0 善于分析问题 26 81.2% 6 18.8% 0 0 善于打破常规思维 26 81.2% 6 18.8% 0 0 对问题的关键信息敏感 26 81.2% 6 18.8% 0 0 善于捕捉他人未注意到的细节信息 25 78.1% 6 18.8% 1 3.1% 迅速识别问题 23 71.9% 9 28.1% 0 0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23 71.9% 9 28.1% 0 0 常提出独到的见解 23 71.9% 8 25% 1 3.1% 遇到问题时喜欢寻根究底 23 71.9% 8 25% 1 3.1% 独立思考 22 68.8% 9 28.1% 1 3.1% 敢于挑战权威 21 65.6% 9 28.1% 2 6.2%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19 59.4% 13 40.6% 0 0 对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线索信息敏感 19 59.4% 12 37.5% 1 3.1% 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18 56.2% 13 40.6% 1 3.1% 逻辑推理能力强 18 56.2% 11 34.4% 3 9.4% 经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17 53.1% 14 43.8% 1 3.1% 善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6 50% 14 43.8% 2 6.2% 善于区分主次信息 16 50% 13 40.6% 3 9.4% 善于辨别是非真伪 14 43.8% 16 50% 2 6.2% 常能指出问题症结之所在,却不一 定能说出原因 14 43.8% 16 50% 2 6.2% 善于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14 43.8% 14 43.8% 4 12.5% 思维跳跃 13 40.6% 11 3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