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同义避复是指在平行格式中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或创造同义形式的修辞活动 或修辞现象。它历史悠久且十分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对它作深入研究的寥寥 无几。本文收集了大量古今汉语中有关同义避复的例子,不仅从语言学、修辞学 角度对同义避复作了本体上的研究, 还用审美的眼观对它的表现形式作美学上的 探讨。 我们运用辩证法、比较等研究方法,将同义避复与类似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区 分,对它的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它的类型和形式特点:能和诸如互文、对偶、 排比等修辞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体现了它的兼容性, 同义避复内部结构平行对应使 之具有对称性,另外它还具有将同义形式显性化的聚合性特征。本文对同义避复 的生成基础进行了探讨, 汉语中丰富的同义形式存在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 同义避复生成的必要条件; 人们因释放紧张情感或抒发浓烈情思需要重复某一内 容, 而又都爱富于变化的刺激, 这是同义避复产生的心理基础; 人们对美的追求, 尤其是人们认识到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为同 义避复提供了美学基础。用“话语结构美感性分析法”分析了同义避复在语音、 语义、语形各方面的修辞效果,它在语音上利用声调平仄相调,运用声韵和谐韵 律;也有的在语义上凸显同义形式之间的细微差别;语面上则避免用词重复,使 行文活泼,给人以参差变化之美。探讨了同义避复的审美价值,认为它的美感主 要表现为均衡美、变化美和二者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多样统一。最后,对全文进 行了简短的总结,认为同义避复在修辞学、文学欣赏以及写作上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同义避复;形式特点;生成基础;修辞效果;审美价值 ii abstract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is the rhetoric or rhetoric phenomenon which choose or create synonymous forms in the paralle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is few of its in-depth research to date.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related material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not only makes identity research from linguistics and rhetoric perspective, but also makes aesthetic exploration for its forms . we distinguished the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with similar rhetoric skills and defined the concept by using dialectics, comparis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lso, we analysi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orms. for example :working with the rhetoric such as huwen, antithesis, parallelism means its compatibility.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with a parallel relation reflects its symmetry. another, it has the identity that makes synonymous collection displayed. then, the generation bases of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are explored. first, synonym which enrich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arried cultural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second ,people like to change the forms to repeat the content for the release of tension and express their strong feelings., which i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third, people seek after the aesthetics, in particular aware of the formal aesthetics 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ce and can serve as an independent aesthetic objects ,which is the aesthetic basis. so, we use words structural beauty analytical means analysis the rhetoric effect of the voice, semantics, and literature.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use tone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of voice, use items harmonious rhythm; some of the highlights are synonymous in meaning between the nuances form; avoiding duplication in literature units makes the language lively and varied. we have studie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balanced beauty, changed beauty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diverse unity. finally, it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and believes that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hetoric,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writing. key words: using synonym to avoid repetition; form features; productive basis; rhetoric effect; aesthetic value 1 绪 论 一 同义避复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十分重要的修辞现象,在诗经等早期文学 作品中已有所表现,到魏晋骈文中更是大量存在,有关它的论述出现年代也比较 早。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说: “是以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 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诗 骚 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 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也就是说,在说写造文之时,上下文中出现相同 的字词而产生抵触现象, 称为重出。 所谓 “权重出” 就是说要权衡重复出现的字, 语音上避免同音相加,对偶上应该避免上句和下句同一位置上的字重复。因此擅 长作文者一定会斟酌选择,避免重复出现。刘勰还指出古初之人出言质素,即遇 重出也不知所以权之。惟至姬周诗人,已知所权;至于近代,即汉魏时期,文重 声律,特以重出为忌,则力避之。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同义避复手法得到重视是随 着人们对诗词声律的重视而开始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们重视语言 形式美的一种体现。在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刘知己等人都对这种现象有过论 述,孔颖达在注书尧典中说“文不同,互相通” ,把这种现象叫做“变文” 。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提到过这种现象,称之为“互辞” 。俞樾古书疑 义举例从“两句似异而实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现象。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凡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它可有整齐 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现象,称为错综” ,并认为 构成错综的方法有抽换词面、交蹉语次、伸缩文身、变化句式四种。其中抽换词 面是将词面略为抽动使得说话前后不同,实际上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同义避复。只 是在语面上作略微的变动, 以求语言形式上的活泼, 而在意义上却是相同相似的。 陈先生将同义避复的现象称作“抽换词面” ,并把它作为错综辞格的下位类型, 以致于后来许多修辞学者都以此为依据认为避复是错综的一种。而实际上,同义 避复与错综是两种各有特点的修辞现象,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对此有详细论述。 从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中看,在陈先生以后,最早将避复作为独立的辞格现象列于 错综格之外的是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 。此书是杨先生在他的古书疑义 举例续补基础上写成的,其中第四章变化和第五章改窜中分别例证了 “避复”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中也涉及对同义避复的论述,如倪宝元的回 避“复出” -学习鲁迅手稿札记 、黎运汉、李剑云合著的秦牧作品的语言 艺术 、李伯超的的同义避复艺术 、史锡尧的古诗名作中词的避 2 复与重现 等等。 虽然涉及同义避复现象的著作和文章不少, 但大多数都是以 “定 义”加“例子”的模式进行描述,没有作进一步探讨和专门系统地研究。我们认 为同义避复是一种极能体现修辞本质的修辞方式,有必要对它作深入探讨,也只 有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它的生成原因、形式特点、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才能 充分认识同义避复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二 我们不仅要从语言学、修辞学角度对同义避复作本体上的认识,还要用审美 的眼观对它的表现形式作美学上的探讨,以形式美论为基点挖掘它的审美价值。 在分析同义避复的基础上,试图对语言形式美进行初步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 语言形式美的研究有一些了解。根据国内学者的现有观点,语言美有两个实现层 次,即语言形式创造美感和语言内容构筑意象引起美感,或者说语言美表现为形 式美和内容美。从对语言美的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诸如意境美、 意象美等内容美,而较少注意到语言的形式美。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从美学角度讲,美感是由具体形象引发出来的,美的形 式引起快感和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个审美对象,如果在形式上不具有 审美价值,美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式。正因为 事物具有存在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才能感知它,认识它。形式美 是指美的形式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某些共同特征,它已经脱离了美的内容,即不依 赖于一定的美的内容,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是美的呈现形 态之一。形式美常常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形、色、声, 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 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虽然语言形式美的研究相对于语言内容美的研究要少得多,但还是有不少重 要的研究成果。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有关辞趣的论述中,对“辞的 音调” 、 “辞的形貌”等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利用,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形式美的 研究与探索。而且发凡中还指出关于“辞的形貌”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传统,早在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省联边” 、 “调单复”的论述。另外, 王力先生对古汉语语言形式美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 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他主要谈了对偶与声律两个问题,并且强调不管是对偶 还是声律, “都是从多样中求整齐,从不同中求协调,让矛盾统一,形成了和谐 的形式美。 ”在他的略论语言的形式美一文中,则具体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词 中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特征。宗廷虎在 1988 年出版的修 辞新论的“总论”部分明确指出“修辞属于形式美的范畴” , “形式美的理论, 3 可说与修辞学结上了不解缘” 。 王希杰的 汉语修辞学 、 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 , 钱冠连的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等论著中都对语言形式美有所阐述。 三 本文主要是对修辞作微观研究, 试图对同义避复这一修辞现象作全面细致的 考察,对人们运用这种修辞方式所形成的语言表达形式作精细的观察和分析,以 期揭示这种修辞现象的修辞机理、 形式特点以及审美价值。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 我们主要继承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辩证法,运用了作为修辞研究的特定方法的“话 语结构美感性分析”法以及比较、分类等常规方法。 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和辩证法中指出: “修辞研究必须坚持辩证法,这 是因为修辞活动中充满了矛盾。 ” 确实如此, 修辞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本文涉及的“同义”与“异形”的矛盾就是根源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要提高语 言的表达效果,就得研究修辞活动中各种矛盾,保持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就 是修辞活动中的辩证法。在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在对同义避复本体的论述中, 抓住“同义”与“异形”的矛盾,揭示同义避复与反复的关系,也揭示了同义避 复本身就是“同”与“不同”的统一体。在同义避复审美部分中,对其均衡美、 变化美的辩证统一、完美结合作出论述,展现了它所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多样统一的审美价值。 我们所采用的另一种主要方法是话语结构美感性分析法。陈光磊先生在对 汉语修辞学发展趋势的推想 中指出分析话语结构的美学性能和美学效果是研究 修辞不可或缺的方法。 因为修辞要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而话语文章具有美感 性是其表达达到最佳效果的必要条件。 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使用语言, 进行修辞, 所以我们在进行修辞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话语的美感性能和美学表现作分析 和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除了对同义避复这一修 辞现象作本体上的探讨外,还要对其美学价值进行分析。我们准备用一章多的篇 幅对同义避复以及它所代表的语言形式进行审美分析。从语音、语义、语面等方 面对其作修辞效果的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语言艺术的审美特点及同义避复的审美 价值。 四 我们对同义避复的本体研究与艺术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揭示和印证修辞本质。张志公说“修辞就是在运用语 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王希杰也说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4-35. 何伟学.王希杰修辞学论集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0. 陈光磊.修辞论稿c.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65-270. 4 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一种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 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 ” 。 也就是说修辞的本质就是对语言同义手段 的选择和创造,以达到最完善的表达效果,而同义避复手法的运用最能体现修辞 的这一本质。本文对同义避复本体部分的分析,即定义的确定、形式特点的描述 以及生成基础的探讨,无不是对修辞中辞格理论的充实,对修辞本质的印证。另 外,对同义避复的审美分析则有利于语言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它为语言美学理 论提供了又一佐证。尤其是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研究上,同义避复所表现的均衡 美、 变化美和二者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多样统一美, 都充分展现了语言形式美规律。 对同义避复修辞方式的认识及其形式美艺术的探析对于修辞教学、 文学欣赏 和写作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对同义避复方式本体的分析有利于修辞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有利于教师对这一修辞现象的解释,也有利于学生对它的 感知、掌握和运用。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语言内容美的同时,我们 也应该重视语言形式美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 力。对同义避复修辞方式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感受其美感,即均衡、变化、多样统 一等。由于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总是相辅相成的,当理解方式被人们意识到,美感 得到认同,就会促使人们依照这种方式进行言语的表达。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是 表达美,创造美。学生通过对他人作品的阅读、欣赏来感受某种形式美,然后在 自己的创作中将其运用,这便是一种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 导学生理解哪些是符合语言美质的语言形式, 如何从范文的阅读中学习作家遣词 造句的方法,同义避复方式就是其中一种,这样就在学生学习修辞知识之后能真 正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 5 第一章 同义避复的概念分析 1.1 同义避复的界定 我们把同义避复的定义暂拟为:同义避复是指在平行格式中根据表达需要选 择或创造同义形式以避免语形重复的修辞活动或修辞现象。对于这一定义,我们 下面要作一些阐述与解释。 1.1.1 同义形式 同义避复修辞方式是以同义形式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同义形式这一 概念作一下阐释。首先,何为“同义”呢?对于这个概念的看法颇多,且多有出 入,我们认为所谓“同义” ,正如王力先生说的,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 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 其 中相同的“某一意义”也应该是指主要的理性意义,从而我们取这样的观点:两 个词语单位,若各自的主要理性义素相同 ,不论是否有意味或色彩的差异,便是 指一样的事物对象,便可视为同义单位;仅仅只有次要的理性义素及感性义素不 同,并不妨碍它们构成同义组。 也可见,我们这里说的“同义”并非完全的同义, 而是广义的,包括了近义的“同义” 。 基于对“同义”的理解,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把具有相同主要理性意义的形 式称之为“同义形式” 。我们在宗守云先生那儿找到了类似的定义:同义形式,是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意义或内容的语言或言语形式,这样的形式可大可小, 大至语篇,小至语素,只要有意义存在,就有同义形式存在。 在讨论同义避复修 辞方式时,我们所说的同义形式主要是同义词和同义短语。 同义形式,有语言的同义形式,即不依赖语境的同义形式,只需要在语言系 统中进行选择;也有言语的同义形式,它们需要借助语境才能实现,必须在语言 运用过程中进行创造。以这种区别为基础,在同义避复的类型分析中,我们将同 义避复分为选择性同义避复和创造性同义避复,在后面将详细论述。 1.1.2 平行格式 根据王德春和陈晨著的现代修辞学论述,按句子之间语义上和结构上的 相互联系,将句际关系分为平行式、承接式、总分式和偏正式四大类。在对同义 避复的界定中,我们把它设定在平行式的句际关系中,即“平行格式”中。所谓 王力 .同源词典前言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 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36. 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1. 6 平行格式,是指句子之间语义平行联系,句式相同,构造全部或大体一致,句子 里的各个成分全部或几乎都处在“平行”状态,处于这种平行状态的几个句子结 构,我们就称之为平行格式。 例如对偶句是平行格式,排比句也是平行格式。 从美学功能来看,语言中的平行格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和意图建构而成。 也就是说,人总是从美的意图出发并选择美的框架形式进行构建。通过语义和词汇 的选择和安排,语言使用者的美感意识不仅表现在平行式思维、认知、功能、语篇 等方面,而且体现出建构的平行格式的审美价值及蕴含的科学美学思想。平行格式 具有语言的整齐美,它表现为具有匀称的表层,悦耳的音律,发散的思维,丰富的内 涵。基于平行格式的这种美学特点,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将“同义避复”这种旨在 求变的修辞方式设定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呢?况且,我们同时还发现同义避复并非 仅仅出现在平行格式中,也就是说,在一些非平行格式中也同样存在同义避复手 法的运用。如: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 ,不夙则莫 !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从引文中后两句的语义和结构上来看,它们不属于平行句式,但是用了避复。 句中的“莫”同“暮” ,在它的位置上本可以用“夜”来与“夙”相对举,但由于 前面已用了,为避免重复而选择与“夜”同义又同韵的“暮” 。 这是因为把同义避复置于这种展现整齐美的句式环境中,更有益于揭示同义 避复本身“变化”的特点,在比较整齐的环境中是不是更能体现不同呢?而且这 样的设定更能体现整齐与变化的和谐统一。从句式结构、句群整体看是平行的, 具有整齐美;从句子内部,具体对应的词语看,其中又不乏变化美。 1.1.3 同义手段理论 同义手段理论首先是由高名凯先生从苏联的修辞学理论中引进的。1959 年 6 月 4 日,高名凯先生在天津作了语言风格学的内容和任务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 指出:“语言要素中有许多同义的系列,不但词汇中有同义词,就是在语法和语音方 面也可能有同义成分,这些平行的同义成分可能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 ”直到 1963 年我们才看到张弓所著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出现了这一理论的运用以及对具 体问题的分析。张先生指出:“修辞学本来就是研究语言的表达形式问题,就是研 究怎样结合语境,面对群众,很好地选择运用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广义的 同义形式)问题。 ” 进入 80 年代以后,同义手段理论进入发展阶段。1980 年,林兴 仁先生发表了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初探一文,提出“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 汉语平行的同义结构和非平行的同义结构”的观点; 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 是这个阶段中研究同义手段理论最为集中的修辞学专著,其中形成了不少独到的 李裕德.平行句和非平行句j.修辞学习.1982(1):50.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14. 7 见解,初步建立了同义手段的理论框架。在该著作中他明确指出同义手段是表达相 同意义内容的语言材料。宗守云在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中指出同义手段是把 同义的语言或言语形式作为一种修辞的预备手段。同义手段的选择既是修辞方法, 同时还是一个修辞的过程。这一理论已经深入到了语言表达的内部,它引导人们去 发现修辞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一般来说,概念或理论总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因此它们总 在现象存在之后才出现。虽然同义手段理论的提出时间并不久远,但这种意识在 人们语言运用过程中是早就具有的。这可以从同义避复修辞方式的运用得到证实, 如同义避复现象在诗经中就已大量存在,到南朝文心雕龙中更是被运用 得得心应手。同义避复是以同义手段为理论基础的,因为从宏观来看, “修辞活动 也可以说是在语言的和言语的同义手段之间做出选择的活动” ,从微观而言,同义 避复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而“避免单调只是同义手段的修辞功能 中的一种。 ” 同义避复以同义手段理论为基础,但它们不完全同一。同义手段理 论是与修辞心理紧密结合的,深入语言表达内部的适用于表达的理论。在某个语 言单位的位置上,说写者取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相同意义内容的形式进行比 较、选择,这个过程一般是不可见的,潜在的,当然我们可以用几经修改的手稿 来证实这种选择和比较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同义手段理论看作是一个显在与多个 潜在的关系。人们在提到同义手段时,一般是指在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中选择一 种最适合特定语境的形式。而同义避复虽是对同义形式的选择,但它更具有可感 性、可见性,是同义手段选择的实现。它表现为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形式的同义结 构的共现,表现为显在与显在之间的关系。 1.2 与类似修辞手法的关系 1.2.1 同义避复与错综 关于同义避复与错综的区别,我们首先可以参考两本书,便可大致发现它们 之间的差异。第一本是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 ,此书虽不是为修辞写的, 但对修辞研究有很重要的贡献。在巻一中,俞樾举了“错综成文例” : “ 周礼大宗伯职 : 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 按:荐豆笾彻者,荐 豆彻笾也。于豆言荐 ,于笾言彻 ,互辞耳。不曰荐豆彻笾 ,而曰荐 豆笾彻 ,亦互为错综以成文也。 淮南子主术篇云: 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 上言疾风,下言 木茂,亦错综其词。 意林引此,作 风疾而波兴 ,由不知古人文法之变 而以意改之。 ”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8-59. 8 这里的“错综成文” 是指上下文中的结构关系本来可以相同,如“荐豆” 与“彻笾” , “风疾”与“木茂” ,但作者故意将其中一方的语序颠倒,错综其词, 造成结构形式上的参差。就在同一巻中,俞樾也举了“两句似异而实同例” : “古人之文,有两句并列而实一意者,若各为之说,转失其义矣。 礼记表 记篇 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郑注曰: 数与长短小大,互言之耳。 按:数即短长小大,质言之,则是仁有数,义亦有数耳。乃于仁言数 ,而 于义变言长短小大 ,此古人属辞之法也。 ” 实际上, “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的“数”与“长短小大”意义是相同 的, 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在平行结构的对应位置上表示相同的意义, 俞氏所说的 “互 言” 、 “变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义避复。 另一本是近现代语言学家杨树达先生的 中国修辞学 。 在这本书中设有 “错 综”专章,并分为名称的错综、组织的错综和上下文关系的错综。总的来说,杨 氏的观点和俞氏的“错综成文”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指在行文时从结构关系、成 分、内容等方面造成上下文的不一致,形成参差感,把本来可以对称、平行的格 式打破。书中在不同章节中两次涉及“避复” ,一次是在第四章“变化”中,另 一次是在第五章“改窜”中,从所举例句看,都是指为了避免上下文中语面上的 重复,而改用不同形式但表示相同意义的词或短语。 从以上两书的分析看,错综与避复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参差结构、成分 等,错综的是句式;后者则重在避免字面、词面的重复,避复的是词或短语的形 式。 到后来陈望道先生的著作中, “避复”辞格被纳入“错综”格的范畴之内。 在修辞学发凡中, “凡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它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 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我们称为错综。 ”并指出构成错综大约 有四类重要方法:抽换词面,交蹉语次、伸缩文身以及变化句式。陈望道先生虽 没有明确提出“避复”的说法,但他所归纳的“抽换词面”的方法实质上就相当 于我们现在说的“同义避复” 。由此可见,按照他的观点,错综是同义避复的上 位概念,同义避复是错综诸多方式中的一种。陈望道以后的修辞学者有很多继承 并发展了他的观点, 如程希岚、 宗廷虎等, 就是 修辞方式例解词典 中也称 “错 综”又名“避复”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他们主要是基于对二者的共性考虑的,认 为同义避复和错综的修辞效果都是使本可以整齐的形式变得参差而有差异, 避免 了形式上的重复与单调。 无论是釆用哪种观点,或者是将同义避复看作是错综之一种,或者将它视为 独立于错综之外的一种修辞方法,我们认为同义避复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那就 是它是平行格式中词语的变换,而且是同义词语的变换以避免语形上的重复。错 综可以是词语的变换也可以是语序的变换,还可以是句式的变换。因此,我们不 9 能将同义避复与错综等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现象。 1.2.2 同义避复与反复 同义避复中有“变” ,也有“不变” , “变”以“不变”为基础。 “不变”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义避复存在的环境具有一种不变性,即构成同义避复 的各分句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句式,这是一种不变;另一方面就是从语 义看,同义避复的形式之间语义内容是基本不变的。由于具有这样的“不变”因 素,我们有必要将同义避复修辞方式和反复的修辞方式相区别。 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思想或感情,特意重复运用某个词语 或句子的表达方式。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它和同义避复的第一个“不变” 区别开来。同义避复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的不变性是指句式结构的不变,不是指某 个词语形式上的不变;而反复则是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而且首先主要体现 的是形式上的重复。下面,我们主要对同义避复的第二个“不变”与反复的关系 加以分析。 从表达内容上看,同义避复的语言形式之间具有“同义”的特点,因而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同义避复就是语义的反复,这就是它的第二个“不变” 。所 谓语义反复是指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重复的。而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反复 格中的重复形式并不一定就是内容的重复, 它可能只是形式反复与内容相异的统 一。 而且, 反复可以满足人们释放兴奋的需要, 但如果对某一语言形式过分重复, 听读者会感觉厌烦,从而降低对它的注意力。因此,人们便想到利用相同意义的 不同词语来弥补反复格的这种不足。于是同义避复手法就应运而生。正如张静先 生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说的: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强调同一意思, 又要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可以合用两个以上的狭义或广义同义词,使得语言 显得错综活泼。 ” 而同义避复,就其形式看,它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以避免语形上的重复,从 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就内容看,不同的语言形式可能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致 的,也可能是大同小异的。可见同义避复中隐含着语形避复与语义反复的辩证统 一。例如: 我高兴 、我愉快 、我心情舒畅 了 海笑花海浮沉记 , 随笔1995 年第 3 期 例句中“高兴” 、 “愉快” 、 “心情舒畅”都是同一个意思,语义上是反复的, 只是作者为了避免语言形式上的重复,采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 张静.语言的学习和运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86. 10 第二章 同义避复的形式特点和基本类型 同义避复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辞现象,在内容上必然与其它修辞方式区别开, 它在形式上也有不同于其它修辞方式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形式美学角度对同义 避复进行探讨,所以这里重点考察其形式特点和基本类型。 2.1 同义避复的形式特点 我们认为同义避复的形式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兼容性、对称性和聚合性上。 2.1.1 兼容性 所谓兼容,是指两个或多个实体结合起来工作的能力。 我们在这里讲的是 几种修辞格能融为一体的兼容。同义避复的兼容性是指它能和诸如互文、对偶、 排比等修辞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兼容有协调、匹配之意,能够兼容的事物之间必 定是双方的品格能够共存。下面我们分别从同义避复与互文、同义避复与对偶、 同义避复与排比三个方面对其兼容性进行分析。 1.同义避复与互文兼容 互文与同义避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现象,但它们具有兼容性,常常会兼容共 存。互文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或“文互相备”,是一种很早就被关注 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训诂方法。郑玄在毛诗笺和三礼注分别以“互言”、 “互辞”和“文互相备”谈到互文。唐代贾公彦在仪礼疏中说:“凡言互文者, 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故曰互文。 ”清人俞樾也指出“古文之文, 有参互见义者。 ” 我们将前人的观点综合起来看,可以将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描述为:分开来 是“互文”,合起来看则是“见义”,也可以说是上文省略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 略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使言语简洁凝练,语意含蓄丰富。互 文可以分为同义互文、对举互文,其中同义互文有时被称为“互训”,是指当对应 词语具有同一性时,可以互相注释,互相参证。 这里所说的同一就可以是意义的同 一。因此同义互文与同义避复结合相当紧密。例如: (1)将 炙啖朱亥,持 觞劝侯赢。 李白侠客行 (2)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 度而自豪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一个为八亿人, 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 伟大的英雄 ; 黄晓芳.浅论情报检索语言的兼容化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0(2):54. 11 一个为三十亿人, 倾尽了最后一滴血的 伟大的战士 ! 李瑛一月的哀思 以上例句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上下文两分句参互成文。但如果在分析 其中的词义,例(1)中的“将”与“持”,例(2)中的“骄傲”与“自豪”,例(3)中 的“英雄”与“战士”, 它们在各自的语境中既是同义互文, 又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 所以这些例句中也运用了同义避复手法。在这里同义避复与互文实现了兼容共 存。因此,也有人把“同义互文”定义为“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为避免行文的重 复互用同义词的互文” 。 互文和同义避复虽然具有兼容共现性, 但它们的修辞理据和表达效果是完全 不同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以说明。 互文是一种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的修辞方式, 在表达时采用的是一种缩约形式,而理解时需要上下文彼此补充,扩伸。正是在 这缩约与扩伸之间,完成了互文言简意丰的统一,从而达到使语言精炼、语义增 值、表达增色的效果。而同义避复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相同的语言环境 中变换使用不同的词语形式,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正是在这种形式的丰富 和内容的重复之间,同义避复显现出言丰而意重的效果。 同义避复之所以能和 互文兼容,在于它们形式上有共同之处。我们发现互文就其形式特点看,它句式 结构比较整齐,一般上下文平列,而同义避复也常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即结 构对称的平行句中,在对应位置上采用同义却不同形的词语。如: 采如 宛虹之奋 ,光若 长离之振 翼,乃颖脱之文矣。 文心雕龙通变 第一、二分句平行,在对应位置上,“如”和“若”、“奋”和“振”分别同义,因为避 免语形上的重复而采用了同义词语。而这两个分句从整体语义上理解分析,它们 又属于互文,意思是“光、采象宛虹奋鬐,象长离之振翼”。 奇、正虽反 ,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 ,必随时而适用。 文心雕龙定势 前后两分句结构平行, 对应位置的“反”与“殊”同义避复; 全句又使用了互文手法, 意思是:风格的奇正、刚柔等,虽然相反,彼此不同,但他们对这些风格一定要 理解、通达,并随创作时机,适当地运用。 2.同义避复与排比兼容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字相等地,语气一致的词 李世明.古诗文中的“互文”探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32. 宋晓蓉.楚辞互文辨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6):57-60. 12 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关的意思。 例如: 在中国文化上,为了报恩 ,为了还债 ,为了平安 ,为了免灾 ,为了生计 ,为 了糊口 ,为了苟活 ,为了脑袋 ,忍心将毕生研究的结晶,苦心孤诣的成果,白首 穷经的智慧,耗尽心血的作品,隐名埋姓地奉献出去者,王国维不是第一个,也 不是最后一个。 李国文王国维之死 , 随笔2002 年第 6 期 一般来说,排比句的几个组成部分中有重复出现的词语,称为“提示语”,如上例 中的“为了”。用排比手法是为了集中表达某种思想,所以构成排比的组成部分之 间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关联,一般是同性质同范畴的,但又不能把意义完全相同 的排在一起,这样作将是同义反复了。另一方面,把内容毫无关联的几个词组或 句子生硬地排在一起也不能构成排比。根据排比的以上特点,我们发现排比的各 组成部分既有同一的一面,也有不同的方面。结构、语气以及提示语是同一的, 具体的内容和词面形式是不同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排比的各并列分句中, 有些内容是相同的,只是运用了不同形式的词语,这样也形成了排比与同义避复 的兼容。如上面的例子中,提示语“为了”引导的八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分句 在此构成排比。 同时我们发现每两个分句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 其中“报恩”与“还 债”,“平安”与“免灾”,“生计”与“糊口”,“苟活”与“脑袋”,它们在该语境中分别 具有临时同义关系,这样的运用形成了创造性同义避复。再如: 比 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 于声,或方 于貌,或拟 于心,或譬 于事。 文心雕龙比兴 该例句的后四个分句采用了排比手法,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气一致,表达的 也是相关意思,其中“或”相当于“有的”,是该组排比的提示语。从另一方面看, 四个分句中的“喻”、“方”、“拟”、“譬”意思相同,都表示比喻,因此又属于同义 避复。刘勰在运用排比的同时,选用四个同义词语,在增强语势的同时又使语面 不过于重复呆滞。 同义避复与排比兼容也有一定的理据。首先,同义避复存在的句式结构一般 为平行句式,而排比中的各组成部分正是显现为平行形式;第二,构成同义避复 的各分句之间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而组成排比的各部分之间在内容上也有一 定的联系;第三,在组成排比的各部分中有重复出现的提示语,如果将这些提示 语中的某些词语变换成同义的不同形式,就会产生同义避复。 3.同义避复与对偶兼容 同义避复常表现为平行格式中对应位置的同义异形词, 因此也常和对偶格式 相容出现。对偶是“对仗”、“骈偶”的简化称谓,它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 王勤.汉语修辞通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300. 13 性相同,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在一起表达相关或相似意思 的修辞方式 。 例: (1) 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 (2) 熊庆来慧眼认 罗庚,华罗庚睿目识 景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3)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 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 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 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 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秦牧土地 例(1)中,前后两分句中“登”对“观”,“山”对“海”,“情”对“意”,“满”对“溢”, 字数相等, 词性相同, 意义相关,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从内容上看属于正对。 例(2)也有对偶手法的运用,只是就内容而言同,属于串对。例(3)中,前后 两分句虽然字数不完全相等,但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虽然前后两分句存在类似 于排比中“提示语”的重复成分,而且语气相同,但我们根据修辞学界的观点,排 比的组成部分应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此我们认为它仍属于对偶的运用。 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些运用对偶的句子中,常常也存在同义避复手法的运用。 如例 (1) 中的“情”与“意”, “满”与“溢”, 例 (2) 中的“慧眼”与“睿目”, “认”与“识”, 例(3)中的“讴歌”与“赞美”,它们在各自的语境中都互为同义词,都是为了避 免在语音、语面上重复而有意识地进行修辞的结果。 同义避复与对偶的兼容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它们共同性质的必然反映。对 偶在结构形式特点上满足同义避复存在环境的需要,如平行格式、分句间各成分 相互对应都为同义避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果是正对或串对, 上下句中有相同内容的就会出现同义避复的现象。 2.1.2 对称性 同义避复与互文、排比、对偶等的兼容共现,也造就了它的另一种性质,即 对称性。由于构成互文、排比、对偶的句式一般是平行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 同义不同形,从而产生的同义避复也就表现出对称性。 所谓对称,从哲学高度讲,是指事物通过某种中介变化时出现的同一性,这 种同一不是绝对的同一,是包含差异的同一。 它要求几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几 个成分之间构成匀称、平衡的相对或相反关系。对称是自然界万物的普遍原理, 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乎规律的存在形式。 赋学指南 说: “大凡天地万物, 王勤.汉语修辞通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290. 王德胜.对称与对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2003(3):39-45. 14 莫不有偶。 ” 文心雕龙丽辞中也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 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 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自然界的对称必然表现在语言中。语言的对 称是指语言结构形式上的一种匀称对应形式,如声韵的平仄,构词上的并列等。 另外象修辞范畴内的对偶句, 传统文学形式的对联等等都是语言对称性很好的证 明。 同义避复的对称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同义避复因为平行句式结构的 一致、词性语序的一致以及同义词语的位置对应而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被称为 均匀性对称,它和我们所熟知的对仗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同义避复各 个平行部分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形成的平衡的对称, 平衡的对称是指互 为对称的部分虽然各自看起来不一致, 但将各部分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一致性和统 一性。例如: 学如 逆水行 舟,不进则退; 心似 平原走 马,易纵难收。 从文学形式看, 这是一幅对联;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 柜员现金管理题库及答案
- 打铁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威海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电工考试题目及答案
- 懒字汉字演变课件
- 2025年胎心监护考试试题及答案
- 情绪小屋课件
- 情景导入课件
- 韩语四十音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公证处聘用制书记员招聘考试要点及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江西吉安庐陵新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招聘2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广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手电筒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设备使用与保养培训课件
- 酒店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培训课件
- GB/T 9258.2-2025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粗磨粒P12~P220
- 2025山西太原西山生态文旅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及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 年小升初吕梁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部编版)
- 2025秋全体教师大会上,德育副校长讲话:德为根,安为本,心为灯,家为桥-这场开学讲话,句句都是育人的方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