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调查表明,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偏低。这与国内科学传播研究比较落后的现 状有一定关系。尽管科学传播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活动日 渐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科学史、 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开展的学术研究。 本文从分析科学传播的概念入手,对科技传播、科学传播、技术传播的种种 提法予以区别。人们常常将科学传播等同为专业媒介( 科学记者、政府官员、科 学家) 的传播活动。其实科学传播有很多层面,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只是其中一 种,它还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从传统的科 普产生,科学传播的理念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直到今天流行的科学 传播提法。在传统科普理念下,公众的理念和设想一度被忽视,然而这一点恰恰 影响了他们参与科学传播的活动。所以,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理念中都越来 越清醒地认识到公众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接着分析国内外科学传 播研究的主要模型。从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到布莱思温的内 省模型。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试图解析科学史、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这- i 1 学科对科学传播的意义。它们对科学传播的影响不可低估。作 为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它们为科学传播提供学术资源,展示科学发展的全貌, 为科学传播提供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界定科学的本质,使人们关注到科学与 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依赖等等。这些学科不仅为科学传播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 且为科学传播的演进指明方向。 站在这个背景下,第三章回到实际的科学传播工作中去,用科学传播的学科 基础理论指导科学传播工作。首先、明确科学传播的目的,其次分析科学传播受 众观念的转变,明确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属于公众或受众的范围。最后将着眼点放 在科学传播最主要的形式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上。指出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科学史、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为科学传播提供了研究与评价的基础,我们希望在这- - i - 学科的指导 下,将科学传播做到更好。 关键词:科学科学传播科学学公众大众媒体 a b s t r a c t s u r v e y ss u g g e s tt h a tt h ep u b l i cd o e sn o tk n o wm u c ha b o u ts c i e n c ei n c h i n a ,a n di ta p p e a r st h es c i e n t i s t sd o n tk n o wm u c ha b o u tt h ep u b l i c i n a d d i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e si n d i c a t ec o n t i n u e dh i g hl e v e l so fi n t e r e s ti ns c i e n c eb u t c o n t i n u i n gl o wl e v e l s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c i e n c e t h i s i st os o m ee x t e n t a f f e c t e db yt h el a c ko fr e s e a m ho n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c h i n a 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h a sr e c e n t l yb e e nr e c e i v i n g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 s u b j e c ti sb e c o m i n ga c t i v e ,a n ds o m er e s u l t sh a v eb e e ng a i n e d h o w e v e r , f u r t h e rs t u d yo nt h i sa r e ai ss t i l lu n d e rs h o r t a g e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t h e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u b j e c ts u c ha st h eh i s t o r yo fs c i e n c e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s c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s c i e n c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is t a r tw i t h a n a l y z i n g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n o t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st y p i c a l l yt h o u g h to fa s 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o r s ( j o u r n a l i s t s ,p u b l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 f i c e r s ,s c i e n t i s t st h e m s e l v e s ) a c t u a l l y , i th a sm a n yl e v e l s ,i n c l u d i n gn o to n l y t h eo n ef a c i n g p u b l i c ,b u ta l s o t h ei n t e r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t y ,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b e t w e e ns c i e n c ea n do t h e rc u l t u r e s f r o m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p u l a n z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 ,t h ec o n c e p to f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e v o l u t i o nt h r o u g h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 , a n d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c i e n c e ,t oi t sp r e s e n tf b r n l h o w e v e r ,l i t t l ew o r k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h a ss p e c i f i c a l l ye x a m i n e dt h ep u b l i c s i d e a sa n da s s u m p t i o n sa b o u t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d e s p i t et h ef a c tt h a t t h e s ew i l lc e r t a i n l ya f f e c tt h ew a y si nw h i c ht h e ye n g a g ei ns u c h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n ,t h e yr e a l i z e dt h a t “p u b l i c ”h a sp l a y i n g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t h e na n a l y s e st h em a j o rm o d e lo n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i n c l u d i n gj o h nd u r a n t sd e f i c i tm o d e l ,d e m o c r a c y m o d e la n db r i a nw y n n e sr e f l e x i v i t ym o d e l c h a p t e r2i st h ek e y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t d e st oe x p l a i nh o wt h e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a si m p a c t e db yt h eh i s t o r yo fs c i e n c e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o fs c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s c i e n c e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i ss h o u l dn o tb e 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yp r o v i d et h i s s u b j e c tw i t ha c a d e m i cr e s o u r c e s ,t h eo v e r v i e w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 , t h ec o r r e c to u t l o o ko nt h ew o r l da n ds c i e n c e ,a n dd e f i n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 s c i e n c e ,s ot h a tp e o p l ec a nn o t i c et h ed e p e n d e n c eb e t w e e ns c i e n c ea n do t h e r s o c i a ls y s t e m b e s i d e s ,t h e s es u b j e c t sp o i n to u t t h ef u t u r eo f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u n d e rt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c h a p t e r3r e f e r st op r a c t i c a lw o r ko fs c i e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i m i n gt og u i d et h i sw o r kw i t h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o r y t h ea u t h o r f i r s t l ym a k e sc l e a rt h ep u r p o s e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i d e ao fp u b l i ca n d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p u b l i ci s e v e r yp e r s o ni ns o c i e t y t h ef o c u sw i l lb ef i n a l l yp u to ni t sm a j o rf b r m ,m a s s m e d i a t h em a i np r o b l e m s ,t h e i rr e a s o n s ,a n dr e l e v a n ts o l u t i o n sa r ed i s c u s s e d a f f e r w a r d t h eh i s t o r yo fs c i e n c e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i o l o g y o fs c i e n c ep r o v i d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sf o r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w i t h t h eg u i d a n c e ,t h ef u t u r eo f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se x p e c t e dt ob eb e f f e e k e y w o r d s :s c i e n c e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o fs c i e n c e ,p u b l i c , m a s sm e d i a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焘! :起汹 日期:坦堡: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 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 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敝作者签名蛮沫渤导师签名彳全豪之l 日期:坦垂:6 :f日期:丝- i 2 h u 再 前言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仍然偏低,公众对科学了解 并不太多,而科学家对公众也缺乏认识。虽然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一直很高,但理 解科学的水平却依然很低,导致反科学、伪科学思潮泛滥。这与我国科学传播研 究的理论较为薄弱、科学传播工作的观念落后、内容局限、方法单一有很大关系。 所以,科学传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意义,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受到 学者们的关注。 作为一门学科,科学传播的历史并不长。它与其它科学文化与学科之间的分 界线也不是很明显。直到今天,在国内外,对于科学传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甚 至提法也不太一样,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 的,还有使用 “技术传播”的。哪一个更贴切,至今仍争论不休。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 阶段,从传统的科学普及( p s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 ) 到公众理解科学 ( p u s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c i e n c e ) ,直至今天流行的提法一科学传 播( s c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它包含很多层面,有科学家的内部交流,科 学与公众的交流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传播不是简单的鼓励科学 家多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也不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传播是一个过程, 但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它包含复杂的传播机制、多种多样的参与者以及广阔的学 科背景。只有在理论上真正把握了科学传播的机制与规律,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 科学传播,才能使行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通过规划和管理有效地促进 科学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科学传播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如何着手研究科学传播,进而深入剖析科学传播这个复杂的领域? 国内外许 多研究者已做出了卓越的工作。有从传播学理论出发针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有对 科学传播的演进历史的研究,还有科学传播模型的研究等。这些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同时也引发了思考:科学传播这个复杂的系统 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科学传播发展的幕后推手是什么? 科学传播存在其中的 生存环境是什么? 本文将从科学传播的概念着手,进而分析科学传播的层面、演进、科学传播 研究模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解析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这三 门学科作为科学传播学科基础的意义。科学史搭建了一个历史的平台,展示科学 发展的全貌、科学的本来面目,消除对科学的误解,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科 学哲学为科学传播提供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界定科学的本质,推进科学传播 的演进。科学社会学研究使人们关注到科学对其他社会制度的依赖,意识到社会 是科学传播存在的环境。正是这三门学科,为科学传播构建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不仅为科学传播提供素材,还指引着科学传播理念的发展、科学传播工作的展开。 前言 文章最后回归到科学传播的实际工作。反思科学传播目的,界定科学传播受众的 内涵,并对科学传播最主要的渠道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2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第一节科学传播的概念 虽然近年来科学传播的提法及研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但科学传播仍没 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科学传播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我们剖析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一词的含义。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原意为通讯、 传达、交换( 意见) 、交流、交通等等。1 传播学是在上世纪报纸广播电视事业 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多研究与大众传播媒体有关的,由点到面的信息的传播, 所以译为“传播”。在指两人之间点对点的交换信息时多译为“交流”。由此可见, 传播一词的原意不但包含我们最易联想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还包括群体之 间的交流,甚至两个人一对一的交流亦可归入传播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回到科学一词上,对科学的定义直接关系到科学传播的提法,有 科学传播、科技传播、还有专门的技术传播。 刘华杰认为“因为我们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不更多涉及 实用技术的普及,故不直接讲技术传播或者科技传播,只提科学传播。 但这不妨碍其它任何人或者单位用别的称呼。或者说我们只强调科技传播中 的一部分,认为科学传播是当前最核心、最重要的”。2 翟杰全对科学传播做出如 下定义:科学传播是指科学资料、科学知识、科学情报的交流、传播和共享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以传播和交流的科学信息,包括一定的科学理论、科学 知识、科学假说,或一定的研究方法、实验数据、认识材料等;二是用以传播和 交流的科学信息的物质手段,包括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3 持科技传播 观点的一派认为:科技传播不但是科技知识的报道与接受,还是科技含量不断增 长的信息刺激过程。从广义上看,一切科技知识交流、传授都属于科技传播,而 从内在层上分析,科技传播是科学的推进形式。4 那么到底是用科学传播还是科 技传播呢? 科学与技术确实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 科学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等,通常是科学、数学、医学三 者并列。 “拉丁语词s c i e n t i a ( s c i r e ,学或识) 就其最广泛的定义来说,是学问或知 识的意思。但英语词“s c i e n c e 却是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 自然科学) 的简称,虽然最接 近的德语对应词w i s s e n s c h a f l 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 s c i e n c e ( 科学) ,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 1 【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 】北京:新华 j 版社,1 9 8 4 :1 2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d b 0 l 】南京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1 0 期 3 孙宝寅主编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论义选【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6 :2 2 4 同上第3 4 页 3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 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1 技术的起源远远早于科学的产生,人类诞生之初,技术就应运而生,是发展 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它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增强了我们 改变世界的能力。“技术与语言、宗教、社会准则、商业和艺术一样,是人类文 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它还塑造和反应了这个系统的价值。在当今世 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 制造、管理、劳动力、营销和维修”。2 科学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与闲暇。最初的技术大多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在 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技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取得财富改造人类的生活环境。 科学研究则是人类探求真理,积累知识的过程。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效中 指出:科学家本来就天生不讲效率。科学研究往往没有创造财富反而消耗大量的 财富。诚然,科学家并非不讲求效率,而是科学研究无法讲求效率,我们永远无 法知道下一个科学发现会出现在哪里。从远古到近代,科学和技术按各自的轨迹 发展,科学由一些有学问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有闲暇的阶层掌握,而技术则通过 工匠传授。科学研究者认为技术是低级的手工艺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屑参与其中。 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没有大量应用到技术中去,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主要依 靠生产实践中慢慢摸索所累积的经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大踏步发展,科学 知识的进步慢慢走在技术的前面,并大量运用到技术领域。生产的过程不再直接 依靠劳动者的技巧,而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成为科学的应用,科学知识的物化过程。在当今社会,科 学与技术密不可分,先进技术多来自于已有技术与科学知识的有效综合,科学与 技术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考察了科学与技术关系史,再看看科学传播概念提出的背景。在1 6 、1 7 世 纪,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欧洲的学者们抓住了文艺复兴的契机,创造了改 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现代科学。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引起了三次技术革命,1 8 世 纪以蒸汽机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 9 世纪后期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为 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及2 0 世纪6 0 年代以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出现为 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真j 下意义上的科学传播出现在1 9 世纪,初期以科学普 及为形式,2 0 世纪8 0 年代又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由此可见,科学传播的 广泛关注出现在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推动发展的一个小高潮中。在这样一 1 【英】w c 丹皮尔著;李珩译;张今校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8 2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 0 0 1 : 2 1 4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个背景下,即便这两者存在根本上的差别,但谈论科学传播时往往夹杂着技术传 播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无意识的混杂,是因为两者切实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 18 世纪末,朗福德伯爵在伦敦创立皇家科学普及协会时的初衷是“设立一个机 构,以便介绍和推广新发明和革新项目,特别是管理热能和节约燃料的方法,以 及有助于家庭的舒适生活和节省家庭开支的其他各种机械设备。”1 由此可见,协 会创立之初传播技术多过科学。这并不是说技术本身比科学重要,而是说要达到 传播科学的目的,技术的传播是我们最佳并且不得不利用渠道与方法。 英国争家学会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指出:“我们所理解的科学( s c i e n c e ) 是广义的科学:它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是指对自然世界的系统考 察以及对由此考察所得知识的实际运用。虽然工程和技术有某种程度的实用色 彩,并不总是与基础科学相联系,但是从基础科学,经战略研究,到应用研究与 开发,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基于潜在的共同的科学原理。 毕竟,今天的基础科学是明天大部分技术的源泉。”2 科学与技术无论定义还是内涵都存在巨大的差别,把它们划出一个清晰的界 限,在下定义时容易做到。但鉴于两者的密切联系,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把科学 的传播与技术的传播分丌研究。再者,技术传播较之科学理念的传播更容易被目 标受众接受,由传播技术最终达到传播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的目的是一个不错 的选择。最后,科学传播的概念是在科学与技术同趋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所 以本文更倾向于采用扩大化的广义的科学传播,主要的目的是科学知识、科学方 法、科学精神的交流传播,同时也注重技术的交流传播。 第二节科学传播的演迸 科学传播的演进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科学普及( p s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 s c i e n c e ) 、公众理解科学( p u s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s c i e n c e ) 、科学传播( s c ,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 2 1 科学普及( p s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 ) “普”为全、广、遍之意。“普及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普遍地传到( 地 区、范围等) ,二、普遍地推广,使大众化。科学普及也就是说科学是普及的主 要内容,把科学推广、传播开去。英国是最早开展科普活动的国家之一。英国皂 家学会的主要职能是开展研究工作、学术交流,1 7 9 9 年朗福德伯爵创立的英国 宰家科学普及协会就将科学普及工作列为协会的首要任务,认识到了向公众普及 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协会的宗旨是传播机械方面有用的新发明和革新的知识,并 1 【英】j d 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张今校:科学的社会功能【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3 4 2 英】英国皇家学会著;唐英英译:刘华杰校;公众理解科学【m 】:l g q - 北京理工大学j i :版社,2 0 0 4 :2 , 5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且加速全面推广这些发明和革新;通过定期举办哲学讲座和试验课程,来教授科 学新发现的应用方法,以便改进技术和制造,并促进取得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的手 段;以学术讲座、演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热情。 科学普及一直持续到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是单向的线性模式。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高高在上,掌握着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被认为比日常知识更加高级,科学家才可以被称为专家。公众对科学一 窍不通,是完完全全的被动接受者,扮演天真观众的角色。他们无知但对科学深 深着迷,对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单方面接受来自科学家的灌输,并不参与 科学活动本身,只充当接受者及见证科学发展过程的角色。普及的方法则是把科 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生动活泼的方式传达给公众。 科学普及的原意是要公众了解科学知识,但却产生一些矛盾的效果。不但没 有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反而进一步抬高了科学的权威性,使人们产生敬而远 之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传播模式没有弄清楚科学传播的意义、传 播的作用、传播的过程、方法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们了解科学知识的意义,人们 接受这些科学知识产生的影响。仅从这个单向的线性模型出发,都未能做到将线 条两端的科学家、公众,及中间过程作深入分析,更不用说科学传播的过程决不 是一个单向传输模型所能概括的。所以,科学普及收到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科学普及的理念很快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在实践摸索中被淘汰,科学传播随之进 入下一阶段“公众理解科学”。 2 2 公众理解科学( p u s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s c i e n c e ) 公众理解科学指“外行对科学事物的理解。这当然不是指全面了解所有的科 学分枝。不过可能含有对科学方法的性质,包括对假说的实验检验的理解。也可 能包括对当下科学进展及其含义的理解。1 随着科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专业科学理解与公众科学 理解之间的鸿沟加深,公众理解科学成为科学传播工作的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原子弹的爆炸让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事实。接着,1 9 7 9 年 美国三哩岛核泄漏事故2 、1 9 8 4 年的博帕尔事件3 让人们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 响产生了更多的忧虑。根据美国对公众科学态度的调查,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 美国公众明显失去了对科学的欣赏态度。公众理解科学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公众 不仅仅要了解一些科学事实,还要领会科学活动及科学探索之本性。 1 【英】j :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i - 天,张东林译;吴国盛校科学j 社会【m 】北京:北京理工大 学 l :版社,2 0 0 4 :3 9 2 1 9 7 9 年3 月2 8 【= | 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奄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蕈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3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一j ,在e 度博帕尔的工厂1 9 8 4 年1 2 月3l | 发生毒气泄漏事件,成为历史j :最严重的工 业事故之一。事件直接导致博帕尔市3 1 5 0 人死亡,5 万多人失明,2 万多人受到严重毒害,近8 万人终身 残疾,1 5 万人接受治疗,受事件影响的人u 多达1 5 0 余万。 6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1 9 8 5 年,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公众“理解 科学的重要性。在对当时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的诸 条建议。报告认为,公众明显缺乏对科学的理解,基于以下原因,他们和科学之 间的鸿沟应该被填平:( 1 ) 为了私人个体,为了他们的个人满足和幸福;( 2 ) 为了公 民参与民主社会的生活;( 3 ) 为了技术或者半技术的工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重 大部分工作都涉及科学内容;( 4 ) 为了那些中层管理者和在专业联合会、贸易联 合会里供职的人们,帮助他们在一种科学的环境下进行决策;( 5 ) 为了那些对我 们社会的重大决策的人物,特别是工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大人物,他们所接触的事 物几乎找不到不包含科学或技术内容的。1 2 0 0 0 年,在公众理解科学报告的基础上,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 员会科学与社会报告强调“对话与参与 的重要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 对于科学的影响不容小觑,科学不能无视其社会背景。首先,科学家与公众之间 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对话氛围,重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需要增进双向的交流。公众 要理解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家也要试图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其 次,公众的价值观和对科学的态度应该受到重视。公众对一个问题的各种不同态 度来源于不同的价值标准。科学政策的制定者只有尊重、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及科 学态度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再次,公众有理解、参与、协商科学决策的必要。 “帮助创造一个对话的公共空间把分贝降低,尽可能的增加那些能够导致更 加积极的结果的真实信息和交流的含量”。2 最后,科学家和传媒的需要积极合作。 英国著名的公众理解科学专家杜兰特教授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为什么任 何人都应当关心公众理解科学这项事业? 第一、科学被有争议地认为是我们文化 中最显赫的成就,公众应当对其有所了解;第二、科学对每个人的生活均产生影 响,公众需要对其进行了解;第三、许多公共政策的决议都含有科学背景,只有 当这些决议经过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的讨论后出台才能真j 下称得上是民主决策; 第四、科学是公众支持的事业。这种支持是( 或者至少应当是) 建立在公众最基本 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 2 3 科学传播( s c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现在所流行的科学传播的提法,其实贝尔纳在1 9 3 9 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 功能一书中已经提出: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的理念。“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 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3 在这本书的第 十一章分两个部分论述了科学传播问题,第一部分涉及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 1 英】英围争家学会著:唐英英译;刘华杰校公众理解科学 m 】北京:北京理t 大学 i 版社,2 0 0 4 - 5 9 2 【英】卜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卜天,张东林译;吴国盛校科学与社会【m 】北京:北京理工大 学 | l 版社,2 0 0 4 :7 4 3 【英】j d 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张今校科学的社会功能【m 】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2 9 2 7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科学家之间的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涉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 大多数人把科学传播看作大众媒体中科学记者的工作,或是公众理解科学的 简单发展。但这都不是对科学传播的正确理解。科学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 0 0 0 年由科学技术办公室与威尔卡姆托管会合作的报告科学与公众对科学传播 和英国公众科学态度的回顾中认为科学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团体之间的传播:1 、 科学团体内部成员的交流:包括学术界及工业界;2 、科学团体与大众媒体;3 、 科学团体与公众之间;4 、科学团体与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5 、科学团体与政府 或对政策有影响力的机构;6 、工业与公众;7 大众媒介( 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 心) 与公众;8 、政府与公众。1 科学传播表现出以下特点:一、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过程,而是 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二、科学传播过程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三、科学传播是 一项文化建设活动。四、重视传播机制的研究。 刘兵教授给出了科学传播演进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表1 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者的异同2 起源 侧重的内容主要对象性质 实践性活动( 传 科普历史最长科技内容的普及大众 播什么) 为了解决科普中科学与公众的关公众( 比大众更 强调影响( 为什 公众理解科学 出现的问题 系 宽泛)么传播) 多主体互动,包 传播学理论对科传播过程和传播 括公众但不限 强调过程及内在 科学传播于公众,也包括 学活动的研究机制等机制( 如何传播) 了在科学共同 体内部的交流 虽然科学传播的提法引起了广泛的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是,部分 学者还是偏向于使用科学普及的提法。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究其词源本意,其 实没有大的差别,要澄清它的内涵只能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们的意 义更多是这个提法所处时代的理念、行为所赋予的,并非来自于它们本身。坚持 科学普及提法的人,其意义是保持了概念上的一致性。也有提出广义科普实际等 同于科学传播的人,也有坚持使用科学传播的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站在历史 的角度就不难给出答案。固然,科学普及的提法没有错,也能胜任新的历史背景 1 转引自t w b u m s ,d j o c o n n e r ,a n ds m s t o c k l m a y e r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a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e f i n i t i o n ,p u b l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c i e n c e12 ( 2 0 0 3 ) 18 3 - 2 0 2 2 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 0 0 4 ( 5 ) 8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下传播科学、理解科学的活动的统称。但是它在历史上的身份标志着一个时期, 延续的使用保持了概念上的一致性,但同时带来的还有模糊与迷惑,也不能展现 科学的传播作为- - i 3 学科的发展、变革。毕竟,在它本身的意义之外,已经盖上 了时代的烙印。与科学普及相比,科学传播不同。且不论它是否更为贴切,但作 为一个新时期的象征,意味着创新与改革,也不失传承。所以,本文更倾向于运 用科学传播这一较为新颖的提法。 第三节科学传播的层面 科学传播共分三个层面:一、科学界的内部传播层面。二、科学与公众的传 播层面。三、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层面。 3 1 科学界的内部传播 科学界的内部传播指科学知识在学科内或学科之问的交流,分为正式的交流 与非正式的交流两种。1 9 世纪之前,科学的传播多集中在这个层面。这种传播 的特点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存在大的“知识落差”,他们可以拿着一堆常人 难以理解的数字、符号、图表、公式交换各自的成果及看法。这样的交流基于特 定的背景知识,是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前的必修课。他们交流的内容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知识类信息,包括科学技术中的原理、定律、理论、模型以及专业人员 在科学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结论,即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知识”的那些信息; 第二类是数据类信息,包括在科学研究中测得的各种常数、数据以及各种统计结 果等,即那些可以用数字表达的信息。第三类是方法类信息,即科学家或工程师 们通过研究发现的可用于研究某些现象、建立某些理论、开发某种技术的方法; 第四类是动态性信息,即反映科学研究活动最新进展状况的信息。1 然而,科学 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在较宽的领域占有资 料已越来越困难,科学家只有选择缩小自己的研究领域,使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即使是在科学界内部,传播者是专家,受众虽然也是专 家,但和传播者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领域内的专家对于其他领域可能 是完全陌生的。专家与专家交流的层面与接下来的层面逐渐产生了交集。这个层 面就是科学与公众的传播。 3 2 科学与公众的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影响已深入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 的社会几乎不存在与科学或技术无关的事务。因此,公众有必要了解科学知识、 科学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等等问题,提高自己“去伪存真 的能力。不 仅如此,公众也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建构与科学研究的评价中,公众对科学的态度 翟杰全著让科技跨越时空:科学技术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j 版社,2 0 0 2 :1 1 1 9 第一章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概述 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他们更加有必要对科学作深入的理解。“理解 科学的范围和局限性。更多地了解科学的成就和科学的方法,这个世界是否会变 得更加美好或者更有所不同呢? 1 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全面提高公众 理解科学的水平,可以明显的改善公众决策的质量。这种改善不在于人们从此就 可以做出正确的( r i 曲t ) 的决策,而是在于根据对科学的恰当理解所做出的 决定往往比缺乏这些理解时所做出的决定要好”。2 基于以上原因,科学与公众之 间的传播成为科学传播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 3 3 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 现在,科学已经不仅仅被看作一项生产知识的活动,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 实践与文化的科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像其他知识一样,科学知识也 是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不但有其内在的理性因素,也有外在的非 理性因素。巴恩斯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分化越来越小,这 样区分科学影响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在今天,外在因 素对科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的、技术的以及经济的因素,通常都会对科 学发展的速率和方向产生影响。不仅如此,科学与其他文化间是相互借鉴学习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确立的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则“看不见的手”,这种“看 不见的手”其实与牛顿世界中支配一切的“力”是等同的。商品的需求供给关系 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依存状况,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 与食物网中各个网节点上的动物之间的存亡关系都有类似性。莫雷盖尔曼将中 子、质子这一类强子的最基本单元命名为夸克,而“夸克”一词来源于詹姆斯乔 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中的诗句。由此可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相 互渗透。科学的历史也表明:不仅科学的发展与历史、传统因素,一个民族的特 点,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的评价、科学政策的制定等都离不开社会文 化的背景。科学与其他文化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 第四节科学传播的模型 4 1 缺失模型( d e f i d tm o d e l s ) 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主要建立在定量调查( 对公众科学素养及对科学的 态度的调查) 的基础上。缺失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公众对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明显缺乏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理解。基于种种原因,公众有必要提高对 科学的理解:一、科学的影响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同常生活之中,公众有必要理解 科学。二、科学政策的制定需要公众的讨论,具有科学素养就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