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孔子人生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们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过程中可以用来弥补现代性迷失和市场经济缺陷的重要资源之一 因此全面 整体审视孔子人生哲学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通过把人确立为 仁 人道确立为仁道认为人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是仁智勇三者的统一用 礼 来规范社会秩序树立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 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处理 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人生孔子关于人的和谐的思想即人与自我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协调的观点对于塑造现代人的心灵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词孔子 人生哲学 仁 理想人格 礼 和而不同 abstract v abstract confucius life philosophy has abundant content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pirit resources that make up for the maze of modernity and the fault of the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our modern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stablishment. therefore, wholly scanning the confucius life philosophy will have the important realistic value. confucius established a kind of harmonious life by thinking the human being as benevolence, thinking that the ideal personality and the highest life state is the unity of “benevolence, wise, brave ”, using propriety to norm the social order, holding “righteousness to be of most important ”as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dealing other with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his thought about persons harmonity, namely the standpoint of the moderate of personality and ego, person and nature, person and society,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mold the modern peoples mind and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key words: confucius life philosophy benevolence ideal personality propriety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引 言 1 引 言 人生哲学即为人之道处事之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内容十分丰富 孔孟儒家人生哲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孔孟儒家人生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圣贤 先哲教人立身行事的准则孔子人生哲学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思想渊源目前学术界 对孔子人生哲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其一完全否认孔子人生哲学能为现代社会 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这一观点的实质在于强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断裂性 对立性 忽视其连续性和同一性虽不足取却有其合理之处它使我们看到了孔子人生哲 学的历史局限性其二强调孔子人生哲学具有穿越时空的永久性价值持这一观 点的主要是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其三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来看待它认为孔子人生哲学可以成为现代化建设可以利用的资源之一本文 持第三种看法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孔子人生哲学的优秀成果在世界现代化 过程以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出现了人的心灵空 虚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不和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 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外还必须全力吸收各种可能的精神资源 其中包括孔子儒家人生 哲学 目前一些文章大多是从一个角度来谈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有从 仁 这个角度谈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 如陈开先的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 义 有从 孝 这个角度谈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 如刘炳范的论儒家的孝道 原则与现代人人共享社会有从忠这个角度谈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 如孔祥林的孔子忠的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从孔子人生哲学的整体出发 来 进行论述 文章分六大部分一人道之爱仁二理想人格仁智勇三 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礼四人生价值观义以为上五处事哲学 和而不同六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2 一 人道之爱仁 仁是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孔子的人生哲学是以仁为基础来探 讨的中庸记载仁者人也吕氏春秋不二概括儒家学说纲领时说 孔子贵仁仁在孔子之前属于一个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许慎说 文解字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云仁是相人偶之 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从二 由此可以看出仁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虽然仁的范畴不自孔子始 但孔子却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1 . 1 仁是人的类本质 春秋时代以礼为核心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再以礼为 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人而不仁如礼 何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是人的类本质他说仁者人 也又云仁者爱人这就明确指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孔子 在提出和界定人的本质时不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揭示人的类本质的而是怀着 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世界的崇高追求 从人道之所当然的文化价值理想的层面来规定 人的类本质的所以仁是以人为目的的价值理性是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又高于 人的自然情感的伦理心境 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和社会伦理责任的内在根据或至善 本体孔子认为仁是人努力的方向是人生的境界和目标 1 . 2 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 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在孔子看来爱人是仁的灵魂和内核是 仁 的根本之所在 如果不能 爱人仁 就成了一句无意义的话 何为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后来孟子把这种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爱 人从忠恕两个方面体现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尽心竭力 主动为人谋要求人们在与人谋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应克尽职守公正无私 论语八佾 中庸 论语颜渊 孟子离娄下 一人道之爱仁 3 无偏不倚恕就是推己及人包括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积极的己 之所欲亦施与人两个方面恕道的另一种表达就是絜矩之道絜矩之道 是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 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 朱熹解释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 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 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 则身之所处, 上下四旁长短 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絜矩就是以己为度规矩天下事事物物上下 前后左右都只是一样心无彼己之异就是公正无私无偏不倚就是恕上 者使我如不好我恶之更不以此来待下人就是恕孔子的爱人思想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1 . 2 . 1 爱人指爱众人 孔子宣扬的是有差别和等级前提下的泛爱 孔子所指的爱人不仅包括有血缘关 系的亲人也包括非亲非故的其他人这是因为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 所谓亲亲之爱然而如果仅仅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把仁爱 限制于宗族关系 显然不是仁的最终要求 所以 孔子从亲子之爱出发 推己及人 主张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 实行广博的爱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道德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属宗族还必 须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 1 . 2 . 2 爱人又指爱惜人的生命 关心爱护人体现在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爱护人的生命如果没有对人生命 的关心所谓爱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孔子是十分尊重人的生命的论 语乡党篇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先 伤者必是养马者而养马者在当时由地位低贱的奴隶担当孔子首先关心的是有没 四书集注大学 四书集注大学 四书集注大学 论语学而 4 有伤着人而不问马的情况说明孔子是重人不重物的充分表现了孔子对人的生 命的关心这种关心人重视人的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1 . 2 . 3 爱人就要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爱人就要为他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主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 做想追求的事情也鼓励他人去做去追求这是爱人的应有之义只有做到 这些才算做到了仁 1 . 2 . 4 爱人强调对平等人格的尊重 人格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 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品格和行为 孔子 认为人格是平等性相近也习相远是人格平等的理论基础孟子的人皆 可以为尧舜和荀子的途之人可以为禹也是人格平等思想的一种表述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从修身的角度说明人格是平等的人 格平等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方面奴隶贵族都值得尊重当马棚失火时孔子关心的是人不是马养马 者即奴隶曾经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和牛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孔子却能够把 奴隶提高到人的地位对于奴隶也要当作人来看待也应该对其关心和尊重这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孔子还反对把人当作殉葬品即使对于佣 殉也是不能容忍的 他曾怒斥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礼 记檀弓下记载孔子曾说为俑者不仁所谓俑说文解字段注解为 木人送葬之意即用于殉葬的奴隶的象征者可见孔子是反对奴隶殉葬制度 的 另一方面臣与臣平等臣与君以礼相待儒家承认君臣等级的尊卑秩序 也承认君臣在人格上的平等君臣关系的对应性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这 就是说君对臣要礼貌要尊重臣对君要尽心尽力要忠诚这种关系是相互的 论语颜渊 论语雍也 论语阳货 大学 孟子梁惠王上 论语八佾 一人道之爱仁 5 双向的不仅君能辞臣臣也能辞君孔子就因为季氏贪恋女乐三日不朝则 行 孔子的爱人学说包含着对人的道德情感上的尊重但由于孔子的仁只 是一种从自我出发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同情施舍和恩赐而并非出自对他人 独立的承认 在这一点上 孔子的 爱人 就缺乏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 这种局限在当时是不可超越的 1 . 3 成人即成仁的过程 按照孔子的意思并不是所有具有自然生命的人都是仁人仁是一种理想既 崇高又切实每个人都有成仁的可能性尽管成仁的道路千难万险但成仁的途径 却是简便易行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的 境界离我们很远吗? 不远我想要达到仁那么仁就达到了所以说我们 求仁得仁这里高度强调了成仁的道德主体能动性 1 . 3 . 1 成仁的可能性 孔子认为血缘亲情是成仁的前题和基础 所以要培养仁爱精神 就要培养人的 血缘亲情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 与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少犯上作乱的 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和兄弟都不知敬爱怎么会对他人具有仁爱精神呢所 以有子把孝悌血缘亲情看成是仁爱精神的情感基础 这也就承认了每个人都有 成仁的可能性 1 . 3 . 2 成仁的途径 既然每个人都有成仁的可能那么成仁的方法路径是什么呢论语 颜渊 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 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皆合于礼孔子认为如此 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人的内在德行也就 论语微子 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 6 成仁了 1 . 3 . 3 成仁的难易程度 孔子认为成仁至易又至难说其至易我欲仁斯仁至矣说其至难 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考验首先要立志接受这些考验 故其言苟志于仁无恶也其次还需要亲自去做躬行践履做到君 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再次当为了仁而需要付出重 大牺牲甚至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便应该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这说明仁和成仁在一定意义上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认为仁是以爱心为内在动力以忠恕作为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 准则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同时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把这 种仁爱精神贯彻到社会充满仁爱精神的社会就是大同的社会理想而初步贯 彻仁的精神的社会则是小康社会 1 . 4 仁的思想对后儒的影响 孟子以恻隐之心释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荀子以自爱释仁认为 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这样的知者仁者才是明君子董仲舒认为 爱人为仁正我为义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 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韩 愈则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张载继承儒家传统的人道思想提 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天地是人的父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类是同胞应亲之万物是朋友应友之孝亲原则适用于一切人宋明理学家 则将孔孟的主体精神扩展为宇宙精神宋儒都以无极太极开头这种宇宙观都是 从天而人从宇宙而伦理天人相接而合一朱熹将仁理解为天地之生的原则 理解为天地生物之心此仁已经超出了孔孟仁作为个体生命力之内涵被 赋予宇宙生命力的意蕴 由个体生命升华为宇宙生命 由主体精神扩展为宇宙精神 论语述而 论语里仁 论语里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繁露 仁义法 原道 正蒙乾称篇 一人道之爱仁 7 这是宋儒对孔子仁学的提升和超越 由此可见仁通过后儒的阐发不仅包括仁民还包括爱物不仅爱 动物植物还要爱山川河流即万物一体这一切通过一个共同的渠道为仁由 己来实现只要人追求道德理性之自觉具备道德自主性就能成为仁人 成人就能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就将仁从人的自主精神扩展到 了一种宇宙精神即天人合一之境 8 二理想人格仁智勇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如何做人的标准和规范 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立身 立德 的终极范式理想人格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目标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 的人生价值目标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作用是使本民族的核心 价值观获得全社会的普遍心理认同从而塑造民族性格指引民族成员人生修养的 方向形成本民族发展的内趋力孔子的理想人格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 位对中华民族个体性格和民族精神都有重大影响 2 . 1 孔子理想人格的内容 孔子理想人格有士君子圣士是一个形成中的理想人格圣是 既有德性又有政治地位的人 这里主要谈一下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兼具仁 智 勇论语 宪问中记述孔子所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 惑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具备仁智勇三种品德才能称作君子之道君 子之德 2 . 1 . 1 仁者不忧 2 . 1 . 1 . 1 仁者明道 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志于道一个人一旦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这志向就是什 么力量也夺不去的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心中志向明确理 想远大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向艰难困苦低头而能安贫乐道发愤向学君子关 心的是他人和大众 所忧的是我们对国家 社会和人民的命运 而不是一己之利害 即忧道不忧贫因此任重而道远需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就要求士君 子具有恢宏的气度和坚毅的精神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任务和高 远目标道 2 . 1 . 1 . 2 仁者敢于负责 论语宪问载: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 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为社会多做贡献修 论语子罕 二理想人格仁智勇 9 己以敬指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修己以安 人与修己以安百姓是说通过自身的继续修养使周围的人乃至广大老百姓 无不安乐君子不仅要准备去做贡献而且还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 不忘平生之言即指看到危险便想到自己必须承担责任宁可搭上性命决 不苟且偷生还有无论经过多么漫长的时间多大危险和艰难困顿都要牢记自己 立下的志向和许下的诺言决不动摇这里体现出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坚定 性最突出最集中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2 . 1 . 1 . 3 仁者胸怀坦荡 君子要有坦荡荡的博大胸怀显示出一种谦和敦厚的君子风要做到这一 点第一要欲而不贪孔子反对过多追求物质利益反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而忽视内在修养 认为只要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就要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第二性情恬淡做到君子无所争即使有争也只是游戏而已如果出现违 仁的行为君子亦有恶总之要具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样就会内 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 . 1 . 2 智者不惑 2 . 1 . 2 . 1 智者知人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仁即道德知指知识这句话是说如果 没有知识怎样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孔子一贯强调道德与知识学问要齐头 并进并且孔子早已认识到其弟子各具特长并存在着性格才能才智等多方面 的差异中庸中就明确提出了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君子既有足够的知识 又能充分明白人的个性差异因此不惑 2 . 1 . 2 . 2 智者知命 自己所为的结果与心中所预期的不一样 心中便会 戚戚这是因为不知命 知命就可以不惑知命就要明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儒家的道指事物发展的过程规律命是指命运他们都在人的意志之外 论语宪问 论语阳货 论语颜渊 论语公冶长 论语宪问 10 是非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一切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切由于人力无法改变故称 作天命每个人只要一心一意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那件事的成败得失则坦 然委之于命运这就叫做知命冯友兰先生认为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 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 永不失败 2 . 1 . 2 . 3 智者懂礼 智者学礼识礼行礼以礼克己以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才能达到 不惑的境界否则便无以立君子崇仁重义知礼有节一切有原则 有标准 故能做事无愧于心 智者以礼待人接物 所以不会孤单 司马牛忧曰人 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因为自己的 兄弟即将死去而忧虑子夏的意思是说如果以礼待人则四海之内皆兄弟还可 以理解为如果不以礼待人有兄弟也是无兄弟所以是否以礼待人是有无兄弟 的关键智者明礼行礼所以永不孤单 2 . 1 . 3 勇者不惧 勇是仁和智的附属具备仁和智就会生勇仁者必有勇仁者胸怀 坦荡心无愧怍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畏缩不前故可以做到勇勇敢 到不怕困难颠沛造次勇敢到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勇敢到知其不可 而为之, 敢于和命运抗争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信念随时可以献身决不苟且偷生 孔子赞赏的是仁义礼统帅下的勇有勇无仁知则乱好勇疾贫 乱也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 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还说勇而无礼则乱综合上述孔子对勇的论述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孔子希望人们具有刚健自强勇于进取的大无畏精神但这种 论语颜渊 论语卫灵公 论语泰伯 论语宪问 论语阳货 论语泰伯 二理想人格仁智勇 11 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必须在礼义的节制下在实行仁的过程中表现出 来否则单纯的勇是不足称道的勇必须以仁知为指导勇而无礼 勇而无义皆不可取 仁智勇三德是统一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 了知识并修养成为有道德品格的君子其对人对事就会做到通情达理合情入 理能对国家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人只有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才能做仁 人行德政爱众人济百姓具有这种君子之德君子之风人才是达 到了道德的理想境界 儒家以人格为活动源泉孔子更是身体力行孔子不仅自己追求仁智勇而且 教育学生也以仁智勇为做人之本孔子认为做到仁智勇就会具有以下精神 自尊自重儒家的自尊自重来源于自觉意识孔子讲到仁是起源于内心的要 求且为情感寄托所必需因此仁民爱物都是主动的自觉的饱含温情的所以 能够自觉爱人自觉爱物自觉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自觉意识就会不因人爱 己而爱己人不爱己而弃己不因人用己而高兴也不因只能守 死善道而痛苦更不会因隐者的讥笑肉食者的轻视和门人的误解而有怨言这 都体现了自尊自重精神 历史使命感儒家君子不忧不惧兼具仁智勇具有对他人他物的仁爱对 命不可控因素的理解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人 是一个特殊的类这个类是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的 意义是在关系中实现的人通过追求自己生命在历史中的意义来完成体现自 己的人格 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指一种自我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周易乾 中最早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孔子提倡刚毅自强知难而进 鄙弃虚度年华无所用心论语公冶长记载宰予昼寝孔子斥其为朽木 不可雕也孔子反对学生自暴自弃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激励学生 进取论语述而中阐述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态 度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论语泰伯中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仁以为 论语子罕 12 己任死而后已也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阐发 2 . 2 孔子理想人格对后儒的启示 孟子兼具仁智勇 强调独立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救世情 怀具有人生之自觉不以自己的私事为重而以国事天下事为重以天下为己 任 以天下之利为利 万民之利为利 孟子本人就是这种心系天下的大丈夫 以 舍 我其谁的精神自任天下之重 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取荣的君子荀子认为君子明礼有勇有自知之明荀子 以礼释仁他认为君子自觉向善依礼而行事他把勇分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 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前三种勇敢都是君子所不耻的他提倡士君子之勇见义 勇为以身殉道荀子还认为君子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有能力 则开导别人没有能力则向人请教被重用恭敬不妄动不被重用则认真庄重小 人则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有能力则看不起人没有能力则嫉妒别人被重用 则锐意钻营不被重用则怨恨而邪恶 董仲舒强调仁智认为君子必仁且知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 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故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即只有仁而无 智则虽然爱人而不能明辨祸福利害其行为之结果反而可能伤人仅有智而 没有仁则虽能深识祸福厉害而没有对人的同情之心就会麻木不仁不肯实际 救助他人所以仁与智两者必须都有 朱熹认为心中天理流行即是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依朱 子之说天理之内容即仁义礼智而仁可以统帅义礼智故天理实即是仁在朱子 之系统中天理与仁实乃异名同实人只要克去私意返于天理便是仁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论语集注学而 三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礼 13 三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礼 礼 在早期指的是祭祀乐舞礼履也 所以祀神致福也这说明 礼 最早是神人关系的行为规范 由于古人敬神思想中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成分 礼便逐 渐演化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成为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礼是由原始巫术祭 祀而来的由天而人的各种制度秩序规范其中便包括人的情感心理的规范礼 的特点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 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左 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 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3 . 1 孔子思想中礼的本质和内容 孔子把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孔子的贡献是把传统礼制诉诸为 亲情之爱即把礼的血缘实质归结为孝悌又把孝悌建立在日常亲子之爱上 这就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说成是人心的内在要求 从而把原来强制性的规定提升 为人的自觉意识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一整套细致的仪式规定外在形 式而且还有其抽象的理论上的意义即普世化的伦理 礼的内容或者说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 等各方面的礼节仪式有习俗之礼婚丧嫁娶如论语 为政中所云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处理人们社会关系之礼有维护封建等级秩 序的礼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严格按 照礼节办事而且亲履亲行他会见外宾进退有方出使他国不卑不亢对待 君王和同僚给孝子致哀等悉以礼节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要求 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实质孔子更重视后者礼云礼云玉 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与其奢也, 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讽刺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宰我欲去 说文解字 论语颜渊 论语阳货 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 14 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 3 . 2 孔子思想中礼的作用 3 . 2 . 1 礼约束社会个体成员 孔子认为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懂得生 活习俗会处理封建社会各种人伦关系并达到修身齐家即要求必须立于礼 无礼则人不立 首先要学礼知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 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 于禽兽可见正是礼使人别于禽兽不学礼无以立 其次 要行礼 对礼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 必须将其体现在行动中 才叫 立 于礼否则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 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本人堪称身体力行的楷模孔子日常生活同在朝从 事政务活动时一样一丝不苟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 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在朝上孔子同下 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国君在场的时候孔子显得 恭敬而心中不安走起路来从容安详在家则同样守礼席不正不坐 最后在礼的规范下形成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美德人的所有其它良好品质的 形成离不开礼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恭慎勇直这些品质离开了礼就成为片面的礼在主宰规范制约人的行 为动作言语仪容等各种外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又对人的内在情感起巨大的影 响通过礼的节人约人使人明道德通人伦从而成为社会性的人 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 3 . 2 . 2 礼维护政治等级及社会整体秩序的稳定 孔子提出为国以礼人们遵守礼所肯定的秩序和规则才能和群才能 论语阳货 礼记曲礼上 论语季氏 论语尧曰 论语八佾 论语泰伯 论语先进 三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礼 15 够推动文明的发展所以治理国家首先需要用礼无礼则国不兴 礼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由父子而君臣 肯定君臣关系的合理性 封 建社会家国一体家是国的根基国是家的扩展从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引申出 君臣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延伸为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 阶级之间的各种等级关系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微子中借子路之言述孔子之意长幼之节不可废 也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在礼记哀公问中孔子明确指出非礼 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 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由上可以看出用礼来规定长幼的秩序 君臣的秩序从而达到既对君主权威的维护又对等级关系的认定 孔子把周礼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记载一次齐景公问政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君臣臣 就是说君要像君要有威信有威严臣要像臣要忠诚要服从明确严格的君 臣等级关系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国家就治理好了其实君臣关系也就是孔子 所说的正名问题论语子路记载卫出公请孔子主持国政子路问孔子 如果您当政先做何事孔子说从正名开始正名即正定名分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孔子指出名不正即君不君臣不臣可能带 来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提出 克己复礼要求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安其位总之正名是实行礼治的根本途 径 3 . 2 . 3 礼的社会调节功能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孔子说治上安民莫善于礼礼的调节作用来源于其自身的公正性礼记 乐 记记载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记的这一认识来源于孔子礼之用和为 贵和就是调节适中的意思由此可知礼的核心就是节节 论语子路 礼记经解 16 也就是分也可以叫做别叫做位叫做序等等礼是一 整套血缘 社会以及政治的制度规范 是一整套周备的人间秩序 是什么样的身分 就要排列在这一整套人间秩序的相应位置上这就叫作节合于节就是 合于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人们的言谈合于礼 就可以不叛乱所以礼治是社会得以安定的必要保障唯有实行礼治才能建立天 下有道的社会秩序礼的本质是通过节人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 . 3 后儒对礼的阐发 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群物质欲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需要礼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名分然后按照名分来分配以满足社 会每个成员的物质欲求以避免因物欲争夺而造成的社会混乱从而达到生人 成事宁国的效果 在荀子那里 对礼的理解已超出了君臣父子的范围 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的范围 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而且农农士士工工 商商一也也就是说不仅君臣父子兄弟要各依礼而行而且社会各界包 括农农士士工工商商都要依礼而行荀子认为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也就是说礼不仅要规范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且也要 规范人的欲望调节人欲与满足欲望对象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群的目的这 是圣王之制的根本要求 到了宋代朱熹指出礼即是理也天理人欲的对立即礼与人欲的对立 完全否定了人的欲望和追求 这与孔子关于礼与人们正常的欲望行为不对立的思想 是不同的朱熹还对作为道德根据的礼进行了形而上的论证在朱熹看来礼 不仅是君子修身养性 为人处世的准则 而且也是社会长治久安 导向大同的门径 因此修身之礼习俗之礼治国之礼是三位一体的这也正是儒家修齐治平 的救世方略的道德根据 论语雍也 荀子王制 荀子王制 荀子礼论 四人生价值观义以为上 17 四人生价值观义以为上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生活的指导原则 在人生中遇到最多的是物质利益和道义 的问题所以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对于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义利关系 问题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早在西周初年就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略 早于孔子的齐大夫晏婴也说过义利之本也但作为一种明确的道德规范体 系的义利观确实是由孔子提出的 4 . 1 孔子的义利观 4 . 1 . 1 孔子承认求利的合理性 孔子承认和肯定一己之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认为人皆有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孔子承认人人有追求富贵 的要求这是正常的和正当的他还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去追求财富富而可 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还用周书武成之言周有大赉善人 是富教导学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对颜渊说使尔多财吾为尔 宰主张君子学干禄以获取富贵孔子主张发展商业贸易重视农业生产和灌 溉这都是谈利 4 . 1 . 2 求利应以合义为前提 虽然人人皆有富贵的愿望但孔子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富贵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贫贱即如果违背道义富贵可以不取贫贱可以不去因为不符合道义 的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与我毫不相干, 正如他所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可以看出孔子对物质利益采取一种理性的看法他强调追求富贵的合理性但是 要取之有道见得思义见利思义见利思义即见到利益要考虑得到 它是否符合道义不符合就决不能得到它孔子并不要求人们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而是教导人们要以义为准绳合于义者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取因为义然后取人 周易 左传昭公十年 论语里仁 论语述而 论语尧曰 论语述而 论语子张 论语宪问 18 不厌其取而不义之取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认 为在有利可得的时候应该想一想取之是否合乎义如果不能用义来约束自己而 放任自己的私欲膨胀就会招来很多抱怨 孔子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义所以他罕言利但他并不鄙 视利排斥利相反孔子认为在邦有道的情况下在国家管理有序社会公 平的条件下如果还贫穷不是懒惰就是缺少才能这是可耻的他认为一个人潜 在的才能要发挥出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从而获取应得的报酬这是合理正当 的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贡献去索取他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强调固贫只有在 邦无道国家管理不善社会混乱的情况下富贵才是可耻的 4 . 1 . 3 孔子提倡义以为上 在义与利发生矛盾二者不能统一时应该以公利义第一人人有自己的 私利而公利和私利常常发生矛盾尽管孔子承认追求一己之利的合理性面对这 种矛盾孔子强调义以为质义以为上管仲虽然被孔子斥为不知礼 但他能够霸诸侯一匡天下万民得利他谋公利讲大义孔子许他为仁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不能安 人安百姓则有利也不能取 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以上主张 也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中 孔子本人并不拒绝 物质利益他招收学生要收束脩作为学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对衣食颇 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孔子 一度从政官至大司寇行摄相事( 代理宰相) 可谓富且贵也但在鲁君和掌实 权的季桓子耽于声色而怠于政事的情况下孔子就主动辞官离开了鲁国此举完全 符合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的义 利观 4 . 2 孔子义利观对后代的影响 先秦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 论语里仁 论语宪问 论语乡党 论语乡党 四人生价值观义以为上 19 取义孟子首先考虑的是义这一道德规范其次才是物质利益梁惠王问孟 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曰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如专讲利则会引起危乱因为利本身是矛盾的而 义则是和谐的如果后义而先利将利看作最重要的则此人之利与彼人之利 相冲突大人之利与国君之利相冲突结果就是争杀篡夺不止如讲义则彼此融 合相济而互益了 荀子以义制利他并不完全排斥利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人未有 不好利者义与利乃人之所必备但是他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 辱认为重利忘义的是小人俗人君子虽死而持义不挠人欲利之心虽然不能 完全去掉但须此欲利之心不胜过好义之心荀子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以义制利以 义胜利先义后利 在义利观方面董仲舒强调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 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汉书中评价董仲舒的观 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董仲舒 虽然认为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但是主张仁人不谋其利反对人们对功利 的追求因此用重义而轻利概括董仲舒的义利观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 宋明理学强调义利之异公开打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号把义 与利完全隔离对立起来程颢认为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这就是说 义利二者的关系如水火之不相容有义则无利有利则无义朱熹说: 义者天 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也在他看来符合天理的就是义满足人欲的 就是利即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他主张革尽人欲复尽 天理去利而存义的观点 孟子梁惠王 荀子大略 荀子荣辱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程集 四书集注里仁 20 五处事哲学和而不同 在社会上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处理好社会关系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学问孔 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则 5 . 1 和而不同的含义 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常用的术语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 婴与齐景公论和同公曰: 和与同异乎? 对曰: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只有 将油盐酱醋与鱼肉放在一起加上适当的水用适当的火候来烧才能做 出美味的汤来这就是和如果只是水一锅水再加上更多的水以水济水还是 水就做不出汤来这就是同国语郑语中记载了史伯对和与同的认识表 达了类似的看法史伯认为: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 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由晏子和史伯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和 是多样性的同一同是抽象的同一性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 一是有原则的和谐而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 5 . 2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观 孔子的和同之辨 是对西周末年和同思想的继续发展 将和同说提升到了做人 准则的高度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孔 子提出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的 就臣对君而言 首先忠于君主这种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在认识和处理君臣关系上就是要 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做大臣 的要忠于职守认真完成君主交给自己的任务孔子认为这是人臣应该做到和不可 放弃的原则如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作为大臣应坚持事君以忠做到敬君之事而后其食 其次 对君主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要敢于批评 不盲从 因为君主之所是未必是 论语颜渊 论语八佾 论语子路 论语卫灵公 五处事哲学 和而不同 21 君主之所非未必非所以对于君主做得不当或错误之处大臣应该敢于提出不同意 见具体就是做到勿欺也而犯之即敢于对君主犯颜直谏但是忠告而 善导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劝告不听就可以离去不必自取其辱在鲁 君和掌实权的季桓子耽于声色而怠于政事三日不朝的情况下孔子行主 动离开了鲁国这样便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原则 就君对臣而言 君既有权威又要爱民孔子维护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极力维护天子国君 的权威和尊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子子一 部春秋更是这一政治主张的典范佐证所谓孔子作春秋天下乱臣贼子 惧在君民关系上孔子强调民要服从君对于反叛是大加批判的但同时孔 子对统治者提出仁爱的要求要求他们为政以德要爱民养民富民 教民使民以时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这样老百姓才会象众星簇拥北极星一样去 拥戴天子国君 5 . 3 实现和而不同的途径 5 . 3 . 1 人格独立性 双方有独立人格是和而不同的前提孔子和而不同是就对己对人两 方面而言的作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对己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特性 个性要善于兼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以纠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决不强求他人盲 从自己君子对人则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去纠正别人观点中的错误 决不随声苟同随波逐流孔子和而不同的论断与他一贯所倡导的独立思考 不隐瞒自己观点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思想作风是完全一致的 5 . 3 . 2 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是和而不同得以实施的途径言行一致体现在言而有信孔 子讲民无信不立信之本意为诚实不欺孔子时常要求学生主忠信谨 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缺乏诚实品格做事不守信 义就不可能立身于世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论语宪问 论语颜渊 论语微子 论语颜渊 史记孔子世家 22 其何以行之哉在言行两个方面中孔子更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又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行动是最具说 服力的看人不仅要察其言更重要的是还要观其行 5 . 3 . 3 严于律己 孔子认为要成己成人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迁怒不贰过提倡求 诸己反对求诸人孔子认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应该多 责备自己而轻一点责备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就没有了在如何对待错 误方面孔子强调自我批评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这就是说君子的错误好比日食月食有了错误谁都看得见 如果改正了错误人们会更加敬仰你所以孔子认为要主动改正错误 5 . 3 . 4 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是和而不同实现的必备条件宽的本义是指屋宇广大衣物 宽绰有余裕的样子引申为能容事容物容众容他人之不足论语阳货 中说宽则得众指的是君王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其实在朋友交往 过程中也应培养宽容之德如中庸所言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大戴礼 记中的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以及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等 这就要求君子争取别人的理解 而对于别人所犯的错误要宽容 但要是非分明 不盲从即使发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 也要君子交绝, 不出恶声 孔子要求处理人际关系和而不流和而不同而不是知和而和 为和而和通过以礼节人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个体意识和类意识的和 谐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最终达到社会 的和谐 论语为政 论语里仁 论语里仁 论语雍也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学而 论语颜渊 论语学而 论语卫灵公 战国策 六 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23 六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我们探讨孔子人生哲学决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为了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有益于塑造现代人的心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 现代人的生存荒谬处境在于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人何 以自处何以与人相处何以在家国天下中相处乃至何以与天地万物相处 人类要生存发展要想解决现代人的迷茫就要从孔子普遍和谐的人生哲学 找到根据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万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由人 的和谐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孔子儒家人生哲学作为我们的精神资源 在规范行为 安抚心灵协调人与自然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将发 挥重要的作用 6 . 1 孔子仁爱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灵 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的封闭使得人与 人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上的追 求上把人类物欲的满足把人类解放的手段物质财富作为终极目的来追 求倾注自己的全部就会出现现代性精神迷失或者是深刻的失望感情绪焦虑 和信念危机或者一味沉迷于世俗生活的感性快乐成为现代性行尸走肉和精神乞 丐 我们用儒家仁的类本质的觉解以及对仁知勇的理想人格的追求用对 他人的仁爱和关心用视富贵如浮云局陋巷不改其乐的人生态度用对世俗人生 的超脱摆脱物欲的束缚像颜回一样饭疏食曲肱而枕之能够乐在其中从 而达到人身心的和谐精神空间的开阔避免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超越功利境 界进入天地境界这都会有助于我们役物而不役于物恢复人的尊严 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建 人与天人物我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就能丰富我们的人生活化我们的 心灵最终使我们真正象人一样地生活 张载集 24 6 . 2 仁爱思想与世界和平 儒家仁爱思想可以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当代社会 一方面世界整体 上呈现和平发展的气象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45-T 2529-2022 公路填石路基技术规范
- 2025年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治疗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创新型企业职工待岗期间创新创业支持协议
- 美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用与激励合同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下2025年在线教育平台内容个性化研究
- 酒店经理聘用及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合同
- 跨境快递合同中责任划分及时效规定
- 预付款保函格式优化与能源产业投资合同
- 连锁电影院股权转让与影院升级改造合同
- 预付款担保形式在旅游度假村项目中的应用合同
- 新学期展望班会课件
- 风电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
- 分包分供管理办法附件
- 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与应用规范
- uom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农村安全会议记录内容
- 中国民族琵琶乐器课件
- 四川辅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审理室业务课件培训
- 2025年四川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考历史(山西卷)真题评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