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摘 要要 今文尚书是可以确定的真实的上古文献材料,以记言为主,涉及到政治、军事、 思想、哲学、宗教、法律、地理、历法等领域,内容广泛,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代 的语言面貌。 本文以今文尚书为研究对象,依据前人注释,共归纳出单音节动词同义词 131 组,并对其部分同义词组进行了辨析。在辨析中,我们侧重于从语义方面来辨析,运用 语境考察法、系连法、义素分析法等来分析同义词相同义位间的同与异。在此基础上, 我们总结出语义程度不同、适用对象不同等七种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区别 特征,并从词语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两方面来探讨今文尚书单音节 动词同义词形成的途径。 全文共分 4 章:1.绪论。阐述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以及今文尚书的语料价 值与研究现状。2.探讨并确定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 法。3.归纳出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 131 组,并对其部分同义词组进行考释与 辨析。4.总结出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今文尚 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形成的途径。 关键词:今文尚书 单音节动词同义词 iv abstract jinwen shangshu is the ancient documents that can identify the real material and remember words mainly related to political, military, ide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w, geography, calendar and other fields, which is wide-ranging, comprehensive system reflects the ancient languages in the face. in this paper, jinwen shangshu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previous comments, it summarized a total of 131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 groups. we select part of synonyms to analyze and make the relevant discussion. in the analysis, we focus on semantic aspects from discrimination, the use of context inspection method, system with law, justic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a synonym for the sa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laces. on this basis, we conclude meaning varies for different targets such as seven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their development from the change of word and the impact of external conditions to explore the form means of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1.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ancient chinese synonyms and jinwen shangshu corpus value and research.chapter2.explores and identifies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s.chapter3.summarizes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 131 group, and its partial synonyms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group.chapter4.sums up the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s of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and makes 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form means of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keywords: jinwen shangshu monosyllabic verb synonyms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绪论 1 绪论 周祖谟先生曾经说过: “要研究词汇的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 研究专书作为出发点。 ”1对于复杂多变的词汇的研究,必须有选择地进行各代专书研 究。本题属于专书同义词研究,是专书词汇研究的一部分。只有对专书同义词进行全面 系统的梳理,我们才能够掌握足够的材料来构建科学正确的汉语词汇史。 1.1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现状 1.1.1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成果 1.1.1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成果 在先秦时期, 古籍中就有不少对同义词解释的语句, 它们零散地出现在文献典籍中, 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或思想对词语作出的解释。虽然不是专门的同义词辨析,但从 中我们可以看出, 先人已经意识到了语言运用中词汇间的同义关系。 战国末年成书的 尔 雅 ,按照词语的义类进行编排,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粗略的同义词汇编,系统性很强。 西汉扬雄的方言系联并辨析了大量的方言同义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运用 同训、互训、递训进行文字训释,反映出许慎对于同义关系有一定的深入认识。训诂学 鼎盛的乾嘉时期,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系联了很多同义词。段玉裁的说文解字 注 更是把同义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提出了辨析同义词的术语 “浑言” 、“析 言” 。王力先生对其作出高度评价: “段氏于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这是段注的精彩 部分之一。很少小学家做到这一点。 ”2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这一时期同 义词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相对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们 把它分为三类: 1.探讨同义词理论问题的著作: 这些著作把对同义词的理论探讨作为研究的主要内 容。一些著作如: 古汉语词汇讲话 (何九盈、蒋绍愚 1980) , 词汇学简论 (张永言 1982) ,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 1989) , 古代汉语词汇学 (赵克勤 1994)等都是 拿出一章或一节系统的阐释古代汉语同义词。还有如: 古汉语同义词辩释论 (黄金贵 2002)等从同义词的界说、功能、同异、构组、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来研究同义词。 此外,还有一些单篇性论文,如: 怎样探索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刘乾先 1985) ,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研究方法与原则问题 (徐正考 2003)等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 义词理论问题进行的探讨。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就是一些学者在阐述其它问题时涉及到 2 了关于同义词的问题,如: 同源字典 (前言) (王力 1982) , 训诂学原理 (音义关系 部分) (王宁 1996)等,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同义词的著作,但对同义词的界说与分析都 非常透彻。 2对同义词作具体辨析的著作:在对同义词作具体辨析的著作中,做的最好的词 典要首推古辞辨 (王凤阳 1993) ,把同义词按照一定的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参考大量 的古代文献训诂材料,在具体辨析上做得非常透彻。其它如: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洪 成玉、张桂珍 1987) , 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段德森 1992) ,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 考 (黄金贵 1995)等也是影响较大的一些同义词辨析的著作。这类研究总体上是把重 点放在同义词的具体辨析上,对同义词的异同分析的比较透彻,但是却缺乏“史”的观 念,把整个古代汉语作为了一个共时的状态。他们把不同时代的词语聚合为同义词组并 对其作出辨析,时代较混杂,反映不出各个时代词汇系统的特点。 3专书同义词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 说文同义词研究 (冯蒸 1995) ,主要 是以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中出现的同义词为研究对象,因说文解字涵盖 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因此 说文同义词研究为先秦时期语言系统的构建提供 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材料。 段注训诂研究 (第三章) (马景仑 1997)主要是探讨段玉裁 对于同义词的研究,梳理总结段氏研究同义词的成果。其他,如: 诗经语言研究 (第四章第六节) (向熹 1987) , 左传词汇研究 (第四章) (毛远明 1999) , 孟子 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 (周文德 2002) , 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修订本) (同义词部 分) (张双棣 2008)等主要是以某一时代的经典文献为研究对象;此外还有许多卓有成 见的单篇论文。从总体上看,这类研究是以特定时代的典型语料为对象来作同义词研究 的,这类研究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同义词的辨析,对于构建一个时代的词汇系统具有 不可低估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方法。 1.1.2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焦点1.1.2 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焦点 从上述研究成果上看,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同义词界 定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义;二是:探寻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方法能否应用于古代汉语同 义词的确定上,以及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所具有的独特的确定方法;三是:探寻古代汉 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1对于同义词的界定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学者在研究同义词的过 程中都给同义词下了定义。现引述一些同义词的定义,如下: 张永言: “所谓同义词(synonyms)就是语音不同但是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很 3 相近的词,同义词通常属于同一个词类。 ”3 王力: “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 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4 蒋绍愚: “一个词包括若干义位,所谓同义 ,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 能是各个义位都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同一个词可以出现在几个同义词系列中。 ”5 王宁: “声音没有源渊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必定不同源。两个词 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 ”6 段德森: “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词性相同的 词。 ”7 刘乾先: “古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同义词都是意义相近或词义有部分交搭的近义词。 ” 8 黄金贵: “同义词是各有不同义象 ,按一个义位(词义)系统横向聚合的词群。 ” 9 从上述定义来看,对同义词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首先,同义词研究 的最根本问题: 同义词研究到底是研究的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还是研究的义位与义位 之间的同义关系。主张研究词与词之间同义关系的学者有张永言、段德森等,主张研究 义位与义位之间同义关系的学者有王力、蒋绍愚、王宁、黄金贵等。越来越多的学者经 过实践证明,研究义位与义位之间的同义关系才是科学正确的。其次,同义词与近义词 的关系:刘乾先等直接把同义词和近义词等同起来,把同义词说成就是近义词。蒋绍愚 在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指出: “近义词”和“同义词”是有区别的。黄金贵 在他的 古汉语同义词辩释论 中也明确提出把同义词说成是近义词是一种误说。 第三, 同义词与同源词的关系:王宁先生在给同义词下定义时就明确指出了“同义词必定不同 源” 。 10而“王力(先生)将同义词作为同源词的一类,而且是有很大数量的一类。 ” 11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同义词的词性和同义词的语音等问题。 2在同义词的确定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最早是在研究现代汉语同义 词时提出了几种方法。 (1) “替换法” ,即“两个词如果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可以替换而不 4 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那么他们就有意义上的共同性,就是同义词” 。12也就是说在不 改变语境原意的情况下,能够互相替换的两个词语就具有同义关系。 (2)刘叔新提出了 “同形结合法”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样的事物,那么就可断定甲和 乙有同样的对象,是同义词” 。13实际上“替换法”和“同形结合法”在本质是相同的, “甲”和“乙”即所谓的“能够互换的两个词语” ,与“丙”的结合即是不变的语境。 这两种方法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凭借我们的语感能够随意构拟出我们所 需要的语境,把它们运用到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上,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 如果运用到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上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古代文献 中,相同的上下文语境很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二是古代汉语与我们现今的语感相差较 远, 凭借我们的语感是不可能随意构拟出一个我们所需要的并且十分正确的语境。 因此, “替换法”和“同形结合法”不是我们所要使用的方法。 (3)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使 用“义素分析法”来确定同义词,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作出了否定。这种方法也不 是我们确定同义词所要应用的方法。 除了现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中提出的几种方法外, 针对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学者们 也提出了几种方法。 (1)王宁先生提出了四种可以证明词语同义的材料,即“义训、互 言、对言、连言” 14。这是借助文献原文中词语的意义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系联同义 词的。 (2)徐正考提出了“系联法”和“参照法”15。 “参照”即是参照文献原文,从 而系联同义词。 (3)周文德提出了“双重印证法” ,即“ (一)从经典文献原文中找依据, 确定专书语词同义关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就是专书原文。这是本证。 (二)利用 训诂材料对从经典文献原本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这是他证。 ”16三位学者所 提出的方法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文献原文为基础,以训诂材料为检验依据来确 定同义词。对于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最重要的就是依托文献原文。因为我们没有古 代人的语感,只能凭借当时的文献原文与训诂资料来考察。除了依托文献原文系联同义 词外,还要运用文献原文对系联的同义词进行检验。总之,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正 确性。 3 作专书同义词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同义词的辨析问题,只有经过细致、科学 的辨析, 我们才能从中发现此专书中的词汇系统的一些特点。 王宁先生在 训诂学原理 中提出了三种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置换:同义词在使用相近义项时可以互相替换,凡 5 不能置换的就是它们不同的义项。对举:不同的反义词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的差异。系 连:词的意义特点,应该在它的整个引申义列中来认识,从本义、源词和同源词中,都 可以看出词义特点” 。17其中, “置换”法与“替换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在本文 中不运用此方法。 “对举”和“系连”才是我们研究中需要的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2 今文尚书的语料价值与研究现状 1.2.1 今文尚书简介1.2.1 今文尚书简介 尚书共有两个传本,一个是今文尚书版本,一个是古文尚书版本。 尚 书作为上古时代的史书,作者已不可考。据史记儒林传记载,焚书坑儒后尚 书最先是由伏生所传的,共计 28 篇。伏生处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通行的书写形式 是隶书,隶书相对于古文字来说即是今书,因此伏生所传的版本就称作今文尚书 。 古文尚书 ,顾名思义即是用古文字写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文尚书 是鲁恭王在扩建宫室时从孔子壁中得到的,共计 45 篇。但对于此记载许多学者也持怀 疑态度。东晋初年,梅赜献出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除自序外,共分 46 卷,58 篇, 其中有 33 篇与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28 篇相同。从唐代开始已有学者开始怀疑古文 尚书 ,到宋代有更多的学者怀疑古文尚书中存在伪作,代表性的学者有吴棫、 朱熹等。明代的梅鷟、清代的阎若璩经过潜心研究,指出除同于伏生的 33 篇外,其余 的都是伪作。后代学者也一致认为今文尚书中的 28 篇才是可以相信的真书。本文 以可以确定为真书的 28 篇为研究对象。 1.2.2 今文尚书的语料价值1.2.2 今文尚书的语料价值 今文尚书同义词研究属于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作为专书研究,首先我们要选 好专书。程湘清在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了确定某部文献是否值得 进行专书研究的三个条件: “第一、要看口述或著作某部专书的作者是否属于该断代, 这需要作一番专书及其作者的辨伪工作。第二、要看专书的语言是否接近或反映该断代 的口语,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第三、 要看专书的篇幅大小是否具备相当的语言容量。 ” 18今文尚书是可以确定的真实的上古文献材料,是我国最早的经典文献之一,共计 28 篇( 顾命和康王之诰合并) ,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 周的史实。今文尚书以记言为主,涉及到政治、军事、宗教、法律、地理等多个领 域,内容广泛,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期的语言面貌,可称得上是汉语的源头。 1.2.3 今文尚书的研究现状1.2.3 今文尚书的研究现状 6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汉代时就与诗 、 礼 乐 、 春秋共立为五经。学者们除从历史学来研究尚书外,还从地理学、金石学等多 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尚书距今较远,古奥难懂,自汉代以 来对尚书作训释的著作就层出不穷。唐初孔颖达奉旨作尚书正义 ,训释精准, 到清朝时被推崇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到了宋代,蔡沈作书集传 ,对尚书作了更 为详细的训释,可以说书集传是宋代时期对尚书作注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宋代 训释尚书的最高成就。到了清代,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 ,使训释更加完善。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用现代语言来训释尚书 。王世舜的尚书译著 、 周秉钧的尚书易解等是对今文尚书作的训释;而江灏、钱宗武的今古文尚 书全译等则是对古文尚书作的注释。这些注释更容易让研究者理解,对尚书 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在语言学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语法、 词汇等方面来研究确为真作的今文尚书 。钱宗武先生发表论文几十篇,如:如今 文尚书被动句研究 , 论今文尚书的句法特点等。还撰写了很多专著,如: 今文尚书语言研究等,从总体上来看,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方面。另外, 唐智燕写的一篇关于同义词研究的单篇文章今文尚书动词同义词聚合 ,研究的 较为粗略。此外,还有一篇硕士论文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与本文研 究的角度和方法均不同。 7 2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1 同义词的界定 要做专书同义词研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构成同义词所具备的条件。这里,我们要 明确几个问题: 1明确古代汉语同义词系联的依据是义位相同,只有具有相同的义位才能构组成 同义词。 古代汉语的词语常常是一个词语具有多个义位, 每个义位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可以作为构组同义词的依据,分别构组为不同的同义词组。因此,一些词可以同时属 于几个不同的同义词聚合的成员。 2明确同义词词性必须相同。刘叔新认为: “词的句法功能和搭配特点等词类范畴 借以体现的现象,成为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 ”19词性是词语含义的一个决 定性的因素,如果词性不一致的话,那么它们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搭配的对象则会不同, 那么它们自身所反映出来的含义就有可能差别较大, 那就不会形成同义关系。 在本文中, 只有词性一致我们才把它们构组为同义词。 3不考虑语音问题。实际上我们在系联同义词时很少涉及到语音问题。许多学者 如王力先生、 蒋绍愚先生等在界定同义词时都没有涉及到语音。 王宁先生指出同义词 “声 音没有源渊” ,张永言、段德森、严廷德等先生提出同义词要“语音不同”的观点。在 实践中我们所系联的同义词的语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同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偶然 相同的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不涉及同义词的语音问题。 除以上三点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避免同义词与其它聚合相混淆。 1避免同义词与近义词相混淆。同义词和近义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其它聚合 相比它们是属性较接近的两种聚合, 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同义词与近义词又是一组对立的 概念。同义词指的是具有一个相同义位的词语聚合,而近义词则指的是具有一个相近义 位的词语聚合。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在于义位与义位之间相同的程度不同。同义词间 的义位相同程度要大于近义词义位间的相同程度。因此,我们在做研究时要时刻避免同 义词与近义词相混淆。 2避免同义词与类义词相混淆。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常常由于人们的疏忽, 在构组的同义词中存在许多类义词。同义词相同的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义位,指的是同 一个对象;而类义词并不是具有相同的义位,而是各个义位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又彼此 8 制约的关系。如果说同义词的义位指的是同一个对象的话,那么类义词的义位则指的是 构成这一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 3避免同义词与同源词相混淆。同义词和同源词属于两个不同属性的聚合,它们 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自身所赋予的研究使命不同。首先,我们都知道同义词的“同” 指的是“义”相同,而同源词的“同”指的是“源”相同。除此之外,它们研究的目的 也不相同。同义词的研究目的是辨析同义词组各成员间的同中之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差 别,从而得出这些词汇独特的特点;而同源词研究的目的则是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整个词 族系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以上原因来看,我们要把同义词和同源词区别开来。但是我 们并不排除二者有交叉的情况,即有的词语聚合既是同义词聚合又是同源词聚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形成同义词必须具备的条件: (1)一个相同义位, (2)词 性相同。由此,我们给同义词下一个定义为:同义词是指词性相同具有一个相同义位的 词语聚合。 2.2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周文德的“双重印证法” 、徐正考的“系联法和参照法”以及王宁先 生的“义训、互言、对言、连言”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通假字是否需要收入。 我们主张不收入通假字,因为它们大多属于临时意义,没有凝固为一个义位。但是,如 果在当时是一个没有本字的假借字,所表示的假借义已经固定成一个义位,那么我们则 把它纳入到研究的范围。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以古代的训诂材料为参考对文献原文进行全面细致的考 察,找出所有单音节动词的使用义,当然我们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使用义都是同义 词系联所依据的词语的义位。要得到正确的义位,我们还需要把这些随文所释之义进行 归纳总结。进而依据这些归纳总结出的义位对同义词进行系联构组。最后利用文献原文 对所构组的同义词作进一步的验证,以确保构组的准确性。王宁先生提出的“义训、互 言、对言、连言”不仅可以作为我们系联同义词的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我们检验同义 词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义训、互言、对言、连言” 都具有同义关系。 2.3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主要工作是: 分析同义词相同义位间的联系 与细微差别。我们在对同义词作辨析时,主要运用系连法、语境考察法和义素分析法, 9 有时也会用到对举法。其中,对每组同义词作辨析时都要用到系连法、语境考察法和义 素分析法。 首先, 我们通过系连法探求词义的系统, 以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义项的来源, 这样为我们作辨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然后我们运用语境考察法以文献原文为依据找出 同义词的“同”与“异” ;最后我们运用义素分析法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显示出同义词相 同的义素和不同的义素。对举法使用频率比较低,如果系连法能够把同义词辨析的很清 楚,那我们就不会运用对举法。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四种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语境考察法:上下文语境能够使词语的意义显示得最具体最清晰,并且专书同 义词研究更要依托文献原文,以得出词语在专书中独特的特点。以专书词汇的具体语境 为依据来考察同义词组中的“同中之异”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辨析方法。 2系连法: “词的意义特点,应当在它整个的引申义列中来认识,从本义、源词和 同源词中,都可以看出词义特点。 ”20系连法主要是把具有同义关系的义位分别置于词 义引申义列中去探求它们的来源,以此分析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对举法:实际上就是反义词分析法。同义词组成员各自相对应的不同反义词可 以显示出同义词的差异,即如果同义词不易显示出其意义的独特特点,我们则可以通过 它们的各自的反义词来探究它们词义间的差别。 4义素分析法:具有同义关系的义位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总会有 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果把这些具有同义关系的义位进行分割,分割成最小的语义成分的 话,那么必定会出现相同的义素与不同的义素。利用义素分析法,找出每组同义词中的 相同义素与不同义素,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同义词之同与同义词之异。 2.4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理论上说,词汇学上的义位相当于词典学上的义项。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使用义 项的说法。 2.专书同义词研究理应依托文献原文,但是,其中一些同义词组中的成员出现次数 较少,它的词义特点可能不易显现,如果我们在辨析时不去收取这些词语,则可能失去 很多极有特色的尚书词汇,因此,我们在这里采取全收的方法,不易显现特点的词 语我们则利用同时代的文献训诂材料进行阐释。 3.题目用字不在研究范围为之内。 4.版本采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的二十八篇今文,同时参照尚书今古文注 疏 、 尚书易解 、 尚书译注 、 今古文尚书全译等著作。 10 3 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辨释 3 今文尚书单音节动词同义词辨释 经过全面归纳和系联,我们共构组出单音节动词同义词 131 组。其中 2 字组 40 组, 占总数的 30.53%;3 字组 30 组,占总数的 22.90%;4 字组 28 组,占总数的 21.37%;5 字组 16 组, 占总数的 12.21%; 6 字组 4 组, 占总数的 3.05%; 7 字组 3 组, 占总数的 2.29%; 8 字组 5 组,占总数的 3.81%;9 字组 3 组,占总数的 2.29%;11 字组 1 组,占总数的 0.76%; 15 字组 1 组,占总数的 0.76%。由于篇幅问题,我们选择部分来考释、辨析。 (以 下,今文尚书简称尚书 ,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 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 ) 3.1 间、代 “间、代” 在表示“代替”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间”在尚书中共出现 4 次,1 次读作 jian 55,为介词。在之间。3 次均 为动词,读作 jian 51:可归纳为 2 个义项: (1)交替。1 次。 (2)代替。2 次。 “间”在 表示“代替”义时用例如下: (1)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 多方 (2)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 立政 “代”在尚书中共出现 4 次,义项均为代替。用例如下: (1)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金滕 (2)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 ,代夏作民主。 多方 辨释: 间 说文门部 : “间,隟(隙)也。从门从月。 ” 段注 : “ (从门月) ,会意也。 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 ”本义为缝隙。因有空隙则有隙可乘,引 申为更迭代替。在尚书中,两次训为代替义,如: (1) “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 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 ” ( 多方 ) 尚书易解 : “间,代之。言夏王图谋其政, 不在于劝享其民, 天降比丧亡之咎, 诸侯代之。 ” (2) “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 ” ( 立 政 ) 尚书易解 : “间,代也。言治我所受之民,平我众狱众慎之事,此则勿有代 之。 ”从例子看, “间”作为代替义侧重于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代替。 代 说文人部 : “代,更也。 ” 段注 : “凡以此易彼谓之代,次第相易谓之递 代。 ” “代”的本义即是代替。如: (1) “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 ( 皋陶谟 ) (2)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 ( 金滕 ) “代”侧重于指人与人之间 11 的代替。 “间、代”的同异分析: 3.2 改、革、变、易、忒 “改、革、变、易、忒”在表示“变化、变更”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改”在尚书中共出现2次,义项均为改变。用例如下: (1)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诏诰 (2)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顾命 “革”在尚书中共出现7次,可归纳为3个义项: (1)名词,羽毛。1次。 (2) 名词,犀皮。2次。 (3)改变、变化。4次。“革”在表示“改变、变化”义时用例如下: (1)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洪范 (2) 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 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多 士 “变”在尚书中共出现3次,可归纳为1个义项:变化。3次。用例如下: (1)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盘庚 (2)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无逸 “易”在尚书中共出现10次,可归纳为3个义项: (1)形容词,容易。4次。 (2) 延续。1次。 (3)改变、变化。5次。“易”在表示“改变、变化”义时用例如下: (1)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洪范 (2)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 邦?大诰 “忒”在尚书中共出现2次,可归纳为2个义项: (1)作恶。1次。 (2)变化。1 次。 “忒”表示“变化”义时用例如下: (1)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洪范 辨析: 改 说文攴部 : “改,更也。 ”甲骨文写作,像是拿着鞭子打一个正在跪着 的人,含有使其改错归正的意思。如: “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 同义词同义词 相同义素区别义素相同义素区别义素 间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代替 代 代替 人与人之间的代替 12 受羑若,克恤西土。 ” ( 顾命 )这句话指的是上天改变了殷朝的命运,而使周文王、武 王受到福祥,安定西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改”是变更错误的、不好的事情或事 物从而得到正确的、好的事情或事物,着重在于改变原来事物的面貌。 革 说文革部 : “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之。 ”古文“革”写作, 看上去像一个禽兽的身体。 “革”的本义为去除兽毛的兽皮,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皮革。 因为去掉兽毛后兽皮有所改变,因此“革”后来引申为“改变、变化” 。如: “乃命尔先 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 ( 多士 )意思是上天命令你们的先祖改革(灭亡并代替) 了夏,杰出的人才才能治理天下。又如: “金曰从革。 ” ( 洪范 )金属可以随人的意愿 改变形状。 “革”所改变的可能是不好的事物,也可能是无所谓好坏的事物。 变 说文攴部 : “变,更也,从攴。 ” “变”的本义是变化,偏重于事物客观的 变化,不是随人的意愿而有所改变。如: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 ” ( 盘庚 )意指先人 没有错误的言论,百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处,百姓的变化并不是主观上随心所欲 的变化,而是客观发展形成的变化。 易 说文易部 : “易,蜥易、蝘蜓、守宫也。 ”按照说文来看, “易”像蜥蜴之 形,即“易”是“蜴”的本字。 说文解字今注指出:还有一说, “ 易 ,甲骨文写, 倚日画云,光线漏出之形。为乍晴乍阴之意。当为暘的本字。 ” “乍晴乍阴”具有反 复变化的意思,因此又引申为变化、改变之意。如: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 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 ( 洪范 )此处的“易”指岁月日时关系的改变。 “易”侧 重于指一种事物或一种情况转换成另一种事物或令一种情况。又如: “平在朔易。 ” ( 尧 典 )意为辨别观察太阳往北变化运行的情况。此处的“易”重在强调变化的连续性。 忒 说文心部 : “忒,更也,从心弋声。 ” 段注 : “差者,忒也。参差不相值 也。不相值即更改之意。 ” “忒”的本义即是变化。如: “卜五,占用二,衍忒。 洪范 ” 意为根据各种龟兆卦象进行推演变化。此处的“忒”重在显示推演性的变化。 “改、革、变、易、忒”的同异分析: 同义词同义词 相同义素区别义素相同义素区别义素 改 事物原貌的变化 革 随人的意愿而变化 变 客观发展而变 易 变化、变更 转换、具有连续性 13 “改、革、变、易、忒”的同异分析续: 同义词同义词 相同义素相同义素 区别义素区别义素 忒 变化、变更推演而变 3.3 怨、违、憝 “怨、违、憝”在表示“怨恨”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怨”在尚书中共出现12次,可归纳为2个义项: (1)名词。怨恨、怨气。5次。 (2)动词。怨恨。7次。 “怨”表示动词义“怨恨”时用例如下: (1)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 康诰 (2)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多士 “违”在尚书中共出现13次,可归纳为4个义项: (1)名词。失误。2次。 (2) 否定词。1次。 (3)违背。9次。 (4)怨恨。1次。 “违”在表示“怨恨”义时用例如下: (1)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 则厥口诅祝。 无逸 “憝”在尚书中共出现3次,可归纳为1个义项:怨恨。3次。用例如下: (1)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康诰 (2)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癏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 康诰 辨析: 怨 说文心部 : “怨,恚也。 ” 说文心部 : “恚,恨也。 ” “怨”的本义是: 埋怨、怨恨。如: “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 ” ( 康诰 )此句意为老百姓尚未安定下来,仍然不和顺,上天将要惩罚我们,我们不能 怨恨。此处的怨恨多有埋怨之意。 违 说文辵部 : “违,离也。 ” “违”金文写作, “违”的本义是离别,后引 申为违背。既违背则有所怨恨。由违背义又引申出怨恨义。 “违”在文章中只出现了一 次,即“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 ( 无逸 )此句的意思是人人违背政治法度, 百姓就会产生怨恨。此处的“违”重在强调因违背而产生怨恨。 憝 说文心部 : “憝,怨也。从心敦声。周书曰: 凡民罔不憝。 ” “憝”的本 义是怨恨。如: “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 ( 康诰 ) 意为老百姓因为偷窃、抢夺、作恶、杀人夺财,强横而不怕死,这些行为没有一个人不 14 怨恨的。这里“憝”所表现出的怨恨义较之“怨”所表现出的意义程度要重一些。 “怨、违、憝”的同异分析: 同义词同义词 相同义素区别义素相同义素区别义素 怨 程度轻 违 因违背而产生 憝 怨恨 程度重 3.4 秉、杖、执 “秉、杖、执”在表示“持拿”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秉”在尚书中共出现 9 次,可归纳为 3 个义项: (1)保持、坚持。4 次。 (2) 执行。1 次。 (3)持拿。4 次。 “秉”表示“持拿”义时用例如下: (1)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牧誓 (2)太史秉书,由宾阶跻,御王册命。 顾命 “杖”在尚书中共出现 1 次,义项归纳为:持拿。1 次。用例如下: (1)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牧誓 “执”在尚书中共出现 13 次,可归纳为 3 个义项: (1)通“垫” 。1 次。 (2) 拘捕。1 次。 (3)持拿。11 次。 “执”表示“持拿”义时用例如下: (1)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武成 (2)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 顾命 辨释: 秉 说文又部 : “秉,禾束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从又持禾,会意。 手持一禾为秉。 ” “秉”的本义是禾把,引申为持拿义。如:右秉白旄( 牧誓 ) 、太史 秉书( 顾命 ) ,都是表述持拿义,并且我们可以从所持拿的对象来看,使用“秉”常 常带有庄重的意味。 杖 说文木部 : “杖,持也。 ” 段注 : “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 ” “杖”的本 义就是持拿。如:王左杖黄钺( 牧誓 ) , “黄钺”是一种大斧。此处的“杖”是对其所 持拿对象的一种凭依,带有威严的意味。 执 说文羍部 : “执,捕罪人也。 ” 段注 : “捕者,取也。引申为凡持守之称。 ” “执”本义是逮捕罪人,引申为持拿义。如:二人雀弁,执惠。此处即是对惠这种兵器 的持拿,有抓紧的意思。 15 “秉、杖、执”的同异分析: 同义词同义词 相同义素区别义素相同义素区别义素 秉 庄重 杖 对所持对象凭依 执 持拿 抓紧 3.5 纳、入、渐 “纳、入、渐”在表示“入”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纳”在尚书中共出现13次,可归纳为3个义项: (1)使入,即引进、采纳。4 次。 (2)使对方获得,交纳。3次。 (3)入。6次。 “纳”在表示“入”义时用例如下: (1)寅饯纳日,平秩西成。 尧典 (2)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金縢 “入”在尚书中共出现22次,义项均为入。用例如下: (1)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禹贡 (2)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律;东过洛 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禹贡 “渐”在尚书中共出现4次,可归纳为4个义项: (1)渐进。1次。 (2)病重。1 次。 (3)欺诈。1次。 (4)入。1次。“渐”在表示“入”义时用例如下: (1)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堲声教讫于四海。 禹贡 辨释: 纳 说文糸部 :“丝湿纳纳也。”段注 :“古多假纳为内字。内者,入 也。”“纳”的“进入”义是由“内”所派生的。在金文中作“内”,在先秦文献中则 出现了“纳”。如“夙夜出纳朕命。”( 尧典 ) 史记五帝本纪中, “出纳”作“出 入” 。又如“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 ( 金縢 )在这里“纳”是放进、放入的意 思。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纳”所指支配的对象可以是语言、思想,也可是实在的事物。 入 说文 入部 : “入, 内也。 象从上俱下也。 ” 说文 入部 : “内, 入也。 ”“入” 的本义即是进入。“入”在尚书中共出现22次,如:“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 禹贡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 ( 召诰 )都是进入的意思。 既可以指水的流入,又可以指人的进入。 16 渐 说文水部 :“渐,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 ”渐的本义是水名。 段 注 : “按:走部有走斬字,训进也。今则皆用渐字而走斬废矣。 ” “渐”作“流 入、进入”义时读音为子廉切,平声。如“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禹贡 )“渐” 从文章看只指水的流入。 “纳、入、渐”的同异分析: 3.6 逆、宾、迓、御 “逆、宾、迓、御” 在表示“迎接”义时具有同义关系。 “逆”在尚书中共出现14次,可归纳为3个义项: (1)逆河。1次。 (2)反对。 10次。 (3)迎接。3次。 “逆”在表示“迎接”义时用例如下: (1)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金滕 (2)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顾命 “宾”在尚书中共出现10次,可归纳为4个义项: (1)官名。3次。 (2)名词。 宾客。4次。 (3)朝贡。1次。 (4)迎接。2次。 “宾”在表示“迎接”义时用例如下: (1)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