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 申 请 人 姓 名 徐文妹 指 导 教 师 高伟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 6 月 18 日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8020134 分 类 号 g4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文献综述.4 三、 创新点. . .7 四、研究方法.7 第一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8 一、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8 二、主体缺失的德育目标.9 三、与生活阻隔的德育实践.11 四、知性物化的德育过程.12 (一)德育过程的泛政治化倾向. .13 (二)德育过程的功利化倾向.14 第二章 终身道德学习的概念、目的及特征.16 一、终身道德学习的概念.16 (一)终身学习的内涵.16 (二)终身道德学习的内涵.16 二、终身道德学习的目的.17 三、终身道德学习的特征.17 (一)全面性.17 (二)整体性.18 (三)终身性.18 (四)实践性.18 (五)自主性.19 第三章 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20 一、 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 二、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是道德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符合教育发展世界性潮流.21 四、终身道德学习是人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23 五、人的未完成性的需要.24 第四章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26 一、 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基本理念.26 二、 重视道德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27 三、 把对话作为道德学习与进步的主要方式.29 四、 运用活动学习法, 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热情.30 五、 建立终身道德学习环境, 确保终身道德学习顺利进行.31 六、 订立校本德育目标, 形成独特道德个性. .31 七、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 .32 结论.34 注释.35 参考文献.3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 致谢.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目前众多的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 列与传统道德不同的新理念,如生活道德、活动道德、生命道德、制度道德、主 体道德等众多人文道德观念, 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 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具有积极而合理的 学术意义。本文中所提及的“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就是在目前的研究中独树一 帜的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面向未来,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视角,以现实中存在的基 本问题为出发点,拨开表面的迷雾,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走向终身道德学习, 是教育人性化的过程。其人性化最集中的表现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目的。 人性化也充分表现为教育过程内部基本要素关系的转化, 包括人人关系的转 换、授受关系的转换。学生是道德学习者,老师也是道德学习者。老师不是 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原则,告诉学生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 生自己道德学习; “道德学习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作用,即强调学习者“自己 运动” 。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的自我育德、自我修养的过程。不仅未成年人,教 师、家长以及所有的成年人,都是道德学习者。古今中外,不少的政治家、思想 家,终身都重视自我道德修养。在这样的视野下,终身道德学习也必将超越教育 范畴,同时也被看成一个属于生存范畴的问题。进一步说,终身道德学习正在成 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没有终身道德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 存在,没有终身道德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它将成为人在未来的 一种生存概念。 现行道德教育只有自觉地以促进青少年终身道德学习和终身发展 为己任才能获得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品格和意蕴。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剖析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由于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 “科学化倾向” 、 “泛政治化倾向” 、 “理想化倾向”以及“成人化倾向”等,导致 了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最终异化了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终 身道德学习的内涵及特征。首先,终身道德学习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第二,终 身道德学习是终身持续不断地进行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第三,终身道德学习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格完善。 第三部分从终身道德学习的时代必然性 和终身必要性两方面对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第四部分揭示了终身 道德学习理念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挥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道德教育的 辐射作用,符合当前教育研究“由重教转向重学”的趋势,也是丰富和发展道德 教育理论,开拓道德教育研究视野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终身道德学习的思想 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有诸多启示。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摆脱那种以培养完人 为目标,以既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为内容,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手段的寄居在客观 理性思维模式中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为道德教育改革寻找新的生长点。树立终 身道德学习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对话作为道德学习与进步的主要方式, 都是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值得追求的。 论文分类号:g410 关键词:终身学习关键词:终身学习 终身道德学习终身道德学习 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abstract a at present ,many educators have discussed moral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different of traditional moral, such as living moral, active moral, vital moral, institutional moral, principal moral of numerous humanistic moral concept,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 analysi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y constructed hi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which had a positive and reasonable academic significance from respective different aspects. the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dea mentioned by this article, is a new thinking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and is unique in the present study.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concept faces the future, individual growth as the angle of view and the basic problems existing in reality as a starting point, seizes the fundamentality of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the surface fog. towards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umanization. the most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ization is, people-oriented; man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humanization is fully displayed as translation of internal basic elements for educ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relation transformation of one another and the rel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udents are moral learner, teachers are also moral learners. the teacher does not teach students the ready-made moral principles and tell students ready-made ethics anymore; the teacher organize, guide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ral by themselves. “the moral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the internal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learners to exercise by themselves namely.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s lifelong moral self-learning and lifelong self-improvement process. not only minor, but teachers, parents and all adults are moral learne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many politicians and thinker both pay attention to lifelong moral cultivation. in this view,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will surpass education category, and be considered a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urvival problems. further,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urvival responsibility, no life-lon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moral learning,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human social existence of life, no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human survival quality of life, it will become a living concept of people in the future.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only consciously thinks improving juveniles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s its own duty to obtain the character and implication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puzzledom of moral education. due to “the scientific tendency”, “extensive political tendency”, “idealized tendency” and “adult tendency” and so on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led to “tool tendenc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ventually covered up the true look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first, the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s a lifelong process; second,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is a lifelong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which carries on continuously for life, third, the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goals is to pursue the life value rea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perfection.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from two aspects of inevitability and lifelong necessityage the four part elaborates the enlightenment of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concept to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playing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concept to moral education accord with the tendency of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study, is also an important choice of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eory and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vision field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eanwhile, there is some enlightenment of the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to the practice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u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get rid of the target of developing the ideal peopl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 and principle and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pattern of one-way infusion which lives in the objective rational thinking mode, and should find new growing point for moral education reform. building up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concept, respecting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considering dialogue as the main form of moral learning and progress are worth pursuing in chinas current reform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lifelong moral learning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引 言言 一、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道德教育的困惑(一)现实道德教育的困惑 个体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就必然要 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很久以来就蕴含着道德教化 的深刻内涵,教育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客观存在,无法割舍。中国作为有着上千年 的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这样的结论很容易从逻辑上被推理出来:作为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的中国, 意识形态领域的首席长期被儒家伦理占据,加之我国的传统文 化重视道德教育,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早就成绩斐然。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重 重的一击。这种道德的困惑表现在几个方面:在道德品行上,存在理想与行为、 个人需求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学生的道德意向是积极的,倡导社会公平、正 义,嫉恶如仇,经常把社会道德理想化。由于学生自身较浅的社会阅历和不稳定 的道德观念取向,因此学生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产生认识与实践的偏差, 一直存在着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的脱节,道德评价和行为选择的矛盾,理想追求 盲目顺从于现实功利,奉献与索取失衡,抛弃了吃苦耐劳精神,追求贪图享乐等 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更趋向于功利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生把实现自身的 价值最大化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 中,弊病百出,表现在难以抵御现实的利益诱惑,利己性和自我性因素的放大, 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等问题。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发展与深入, 国际全球化的趋势加剧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 元化。许多事实表明,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确定性,长期以来被绝大 多数人接受的道德规范被现实打破了,还没有建立新的道德规范, 从未有过的沉 沦和危机出现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 例如利益心的膨胀, 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淡化, 公德心的普遍缺失,个人价值观的错位,以及崇拜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都给当 前德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有人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道德的困惑和困 惑的道德” 。 (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思考(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道德教育”是什么?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使学生的道德生 命得以自由成长。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的终身持续发展、终身道德学 习奠基。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愿望、态度、方法,以帮助 其养成终身修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以促进学生终身的发展。 由于现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 、 “科学化倾向” 、 “理想化倾 向”和“成人化倾向”等,导致了道德教育沦为政治教育的工具,最终道德教育 的本来面目被异化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来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发展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智育 本来应该被同等重视,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但是一直以来,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 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一考定终身, 用升学率作为衡 量一个学校的声望和地位的指标的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学校的德育实践 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育目标的理想性和功利性。目标过于求大求高,远离了学 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视价值观的内化,使学生成了思想上的君 子,行为上的小人。二是教育内容的政治化和简单化。道德教育的内容重政治, 轻道德素质、文明修养教育,忽视心理训练和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一刀切,没有 选择的余地,禁锢了学生的发展自由;内容缺乏超前性,不能有效发挥道德教育 的导向功能。三是教育方法的封闭性和单向性。 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之 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使学生无 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更无法去感悟、内化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要求。四 是道德教育的环境缺乏协同性和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之间形成了教育 力量的“内耗”,教师表达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自己的“经验”,而社会 向学生翻开的却是另外一本“教科书”,这种三律背离,导致的结果不是学生的 迷茫,就是学生道德的“变态”和精神的“游离” ,这是道德教育的又一瓶颈。 (三)(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终身学习是终身学习 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上,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强调“学”的研究可以看做 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和转向。在教学研究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即出现了这 种转向,近几年更是迅速发展。 “教育”与“学习”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但是后者更重视学习者的主体 性。在我们党的十六大上, “终身学习”问题再次被关注。会议提出了两个极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深刻意义的基本观念: “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 。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 ”江泽民提出,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 识的需要。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 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 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这都是一个光明 的未来:成长的动力由学习提供,终身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 “学会生存” 到 “学会关心” , 再到作为现代教育四个支柱的 “四个学会” , 着重点都在“学会”上,而不是“教会”上。我们不是断章取义,单纯从字面的 意思来理解问题的,而是用国际公认的“21 世纪教育哲学”精神来领悟的。一 些国家为“终身学习”确立法律、国际社会为“终身学习”开展“终身学习年” 活动, 举办 “终身学习国际会议” 等事实都说明了 “终身教育” 正在转向重视 “终 身学习” 。1996 年欧洲的 25 位部长、加拿大、澳洲、墨西哥、日本、新西兰、 美国的代表达成一致协议,把教育战略格局改成由教育转到学习 。当然,这 一发展趋势在德育领域表现为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 。 在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人们终身学 习;学习者自身的精神需求也要求终身不断学习,学习者需要在思想道德上不断 提高自我。人的个性是一个自我创造、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是不断地进行自我 反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提高自我创造水平、不断地升华自我 自觉性的过程。从事学习、接受教育,是 21 世纪的一种精神生活和生活方式, 更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 终身道德学习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四) 终身道德学习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道德教育问题, 总结了一系列新观 点,这些新观点与传统道德不同,例如活动道德、生活道德、制度道德、生命道 德、 主体道德等许多人文主义的道德理念,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深刻分析的 基础上, 他们对自己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进行建构,凸显了积极而合 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中所提到的“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就是一种现 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在目前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着眼于未来,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把现实中存在的基 本问题作为出发点,拨开道德教育表面的困惑,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教育人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化必须要重视终身道德学习。终身道德学习的人性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是教育 的目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过程内部的基本要素关系的转换也体现在人性化 这一过程中,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换、教和学关系的转换。学生和老师同样 都是道德学习者。学生不是学习现成的道德原则和现成的道德规范;学生自己进 行的道德学习要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 “道德学习论”重视学习者的内 部作用,即重视学习者“自己运动、自己反思” 。自我育德、自我完善贯穿在终 身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要进行道德学习。从古至今,不少的思想家、政 治家,终身都非常重视自我道德学习。 总之,终身道德学习是很值得重视的课题,是对道德教育困境的超越性建 构。 二、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一)(一)对终身学习的研究对终身学习的研究 大约从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开始,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广泛宣传终身学习的 思想,特别是在 80 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候,更是把 终身学习的思想看做一项基本政策和原则。自 80 年代以来,我国曾几度出现了 终身学习的研究思潮,众多研究者从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角度,广泛而深 入地讨论了终身学习的产生、发展、概念、特点及影响等,产生了一大批有质量 有高度的研究成果。 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举办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于 1994 年 11 月在罗 马召开。会议报告对终身学习的内涵界定如下: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一个生存 概念” ; “终身学习发挥人类的潜能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终身学习激励并 赋予人们权力去获得人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价值、知识、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 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他们”。1996 年,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以“思考 21 世纪的教育和学习”为宗旨,编著了学习内 在的财富的报告一书。 “报告”指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终身学习,解决 我们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的方法也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通往 21 世纪光明之门 的通行证;而“学习社会”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自觉学习之上的,人类未 来的终极理想是构建“学习社会” 。1996 年,来自新西兰的记者戈登德莱顿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博士珍妮特沃斯合作出版了学习的革命通向 21 世纪 的个人护照 。该书立足于“我们需要与信息革命并行的终身学习革命,让所有 人分享巨大潜力时代的果实”的指导原则,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人所潜藏的巨 大的学习能力, 深入探讨了当今时代每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念、 学习态度、 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为我们改变落后的学习观念、落后的学习方式、错误的学 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对终身道德学习涵义及特点的研究(二)对终身道德学习涵义及特点的研究 刘海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 终身道德学习: 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中 认为: “所谓终身道德学习应指一个人在其整个人生历程中,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道德生 活的反思,或对各种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引起自身道德情感的冲突,实现对自 我的超越,形成完善道德品质的过程。” 杨芳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中 认为: “终身学习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道德学习是一个终身化的 过程。 二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不断地进行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三终身道德学习 的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格完善。” 班华在其文章略论终身道德学校中认为: “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的自主 育德、自我修养的过程;终身道德学习是全面性的学习;终身道德学习是整体性 的学习;终身德育转向终身道德学习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 总结前文,作者把终身道德学习理解为:个体在其人生历程中,通过对道德 问题的反思和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不断内化社会价值和建构个人品格,实现对 自我的超越和道德品质完善的学习历程。 (三)对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研究(三)对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研究 一个人的灵魂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塑造都离不开道德, 一个未来充满希望 的民族肯定不会漠视灵魂的塑造。 冯建军认为: “道德与生活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科学崇拜本质主义,生活 推崇生成性思维;科学是知识,生活是体验;科学是认识的,生活是实践的。生 活是不断变化的,套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 “人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 ”生活就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行生命体验的价值追寻的过程。道德植根在生活中,直面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活的问题和困境,人的道德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终其一生的过程。 谭桂荣在其文章漫谈“终身道德学习”观中认为: “现实道德问题解决 的根本出路是标本兼治的终身道德学习观。 ”终身道德学习观以未来为导向,从 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解开德育的困惑,抓 住解决德育困境的根本,起到真正的标本兼治。 郑富兴从成人教育的角度论证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他在其文章论终身 道德学习中认为: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实践形态,其实践存在着偏重成 人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倾向。成人教育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的领域。其固有的 目的是发展人的特性,是对个体存在的更大完善。实践中的成人教育的实践化倾 向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本意,缺乏一种伦理基础,存在着价值真空或中立,其结果 培养出来的人是能赚钱的人、具有市场交换价值的人。因此,成人的终身道德学 习不是我们认为的空洞无用的东西, 而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 ” 杨芳从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三个角度剖析了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从时代背景看,教育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和道德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 展是终身道德学习的时代背景;从实践基础看,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终身道德学 习,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也要求人们终身道德学习;从理论基础看,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和教育人类学都为终身道德学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刘次林在他的文章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中,从道 德教育的困境出发,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把道德学习的形式划分为三类:原初的 道德学习、学校中的道德学习、终身的道德学习,阐明原初的道德学习和学校道 德学习被终身道德学习所扬弃,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必然要求终身道德学习。 (四)对终身道德学习(四)对终身道德学习策略策略的的研究研究 郑富兴提出: “终身道德学习的两个重要方法就是: (1)批判性反思; (2) 从人生的道德困境入手。 可以从三种途径尝试实现终身道德学习:(1) 社区教育; (2)制度成人教育的道德教育; (3)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 杨芳把终身道德学习看成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 讨论了终身道德学习观 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理念及实现途径。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理念即核心理念 是以人为本、实施条件是主体性道德教育、最终目标是终身完善道德人格;学校 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三个,即“确立终身道德学习观” ,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挥,帮助引导学生自我终身道德学习” , “构建终身道德学习机制,保证终身道德 学习顺利实现” 。 高德胜指出生活中的道德学习的基础是我们具有的道德本能, 道德学习的实 现要借助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道德抉择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终身道德学习的策略和实现途径或者仅仅是对 道德学习本质的一种揭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终身道德学习作为 解决现实道德困境的一种范式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尚未涉及。 三、三、创新点创新点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终身道德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原因 分析及策略研究的范畴, 而很少有人从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和意义这一角度探讨终身道德学习的理论。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识能 力、激发其道德需要与动机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终 身道德学习理念的意蕴出发,阐述终身道德学习的特征、必要性,并对终身道德 学习理念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尝试性探讨。 四、四、研究研究方法方法 (一)一)文献法文献法 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项研究开始的前提。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 法, 对前人的终身道德学习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终身道德学习 的研究现状, 为终身道德学习观对学校德育实践的教育启示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 支持。 (二)比较法(二)比较法 笔者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传统道德教育与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相 比较,从而揭示终身道德学习的特色和优越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一章第一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国内关于现代道德教育困境的研究,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观点:失节于功 利主义大潮、屈服于政治压力、迷失于科学主义惯性、与生活的疏离以及主知主 义等。 ”1检讨现在的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如,课程知识 化、孤立封闭化;双向理解少、单向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集体受教多;缺少活 力和魅力、效率低下等等。 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哲学和社会学基础是社会宗教观和权威主义的规范伦理 学; 心理学基础是传统的道德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获得理论和内化理论; 教学内容 是诸如诚实、纯洁等这些中国的传统美德;教学方式是管束、灌输、制裁以及其 他强制性的手段。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父母、社会的规则以及理想的内化,培 养非理性的良心或超我是这种道德教育形式最典型的特征;里斯曼(riesmans) 认为,这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在于培养的个体不是自律的,是以内化为指向,以传 统为指向或以别的什么为指导。 ”2这既有悖于发展人的时代精神,也偏离了转 型社会对自强自立、独立自由、自尊自律的公民的要求,更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 道德建设和发展。 一一、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 “学校道德教育注重社会要求而忽略学生主体的可接受性,用一成不变的教 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指令式的教育方式来评定 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道德教育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缺乏学生主动自觉地实践 和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3 传统德育之所以饱受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它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其实灌输作为一 种教育方法,自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因为方法只是手段而已。在传统的意义 上,方法的施行仅仅沿本源性的存在。但因经济、社会、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知识 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至理念化,结果导致方法沦丧为强迫和控制。德育的灌输性 导致德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和沉没。 道德说教和灌输的倾向存在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灌输不仅来自于教师,也 来自于社会。渐渐成长的儿童被强迫灌输一些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 “主 客”关系模式是传统德育的灌输方式,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其主体,被动接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客体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就是整个德育过程。在 这种关系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了。 学校德育方法基本都采用灌输的方法,强制性是其明显特征。 学生被强迫接 受一些没有人性本质内涵的道德概念、规范和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它仅仅停留 在人的行为表面却永远远离人的心灵深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 的道德发展始终停留在一种“道德实在论”的水平上止步不前。任何人对社会道 德都有双重关系:不仅接受道德,而且创造道德。但这绝不是被动接受各种既定 的道德规范,盲目地崇拜模仿既定的榜样,而是应该积极地做出自主性选择。灌 输式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收器,把道德片面地视为 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防范与控制,强迫受教育者认同道德义务与责任。20 世纪, 道德灌输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奴役和控制受教育者是灌输的性质,学生被看成 “物”和“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是灌输的主要特征。 4灌输以一定阶级的意 图为依托,培养学生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 ;教师对学生实施权威的不容 置疑的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权威与顺从。因此,灌 输是违背道德本质、违背人性的。实践证明,灌输式德育,很难有理想的效果。 二二、主体缺失的德育目标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自我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践行的道德自律 者。简单说来,就是培养能凭自己的“良心”来说话,来从事道德活动的公民。 在德育领域,关于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的争论一直存在,却始终没有一个结论。 很多持“教师主体论”的人相信“给予自由”会滑向“给予放纵” ,但是理性地 审视德育现状,我们会发现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模式正是造成今天德育实效低 下,无效甚至负效的根本原因。 “承认和确定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已刻不 容缓。 在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上,道德要求政治化倾向明显,倡导“圣人”或“英 雄”道德人格,脱离学生实际,丧失了道德教育应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道德 要求成为一种口号,道德教育只能造就虚伪的心口不一的不说真话的非道德人。 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是传统道德教育建立的基础,整体性、同一性、程序性是传 统德育的特征,从很大程度上学生的个人主体性被抑制了。传统德育的价值定位 在“社会整体本位”和“群体本位”上,然而,这个价值定位从根本上否决了“个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人”作为目的和主体的地位。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