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世界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迅猛势头,正在 成为史学界本身尝试探索历史发展整体规律和演变趋势的新动 力。由此产生的应用新需求,无疑会对历史研究主体史学工 作者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出更多且更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 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渗透到了史 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有些我们已经认识到,有些我们现在还无法 确知。计算机在史学量化研究、比较研究中已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把计算机当做打字机使用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文献资料数字化, 是历史资料搜集、整理的一场革命,也是史学研究的革命,因为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势必会影响到研究内容的变化。有些在 手工查找资料的条件下没有做或无法做的研究,现在运用计算机 和信息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资料的查找,这不过是信息技术 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历史信息学的兴起,阐述选题原因和 意义。 第一章通过用自然语言而非数学语言的描述,建立起了历史 研究信息化的应用模型。 第二章着重诠释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的内涵。并分别 区分了模型中主客体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三章则主要举例说明历史研究信息化在实际史学工作中的 应用。分别从历史地理数字化、史料数字化、统计分析学在历史 研究中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统 计软件包s p s s 的应用。 最后的结语从历史信息学的整体趋势、发展前景及其对史学 工作者自身素养的要求来总体评价历史信息学。 关键词:历史研究信息化数字化历史信息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r i s i n go f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i nt h ew o r ld w i d ee x t e n s i o ni s b e c o m i n g an e w i m p e t u sw h i c hp u s h e s t h e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h i m s e l ft o e x p l o r e t h em a c r o c o s m i cr u l ea n dt h e e v o l v e m e n ti nh i s t o r y 。i tc o m ei n t ob e i n gt h a tt h ep r i n c i p a lp a r t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t h eh i s t o r i a na r e a b s o l u t e l yr e q u e s t e d t o p r e d o m i n a t e m o r en e w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s k i l l s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b r i n g sn e wc h a n c ef o r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n di n f l u e n c e s d e e p l ya n dg r e a t l y i ti n f i l t r a t e s e a c hl a y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w e v e a l r e a d yr e a l i z e ds o m eo f t h e m ,w h i l ew ec a n tn o t a r i z e o t h e r so ft h e mc u r r e n t l y b e c a u s e c o m p u t e r sh a v ee f f e c t e de n o r m o u s l yi nq u a n t i f y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e s ,t ou s ec o m p u t e r sa st y p e w r i t e r sh a sb e e nt h e p a s t d i g i t i z i n gd a t a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ar e v o l u t i o nf o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 ,a n di ti sa l s oar e v o l u t i o nf o rt h es t u d yo f h i s t o r y t h ep r o g r e s s o fm e t h o d sa n di n s t r u m e n t sw i l l s u r e l y i n f l u e n c et h ec o n t e n to fs t u d i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3p a r t st o t a l l y i nf o r e w o r dp a r t ,t h er i s i n go f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i si n t r o d u c e d , t h ec a u s ea n dm e a n i n go fs e l e c t i o nf o r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e s c r i b e d i nc h a p t e ro n e ,i tc o n s t r u c tt h ea p p l y i n gm o d e lo f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c sb yn o tu s i n gm a t h e m a t i c a ll a n g u a g eb u tn a t u r a ll a n g u a g e i nc h a p t e rt w o ,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m e a n i n go fa p p l y i n gm o d e lo f 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a n dp a r t i t i o n st h es u b j e c ta n dt h eo b j e c to ft h e m o d e li n t ot h r e el a y s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i tt a k e ss o m ee x a m p l e st os h o wt h eu s e so f 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c si n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 i nt h el a s tp a r ti t c o l l e c t i v i t yv a l u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c si n t h r e ew a y s :t h em a c r o c o s m i ct i d e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f o r e g r o u n da n dt h e r e q u e s tf o rh i sh i s t o r i a n sa t t a i n m e n t s k e y w o r d :h i s t o r i c a l s t u d y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d i g i t a l i z e 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似 z ,9 夕年月z 少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迸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鬈 舒) 作者签名:。佐糸 导师签名:龇 日期:z 口。富年 日期:沿年 其2 口甚 月矿日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一、问题的缘起 己i吉 丁i 目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现代化应用成果不断涌 现。历史研究工作面临着“信息高速公路 等各种信息媒体和科 技手段的挑战。但无论如何,历史研究工作纵贯古今,信息密集 的特征是无可替代的。但要真正发挥出这个优势,就必须运用现 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或者说进化传统历史研究工作的形态, 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信息化,将是历史研究工作的必由 之路。历史研究工作实现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以电子计算机 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的历史研究 模式,使历史研究过程和成果尽可能以数字信息的形式来实现。 这是时代发展对历史研究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实现信息化,能够 适应时代的需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世 界的各个方面,人们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已越来越倚重于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离不开对信息的渴求。人们都谋求在信息 领域占有优势,以利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居于主动。 实现历史研究工作的信息化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缩短研 究周期,也有利于提高历史研究成果的质量,使历史学科更加广 泛地服务社会,实现本学科的价值。历史研究工作者运用计算机 文字处理技术能显著地加快编写的速度,减化编辑环节,提高编 辑质量,甚至可以做到无纸化作业。通过借助各类网络系统还可 以足不出户搜寻、获取各类资料,以往让历史研究工作者劳神费 力的搜集资料工作,将变得快捷方便。另外,由于文字工作由计 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后,大量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提高运转速 度,准确性也得到了可靠保障。同时,由于数字信息易于实现资 源共享,历史研究工作实现信息化以后,读者只要有读用的需求, 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很方便地查阅。比如,通过计算 机内在的随机检索功能,读者查寻有关内容时,就能以很快的速 硕士学位论文 度查全、查准。 为使对目前历史研究工作的信息化有一个详尽的认识,我们 有必要对历史研究的信息化现有成果、大致方向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客观的介绍并进行再研究,以便有利于广大史学工作者。同时 笔者的导师冷鹏飞教授正在从事将数学引入历史的研究工作,冷 教授一直强调:“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所以一定要在历史研究中广泛而深 入的运用数学,否则我们这些史学工作者所投身的学科都不能算 作一门完善的科学。”笔者由于水平所限,绝不敢说能够穷一人 之力来完善历史学科。何况,隔行如隔山,作为本职工作的历史 我都不能学有所精更遑论数学学科。只是因为个人对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些兴趣,并在此方面略有涉猎,所以将 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同行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比较和介绍, 希望能以此为历史学科的完善过程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可作 为导师的研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研究现状 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这一点在计算机学科以及信息技术 上体现的尤为明晰。即使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直接从数学上发 展起来也不为过,笔者曾和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学学科 专业的同学专门讨论过这个话题。数学专业的同学甚至都自己承 认,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学学得比数学专业的人还要好。因此,笔 者打算从数学通过信息技术为桥梁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应用着手, 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对历史研究进行新的解读。 如何将历史研究同信息化这两个分属不同知识体系的学科加 以融合,以实现信息化应用向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引入,属于史学 方法论不应回避的前沿课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 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趋势。它不仅对人类的社会、文化和 经济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相同的影 响。上个2 0 世纪8 0 年代末和9 0 年代初,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历史 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思格斯第7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3 2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学一( 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 ) 这一术语,主要探讨“历 史研究与教学的信息技术建设、历史研究与教学的计算机方法、 充分利用在线史料资源等。 历史研究浩如烟海,穷毕生之力也未必能有所建树,如果不 能借助一些高效快捷研究方式和工具,那么就会是事倍功半的结 果。通过将信息技术这一崭新的研究手段应用到古老的历史研究 中去,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思路 个人认为,历史信息学的主要方向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 ( 1 ) 电子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2 ) 采用信息技术,为历史研究创造信息新环境( 信息系统、 数据库和电子图形等) 。 ( 3 ) 利用计算系统分析历史资料( 统计分析和文本的计算机 检索等) 。 ( 4 ) 档案事业中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档案。 ( 5 ) 汉语言文字典籍资料的数字化。 ( 6 ) 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以上六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史学界基本上未见有专门 的论著,笔者仅见一本英文版的论著。因此这一领域亟待开发。 这位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参考文献和相关资 料的缺乏,也给本文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本上,“历 史研究的信息化”鲜有人涉足,研究前景虽然充满了困难,但是 同时也是十分诱人的。 一丁编译:历史信息学发展的新趋势一一一记第1 5 届。历史与计算机”国际会议,国 外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6 期 3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 所谓“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是一种基于建模( m o d e li n g ) 理念,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认知同信息处理潜在关系给予提取、抽 象和简化,进而建立史学领域里信息化应用问题的科学界定、分 类和解决方案的图视化结构系统。该模型的提出,旨在应对步入 2 l 世纪以来历史学这一古老人文学科所面临的自身信息化变革, 为能打破历史科学和信息科学这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隔膜,在两 者之间搭建一个实现真正沟通和融合的桥梁,最终达到以信息化 应用促进史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现代化之目的。 1 1 建模表述 如篇首定义所陈,建模理念被作为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 提出的基础。“建模 意指建立模型的过程。作为现实世界中某 些事物本质特性的一种抽象表达,模型是理解、分析、开发或改 造事物原型的一种常用手段。模型的表示形式可以是数学公式、 缩微了的物理装置、图表文字说明,或是专用的形式化语言。尽 管数学建模方法精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当轻视或放弃用普 通语言表述的模型 ,对此贝塔兰菲指出,“普通语言模型在系 统论中有它的地位”。 鉴于史学的自身特点和笔者在数学学科方 面的水平所限,本文将以历史的语言建立期历史研究信息的模型。 “模型是现象或系统的简化表达,因而在科学研究中被作为重要 的分析概念及手段而广为采用 。对于历史科学而言,在一般系 统论架构上表述研究过程中所涉理念的相关性,重构分析要素间 可能或确实存在的复杂而多维的相互作用时,模型概念的引入便 具有同样功能。而历史研究的信息化应用问题,既涉及历史科学 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论的交叉,又从 贝塔兰菲著,秋同等译: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0 页 贝塔兰菲著,秋同等译:鬟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0 页 周中元:信患系统建模方法,( 电子与信息化1 9 9 9 年第1 期 5 硕士学位论文 基本概念和具体方法引入的本身,涉及到分属不同知识或理论体 系间的跨学科互动,如此通过模型来从系统结构角度厘清关系, 应该更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那么亦如篇首定义,以模型方式表达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的 现象及其内在关系,图视化了的系统结构将会呈现怎样模式? 历史 研究本质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为此首先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具有 由“历史研究认知主体 ( 以下简称“主体 ) 和“历史研究认知 客体( 以下简称“客体 ) 组合而成的“认知结构 。这里的主 体指史学工作者自身;而客体则指主体所研究的对象,即人类以 往活动遗存如考古发掘品和文献方式承载的史料等。主客体相辅 相承,但主体占据主导地位,所具备或拥有的认知水平、视角、 方法和手段,直接决定这一结构中与之对应的客体的取舍和诠释。 同时尽管客体处于被动地位,但也会反作用于主体,对其认知和 价值评判产生影响。 其次从信息论角度看,自古至今人类从事的所有活动不仅都离 不开信息,而且亦在不断地化作信息的积淀或遗存,成为可供后 入探究人类自身沿革的历史。今人认知历史,其本质是一个对故 人遗留信息的获取、整理、辨识和解释过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已经证实,“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是自然界生物系统中运动的基本 形式之一。”历史的这种信息属性作为历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 在,直接影响着历史研究,使之在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潜在的“信 息流互动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信息的传递过程,以信息动力 学意义上的信息流循环方式体现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客体对主 体的反馈。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成为信息流动力的策源之所, 决定其对客体的认知判定和去伪存真。 除以上两种结构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问题,还 存在着第三种结构,即“信息化应用结构。该结构大体应有初、 中、高三个层次的应用程度和水平上的级差区分,并涵盖了主客 体各自和相互间所有可能的信息化问题。从某种意义而言,历史 研究认知结构、信息流互动结构和信息化应用结构,对于历史研 张兰生:全球变化,地震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页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究这一事物本身来说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1 2 建立模型 馁黪滋嚣翡绻跨; j ,。 t 一1 、一一、1 雾薅螽缓j 缘 。、 b 舞弗i 缓:鍪搏 一、,一一 垂嘲 li 镌; 州凇嘣。 疆; i 德| 。 穆l :爹j 黪戮鬻 ? 图1 历史研究信息化模型 以图论方法衔接和组合历史研究认知结构、信息流互动结构 和信息化应用结构,便得出图l 所示的“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 型 。在这一图视化系统结构模型中,历史研究认知结构是信息 化应用的基石;信息流互动结构是认知结构中内在事物运动即信 息传输的循环过程:而信息化应用结构,则是认知结构中应用程度 低、中、高级层次的依次叠加( 当然也含有交叉、交融或重合现象) , 体现出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这一模型显 示,信息化应用于历史研究,主、客体的信息化问题不可偏废,否 则将导致信息流互动结构的失衡和紊乱,使应用目的难以达到。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诠释模型 仅就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给出定义和建构表述尚显不 够,还有必要对其内涵给予诠释。 2 1 模型的内涵诠释 2 1 1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内涵的诠释,有赖于信息化概念本 身的厘清。首先必须明确,信息化不等同于数字化。数字化 ( d i g i t i z i n g ) 是指用0 和l 这两个数字编码表达和传输信息的综合 性技术处理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 和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转变 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 信息) 相比, 数字信号( 编号) 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 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可以说, 从数字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数字化时代了。一般 而言,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 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就某种意义而言,数字化概念应从属于信息化概念,是信息 化概念里特定历史阶段中技术层面上的基本构件。其次应该认识 到,信息化是一个动态演化着的具有历史属性的综合概念。广义 上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客观事实上的信息化问题始终存在。 诸多历史事实表明,信息化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既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属性,又是呈现和标志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要 素。而狭义层面的信息化概念,则同人们的主观认知有关。自2 0 世纪6 0 年代初日本学者首倡“信息化概念起,随着信息技术的 进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化概念本身的厘定正 从混沌当中走出。尽管国际社会目前仍未有一致表述,但其内涵 却已愈显清晰。结合已有各种定义,笔者认为2 0 世纪下半叶逐步 形成的信息化概念至少可以界定如下: 8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指,培育并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 以信息能的传递为纽带、以社会财富创造者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 力为标志的新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诸方面向 更高阶段智能化变迁的一种历史过程。对于信息化而言,电子化 是其产生的前提;数字化是其存在的基础;网络化是其发挥作用 的条件。为此,不论信息资源本身,还是信息处理手段及传播方 式,若要真正达到信息化境界,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三大 要素缺一不可。 依据以上概念,研究设备及设施的电子化,研究资源和研究 方法的数字化,以及研究主客体的信息流通方式的网络联通,成 为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所需要的三个前提条件。条件齐备与否和 所具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2 2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的主客体区分 由构建的模型可见,历史研究的信息化应用存在着主客体的 角度区分。( 如图2 ) 秀裁镪孑绝 鬟缮袭簪毵 绣籀缝终乏 羧缓毋缓纪 锈臻嚣髯纯l ; ; 篓缓辔睡微 韶; 罐妤琏臻池 荔 ;j ! 。 霪j 凌,攀勿j 摹;耄耋委蓁;和;1 磅能兹: 纛 。:r 鬓 ;”_ :夕 黪l 、 秀 簪荔缓餐秀 、 j i 羧爨臻- 笔 绣苏我鬏磊餮缓 r _ _ :? 4 氏r 一 | 缓麓承爨嚣 仁 | 杰镌蜜缀鸯 图2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型角度区分 逐 辑鸳露象:囊辫够肇爨绝壅麓攒凌 硕士学位论文 2 2 1 历史研究信息化的主体 从主体角度看,首先拥有一个相对独立于客体的主体信息化 问题。所谓主体信息化,在此是指史学工作者自身应该拥有的信 息化应用能力。这种信息化应用能力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 研究理念的信息化,即史学工作者主观意识上储备准确而科学的 一此僧自秒茸木懈今 i 吾l 时坏蔓尺可能的健欠白直解密蛹侍田 如何应用信息化的知识;其二为研究手段的信息化,即史学工作 者自身必须一定程度地掌握一般领域和特定领域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信息化方式及方法。没有理念上的信息化,史学工作者就 会对信息化应用无动于衷或无法理解。没有手段上的信息化,史 学工作者自身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无论理念上 还是手段上,均离不开电子概念、数字概念和网络概念的支撑, 都要依托电子、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2 2 2 历史研究信息化的客体 其次从客体角度看,同样也有相对独立于主体的客体信息化 问题。所谓客体信息化,实际上指史学研究对象的信息化应用程 度。根据目前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其涉及五个方面: 第一、承载电子化,指客体是否被承载于电子设备之中,譬 如将史料等以某种方式输入计算机系统。与之相关的问题,便是 通过设备的技术升级和功能扩展,来提升客体被承载程度。 第二、留存数字化,指客体存储的数字化形式和数字化程度。 这里使用的数字化概念是广义的,包括数字化信息在一定保密规 则下方便存取调用的结构化存储,即形成特定的专业性科学数据 库,譬如建立一个中文古籍数据库或是中国历代方志数据库等。 数据库这一概念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就已出现:“一系列内容庞杂 但又无多余成分的结构化的数据。它们可靠,互相关联,组织 形式独立于应用,随时可以存取,易于使用,并符合保密的标 准。2 l 世纪的今天,数据库概念也有所发展,如果仍用通俗 语言表述,则可将诺拉一孟克表述修订为“依赖于专用的数据库平 西蒙诺拉阿兰孟克:社会的信息化,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 1 3 1 页 1 0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台软件,按事先预制的结构关系存储和管理的一系列内容庞杂但 又无多余成分的结构化的数据。 第三、访问网络化,指客体已经“上网 并能通过网络互联 而被远程调用,譬如位于另一半球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独立战 争时期档案资料,能被身处异地达半球之遥的我们访问、全文查 阅和下载等,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快捷地最大化占有史料的可能。 第四、检索分析化,指客体存储于数据库前提下,能被智能 化检索。检索分析化,将有助于主体对客体实施检索时,进行发 生概率方面的量化统计分析,为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量变与 质变关系提供史料学上的依据。 第五、调用计算化,指客体在规定性研究目的指导下,按特 定研究要求存储于具有复杂或高级运算功能的专用数据库中,使 之能在主体调用时直接进一步综合分析。调用计算化的典型案例 是s p s s 系统的应用,譬如利用该系统自带的科学数据库功能来建 立一个有关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库,便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上人口 增减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进而为人类社会变迁史的深入研究 提供人口学上的依据。 模型中的主、客体之间,不可否认存在交互区域。主体是客 体信息化应用的主动实施方;客体则是主体信息化应用的被动承 受方。两者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的实现。由 此可见,主体即史学工作者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具备和提升,对 于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2 3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中的客体不同层次区分 构建的模型同样显示,历史研究的信息化应用除有主客体区 分外,还存在着层次上的区分( 见图3 ) 。这种区分无论在主体方面 还是客体方面,都有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应用层次叠加 问题。各应用层次之间,有着信息化技术重合区。各应用层次内 部,包含主、客体之间的对应互动。 印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 t a t i s t i c a lp a c k a g ef o rt h e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的缩写。s p s s 的最早版本是干2 0 世纪6 0 年代末由三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研制开发而成 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历史研究客体方面的应用层次存在着初、中、高级的 区分。 巍鬓: 空鬓秽魏缀: 篼岔磋缎魏复 铼糍翘缨旋,橇谚穆 聚魏罐铹豫j 跨旅、兹 j 爨臻窆匿绔戈蘩荔 蹙职究羧豁髫 弦缓; i 、耢毵囊嚣承缓氇z 教熬? 纯 2 、耘譬耽7 镌览弘彩 赫兹绂攀兹凌嚣诧 墨。惩愆碧我辫蟛锾貉 图3 历史研究信思化应用模型层次区分 2 3 1 初级层次 就初级层次而言,信息化应用具体涉及三类: 第一类、各类研究资源承载的电子化和资源本身的数字化: 第二类、数字化了的史料和非终极史学成果的数据库化; 第三类、通用型数据库( 此指非科学数据库意义上的史料及史 学成果数据库) 调用的网络化。 深入阐释,初级层次的第一类应用即资源的电子化和数字化, 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资源输入计算机系统;其二是输入时给予 资源数字化,使模拟信号存储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输入计算机 系统并被数字化的研究资源,至少含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纸质资源,如史料文献( 含档案) 和史学研究文 稿( 文字及图片印刷品或手抄本等) : 第二种形式音频资源,如过世人物的声音留存( 模拟信号录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音带等) ; 第三种形式图像资源,如过往年代的照片或绘画; 第四种形式视频资源,如过往年代场景里的动态声像记录 ( 电影胶片或模拟信号录像带等) 。 这些资源数字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两大技术,其一为o c r 识 别技术;其二为多媒体转换技术。实现了资源数字化,历史研究 客体使用方便度和重复利用率都会大大提升,同时也为信息化应 用的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初级层次的第二类应用,是数据库化。 具体做法为,依据史学知识体系及相关理论,编制相应的数据库 结构用于数字化了的历史研究资源的梳理和存放,以便实现客体 的结构化管理。而初级层次上的第三类应用,则是调用的网络化。 具体实施方案为,通过动态网站编程建立用户同数据库之间实时 信息交互的接口,以此实现对数据库内各类史学研究资源的远程 利用。以上初级层次的这三类信息化应用实质,是为能够从基础 建设层面,解决客体存在形式及调用方法的数字化、数据库化和 网络化问题。 2 3 2 中高级层次 客体方面信息化应用的中、高级层次,集中表现为配合主体 信息化应用需求,就不同历史研究目的,进行特定的、个性的资 源数字化乃至信息化处理。其可概括为两点: 一 第一点、对史料和阶段性成果进行专业化技术处理,如元数 据处理;历史物件数字化标测和标引;历史时空的小、中、大尺 度数据历史研究领域的尺度问题,可分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 度两类。时间尺度有小、中、大之分,其中小尺度一般以年为单 o c r 为o p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r e c o g n i t i o n 的缩写。即光学字符识别,属于解决文字的机器 识别,实现文字自动输入并达到再编辑便捷化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法 多媒体( m u t t im e d i a ) 是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一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 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 t e x t ) 、图形( g r a p h i c ) ,图像( i m a g e ) 、声音( a u t o ) 、动画 ( f l a s h ) 和电视图像( v i d e o ) 多媒体计算机指能处理和提供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 息形式的计算机系统 元数据( m e t a d a t a ) 被称:为。关于数据的数据”( d a t aa b o u to t h e rd a t a ) ,是专门用来 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提供某种资源有关信息的结构鼓据( s t r u c t u r e dd a t a ) 参见t h e d u b l i nc o r em e t a d a t ai n i t i a t i v e ( d c m d ,h t t p :i d u b l i n c o r e o r g 硕士学位论文 位:中尺度可以l o 年为单位;大尺度则可以1 0 0 年为单位,而宏观 研究有时需要更大的时间尺度,如此便有5 0 0 年甚至1 0 0 0 年的超大 时间尺度。同样,研究中空间尺度也有大小区分。一国史或国别 史研究往往建立在小甚至超小空间尺度上,如乡土或社区层面研 究。但对于世界史来说,以国为单位针对一国内部的研究便属建 立在小空间尺度上其上则有中等空间尺度跨国地区性研究; 大空间尺度跨洲性质的研究。同样,也存在超大空间尺度即 全球性研究。无论时间还是空间的尺度,都属相对而言,学术界 并没统一划定的提取和整理等。 第二点、建立供主体分析运算用的非通用型科学数据库,如 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库( 按时间序列规则收集、整理历史资料中的量 化数据,并按分析或研究要求结构化存储这些数据,供专门计算 机分析软件如s p s s 一一展开时间序列分析的数据库,属于科 学数据库范畴。) ;历史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历史虚拟现 实v r ( v i r t u a lr e a li t y ) 多维数据库( 属于虚拟现实系统的专用综 合型科学数据库等) 。 如果说客体的初级信息化应用,尚能允许信息化专家和史学 工作者处于分离状态,仅凭一般意义的沟通便能达到目的。及至 客体的中、高级信息化应用,则必须要求史学工作者掌握较深的 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惟有如此,才能使历史研究的信息化应 用需求同信息化应用技术之间的沟通达到融合境地。否则客体的 信息化状况,将很难满足主体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2 4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中的主体不同层次区分 其次,模型中历史研究主体的信息化应用层次,同样存在初、 中、高级的区分。 2 4 1 初级层次 主体方面的信息化初级层次的应用,亦可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表达工具电子化: 第二类占有史料数字化;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类信息交流网络化。 此外第二类和第三类这两点结合,便派生出第四类应用,即 “研究资源占有的全球化。若将第一、二、三类结合,同时注 入专门的网站建设技术,则派生出第五类应用,即“掌握构建具 有史学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信息化交互环境的方法。 具体而言,所谓“表达工具电子化 ,是指主体掌握计算机 及其附属设备( 国外称历史研究用计算机系统为一一“h i s t o r y w o r k s t a t i o n 即史学工作站,包括:计算机主机、调制解调器或 网卡、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以及获取或分析史料所必备 的专用软件包等。) 和用此记录研究过程及表述研究思想的能力。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对m sw o r d 为代表的文字处理软件的掌握;对 a d o b ep h o t o s h o p 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的掌握;对m se x c e l 为代 表的电子表格数据计算软件的掌握;对m sp o w e r p o i n t 为代表的演 示研究过程及成果软件的掌握;以及对通过声音或动态影片来表 述自己思想的多媒体软件的掌握等。善于使用的计算机软件越多, 掌握其使用技巧的程度越高,主体通过电子化手段表述自己思想 和展示自己研究状况的能力也就越强。如今在西方史学界,“计 算机系统或者更精确地说信息和通信技术(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t e c h n o l o g y ,简称i c t ) 已经成为史学工作者从事 历史研究必备的工具和手段。国 所谓“占有史料数字化黟,是指主体在拥有数字化了的研究 资料同时,具备将手头资料自行数字化的能力,和访问( 包括检索) 所需各类历史资源数据库的能力。随着与历史研究有关的各类数 据库的日益建立和完备,史学工作者能否掌握数据库也就愈显重 要,若再能拥有一定的数据库建库知识,并至少掌握m sa c c e s s 软 件技术来构建个人专用的历史资源数据库,当然也就更好。 所谓“信息交流网络化,亦可称之为研讨方式网络化( 见图 4 ) ,存在三种形式:互动式交流、主动式交流以及被动式交流。 s o n j ac a r l l e r o n & s a r a hr i c h a r d s o n ,u s i n gc o m p u t e r si nh i s t o r y ,p a l g r a v e m a c m iil a n 2 0 0 5 ,第1 页 s o n j ac a r l l e t o r t is a r a hr i c h a r d s o n ,u s i n gc o m p u t e r si nh i s t o r y ,p a l g r a v e m a c m i l f a n 2 0 0 5 ,第l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图4历史研究主体信息化应用初级层次的研讨方式网络化 无论哪种,均可细分两类:一类属一对一模式,专业说法为 “pt op ,p o i n tt op o i n t ,中文译为“点对点 。其重要特征 为允许用户一对一之间互相沟通和直接交换讯息。网络语言也将 其写为p 2 p ,取t o 并i t w o 同音之故;另一类则属一对多模式,一般 称之为广播式。如今常用的网上信息交流手段,以点对点为主( 并 非仅此) 的有:m s n ( m i c r o s o f tn e t w o r k ) ,是微软公司于1 9 9 5 年8 月2 4 日成立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如今常指m s n 所提供服务中被称 为“m s nm e s s e n g e r 一( 信使) 的实时通讯软件。该软件在国外多为 学者采用;e m a i l 电子邮件;i c q ,即is e e ky o u ( 我在找你) 的 连读音缩写,俗称网络寻呼机。i c q 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 m i r a b i l i s 公司( 成立于1 9 9 6 年7 f 1 ) ,由几个以色列青年在1 9 9 6 年 1 1 月发明,属于最早出现的实时通讯软件之一。该软件在国内的 版本即为腾讯公司出品的q q ;以广播式为主的有b b s ,b b s 是 b u ll e ti nb o a r ds y s t e m ( 电子公告板系统) 韵缩写。其允许用户使 用终端程序,凭借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 n t e r n e t 同远端运行 专用软件的计算机或服务器连接,从而进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 传数据,阅读新闻,以及同其他远端用户交换信息等操作; l i s t s e r v ,l i s t s e r v 是列表服务器,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邮件列表 服务;u s e n e t ,h p u s e r sn e t w o r k ,是世界范围的网络新闻讨论组, 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其在1 9 9 7 年便已达多js o o o 多个讨论专题,任何入均能从中找到自 己感兴趣的题目,同世界各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进行问题讨论和思 想交流。这其中最著名的网站是名为维基百科的u s e n e t ( w i k i p e d i a ) ;网络论坛、综合信息交互手段的动态w e b 站点,该类论 坛是指使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由后台数据库支撑,在服务器端 生成的网站。这类网站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便于海量信息的网络 管理和网上远程调用,常常成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学者网上聚集、 讨论分享信息之地:b l o g ,即w e bl o g ( 网络日志) ,中文取其谐音 译为“博客,港台地区将其译为“部落格”。其实质是集b b s 、 w e b 论坛和预制交互式个人网页技术特点为一体的个人信息网上 发布及管理系统。博客正成为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在世界 范围网络虚拟社会蔓延,并直接对现实社会造成冲击成为自由思 想和言论之集散地。其中一对一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交流即时 性甚至实时性,能很快得到反馈。在历史研究的信息化应用中, 作为研究主体的史学工作者,掌握这些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手段, 将有助于学术研讨和交流范围的最大化拓展。 | l - 广 孥 图5网络化手段的掌握使研究资源占有的全球化成为可能 ,y - 访问手段一 引 -。h 硕士学位论文 前面所提“研究资源占有的全球化”,也正是凭借互联网访问技 术的娴熟掌握而加以实现。资源占有全球化的实现模式如图5 所示。 即:凭借主要访问手段,如:t e l n e t g o p h e r f t p w e b 和辅助访 问手段,如:a r c h i e g o 0 9 1 e e 1 a l l ( t e l n e t 是借助专用软件 来实现异地访问服务器的远程登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i n t e r n e t 标 准协议,由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组成:g o p h e r 是g of o ri t “寻 找他的缩写,是一种菜单式检索系统,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计算 机科研人员开发,具有挖掘互联网上不同类型资源的功能。1 9 9 7 年, 国际互联网上便已布有了数千个g o p h e r 服务器;f t p 即f i l e t r a n s f e r p r o t o c o l 文件传输协议的缩写,是一种传输文件的软件标准。人们 借此可以方便实现用户计算机和服务器间的文件上传及下载:m c h i e 是一种网络资源文件名检索工具,由加拿大m c g i l l 大学计算机科学 院学生和自愿者开发,其检索服务方式犹如在图书馆里检索卡片。截 止至1 9 9 7 年,互联网上许多的a r c h i e 服务器已经包括了2 0 0 0 多个 匿名f t p 服务器上的文件目录清单,所涉文件数目已达2 5 0 多万;信 息高速公路i n f o r m a t i o ns u p e rh i g hw a y ,缩写i s h w ,实质是高速 信息电子网络系统,由美国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1 9 9 2 年,当 时的参议员、曾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