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傅奕本《老子》勘误.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老子是中国最古的哲学典籍之一,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今日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老子传世 本很多,有三百多种。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是其中流行 最广的版本。 唐傅奕校定的古本是在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 所得。同其他版本比较,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 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 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 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 1 9 7 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这 两种版本较多地保存了汉初老子的原貌,对订正今本的讹误有很大 价值。1 9 9 3 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甲、乙、丙本,这 三种版本最古老,且埋藏在地下,未经后人窜改,为我们订正今本的谬 误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 校定老予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高亨、蒋锡昌、朱谦之 等,但他们所依据的版本并非竹简本、帛书本,因此校勘后仍存在不少 问题。所以,本文以楚简甲、乙、丙本和帛书甲、乙本为主校本,同时 参照其他版本,主要运用他校法和本校法,对傅奕本中的若干字句提出 校勘意见。经校勘,发现讹文2 3 7 个,衍文3 4 6 个,脱文1 0 4 个,避讳 改字5 1 个,误倒1 7 处,错简6 处。 关键词:傅奕本;老子;校勘 a b s t r a c t l a o z ii so n eo ft h em o s ta n c i e n tc l a s s i c a ib o o k si nc h i n a w i t h p r o f o u n d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e f f e c t ,i th a sb e e nw i d e s p r e a da b r o a d i th a sb e e n p r a i s e db ys o m e w e s ts c h o l a r su pt on o w t h e r ea r el o t so fb o o k st h a tl a o z l w e r ec o m ed o w n ,a s s u m a b l yo v e r3 0 0s o r t s t h em o s tp o p u l a re d i t i o n sa r e w a n g b i ,h e s h a n g g o n g ,y a n z u n ,f e y i t h eo l de d i t i o n ,w h i c hw a sr e v i s e db yt a n g f u y i ,w a so b t a i n e dw h e n p e o p l ei np e n g c h e n go p e nt h et o m bo fx i a n g y u sc o n c u b i n ei nw u p i n g5 y e a ro fn o r t h q ie m p e r o rn a m e dg a o w e i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o t h e re d i t i o n , t h ee d i t i o nf u y ik e e pm o r ei m m e m o r i a ls e n t e n c e s ,e x p r e s s i o n sa n dw o r d s t h e r e w e r eal o t so fe x c e l l e n c e s ,b u ti tw a sr e v i s e db yo l de d i t i o n ,w h i c h e x i s t e dr e s p e c t a b l ee r r o r si ni t s e l f w h a t sm o r e ,t h ee d i t i o nw a sm o d i f i e db y 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d u r i n gt h es p r e a d ,w h i c hl e a dt oe r r o n e o u sw o r d s ,r e d u n d a n t w o r d s ,r e n e g a d ew o r d s ,i n v e r s i o na n ds o m ep i e c e sh a v i n gl o s i n go r i g i n a l v i s a g eo fl a o z i t h eaa n dbe d i t i o no fl a o z it h a tw e r ew r i t e do nt h ec l o t hw e r e e x c a v a t e df r o mt o m b3h e a p5m a w a n g d u ii nc h a n g s h ao fh u n a n p r o v i n c e i n19 7 3 t h et w oe d i t i o nk e 印o r i g i n a lv i s a g eo fl a o z ii nt h ef o r e p a r to f d y n a s t yh a n s ot h e yh a v eg r e a tv a l u et ot h ec o r r e c t i o no ft h ee r r o r s t h ea , ba n dce d i t i o no fl a o z it h a tw e r ew r i t e do nt h eb a m b o ow e r ee x c a v a t e d f r o mt h et o m bg u o d i a n c h ui nj i n g m e no fh u b e ip r o v i n c ei n19 9 3 t h et h r e e e d i o n sa r et h em o s ta n c i e n to n e s b e c a u s et h e yw e r ei m b e d ,n o tb e i n gr e v i s e d b y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 yp r o v i d e do r i g i n a lt e s t i m o n yf o ro u rc o r r e c t i o n t h e r ew e r el o t so fr e v i s e r so fl a o z i ,s u c ha sl u o z h e n y u ,m a x u l u n , g a o t i n g ,j i a n g x i c h a n g ,z h u q i a n ,a n ds oo n b u tn o to n l yt h ec l o t he d i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eb a m b o oe d i t i o nw a sn o tw h a tt h eg i s tt h e ys t u d i e db a s e do n s o , t h er e v i s i o na l s oh a dr e s p e c t a b l ee r r o r s i nv i e wo ft h ef o r m e gt h i sa r t i c l e 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r e v i s i o na d v i c et ot h es e n t e n c ea n dw o r d so ff u y ie d i t i o n , b a s e do nt h ec l o t he d i t i o na n dt h eb a m b o oe d i t i o n ,c o n s u l t i n go t h e re d i t i o n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e x e r c i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p a r i s o n t h r o u 曲c o r r e c t i n g ,i f o u n d2 3 7e r r o n e o u sw o r d s ,3 4 6r e d u n d a n tw o r d s ,10 4r e n e g a d ew o r d s ,51 c o r r e c t i o no fa v o i d i n gw o r d s ,17 i n v e r s i o n s ,6f a u l t so fb a m b o os l i p sf o r w r i t i n g k e y w o r d s :t h e e d i t i o nf u y i ;l a o z i ;c o r r e c t i o n 引言 引言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也称为老子,是我国重要的古 籍。老子传世本多达三百多种,唐傅奕校定本是其中流传较早、影响最广的传本 之一。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旬、古语、古字,如传世本老子第十七章:“百姓 皆帚我自然。”王弼本、河上公本、景龙碑本皆同此,傅奕本“胡”作“日”;郭店 楚简丙本“耜”亦作“曰”。再如第五十九章:“夫唯啬,是莆早服。”王弼本、河上 公本、景龙碑本皆同此,傅奕本“是捐”作“是以”;帛书乙本、楚简乙本“是裙” 亦作“是以”。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 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书中存在大量 的讹误。所以,我们应该对其重新整理和细致校勘,尽量恢复老子的原貌。 1 9 7 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两种写本,一本近于小篆,称为 甲本,一本是隶书,称为乙本。帛书老子基本保留了汉初古本的原貌,文字和 章句的正确性都胜于通行本,对订正今本的谬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9 9 3 年湖北 省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 以下简称楚简) 甲、乙、丙本是迄今为止所 见时代最古、最接近古貌的老子。 校定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著老子考异补遗、马叙伦著老子聂诂、 高亨著老子正诂、蒋锡昌著老子校诂、朱谦之著老子校释等,但其所依 据的版本并非竹简本、帛书本,因此校勘后仍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本文以楚简、帛 书本为主校本,同时参照其它版本,借鉴前贤时人之说,对傅奕本中的若干字旬提 出校勘意见。 传世本与楚简本、帛书本的显著差别有三: 一、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帛书甲、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二、传世本的文字都经过后世规范,用字比较统一;楚简本、帛书本用字比较 灵活。例如傅奕本第十三章“ 5 毫辱若麓”之“窿”,王弼本、景龙碑本、河上公本、 范应元本同,楚简乙本作“憩”,帛书甲本作“蘸”,帛书乙本作“弄”。第十六章“葛 物监作”之“监”,王弼本、景龙碑本、河上公本、景福本、范元本同,楚简甲本作 “方”,帛书甲、乙本作“旁”。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之“焉”,王弼本、 景福碑本、河上公本同,楚简丙本、帛书乙本作“安”,帛书甲本作“案”。 三、古本的许多虚词,传世本为简洁而删。例如:傅奕本第九章:“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敝而税之,不可畏保。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贵而瞒,自遗其咎。成 傅奕本老子勘误 名功遂身退,天之道。”全章未用“也”字,而楚简甲本和帛书甲、乙本“保”、“守”、 “咎”、“道”后皆有“也”字。类似的情况很多。虚词的有无,对内容影响不大。 下文遇到类似情况,不再一一指出。 一道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燕名天地之始,有名莴物之母。 故常舞欲以觏其妙,常有欲以觐其徼。此雨者同出而冥名,同捐之玄。玄之又玄, 案妙之朋。 按:“常”当为“恒”。傅奕本此章有四个“常”字,帛书甲本皆作“恒”,帛书 乙本第一个“恒”字残缺,其余三个皆作“恒”。“恒”与“常”同义,汉人避孝文 帝刘恒讳,改“恒”为“常”。帛书甲、乙本皆抄写于汉文帝之前,后人在传抄过程 中避君王讳将傅奕本老子中的“恒”皆改为“常”。下文第三章“常使民黧知燕 欲”、第二十七章“是以里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雕、 常德不忒、常德乃足”、第三十二章“道常舞名”、第三十四章“常燕欲”、第三十七 章“道常燕属而燕不屠”、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八章“将欲 取天下者,常以燕事”、第四十九章“翌人燕常心,以百姓心属心”、第五十一章“夫 莫之爵而常自然”、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靖腾牡”、第六十四章“民之徒事,常于其 畿成而败之”、第六十五章“常知此两者亦稽式也”、第七十四章“若使民常畏死而 且奇者”、第七十九章“天道燕觏,常舆善人”,诸“常”字皆当为“恒”。 “天地”当为“莴物”。帛书甲、乙本皆作“莴物”。史记日者列传引作“燕 名者,菖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於燕,故未形燕名之峙,则嚣蓠物之始。” 可见王弼本本来也作“莴物”,今王弼本作“天地”,乃后人所改。 第二章 原文 故有舞之相生,鞋易之相成,畏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罄之相和, 前後之相随。是以望人虞燕届之事,行不言之教,蓠物作而不属始,生而不有,焉 而不恃,功成不虞。夫惟不魔,是以不去。 按:“故有惩之相生”之“故”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此字。 “高下之相倾”之“倾”当为“涅”或“盈”。楚简甲本作“涅”,帛书甲、乙 本作“盈”。字汇补水部:“涅,音盈。涅”读为“盈”。汉人避汉惠帝刘盈讳, 道经 改“盈”为“倾”。 “前後之相随”之“前”当为“先”。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作“先”。 蒋锡昌日:“按麒本成玄英疏:何先何後,是成前作先。”。傅奕本其它篇 章中亦是“先”、“後”相对。如第六十七章:“拾其後且先。”第六十六章:“欲先民 必以其身後之。” “随”后脱“恒也”二字。帛书甲、乙本皆有“恒也”二字。据文义,“恒也” 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指明事物矛盾对立统一是永恒存在的。 “是以里人虞燕属之事”之“虎”当为“居”。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 皆作“居”。六十三章王弼注:“以燕魇焉居。”即引此章,老子原文当如此。 “蓠物作而不属始”之“餍”字衍,“不”当为“弗”。楚简甲本、帛书乙本皆 无“属”字,“不”皆作“弗”。 “生而不有”四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生而不有”。傅奕 本第七十七章:“是以翌人届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文字结构与本章相同,无“生 而不有”四字。 “届而不恃”之“恃”当为“志”,“不”当为“弗”。楚简甲本、帛书甲本皆作 “屠而弗志也”。“志”读为“恃”。志从之声;恃从寺声,寺从之声。志、恃皆属之 字声系,可以通用。古本作“志”,是用通假字;傅奕本作“恃”,是改借字为本字。 “功成不魔”之“功”字衍,“成”后脱“而”字,“不”当为“弗”,“虎”当 为“居”。楚简甲本作“成而弗居”。帛书甲、乙本皆作“成功而弗居也”,“功”字、 “也”字衍。“成而弗居”与前文“作而弗始,届而弗志”旬式相同。“作”、“鼹” 皆为单音节动词,“成”亦为单音节动词。“作而不始”、“扇而不恃”都有“而”字, “成”字后也应有“而”字。 “夫惟不虞,是以不去”之“不”当为“弗”,“虞”当为“居”。楚简甲本、帛 书乙本“不”皆作“弗”,帛书甲本夺第一个“弗”。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 本“魔”皆作“居”。“虎”、“居”同义。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蟹,使民不孚,不寅戴得之货,使民不餍盗。不兄可欲,使民心不 乱常使民簸知燕欲。使夫知者不敢届,焉熊届刖煞不届矣。 按:“不尚凳”之“尚”当为“上”。帛书甲、乙本皆作“上。“尚”通“上”。“上” 。蒋锡昌:老子技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第1 3 页。 3 傅奕本老子勘误 者,尊尚之谓。 “使民心不乱”之“心”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心”字。“使民不乱”与前 文“使民不孚”、“使民不焉盗”句法一律。“心”字乃后人所妄加。 “使夫知者不敢魇”之“者”字衍,“鹰”前脱“弗”字,“属”后脱“而已”。 帛书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餍而己”。“知不敢”是动宾结构,“不敢”是“知”的 宾语。“知”后不当有“者”字。朱谦之日:“强思齑引成玄英疏:前既拾有欲燕欲, 後恐燕欲之人滞於空兄,以蜒欲魇道,而言不敢不扇者,郎遣燕欲也。恐孰此不属, 故绻以不敢也。是成疏本亦作不敢不弱。今案:不敢、不焉乃二事,舆 前文燕知、燕欲相封而言,不敢断旬。”。其说甚是。后人不解其意,删“不” 字。 “魇燕魇”三字衍。帛书乙本、景龙碑本皆无“餍燕藤”。智者是有知识有思想 的人,没有达到老子所要求的无知无思无欲的境界,当然也就做不到“魇燕焉”了, “燕屠”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他们只能做到“不敢,弗魔而已”。 “燕不焉”之“焉”当为“治”。帛书乙本、景龙碑本皆作“燕不治”。傅奕本 第三十七章:“燕魇而燕不焉。”第四十八章:“燕屠则燕不魇。”疑是后人据此改作 “燕不魇”。分析文义,无不治是老子清静自化的思想。百姓无知无欲,自然也就无 求无争,再加上知者亦“不敢、弗屠”,社会也就得以安定,国家也就“燕不治矣”。 如作“羝不鼹”,前后文义不通。 第四章 原文 道盅而用之,又不满。 按:“满”当为“盈”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作“盈”。汉人避汉惠帝 刘盈讳,改“盈”为“满”。第九章“金玉满室”、第四十五章“大满若盅,其用不 穷”,诸“满”字皆当为“盈”。 第五章 原文 虚而不拙,勤而俞出,多言敦窘,不如守中。 按:“多言敦窍”之“言”当为“筒”。帛书甲、乙本皆作“多同敷窍”。文子道 原篇引作“多固敷穷”。强本成疏:“多同,博瞻也。”可见成玄英所见老子“言” 亦作“同”。论语季氏:“友多圈。”邢爵疏:“多目胡博学。阁”有知识、见闻 之义。探求老子的道旨,其主张清静无为,无知无欲。他认为求学求知必导致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笫1 6 页。 4 名利纷争,其结果便是国民不治。因此他在十九章中提出“绝翌窠智,民利百倍”。 做到无知无欲,不学寡闻才能真正行无为之政。可见“多同”与老子主张的“橐知” 相对立,故此处云“多躅敦索”。 第六章 原文 繇躲若存,用之不勤。 按:“繇繇”当为“豚繇”。帛书甲、乙本皆作“瓢豚”。“瓢”通“躲”。古本作 “躲豚”,是用借字;傅奕本作“繇”,是用本字替代借字。 “躲豚”后脱“呵”字。帛书甲、乙本皆有“呵”字。 第七章 原文 天畏地久。天地所以能畏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畏生。是以望人後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燕私邪? 故能成其私。 按:“所以”前脱“之”字。帛书甲、乙本“所以”前皆有“之”字,当是后人 求简洁而删。 “是以里人後其身而身先”之“後”当为“退”。帛书乙本作“退”。“退”与“先” 相对。“退”与“後”义近,后人根据傅奕本第六十七章“拾其後且先”、第六十六 章“欲先民必以其身後之”改“退”为“後”。帛书甲本作“芮”。“芮”通“退”。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莴物而不争。居案人之所忍,故畿於道矣。居善地, 心善渊,舆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勤善畴。夫惟不孚,故燕尤矣。 按:“水善利蓠物而不孚”之“不孚”当为“有静”。帛书甲本“不孚”作“有 静”,帛书乙本“不争”作“有孚”。“孚”通“静”。老子主张圣人无欲无求,清静 无为。水性本静,故老子以水喻圣人。在水为静,在人为不争。“有”字有取、获得 之义。 “聚人”之“人”字衍。帛书甲本“案”后无“人”字。“聚”即众人之意,“人” 字当是后人所加。 “政善治”之“政”当为“正”。帛书甲、乙本皆作“正”。“正”通“政”。帛 书甲、乙本用借字,傅奕本改借字为本字。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敞而税之,不可畏保。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 傅奕本老子勘误 寅而瞒,自遗其咎。成名功遂身退,天之道。 按:“富寅”乃“责富”之误倒。帛书甲、乙本“富贵”皆作“贵富”,楚简甲 本作“寅福”。“福”通“富”。 “成名”二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成名”二字。 第十章 原文 载管魄亵一,能燕靛乎? 喜氟致柔能如婴兄乎? 滁除玄霓,能燕疵乎? 爱民活国,能燕以知乎? 天门阔闰,能屠雌乎? 明白四逵,能燕以晨乎? 生之,畜 之,生而不有,魇而不恃,畏而不宰,是韶玄德。 按:“尊氟致柔能如婴兄乎”之“如”字衍。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无 “如”字。 “天门阴闼”之“朗”当为“替”。帛书乙本作“瞢”。“兽”与“弱”同义,汉 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兽”为“冈”。第二十七章“善朗者燕网键而不可阴”、第五 十二章“明其兑,滂其事,终身不救之”,诸“朝”字皆当为“兽”。 “舞以焉”之“届”当为“知”。帛书乙本、景龙碑本皆作“知”。 “藤而不恃”四字衍。帛书乙本无“届而不恃”四字。傅奕本第五十一章:“生 而不有,魇而不恃,畏而不宰,是帚玄德。”后人据此而在本章加“嚣而不恃”四字。 “不有”、“不宰”之“不”当为“弗”。帛书乙本作“弗有”、“弗宰”。帛书甲 本第一个“不”字作“弗”,第二个“不”字残缺,亦当作“弗”。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喾其舞,有卓之用。埏埴以鼯器,富其燕,有器之用。 墼户牖以鼯室,富其燕,有室之用。故有之以鼯利,燕之以焉用。 按:“三十幅共一彀”之“共”当为“同”。帛书乙本作“同”。傅奕本用同义词 “共”替换“同”。 “有器之用”之“器”前脱“埴”字。帛书甲、乙本皆作“埴器”。“埴器”即 土制的器皿。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鹘田獾令人心族狂, 雏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望人魇腹不魇目,故去彼取此。 按:“令人目盲”、“令人耳强”、“令人口爽”、“令人心髅狂”、“令人行妨”之“令” 道经 当为“使”。帛书甲、乙本皆作“使”。傅奕本用同义词“令”替换“使”。 “里人”后脱“之治也”三字。帛书甲本作“馨人之治也”,帛书乙本作“耶人 之治也”。“聱”通“里”。“邱”、“里”为古今字。本章阐述的是圣人个人修养的问题。 前文论述“五色”、“五音”、“五味”、“田猫”、“鞋得之货”对人造成的危害,后文 以“里人之治也”点明本章的论点,即圣人的洁身之道应当是“届腹不届目”。 “五音令人耳聱,五味令人e l 爽,驰聃田狐令人心骚狂,鞋得之货令人行妨” 顺序当为“鼬聘田狨令人心骚狂,鞋得之货令人行妨,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 聋”。帛书甲、乙本皆按“鼬聘田狐”、“鞋得之货”、“五味”、“五音”之顺序排列。 第十三章 原文 窿辱若慧,寅大患若身苟吾燕身,吾有何患乎? 故寅以身魇天下者, 刖可以孰天下矣;爱以身魇天下者,剐可以寄天下矣。 按:“苟吾燕身”之“苟”当为“及”。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作“及”。 楚简乙本作“远”。“返”乃“及”之古文。说文记录的古文“及”作“返”。王 引之经传释词卷五日:“及,猫若也老子日:吾所以有大患者,餍 吾有身;及吾燕身,吾有何患? 言若吾燕身也。又日:取天下常以燕事,及其有 事,不足以取天下。言若其有事也。及舆若同羲,故及可钏魇若, 若亦可训为及。”其说是。“及”在此表假设关系。 “贵以身焉天下者”、“委以身餍天下者”之“者”字衍。楚简乙本、帛书甲本、 帛书乙本、王弼本、景龙碑本“天下”后皆无“者”字。 “刖可以就天下矣”、“刖可以寄天下矣”之“刖”当为“若”。第一个“则”楚 筒乙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作“若”;第二个“剧”楚简乙本作“若”, 帛书甲、乙本皆作“女”。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若7 ,猫剐也。老子 日:故寅以身属天下,若可寄天下;受以身屑天下,若可靓天下。驻子在宥篇 若蓝作则。女”为通假字,读为“如”。广雅:“如,若也。”经传释词 卷七:“如,猫刖也。”可见“若”、“刖”、“女”用法相同,故可互用。 第十四章 原文 祝之不兄名日夷,骢之不同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拮, 故混而魇一。一者,其上之不嗷,其下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後蹄於燕物。是谓 燕状之状,热物之象,是捐芴芒。迎之不兄其首,随之不兄其後。孰古之道可以御 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莆道纪。 傅奕本老子勘误 按:“祝之不兄名日夷,骢之不同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之“不”当为“弗”, “不”前脱“而”字,“名”后脱“之”字。帛书甲、乙本“不”皆作“弗”,“弗” 前皆有“而”字,“名”后皆有“之”字。 “祝之不觅名日夷”之“夷”当为“微”。帛书乙本作“微”,帛书甲本作“聋”。 “聋”通“微”。说文:“微,随行也。”这里指隐而无象,与“祝之不兄”义顺。 “搏之不得名日微”之“搏”当为“擂”,“微”当为“夷”。帛书甲本作“撸之 而弗得,名之日夷”,帛书乙本作“擂之而弗得,命之日夷”。“命”通“名”。说文: “指,操也。”广雅释诂:“夷,溅也。”这里指无踪迹。“擂之而弗得,名之日 夷”意思是抚摸它却摸不到,称之为无隐踪。 “此三者不可致诂”之“此”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此”字。 “上之”、“下之”之“之”字衍。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无“之”字。 “迎之不兄其首”与“随之不兄其後”错简,“之”当为“而”。帛书甲、乙本 皆作“随而不兄其後,迎而不兑其首”。“而”是表转折的连词,省略了宾语“之”。 后人补出宾语“之”,又求简洁删“而”字。 “孰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之“古”当为“今”。帛书甲、乙本皆作“今”。儒 家主张效法先王之制,故“孰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阐述的“道”是宇宙万物的 本源,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限制,是无穷无尽、永恒存在的。故用“孰今之道以 御今之有”来告诫世人:道之极是难以探究的,世人应该重视现实,在人生有尽之 时空内,治理今世之事。且“孰古之道”与下文“以知古始”文义重复,故“古” 当作“今”。 “能知古始”之“能”当为“以”。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景龙碑本皆作“以”。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魇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谶。夫惟不可澈,故疆鼯之容。日: 豫兮若冬涉川,猫兮若畏四郯,儇若客,涣若冰将稃,敦兮其若模,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泻。孰能泻以澄靖之而徐清? 孰能安以久勤之而徐生? 按:“故疆属之容”之“容”当为“颂”。楚简甲本作“颂”。张载注文选魏 都赋引老子:“古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澈。夫唯不可澈,故强弱之颂。”亦 作“颂”。说文:“颂,克也。”段玉裁注:“完下日:颂,俄也。古作颂兑,今 作容完,古今字具也。颂”当解为“仪容”,“餍之颂”即描绘他的仪容。 “日”字衍。楚简甲本、王弼本皆无“日”字。 道经 “豫兮若冬涉川”、“猫兮若畏四郯”、“假若客”、“涣若冰将程”之“若”前脱 “其”字。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有“其”字。高明日:“其在此届 善屠道者之代词,乃是每一句中之主耪。”。高说是也。且后文“敦兮其若模, 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涸”,皆有“其”字。上下文结构应一致,“若”前必有“其” 字。 “假”、“涣”二字后皆当有兮字。从“豫兮若冬涉川i ”至“混兮其若溺”,七旬 排比。其它五旬皆有“兮”字,“馓”、“涣”二旬也当有“兮”字。 “涣若冰将释”之“冰”、“将”二字衍。楚简甲本无此二字。与下文“敦兮其 若模,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涸”相对照,当作“涣兮其若稃”。有人担心人们不解 “释”字,加“冰将”二字。 “孰能涸以澄靖之而徐清”之“澄”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 王弼本、河上公本皆无“澄”字。 “孰能安以久勤之而徐生”之“久”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 无“久”字。“泻以靖之而徐清”与“安以勤之而徐生”对偶,不当有“久”字。 第十六章 原文 至虚,桎;守靖,篱。莴物蓝作,吾以觐其後。凡物曼云氲,各昂其根。 按:“凡物具云慝”之“凡”当为“天”。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作“天”。 “天物”即天下万物之义。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规之,其次譬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 焉有不信。猫兮,其贵言哉! 功成事遂,百姓皆日我自然。 按:“其次觌之,其次謇之”当作“其次规晷之”。帛书甲本作“其次觌晷之”, 帛书乙本作“亓( 其) 口貌器之”,楚简丙本作“亓( 其) 即( 次) 新( 飙) 署之”。 “故信不足”之“故”字衍。楚简丙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故”字。 上下文无因果关系,“故”字为后人所加。 “功成事遂”当作“成功遂事”。帛书甲、乙本皆作“成功遂事”。 “百姓皆日我自然”前脱“而”字,“皆”字衍。楚简丙本、帛书甲本、帛书乙 本皆有“而”字,无“皆”字。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9 2 页。 9 傅奕本老子勘误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靡,焉有仁羲;智慧出,焉有大馕;六飙不和,有孝慈;回家昏乱, 有寅臣。 按:“大道”前脱“故”字。帛书甲、乙本“大道”前皆有“故”字,楚简丙本 作“古”。“古”通“故”。廖名春日:“从简文看,古前没有任何分章符虢。“大 道即太上治世之道,仁羲即其次,亦即衰世之道用故正醴现 了这獯相承嗣傺。”。其说是。第十七章、十八章原为一章,后人将原为一体的章节 分作两章,又妄删“故”字。 “有孝慈”、“有直臣”二句前脱“焉”字。“大道磨,焉有仁羲”、“智慧出,焉 有大儡”、“六飙不和,有孝慈”、“固家昏乱,有真臣”四句排比,前两句“有”前 有“焉”字,后两旬“有”前亦应有“焉”字。楚简丙本、帛书乙本“有”前有“安” 字,帛书甲本“有”前有“案”字。“安”、“案”、“焉”古同声而通用。 “固家昏乱”之“固”当为“邦”。楚简丙本、帛书甲本皆作“邦”。帛书乙本 作“固”,乃汉人避刘邦讳而改。第五十七章“以政治回”、“圜家滋昏”,第六十一 章“大国者天下之下流”、“故大园以下小园,剐取於小固;小固以下大回,剐取於 大国”、“大圈不遇欲兼畜人,小固不遇欲入事人”,第六十五章“故以知治固,固之 贼也,不以知治固,囝之福也”,第七十八章“受固之垢,是莆社稷之主;受固之不 祥,是帮天下之主,正言若反也”,第八十章“小固寡民”、“郯圆相望”,诸“固” 字皆当为“邦”。 第十九章 原文 绝里橐知,民利百倍。绝仁禀羲,民後孝慈。绝巧窠利,盗贼黧有。此 三者以焉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兄素亵朴,少私寡欲。 按:“三者”当作“三言”。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作“三言”。“三 言”指“绝望案知”、“铯仁橐羲”、“绝巧橐利”。 “令”后脱“之”字。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有“之”字。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孥燕夏,唯之舆阿,相去残何? 美之舆总,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案人皆有以,我狷顽且固。吾猖欲巽於人,而寅食母。 o 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第5 1 4 页。 】0 道经 按:“不可不畏”之前一个“不”字前脱“亦”字,“可”字后脱“以”字,“畏” 字后脱“人”字。楚简乙本、帛书乙本皆作“亦不可以不畏人”。帛书甲本“亦不” 后五字残缺。老子中的多数篇章是针对国君而言的,希望国君无欲无求,行无为 之政。此旬省略的主语亦当指国君。且根据上文两两相对,此处内容亦正反相成, 文义才通达。故“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是指百姓所畏惧的国君,也不能不 畏惧百姓。言外之意即国君如行人为之道,给百姓带来灾难,百姓势必会反抗,威 胁甚至推翻国君的统治。 “我狷顽且固”之“固”当为“鄙”。帛书乙本、王弼本皆作“鄙”。圃、鄙皆 从昌声,故可通用。“鄙”有蔽固不通的意思。 “犸欲”乃“欲猖”之误倒。帛书甲、乙本“猖欲”皆作“欲狷”。“我欲猖冥 於人”文意更顺畅。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徒。道之魇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 兮芴兮,其中有物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图案甫。吾奚以知聚甫之然哉? 以 此。 按:“惟道是谯”、“惟芒惟芴”之“惟”当为“唯”。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景 龙碑本皆作“唯”。河上公注:“唯,猖也。惟”通“唯”。 “道之属物”之“鼯”字衍。帛书甲、乙本皆作“道之物”,无“焉”字。 “以蠲聚甫”之“阴”当为“顺”。帛书甲、乙本皆作“顺”。 “吾奚以知案甫之然哉”之“奚”当为“何”。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 河上公本、景龙碑本皆作“何”。“奚”、“何”同义,傅奕本用“奚”替换“何”。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剐全,枉剧正,寝则盈,敝剧新,少则得,多则惑。里人亵一以鼹天 下式。不自兄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畏。夫惟不孚,故天下 莫能舆之孚。古之所帮曲剐全者,壹虚言也哉? 馘全而埽之。 按:“窟刖盈”之“窿”当为“洼”。帛书甲、乙本皆作“洼”。“洼”、“寝”为 古今字,傅奕本用今字替换古字。 、 “里人”前脱“是以”二字。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景龙碑本皆有“是 以”二字。老子用“曲则全,枉剧正,窿剧盈,敝则新”为喻,阐发自己隐退不争 的思想。后用“少则得,多则惑”总结不争与争的利弊。所以老子要求圣人当“孰 傅奕本老子勘误 一以焉天下牧”,这样才能做到谦下不争。据文义,前后有因果关系,故当有“是以” 二字。 “里人亵一以魇天下式”之“襄”当为“孰”,“式”当为“牧”。帛书甲本作“謦 ( 里) 人孰一以弱天下牧”,帛书乙本作“和( 里) 人孰一以属天下牧”。“孰”有“守”、 “持”之义,“一”即道,“孰一”指守道。“亵一”不指守道,如第十章:“载誉魄 褒一。褒一”指将灵魂与身体合而为一。“牧”训l 为“治”。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的 自然之道,目的就是希望人君( 圣人) 执道以治理天下,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 之国。 “不自是故彰”之“是”当为“视”。帛书甲、乙本“是”皆作“视”。“是”通 “视”。 “夫惟不孚”之“惟”当为“唯”。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作“唯”。“惟” 通“唯”。 “故天下莫能舆之争”之“天下”二字衍。帛书甲、乙本皆作“故莫能舆之争”, 无“天下”二字。傅奕本第六十六章:“是以天下桀推而不欧,不以其不孚,故天下 莫能舆之孚。”当是后人据此而妄加“天下”二字。 “蚩虚言也哉”之“虚”字、“也”字衍,“言”当为“语”。帛书甲本、帛书乙 本、景龙碑本“言”皆作“捂”。“语”在本章指“一句话”。帛书甲、乙本皆无“也” 字。帛书乙本“螽”前无“虚”字。后人为强调“曲剧全”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 故加“虚”字。 “馘全而埽之”之“而”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而”字。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凰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屠此者? 天地也。天地尚不 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徒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筱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徒事 於失者,失者同於失。於道者,道亦得之;於得者,得亦得之;於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按:“故飘凰不崇朝,骡雨不崇日”之“故”字衍,“崇”当为“冬”,“骡”当 为“暴”。帛书甲、乙本皆无“故”字,“崇”皆作“冬”,“骤”皆作“暴”。“希言 自然”与下文并无因果关系,后人不明经义而妄加“故”字。“冬”、“怨”为古今字。 王弼本、景龙碑本作“怨”,是用今字替代古字:傅奕本作“崇”,是用借字。“暴雨”、 “骤雨”意义相同。 “孰餍此者,天地也”当作“孰晨此”,“者天地也”四字衍。帛书甲、乙本皆 无“者天地也”四字。傅奕本第一章:“燕,名天地之始。”第四十章:“天下之物生 於有,有生於舞。燕”即道也。道是天地之根源,亦是万物之根源。“飘凰”、“暴 雨”乃万物之一,产生“不终朝”、“不终日”之自然现象的根源当是道,而非天地。 后人不明老子旨意,妄加“天地”二字。 “尚不能”之“尚”当为“而”,“不”当为“弗”。帛书乙本作“而弗能”。 “而况”当作“有况”。帛书乙本作“有况”。“有”通“又”。 “故徒事於道者”之“於”当为“而”。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景龙碑本皆作“而”。 “道者同於道”之“道者”二字衍。俞樾云:“按下道者二字衍文也,本作 徒事於道者同於道淮南子道虑篇引老子日:故j 踅事於道者同於道, 可遥古本不叠道者二字。王弼注日:故徙事於道者故日“同於道”。7 是王 氏所摅本正作故徒事於道者同於道。”o 其说甚是。 “徒事於得者”、“徒事於失者”十字衍。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无此 二句。上文言“雀事於道者”,下文为行文简洁将“徒事於”省略。后人补出省文, 又妄加“得者”、“失者”四字。 “於道者,道亦得之”七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此旬。上文云“徒事於道者 同於道”,后人为求上下文呼应,妄加“於道者,道亦得之”一句。 “於得者,得亦得之”当作“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帛书甲、乙本皆有“同” 字,第一、三个“得”字作“德”,第二个“得”字作“道”。傅奕本脱“同”字, 又妄改“道”为“得”。 “於失者,失亦得之”当作“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帛书甲、乙本皆作“同於 失者,道亦失之”。傅奕本脱“同”字,改“道”为“失”,改末“失”字为“得”。 “信不足,焉有不信”七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此二句。本章阐述的是得、 失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无论得与失,皆有道存乎其间,皆无恒而有恒也。“信不 足,焉有不信”二句与本章文义不相属,当是后人误增。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兄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燕功,自矜者 不畏。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虞也。 按:“跨者不行”四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跨者不行”四字。当是后人追求 。转引自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第9 5 页。 1 3 傅奕本老子勘误 行文对仗,加“跨者不行”,以与“企者不立”相对成偶。 “自是者不彰”之“是”当为“视”。帛书甲、乙本“是”皆作“祝”。帛书甲、 乙本是用本字,傅奕本改用借字。 “自兄者不明”与“自是者不彰”错简。帛书甲、乙本皆“自祝”旬在前,“自 兄”旬在后。 “故有道者不虞也”之“道”当为“欲”,“不虞”当为“弗居”,“也”字衍。 帛书乙本作“故有欲者弗居”,帛书甲本作“故有欲者口居”,“弗”字残缺。“魔” 与“居”同义。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犸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焉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故疆字之日道,疆属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速,速日返。道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虞其一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按:“狷立而不改”之“改”当为“亥”。楚简甲本作“亥”。玉篇:“亥,依 也。”“狷立不亥”即独立不依。帛书乙本作“孩”是用借字,傅奕本作“改”,亦用 借字。 “周行而不殆”五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此句。 “故疆”二字衍。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皆无“故疆”二字。 “故疆”二字当为后人所加。 “疆焉”前脱“吾”字。楚简甲本“强魇”前有“虐”字。“虐”通“吾”。帛 书甲、乙本“强弱”前皆有“吾”字。 “人亦大”之“人”当为“王”。楚简甲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河 上公本皆作“王”。本章阐发的是宇宙本体论,侯王是其重心所在。老子认为侯王负 有替天治人的神圣使命,故将侯王与道、天、地相提并论,认为侯王乃真正的体道 之人。且根据下文“域中有四大,而王虎其一尊”,前后两“王”字互相照应,“人” 当为“王”。 “而王虞其一尊”之“其”字、“尊”字衍,“一”后脱“焉”字。楚简甲本、 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无“其”字、“尊”字: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一” 后皆有“焉”字,楚简甲本“一”后有“安”字。“安”通“焉”。 道经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焉轻根,靖届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靛其辎重。 超然。如之何蓠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按:“靖餍躁君”、“躁别失君”之“躁”当为“趱”。帛书甲、 “趣”同“躁”。管子心术上:“摇者不定,趣者不静。” 雎有檗觏,宴虞 乙本皆作“趣”。 “荣觏”当为“瑗官”。帛书甲、乙本皆作“瑗官”。古“柴”与“璨”通用,“靓” 与“官”通用。傅奕本作“粲觏”是用本字替代借字。 “宴虞超然”之“宴”当为“燕”。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景龙碑本皆 作“燕”。说文:“宴,安也。”段玉裁注:“徭典多限燕焉之。”“燕”通“宴”,二 字古音皆属影母元部。古本作“燕”,是用通假字;傅奕本作“宴”,是改借字为本 字。 “如之何”当作“若何”,“之”字衍。帛书甲、乙本皆作“若何”。“若何”即 如何。 “莴乘之主”之“主”乃“王”之讹,形近致误。帛书甲、乙本皆作“王”。战 国时期,以兵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诸 侯大国。当时,诸侯皆自称王。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将“王”误写作“主”,今从帛书。 “天下”前脱“於”字。帛书甲、乙本皆作“身轻於天下”。韩非子喻老篇: “主父莴乘之主,而以身轻於天下。”可见,韩非所见老子亦有“於”字。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者燕微迹,善言者燕瑕摘,善敦者燕篱策,善朋者燕嗣键而不可阴, 善结者燕筑约而不可解。是以里人常善救人,故人燕窠人:常善救物,故物燕案物, 是韶装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郇,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受其资,雕 知大迷,此韶要妙。 按:“善敦者羝篝策”之“燕”当为“不用”。帛书乙本、王弼本、景龙碑本、 河上公本皆作“不用”,帛书甲本作“不以”。“以”、“用”同义。 “善阴者燕鼹键而不可冈”之“键”当为“蒲”。帛书甲、乙本皆作“筲”。“篱” 通“缔”。“键”、“蝓”同义。小尔雅广服:“键莆之嫡。” “善结者燕绳约而不可解”之“铺”当为“缌”。帛书乙本作“缌”,“绳”、“橇” 同义。说文:“绳,索也。熊,索也。” “故人燕窠人”之“故”当为“而”,第一个“人”字衍。帛书甲本、帛书乙本、 傅奕本老子勘误 景龙碑本皆作“而燕窠人”。上下文表顺承,无因果关系,“故”字当作“而”。此句 主语当是圣人,上文已提及,故此处省略。后人不明,妄加“人”字。 “常善救物”四字衍。帛书甲、乙本皆无此四字。 “故物燕橐物”之“故”字衍,第二个“物”当为“财”。帛书甲、乙本皆作“财”。 “财”通“材”。文子自然篇引老子作“物舞窠材”。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肺”之“者”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