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pdf_第1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pdf_第2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pdf_第3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pdf_第4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举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勇夺 总成绩 15 枚金牌中的 5 枚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抓举是举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 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举重比赛科研人员对抓举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 定成果 他们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运动员在举重运动各个阶段中身体重心移动情 况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肌肉用力特点杠铃运动轨迹来研究运动员的动作 技术特征还研究了不同的举重姿势对成绩的影响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之间以及 国内优秀运动员之间动作技术结构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但是关于举重后备 人才技术的分析却很少尤其是如何使后备人才迅速的掌握规范的运动技术合 理的发力方式拥有强大的专项力量尽快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完成运动员的新 老交替方面其研究微乎其微 在这方面 教练员的一般解决方法是目测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的优缺点 而 运 动训练科学化探索 一书中指出科学训练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科学诊 断鉴于此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的抓举动作进行分析通 过分析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 左右 垂直三个方向上的运动 以及身体主要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运动员抓举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研究 发现杠铃在运动过程中左右方向摆动过大运动员对于整个抓举过程中每个环 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举重的节奏这在平时训练中应 多加注意运动员在发力阶段身体各主要环节的角度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寻找适 宜的发力角度 后备运动员的力量发展比较好 但需注意身体两侧力量同时发展 不能出现明显的力量弱侧 关键词关键词举重生物力学分析抓举运动轨迹 ii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weightlifting is the superior even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4,chinese weightlifters have gained 5 gold medals from all the 15 gold medals. snatch is the first event in weight lifting match, so its success or failure will affect all the weight lifting match. scientific researche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in snatch and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most of their achievements result in finding weightlifter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analyzing weightlifters gravity movement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eightlifters every partymuscl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rbell track. furthermore, they have researched different weightlifting movements effects to weightlifters achievement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nterior and overseas outstanding weightlifter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but few of the researches focus on reserve weightlifters movements. especially they did not research how to correct their movements to be outstanding weightlifters. in this aspect, most of the coaches will solve it by their experiences, but the experts advise the coaches scientific analyze weightlifters movement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weightlifters snatch movements. we analyzed their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by barbell and weightlifters sports data. the main conclusion as follows: barbells movement in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is excessive; in the snatch course,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every party is not reasonable, and this destroy the snatch rhythm in some degree; weightlifters need to find the reasonable angles of main body parties in snatch; weightlifters strength is not bad but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 in both sides in order to avoid bringing about weak side. key words: weightliftingbiomechanical analysissnatchmovement track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体育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并编入有关数据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 1 前言 女子举重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上已 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 举重运动科学化训练的进程日益加快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运动员 动作技术决策过程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动作分析过程的的精确度已成为现代竞 技举重运动的发展趋势 中国举重能否长盛不衰关键取决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因而必 须加强对举重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分析 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的抓举动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抓 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 左右 垂直三个方向上的运动以及身体 主要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运动员抓举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 1.1 问题的提出 女子举重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首次被列为为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与此 相适应国际举联重新划分了男子 8 个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准其中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准分别为48kg 级53kg 级58kg 级63kg 级69kg 级75kg 级 和 75+kg 级我国的女子举重运动开展于 1984 年在 1987 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 女子举重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荣获 22 项世界冠军创造了 22 项女子举重世界 纪录在 2005 年的多哈举重世锦赛上中国女子运动员又夺得了 6 个级别中的 4 个总成绩的金牌女子举重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女子举重运 动在世界上已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危机感世界举坛千变万化对科学选材的 重视程度在增加科学化训练的进程在加快先进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到举重以辅助运动员的训练现代化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辅助决策手段被运用 所有这些都在减弱我们的优势缩小着国家之家的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提 高运动员动作技术决策过程的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动作分析 过程的的精确度 抓举是举重项目中技术要求最高的项目运动员在试举的各阶段用力是否 最有效是由身体各主要环节形成的适宜角度和杠铃所处的相应的适宜位置来决 定的只有掌握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的技术动作才能举起更重的杠铃创造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 更好的成绩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被体育界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雅典奥 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勇夺奖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今后能否更上一层 楼中国竞技体育能否继续保持长盛不衰关键取决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 养但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们在举重方面的研究文章仅限于对抓举动作 技术测试指标的统计以及技术指标的描述缺少对技术原理的揭示和运动生物力 学的理论分析对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大都是针对个别优秀运动员个别 技术指标的描述和分析很少对抓举技术整个过程分阶段进行技术指标的统计和 分析更鲜有对后备人才进行动作技术的诊断分析因此本研究借助三维常速 摄像及解析的方法获得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个过程的运动学 数据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参考 1.2 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如运用平面定点 或三维摄像与解析系统获得杠铃重心身体重心和各关节角度角速度等的变化 分析动作的基本结构运用三维测力台描述杠铃运动各阶段的压力曲线图分析 在举铃过程中人体对地面的压力变化运用遥测肌电仪记录肌电图分析抓举动 作各阶段肌肉的用力情况取得了可贵的技术参数但他们的文章仅限于对抓举 动作技术测试指标的统计以及技术指标的描述对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大都是针对个别优秀运动员个别技术指标的描述和分析很少对抓举技术整个过 程分阶段进行技术指标的统计和分析下面对他们的研究综述如下 1.2.1 国内外举重运动发展现状 举重运动作为竞技运动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1896 年 7 月希腊雅典举 行第一届奥运会的时候举重就被列为 9 个比赛项目之一 我国曾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开展举重运动的记载但是中国古代 开展举重运动是与生产劳动军事斗争以及武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它是古 代劳动人民强身健体提高武艺的有效手段此时的举重被古人作为习武练习 锻炼力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树金.浅析我国竟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75.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 十八世纪初期古希腊人通过举石头来测验和锻炼人体的体力而罗马人在棍 的两头扎上石块来锻炼臂力到了十八世纪的末期欧洲开始了举重竞技运动 随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英国美国开始举重竞赛活动而第一次国际 正式比赛是在 1896 年的希腊雅典的第一届奥运会上举重正式列为 9 个竞技比赛 项目之一 有关女子大力士的记载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开始举办女子举重比赛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组织女子 国际比赛随着举重运动的开展美国于 1984 年才组织了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 标赛共有 12 个国家参加我国曾在 1986 年派出运动员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国 际举重女子举重邀请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随着举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举重所用的器械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由早 期流行的石扣石锁改进为特制的杠铃在举重的方式上由平手举双手举 等方法改为单手抓举单手挺举双手推举双手抓举双手挺举而在第 9 届奥运会上最终改为双手推抓挺举三种方式 我国举重运动蓬勃发展陈镜开于 1956 年成为首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 人举重也成为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此后我国的举 重运动员又屡创佳绩我国举重运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女子举重运动的开展我国于 1984 年也开展女 子举重运动同年 9 月山东省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女子举重队在 1987 年举行的 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我国女子运动员荣获 22 项世界冠军创造了 22 项女子举重世界纪录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出征 4 人夺取四枚金牌 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我 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出征 4 人又取得 3 金 1 银的好成绩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在 2005 年的多哈举重世锦赛上中国女子运动员又夺得了六个级别中的四个总成绩的金 牌目前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上已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为祖国争得 了巨大的荣誉 纵观国际举重运动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随着当今世界举重运动的飞速发展 体重级别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技术动作也由单双手任意举到对称性的双手举 三种举法到仅保留抓举挺举两项动作举法我国在六十年代举重成绩之所以 进入世界前三名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主要在于轻量级成绩较突出而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 且挺举成绩尤为突出但是近年来我们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动摇除了训练技术 选材训练手段等因素以外加强举重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和研究发现技 术动作的不足和缺陷为加快举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提出科学的分析依据 也是至关重要的 1.2.2 抓举挺举技术研究现状 1.2.2.1 抓举动作研究现状 抓举是一个整体系统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以后环节动作 的发挥要用系统的思维看问题才能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抓举过程中杠铃中 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是垂直直线向上s 型弧度要小表现在测力台上水平方向 用力最小效率最高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 线为单峰提铃过程中主要靠伸膝动作来完成躯干变化不大直到引膝动作开 始髋关节才迅速打开躯干不能过早发力 陈育等把一般运动员的抓举动作和 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发现了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改掉抛铃的习惯避免摆幅 过大以增加稳定性缩短阻力臂以达到省力的目的充分利用下肢的力量增加 爆发力 缩短整个抓举过程的时间 使动作干净利落则更是省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约翰加汉姆尔等提出了抓举杠心的最佳轨迹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出 现相对于垂直参考线 离地前通过杠铃重心的竖直线 的适度偏移而成明显的 s 形理论上讲这种偏移越少杠铃运动越靠近垂直参考线但抓举动作的技术 结构决定了杠铃不能沿垂直直线运动这种特有的适度的偏移是人与杠铃协调 运动的必然结果 wolfgang baumann 等通过研究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的杠铃 轨迹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并指出这种杠铃向身体方向的向后运动最终导致 运动员在发力后的后跳 garhammer,j 指出世界水平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只 有一个波峰即优秀运动员在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上升而很 贾刚,康凯等.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85. 陈育,王军.对女子抓举中杠铃的运动轨迹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9,442-43. 约翰加汉姆尔.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专辑. 国家体委科教司. 1988 wolfgang baumann, volker gross, karl quade, peter galbierz, and ansgar schwirtz.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 1988(4)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5 少出现明显的下降tadao isaka杨斌胜张跃raoul f.reiser ii,ma,cscs 等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并指出在过渡阶段膝关节回屈的同时为了保持杠铃垂 直速度的继续增加应积极快速地伸髋 孙砺等对抓举过程中肌电信号分析发现骨骼肌的发力顺序股二头肌是较早 活动的骨骼肌并指出在举重过程中肌肉用力协调以产生最大的功效这种 协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肌肉群在不同的动作阶段中用力的先 后顺序要协调如在第一阶段提铃时主要是膝关节伸肌用力第二阶段主要是靠 伸髋肌来完成在这两个阶段中臂部肌肉肱二头肌基本不参加工作二是 协同肌与对抗肌的用力配合要协调三是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要协调配合 四是不同阶段的动作节奏要协调不同阶段不同用力性质的动作在转换时要迅速 神经兴奋的强度要大而集中如抓举的动作节奏是开始提铃相对的平稳一些 发力要猛下蹲要快锁肩支撑动作要及时 1.2.2.2 挺举动作研究现状 挺举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紧密衔接而技术结构各异的动作组成的提铃 至胸现在均采用下蹲翻它的动作结构和下蹲抓大致相同下蹲翻是挺举的第一 部分动作是由预备姿势与起举膝下提铃膝上提铃与引膝发力下蹲接铃 与起立五个互相衔接的动作阶段所组成上挺是挺举的第二部分动作上挺是由 预备姿势预蹲发力下蹲支撑与起立完成姿势与放下杠铃五个动作阶段所 组成 马文平张金林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 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 术同时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建议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运用 有关运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生物力学原理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对我国举 garhammer,j.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1). tadao isaka, junichi okada, and kazuo funato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rbell during the snatch movement of elite asian weight lifter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 杨斌胜. 吴数德创 128kg 抓举世界记录的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1986,2. 张跃蔡国钧刘伟民. 从三维立体空间看李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 体育与科学.1988,5. raoul f. reiser ii ,ma,cscssarah l. smith,phd and randall rattan,phd u.s. olympic committee colorado springs,colorad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the olympic program.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ugust 1996 孙砺,张兆华.女子抓举技术动作肌电信号的时序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1:32.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6 重方面的重要技术动作加以理论总结提高认识水平使举重动作技术的认识水 平和教学训练能力提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 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艾康伟曹文元等把国内外优秀 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运动员预 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 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 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 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1.2.2.3 对预备姿势和起举的研究 预备姿势和起举的主要任务是为后面的膝下提铃膝上提铃与引膝和发力等 用力阶段做准备以创造有利的用力条件 有些学者从动作方面研究预备提铃 王宗勇分析了预备提铃动作指出在抓举预备提铃姿势时应使各关节肌群保 持紧张固定不动在提铃的一刹那要特别注意躯干固定拉紧肩带保持静力 性紧张并强调抓举是一个快速连续不断的动作后一个动作阶段是以前一个动 作阶段为基础的因此预备姿势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动作的成功与否在抓举 的教学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强调预备提铃姿势的重要性 胡振浩发现预备提铃 时采用宽握距便于迅速伸臂支撑支撑时重心较低容易维持平衡提铃时杠铃 有一个很小的横向移动表明在提铃时杠铃紧贴身体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的位 移小便于杠铃与人的整体运动 有些人对预备提铃动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动作过程中的肌肉发力情 况陆爱云庞军等分析了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四年级 8 名男生的 抓举动作对不同重量下的男子抓举动作进行探析结果显示重量越大抓举 时提铃翻手的速度越快整个动作过程中三角肌的肌电积分值最大艾康伟对参 加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 10 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比较分析 表明 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0.872*,n=12而对抓 举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 马文平,张金林.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476-78. 艾康伟,曹文元.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19941232-34. 戴光裕钱光鉴.奥林匹克举重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王宗勇.对抓举预备提铃技术动作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1996,12(增):75-76.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陆爱云,庞军.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58-6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7 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 1.2.2.4 对下蹲翻和预蹲的研究 艾康伟对下蹲翻动作髋关节静力矩分析表明髋关节最大静力矩与所试举的 杠铃重量成正相关0.908*n=11对下蹲翻的力量特点分析表明运动员下蹲 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 邓敏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预蹲速度加以探讨指出匀速预蹲的最大优点是 能减少预蹲对身体的负荷量保持躯干正直这对发力后的支撑有良好作用但 是采用匀速预蹲缺点是人体对杠铃产生的力量减少加速预蹲虽然能使杠铃向 上的力量增大但易引起躯干位置的变形也直接影响上挺效果理想的预蹲应 是既要做到平稳躯干正直又要保证身体重心不变的前提下提高预蹲的速 度 1.2.2.5 对引膝提铃的研究 任景萍等通过分析提铃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发现抓举动作技术 在提铃过程中的用力节奏表现为伸膝提铃阶段提铃慢发力阶段提铃快的特点 1.2.2.6 对发力的研究 抓举发力是提铃中的最后用力阶段也是主要的和关键的阶段其作用是把 杠铃提拉到完成下蹲支撑所需要的高度并达到最大的上升速度以便在惯性作 用下赢得腾空分腿下蹲支撑的时间发力时依靠迅猛的蹬腿伸髋伸躯干积 极的提踵配合有力的耸肩拉臂肩带迅速上提在极端的时间内使上述肌群相 继协同地做爆发性收缩以表现出对杠铃的最大作用力达到提铃过程中的最大 速度 发力时杠心移动情况也是研究的重点单信海在比赛现场进行平面正侧面定 点拍摄崔文华抓举 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分析发现在发力阶段杠心穿越重 心轨迹杠心贴着重心向上而行而两心相对最大偏差明显偏小发力后杠心上 艾康伟.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7:39. 艾康伟.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7:39. 邓敏,周清明.谈挺举预蹲角度及预蹲速度的控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8-129. 任景萍,刘学贞等.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5:45. 戴光裕钱光鉴.奥林匹克举重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8 抛速度大杠铃上抛最高点相对高度高刘宗友对切尔诺梅尔金抓举 197.5kg 时 的运动学影像分析后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 正常训练状况下刘巍中对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不同运动水平的 8 名女子 举重运动员进行等动测试发现抓举发力阶段提肘动作发生在伸髋结束时(此 时髋角最大)此后髋角开始减小不同关节等动肌力矩的比值反映了举重发力动 作的先后顺序并有助于评价进行发力动作的时机抓举发力阶段的最大相关速 度与上肢等动测试的峰力矩平均功率相关指标有显著性相关而最大速度与等 动测试的峰力矩平均功率指标却无相关性平均功率及其相关指标比峰力矩及 其相关指标更适于评价举重运动能力建议在评价运动能力时应考虑平均功率 或其相关指标此规律在挺举动作中也存在 刘平对举重运动员抓举发力进行测试研究发现跳步是影响动作成败的关 键因素它与杠铃的横向运动趋向接铃成败高度相关引膝发力弹杠时杠铃前 向运动和发力杠铃后向运动是决定跳步距离的主要因素引膝过程不宜提铃加速 过多发力开始时的铃速和铃高与杠铃最大铃速及铃高之间相关程度不高杠铃 加速过早将破坏动作整体节奏张贵敏等也指出 如果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容易造成接铃时杠铃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下砸力 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 对 x 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也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发力时的关节角度是影响试举成败的重要因素胡振浩发现引膝发力时膝关 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方向不大通过制动方式将人体内力由下肢上传至手臂从 而为翻腕做准备 单信海对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抓举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发力后人体 采用腾空后跳技术支撑点调整能力强支撑的稳定性好并提示抓举发力时杠 铃上抛不宜过高下蹲动作不宜太慢 挺举上挺发力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用力的肌群爆发出最大的力量 使杠铃获得最大的上升速度并上升到必需的高度为分腿下蹲支撑创造条件 单信海等.崔文华抓举 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48-51. 刘宗友.切尔诺梅尔金 197.5kg 抓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2:167-169172. 刘巍中.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发力阶段等动肌力的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58-65. 刘平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技.2005,146-49. 张贵敏, 张绍礼.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3752-5558.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单信海.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9 单信海通过对双屈式及单屈式上挺技术的两名运动员的技术分析比 较发现双屈式具有杠心做曲线运动髋膝两关节同时发力增加了做功的距 离及杠铃上抛速度等优点但也使技术变得复杂一些需要防杠铃前掉翟欢庆 运用动力学测量方法也发现双屈式及单屈式上挺技术要求手臂腰腹 腿的力量不同挺举的上挺主要依赖手臂的爆发力提高手臂力量是最重要的 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实力推成绩和上挺成绩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 程度对国内外运动员各项辅助训练成绩均差进行了比较指出实力推作为一项 辅助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上挺成绩挺举训练应重视实力推能力的提高 庞军等通过研究不同负荷下男子挺举的生物力学特征发现随重量增加挺举 时躯干角度基本相似但上举时肘关节的角速度减小髋关节膝关节角度和角 速度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只是在所举重量较大时最大值出现的较重量小的情况下 晚整个过程中三角肌非常重要胫骨前肌表现活跃且较早参与收缩随举起重 量的增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竖脊肌和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有显 著性增加建议加强训练此几块肌肉 章旌红发现在举重发力动作中髋关节角度与背肌肌力外负荷呈单调上升 的关系当髋关节角度在 180时克服的外阻力最大并提示运动员在发力过 程中要充分地伸展髋部以减小阻力臂提高肌力的作用效果在负重的情况下 第五腰椎的关节反力主要与背肌肌力有关受体重的影响很小运动员发力时 背肌肌力对腰椎产生强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脊柱损伤 1.2.2.7 对下蹲支撑和起立的研究 抓举下蹲支撑是提铃过程的最后阶段发力后杠铃在惯性运动的情况下运 动员经短暂的腾空过程两脚侧分而后两腿迅速屈曲下蹲身体重心降至最低 位置并做好支撑架子两臂和肩带部位肌肉则继续积极用力经上提翻转和 向后上方伸展的动作拉动杠铃至头后上方的位置从而完成在下蹲状态下的直 臂抓举支撑动作 胡振浩通过研究女子抓举技术指出下蹲支撑时翻腕上举要一气呵成重心 单信海.挺举 双屈式 与 单屈式 上挺技术的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 108-110. 翟欢庆.对我国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512:69. 庞军等.不同负荷下男子挺举的生物力学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59-62. 章旌红.举重发力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6:48.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0 下降快做支撑工作的肌肉紧张起到锁肩的作用下蹲起立时利用地面对人 体的反弹力迅速起立两前臂甩直一瞬间即锁肩以形成稳固的支撑刘宗 友 研究切尔诺梅尔金和单信海 在分析崔文华抓举 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时 都发现运动员在抓举支撑阶段身体下落快人体重心向下的加速度超过了重力 加速度并采用滑杠技术突出低稳支撑的特点 挺举下蹲支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降低上举高度以举起更大的重量同时也可 增大支撑面积提高动作稳度 王向前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下蹲式支撑与箭步式支撑技术后发现 下蹲 式支撑与习惯动作相接近下蹲撑铃位置低下蹲速度快两腿用力较协调但 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箭步式支撑则与之相反支撑面积大稳定性高对运动 员平衡能力要求较低认为在完善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下蹲式支撑 应成为技术的主流崔兆新石桂萍也发现下蹲挺比箭步挺能较大幅 度降低身体中心 因而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从举重技术演变的历史来看下 蹲挺有可能取代箭步挺但下蹲挺两脚前后支撑面小起立路线长能 耗大不如箭步挺稳定安全以上研究举重过程中采用不同动作的差异性 有利于举重的技术推广也给运动员的动作选择提供了依据 1.2.3 人体运动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动作技术又叫运动技术是人体完成体育活动的方法由于人体的运动动作是 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是有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动作组成动作技术的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就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对人体动作技术的结 构组成动作技术特征运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动作技术的 生物力学原理并为运动训练水平提出科学的依据 早在 1976 年美国的前奥委会生物力学部主任吉艾里尔博士就采用 1000 格/秒的高速摄像机对铁饼运动员麦克威尔金斯进行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结果使威尔金斯刷新了世界纪录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刘宗友.切尔诺梅尔金 197.5kg 抓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2:167-169172. 单信海等.崔文华抓举 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48-51. 王向前.挺举上挺中下蹲式支撑与箭步式支撑技术之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66. 崔兆新,石桂萍.挺举中下蹲式与箭步式上挺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408. 郭勇力于岱峰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程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1 对高速运动的人体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采用图像记录系统来收集人体在一 瞬间的全部时间空间的运动特征这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 法目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录像测量方法录像测量方法有高速录像解析 系统常速录像解析系统本研究根据举重运动的项目特点采用常速录像解析 系统这种录像解析系统是体育科研单位经常使用的一种录像分析系统这种系 统的优点在于设备容易配套计算机的分析软件和硬件研究比较成熟能与一般 的电视交换数据而且价格低廉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女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 1未见有针对女子举重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的研究分析如果我们能对她 们进行技术分析获得其运动学参数进而提出其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必能使 其更好的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缩减其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历程延长运动寿命 2对女子举重运动员整个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研究非常少如果我们能够在 这一方面有所加强寻找出整个动作过程中影响动作技术的因素必能推动女子 举重运动的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通过对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整个抓举过程的运动学分析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将其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参数加以对照发现其每个动作技术阶段的优点和缺点 并针对其缺点提出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1.5 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对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的整个动作过程进行研究并借鉴单个 阶段技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如何加速二线运动员规范动作技术这一问题进 行了深入探讨使其尽快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女子举重队的 8 名二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条件下对她们 的抓举动作进行拍摄所选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见表 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1 对高速运动的人体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采用图像记录系统来收集人体在一 瞬间的全部时间空间的运动特征这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 法目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录像测量方法录像测量方法有高速录像解析 系统常速录像解析系统本研究根据举重运动的项目特点采用常速录像解析 系统这种录像解析系统是体育科研单位经常使用的一种录像分析系统这种系 统的优点在于设备容易配套计算机的分析软件和硬件研究比较成熟能与一般 的电视交换数据而且价格低廉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女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 1未见有针对女子举重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的研究分析如果我们能对她 们进行技术分析获得其运动学参数进而提出其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必能使 其更好的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缩减其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历程延长运动寿命 2对女子举重运动员整个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研究非常少如果我们能够在 这一方面有所加强寻找出整个动作过程中影响动作技术的因素必能推动女子 举重运动的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通过对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整个抓举过程的运动学分析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将其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参数加以对照发现其每个动作技术阶段的优点和缺点 并针对其缺点提出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1.5 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对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的整个动作过程进行研究并借鉴单个 阶段技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如何加速二线运动员规范动作技术这一问题进 行了深入探讨使其尽快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女子举重队的 8 名二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条件下对她们 的抓举动作进行拍摄所选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见表 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2 表 1 运动员具体情况表 姓名 性别 体重 (kg) 体重级别(kg 级) 杠铃重量kg 刘莎莎 女 76.4 75+ 80 张霞 女 69 69 100 李珍 女 45 48 45 刘晔 女 53.5 53 60 李娜 女 74.5 75 75 解小妹 女 115 75+ 65 高林 女 68 69 97.5 陈琳 女 77.5 75+ 97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研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目的要求通过手工和计算机检索 查阅了自 90 年代以来的国内外有关举重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训练学 运动技术诊断的研究资料百余篇并加以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2.2.2 专家咨询 在进行本研究期间笔者多次走访了有关举重和生物力学专家曾在山东省 举重队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队对有关专家知名教练员运动员等进行了口头 调研内容包括所研究动作的价值技术关键训练存在问题比赛得分标准和 制胜规律等走访专家教练向专家咨询课题选题开题实验设计实验实 施数据处理结论探讨等方面的问题 2.2.3 影像解析 一般地进行运动技术诊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 力学 目前 上述三方面的高新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如三维同步测力 三维摄影(摄 像)技术多导肌电测量技术以及多机同步测量技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 应用但是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测量上应用最广的仪器还是运动影像与解析 系统运动影像与解析技术是研究运动技术原理进行运动技术诊断的重要手段 于岱峰.我国体育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 .山东体育科技.2003961-63.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3 利用这一手段可以获得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为有效地指导各运动 项目的技术训练提供依据因为对运动技术的定量研究是进行定性指导的基础 2.2.3.1 本研究影像拍摄仪器及拍摄现场布置 本研究录像拍摄于 2006 年 8 月在山东省女子举重队进行拍摄时使用两台 jvc9600 摄像机及一个包括 24 个标记点的三维放射形标定框架 peak 公司型 号为24如图 1 所示 图 1 peak 三维标定框架图 拍摄现场布置如图 2 所示两台摄像机分别放置在举重台的左前方和右前方 摄像机距受试者 5m高度为 1.5m两台摄像机通过举重台中心的主光轴之间的夹 角为 90拍摄频率为 50 格/s为保证图像清晰采用 1/250 s 的快门速度拍摄 日期及时间显示于屏幕的左下角调节框架 xy 平面为水平面在运动开始前和 运动结束后将 dlt 三维框架放于运动场地中央拍摄框架每名受试者在做完 充分的准备活动后拍摄 3 次抓举动作要求运动员测试时所举重量为其最好成 绩的 80% 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4 a 机 b 机 图 2 拍摄现场布置图 2.2.4 本研究影像解析过程 选择每位运动员三次试举中最好的一次动作技术进行解析每个动作定量分 析从预备提铃开始到起立结束的完整的抓举动作技术影像解析采用 simi simition 影像解析系统 采用汉纳范人体模型 在对人体测量点进行解析的同时 通过计算运动员左右手之间的中点作为杠铃的重心所得数字化数据采用数字滤 波法进行平滑处理截断频率 fc7解析时各标记点位置见图 3及标记点坐 标见图 4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5 图 3 图像解析时各标记点位置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6 表 2 图像解析时各标记点坐标 单位m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7 2.3 研究步骤 表 3 论文研究阶段划分 阶段 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备注 准 备 阶 段 确定题目任务和方法 阅读资料 座谈访问 观察了解 2005年5月 2006 年 1 月 搜集 材料 阶段 阅读有关材料 现场观察统计 选好对象进行测试 2006年1月 2006 年 5 月 整理 材料 阶段 分析数据 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006年5月 2006 年 8 月 撰写 论文 阶段 撰写论文提纲 完成论文 2006年8月 2006 年 12 月 3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介绍 运动影像分析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是从一台高 速摄影摄像机所拍摄的图像上解析出研究对象人体关节点的二维坐标由此 计算出动作分析所需要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