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康海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康海是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陕西首位状元,也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之一, 与李梦阳、何景明等被誉为“前七子”,各受当世和后人谁崇。其诗、文、散曲、 杂剧在当时就获得广泛好评。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王九思、王世懋、李开 先、赵时春等人都予以很高赞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康海的文学创作研究除 戏曲中山狼外,其它作品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笔者从研究陕西本土作家 出发,认真研读其对山集、游东乐府、中山狼、王兰卿等作品,结合 地方文献和相关别集,努力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试图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 的基础上,对康海文学成就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简要对“前七子”的相 关问题进行探讨。 导论部分概述康海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第一章简述康海的生平、师承和交游。 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出发,着重辨析康海与“前七予”及刘瑾之关系, 从而探讨其仕宦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论述康海的文学思想。在比较康 海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文学思想差异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其“言以见志”、“因 情命思”、“因时而异”、“穷理博文”的诗文创作理论。第三章具体分析康海诗歌 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就其诗主题倾向而言,主要包括针砭时弊、关心民瘼、 心路历程、山水田园等方面;诗歌艺术特色体现为逞性任气,笔调朴素,描写细 腻,以小见大。第四章探讨康海的散文创作。其文主要为切于实用、直陈己见的 用世之作和抨击权阉、揭露腐败的刺世之篇,并以“直”构成康海散文刨作的精 神特质。艺术表现上以气运词,论证严密,巧用譬喻,句式灵活,具有鲜明的特 色。第五章论述康海的散曲创作。首先确立康海开创明代散曲复兴局面的历史地 位,然后分别论述其愤世、乐闲、情曲三大主题倾向,最后探讨其豪放质朴、刚 柔并济的艺术风格。第六章论述康海的两个杂剧作品中山狼和王兰卿。首 先对中山狼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然后对其戏尉语言中的关中方言进行分析, 以侧证其作者非康海莫属。最后对王兰卿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辨析。 认为以追求人格平等、自尊自爱为特征的王兰卿形象,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批判成 分。余论对康海在明代文坛的地位进行了综论。 关键词:康海;前七子;文学思想;诗歌:散文;散曲;杂剧 a b s t r a c t k a n g h a iw a sa f a m o u sl i t t e r a t e u r si nt h e m i d p e r i o d 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a l s ot h ef i r s t p r i n c i p a lg r a d u a t eo f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a sw e l la so n eo ft h el e a d e r s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v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s h i sp o e t r y , p r o s e ,s a i 珂hfav e r s e f o rs i n g i n g ) a n do p e r aa t t r a c t e dv e r yf a v o r a b l ec r i t i c i s m l i m e n g y a n g ,h ej i n g m i n g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 , w a n gj i u s i ,w a n gs h i m a o ,l ik a i x a n ga n dz h a o s h i c h u nh i g h l yp r a i s e dh i sw o r k s b u t ,o w i n gt o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h i sl i t e r a r y r e s e a r c h e se x c e p t z h o n g s h a n 肋f ,w e r en o tp a i d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t on ea u t h o ro ft h i sp a p e r , w i t ht h ei n t e n t i o no f s t u d y i n gl o c a lw r i t e r s ,h a sm a d e nac a r e f u ls t u d ya n dr e a d i n go ft h ew o r k s “d u i s h a nc o l l e c t i o n , p a n d o n gc o l l e c t i o no f f o l ks o n g sa n d b a l l a a s , z h o n g s h a nw o l f a n dw a n g l a n q i n g , a n d c o m b i n i n g v a r i o u s1 0 c a ld o c u m e n t sa n dr e l a t e dl e g e n d sa n dc o l l e c t i o n s ,t r i e dv e r yh a r dt od i go u tn e wm a t e r i a l s t om a k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a no v e r a l ld i s c u s s i o no nh i sl i t e r a r yc a r e e ra n dc r e a t i o nb yw a yo fan e w m e t h o d t h ea u t h o ra l s oh a sm a d e nab r i e fp r o b ei n t os o m ei s s u e sb o u n dt ot h e “f o f r e e rs e v e n t a l e n t e ds c h o l a r s ”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 t h e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a n ds t a t u sq u oo fk a n gh a l c h a p t e ro n em a i n l yt a l k sa b o u tt h el i f e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o f “m a k i n gc o m m e n t s o ol i f e b yk n o w i n gp e o p l e ”,t h ep a p e rm a k e sas t u d yo nh i sl i f ei no r d e rt op r o b ei n t oh i s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v eo r i g i n sa n d p e r s o n a lt r a i t s i tf u r t h e rd e a l sw i t hh i s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 “f o r m e rs e v e n t a l e n t e ds c h o l a r s ”a n du u j i n m a k i n gs u r ei f h i so f f i c i a l e x p e r i e n c eh a da n ye f f e c t su p o nh i s l i t e r a r yc a r e e r , c h a p t e rt w o d e a l sw i t hk a n gh a l sl i t e r a r yi d e a s f i r s t l y , i tm a k e s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k a n g sl i t e r a r yi d e a sa n dt h o s eo fl id o n g y a n ga n dh ej i n g m i n g ,e t c s e c o n d l y , i te x p o u n d sh i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si n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t ol a ys t r e s so nh i sr e a l i s t i c t h e o r yt h a t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s h o u l db eb a s e do nt r u ef e e l i n ga n di d e a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m a k e sa d e t a i l e ds t u d yo fk a n g s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sa n d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h i sp o e t r y o nt h ew h o l e , h ei sc y n i c a l ,c a r i n gf o rh u m a n s u f f e r i n g s ,s h o w i n gi n t e r e s ti np a s t o r a ll i f ea n d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b v i o u s l y ,h i sp o e t r yh a si t s 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h r i g h t ,s h o w y , p r o f o u n d , c o n c e i v e d ,e s p e c i a l l yp o w e r f u la n ds i m p l e c h a p t e rf o u rd e a l sw i t hk a n g sp r o s e h i sp r o s ei si n g e n e r a lp r a g m a t i c i t si n t e r n a ls p i r i t u a ln a t u r ei s “d i r e c ta n df r a n k ”,i t s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a r e :u s i n g w o r d sv i g o r o u s l y , i r r e f u t a b l ep r o o f , d i s t i n c ta r r a n g e m e n to fi d e a sa n dg o o da t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i n g s d i s c u s s e dw i t hr e a l i t y ;a l s oh eh a dap e r f e c tc o m m a n do fu s i n ga l l u s i o n sd i r e c t l yt ot h ep o i n t ;h e l o v e dp a r a l l e l i s m ,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 ,e x c l a m a t o r ys e n t e n c e s ,l o n gs e n t e n c e sm i x e dw i t hs h o r to n e s c h a p t e rf i v ed e a l sw i t hh i sv e r s ef o rs i n g i n g f i r s to fa l l ,i ti sp o s i t i v et h a tk a n gh a lw a st h ef i r s t o n et or e v i v ev e r s e - w r i t i n gf o r s i n g i n g ;t h e ni te x p o u n d s t h et h r e et h e m a t i ct e n d e n c i e si nh i sw r i t i n g : d e t e s t i n gt h ew o r l da n di t sw a y s ,c a r e f r e ei nl i f e ,l o v es o n g si nt h ee n d ,i tp r o b e si n t oi t s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b o l db u tp l a i n ,b e t hh a r da n ds o f t c h a p t e rs i xd e a l sw i t hh i st w oz a j u ( p o e t i c a ld r a m as e t t o m u s i c ) z h o n g s h a nw o l fa n dw a n gl a n q i n g f i r s t i tm a k e sa s u m m a r yo ft h es t u d i e so n z h o n g s h a n 肪圻t h e nas u m m a r yo ft h e d i s t i n c t i v eg u a n z h o n g ( ap l a c e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 ) d i a l e c t si ni t ,m a k i n gal i s to f m a n y d i a l e c t ss t i l li nu s et oi n d i r e c t l ym a k es u r et h ec o p y r i g h t l a s t l y , i tm a k e sad i a l e c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e m e si nt h ez 哪u 聃a ”gl a n q i n g , i nw h i c h w h os e e k sf o r e q u a l i t y , s e l f - e s t e e ma n ds e l f - r e s p e c t t h ea u t h o rs h o w sm u c hc r i t i c i s mo ns o c i e t yi nt h i sp l a y t h e r e s to ft h e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w h a t p l a c ek a n gh a l s h o u l dt a k ei nt h e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 k e yw o r d s :k a n g h a l ,t h es e v e nt a l e n t e ds c h o l a r s ,l i t e r a r yi d e a s ,p o e t r y ,p r o s e ,v e r s ef o rs i n g i n g ,z a j l l l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 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童匦兹日期:坦堕绎篁旦兰朗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懿组跏躲纽嗍迹军她目 l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导论:康海研究的学术历程与本文选题之缘起 明代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兴起,其理论主张与 创作实践迅速席卷文坛诗苑。他们以复古为号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非是者弗道”。,欲以廓清“台阁体”的浮靡文风,振起“茶陵派”的柔弱作派, 其声势在当时一呼百应,锐不可当。不可否认,“前七子”侣导复古,除文学自 身的因素外,更有政治上的意图。作为一群进士出身的精英文人,他们力图以文 学的薪变来带动和促进政治上的革新,从而推进明王朝的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 作为“前七子”重要成员的康海,在弘、正时名动天下,影响极盛。这一方 面固然因为他是天下科举之魁,陕西首位状元,且试策被推为明代第一。;另一 方面更因为他作为“前七子”的中坚力量,倡言复古,指责时弊,在诗文创作, 尤其在散文方面首开一代风气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当时的文献中反映颇多。 “嘉靖八爿子”之一的李开先曾为诸多先贤作传,在对山康修撰传中对康海 评价尤高:“诗靡于六朝而陈子昂变其习,文弊于八代而韩退之振其衰。国初诗 文,犹质直浑厚,至成化、弘治阃而衰靡极矣。自李西涯为相,诗文取絮烂者, 人才取软滑者,不惟诗文趋下,而人才亦随之矣。对山崛起而横制之,天下始知 有秦汉之古作,而不屑于后世之恒言。一时兴起斯文者,嗣乡则有王漠陂( 九 思) 、李空同( 梦阳) 、马镁田( 理) 、吕泾野( 楠) 、张伎陵( 凤翔) ,异省更有 徐昌毅( 祯卿) 、何大复( 景明) 、王浚川( 廷相) 、边华泉( 贡) ,虽九子者皆让 其雄也。” 直到万历年间,王世贞之弟王世懋还说:“夫文至弘、正间盛矣,于 时关中称十才子,而康先生德涵为最。”钱谦益虽然猛烈抨击“前七子”的复古, 但也承认康海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德涵于诗文持论甚高,与李献吉兴起 古学,排抑长沙( 李东阳) ,一时奉为标的。”。 在“七子”之中,时人于诗多称“李何”,于文贝0 径称“康李”,所谓“李倡其 明史李梦阳传卷二八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3 4 7 页 明史廉海传卷二八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3 4 8 页。 李开先李开先集卷十,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3 4 页。 王世懋对山集序,康海对山集卷酋,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集部5 6 第4 2 9 页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两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9 7 页 j 魏强:康海文学讲究 诗,康振其文”。“七子”之一的王九思在漠陂集自序中说:“予始为翰林时, 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辞,献吉改正予诗稿今尚在也,而 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然亦非独予也,惟伸默诸君子亦二先生有以发之。”并在漫 兴十首中云:“成化以来谁擅场? 豪杰争趋怀麓堂。不有李康持藻鉴,都令后进 落门墙。”。弘、正间“十子”之一的朱应登亦有诗云:“文章康李传新体,驱逐 唐儒驾马迁。”。江南才子何良俊对正德、嘉靖年间的复古之风颇不以为然,反对 “动辄即谈史汉之论”,在四友斋丛说中对“前七子”追慕先秦、两汉的风 气非常不满,但也承认:“国初之文,无不失于卑浅,故康李二公出,极力欲振 之,二公天彳既高,加以发西北雄峻之气,当时文体为之一变。”又说:“近时如 偃师高苏门、关中乔三石、其文骨均宗康李。”。 上述诸家之评,难免有溢美之处,却都可以说明康海在当时文坛是一位卓有 成就,且具有非凡影响的领袖式人物。虽然对这场文学复古运动的客观效果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褒贬不一,这里不予深究,但有点是岢定的,即不 管从当时的地位影响,还是后世的评价看,康海的文学成就理应受到后人的重视。 然而这样一位在诗、文、散曲、杂剧诸体创作中均有过人之处的作家,却如流星 一般,在划过天空时,光彩夺目,然在坠落后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不管 从历史,还是从现状看,对其诗文散曲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他在“前七子”中 的地位,在明代中期文坛的影响是极不相称的。 自嘉靖十九年( 1 5 4 0 ) 康海去世到民国初年,除有关序跋传状对康海生平行 迹有所评述外,大多数诗话、文论、曲话论及康海的文学仓4 作时多语焉不详,且 又与救李梦阳事纠缠在一起;从民国初年至今一个世纪以来,康海研究有所进展, 其中尤以新时期以来二十余年间所取得的成绩较为可观。具体而言,从五四至建 国的二十年问,吴梅、任讷、郑振铎诸先生分别在自己的相关戏曲史、散曲史、 文学史著作中对康海的散曲与杂n g j 作进行过概括而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真 知灼见,至今仍不失其经典意义:除此以外,其他有关康海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竟 付阙如,这说明康海研究尚未进入一般学人的视野。建国以来三十年间,关于康 海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真大杰著、游国恩主编、文研所编三部中国文学史 张治道对山集序,见康海对山集卷首,四库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集部5 6 第4 2 8 页 王九思瀵陂集卷六,见心库存日丛书,齐鲁书社1 9 9 7 年版,集部4 8 ,第5 8 页。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6 6 页。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 2 魏渴:康海文学研究 高校教材之中,论述概括简明且大多着眼于中山狼杂剧,不涉及诗文,唯有 游国恩本对康海散曲稍作例析,刘大杰本亦有所论述。这些评论虽限于教材体例 未能展开,多为三言两语,但认识较前人有所深化。由此可见,该阶段的康海研 究面窄而量少,研究著作空缺自不必说,甚至没有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论文发 表。进入新时期以来,发表康海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但仍然集中在中山狼的 作者之辩及本事考证上,研究其他文学成就的论文不足十篇,其中康海文学思想 研究二篇。,散曲研究一篇。,诗歌研究一篇。,杂剧研究包括中山狼思想与 艺术研究和王兰卿研究共四篇固,散文研究尚属空白。在文献整理、年谱编 纂、作品校点等方面,杂剧中山狼被王季思先生推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之一 ,剧本首次得到精校精评,并为一般读者所知,从而揭开了新时期康海研 究的序幕;散曲集游东乐府先后有一种校点本和一种校注本问世。,为康海 散曲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文本:康海年谱的出版也填补了康海生平 研究著作的空白o ,特别是新近出版的金宁芬先生的康海研究,成为有史以来 第一部康海研究的系统著作。,代表着新时期康海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山评传、 生平疑案试析、年谱、家乘、附录五部分构成,而以年谱为重。其中后三部分内 容约占全书五分之四篇幅,而最富文学研究价值的评传部分,论及康海文学思想 与文学创作仅二万字。康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抵如此。 综上所述,康海的文学成就确有值得认真研究的价值。其诗内容广泛,风格 质实,从中可见其平生忧愤之情,亦多愤世嫉俗、关心民瘼之作。其文被奉为“前 七子”散文创作的代表,表现出鲜明的写实批判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他的散 曲与杂剧更是当时和后世公认的名作。由于康海在“前七子”中的特殊位置,通 过对康海的研究也可以公正客观地认识“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及其差 异,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评价这场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地位和意义。 穆甲地康海文学思想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1 期;汪正章t 康海文学思想初探r 汉中 师院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 田守真 游东乐府) 敞论,四川师大学报1 9 8 0 年第3 期。 魏强试论康海的诗歌创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黄仁生论康海的杂剧创作,中舀文学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龚喜甲康海 中山狼) 杂剧的艺术特 质,西北师大学报1 9 9 5 年第4 期;穆甲地杂剧 中山狼) 思想实质剖析,唐都学刊1 9 9 8 年 第2 期;魏强论康海笔下的王兰螂形蒙,社科纵横2 0 0 4 年第6 期t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4 5 贞 浒东乐府,周永瑞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祉1 9 8 9 年版;游东乐府校注,赵俊玢校注,三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韩结根康海年谱*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 0 0 4 年版。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第一章康海的生平、师承和交游 一、康海的生平与著述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游西山人、游东渔父。祖籍河南固始,自七世祖康 政始迁陕西武功。康海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 1 4 7 5 ) ,就学于牛东原、赵文馔 等名师,年十八入县学。后参加乡试,时杨一清提学关中,得其卷,大奇,即以 天下士许之。弘治十二年( 1 4 9 9 ) ,以乡试第七的身份赴京参加会试,不第。弘 治十五年( 1 5 0 2 ) 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时论认为其廷策为有明以柬第一。 弘治十六年得假送其母归故里。弘治十八年( 1 5 0 5 ) 奉母入京复职,参修孝宗 实录,充经筵讲官。正德三年( 1 5 0 8 ) 充会试同考官。时宦官陕西兴平人刘瑾 擅权,权倾朝野。刘瑾慕康海之名,以同乡之因,屡欲招致之,康海均谢不往。 同年,李梦阳困代韩文革疏弹劾刘瑾不成,次年,瑾系之入狱,必欲杀之,李梦 阳自狱中出片纸求救于康海,海以诡言说支l j 瑾,使梦阳得释,同时因康海之援手 而得救的尚有御史张敷华等。正德四年冬十月,康海丁母忧归武功。正德五年刘 瑾被诛,康海以“谨党”名遭废,从此“仕宦之志,根株悉拔”“,于他人举荐 之意,一概拒绝,终日与友朋咏歌泉石阃,以山水声伎自娱,家居三十年,于嘉 靖十九年( 1 5 4 0 ) 殁,临终嘱人以山人巾服殓葬,遗囊萧然,惟留大小鼓三百余 副。 康海著作丰富。其著作有诗文集对山集,分别有嘉靖二十四年刻十九卷 本,万历十年刻四十六卷本,康熙五十一年刻四十六卷本,清虞山景氏刊四十五 卷本,乾隆二十六年刻十卷选本。其中万历本为朱孟震在嘉靖本基础上增辑而成, 康熙本和景氏本是万历本的重刻本,乾隆本只是十卷本的文集。嘉靖本收入四 库全书5 5 和四库存目丛书,所不同的是前者收的是嘉靖本的节本,后者收的 是全本。万历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散啦集游东乐府编入散曲丛刊、 饮虹夥所刻曲和全明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曾出版周永瑞点校的 游东乐府,三秦出版社1 9 9 5 年也出版过赵俊玢校注的游东乐府校注。杂 剧中山狼有盛明杂剧本,酹江集本和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 康海答蔡承之石岗书。 4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喜剧集本等:王兰卿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武功县志 收入四库全书史部。 二、特殊的家族背景 家族兴衰的历史对康海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他出生于个世代书香仕宦的 家庭,高祖康汝楫永乐初任工部侍郎,“留北京辅皇太子,而侍郎有大勋德,文 皇帝将封之为侯,侍郎固死不拜,比死上表乞勿赠秩荫”。,殁后封赠尚书。康 汝楫究竟对朱棣有何贞献? 他又为什么固死不领功受赏? 现在已无法弄清楚,但 有一点是肯定的,康海的这位先祖在朱棣时代是位与皇室有着非常关系的显赫 人物,难怪后束朱棣召见康汝楫的三个儿予,赐其长子康爵为上林苑监正,后升 太常寺少卿;三子赐为监副;次子因当时不在家,而未赐官,却厚赐了会银帛绢。 康爵即为康海的曾祖。在此次召见中最使康家自豪的是皇帝“敕关津吏往来不得 诘”的特殊待遇,使康家一跃成为关中有威势的显族,“于是关中巨贵成推毂康 氏,而康氏也因遂而豪关中矣”。,至此康氏家族的荣耀达到极致。其祖康健, 本也有机会保持这种荣耀,藕祖荫而平步青云,但在康爵死后奉诏至史部时,却 因“著田间冠,由部甬道入,及见部尚书,又只长揖不拜”而得罪了人,结果只 授了一个通政司知事的小官,以至淹晦终身,志不获展。于是他日日亲自教子读 书,希望他们能经科举入仕途,光复门楣,谁知他的五个儿子均科场失意,仕途 受阻。其长子康镛即康海之父,生而哲灵,才华横溢,“八岁而善文辞,及长而 好辩有口识,于是关中人士成出康长公下。虽康长公亦自谓关中人士弗己若也。” 然屡试不第,最终援例只做了一个平阳府知事的小官。因此,康镛就把家族复 兴的希望寄于儿子康阜和康海身上,不幸其长子康阜虽幼有乃父之资,却偏偏命 短,十九岁就夭折了。于是,复必家族,报效朝廷的希望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幼子 康海身上。 祖上的显赫功业,家族与皇室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弘治五年( 1 4 9 2 ) 父镛赍 志以殁,临终之际恳切嘱托十八岁的康海,一定要“广志意,成闻人,以报先公。 李梦阳康长公墓忐铭,见空啸集卷四十三,文渊闱四库仝书本,集部1 2 6 2 ,第3 8 4 页a 李梦阳康长公墓志铭,见窄同集,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1 2 6 2 ,第3 8 5 页 李梦阳康长公墓志铭,见窜罔集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 集郭1 2 6 2 ,第3 8 4 页。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即否,亦当必举进士” ,都深深地激励着青少年时代的康海,他对父亲遗言“同 夜痛心,亦终其身而不能忘也”圆,从此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朱明王朝的命运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志要“入海口推出红同”,“炼石头补了漏天” 。可以看 出,这种特殊的家族背景既是激励其志向,孕育其桀骜不驯的性格的有利条件, 也是日后深化其遭废的悲苦心情,导致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师承关系与思想渊源 在康海的求学路上,曾受到曹山、俞鼎、李善、牛东原、赵文僳等人的教 导,这些老师中,对他日后的功业有重要影响的则当推牛东原和赵文僳。 牛东原是康海的启蒙业师,系关中名儒。牛东原执教甚严,要求康海“言动 视听,皆有典则”。而他所论“皆道德性命之微,浩然而出,靡有穷也”,竟使性 好嬉戏的少年康海“望之屏然不敢出息,居数日心苦不自伸,数月弥苦”,以至 发出了“此生不能聊也”。的叹息。f 日这种严格的教诲,无疑对康海日后搏取功 名是有裨益的。 另一位对他深有影响的老师则是赵文僳,这是康海青年时在绿野书院就读时 的业师。赵文僳,湖南内江人,性直,甘贫嗜学。据康海回忆:“昔余为诸生时, 赵先生顾独爱余,特厚为贵责。余时视科举绩学若秋毫浮烟,以赵先生为厉己也, 或数梗之。赵先生遂仇视余,而余亦数年不直赵先生,然赵先生意在精覃思以成 余之恢廓也。” 赵文僳企图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磨炼这位爱徒的耿直禀性,以成 其大气的精神境界,可惜,青年时的康海未能领悟老师的苦心,难怪康海曰后悔 叹日:“顾余足戾其指意,今夷思其行事,默数其所恒睹,其何能仿佛赵先生。“ 而正因为康海耿直的禀性,酿成目后不能曲折顺世,遭谗罢黜的尴尬处境。这一 点他的好友何塘在康修撰对山墓表中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圣人之道,经 而不迂,权而不谲,盖大中而至正者也。后世豪杰之士,非无作圣之资也,而学 力末至。故于圣人之道,或得其偏雨不能无失,规行矩步毫发不差,日;此圣 康海先公墓碑。 康海先公墓碑。 王九思碧山乐府柬对山阻雨,见全明敞曲,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9 6 8 页。 康海送东原先生序。 康海武功县志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6 9 4 ,第1 3 4 页。 康海武功县志j 卷二,文渊闻四库全书本t 史部6 9 4 ,第2 5 页 6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人之经也。而人情物理有所未明,处常事而升i 能得其要,遭事变而不能通其权, 其失也。对山康子,其殆学圣人之权而未至者乎! ”。 在考察康海的思想轨迹与文学道路时,不能忽略另一位虽故去几百年却仍剥 康海思想有重要影响的人,这就是张载。 自北宋张载在关中创“关学”后,注重实用的“关学”一煮在秦陇大地延续 不断,关中名儒牛东原、吕楠、马理、何塘、韩邦靖就是与康海同时代而继承“关 学”的名士,他们也是康海的老师或朋友。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信佛也是康海一生的追求,虽然在罢废后, 这种心志有所衰减,但并没有沉寂,从其众多的关心现实、指陈时弊、为民请命 的散文创作中可以深切地体味到这点。康海不仅曾就读于张载创办的绿野书院, 而且对张载的学说深有研究,亲自整理版刻横渠先生经学理窟并作序,在序 中高度评价张载:“盖周孔子之后,一人而已。”后来又多次拜谒张载祠, 并题诗 数首以示自己追仰之情,且他的文学创作也印证了对张载主张的信奉。其散文就 特别注意躬行切实,论事说理多从眼前的社会现实展开,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况其独特的治学方式集中体现了康海不耽于书本知识,多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 “关学”影响。李开先在康修撰对山传中说:“故其为学,十日而七在外访 友,闭门读书者,率不- - h 也。”在康熙版续武功县志的康海传中也有类 似的记载:于书览而不诵,尝日:上士恒逸,下士恒劳。诚虚吾衷,以友博学, 则博不在友而在我。为诸生时,什九在外,日与朋友论说,挟册者笑之a 既而同 试,笑者方构思,海已投卷逝。” 明以八股取士,由于重形式,多数文人埋头于 经史子籍中背诵圣贤语录,以希搏取功名,康海却反其道而行之,就充分说明他 对这套埋没人才的取士制度的厌恶。他在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中也说: “食欲废,弃耒耜;邦欲敝,贵处士。自宋以来,儒者以欲僻不经立论,媚惑后 世,俗儒诵而不绎,具以为是,是则所以贻万世无穷之害者,未必非其人以启之 也。7 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宋明理学,类似这样的抨击在其文中还有很多,而他被 刘健评为“奇才,奚啻三百,即千人无以过也”的制策,就因指陈时弊,切 中肯綮,且直抒己见,词气剀切而风靡天下。 何塘柏斋集卷十,文渊阉四库全书本,集部1 2 6 6 ,第6 2 4 页。 王森文纂 续武功县志康海传,见中国西北文献从书卷十三,兰州古籍书店1 9 9 0 年版。 魏强:康海空学研究 四、康海交游考论 提起康海的交游,就不能不说他与“前七予”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与刘瑾的关 系。前者是其政治态度、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把握康海文 学创作的思想意蕴、艺术特质的基础。而后者则直接影响了康海的一生,后世人 议论最多却始终莫衷一是,是探寻康海遭废原因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故这两方 面都有必要详加考论。 康海与“前七子”及其外围成员之间的交往大致以正德三年( 1 5 0 8 ) 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集中于两个时间段:即弘治十五年( 1 5 0 2 ) 康海中状元, 到弘治十六年奉母归陕;第一二个时间段以正德元年( 1 5 0 6 ) 再次入京到f 德四年 冬丁母优再次归陕。在这两个时间段,主要交往的成员有李梦阳、王九恩、王廷 相、边贡、何塘、何景明、徐祯卿等。王廷相在第二个时间段己到外地任职,来 往主要以信件为主,徐祯卿是弘治十八年( 1 5 0 5 ) 中进士后在第二个时间段才加 入的。后期的交往成员则主要集中在同乡籍的七子及外围成员上,主要有王九思、 吕榕、张治道、马理、杨北山、韩邦靖等,这其中马理、吕楠后来又出仕。比较 而言,后期交往的成员较狭窄,没有前期广泛,且大都集中在关中地面上。 这里有必要对康海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影响颇大的“前七子”的一些问题作 一辨析。首先从时间上看,“前七子”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流派。“七子”中的 领袖人物李梦阳是弘治七年( 1 4 9 4 ) 进士。王九思、边贡同为弘治九年进士,王 廷相、康海、何景明三人同为弘治十五年进士,“七子”中惟一的南方人徐祯卿 在弘治十八年才考中进士。而此时,王廷相已于十六年因言事谪判毫州,从此一 直在地方任职,回京已是徐祯卿死后的事。康海也于十六年( 1 5 0 3 ) 奉母归陕, 直到正德元年( 1 5 0 6 ) 才又入京。因此,从时间上看,可以肯定“前七予”在正 德元年以前的交往中,最多只有“六子”,在弘治一p ) k 年( 1 5 0 5 ) 前没有徐祯卿, 在其后又缺少了边贡和王廷相,这一点可以王廷相的王氏家藏集和徐祯卿的 迪功集来佐证。王廷相与除徐祯卿外的其他五子皆有诗文或书信赠答,独与 徐祯卿无只言片语,而徐祯卿也同样。实际上,检阅“七子”成员的著作,找不 到有“七子”成员雅集立社谈论诗文的记载。在正德元年即以病辞归的何景明的 诗集中有一组诗叫六子诗,是分别写给李梦阳、王九思、康海、王廷相、边 贡及何塘的,独独没有涉及徐祯卿。对这些不争的事实,只能有一种解释:在康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海与“六子”交游前期的第一个时间段内交接的虽然有七人,但是不包括徐祯卿。 而从正德元年以后,何景明谢病归,边贡也于弘治十八年谪迁外地,王廷相更从 弘治十六年以来,一直在外地任职,此后,康海正德四年丁母忧回故乡,更重要 的是领袖人物李梦阳自正德元年起仕途多艰,先于同年即谪官山西,旋即被迫致 仕,正德二年入狱,三年获救后闲居洛阳,正德五年刘瑾败方才复起为江西提学 副使。可以看出,他在京城也没有比较长的停留时间,即使他们在康海第二次归 陕后有雅集也是李梦阳、何景明、边贡、王九思等几个人,却不可能是后人所谓 的“七子”,而且此时政治上的血雨腥风,李何等人恐怕也顾不上雅集立社,探 讨诗文。因此,把弘治十五年到弘治十六年作为“前七子”文学思想成熟的时间 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王廷相在大复集序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复) 及登第, 与北郡李献吉为文社交,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蕴,一时修辞 之士,翕然宗之。”“。而何景明登第时间正是弘治十五年。现存谈及“七子”最早 的记录,也是惟一的记录即康海的漠陂先生集序中说:“明文章之盛,莫极 于弘治时,所以反古俗而变流靡者,惟时有六人焉,北郡李献吉、信阳何景明、 户杜王敬夫、仪封王子衡、吴兴徐昌毅、济南边廷实,金辉玉映,光照宇内,而 予亦幸窃附十诸公之间”。联系康海与“七予”交往的时间看,康海在前期与“七 子”交往中,在两个时间段与“前七子”的所有成员均有交接,这其中就有勇于 改变诗风、文风而转趋李何的徐祯卿,况且徐祯卿更是李梦阳大力奖掖的后进, 这里,康海只是陈述了“前七子”同声相应的实际状况,不经意却成了后人误以 为他们七人曾雅集立社,指摘时弊,探讨文艺的口实。 因此,从时间上看,“前七子”实质上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文学流派,不管外 围成员,还是主要成员,相互之间面对面探讨的机会非常有限,有些成员恐怕从 未见过面( 如王廷相和徐祯卿) 。如果说在前期尚有这种大部分成员能聚集谈论 文艺的机会,那么在后期则主要以书信为主,像“李何之争”、“李徐之辩”、“李 王之论”都以书信为主。由于书信的容量及邮寄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影响,虽然“前 七予,在尊崇取向上形成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前提,但具体的文学主 张和创作实践上却普遍存在着离心现象,致使“七子”及外围成员在审美趋向、 创作烈貌上驳杂不一,差异较大。认识到这一点,就可比较准确地解析康海的刨 王延丰 i 千廷相集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4 2 3 页。 9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作实践和文学思想与李何等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虽复古却不拟古的创作实 际。 “前七子”倡导复古,提出“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是与当时的政 治、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息怠相关的。一般来说,新的学术思想产生的时期 必然是社会巨大变动的时代,而二者的联结点便是士人心态的变化。因此,考察 前七子的复古心态,有助于解剖康海的创作个案。 首先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孝宗皇帝的号召。弘治元年( 1 4 8 8 ) 年,孝宗朱佑樘 即位,明王朝在这位比较勤政的皇帝带领下,汰除前朝弊端,励精图治,同时实 行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很快就出现了“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的中兴局面,这给了渴望王朝强盛的精英文人新的希望。孝宗皇帝由于时势的需 要,也希望用直言切谏、理实辞真的文章改变当时流行的平舒柔婉、铺彩缀丽的 风气。张治道在翰林修撰对l l | 康先生状中日:“是时孝宗阜帝拔奇抡才,右 文兴治,厌一时为文之陋,思得真才雅士,见先生策,谓辅臣日:我明百五十 年无此文体,是可以变今追古矣。遂列置第一,而天| f 传诵则效,文体为之一 变,朝野景慕若麟风龟龙,间世睹矣。”可以看出,e 是由于孝宗阜帝的喜赏 才促成了康海制策“遂置第一”,也正因为孝宗的提倡,才“天下传诵则效, 文体为之一变”。当然,康海廷策中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切中肯蘩、理精思微的 文风及其中透露出的正派人品与思欲有为的思想与孝宗的希望j f 好契合才使得 “朝野景幕若麟凤龟龙,间世一睹矣”。反过来,以孝宗为尧舜一样的“七子” 们,自然对皇帝的恩宠体会有加,同时也出于有志得时的知遇之感,把秦汉盛唐 的优秀文学遗产作为与中兴局砸契合而高标的艺术准则,实在是偶然中的必然。 况且自唐以来,“崇唐”、“崇汉”的复古思想一直在文人中沉淀、发酵,而孝宗 的奖掖,就成了久早后的甘露,“前七子”复古思潮的崛起就在所难免。 扼制士风的堕落是李何诸人倡导复古的另一目标。明王朝经过正统、天顺、 成化三朝残酷的政治势力问的厮杀,士人的心态到弘治年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由开国之初的汉民族重掌天日的昂扬向上、充满朝气的自豪感及由此产生的欲 一展身手的豪气变成了优柔寡断、明哲保身、萎靡不振的保守士风,这种士风的 具体表现是:“今人不喜人言,见人张拱深揖,口呐呐不吐词,则目为老成。又 黄宗差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5 4 5 页 1 0 魏强:康海文学研究 不喜人直,遇事圆巧委曲,则以为善处,是以转相效,翕然风靡,为士者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