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城中村是指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展而包裹在城市地域中的农村居民点。 由于我国长 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的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城中村出现建设管理混乱、居住环 境恶劣、社会关系复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给城市日常管理和进 一步发展,造成很多困难,城中村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唐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项目落户高新区,使得高新区 内可建设用地的规模越来越小,相反城中村的建设用地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城中村由 于环境杂乱,公共设施不足,交通堵塞,市政管网缺乏等已成为影响城市景观和制约 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进行城中村改造,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升产业 园区发展的总体实力和品位,成为高新区当前最为紧迫与关键的问题之一。 目前国内的城中村改造的研究正处在探索阶段, 唐山市的城中村改造经过十多年 的发展,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本文通过对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的历史、现状 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城中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新区城中村改 造的策略及建议,进而探索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避免新的城中村的产生,以期能对 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的主体分为六部分: 1、引言:提出本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对城中村及相似问题的研究 理论及实践,阐明本文的研究目标。 2、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现状:从高新区城中村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了高新区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3、城中村改造理论分析:从改造理论、改造模式和改造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了城 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 4、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从城市规划、村民安置、社会 保障及就业教育四个方面提出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一些有效的措施。 5、防止新的城中村的产生:这是本文的亮点,结合高新区实际,从四个方面提 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止城中村产生的建议。 6、结语:通过城中村改造,使高新区成为人居环境佳、综合实力强和人民群众 幸福指数高的现代化新城区,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改造;规划 a research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s-in-city in tang shans hi-tec zone author:li wei supervisor:ji jiang-hai major: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 “villages-in-city refers to the rural settlements which are comprised in the urban area as a result of rapid expansion of c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chinas long-term isolation system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caused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that mak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onfusion, poor living conditions, perplex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so on, the above mentioned social phenomen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ities, which brings many problems in the urban managemen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 that is to say the villages in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impending settlem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with the tang shans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projects which were set up in the high-tech zones, that making the scale of usable construction land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in the high-tech region, on the contrary, the number of city land for construc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owing to environmental clutter, deficient public facilities, traffic jam, lacking municipal pipe network, etc., these villages in the city have becom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restrict urban development. therefore, how to carry out reconstruction the villages -in - city, realize the intensive land exploitation,urgrade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grade in th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th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and critical issues at the present time in the high-tech zones. at present, the villages in-city reconstruction that is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ang shans reconstruction also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history, actuality research of the high-tech zone in tang shan, the text analyze the current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procreant causes of villages in the city, which bring forward reconstructions strategy and propose in the high-tech zones, and explore how to avoi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villages in-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with a view to playing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ody of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1. introduction: this put forward the thesis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villages in-city together with the similar problems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lucidate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n this article. 2. high-tech zone actuality in tang shan city : to all appearances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formative cause of villages in-city in the high-tech zones, which summarize the importance of reconstruction in the high-tech zones. 3.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villages in-city reconstruction: which state the relevant theory of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main aspects of the reconstruction theory, pattern and main part. 4.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villages in-city in high-tech zones: it is the keystone of this article which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reform measures in the high-tech zone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ity planning, villagers aftercare, social security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5.to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villages in-city: 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this article, which bring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of villages in-city emergence from the four facets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e in high-tech zones. 6. conclusion: the high-tech zones become a new modernization city in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stro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high happiness index of the people, thereby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words: city; urb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1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入了城区,成为“城中有村, 村外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地区,即所谓的城中村。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中村表现 的尤为突出,城中村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城中村村民和学术 界共同关注的棘手而重要的问题1。城中村现象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集中反映了 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现实课题。 唐山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经 过震后 30 余年的建设, 凭借优越的区位优 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中国东部沿海地 区迅速崛起。位于唐山市区北部的高新区 作为城市新的产业空间,在促进唐山经济 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 要的角色。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区内 建设用地的规模越来越少。而区内大量存 在的城中村,由于环境杂乱,公共设施不 足,交通堵塞,市政管网缺乏等已成为影 响城市景观和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图 1 所示)。因此,高新区的城中村问 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 题,也是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之一2。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城市功能和 环境得以改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落后的城市形象,并由 此提高投资吸引力,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高新区的城中村问题具有较强的实 践意义。 1.2 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根据文献检索,国外尚没有对城中村进行专门研究,甚至连城中村一词也还没有公认的英文 译名。但在国外学者卷帙浩繁的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与城中村内涵相似的研究论述,大致可 以分为城市蔓延、城乡过渡地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城 中村一词, 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的产生、 形态及其后果和治理办法进行了表述。 图 1 高新区城中村远景 fig1 the distant view of villages-in-city in tang shans hi-tec zone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 1)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的现象最早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出现,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 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 密度的住宅建设,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城市蔓延的确切含义及其是否是一种合理的城市发 展模式仍处于争论之中。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的大都市带的发育趋于成熟,城市蔓延作为大都 市内部新空间现象的一种,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后果越来越受到城市规 划研究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大城市的蔓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籍华裔学者张庭伟以中国大城市为 例,把中国城市蔓延的模式和驱动力与美国的情形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的城市 蔓延,认为导致中国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土地市场、作为新税收规则结果的地方政府出 租土地的意愿以及中国经济改革后的地方分权过程。作者同时指出,面对过去 10 年中耕地的大 量流失,虽然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控制城市蔓延的政策,然而该政策成效有限。正是公共部门 中的各种利益群体的存在, 导致了政府难以在蔓延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使蔓延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这些研究深刻揭示了我国城市土地空间失衡的机制及原因,指出政府的政策与相关制度对我国城 市蔓延的重要影响,对有效解决城中村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 2)城市边缘带 1936 年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h louis)最早涉及城乡之间过渡地带的概念, 他在研究德国柏 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土地利用带原先属于城市的边界区,而后来被建成区不断扩展所侵 占而成为市区的一部分。20 世纪 50 年代时,库恩(queen)和托马斯(thomas)将大城市的地域结 构分解为内城(inner city)、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城市腹地(urban hinter land)三个部分,明 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开创了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后来不少城市地理学者和规划 专家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地域差异、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有学者认为,乡村 城市边缘带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地带的全部,包括了城市边缘区在内,因此两者是有区别的, 城市边缘区的提法有片面性的嫌疑。针对这种分歧,印度学者采取了一种带有折衷色彩的方法, 认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内可以划分为乡村边缘带和城市边缘带两部分,并采取一套量化指标对 两者加以限定。顾朝林、熊江波将 20 世纪 80 年代前国外的城乡边缘地带研究归纳以下六点: 地域结构特征研究;郊区特征研究;城乡连续统一体的研究;城郊农工综合体的研究; 地域差异研究;城市化阶段与地域空间配置研究4。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东南亚地区发生的高速城市化与西方国家所经历 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不同,两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城市化发生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间的 乡村地区, 因而无须经历大规模的城乡迁移阶段。 这一特殊进程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城乡边缘地带, 西方学者称之为“desakota region”,指的是“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的高度混合,延伸于城市 核心之间的廊状区域” , 其模型如图 2 所示。 这一模型充分考虑了亚洲城乡过渡区域的形成背景, 更为接近亚洲城市的实际情况。麦基(mcgee)和余士伯格(ginsburg)两位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指 出我国东南沿海深圳市龙华镇是一个典型的“desakota”区域(mcgee,1991;ginsburg,1990)。 在此基础上, daiel z.sui 和 hui zeng 通过 gis 等手段,建立了研究中国东南部城乡混合带的土 地景观动力学(landscapedynamics)的模型方法, 并得出结论: 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城市化的步伐和城乡混合带的大小应该得到控制。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3 图 3 印度孟买的贫民窟 fig3 slum area of indi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图 2 me-ginsburg 模型 fig2 the mold of me-ginsburg 图片来源:李俊夫著城中村改造 desakota 模型可以说是在国外城乡边缘带研究中所提出的与城中村相关性最强的地域现象, 两者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区别。相似性在于:两者均为城市快速蔓延的产物,在形成 机制上具有相似性;两者均存在农业 活动与非农活动的混合现象,在经济 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 形态上存在差异,desakota 区域是延 伸于城市之间的带状区域,范围比较 大,而城中村是独立的小村落,呈点 状分布,规模较小;位置的差异, desakota 区域位于城市之间,城中村 则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内,实际上是城 市的一部分,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质(李 立勋,2001)。总之,“城中村”与 desakota 区域是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 念,不能混用;但关于 desakota 区域 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则完全可以在城中村研究中加以吸收、运用。 3)贫民窟 据英国地理学者苏珊麦西(susan mayhew)的定义,贫民窟是“穷人住宅 的集聚地,通常以多户混居和拥挤为特 征”。贫民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都是广泛存在的,而在印度、泰国等发 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这些国 家对贫民窟的改造积累了很多经验,也 有过不少教训。greg ohare 等学者指出 印度孟买的主要房屋供给政策包括贫民 窟的清除和高层公寓住宅区的建设,自 助策略、私有化市场引导计划等(如图 3 所示)。vinit mukhija(2002)通过个 孟买案例研究表明,与传统上仅关注私 有产权相反,贫民窟升级政策必须基于 一种面向不同所有权的视野,而且政策还必须考虑产权价值、不动产权(潜在资产)的物质属性以 及所有权、产权价值、物质属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于复杂的动机,贫民窟的 居民中会出现一批支持者,支持对贫民窟的改造计划。yok-shiu、flee(1998)两位学者以曼谷的 贫民窟改建为例,指出“自助”和“以社区为本”的改造计划都有一定局限。贫民窟改造需要外 部的中介机构在活跃社区内部资源和获得外界投入方面向社区提供支持,以提高社区能力进而改 善自身居住环境。另外,世界各国都开始致力于消除贫民窟,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大规模改造纽 约贫民窟;英国 1934 年加强了清除贫民窟的讨论,并提出了口号:“健康伦敦:增加住宅区,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4 减少贫民窟”;巴黎第一部清除贫民窟的法案“地塔法案”颁布于 1964 年;联合国 2000 年世界 人居日庆祝活动的主题是“没有贫民窟的城市”,此外各种城市更新理论的提出也都努力消除贫 民窟,创造新的居住空间。 贫民窟与城中村两种现象形成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相较而言,城中村涉及到土地制度和农 民利益问题,更为复杂。但两者在景观特征(混杂、拥挤)、人口特征(外来人口、贫困人口为主)、 社区特征(与相邻社区隔离)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贫民窟改造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城中村的景 观、社区改造方面提供借鉴5。 4)都市村庄 在国内对城中村研究中,曾把城中村称作“都市村庄”,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 “都市村庄” 与城中村在实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研究中,有学者将大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边 缘称为都市村庄,里面住着大财阀、公司秘书、有一定资金的退休工人、传统农民等几类人(保 罗(paul,1965)。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中将 都市村庄定义为:“一种居住社区,居民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或种族特征,常位于内城或转 型地带,是移民进入城市的聚集点。”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沙利文在其最新版的城 市经济学一书中,给都市村庄的定义是:现代城市郊区的次中心,并指出“都市村庄”的发展 源于城市郊区化和零售业、写字楼(在郊区的)集聚。在近期美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设计中, 也沿用“都市村庄”这一概念,指的是“在生活、工作、游乐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 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地方”。 总之,国外“都市村庄”与国内城中村有天壤之别,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都市 村庄是移民的社区,而城中村中既有移民又有本地人,是一种混合型社区。第二城中村是真正的 村庄,原居民都是农民,而都市村庄是借城市居民对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的关 系的向往心理,在城市边缘营造的社区,居民一般是高收入群体。为避免混淆,城中村不宜被称 为“都市村庄”、“城市中的村庄”,其英文译名也不宜为“urban village” 1。 由于我国的城中村现象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和新鲜性,其他国家很少有与之相类似的现象,加 上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的城中村问题做专门的研究,因此,直 接与城中村现象有关的外文论著寥若晨星。但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冲突、融合过 程,就这方面而言,国外在城市蔓延、城乡边缘地带、特殊社区等研究的丰富积累,给我国城中 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广州:新的公寓小区和旧村改造同步进行 广州市的中心区共有 138 个城中村, 2000 年广州市开始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陆续出台 了广州市“城中村”整治建设方案(穗府办函2000180 号)、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 干意见(穗办200217 号)等文件,从土地、规划、市政、环卫、教育、社会保障、农村集体资 产等各方面具体指导改造工作。改造中的一大特色是新的公寓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同步进行,公寓 小区建设主要是安置本村村民,其用地原则上使用该村原有的自留地。建设用地的审批工作由广 州市规划局、国土房管局负责落实。已办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办理规划报建;已按规定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5 图 4,图 5 珠海城中村改造前后对比 fig4,fig 5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ansformation of zhu hai city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施工验收手续完备的公寓式住宅,发给国有土地的房产证。而旧村改造 规划要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和周边城市建设与规划方案进行编制。旧村改造根据农 民公寓建设进展情况安置村民后再逐步实施,截至 2005 年 5 月,广州市 138 个城中村已全面完 成了“村改居”6。 2)深圳:设立城中村改造基金 深圳市从 1997 年开始尝试改造城中村,“政府主导、规划全面、制度跟上”是深圳市的特 点。1999 年,该市提出“规划全覆盖”要求,着重突出土地集约利用与建设用地分区调控。试点 村确定发展方向和策略,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及适应建设区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 的使用要求;重点解决公用设施、绿化、居住、广场空间及环境问题;引导“农民上楼、工业进 园”。改造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引导(政府定位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制定优惠政 策,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市场运作、鼓励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 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城中村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产权障碍,而房屋 产权合法化问题,则基本上仍立足于 2001 年“两规”的政策基础上;政府针对辖区内城中村改 造项目制定一个统一的基准容积率;采取房地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政府设立 城中村改造基金,扶持市政配套建设10。 3)珠海:突出“三赢”目标 “三赢”即城中村居民赢得现代文明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开发商赢得合理的利润,社会、政 府赢得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如图 4、图 5 所示为珠海城 中村改造前后的对比)。 珠海市建成区共有 26 个城中村需要改造。该市 2000 年以来着手城中村改造,政府没有直接 投入一分钱,而是通过市场,定原则、定规划、给政策,吸引房地产商投资城中村改造,同时制 定了 文明社区建设标准 , 保证了文明社区的规划建设与城市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并适度超前, 同时对规范开发商行为,对城中村居民和开发商都起了有力的保障作用13。 4)苏州:分门别类,一村一案 苏州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措施,经历了 10 多年的改造,也取得了丰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6 硕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苏州根据城中村的区位和用途,将现存的 146 个城中 村分为六类:新城改造、土地储备、必须拆除、结合项目改造、改善和待定。第一类结合新城建 设在五年内逐步改造完毕,第二类由土地储备中心和规划部门编制储备规划,第三类是当前改造 工作的重点,需要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第四类结合城建项目年度计划,逐年安排。第 五类改善项目主要由任务相对较轻的区政府完成。第六类由市领导小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另行研 究确定。通过分门别类、化整为零,进一步明确了改造方向、改造重点和实施改造的手段,科学、 稳妥地推进了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7。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针对城中村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 鉴。但是大多数还处于开创性阶段,对城中村的发展缺少前瞻性的研究,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 又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城中村改造还面临严峻和复杂的形势,需要针对自身的特 点和具体情况,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改造途径和策略。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城中村问题,不只是一个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方式、一种 陈旧的经济模式和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城中村的无序建设和低水平管理,对生态环境、治安环 境、社会环境都带来重大影响,同唐山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城市的目标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唐山 市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安居的现代化海滨城区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背景和现实情况下,本文 通过调查唐山高新区城中村的现状,从城中村形成原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唐山高新区具体情 况进行研究,制定适合唐山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途径和策略,进而探索如何在城市发展中避免新 的城中村的产生。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大量的学术文章,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包 括:相关书籍、期刊、政府文件、政策、法规、网上资料等。这些资料对唐山高新区城中村问题 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认真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人多次实地到唐山高新区 城中村调研,并认真听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普通村民、暂住人员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看法 和建议,以期能对唐山高新区城中村的改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7 2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现状 2.1 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没 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 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的实质是一种农村社区,是我国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产物。它既具有我国传统农村的一些典型特征,又具有一些不成 熟的城市社区的特点, 既是村落历史的遗物, 又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生的活体。 城中村在户籍、 行政、规划、市政设施以及教育、环卫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城市相应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 建筑景观上和城市格格不入,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也无法用于耕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 上的农村1。 2.2 唐山高新区城中村现状 2.1.1 唐山高新区城中村基本情况 唐山高新区规划范围内目前共有九个城中村,分别为龙王庙、富庄、付家屯、瓦官庄、王 鄄子、许鄄子、马家屯、新城子和孙家庄,九个城中村布局分散且不规则,如图 6 所示的九个城 中村的位置示意图,大部分村庄位于城市的迎宾大道建设路的两侧,其余的不规则在城市次干 道龙泽路、华岩路的两侧。9 个城中村总人口为 2.1 万人,占地 239.6 公顷。大部分村有自己 的学校和诊所,学校包括各城中村自己的小学,以及临近几个城中村共用的中学;诊所包括小型 医疗卫生站、民办卫生所,以及较大规模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这 9 个城中村都缺少敬老院,较 少的村有文化设施。市政设施基本齐备,其中电话、有线电视、网络、自来水与供电基本全部普 及;不具备供暖、供气设施,大多是通过罐装的液化气实现供气,土暖气实现供暖2。 2.1.2 唐山高新区城中村现状问题 1)建设缺乏规划,布局零乱 城中村的用地功能不合理,空间布局杂乱无章。房屋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建筑绝大部分为 一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如图 7 所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村容村貌不整。此外,由于建筑 间距过小,日照通风不足,加之建筑质量不高等原因,城中村在防洪、抗震、抗台风和防盗等方 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高新区的九个村庄散布于城市主干道两 侧,零乱无序的状况与周边的环境极不和谐,如图 8 所示的为付家屯的民房,紧邻现代化的居住 小区及城市次干道华岩路,脏、乱、差的环境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格格不入,影响了城市的 整体风貌,同时也降低了周边土地的商业价值。另外城中村违法建设泛滥,宅基地、集体用地与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8 图 9、图 10 脏 乱 差 fig9、 fig 10 dirty mess dispatch 图片来源:自摄 图 6 高新区城中村位置图 fig6 the place of villages-in-city in hi-tec zone 图 7 城中村的建筑 fig7 the build in villages in c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8 鲜明的对比 fig8 in sharp contrast 图片来源:自摄 建设用地混乱,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房地产 市场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2)居住生活环境“脏、乱、差” 目前城中村建设强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环境质量低下“脏、乱、差”现象严重。具 体表现为柴垛乱堆、垃圾成灾,污水横流(如图 9 图 10 所示),加之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处理 场地,导致环境脏乱、恶臭阵阵。城中村内的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城中村没有纳入城市统 一的污水排放系统,仍然采用明沟排水,供水供电也因人口负荷过重而常常出现短缺状况。管道 煤气不通,大多数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仍使用灌装的液化气。 另外,城中村内的文教和公益性的娱乐设施普遍数量不足、档次不高,供儿童、老年人使用 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绿地更是无从谈起。城中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低劣,制约了城市总体 服务功能的提高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严重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现代化的水平。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9 图 11 城中村的道路 fig11 the road of village-in-city 图片来源:自摄 3)道路系统不完善 城中村内道路等级低,路网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不成系统,缺少环路和停车场地。很多城 中村的对外交通只有一两条 57 米 的道路,内部道路几乎没有,多以房 屋间距充当步道(如图 11 所示)。而 且部分路面坑坑洼洼,到了雨雪天气 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的 村庄还保留原来的马路市场,在马路 两侧摆摊设点。更重要的是拥挤、狭 窄且不成系统的道路不利于防灾,如 火灾发生时所需的消防车、居民生病 时所需的救护车都无法顺利进入城中 村,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危及着居 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村民改造愿望强烈 经过民意调查显示,实施城中村改造是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唐山市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 为“平改楼”提供保障,自 1995 以来就冻结了规划区内的村庄新建住宅,即不批宅基地,同时 严格控制民宅翻建。 但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村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加大, 住房紧张成为突出问题, 如不加以解决,必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加之一些改造成熟的精品工程的陆续出现,使得村民 的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村民迫切的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生活环境14-15。 另外近年来,随着高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企业入驻高新区,高新区可供建设的用地越 来越少,为了企业的发展,政府征用了大量村庄的土地,周边村庄为支持高新区城市经济建设做 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土地的征用,绝大多数村民已无地可耕,村民就业安置问题愈发凸显,村 级经济收入甚微,难以为继。村民迫切希望通过改造利用沿街底商搞多种经营,解决村民的就业 安置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中村的环境制约了城市总体服务功 能的提高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严重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从村民的角度看,由 于城中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低劣,也不利于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城中村自身的发展。高新 区的城中村已经具备了改造的条件,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也是大势所趋。 2.2 唐山高新区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城中村的形成 也非一日之功,其形成的原因也涉及很多因素,就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0 图 12 唐山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示意图 fig12 tang shan city area of city growth in built-up area diagram 2.2.1 高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 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 及过程,它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 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城市化 进程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 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 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23。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城市的数量 从 1978 年的 320 个发展到现在的 660 多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3.6 万平方 公里扩大到 9 万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已增加到 5 亿多。本文对从 1990 年到 2007 年唐 山市的城镇人口数量及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城市化进程的几个表现特征的数据进行了统 计,并绘制了 1996-2006 年唐山市城市化水平进程表(附表二),结合附表二进行分析可知,自 1990 年以来,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到了 2007 年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达 到了 32.6%,经历了一个令人炫目的快速城市化浪潮22。 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也迅速扩大,截止到 2007 年底,唐山市城市建 成区的面积 333 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增长 2.8%(如图 12 所示)。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张不可避 免的要吞并城乡结合部的乡村,而在疾风骤雨的城市化进程里,城市根本没有时间慢慢吸收、消 化这些乡村。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投资 方往往选择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容易处理的地块, 面对拆迁、 安置等棘手问题, 往往选择放一放、 缓一缓的思路,绕道而过。因此,这些城中村的的集体农用地被迅速征用进行建设,而宅基地则 被保留下来。等到周围高楼林立、地价上涨的时候,原来廉价的村庄也变得值钱了,拆迁补偿费 用提高,所以改造的难度就加大了,因此这些村庄不得不继续保留下来,为后来的城中村问题埋 下了伏笔16-18。 2.2.2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城中村并非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城市化急剧扩张的上海就没有出现明显的城中 村问题,另外西方许多国家也没有经历类似的问题。每个城中村的产生虽有差异,但是其最根本 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城中村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与地域文化背景,即“城乡二元社会经济 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指由国家政策造成的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不公平社会状态,并由此造成了城乡的分割和对立。就城中村产生 而言,二元结构主表现以下几方面: 唐山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11 1)城乡二元士地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 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 地(农村户口拥有 6080 的宅基地配额)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城中村一般处于城市郊区,其土地原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城中村中的 土地被划归城市所有, 但其所有权未能及时收归国有而仍属农村集体所有, 宅基地制度依然存在, 这与城市市区的国有土地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城市内部土地的二元结构。 这种土地农村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的存在,农民在原则上有占有、使用、处置土地收益的权 利,必然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并进一步导致住宅建设的混乱,也使 城中村的改造更难于城市中旧城区的改造。同时城市扩张只是将农民赖以生存的进行农业生产的 土地资源占用,使得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荡然无存,农业劳作也就无法进行,而不将村镇人口、 村镇社区纳入城市管理序列,致使村镇土地转变为城市建成区之后,村镇人口、村镇居住聚落仍 停留在松散的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村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可见,从直接层面上看,城中村问题实际上就是村庄土地的使用问题。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 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制度安排,城中村无疑是这种制度安排的产物,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正是城中村 形成的最核心因素。那么,具有前瞻性的、适应城市化要求的土地政策与制度安排就显得非常重 要,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实施统一规划、整体改造,来解决农民“离土也离乡”的问题。当 然,实施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但长远的收效则可能是最经济的,一些西 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以巨大代价一次性征地以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对于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 2)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户籍制度将全体国民径渭分 明地分割成两种身份:享受某些特殊政策和优惠待遇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及不能享受这些特殊政策 和优惠待遇的农业人口,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长期处于凝固状态。农民既不能随便变更居 住地,也不能自行改变职业。 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它将城市居民同农民截然分开,同时以户籍制度为基 础,城市居民在住宅制度、粮食、副食品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 保护制度等方面比农民有明显的优越性。城中村中的村民虽然居住在城市边缘甚至是城市中,但 是村民的户籍仍然是属于农村,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也是与农民无任何差别,由此使得城中村村 民在城市中处于一种较低的地位,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社会生活 25。 3)城乡二元社会管理制度 城乡二元社会管理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分离的户籍登记制 度基础上、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的人口管理办法,其基本特征是城市政权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 于非农业户籍的居民,而农村政权组织则负责管理和服务于农业户籍的村民。改革开放前后相当 长时间,我国实行的基本上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模式,且这种模式的基本格局一直沿袭到 今天。 城中村仍然保留着一个基本的社会组织,一般保留农村建制,实行农村管理体制,一般由大 队或生产队从行政上进行管理,由村民委员会从社会组织上进行管理。原有的一些社会组织体系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2 和经济形态也基本保留下来。 4)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有以养老保险、劳动保护、失业救济保障、残障保障、社会福利保障为主体的城市社 会保障体系,范围是占全体社会成员 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嘉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烹饪营养与卫生(第3版)-课件 11.项目三任务八.科学烹饪的意义
- 应对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巡察问题底稿课件教学
- 岩石学三大岩类课件
- 输电安全培训新闻稿课件
- 小鸭课件教学课件
- 养殖场动物养殖场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合同范本
- 巴中恩阳机场
- 《业主手册》范本
- 消防水系统资料
-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手册
- 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 YS/T 226.12-2009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硒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容量法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18690.1-2009农业灌溉设备微灌用过滤器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分类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课文思维导图
- 耳部解剖及急慢性中耳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